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7卷  /  科技

2017卷

  • 林业科研
  • 【概况】 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内蒙古林科院)是全国最早创建的省级林业科研机构之一。内设18个部门。其中,专业研究机构8个:荒漠化防治研究所、林业研究所、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森林经营与保护研究所、生态功能与森林碳汇研究所、景观环境研究所、实验室、林木与花卉引种繁育中心;科技支撑部门3个: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中心、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内蒙古林业》杂志社;管理处室6个:工会、党委办公室、办公室、财务处、人事培训处和科研与信息管理处;后勤保障部门1个:物业服务中心。此外,还有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沙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培育实验室,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沙地(沙漠)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实验室。全院在编人员9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8人(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8人),技术工人21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5人、高级工10人、中级工3人、初级工1人),管理人员8人。 

    2016年,新立项目30项,通过结题验收项目12项、科研成果获奖4项、获得授权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科技论文33篇、鉴定成果1项、起草制定地方标准3项。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科研工作:一是狠抓课题立项;二是强化对在研项目的管理;三是注重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和提炼总结工作。

    【科技工作与改革创新】

    为促进科技工作顺利开展,内蒙古林科院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把“管理”作为重点来抓。主要做三方面工作:一是抓项目运行管理。严格实行院、所(中心、室)和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制度。在院级管理层面,严把“三关”,即年初实施方案的审定关、中期检查关和年底评议关;在所级层面上,实行所长(主任)负责制,包括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运行的管理,课题要归口到项目主持人所在的部门统一管理,由各所长(主任)合理分配与调度科技人员和所有资源,确保项目有效运行,并对本所项目运行全程监督;在项目负责人层面上,对项目的技术路线、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负责,确保项目实施取得预期成果。二是抓资金安全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院里的各项制度,严格项目资金审批程序,确保各类科研项目资金按规依规安全运行。

    内蒙古林科院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执行。为切实加强项目的有效执行,按照2016年中期制定计划,结合中期检查,由院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项目评估专家组,深入到现场对各个项目组承担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督查,现场解决项目实施进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这样的做法,对内蒙古林科院承担的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科技项目与经费】

    2016年,内蒙古林科院承担科研项目共57项,其中延续项目27项,新立项目30项。承担项目按项目类别统计:科技攻关14项、“十二五”科技支撑4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4项、应用基础12项、科技推广7项、生态站建设4项、生态监测5项、标准7项。

    新立项目经费总额1376.3万元。按来源渠道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经费45.7万元;科技部6项,经费总额594.1万元;国家林业局2项,经费总额200万元;国家外国专家局1项,经费20万元;自治区科技厅3项,经费总额270万元;自治区发改委项目1项,经费75万元;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1项,经费5万元;自治区林业厅8项,经费总额45万元;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3项,经费总额9万元;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1项,经费32.5万元;合作项目1项,经费35万元;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项目1项,经费5万元,内蒙古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项目1项,经费40万元。

    【科技成果与转化】  2016年,内蒙古林科院共有12个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工作。其中:1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森林认证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转基因项目;2项党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项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1项自治区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3项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内蒙古林科院共取得5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二等奖各1项、获梁希科技三等奖1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

    内蒙古林科院科技人员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一系列创新性科学研究,取得一批科技成果。研究成果通过推广应用、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起到科技支撑与示范作用。其中,内蒙古林科院承担的948项目“珍贵观赏树种欧洲银柳、西伯利亚野苹果品种及培育技术引进”,引进珍贵观赏树种西伯利亚野苹果、欧洲银柳;建成西伯利亚野苹果种质园、欧洲银柳采穗圃,并进行推广;培育了西伯利亚野苹果实生苗和欧洲银柳扦插苗,且总结形成两树种育苗和栽培技术,发表论文4篇,于617日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验收,该项目建设的种质园和采穗圃将作为引进品种的资源保存库。2个树种的成功引种将填补北方城市绿化树种无小果类果树的空白,增加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绿化的生物多样性和树种多样性,将产生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948项目“耐干旱优良地被植物品种及繁育技术引进”,引进“蓝叶”和“金顶”爬地柏2个品种,并优化其扦插繁育技术;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兵州亥基地建立采穗圃10亩,发表论文3篇,于617日,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并顺利通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对品种进行扩繁,在生态建设和城市绿化中推广应用,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城镇绿化服务。苗农掌握2个新品种育苗技术后,可通过培育苗木获得经济收入,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科技平台建设】  内蒙古林科院围绕科技创新工作,继续大力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

