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卷

  • 质量技术监督
  •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名录】

      长:刘秀清(女)

    副局长:王纪和 谢绍清(无党派) 富锡原(蒙古族) 张立忠

    纪检组长:刘 

    副巡视员:娜日莎(女 蒙古族) 武路希(蒙古族)

    【“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全系统把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质量宣传年、质量提升年、质量服务年、质量整治年、质量建设年”主题。成立“质量和安全年”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活动方案。建立专项督查制度,派出7个督查组到各盟市和重点旗县区进行督促检查。与自治区发改委、经委、商务厅等部门联合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清新居室”专项执法检查、“家电下乡”、农资等专项打假和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普及等活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和帮助全区5 400多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1 230家)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2.7万人参加了企业全员质量教育培训,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以“质量安全,人人有责”为主题,以“3·15”、计量日、质量月、世界标准日等活动和新闻、网络等媒体为平台,组织质量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全区共开辟专栏近100个,宣传报道2 400多次,宣教咨询570多次,发放资料30多万份,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安全的浓厚氛围。通过“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有效开展,全社会质量和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产品质量和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区局质量处被国家总局评为全国“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先进集体。

    【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状况分析,上报自治区政府2008年全区产品质量状况报告。全区1 837家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和1483C认证企业全部建立了质量档案。加大扶优扶强力度,下达300万元质量基金用于支持企业质量认证、产品质量上等升级和提高检验机构检验检测能力。深入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制定《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兴区工作的意见》,并经自治区政府同意批转全区贯彻执行。全区共有11个盟市和89个旗县区开展了质量兴市(旗、县、区)活动。对各盟市、旗县(区)开展“质量兴市”的情况进行评定,评选出包头市质监局等15个“质量兴市”先进单位。

    【名牌战略】评选出58家企业、70种产品为2008年内蒙古名牌产品。76种产品列入2009年内蒙古名牌产品预选名单。2009年,全区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1种,内蒙古名牌产品239种。国家质检总局受理“保安沼大米”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核准26家企业可使用苏尼特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重新修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内蒙古自治区发证工作实施方案》。共受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310份(包括自治区级发证产品申请107份),发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97张(其中,国家级发证190张、自治区级发证107张)。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开通《内蒙古自治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Ⅰ期)》,将全区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纳入动态管理。严格把好食品生产许可关,共发、换食品生产许可证824张。进一步规范食品监管工作,制定《内蒙古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工作实施细则》。认真开展食品专项监督检查,全力抓好“四查、四建、四落实”,确定重点整治区域289个,对食品添加剂、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含乳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等进行集中整治。继续抓好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三聚氰胺跟踪检测。与自治区经委、工商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乳制品生产企业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和《乳制品生产企业整顿和规范工作验收参考手册》。与自治区验收组对68家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中小企业由盟市组织验收)进行了验收。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对小麦粉、糕点、饮用水、粉条等11种食品开展风险监测。全区共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 900余家、乳制品生产企业176家、小作坊1 583家,整改问题企业88家,取缔一批食品加工“黑窝点”。全年未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以食品、建材等产品为重点,对2 235家企业2 840批次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抽查,平均抽样合格率为86%。其中,抽查食品生产企业1 24411 480批次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91.1%

    【打假治劣】积极推进12365投诉举报指挥系统建设。开展食品添加剂、汽车配件、纤维制品、建材、燃油助力车等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和“家电下乡产品”等执法检查。对通辽市白酒和鄂尔多斯市羊绒纱进行重点整治,通辽注销24家白酒生产许可证,鄂尔多斯羊绒纱抽样合格率同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2.5万人次,当场处罚案件1 028起,责令改正579起,立案查处案件1 025起,已结案1 003起;查获假冒伪劣货值414.7万元,销毁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8万元。

