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5卷  /  科技

2015卷

  • 科学技术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知识产权局)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白宝玉(蒙古族)

    厅长:李秉荣

    纪检组长:曲帆(蒙古族)

    副厅长:田颖男 杨劼(女 蒙古族) 额尔敦(蒙古族) 吴苏海(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自治区科技厅)设14个内设机构: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科研条件与财务处、发展计划处、基础研究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农村科技处、社会发展科技处、科技合作处、知识产权管理处、专利法律处、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发展战略】20145月,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2013-2020年)》,标志着未来一个时期科技工作总体思路的定型,此项完全符合国家科技创新改革新要求的突破性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是年,自治区人大通过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并正式颁布实施。全区执法办案量名列全国第十三位,支持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选择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已完成稀土、有色金属、现代煤化工、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的技术路线图研究制定。

    【科技发展】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制定《深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自治区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及分工方案》,推进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改革、科技投入和经费管理改革等六大改革任务。启动设立自治区科技协同创新基金,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农牧区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兴和县建设了扶贫开发综合示范基地,在兴安盟海龙屯建设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探索出科技扶贫新模式;实施“奈曼旗沙地生态农牧业试验示范”重大专项,有望建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典型科技示范区。

    【科技惠民示范工程】积极推动“粮食丰产工程”,已建立可持续超高产研究平台3个、粮食丰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10个、专业性试验基地2个,覆盖4个盟市18个旗县区。加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为联盟常任主席单位,作为联盟基金发起单位向“中农科联投资基金”注资5000万元。8月,在巴彦淖尔市成功举办全区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现场会。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实施了一批民生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惠及民生。在生态领域,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建成1.3万亩典型草原退化植被恢复试验示范区,使得人工草地的生产力提高20%30%。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方面,新增国家级实验区3家,自治区级实验区5家,总数分别为7家、22家。开展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增加经费投入,推广了一批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及产品。6月,国务院对自治区进行2013年度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自治区科技厅圆满完成相关任务。2014年,自治区组织推荐的2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5个科特派创业基地和2个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晋升为国家级。59人被全国妇联和国家科技部评为自治区首批“全国巾帼科技特派员”。向国家推荐选派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员900名,为自治区“三区”提供科技服务。共有12个项目获国家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立项,争取到党中央专项补助资金2285万元,培育、壮大了一批地方特色农牧业产业,带动了农牧民致富和财政增收。

    【科技成果转化】2014年,通过实施实用技术转化工程,一大批高技术成果应用到经济领域,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北重集团利用3.6万吨垂直挤压机生产的超超临界厚壁锅炉管首次在百万千瓦机组应用。北方股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NTE240260”电动轮自卸车已投入批量生产。包钢集团开发的高品质、系列化稀土钢产品和一机集团开发的新型反恐防暴车辆填补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空白。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公司研究开发了二代产品奶牛超级性控冻精新产品,并在全国5000个大中型牧场推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工程,累计推广玉米超高产技术4683.6万亩,百亩高产示范最高产量达1241.4公斤/亩,使自治区玉米单产从2011年的408公斤/亩提高到2014年的500公斤/亩以上,有效支撑了全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806.33亿元,同比增幅10.8%,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1.9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国(赤峰)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首届“中国新丝绸之路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创新品牌展示交易会”,共签署协议158项,协议金额47亿元。其中,赤峰市在5个旗县举办了5场农博会分会,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1000多个。全年组织自治区有关企业、科研机构参加了在北京、深圳、重庆、杨凌等地举办的大型科技展会,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引进推广了一批适用高新技术。

