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5卷  /  教育

2015卷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杨一江(4月离任)

    傅永春(4月任职)

    党委副书记 校长:云国宏(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高云峰

    党委副书记:格日乐图(蒙古族)

    副校长:亚新(蒙古族)郑福田 照日格图(蒙古族) 刘前贵(11月离任) 张海峰

    巡视员:陈中永(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内师大)创建于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学校占地面积3800余亩(约25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0.1亿余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3亿余元。馆藏图书250余万册,电子图书80余万种,配备磁盘存储100TB。学校下设22个职能处室,3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2个教研部。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754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6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0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98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人。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0000余人,各类研究生42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8000余人,各类留学生300余人,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81个本科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2个,自治区精品课程73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3个;有党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基础实验室和特色实验室1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8个,校级重点学科37个。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4个、二级学科131个,硕士专业学位10种。学校还是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的高校。学校有科研机构9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工程实验室1,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教学工作】本科教学工程以“突出核心课程、减轻师生负担、培养实践能力”为原则,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实施。加大课题教学督导检查力度,开展了“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和检查,通过引进“学术互换课程”体系等积极构建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专题调研,着力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完成学分制改革试点建设工作,《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研制出台,从2014级新生开始,学校按学分进行学费收缴,并实现与首都师范大学和美国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的学分互认。投入专项资金引进“慕课和BB”平台,用于网络课程建设与网络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对公共课教学实行改革试点,大力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课堂示范教学。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民族教育教学工作成功承办第十一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通过召开教师教育调研座谈会等方式,着力强化优质教师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以基地校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探索并逐步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学联合培养蒙汉双语授课的中学教师的新机制。组建了教师教育专家团队,积极组织实施“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国家级项目。开展蒙古语授课专业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工作。强化教材建设,签订了多个蒙古文教材出版协议。

    高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圆满完成2000余人(次)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自治区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等任务,面向全区的5个校级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举办国培计划、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内蒙古培训等各项非学历培训,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000余人。遴选聘任“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一线专家库”成员145人。按照上级要求对学校各类函授站(点)进行评估和检查,撤销全部校外函授站(点),进一步规范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点)管理工作。

    【科技与学术交流工作】学校重视对各级各类项目的科学管理和服务社会功能的科研导向,年内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1项,资助金额达3913.94万元。投入资金188万余元对113820122013年度科研成果及立项予以奖励。资助出版学术著作10部共17万元,获准专利9项。围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制定和出台,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由金峰教授历时15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自治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将清朝皇家版本蒙古文《大藏经》影印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国家级项目获准捷报频传,“蒙古文学学科史:资料整理与体系构建”首次获准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彰显了学校蒙古学学科的科研实力;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呼包鄂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机理及耦合发展模式研究”的获准,实现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项目零的突破;“三语环境下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有效学习生成路径研究”获准教育科学国家项目,填补了学校在公共外语教育领域国家项目的空白。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中心编纂的《中国蒙古族当代诗歌选》等著作出版发行。学校根据国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和《中国特色新型高等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教社科〔20141号)精神,积极整合资源,探索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协同创新平台。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合作共建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打造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新型智库;以蒙古佛学文化研究为抓手,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共建内蒙古师范大学佛学文化研究院;与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共建蒙汉文互译新闻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传播力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基地、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学校自治区级科研平台数达到20个。加强重点或优势学科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技术史”入选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目前学校拥有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4个。

    【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莫斯科国立经济信息统计大学、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和蒙古国科学院等8所国外高校和机构签署了备忘录和合作意向书。学校成为自治区唯一一所获批韩国世宗学堂项目的高校。年内引进外教26人,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友好人士来访百余人(次),应邀出访、参加国际学术21人(次),成功承办了2014国际教育管理会议。通过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动努力构筑校际联系和交往的桥梁。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启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监管,不断完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开展新一轮研究生导师遴选,聘任导师40余名。《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办法》等制度研制出台,研究生奖助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加大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工程的推进力度,推荐28项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为“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计划”。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成功举办,与包头稀土研究院联合申报成立的“自治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出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2014-2020学科建设规划》制定完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学科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制定学位点专项评估、合格评估自评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开展新增博士、硕士学位点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学校成功申报旅游管理和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数达到10种。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科学技术史和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获批区级优势特色学科。着眼学科专业优势,结合社会需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科专业定位发展大学习、大讨论”系列活动,着力建设一批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地理教学论等6门本科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心理学专业等2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

