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7卷  /  工业和信息化

2017卷

  • 综述
  •  

    【概况】  2016年,全区经信系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强化服务,全区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工业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呈现出稳中向优、效益质量活力同步提升的态势。

    2016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7758亿元,同比增长7.0%,总量居全国第13位,占GDP 4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增速居周边省市第2位、全国第15位;工业投资完成6425.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42.0%,同比下降0.4%;工业税收完成892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工业利润940.5亿元,同比下降2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9%,对单位GDP能耗下降贡献率81%;形成能源(占工业总量的43.4%)、冶金建材(占21.9%)、化工(占8.5%)、农畜产品加工(占16.7%)、机械装备制造(占5.7%)和高新技术(占2.1%)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全区各类市场主体174.7万户,中小企业32.7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44户,中小型企业4204个,大型企业140个。全区工业园区11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6970.7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69%;实现税收696.4亿元,占全部工商税收比重70%。全区电信业务总量564.5亿元,同比增长49.7%;互联网用户普及率98.9%,同比增加10.2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较去年分别下降5.9%4.5%

    【能源工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确定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已探明煤炭储量8419亿吨、石油储量6.2亿吨、天然气储量1.8万亿立方米,构建了以煤炭(占工业比重21.9%)、电力(占11.2%)、石油天然气(占10.3%)为主的能源工业。煤矿620处,央企占48%、民企占 52%,没有地方煤炭国有企业,产能11.4亿吨,产量8.4亿吨,居全国第1位,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205万吨,是全国(35万吨)5.6倍,机械化率95%,资源回采率65%,百万吨死亡率为0.06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8%。发电企业649户,装机容量11 030万千瓦,居全国第1,其中3户地方国有企业(装机516万千瓦),其余为央企、省外国企、民企。火电7601万千瓦,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75.6%60万千瓦以上占37.7%;风电2556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建成7个百万千瓦的风电基地;光伏636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光伏与设施农业结合、光伏扶贫、光伏与治理矿区沉陷结合、光伏与外送通道结合成为主要模式;发电量3948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1357亿千瓦时,占发电量34.4%,发电量和外送量均居全国第1位。天然气产量29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天然原油产量174万吨,居全国第12位。

    【冶金建材工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确定的重要有色金属加工基地。有色、黑色金属储量丰富,铜储量739万吨、铅1369万吨、锌2700万吨、煤系氧化铝蕴藏量约30亿吨,铁矿储量51亿吨。以黑色金属(占工业比重8.5%)、有色金属(占7.7%)、非金属(占5.7%)为主,形成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冶金建材工业。钢铁企业26户,产能3216万吨(其中只有包钢1户地方国有企业、产能1750万吨)、产量1813万吨;有色金属企业36户(其中地方国有企业 3户),产能682.7万吨(其中电解铝458.7万吨、铜65万吨、铅40万吨、锌65万吨)、产量334万吨(其中电解铝248.5万吨、铜17.2万吨、锌58.8万吨、铅7.7万吨);铁合金企业212户,产能904万吨、产量698.7万吨、均居全国第1位;水泥企业152户,产能10 200万吨、产量6297万吨;玻璃产能1500万重量箱、产量1001万重量箱。

    【农畜产品加工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确定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随着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形成以乳、肉、绒、粮油、马铃薯加工为主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企业1144户,品种、产值、效益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销售收入3891亿元、利润286亿元,产品品种1350多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9件、内蒙古著名商标788件。形成年加工乳制品936万吨、肉类295万吨、玉米1510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羊绒制品2700万件的能力。乳制品产量337万吨、肉类177万吨、羊绒制品1900万件、玉米发酵量1020万吨,其中羊肉、乳制品、羊绒制品、玉米发酵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形成伊利、蒙牛2个产值超600亿元的大企业。