    【标准化工作】会同自治区科技厅、包头市政府举办“首届内蒙古技术标准战略发展推进会”,共同签署推进标准技术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争取到全国冷冻饮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呼和浩特市。组织制定、审核、发布27项地方标准。全力推进21个国家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在建的鄂温克旗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得到国标委的奖励。完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对备案的4 885项企业标准进行清理登记,对其中的3 170项食品标准逐一复核,废止添加药品和保健品原料的企业标准114个。深入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推广克什克腾旗和阿尔山市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服务标准的实施。配合国家生态旅游年活动,制定《内蒙古生态旅游精品规范》。

    【计量监督管理】建立17.5万台(件)强检计量器具的电子档案,四表累计录入约342.3万台(件),录入计量标准信息和型式批准信息1 600多条。强化计量标准管理,新建计量标准41项,复查计量标准161项。新制定地方计量检定规程3项。加强计量器具监管,全年完成计量器具检定137.2万多件。检查加油站2 357家、加油机11 289台、电子计价秤11 200台、进口计量器具822台件。开展农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专项检查,抽查1 127家企业,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产品1 767批次。开展食品、电线电缆、涂料、汽车用润滑油等8类定量包装商品国家计量监督专项抽查,共抽查23家企业、104批次产品。开展治理商品过度包装专项检查,以月饼生产企业、大型商场和超市为重点,共检查631家生产和销售单位,抽查礼品盒月饼733批次。积极服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派出技术人员深入18个口岸,免费校准、检定体温检测仪器364台次,确保了口岸用体温检测仪器准确、可靠。

    【计量节能服务和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增效服务活动,督促企业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使用工作,全区85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综合配备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要求。开展能效标识专项检查,共检查51家商业企业、9种能效标识产品。对已投产的81家发电企业计量标准建立和计量器具检定情况进行了普查。服务重点耗能企业348户,培训特种设备司炉工2 200多名。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认真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三项行动”。开展了压力管道元器件和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危化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以及重大节日、重点时段等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活动,全面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共出动执法人员1 600多人次,现场监察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 521家,检查重点监控设备3 467台,下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498份。加大车用燃气气瓶专项整治,起草并由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压力管道车载气瓶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协调自治区发改委和财政厅出台《车载气瓶收费标准》,组织制定车载气瓶的检验标准,使全区车载气瓶的强制检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确保车用气瓶安全。查处使用非法制造压力管道元件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冶金企业吊运熔融金属起重机械治理和冶金起重机械生产单位的监督。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参与筹划并组织人员参加了自治区政府组织的化工氨泄漏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强化重大危险源的重点监控,建立了重点监控企业和重大隐患设备名单。制定事故调查规范,组织建立事故调查专家队伍,培训基层事故调查工作人员,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和分析能力。全区特种设备全年安全运行无事故。

    【技术机构建设】国家天然气煤化工产品检测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计量院在国内率先建成最高计量标准—E1等级砝码标准装置,并被获准建设“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8个自治区级技术机构全年共投入1 444万元用于提升检测水平。争取到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15个,项目总投资480万元全部用于盟市质检技术机构食品检验检测仪器购置。各盟市、旗县局技术机构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得到地方政府资金、政策和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拓展了检测领域,提高检测能力。科研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开展全系统首届科学技术成果奖励项目评审,表彰13个科学技术成果。《多功能标准源在使用中减少误差的几种方法》、《国内骆驼绒资源及直径分布》2篇科研论文获得2008年度国家质检总局“优秀科技论文奖”。《天然气流量计量实流标定》等4个项目列入总局科研项目。技术机构由单一检验型向科研开发型转变。

    【队伍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政治思想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举办各类培训班13个,参训1 614人次,投入培训经费近50万元。公开考录公务员282名、专业技术人员122名,充实了基层一线执法力量和专业技术力量。完成新一轮局机关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的编制审批工作,新增内设处室2个,处级领导职数10名,增加局机关编制2个。继续强化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队伍安全这“三个安全”一起抓的工作理念。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下发了《2009年反腐倡廉工作实施意见》。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严格执行行风建设“十不准”规定。调整充实政风行风监督员,强化外部监督。认真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以“纪律教育月”为载体,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起草《内蒙古自治区羊毛公开检验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办法》。制定了《政务公开管理办法》等17个工作制度和《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质量技术监督
  •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名录】

