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0卷  /  科技

2010卷

  • 草原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长:侯向阳

    副所长:王育青(蒙古族)  陆致成 李志勇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机构12个,其中,职能部门3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保存库、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农业部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野外观测台站3个、农科院野外观测台站2个、试验基地4个、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中心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到2009年底,有在职职工173人,其中科技人员123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 17人)。

    2009年,草原所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重点,以组织争取重大、有影响力的科技项目,狠抓科技项目的实施,凝练和组装重大科技成果为工作核心,以加强学科、条件平台和科研团队“三位一体”建设为工作基础,着力提高草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重大成果培育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步伐,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科学研究项目】2009年,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变化。2009年,研究所在研项目54项,合同经费3 374万元,其中当年新增科研项目27项,站在研项目的50%,新增合同科研经费1 575万元,站在研项目总经费的46.6%2009年,落实党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429.4万元,资助13项科研项目。

    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承担了“我国北方草原区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及其管理对策研究”任务;首次参与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承担“中俄优异牧草遗传资源收集评价及其挖掘利用研究”任务;承担农业部“948”“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平台建设”等项目;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草地管理研究室设在草原所,有2人进入科学家岗位,鄂尔多斯沙地草原试验站成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2009年结题验收项目24项,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牧草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项目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其他4个项目通过了农业部、内蒙古科学技术厅组织的鉴定;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内蒙古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这也是研究所获得的第一项发明专利;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品种1个;制定地方标准6个;发表学术论文122篇,连续两年突破“百篇”大关,其中首次发表SCI论文3篇,出版著作5部。

    【合作与交流】2009年研究所先后派出9人次出访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蒙古等国;有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近20人次到所访问交流;积极同国内外同行单位联系,不断加强科技合作研究,促进学科的完善和发展,2009年同蒙古国国立畜牧科学院、蒙古国草原学会签订合作协议,组织申报了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优质苜蓿鲜草青贮添加剂引进与消化利用”、2009年欧盟援华项目“中国温带草原可持续放牧利用的模式及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合作项目3项;5项在研国际合作项目总体执行情况良好,收集到牧草种质资源100余份、分发利用125份,部分资源已在田间进行鉴定和评价研究。采集到10 000头麦茎蜂越冬幼虫。运用草畜平衡模型(StageⅠ)、牧场系统优化模型(StageⅡ)和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型(StageⅢ)对目前草地退化现状、牧民当前的放牧管理方式和实际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和研究当地的理论载畜率。

    【科技兴农】2009年,科技兴农工作加强与地方科技合作。与土默特左旗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在决策咨询、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技术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根据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精神,研究所向企业派出科技人员4人,规划实施“草场改良、集约化养殖及资源循环利用示范推广”项目;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的科技人才培训协议精神,2009年接受四批人员到所进行培训;完成了草原所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汇编;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个,面积340 000亩,增加农牧民收入15 590万元;科技下乡人数247人次;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咨询 27次;举办现场展示106次;培训农牧民4 966人;参加博览会、展销会2 次,发放技术、宣传材料66 600份。

    【基地建设】研究所现有农业部野外观测台站3个、农科院野外观测台站2个,试验基地7个。2009年组织申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并得到命名;按照“立足内蒙古高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定位战略,突出草原所作为国家队的作用,以已有合作项目和国际关系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

    【基础建设】2009年争取到科研条件建设项目5项,其中,已得到批复的基建、修购项目3项,项目经费2 545万元,与2008年落实经费1 395万元相比,增长了54.81%。落实基建、修购项目2项,经费2 204万元。现已基本落实了草原牧草改良中心项目。编制上报草原牧草改良中心、欧亚草原研究中心、荒漠草原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草产品质检中心项目的初步设计;组织编制2010年度修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人才培养】研究所紧紧围绕现代草业发展重点,牢牢把握草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本着“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人才、用好人才”的原则,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重大科研项目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起有利于中青年专家快速成长的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创新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实现草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促进。招收研究生1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5人,有2人报考了进站博士后,有8名硕士、2名博士顺利毕业。

    【科研所大事】1月,“一种繁殖和收集寄生性昆虫的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月,“中国牧草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与数据库信息系统研究”项目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国牧草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与数据库信息系统研究”项目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荒漠草原区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项目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一种草原上喷施药剂用的车载喷雾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五圆盘割草机”、“ 五圆盘切割压扁机”、“ 四圆盘切割压扁机”、“ 六圆盘割草机”和“四圆盘割草机”分别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水泵”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4月,草原所科技人员培育的“土默特扁蓿豆”经第五届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为新品种。

    5月,草原所“草地可持续利用”、“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草类遗传资源与育种”团队被中国农科院评为研究所一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6月,王育青研究员被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奶牛优质饲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植物标本及种子存贮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中国牧草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与数据库信息网络研究”和“针茅芒刺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项目分别获得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奖励一、二等奖。

    8月,“草原几种主要害鼠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及持续控制技术”项目获得内蒙古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0月,草原所组织召开《中国草地学报》创刊30周年大会;“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内蒙古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草原所获得第一个国家重点基金项目“我国北方草原区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北方草地有毒有害草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获得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二等奖。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草原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长:侯向阳