    【化学工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新型煤化工试验示范生产基地。形成以传统化工、新型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企业达372户。2012年以来陆续投产煤制油、气、烯烃、乙二醇、尿素等全国首套现代煤化工装置项目。已形成5366万吨焦炭、1521万吨电石、445万吨PVC 857万吨甲醇、929万吨尿素、142万吨煤制油、166万吨煤制烯烃、17.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的加工能力。焦炭产量2817万吨、电石940万吨、PVC375万吨、甲醇741万吨、尿素584万吨、煤制油96.5万吨、煤制烯烃112万吨、煤制天然气11.4亿立方米,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甲醇、电石产能产量均居全国第1, 煤制乙二醇、PVC居全国第2位,焦炭居全国第5位。

    【装备制造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确定的西部现代装备业制造基地。主要有载重汽车、乘用车、煤机、电力设备、军工等行业,已形成35万辆汽车、45万套汽车发动机、1万辆铁路货车、6500台套风机生产能力,生产汽车10.1万辆(其中载货汽车0.76万辆)、风机1385台套。包头装备制造园区产值超过千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培育形成新材料、先进设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云计算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总产值2742亿元。稀土、晶硅、石墨、生物制药、云计算均居全国前列,22个新兴产业园区集聚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稀土化合物产能11万吨、产量5.1万吨,均居全国第1位;多晶硅产能2.7万吨、产量1.8万吨,均居全国第4位;单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1.5万吨,均居全国第2位;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70万台服务器能力,投入使用40万台。

    【综合施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  综合施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通过加大电力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重点大用户长协等一系列电力综合改革措施,对部分新兴产业实行无限价竞价上网,使用电价格降到0.26/千瓦时。全区大工业用电平均每度电价降低7.86分,达到0.32/千瓦时,保持了全国最低水平。全年共降低企业用电成本80.8亿元。全区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8%,居周边省市第2位。优势特色产业竞争能力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电石由33.5%提高到 37.6%、铁合金由16.4%提高到19.7%

    【重点项目建设】  落实全区秋季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部署,加大重点项目跟踪服务、调度督查力度。68个已获国家路条的重大项目已核准45个,其中2016年新核准4个。中天合创360万吨煤制甲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伊泰200万吨煤间接液化示范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复。新开复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7个,开复工率100.8%;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2个,新增产能甲醇360万吨、精细化学品120万吨、聚乙烯醇10万吨、电力639万千瓦,全部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1098亿元。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储备项目584个,总投资6683亿元,争取各类国家专项资金38.7亿元。利用产业基金、富余产能、电价、产业链等综合优势,实施精准招商,成功引进沃特玛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项目入驻呼和浩特市,23户配套项目同时开工;总投资508亿元的93个云计算、大数据项目签署协议,多晶硅、铝后加工、蓝宝石、稀土加工等60多个项目签约入驻,将形成500多亿元产值。

    【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和技术创新】  推动51户上下游企业完成兼并重组23起,涉及资产1480亿元,控制新增产能7000万吨,可就地消化现有煤炭产能9286万吨。构建起煤加一体化产业链,其中电力、化工产业中煤电、煤化一体化比重达到90%以上,铝产业中煤电铝一体化比重达到70%以上。会同自治区发改委研究制定降成本意见,开展2016年全区企业减负和中小企业政策落实专项督查,严格执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全年为企业降本减负630多亿元。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累计认定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6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41个,培育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室96家、构建22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淘汰落后产能,自治区传统优势产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在国际国内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行业能效对标达标行动、重点耗能企业监管等工作,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67%。搭建军民融合平台,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共享和军民用技术高效转移,军民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

    【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八条措施和开展双优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双优创建活动;以简政放权、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政策为重点,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自治区平台网络带动全区服务机构累计为近35万户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类服务;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开展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电子服务券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全区247家企业、295个项目补贴资金1283.1万元;全面推进助保贷融资服务,覆盖全区50%的旗县(市、区),盟市统筹比例达到60%以上,累计为1252户企业发放助保贷贷款53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信息化建设】  编制完成贯彻《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启动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筹备和参与2016年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大会,全区云计算数据中心承载能力达到70余万台,实际运行突破40万台。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工作,两化融合对标企业累计完成2283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3%;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务部门接入率达100%85%80%。自治区政务灾备中心累计接入21个厅局152个信息系统。