      长:刘秀清(女)

    副局长:王纪和 谢绍清(无党派) 富锡原(蒙古族) 张立忠

    纪检组长:刘 

    副巡视员:娜日莎(女 蒙古族) 武路希(蒙古族)

    【“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全系统把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质量宣传年、质量提升年、质量服务年、质量整治年、质量建设年”主题。成立“质量和安全年”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活动方案。建立专项督查制度,派出7个督查组到各盟市和重点旗县区进行督促检查。与自治区发改委、经委、商务厅等部门联合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清新居室”专项执法检查、“家电下乡”、农资等专项打假和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普及等活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和帮助全区5 400多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1 230家)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2.7万人参加了企业全员质量教育培训,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以“质量安全,人人有责”为主题,以“3·15”、计量日、质量月、世界标准日等活动和新闻、网络等媒体为平台,组织质量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全区共开辟专栏近100个,宣传报道2 400多次,宣教咨询570多次,发放资料30多万份,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安全的浓厚氛围。通过“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有效开展,全社会质量和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产品质量和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区局质量处被国家总局评为全国“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先进集体。

    【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状况分析,上报自治区政府2008年全区产品质量状况报告。全区1 837家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和1483C认证企业全部建立了质量档案。加大扶优扶强力度,下达300万元质量基金用于支持企业质量认证、产品质量上等升级和提高检验机构检验检测能力。深入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制定《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兴区工作的意见》,并经自治区政府同意批转全区贯彻执行。全区共有11个盟市和89个旗县区开展了质量兴市(旗、县、区)活动。对各盟市、旗县(区)开展“质量兴市”的情况进行评定,评选出包头市质监局等15个“质量兴市”先进单位。

    【名牌战略】评选出58家企业、70种产品为2008年内蒙古名牌产品。76种产品列入2009年内蒙古名牌产品预选名单。2009年,全区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1种,内蒙古名牌产品239种。国家质检总局受理“保安沼大米”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核准26家企业可使用苏尼特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重新修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内蒙古自治区发证工作实施方案》。共受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310份(包括自治区级发证产品申请107份),发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97张(其中,国家级发证190张、自治区级发证107张)。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开通《内蒙古自治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Ⅰ期)》,将全区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纳入动态管理。严格把好食品生产许可关,共发、换食品生产许可证824张。进一步规范食品监管工作,制定《内蒙古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工作实施细则》。认真开展食品专项监督检查,全力抓好“四查、四建、四落实”,确定重点整治区域289个,对食品添加剂、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含乳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等进行集中整治。继续抓好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三聚氰胺跟踪检测。与自治区经委、工商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乳制品生产企业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和《乳制品生产企业整顿和规范工作验收参考手册》。与自治区验收组对68家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中小企业由盟市组织验收)进行了验收。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对小麦粉、糕点、饮用水、粉条等11种食品开展风险监测。全区共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 900余家、乳制品生产企业176家、小作坊1 583家,整改问题企业88家,取缔一批食品加工“黑窝点”。全年未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以食品、建材等产品为重点,对2 235家企业2 840批次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抽查,平均抽样合格率为86%。其中,抽查食品生产企业1 24411 480批次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91.1%

    【打假治劣】积极推进12365投诉举报指挥系统建设。开展食品添加剂、汽车配件、纤维制品、建材、燃油助力车等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和“家电下乡产品”等执法检查。对通辽市白酒和鄂尔多斯市羊绒纱进行重点整治,通辽注销24家白酒生产许可证,鄂尔多斯羊绒纱抽样合格率同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2.5万人次,当场处罚案件1 028起,责令改正579起,立案查处案件1 025起,已结案1 003起;查获假冒伪劣货值414.7万元,销毁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8万元。