    【技术攻关】继续推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8337”发展思路确定的9个重点领域,共投入经费5亿元凝练一批项目进行重点攻关;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资金和创新引导奖励资金共投入财政经费3.2亿元,对工业高新技术、农牧业、民生领域的技术难题进行研究攻关。全年共争取国家项目434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3.08亿元。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贮氢合金材料工艺技术及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容量磁制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17升制冷装置试验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伊泰集团建设的中国首条煤间接液化制取煤基合成油生产示范线,实现年产煤基合成油16万吨;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落户包头市,成为中国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稀宝博为公司研发出国内首台集成型永磁磁共振影像系统,有望形成年产60台永磁磁共振影像仪器的生产能力;益生菌菌株培养技术达到全国最高水平;在北京建成干细胞研发和应用技术平台。伊利集团金领冠婴幼儿奶粉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荣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成为该届专利奖中唯一一个乳品专利;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海伦胶囊已经取得临床批件,进入临床前期筹备阶段。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启动设立自治区科技协同创新基金,制定《基金实施方案》。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投入资金1.5亿元,8家新型研发机构承诺出资参与。召开科技协同创新基金指导委员会和第一次股东大会,成立基金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全区覆盖12个盟市的16家新型研发机构相继启动并运行。出台《关于规范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意见》,强化了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指导、服务、监督和管理。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了包头稀土新材料研究中心。全年新增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1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进入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有6家。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了21家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建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的运行机制,在阿拉善盟、兴安盟新建1个盟市级、2个旗县级“工作站”。两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有望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总数达209家。8个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55个科技项目获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立项支持5719万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帮助企业实现了专利“清零”目标。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有力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科技园成为自治区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赤峰蒙东云计算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至此,自治区国家级孵化器增至7家。全区共有自治区级高新区8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5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化基地2家。重点培育支持了20家条件较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内蒙古科技创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建设1个总平台、12个子系统、5大信息化应用系统和8类基础信息资源库。“星火科技12396”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开通手机客户端,示范区下载量达到1.3万户,解决了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包头稀土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草拟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办法。在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分别建立起东部和西部两个常设技术市场,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专利项目孵化等工作。

    【科技人才建设】扎实推进“百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计划”,科技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制定《百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2014年度实施方案》,对科技人才建设工作做科学部署和安排。二是有效发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才培养作用。全年立项462项,安排经费2600万元,支持和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通过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的培养和引导,自治区科研人员在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全年共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7项,经费1.26亿元,连续3年获得国家重点项目支持。三是依托国家人才计划培养本土人才。目前,自治区有4名科技人员、3个创新团队和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情况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名列前茅。内蒙古科技大学有1人入选国家。四是继续实施工才团队培育计划,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认定15个团队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五是深入实施“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设立“内蒙古知识产权教育培养基地”,培养的第一届45名学生已经顺利毕业。赤峰市强化战略联盟的引才作用,通过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科技人员259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83人。阿拉善盟通过项目、平台相结合,柔性引进各类科技人才53人,帮助企业培养人才150人。

    【科技创新合作】区域合作方面,强化与北京、广东和山东的合作。201412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京蒙科技创新合作签约活动,京蒙双方共同签署科技合作协议45项,其中京蒙两地科技合作框架协议2项,京蒙两地间高校院所及相关机构签约14项,两地间科技企业签约29项。院地合作方面,年初与中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一二六”规划纲要,明确了合作重点和推进措施。全区已6个盟市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建立了院地科技合作关系,启动实施和达成意向的合作项目100多项,预期经济效益60多亿元;一批合作共建的园区基地项目落户自治区并取得良好成效。全年建设1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总数达到49家,柔性引进院士66名。在包头稀土院建设的万立骏院士团队成功试制出新型纳米级稀土抛光液;在乌兰察布市建站的方智远院士团队已研发出了冷凉蔬菜重要良种资源并成功示范,培育冷凉蔬菜新品种47个;由钟南山院士、罗锡文院士领军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分别落户内蒙古人民医院和内蒙古冶金研究院,分别在呼吸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明确了主攻方向与研发重点,合作项目开始推进。国际合作方面,通过项目引导、平台基地建设,重点推动了区内高校、院所、企业与俄罗斯、蒙古、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科技合作,促成了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启动实施。召开中蒙科技合作工作座谈会;援助蒙古国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援助蒙古国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立项支持;鄂尔多斯国家清洁能源国际创新园实现了西部地区国家级国际创新园零的突破,在清洁能源领域正在通过驻欧盟、法国、德国大使全力推进与诺丁汉大学等发达国家、大学、院所、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园建设。

    【荣誉】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局专利处荣获2014年度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副巡视员云涛获得蒙古国科学院最高奖项——忽必烈奖;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局韩勇荣获2014年度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个人。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科学技术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知识产权局)领导名录】