    生态定位站建设内蒙古林科院是承担国家生态定位站建设较多的单位之一,为尽快发挥生态定位站的功能作用,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工作,继续加强生态定位站能力建设,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硬件建设上,重点推进西鄂尔多斯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综合站房建设工作:一是2016年全面完成生态站主站综合科研实验楼主体建设和内外装修任务。二是在充分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完成科研样地和气象站建设的选址工作。三是完成生态站科学仪器招标工作。大青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建设方面:一是完成森林小气候梯度及水汽碳通量观测塔、气象传感器的建设与调试工作,并开展土壤水分、径流、气象等要素的监测。二是完成径流场的附属装置配套安装和乔木林凋落物收集器布置安装等工作。三是完善气象观测场地附属设施和各类植被固定观测样地挂牌工作等工作。达拉特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在定位站观测研究区域全面开展土壤、植被生态因子等指标的定位观测,并获得大量数据。多伦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完成春季沙尘暴监测、人员培训;完成打地下水位观测井、设备维护以及年度气象、土壤水分数据采集等工作。包头黄河湿地定位观测研究站,全面开展年度监测任务,对生态站7个固定监测点进行了水质监测和土壤监测,并起草编制《包头黄河湿地资源本底调查技术方案》。生态定位站建设的顺利实施,提升内蒙古林科院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实验室、温室正式投入运营。重点建成总面积为180平方米的无菌实验操作室,并购置部分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在工作上,完善制度管理,制定《重点实验室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运行程序。承担的自治区防沙治沙协会文冠果组培项目、自治区林业厅下达的紫果云杉、蓝靛果忍冬、重瓣榆叶梅等等优良树林组培项目都按计划进行;完成1502个化验样品的化验。

    树木园种质资源保存库加强林木新品种的引种,上半年引种2000多株,丰富树种资源。加强对种质资源保护管理,特别加强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火灾应急处理能力工作,林木有害生物防治率由15%提高到50%。珍稀、濒危树种得到有效保护,重点加强红豆杉、美国黄松、美国白松等树种保护工作。完善树种资源电子建档工作,开展树木标示牌挂牌工作。开展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宣传工作。

    建立黑果枸杞工程技术中心2016年,重点完成可研报告编制,10月中旬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同时,院里也配备硬件设施。2017年争取列入自治区科技厅第二批计划。

    【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强学术交流,提升队伍素质为提升内蒙古林科院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提高整体科研实力、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安排,2016年由内蒙古林科院学术委员会牵头,组织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专家,针对当前林业科技发展方向、自治区林业科技需求以及内蒙古林科院优势学科及重点研究领域进展情况,开展学术讲座9次,组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讨13次。邀请中科院专家来学术讲座3次。

    蒙鄂生态领域战略合作新进展推进承担的蒙鄂两省区生态领域合作沙生植物园建设项目,主要完成工作:做好专类园区的引种栽培,主要围绕海棠园、花楸园、梓树园等20个专类园展开,共栽植乔木14 955株,灌木6870丛,绿篱85 943株,累计收集树种188种。其中2016年共栽植乔木5783株,灌木3915穴,小灌木4977株,绿篱、地被39 868株,收集树种125种。加强林业科技成果示范建设,打造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林示范园。经济林示范区共栽植乔木3685株,新增果树品种23个,引进新疆、辽宁等地优质品种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循环经济新模式。重点开展荷叶离褶伞菌棒培育和菌草引种2个自选项目,进行小范围的试验栽培。加强经济林舍施建设。新建大棚3座,面积3000平方米。引种樱桃、桃等不宜在当地气候环境生长的果树品种。