    【深化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完成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认真履行去产能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出台自治区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方案,与盟市签订去产能目标责任书,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及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全区关闭煤矿10处、产能330万吨,关闭违规煤矿23处,产能1.6亿吨,实现生产煤矿按276天减量化生产;退出钢铁产能291.25万吨,圆满完成国家去产能年度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自治区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改革试点。2016年,蒙西地区参与电力多边交易的火力发电企业41户,风力发电企业121户,总装机4292万千瓦,共计490户用电企业进入电力多边交易市场,累计完成电力多边交易电量833.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63%,降低用电企业成本61.7亿元。蒙东地区参与电力交易的发电企业25户,总装机1524万千瓦,参与交易的用电企业46户,成交电量78.11亿千瓦时,超额完成30%,降低用户用电成本约9.67亿元。棋盘井、霍林河微电网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售电侧改革有序推进,放开售电业务,培育了售电市场主体。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求,重新修订《内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与备案工作规程》,对项目核准备案工作流程、要求、权限等进一步规范与细化。自治区本级核准备案项目由203项压减为27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简化内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的前置要件,放宽了对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单位的资质要求。非涉密投资项目的审批全部纳入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行网上审批。推进法治机关建设。建立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梳理确认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执法依据,编制权力事项和责任事项清单、行政许可证明事项清单等8个行政权责清单,行政权责事项由258项减少至163项。优化公共服务事项流程,对依申请的43项行政权力事项逐项编制完善权力运行流程图和服务指南。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建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查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形成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共涉及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督检查事项105项。加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上报请示、建议、意见、规划的合法性审查力度,报备规范性文件5件,规范性文件报备率、报备规范率、及时率100%

    (撰稿人:郭淑军)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综述
  •  

    【概况】  2016年,全区经信系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强化服务,全区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工业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呈现出稳中向优、效益质量活力同步提升的态势。

    2016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7758亿元,同比增长7.0%,总量居全国第13位,占GDP 4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增速居周边省市第2位、全国第15位;工业投资完成6425.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42.0%,同比下降0.4%;工业税收完成892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工业利润940.5亿元,同比下降2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9%,对单位GDP能耗下降贡献率81%;形成能源(占工业总量的43.4%)、冶金建材(占21.9%)、化工(占8.5%)、农畜产品加工(占16.7%)、机械装备制造(占5.7%)和高新技术(占2.1%)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全区各类市场主体174.7万户,中小企业32.7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44户,中小型企业4204个,大型企业140个。全区工业园区11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6970.7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69%;实现税收696.4亿元,占全部工商税收比重70%。全区电信业务总量564.5亿元,同比增长49.7%;互联网用户普及率98.9%,同比增加10.2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较去年分别下降5.9%4.5%

    【能源工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确定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已探明煤炭储量8419亿吨、石油储量6.2亿吨、天然气储量1.8万亿立方米,构建了以煤炭(占工业比重21.9%)、电力(占11.2%)、石油天然气(占10.3%)为主的能源工业。煤矿620处,央企占48%、民企占 52%,没有地方煤炭国有企业,产能11.4亿吨,产量8.4亿吨,居全国第1位,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205万吨,是全国(35万吨)5.6倍,机械化率95%,资源回采率65%,百万吨死亡率为0.06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8%。发电企业649户,装机容量11 030万千瓦,居全国第1,其中3户地方国有企业(装机516万千瓦),其余为央企、省外国企、民企。火电7601万千瓦,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75.6%60万千瓦以上占37.7%;风电2556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建成7个百万千瓦的风电基地;光伏636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光伏与设施农业结合、光伏扶贫、光伏与治理矿区沉陷结合、光伏与外送通道结合成为主要模式;发电量3948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1357亿千瓦时,占发电量34.4%,发电量和外送量均居全国第1位。天然气产量29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天然原油产量174万吨,居全国第12位。