    【学生工作】招生工作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圆满完成了2014年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以及专升本学生的选拔工作,共录取本科生6657人、专科生1455人、博士研究生1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99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50人、推荐免试攻读硕士167人。新增招收自费和校际交流留学研究生,学校有来自近20个国家的留学生258名,留学生分布国别数达历史之最。

    学生教育管理成功承办全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学校教师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培训新生班主任510人(次),用于充实学生工作队伍。以制度创新规范学生管理,修订了《学生素质评价办法》等学生素质评价、奖学金评定、违纪及撤降处分等制度多项。有47人获国家奖学金共计38万元,120名学生获“明德奖学金”共计24万元,5004人获学校奖学金253万元。组织40余场成长成才大讲堂和学生安全知识宣传月系列活动,为“平安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资助政策学校多渠道募集善款,扶危济困助学。筹集社会资助64万余元,惠及300余名学生。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建立受助学生信息档案,及时发放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为7452人发放国家助学金1117万元,为798人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399万元。西部助学和临时生活补贴共计近70万元。为孤儿支出学生特困补助基金10万余元,勤工助学劳务费95万余元,减免学费近400万元。发放6356名学生的助学贷款3549万元,用于扣缴学费约2375万元,助力学校办学。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两大节点,通过心语馨苑工作站、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和微信、网上留言及心理学研究生深入学院等渠道,积极与学院对接,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专项科研、心理专题讲座和人员培训,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心理危机个案学生6例。成功承办全区高校第三届大学生心理剧大赛及全区高校心理咨询专兼职骨干人员培训。学校获得“全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党建思政工作】学校认真落实党委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抓党建的第一责任,坚持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保障了党中央和自治区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学校贯彻执行;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邀请郝时远等区内外专家深入开展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民族团结教育等专题的宣传宣讲、讲座和培训,编印中心组学习内部参考资料5期,为中心组及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订购学习图书10余种,3000余册;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通过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党总支书记专题工作会,全员动员、全面覆盖,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校具体工作的有效衔接,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了学校工作全过程;坚持发挥师生监督作用,通过设立工作作风举报监督电话,党务、校务公开专栏,参加行风评议面对面等举措,加强了对党的有关纪律规定执行的监督检查,各级组织和干部履职尽责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委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学校党委严格落实整改工作的主体责任,牢固树立持续整改、长期整改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整改和常规工作,实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党委书记带头抓整改,校长结合具体工作的部署落实整改,党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建立教育实践整改落实工作定期反馈机制,专门召开4次党委会对整改工作进度进行部署落实,并成立由校党委委员为组长的11个督导组,历时1个月的时间,对学校本级及各二级单位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着力把问题改到位、落实好,保障了整改落实工作的持续开展和高质量完成。目前,梳理出的221条意见和建议,已完成整改142项,需长期坚持整改73项,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制度建设按照“两方案一计划”要求,结合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学校废改立各项制度171项,其中,清理废止37项,新建134项。截至目前,115项已经建立,已经形成15项新的制度待研究后出台,另有4项计划建立的制度已与相近制度合并出台,完成率达91.2%。学校坚持拓展师生参与制度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接受师生监督,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各级组织和干部按制度办事、注重工作程序和强化工作执行力意识进一步提高,以思想自觉促行动自觉的主动意识不断增强。

    改进工作作风以整治“四风”突出问题为落脚点,集中整治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逐一对账销号。截至2014年底,公文总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6%,各类会议得到进一步压缩,清退办公用房837.6平方米。收缴封存超编公务用车5辆,全年“三公”经费支出较上年降低约70%,以改进作风求实效催生丰硕成果。

    【管理工作】人才战略工程牢固树立“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的人才工作理念,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大力提升引进人才的待遇。采取柔性方式引进学部委员2名,通过刚性引进、公开招聘方式引进博士16名、聘请兼职(客座)教授31名,国外进修访学20人,在职取得博士学位21人,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积极推荐学校教师申报“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等人才工程。

    人事管理以对管理、专技、工勤三类岗位人员工资情况调研为抓手,积极探索研制在职人员绩效工资改革方案。通过《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量化考评办法》、《专业技术人员退休与返聘工作实施办法》、《无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制定出台,不断规范并逐步提高人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程序和水平。坚持按需设岗的原则,着力优化职称评审程序,认真做好职称评定改革和评审工作,年内共有136名教职工(其中正高级26人、副高级46人、中级64人)通过评审。