    亚太森林组织战略合作顺利进行亚太森林组织是总部设在北京的一个国际林业组织,通过这个平台,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开展双边或多边林业合作与交流。为了拓展发展空间,2016年内蒙古林科院与亚太森林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内蒙古林科院充分利用人才、技术、科研成果和地缘优势,为中亚地区国家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内蒙古林科院专门成立培训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9月成功举办一期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产业发展国际培训班,为来自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3个国家的6名林业技术人员开展相关技术培训。

    【知识产权成果】  2016年,内蒙古林科院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一种无轴承旋转式集沙仪”,专利号:ZL2015 2 1060402.7;“一种排土场边坡生态防护结构”,专利号:ZL2015 2 1060403.1;“一种草本植被覆盖度激光测量仪”,专利号:ZL2016 2 0433702.3;“一种林业用土壤采集器”,专利号:ZL2016 2 0694870.8

    【重点学科建设】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以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累计承担相关课题1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主编和参与编著的研究专著15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项。

    生态学学科以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生态站建设、森林资源与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4项、自治区第六届青年科技进步奖1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项。

    森林培育学科面向自治区林业生产,进行造林理论与技术、苗木培育理论与技术、经济林栽培与利用等学科方面的研究。承担的项目中,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项。

    森林经理学方向以森林区划、调查、评价,森林生长与收获、经营决策与控制调整等理论、方法及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项。

    城市林业与园林方向科研成果—规划设计—服务生产—科学研究为一体。内蒙古绿通环境绿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内蒙古林科院全额注册公司,完成城市林业、园林绿化规划和设计、施工项目达100多项,取得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是西部林业生态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新力量。

    森林保护方向从事森林病、虫、鼠害的研究和防治以及有益生物的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各级相关研究项目5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自治区林业厅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鉴定成果5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项。

    林木遗传育种方向研究森林和树木遗传变异的现象与规律,探索林木遗传改良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包括育种理论和技术方向、外来树种和乡土树种的引种驯化方向和良种繁育方向的研究。已完成相关研究课题87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项。

    【其他科技事项与活动】

    发表科技论文由内蒙古林科院科技人员主编出版专著1部,发表科技论文33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

    科技宣传工作承办自治区人民政府首届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周林业布展工作,向广大市民宣传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受到外界好评。响应自治区政府的要求,承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活动周工作,直观展示内蒙古林科院科研创新成果。完成《内蒙古林业科技》《内蒙古林业》2个杂志承办工作。

    科技支撑工作完成2015年度全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完成《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报告》,并发布在国家林业局《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完成“内蒙古鄂尔多斯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建议书”“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及监测团队建设方案”和“2016年度内蒙古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实施方案”;完成对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监测工作。编制“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度公益林监测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的监测目标和监测内容,设置监测样地8块,开展监测区气象特征、土壤特征、植被特征,以及公益林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内容的调查和调研工作,形成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度国家级公益林监测技术报告;完成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及湿地监测效益评估工作。2016年春季,从全院抽调18个人,分为6个组,对全区11个盟市78个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及湿地监测工作进行调查。通过开展该项工作,详细了解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全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现状,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工程项目开展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该项目从20165月初开始准备实施方案,进行前期准备,落实调查任务,20167月初至10月底开展外业调查,11月底计划完成调查总结报告;完成“内蒙古鄂尔多斯文冠果良种基地建设项目”中文冠果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工作。已经完成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4省区,18个旗县的不同种源、家系种子的采集工作,共收集到家系种子239份,其中古树3份、天然种6份、人工栽培种230份。收集完成后对不同种源、家系种子进行测试,并建立技术档案;全面启动杭锦后旗封禁保护效益监测工作。

