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0卷  /  教育

2010卷

  •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白布和(蒙古族)

      长:白长明(蒙古族)

    纪委书记:阿  民(蒙古族)

    副校长:布和温都苏(蒙古族) 徐福全(蒙古族) 胡春梅(蒙古族) 哈斯朝鲁(蒙古族)

    【概况】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前身是原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 200812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评审,升格为本科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在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通知》(教发函〔200977)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三所院校有关事宜的通知》(内政发〔200995)精神,学校正式更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占地面积529亩,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 570万元。现藏有纸质图书48.7万册,电子图书18.37万册,期刊900种,电子阅览室和图书检索系统完善。设有新闻系、语言文学系、经济管理系、计算机系、美术系、音乐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数理系、政法系、体育系和马列教研部等教学机构,42个专业,基本涵盖了人文科学(文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

    学院有教职工502人,其中专任教师32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85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22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入选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全区意识形态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共18人。学院重视科研工作,科研达到了一定水平。自2000年来,教师发表论文1 406篇,出版专著45部,教材92部。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33项,厅局级课题25项,有292部(篇)科研成果获厅局级以上奖,部分教师承担并完成了中国蒙古学文库选题,参加《蒙古学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专业与课程建设】通过审批,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等5个专业被确定为2010年升本专业,学院本科专业数已增至10个。重新修订了首批5个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已实施使用。评审确定了会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2009年校级品牌专业,其中全会计学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致使学院区级品牌专业已达到5个。按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要求,《新闻学概论》课程被评为区级精品课程,学院区级精品课程已有6门,评审确定了《新闻学概论》等8门校级精品课程,并基本完成了精品课程上网工作,初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2009年度,共申请到自治区蒙文教材编写计划16部,填补了学院部分课程无自编教材的空白。

    【教学工作】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教学管理,确保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经过一年的本科教学运行,广大教职工稳步树立本科教学理念,深切领会到本科教学的实质,对本科教育教学要求有进一步深刻地认知和理解,逐步适应本科教学。严格规范日常教学的同时,分批分次,先后听取百余名年轻教师和本科专业课程,通过听课、评议对部分教师进行点名批评,有效改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督导组成员、学生信息员、网上评教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确保课堂教学秩序,教学效果稳步提高。根据教育部学籍管理改革的要求,全面实行网上学籍管理,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工作。

    【招生与就业】2009年,学院共录取新生2 140名,其中本科生343人,新生报到率首次突破90%,生源质量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结合学院实际先后开展中小型业洽谈会106场次,先后有60余家用人单位到学院进行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3 150多个。共有96名学生通过“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村干部计划”和“西部计划”等考试,走上工作岗位。加之升学、入伍等渠道,学院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3%,年终就业率为90.43%,其中在事业单位的就业率达41.3%,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明显提高。

    【科研与图书资料建设】2009年,学院组织申报并获准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自治区教育厅课题9项,其中2项为重点科研课题。按时完成、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治区级课题共7项。有三名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功举办巴图吉日嘎拉教授的作品研讨会和道·德力格尔仓教授的诗歌作品研讨会。学报《蒙古学研究》全年共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圣母阿阑豁阿—从祖先崇拜说起》、《如诗如歌的漠北草原—我的故乡》、《蒙古寅京习俗探析》、《蒙古族原始思维的含义》等论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译文《哈斯苏勒·噶日耶普》的文献史料价值给予高度的评价。

    按照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全年共采购蒙汉文图书6 532种,24 019册;分编蒙汉文图书7 058种,24 710册;验收蒙汉文新书5 387种,19 101;新书入库24 629,上架图书14 629,分发2009年报刊16 000多份。整理图书20 000,打包图书11 000册;上、下架过期期刊150,下架、验收2008年期刊700余种;对照高校图书馆评估标准体系,修改、完成蒙汉文书目数据7 746种。各阅览室累计接待读者16.38万人次。

    【学生管理与资助】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 “勤奋自律,和谐发展”、《我爱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主题教育月活动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选派11名同志参加全国和全区举办的政治辅导员培训班,在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不断加大日常检查力度,狠抓常规管理,基本实现了学生违纪率不超过2%的目标。进一步做好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9年,共有150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累计有8 498名学生分别获得专业一、二、三等奖学金和校级优秀新生奖学金,20名学生获得“乌兰夫奖学金”, 17名学生获得冈松庆久奖学金。1 436名学生分别获得国家助学金、红十字会“博爱一日捐”助学金和社会捐助。向1 32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临时伙食补贴共26.4万元。为865名学生办理的生源地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90多个。2009年度,学院学生受助面达63.17%

    【人事管理】制定出台《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的补充意见》、《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关于引进和培养人才相关待遇的暂行规定》,重新修订学院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并按修订的精神,组织实施2009年度考核工作。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向自治区人事厅统计、报送并发放学院特岗补贴人员名单和特岗补贴。经过民主评选、推荐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有三名教师分别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区优秀教师称号。选派2名教师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推荐了2名骨干教师为国内访问学者。评选表彰10名获得2009年度乌兰夫民族师资培养基金的青年教师。完成对324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验印和2009年度55名教师职称材料的审核、评定、组织和申报等各项工作。

    【后勤保障工作】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时制定、认真履行防控预案和应急措施,切实做好了全院师生员工和校园内各公共区域的消毒工作。协助急控中心,积极应对发生的流感疫情,组织全体师生员工注射甲流疫苗,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及时宣传和普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预防常识,及时防止了不稳定情绪的发生。通过对餐厅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试和进一步加大日常防控措施,确保了广大学生的饮食安全。