    校园基本建设以修订《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基建工作机制,完善基建档案管理,强化基建维修工程的项目部管理机制,妥善完成各项基建任务。积极推进盛乐校区二期专家公寓、理工实验大楼、学生活动中心等工程建设。赛罕校区垃圾转运站、学生公寓太阳能加热水一期等项目顺利完工。学校被列入呼和浩特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单位,并正式成为绿色大学联盟会员单位。盛乐校区一期、二期建设圆满通过消防验收。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从严从紧编制部门行政经费预算,控制一般性支出,细化并压缩“三公经费”支出。通过修订《工作人员差旅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财务制度管理体系,实现对学校财务工作的规范和监管。加强专项经费管理,积极办理党中央和地方各类财政专项经费的支付业务。截至1231日,学校实现总收入96826.85万元,较年初预算收入56654.5万元增加40172.35元。加强收费管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学费收缴工作。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财务信息化建设,开通网银结算业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服务。与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签约全面开展业务合作。

    国有资产管理细化房屋、土地及固定资产管理,规范政府采购流程,全年新增房屋及构筑物价值6000万元,在建工程价值7500万元,新增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8358万元,校内调拨设备3250台(件)。学校固定资产累计总值53484.69万元,申报仪器设备政府采购项目99项,共计8662万元。仪器设备验收116项。建设工程及维修项目已向财政申报采购完成34项共计7702万元。完成了2013年启动的学校规模最大的一次资产处置工作,处置资产7844台(件),共计1491万元。

    后勤服务和校办企业经营管理赛罕校区后勤服务集团启动后勤标准化建设,在服务设施、方式、理念、态度等方面执行新标准,全面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盛乐后勤服务集团打造绿色景观,营造优美和谐的生态校园,做好盛乐师生的吃住服务等保障工作;华远科技开发总公司进一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赛罕实验幼儿园向企业化管理的顺利转型,国际交流中心大楼、内蒙古蒙兴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运行平稳,启动华远种养殖基地的开发建设工作。

    平安校园建设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本着“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原则,认真排查各种影响校园稳定的因素。强化信息队伍建设,健全信息工作网络,严格落实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健全综合防控保障机制,强化校园“110”联警联动机制,保卫干部、校卫队员、学警在校内实现24小时巡逻,投入300余万元对赛罕校区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投入20余万元在学校重点部位增设灭火器、应急灯等消防设备,充分利用QQ警务室开展有关治安等内容的在线对话,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全天候互动式的公安在线服务,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建立舆情信息员队伍,加强舆情、校园网监控,确保涉稳信息及时报送。

    图书学报工作开展图书馆藏书布局调整和旧书整理工作,搬迁书刊47万册。启动图书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以实现图书自助借还流通、高速盘点、多元化安全防盗功能。举办“校园读书月”系列活动,推进数字文献数据库建设和文献采购,协调两校区图书分布,进一步改进读者服务工作。不断打造、突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的特色和优势,自然科学蒙古文版荣获第五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哲学社会科学版获得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奖,并入选201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扩展期刊。

    信息化建设强化以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专项资金引进“慕课和BB”平台,启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并成功运行。通过网络实现了3万多名学生选课和学校精品课程的评选、维护,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建立了校园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出台并实施《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校园网络出口线路完成升级改造,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全面提升。完成“党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的校园网络云计算平台和无线网络建设工作,提供优质的云计算服务和两校区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服务。2014年,学校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启动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建设6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妥木斯油画创作数字版画作品展览等活动。承办“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及传统器乐合奏复决赛”。学校在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荣获银奖;在全国第十届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夺冠。获得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第九届“荷花奖”校园舞蹈比赛编导奖、表演银奖及第七届华北五省区舞蹈比赛金奖2项,获得全国空中乘务专业推介展示会团体金奖及若干单项奖。

    体育竞技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全国百城健身气功交流展示、自治区第二届大学生“哈日靶”比赛等活动。学校学生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获得第七届亚洲气枪锦标赛女子气手枪青年组团体金牌和50米步枪3种姿势团体冠军;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个人竞技赛冠军;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5000米冠、亚军及全国中国式摔跤、搏克、挠羊锦标赛2金、3银、2铜的好成绩;2014年中国大学生柔道锦标赛中男子团体第一名;2014年全国大学生环青海湖自行车比赛个人赛段冠军;包揽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健美操、搏克、篮球、网球、乒乓球等多项比赛冠军。

    【荣誉】20141月,学校命名为“自治区精神文明标兵单位”。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杨一江(4月离任)