     (撰稿人:王玉芝)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林业科研
  • 【概况】 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内蒙古林科院)是全国最早创建的省级林业科研机构之一。内设18个部门。其中,专业研究机构8个:荒漠化防治研究所、林业研究所、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森林经营与保护研究所、生态功能与森林碳汇研究所、景观环境研究所、实验室、林木与花卉引种繁育中心;科技支撑部门3个: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中心、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内蒙古林业》杂志社;管理处室6个:工会、党委办公室、办公室、财务处、人事培训处和科研与信息管理处;后勤保障部门1个:物业服务中心。此外,还有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沙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培育实验室,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沙地(沙漠)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实验室。全院在编人员9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8人(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8人),技术工人21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5人、高级工10人、中级工3人、初级工1人),管理人员8人。 

    2016年,新立项目30项,通过结题验收项目12项、科研成果获奖4项、获得授权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科技论文33篇、鉴定成果1项、起草制定地方标准3项。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科研工作:一是狠抓课题立项;二是强化对在研项目的管理;三是注重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和提炼总结工作。

    【科技工作与改革创新】

    为促进科技工作顺利开展,内蒙古林科院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把“管理”作为重点来抓。主要做三方面工作:一是抓项目运行管理。严格实行院、所(中心、室)和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制度。在院级管理层面,严把“三关”,即年初实施方案的审定关、中期检查关和年底评议关;在所级层面上,实行所长(主任)负责制,包括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运行的管理,课题要归口到项目主持人所在的部门统一管理,由各所长(主任)合理分配与调度科技人员和所有资源,确保项目有效运行,并对本所项目运行全程监督;在项目负责人层面上,对项目的技术路线、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负责,确保项目实施取得预期成果。二是抓资金安全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院里的各项制度,严格项目资金审批程序,确保各类科研项目资金按规依规安全运行。

    内蒙古林科院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执行。为切实加强项目的有效执行,按照2016年中期制定计划,结合中期检查,由院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项目评估专家组,深入到现场对各个项目组承担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督查,现场解决项目实施进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这样的做法,对内蒙古林科院承担的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科技项目与经费】

    2016年,内蒙古林科院承担科研项目共57项,其中延续项目27项,新立项目30项。承担项目按项目类别统计:科技攻关14项、“十二五”科技支撑4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4项、应用基础12项、科技推广7项、生态站建设4项、生态监测5项、标准7项。

    新立项目经费总额1376.3万元。按来源渠道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经费45.7万元;科技部6项,经费总额594.1万元;国家林业局2项,经费总额200万元;国家外国专家局1项,经费20万元;自治区科技厅3项,经费总额270万元;自治区发改委项目1项,经费75万元;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1项,经费5万元;自治区林业厅8项,经费总额45万元;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3项,经费总额9万元;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1项,经费32.5万元;合作项目1项,经费35万元;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项目1项,经费5万元,内蒙古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项目1项,经费40万元。

    【科技成果与转化】  2016年,内蒙古林科院共有12个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工作。其中:1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森林认证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转基因项目;2项党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项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1项自治区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3项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内蒙古林科院共取得5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二等奖各1项、获梁希科技三等奖1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

    内蒙古林科院科技人员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一系列创新性科学研究,取得一批科技成果。研究成果通过推广应用、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起到科技支撑与示范作用。其中,内蒙古林科院承担的948项目“珍贵观赏树种欧洲银柳、西伯利亚野苹果品种及培育技术引进”,引进珍贵观赏树种西伯利亚野苹果、欧洲银柳;建成西伯利亚野苹果种质园、欧洲银柳采穗圃,并进行推广;培育了西伯利亚野苹果实生苗和欧洲银柳扦插苗,且总结形成两树种育苗和栽培技术,发表论文4篇,于617日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验收,该项目建设的种质园和采穗圃将作为引进品种的资源保存库。2个树种的成功引种将填补北方城市绿化树种无小果类果树的空白,增加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绿化的生物多样性和树种多样性,将产生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948项目“耐干旱优良地被植物品种及繁育技术引进”,引进“蓝叶”和“金顶”爬地柏2个品种,并优化其扦插繁育技术;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兵州亥基地建立采穗圃10亩,发表论文3篇,于617日,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并顺利通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对品种进行扩繁,在生态建设和城市绿化中推广应用,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城镇绿化服务。苗农掌握2个新品种育苗技术后,可通过培育苗木获得经济收入,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科技平台建设】  内蒙古林科院围绕科技创新工作,继续大力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