    【荣誉】宝音乌力吉教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2008年度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白布和(蒙古族)

      长:白长明(蒙古族)

    纪委书记:阿  民(蒙古族)

    副校长:布和温都苏(蒙古族) 徐福全(蒙古族) 胡春梅(蒙古族) 哈斯朝鲁(蒙古族)

    【概况】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前身是原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 200812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评审,升格为本科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在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通知》(教发函〔200977)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三所院校有关事宜的通知》(内政发〔200995)精神,学校正式更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占地面积529亩,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 570万元。现藏有纸质图书48.7万册,电子图书18.37万册,期刊900种,电子阅览室和图书检索系统完善。设有新闻系、语言文学系、经济管理系、计算机系、美术系、音乐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数理系、政法系、体育系和马列教研部等教学机构,42个专业,基本涵盖了人文科学(文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

    学院有教职工502人,其中专任教师32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85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22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入选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全区意识形态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共18人。学院重视科研工作,科研达到了一定水平。自2000年来,教师发表论文1 406篇,出版专著45部,教材92部。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33项,厅局级课题25项,有292部(篇)科研成果获厅局级以上奖,部分教师承担并完成了中国蒙古学文库选题,参加《蒙古学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专业与课程建设】通过审批,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等5个专业被确定为2010年升本专业,学院本科专业数已增至10个。重新修订了首批5个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已实施使用。评审确定了会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2009年校级品牌专业,其中全会计学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致使学院区级品牌专业已达到5个。按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要求,《新闻学概论》课程被评为区级精品课程,学院区级精品课程已有6门,评审确定了《新闻学概论》等8门校级精品课程,并基本完成了精品课程上网工作,初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2009年度,共申请到自治区蒙文教材编写计划16部,填补了学院部分课程无自编教材的空白。

    【教学工作】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教学管理,确保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经过一年的本科教学运行,广大教职工稳步树立本科教学理念,深切领会到本科教学的实质,对本科教育教学要求有进一步深刻地认知和理解,逐步适应本科教学。严格规范日常教学的同时,分批分次,先后听取百余名年轻教师和本科专业课程,通过听课、评议对部分教师进行点名批评,有效改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督导组成员、学生信息员、网上评教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确保课堂教学秩序,教学效果稳步提高。根据教育部学籍管理改革的要求,全面实行网上学籍管理,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工作。

    【招生与就业】2009年,学院共录取新生2 140名,其中本科生343人,新生报到率首次突破90%,生源质量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结合学院实际先后开展中小型业洽谈会106场次,先后有60余家用人单位到学院进行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3 150多个。共有96名学生通过“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村干部计划”和“西部计划”等考试,走上工作岗位。加之升学、入伍等渠道,学院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3%,年终就业率为90.43%,其中在事业单位的就业率达41.3%,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明显提高。

    【科研与图书资料建设】2009年,学院组织申报并获准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自治区教育厅课题9项,其中2项为重点科研课题。按时完成、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治区级课题共7项。有三名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功举办巴图吉日嘎拉教授的作品研讨会和道·德力格尔仓教授的诗歌作品研讨会。学报《蒙古学研究》全年共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圣母阿阑豁阿—从祖先崇拜说起》、《如诗如歌的漠北草原—我的故乡》、《蒙古寅京习俗探析》、《蒙古族原始思维的含义》等论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译文《哈斯苏勒·噶日耶普》的文献史料价值给予高度的评价。

    按照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全年共采购蒙汉文图书6 532种,24 019册;分编蒙汉文图书7 058种,24 710册;验收蒙汉文新书5 387种,19 101;新书入库24 629,上架图书14 629,分发2009年报刊16 000多份。整理图书20 000,打包图书11 000册;上、下架过期期刊150,下架、验收2008年期刊700余种;对照高校图书馆评估标准体系,修改、完成蒙汉文书目数据7 746种。各阅览室累计接待读者16.38万人次。

    【学生管理与资助】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 “勤奋自律,和谐发展”、《我爱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主题教育月活动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选派11名同志参加全国和全区举办的政治辅导员培训班,在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不断加大日常检查力度,狠抓常规管理,基本实现了学生违纪率不超过2%的目标。进一步做好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9年,共有150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累计有8 498名学生分别获得专业一、二、三等奖学金和校级优秀新生奖学金,20名学生获得“乌兰夫奖学金”, 17名学生获得冈松庆久奖学金。1 436名学生分别获得国家助学金、红十字会“博爱一日捐”助学金和社会捐助。向1 32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临时伙食补贴共26.4万元。为865名学生办理的生源地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90多个。2009年度,学院学生受助面达63.17%

    【人事管理】制定出台《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的补充意见》、《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关于引进和培养人才相关待遇的暂行规定》,重新修订学院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并按修订的精神,组织实施2009年度考核工作。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向自治区人事厅统计、报送并发放学院特岗补贴人员名单和特岗补贴。经过民主评选、推荐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有三名教师分别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区优秀教师称号。选派2名教师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推荐了2名骨干教师为国内访问学者。评选表彰10名获得2009年度乌兰夫民族师资培养基金的青年教师。完成对324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验印和2009年度55名教师职称材料的审核、评定、组织和申报等各项工作。

    【后勤保障工作】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时制定、认真履行防控预案和应急措施,切实做好了全院师生员工和校园内各公共区域的消毒工作。协助急控中心,积极应对发生的流感疫情,组织全体师生员工注射甲流疫苗,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及时宣传和普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预防常识,及时防止了不稳定情绪的发生。通过对餐厅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试和进一步加大日常防控措施,确保了广大学生的饮食安全。

    【荣誉】宝音乌力吉教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2008年度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