    傅永春(4月任职)

    党委副书记 校长:云国宏(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高云峰

    党委副书记:格日乐图(蒙古族)

    副校长:亚新(蒙古族)郑福田 照日格图(蒙古族) 刘前贵(11月离任) 张海峰

    巡视员:陈中永(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内师大)创建于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学校占地面积3800余亩(约25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0.1亿余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3亿余元。馆藏图书250余万册,电子图书80余万种,配备磁盘存储100TB。学校下设22个职能处室,3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2个教研部。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754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6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0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98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人。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0000余人,各类研究生42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8000余人,各类留学生300余人,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81个本科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2个,自治区精品课程73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3个;有党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基础实验室和特色实验室1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8个,校级重点学科37个。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4个、二级学科131个,硕士专业学位10种。学校还是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的高校。学校有科研机构9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工程实验室1,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教学工作】本科教学工程以“突出核心课程、减轻师生负担、培养实践能力”为原则,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实施。加大课题教学督导检查力度,开展了“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和检查,通过引进“学术互换课程”体系等积极构建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专题调研,着力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完成学分制改革试点建设工作,《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研制出台,从2014级新生开始,学校按学分进行学费收缴,并实现与首都师范大学和美国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的学分互认。投入专项资金引进“慕课和BB”平台,用于网络课程建设与网络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对公共课教学实行改革试点,大力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课堂示范教学。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民族教育教学工作成功承办第十一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通过召开教师教育调研座谈会等方式,着力强化优质教师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以基地校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探索并逐步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学联合培养蒙汉双语授课的中学教师的新机制。组建了教师教育专家团队,积极组织实施“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国家级项目。开展蒙古语授课专业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工作。强化教材建设,签订了多个蒙古文教材出版协议。

    高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圆满完成2000余人(次)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自治区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等任务,面向全区的5个校级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举办国培计划、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内蒙古培训等各项非学历培训,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000余人。遴选聘任“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一线专家库”成员145人。按照上级要求对学校各类函授站(点)进行评估和检查,撤销全部校外函授站(点),进一步规范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点)管理工作。

    【科技与学术交流工作】学校重视对各级各类项目的科学管理和服务社会功能的科研导向,年内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1项,资助金额达3913.94万元。投入资金188万余元对113820122013年度科研成果及立项予以奖励。资助出版学术著作10部共17万元,获准专利9项。围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制定和出台,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由金峰教授历时15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自治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将清朝皇家版本蒙古文《大藏经》影印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国家级项目获准捷报频传,“蒙古文学学科史:资料整理与体系构建”首次获准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彰显了学校蒙古学学科的科研实力;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呼包鄂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机理及耦合发展模式研究”的获准,实现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项目零的突破;“三语环境下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有效学习生成路径研究”获准教育科学国家项目,填补了学校在公共外语教育领域国家项目的空白。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中心编纂的《中国蒙古族当代诗歌选》等著作出版发行。学校根据国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和《中国特色新型高等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教社科〔20141号)精神,积极整合资源,探索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协同创新平台。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合作共建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打造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新型智库;以蒙古佛学文化研究为抓手,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共建内蒙古师范大学佛学文化研究院;与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共建蒙汉文互译新闻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传播力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基地、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学校自治区级科研平台数达到20个。加强重点或优势学科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技术史”入选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目前学校拥有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4个。

    【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莫斯科国立经济信息统计大学、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和蒙古国科学院等8所国外高校和机构签署了备忘录和合作意向书。学校成为自治区唯一一所获批韩国世宗学堂项目的高校。年内引进外教26人,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友好人士来访百余人(次),应邀出访、参加国际学术21人(次),成功承办了2014国际教育管理会议。通过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动努力构筑校际联系和交往的桥梁。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启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监管,不断完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开展新一轮研究生导师遴选,聘任导师40余名。《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办法》等制度研制出台,研究生奖助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加大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工程的推进力度,推荐28项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为“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计划”。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成功举办,与包头稀土研究院联合申报成立的“自治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出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2014-2020学科建设规划》制定完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学科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制定学位点专项评估、合格评估自评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开展新增博士、硕士学位点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学校成功申报旅游管理和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数达到10种。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科学技术史和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获批区级优势特色学科。着眼学科专业优势,结合社会需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科专业定位发展大学习、大讨论”系列活动,着力建设一批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地理教学论等6门本科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心理学专业等2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