    生态定位站建设内蒙古林科院是承担国家生态定位站建设较多的单位之一,为尽快发挥生态定位站的功能作用,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工作,继续加强生态定位站能力建设,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硬件建设上,重点推进西鄂尔多斯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综合站房建设工作:一是2016年全面完成生态站主站综合科研实验楼主体建设和内外装修任务。二是在充分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完成科研样地和气象站建设的选址工作。三是完成生态站科学仪器招标工作。大青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建设方面:一是完成森林小气候梯度及水汽碳通量观测塔、气象传感器的建设与调试工作,并开展土壤水分、径流、气象等要素的监测。二是完成径流场的附属装置配套安装和乔木林凋落物收集器布置安装等工作。三是完善气象观测场地附属设施和各类植被固定观测样地挂牌工作等工作。达拉特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在定位站观测研究区域全面开展土壤、植被生态因子等指标的定位观测,并获得大量数据。多伦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完成春季沙尘暴监测、人员培训;完成打地下水位观测井、设备维护以及年度气象、土壤水分数据采集等工作。包头黄河湿地定位观测研究站,全面开展年度监测任务,对生态站7个固定监测点进行了水质监测和土壤监测,并起草编制《包头黄河湿地资源本底调查技术方案》。生态定位站建设的顺利实施,提升内蒙古林科院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实验室、温室正式投入运营。重点建成总面积为180平方米的无菌实验操作室,并购置部分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在工作上,完善制度管理,制定《重点实验室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运行程序。承担的自治区防沙治沙协会文冠果组培项目、自治区林业厅下达的紫果云杉、蓝靛果忍冬、重瓣榆叶梅等等优良树林组培项目都按计划进行;完成1502个化验样品的化验。

    树木园种质资源保存库加强林木新品种的引种,上半年引种2000多株,丰富树种资源。加强对种质资源保护管理,特别加强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火灾应急处理能力工作,林木有害生物防治率由15%提高到50%。珍稀、濒危树种得到有效保护,重点加强红豆杉、美国黄松、美国白松等树种保护工作。完善树种资源电子建档工作,开展树木标示牌挂牌工作。开展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宣传工作。

    建立黑果枸杞工程技术中心2016年,重点完成可研报告编制,10月中旬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同时,院里也配备硬件设施。2017年争取列入自治区科技厅第二批计划。

    【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强学术交流,提升队伍素质为提升内蒙古林科院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提高整体科研实力、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安排,2016年由内蒙古林科院学术委员会牵头,组织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专家,针对当前林业科技发展方向、自治区林业科技需求以及内蒙古林科院优势学科及重点研究领域进展情况,开展学术讲座9次,组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讨13次。邀请中科院专家来学术讲座3次。

    蒙鄂生态领域战略合作新进展推进承担的蒙鄂两省区生态领域合作沙生植物园建设项目,主要完成工作:做好专类园区的引种栽培,主要围绕海棠园、花楸园、梓树园等20个专类园展开,共栽植乔木14 955株,灌木6870丛,绿篱85 943株,累计收集树种188种。其中2016年共栽植乔木5783株,灌木3915穴,小灌木4977株,绿篱、地被39 868株,收集树种125种。加强林业科技成果示范建设,打造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林示范园。经济林示范区共栽植乔木3685株,新增果树品种23个,引进新疆、辽宁等地优质品种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循环经济新模式。重点开展荷叶离褶伞菌棒培育和菌草引种2个自选项目,进行小范围的试验栽培。加强经济林舍施建设。新建大棚3座,面积3000平方米。引种樱桃、桃等不宜在当地气候环境生长的果树品种。

