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卷

  • 农牧业产业化
  • 【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领导名录】

    主任:周文毅(满族)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以下简称“产业化办公室”)是由自治区农牧业厅管理的负责主管全区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工作的副厅级行政机构。机关行政编制40人,实有人数32人,设有综合处、产业一处、产业二处、产业三处和机关党委。综合处负责协调处理机关日常政务、事务和业务综合等工作。产业一处负责抓粮油产业、马铃薯产业、蔬菜(瓜果)产业;产业二处负责抓乳产业、肉产业、绒毛(皮革)产业;产业三处负责抓饲草饲料产业、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等相关特色产业。各业务处对每个产业按产业链条从龙头到基地到利益联结机制一抓到底。产业化办公室下设两个事业单位,一个是产业化发展指导中心,负责协助机关抓乡镇企业、招商引资、产业化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另一个是培训中心,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龙头企业发展】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2 200家,同比增加79家;实现销售收入2 200.9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增加值640.5亿元,同比增长13.3%,农牧业产业化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4.5%;实现利润总额154.3亿元,同比增长9.4%;实际上缴税金63.6亿元,同比增长0.5%;收购农畜产品资金697.5亿元,同比增长6.1%。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 770家,实现销售收入2 187.9亿元,完成增加值636.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53.2亿元,实际上缴税金63.4亿元,分别占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80.5%99.4%99.4%99.2%99.7%,对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全区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加工企业361家,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78.2%,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0家,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39.9%。伊利、蒙牛、小肥羊、鄂尔多斯等28个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比上年增加2户,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32%。伊利、蒙牛、华资等7户成为上市企业,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23.3%。全区有鄂尔多斯集团、伊利、蒙牛、鹿王、奈伦集团、金河集团等29户企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32.6%。自治区本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58家,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23.1%

    【主导产业发展】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6.3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区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25.28%2009年肉类加工企业开工早,提前进入生产旺季,呈现出淡季不淡、产销两旺的局面。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肉类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0.3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全区的20.46%。金融危机使外向度较高的自治区羊绒加工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产品出口减少,经营形势较为严峻。自治区政府及时采取羊绒收储办法,效果非常显著,收储进度加快。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绒毛(皮革)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7.6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全区的14.88%。粮食加工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由玉米、小麦、稻谷和杂粮杂豆加工四大行业为支撑的新型现代粮食加工体系。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0.6亿元,同比增长24.9%,占全区的15.93%。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油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2.1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区的4.18%。马铃薯产业在生产、储藏、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都有了长足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保持稳定,拥有全国领先的良种繁育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加工企业。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区的1.29%。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蔬菜(瓜果)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1.7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全区的2.80%。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6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区的4.75%。特色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形成了以林沙产业、中蒙药材和生物制药产业、一村一品新兴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特色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9.5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区的10.43%

    【项目建设】全区投资规模1 000万元以上产业化在建项目达523项,投资规模530亿元,年内完成投资201.5亿元。青岛欧美投资集团1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伊利集团新工业园区项目、雨润集团年加工200万头生猪项目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将对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农牧民增收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带动农牧民增收】各地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返租倒包、农牧民员工化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与农牧民结成相对稳定的产供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小农户与大企业、大市场地对接日益紧密,进一步打通了农畜产品的销路,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农牧民不仅靠出售农畜产品获得收入,还通过转移就业进入龙头企业打工挣钱,有的还以土地、生产资料等入股,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益分配,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2009年产业化带动农牧户210.5万户,比上年增加0.6万户,全区农牧民人均通过产业化渠道实现纯收入2 710元,比上年增加220元。

    【重点龙头企业评审及监测工作】通过盟市申报、材料审查、实地检查、评审委员会评审,158户企业被认定为第三批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使自治区本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58家。同时对第一、二批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了监测,对不合格的9户企业取消了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完成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工作,根据动态管理的原则,取消了绩效差的,增添了成长性好、带动能力、示范能力好的新的龙头企业。通过开展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培育发展知名品牌和重点龙头企业,提高了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了社会影响,为龙头企业在贷款、免税等方面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创造了条件,也增强了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重点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

    【申报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组织各盟市向农业部乡企局申报了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材料,经过农业部乡企局评审,全区有9家企业榜上有名。组织部分企业申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全区3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畜产品加工专业分中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产业化
  • 【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领导名录】