    副所长:王育青(蒙古族)  陆致成 李志勇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机构12个,其中,职能部门3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保存库、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国家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农业部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野外观测台站3个、农科院野外观测台站2个、试验基地4个、农业部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中心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到2009年底,有在职职工173人,其中科技人员123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 17人)。

    2009年,草原所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重点,以组织争取重大、有影响力的科技项目,狠抓科技项目的实施,凝练和组装重大科技成果为工作核心,以加强学科、条件平台和科研团队“三位一体”建设为工作基础,着力提高草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重大成果培育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步伐,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科学研究项目】2009年,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变化。2009年,研究所在研项目54项,合同经费3 374万元,其中当年新增科研项目27项,站在研项目的50%,新增合同科研经费1 575万元,站在研项目总经费的46.6%2009年,落实党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429.4万元,资助13项科研项目。

    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承担了“我国北方草原区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及其管理对策研究”任务;首次参与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承担“中俄优异牧草遗传资源收集评价及其挖掘利用研究”任务;承担农业部“948”“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平台建设”等项目;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草地管理研究室设在草原所,有2人进入科学家岗位,鄂尔多斯沙地草原试验站成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2009年结题验收项目24项,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牧草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项目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其他4个项目通过了农业部、内蒙古科学技术厅组织的鉴定;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内蒙古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这也是研究所获得的第一项发明专利;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品种1个;制定地方标准6个;发表学术论文122篇,连续两年突破“百篇”大关,其中首次发表SCI论文3篇,出版著作5部。

    【合作与交流】2009年研究所先后派出9人次出访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蒙古等国;有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近20人次到所访问交流;积极同国内外同行单位联系,不断加强科技合作研究,促进学科的完善和发展,2009年同蒙古国国立畜牧科学院、蒙古国草原学会签订合作协议,组织申报了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优质苜蓿鲜草青贮添加剂引进与消化利用”、2009年欧盟援华项目“中国温带草原可持续放牧利用的模式及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合作项目3项;5项在研国际合作项目总体执行情况良好,收集到牧草种质资源100余份、分发利用125份,部分资源已在田间进行鉴定和评价研究。采集到10 000头麦茎蜂越冬幼虫。运用草畜平衡模型(StageⅠ)、牧场系统优化模型(StageⅡ)和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型(StageⅢ)对目前草地退化现状、牧民当前的放牧管理方式和实际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和研究当地的理论载畜率。

    【科技兴农】2009年,科技兴农工作加强与地方科技合作。与土默特左旗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在决策咨询、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技术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根据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精神,研究所向企业派出科技人员4人,规划实施“草场改良、集约化养殖及资源循环利用示范推广”项目;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的科技人才培训协议精神,2009年接受四批人员到所进行培训;完成了草原所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汇编;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个,面积340 000亩,增加农牧民收入15 590万元;科技下乡人数247人次;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咨询 27次;举办现场展示106次;培训农牧民4 966人;参加博览会、展销会2 次,发放技术、宣传材料66 600份。

    【基地建设】研究所现有农业部野外观测台站3个、农科院野外观测台站2个,试验基地7个。2009年组织申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并得到命名;按照“立足内蒙古高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定位战略,突出草原所作为国家队的作用,以已有合作项目和国际关系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

    【基础建设】2009年争取到科研条件建设项目5项,其中,已得到批复的基建、修购项目3项,项目经费2 545万元,与2008年落实经费1 395万元相比,增长了54.81%。落实基建、修购项目2项,经费2 204万元。现已基本落实了草原牧草改良中心项目。编制上报草原牧草改良中心、欧亚草原研究中心、荒漠草原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草产品质检中心项目的初步设计;组织编制2010年度修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人才培养】研究所紧紧围绕现代草业发展重点,牢牢把握草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本着“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人才、用好人才”的原则,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重大科研项目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起有利于中青年专家快速成长的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创新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实现草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促进。招收研究生1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5人,有2人报考了进站博士后,有8名硕士、2名博士顺利毕业。

    【科研所大事】1月,“一种繁殖和收集寄生性昆虫的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月,“中国牧草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与数据库信息系统研究”项目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国牧草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与数据库信息系统研究”项目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荒漠草原区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项目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一种草原上喷施药剂用的车载喷雾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五圆盘割草机”、“ 五圆盘切割压扁机”、“ 四圆盘切割压扁机”、“ 六圆盘割草机”和“四圆盘割草机”分别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水泵”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4月,草原所科技人员培育的“土默特扁蓿豆”经第五届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为新品种。

    5月,草原所“草地可持续利用”、“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草类遗传资源与育种”团队被中国农科院评为研究所一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6月,王育青研究员被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奶牛优质饲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植物标本及种子存贮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中国牧草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与数据库信息网络研究”和“针茅芒刺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项目分别获得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奖励一、二等奖。

    8月,“草原几种主要害鼠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及持续控制技术”项目获得内蒙古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0月,草原所组织召开《中国草地学报》创刊30周年大会;“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内蒙古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草原所获得第一个国家重点基金项目“我国北方草原区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北方草地有毒有害草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获得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二等奖。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