    亚太森林组织战略合作顺利进行亚太森林组织是总部设在北京的一个国际林业组织,通过这个平台,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开展双边或多边林业合作与交流。为了拓展发展空间,2016年内蒙古林科院与亚太森林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内蒙古林科院充分利用人才、技术、科研成果和地缘优势,为中亚地区国家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内蒙古林科院专门成立培训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9月成功举办一期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产业发展国际培训班,为来自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3个国家的6名林业技术人员开展相关技术培训。

    【知识产权成果】  2016年,内蒙古林科院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一种无轴承旋转式集沙仪”,专利号:ZL2015 2 1060402.7;“一种排土场边坡生态防护结构”,专利号:ZL2015 2 1060403.1;“一种草本植被覆盖度激光测量仪”,专利号:ZL2016 2 0433702.3;“一种林业用土壤采集器”,专利号:ZL2016 2 0694870.8

    【重点学科建设】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以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累计承担相关课题1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主编和参与编著的研究专著15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项。

    生态学学科以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生态站建设、森林资源与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4项、自治区第六届青年科技进步奖1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项。

    森林培育学科面向自治区林业生产,进行造林理论与技术、苗木培育理论与技术、经济林栽培与利用等学科方面的研究。承担的项目中,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项。

    森林经理学方向以森林区划、调查、评价,森林生长与收获、经营决策与控制调整等理论、方法及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项。

    城市林业与园林方向科研成果—规划设计—服务生产—科学研究为一体。内蒙古绿通环境绿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内蒙古林科院全额注册公司,完成城市林业、园林绿化规划和设计、施工项目达100多项,取得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是西部林业生态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新力量。

    森林保护方向从事森林病、虫、鼠害的研究和防治以及有益生物的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各级相关研究项目5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自治区林业厅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鉴定成果5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项。

    林木遗传育种方向研究森林和树木遗传变异的现象与规律,探索林木遗传改良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包括育种理论和技术方向、外来树种和乡土树种的引种驯化方向和良种繁育方向的研究。已完成相关研究课题87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项。

    【其他科技事项与活动】

    发表科技论文由内蒙古林科院科技人员主编出版专著1部,发表科技论文33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

    科技宣传工作承办自治区人民政府首届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周林业布展工作,向广大市民宣传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受到外界好评。响应自治区政府的要求,承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活动周工作,直观展示内蒙古林科院科研创新成果。完成《内蒙古林业科技》《内蒙古林业》2个杂志承办工作。

    科技支撑工作完成2015年度全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完成《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报告》,并发布在国家林业局《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完成“内蒙古鄂尔多斯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建议书”“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及监测团队建设方案”和“2016年度内蒙古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实施方案”;完成对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监测工作。编制“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度公益林监测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的监测目标和监测内容,设置监测样地8块,开展监测区气象特征、土壤特征、植被特征,以及公益林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内容的调查和调研工作,形成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度国家级公益林监测技术报告;完成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及湿地监测效益评估工作。2016年春季,从全院抽调18个人,分为6个组,对全区11个盟市78个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及湿地监测工作进行调查。通过开展该项工作,详细了解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全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现状,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工程项目开展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该项目从20165月初开始准备实施方案,进行前期准备,落实调查任务,20167月初至10月底开展外业调查,11月底计划完成调查总结报告;完成“内蒙古鄂尔多斯文冠果良种基地建设项目”中文冠果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工作。已经完成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4省区,18个旗县的不同种源、家系种子的采集工作,共收集到家系种子239份,其中古树3份、天然种6份、人工栽培种230份。收集完成后对不同种源、家系种子进行测试,并建立技术档案;全面启动杭锦后旗封禁保护效益监测工作。

     (撰稿人:王玉芝)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