    主任:周文毅(满族)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以下简称“产业化办公室”)是由自治区农牧业厅管理的负责主管全区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工作的副厅级行政机构。机关行政编制40人,实有人数32人,设有综合处、产业一处、产业二处、产业三处和机关党委。综合处负责协调处理机关日常政务、事务和业务综合等工作。产业一处负责抓粮油产业、马铃薯产业、蔬菜(瓜果)产业;产业二处负责抓乳产业、肉产业、绒毛(皮革)产业;产业三处负责抓饲草饲料产业、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等相关特色产业。各业务处对每个产业按产业链条从龙头到基地到利益联结机制一抓到底。产业化办公室下设两个事业单位,一个是产业化发展指导中心,负责协助机关抓乡镇企业、招商引资、产业化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另一个是培训中心,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龙头企业发展】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2 200家,同比增加79家;实现销售收入2 200.9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增加值640.5亿元,同比增长13.3%,农牧业产业化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4.5%;实现利润总额154.3亿元,同比增长9.4%;实际上缴税金63.6亿元,同比增长0.5%;收购农畜产品资金697.5亿元,同比增长6.1%。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 770家,实现销售收入2 187.9亿元,完成增加值636.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53.2亿元,实际上缴税金63.4亿元,分别占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80.5%99.4%99.4%99.2%99.7%,对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全区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加工企业361家,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78.2%,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0家,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39.9%。伊利、蒙牛、小肥羊、鄂尔多斯等28个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比上年增加2户,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32%。伊利、蒙牛、华资等7户成为上市企业,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23.3%。全区有鄂尔多斯集团、伊利、蒙牛、鹿王、奈伦集团、金河集团等29户企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32.6%。自治区本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58家,销售收入占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23.1%

    【主导产业发展】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6.3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区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25.28%2009年肉类加工企业开工早,提前进入生产旺季,呈现出淡季不淡、产销两旺的局面。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肉类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0.3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全区的20.46%。金融危机使外向度较高的自治区羊绒加工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产品出口减少,经营形势较为严峻。自治区政府及时采取羊绒收储办法,效果非常显著,收储进度加快。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绒毛(皮革)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7.6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全区的14.88%。粮食加工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由玉米、小麦、稻谷和杂粮杂豆加工四大行业为支撑的新型现代粮食加工体系。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0.6亿元,同比增长24.9%,占全区的15.93%。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油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2.1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区的4.18%。马铃薯产业在生产、储藏、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都有了长足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保持稳定,拥有全国领先的良种繁育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加工企业。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区的1.29%。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蔬菜(瓜果)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1.7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全区的2.80%。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6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区的4.75%。特色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形成了以林沙产业、中蒙药材和生物制药产业、一村一品新兴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特色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9.5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区的10.43%

    【项目建设】全区投资规模1 000万元以上产业化在建项目达523项,投资规模530亿元,年内完成投资201.5亿元。青岛欧美投资集团1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伊利集团新工业园区项目、雨润集团年加工200万头生猪项目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将对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农牧民增收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带动农牧民增收】各地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返租倒包、农牧民员工化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与农牧民结成相对稳定的产供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小农户与大企业、大市场地对接日益紧密,进一步打通了农畜产品的销路,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农牧民不仅靠出售农畜产品获得收入,还通过转移就业进入龙头企业打工挣钱,有的还以土地、生产资料等入股,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益分配,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2009年产业化带动农牧户210.5万户,比上年增加0.6万户,全区农牧民人均通过产业化渠道实现纯收入2 710元,比上年增加220元。

    【重点龙头企业评审及监测工作】通过盟市申报、材料审查、实地检查、评审委员会评审,158户企业被认定为第三批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使自治区本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58家。同时对第一、二批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了监测,对不合格的9户企业取消了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完成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工作,根据动态管理的原则,取消了绩效差的,增添了成长性好、带动能力、示范能力好的新的龙头企业。通过开展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培育发展知名品牌和重点龙头企业,提高了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了社会影响,为龙头企业在贷款、免税等方面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创造了条件,也增强了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重点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

    【申报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组织各盟市向农业部乡企局申报了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材料,经过农业部乡企局评审,全区有9家企业榜上有名。组织部分企业申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全区3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畜产品加工专业分中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