    【学生工作】招生工作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圆满完成了2014年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以及专升本学生的选拔工作,共录取本科生6657人、专科生1455人、博士研究生1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99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50人、推荐免试攻读硕士167人。新增招收自费和校际交流留学研究生,学校有来自近20个国家的留学生258名,留学生分布国别数达历史之最。

    学生教育管理成功承办全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学校教师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培训新生班主任510人(次),用于充实学生工作队伍。以制度创新规范学生管理,修订了《学生素质评价办法》等学生素质评价、奖学金评定、违纪及撤降处分等制度多项。有47人获国家奖学金共计38万元,120名学生获“明德奖学金”共计24万元,5004人获学校奖学金253万元。组织40余场成长成才大讲堂和学生安全知识宣传月系列活动,为“平安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资助政策学校多渠道募集善款,扶危济困助学。筹集社会资助64万余元,惠及300余名学生。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建立受助学生信息档案,及时发放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为7452人发放国家助学金1117万元,为798人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399万元。西部助学和临时生活补贴共计近70万元。为孤儿支出学生特困补助基金10万余元,勤工助学劳务费95万余元,减免学费近400万元。发放6356名学生的助学贷款3549万元,用于扣缴学费约2375万元,助力学校办学。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两大节点,通过心语馨苑工作站、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和微信、网上留言及心理学研究生深入学院等渠道,积极与学院对接,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专项科研、心理专题讲座和人员培训,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心理危机个案学生6例。成功承办全区高校第三届大学生心理剧大赛及全区高校心理咨询专兼职骨干人员培训。学校获得“全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党建思政工作】学校认真落实党委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抓党建的第一责任,坚持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保障了党中央和自治区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学校贯彻执行;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邀请郝时远等区内外专家深入开展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民族团结教育等专题的宣传宣讲、讲座和培训,编印中心组学习内部参考资料5期,为中心组及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订购学习图书10余种,3000余册;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通过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党总支书记专题工作会,全员动员、全面覆盖,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校具体工作的有效衔接,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了学校工作全过程;坚持发挥师生监督作用,通过设立工作作风举报监督电话,党务、校务公开专栏,参加行风评议面对面等举措,加强了对党的有关纪律规定执行的监督检查,各级组织和干部履职尽责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委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学校党委严格落实整改工作的主体责任,牢固树立持续整改、长期整改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整改和常规工作,实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党委书记带头抓整改,校长结合具体工作的部署落实整改,党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建立教育实践整改落实工作定期反馈机制,专门召开4次党委会对整改工作进度进行部署落实,并成立由校党委委员为组长的11个督导组,历时1个月的时间,对学校本级及各二级单位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着力把问题改到位、落实好,保障了整改落实工作的持续开展和高质量完成。目前,梳理出的221条意见和建议,已完成整改142项,需长期坚持整改73项,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制度建设按照“两方案一计划”要求,结合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学校废改立各项制度171项,其中,清理废止37项,新建134项。截至目前,115项已经建立,已经形成15项新的制度待研究后出台,另有4项计划建立的制度已与相近制度合并出台,完成率达91.2%。学校坚持拓展师生参与制度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接受师生监督,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各级组织和干部按制度办事、注重工作程序和强化工作执行力意识进一步提高,以思想自觉促行动自觉的主动意识不断增强。

    改进工作作风以整治“四风”突出问题为落脚点,集中整治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逐一对账销号。截至2014年底,公文总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6%,各类会议得到进一步压缩,清退办公用房837.6平方米。收缴封存超编公务用车5辆,全年“三公”经费支出较上年降低约70%,以改进作风求实效催生丰硕成果。

    【管理工作】人才战略工程牢固树立“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的人才工作理念,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大力提升引进人才的待遇。采取柔性方式引进学部委员2名,通过刚性引进、公开招聘方式引进博士16名、聘请兼职(客座)教授31名,国外进修访学20人,在职取得博士学位21人,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积极推荐学校教师申报“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等人才工程。

    人事管理以对管理、专技、工勤三类岗位人员工资情况调研为抓手,积极探索研制在职人员绩效工资改革方案。通过《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量化考评办法》、《专业技术人员退休与返聘工作实施办法》、《无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制定出台,不断规范并逐步提高人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程序和水平。坚持按需设岗的原则,着力优化职称评审程序,认真做好职称评定改革和评审工作,年内共有136名教职工(其中正高级26人、副高级46人、中级64人)通过评审。