    【标准化工作】会同自治区科技厅、包头市政府举办“首届内蒙古技术标准战略发展推进会”,共同签署推进标准技术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争取到全国冷冻饮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呼和浩特市。组织制定、审核、发布27项地方标准。全力推进21个国家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在建的鄂温克旗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得到国标委的奖励。完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对备案的4 885项企业标准进行清理登记,对其中的3 170项食品标准逐一复核,废止添加药品和保健品原料的企业标准114个。深入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推广克什克腾旗和阿尔山市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服务标准的实施。配合国家生态旅游年活动,制定《内蒙古生态旅游精品规范》。

    【计量监督管理】建立17.5万台(件)强检计量器具的电子档案,四表累计录入约342.3万台(件),录入计量标准信息和型式批准信息1 600多条。强化计量标准管理,新建计量标准41项,复查计量标准161项。新制定地方计量检定规程3项。加强计量器具监管,全年完成计量器具检定137.2万多件。检查加油站2 357家、加油机11 289台、电子计价秤11 200台、进口计量器具822台件。开展农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专项检查,抽查1 127家企业,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产品1 767批次。开展食品、电线电缆、涂料、汽车用润滑油等8类定量包装商品国家计量监督专项抽查,共抽查23家企业、104批次产品。开展治理商品过度包装专项检查,以月饼生产企业、大型商场和超市为重点,共检查631家生产和销售单位,抽查礼品盒月饼733批次。积极服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派出技术人员深入18个口岸,免费校准、检定体温检测仪器364台次,确保了口岸用体温检测仪器准确、可靠。

    【计量节能服务和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增效服务活动,督促企业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使用工作,全区85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综合配备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要求。开展能效标识专项检查,共检查51家商业企业、9种能效标识产品。对已投产的81家发电企业计量标准建立和计量器具检定情况进行了普查。服务重点耗能企业348户,培训特种设备司炉工2 200多名。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认真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三项行动”。开展了压力管道元器件和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危化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以及重大节日、重点时段等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活动,全面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共出动执法人员1 600多人次,现场监察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 521家,检查重点监控设备3 467台,下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498份。加大车用燃气气瓶专项整治,起草并由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压力管道车载气瓶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协调自治区发改委和财政厅出台《车载气瓶收费标准》,组织制定车载气瓶的检验标准,使全区车载气瓶的强制检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确保车用气瓶安全。查处使用非法制造压力管道元件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冶金企业吊运熔融金属起重机械治理和冶金起重机械生产单位的监督。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参与筹划并组织人员参加了自治区政府组织的化工氨泄漏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强化重大危险源的重点监控,建立了重点监控企业和重大隐患设备名单。制定事故调查规范,组织建立事故调查专家队伍,培训基层事故调查工作人员,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和分析能力。全区特种设备全年安全运行无事故。

    【技术机构建设】国家天然气煤化工产品检测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计量院在国内率先建成最高计量标准—E1等级砝码标准装置,并被获准建设“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8个自治区级技术机构全年共投入1 444万元用于提升检测水平。争取到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15个,项目总投资480万元全部用于盟市质检技术机构食品检验检测仪器购置。各盟市、旗县局技术机构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得到地方政府资金、政策和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拓展了检测领域,提高检测能力。科研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开展全系统首届科学技术成果奖励项目评审,表彰13个科学技术成果。《多功能标准源在使用中减少误差的几种方法》、《国内骆驼绒资源及直径分布》2篇科研论文获得2008年度国家质检总局“优秀科技论文奖”。《天然气流量计量实流标定》等4个项目列入总局科研项目。技术机构由单一检验型向科研开发型转变。

    【队伍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政治思想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举办各类培训班13个,参训1 614人次,投入培训经费近50万元。公开考录公务员282名、专业技术人员122名,充实了基层一线执法力量和专业技术力量。完成新一轮局机关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的编制审批工作,新增内设处室2个,处级领导职数10名,增加局机关编制2个。继续强化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队伍安全这“三个安全”一起抓的工作理念。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下发了《2009年反腐倡廉工作实施意见》。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严格执行行风建设“十不准”规定。调整充实政风行风监督员,强化外部监督。认真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以“纪律教育月”为载体,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起草《内蒙古自治区羊毛公开检验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办法》。制定了《政务公开管理办法》等17个工作制度和《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