    党组书记:白宝玉(蒙古族)

    厅长:李秉荣

    纪检组长:曲帆(蒙古族)

    副厅长:田颖男 杨劼(女 蒙古族) 额尔敦(蒙古族) 吴苏海(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自治区科技厅)设14个内设机构: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科研条件与财务处、发展计划处、基础研究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农村科技处、社会发展科技处、科技合作处、知识产权管理处、专利法律处、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发展战略】20145月,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2013-2020年)》,标志着未来一个时期科技工作总体思路的定型,此项完全符合国家科技创新改革新要求的突破性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是年,自治区人大通过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并正式颁布实施。全区执法办案量名列全国第十三位,支持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选择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已完成稀土、有色金属、现代煤化工、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的技术路线图研究制定。

    【科技发展】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制定《深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自治区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及分工方案》,推进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改革、科技投入和经费管理改革等六大改革任务。启动设立自治区科技协同创新基金,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农牧区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兴和县建设了扶贫开发综合示范基地,在兴安盟海龙屯建设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探索出科技扶贫新模式;实施“奈曼旗沙地生态农牧业试验示范”重大专项,有望建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典型科技示范区。

    【科技惠民示范工程】积极推动“粮食丰产工程”,已建立可持续超高产研究平台3个、粮食丰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10个、专业性试验基地2个,覆盖4个盟市18个旗县区。加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为联盟常任主席单位,作为联盟基金发起单位向“中农科联投资基金”注资5000万元。8月,在巴彦淖尔市成功举办全区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现场会。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实施了一批民生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惠及民生。在生态领域,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建成1.3万亩典型草原退化植被恢复试验示范区,使得人工草地的生产力提高20%30%。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方面,新增国家级实验区3家,自治区级实验区5家,总数分别为7家、22家。开展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增加经费投入,推广了一批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及产品。6月,国务院对自治区进行2013年度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自治区科技厅圆满完成相关任务。2014年,自治区组织推荐的2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5个科特派创业基地和2个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晋升为国家级。59人被全国妇联和国家科技部评为自治区首批“全国巾帼科技特派员”。向国家推荐选派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员900名,为自治区“三区”提供科技服务。共有12个项目获国家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立项,争取到党中央专项补助资金2285万元,培育、壮大了一批地方特色农牧业产业,带动了农牧民致富和财政增收。

    【科技成果转化】2014年,通过实施实用技术转化工程,一大批高技术成果应用到经济领域,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北重集团利用3.6万吨垂直挤压机生产的超超临界厚壁锅炉管首次在百万千瓦机组应用。北方股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NTE240260”电动轮自卸车已投入批量生产。包钢集团开发的高品质、系列化稀土钢产品和一机集团开发的新型反恐防暴车辆填补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空白。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公司研究开发了二代产品奶牛超级性控冻精新产品,并在全国5000个大中型牧场推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工程,累计推广玉米超高产技术4683.6万亩,百亩高产示范最高产量达1241.4公斤/亩,使自治区玉米单产从2011年的408公斤/亩提高到2014年的500公斤/亩以上,有效支撑了全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806.33亿元,同比增幅10.8%,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1.9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国(赤峰)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首届“中国新丝绸之路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创新品牌展示交易会”,共签署协议158项,协议金额47亿元。其中,赤峰市在5个旗县举办了5场农博会分会,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1000多个。全年组织自治区有关企业、科研机构参加了在北京、深圳、重庆、杨凌等地举办的大型科技展会,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引进推广了一批适用高新技术。