    校园基本建设以修订《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基建工作机制,完善基建档案管理,强化基建维修工程的项目部管理机制,妥善完成各项基建任务。积极推进盛乐校区二期专家公寓、理工实验大楼、学生活动中心等工程建设。赛罕校区垃圾转运站、学生公寓太阳能加热水一期等项目顺利完工。学校被列入呼和浩特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单位,并正式成为绿色大学联盟会员单位。盛乐校区一期、二期建设圆满通过消防验收。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从严从紧编制部门行政经费预算,控制一般性支出,细化并压缩“三公经费”支出。通过修订《工作人员差旅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财务制度管理体系,实现对学校财务工作的规范和监管。加强专项经费管理,积极办理党中央和地方各类财政专项经费的支付业务。截至1231日,学校实现总收入96826.85万元,较年初预算收入56654.5万元增加40172.35元。加强收费管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学费收缴工作。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财务信息化建设,开通网银结算业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服务。与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签约全面开展业务合作。

    国有资产管理细化房屋、土地及固定资产管理,规范政府采购流程,全年新增房屋及构筑物价值6000万元,在建工程价值7500万元,新增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8358万元,校内调拨设备3250台(件)。学校固定资产累计总值53484.69万元,申报仪器设备政府采购项目99项,共计8662万元。仪器设备验收116项。建设工程及维修项目已向财政申报采购完成34项共计7702万元。完成了2013年启动的学校规模最大的一次资产处置工作,处置资产7844台(件),共计1491万元。

    后勤服务和校办企业经营管理赛罕校区后勤服务集团启动后勤标准化建设,在服务设施、方式、理念、态度等方面执行新标准,全面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盛乐后勤服务集团打造绿色景观,营造优美和谐的生态校园,做好盛乐师生的吃住服务等保障工作;华远科技开发总公司进一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赛罕实验幼儿园向企业化管理的顺利转型,国际交流中心大楼、内蒙古蒙兴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运行平稳,启动华远种养殖基地的开发建设工作。

    平安校园建设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本着“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原则,认真排查各种影响校园稳定的因素。强化信息队伍建设,健全信息工作网络,严格落实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健全综合防控保障机制,强化校园“110”联警联动机制,保卫干部、校卫队员、学警在校内实现24小时巡逻,投入300余万元对赛罕校区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投入20余万元在学校重点部位增设灭火器、应急灯等消防设备,充分利用QQ警务室开展有关治安等内容的在线对话,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全天候互动式的公安在线服务,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建立舆情信息员队伍,加强舆情、校园网监控,确保涉稳信息及时报送。

    图书学报工作开展图书馆藏书布局调整和旧书整理工作,搬迁书刊47万册。启动图书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以实现图书自助借还流通、高速盘点、多元化安全防盗功能。举办“校园读书月”系列活动,推进数字文献数据库建设和文献采购,协调两校区图书分布,进一步改进读者服务工作。不断打造、突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的特色和优势,自然科学蒙古文版荣获第五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哲学社会科学版获得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奖,并入选201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扩展期刊。

    信息化建设强化以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专项资金引进“慕课和BB”平台,启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并成功运行。通过网络实现了3万多名学生选课和学校精品课程的评选、维护,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建立了校园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出台并实施《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校园网络出口线路完成升级改造,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全面提升。完成“党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的校园网络云计算平台和无线网络建设工作,提供优质的云计算服务和两校区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服务。2014年,学校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启动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建设6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妥木斯油画创作数字版画作品展览等活动。承办“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及传统器乐合奏复决赛”。学校在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荣获银奖;在全国第十届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夺冠。获得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第九届“荷花奖”校园舞蹈比赛编导奖、表演银奖及第七届华北五省区舞蹈比赛金奖2项,获得全国空中乘务专业推介展示会团体金奖及若干单项奖。

    体育竞技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全国百城健身气功交流展示、自治区第二届大学生“哈日靶”比赛等活动。学校学生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获得第七届亚洲气枪锦标赛女子气手枪青年组团体金牌和50米步枪3种姿势团体冠军;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个人竞技赛冠军;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5000米冠、亚军及全国中国式摔跤、搏克、挠羊锦标赛2金、3银、2铜的好成绩;2014年中国大学生柔道锦标赛中男子团体第一名;2014年全国大学生环青海湖自行车比赛个人赛段冠军;包揽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健美操、搏克、篮球、网球、乒乓球等多项比赛冠军。

    【荣誉】20141月,学校命名为“自治区精神文明标兵单位”。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