    【技术攻关】继续推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8337”发展思路确定的9个重点领域,共投入经费5亿元凝练一批项目进行重点攻关;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资金和创新引导奖励资金共投入财政经费3.2亿元,对工业高新技术、农牧业、民生领域的技术难题进行研究攻关。全年共争取国家项目434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3.08亿元。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贮氢合金材料工艺技术及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容量磁制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17升制冷装置试验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伊泰集团建设的中国首条煤间接液化制取煤基合成油生产示范线,实现年产煤基合成油16万吨;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落户包头市,成为中国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稀宝博为公司研发出国内首台集成型永磁磁共振影像系统,有望形成年产60台永磁磁共振影像仪器的生产能力;益生菌菌株培养技术达到全国最高水平;在北京建成干细胞研发和应用技术平台。伊利集团金领冠婴幼儿奶粉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荣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成为该届专利奖中唯一一个乳品专利;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海伦胶囊已经取得临床批件,进入临床前期筹备阶段。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启动设立自治区科技协同创新基金,制定《基金实施方案》。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投入资金1.5亿元,8家新型研发机构承诺出资参与。召开科技协同创新基金指导委员会和第一次股东大会,成立基金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全区覆盖12个盟市的16家新型研发机构相继启动并运行。出台《关于规范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意见》,强化了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指导、服务、监督和管理。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了包头稀土新材料研究中心。全年新增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1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进入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有6家。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了21家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建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的运行机制,在阿拉善盟、兴安盟新建1个盟市级、2个旗县级“工作站”。两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有望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总数达209家。8个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55个科技项目获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立项支持5719万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帮助企业实现了专利“清零”目标。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有力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科技园成为自治区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赤峰蒙东云计算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至此,自治区国家级孵化器增至7家。全区共有自治区级高新区8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5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化基地2家。重点培育支持了20家条件较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内蒙古科技创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建设1个总平台、12个子系统、5大信息化应用系统和8类基础信息资源库。“星火科技12396”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开通手机客户端,示范区下载量达到1.3万户,解决了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包头稀土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草拟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办法。在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分别建立起东部和西部两个常设技术市场,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专利项目孵化等工作。

    【科技人才建设】扎实推进“百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计划”,科技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制定《百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2014年度实施方案》,对科技人才建设工作做科学部署和安排。二是有效发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才培养作用。全年立项462项,安排经费2600万元,支持和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通过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的培养和引导,自治区科研人员在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全年共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7项,经费1.26亿元,连续3年获得国家重点项目支持。三是依托国家人才计划培养本土人才。目前,自治区有4名科技人员、3个创新团队和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情况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名列前茅。内蒙古科技大学有1人入选国家。四是继续实施工才团队培育计划,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认定15个团队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五是深入实施“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设立“内蒙古知识产权教育培养基地”,培养的第一届45名学生已经顺利毕业。赤峰市强化战略联盟的引才作用,通过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科技人员259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83人。阿拉善盟通过项目、平台相结合,柔性引进各类科技人才53人,帮助企业培养人才150人。

    【科技创新合作】区域合作方面,强化与北京、广东和山东的合作。201412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京蒙科技创新合作签约活动,京蒙双方共同签署科技合作协议45项,其中京蒙两地科技合作框架协议2项,京蒙两地间高校院所及相关机构签约14项,两地间科技企业签约29项。院地合作方面,年初与中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一二六”规划纲要,明确了合作重点和推进措施。全区已6个盟市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建立了院地科技合作关系,启动实施和达成意向的合作项目100多项,预期经济效益60多亿元;一批合作共建的园区基地项目落户自治区并取得良好成效。全年建设1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总数达到49家,柔性引进院士66名。在包头稀土院建设的万立骏院士团队成功试制出新型纳米级稀土抛光液;在乌兰察布市建站的方智远院士团队已研发出了冷凉蔬菜重要良种资源并成功示范,培育冷凉蔬菜新品种47个;由钟南山院士、罗锡文院士领军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分别落户内蒙古人民医院和内蒙古冶金研究院,分别在呼吸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明确了主攻方向与研发重点,合作项目开始推进。国际合作方面,通过项目引导、平台基地建设,重点推动了区内高校、院所、企业与俄罗斯、蒙古、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科技合作,促成了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启动实施。召开中蒙科技合作工作座谈会;援助蒙古国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援助蒙古国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立项支持;鄂尔多斯国家清洁能源国际创新园实现了西部地区国家级国际创新园零的突破,在清洁能源领域正在通过驻欧盟、法国、德国大使全力推进与诺丁汉大学等发达国家、大学、院所、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园建设。

    【荣誉】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局专利处荣获2014年度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副巡视员云涛获得蒙古国科学院最高奖项——忽必烈奖;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局韩勇荣获2014年度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个人。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