    【冶金建材工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确定的重要有色金属加工基地。有色、黑色金属储量丰富,铜储量739万吨、铅1369万吨、锌2700万吨、煤系氧化铝蕴藏量约30亿吨,铁矿储量51亿吨。以黑色金属(占工业比重8.5%)、有色金属(占7.7%)、非金属(占5.7%)为主,形成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冶金建材工业。钢铁企业26户,产能3216万吨(其中只有包钢1户地方国有企业、产能1750万吨)、产量1813万吨;有色金属企业36户(其中地方国有企业 3户),产能682.7万吨(其中电解铝458.7万吨、铜65万吨、铅40万吨、锌65万吨)、产量334万吨(其中电解铝248.5万吨、铜17.2万吨、锌58.8万吨、铅7.7万吨);铁合金企业212户,产能904万吨、产量698.7万吨、均居全国第1位;水泥企业152户,产能10 200万吨、产量6297万吨;玻璃产能1500万重量箱、产量1001万重量箱。

    【农畜产品加工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确定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随着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形成以乳、肉、绒、粮油、马铃薯加工为主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企业1144户,品种、产值、效益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销售收入3891亿元、利润286亿元,产品品种1350多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9件、内蒙古著名商标788件。形成年加工乳制品936万吨、肉类295万吨、玉米1510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羊绒制品2700万件的能力。乳制品产量337万吨、肉类177万吨、羊绒制品1900万件、玉米发酵量1020万吨,其中羊肉、乳制品、羊绒制品、玉米发酵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形成伊利、蒙牛2个产值超600亿元的大企业。

    【化学工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新型煤化工试验示范生产基地。形成以传统化工、新型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企业达372户。2012年以来陆续投产煤制油、气、烯烃、乙二醇、尿素等全国首套现代煤化工装置项目。已形成5366万吨焦炭、1521万吨电石、445万吨PVC 857万吨甲醇、929万吨尿素、142万吨煤制油、166万吨煤制烯烃、17.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的加工能力。焦炭产量2817万吨、电石940万吨、PVC375万吨、甲醇741万吨、尿素584万吨、煤制油96.5万吨、煤制烯烃112万吨、煤制天然气11.4亿立方米,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甲醇、电石产能产量均居全国第1, 煤制乙二醇、PVC居全国第2位,焦炭居全国第5位。

    【装备制造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确定的西部现代装备业制造基地。主要有载重汽车、乘用车、煤机、电力设备、军工等行业,已形成35万辆汽车、45万套汽车发动机、1万辆铁路货车、6500台套风机生产能力,生产汽车10.1万辆(其中载货汽车0.76万辆)、风机1385台套。包头装备制造园区产值超过千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培育形成新材料、先进设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云计算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总产值2742亿元。稀土、晶硅、石墨、生物制药、云计算均居全国前列,22个新兴产业园区集聚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稀土化合物产能11万吨、产量5.1万吨,均居全国第1位;多晶硅产能2.7万吨、产量1.8万吨,均居全国第4位;单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1.5万吨,均居全国第2位;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70万台服务器能力,投入使用40万台。

    【综合施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  综合施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通过加大电力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重点大用户长协等一系列电力综合改革措施,对部分新兴产业实行无限价竞价上网,使用电价格降到0.26/千瓦时。全区大工业用电平均每度电价降低7.86分,达到0.32/千瓦时,保持了全国最低水平。全年共降低企业用电成本80.8亿元。全区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8%,居周边省市第2位。优势特色产业竞争能力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电石由33.5%提高到 37.6%、铁合金由16.4%提高到19.7%

    【重点项目建设】  落实全区秋季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部署,加大重点项目跟踪服务、调度督查力度。68个已获国家路条的重大项目已核准45个,其中2016年新核准4个。中天合创360万吨煤制甲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伊泰200万吨煤间接液化示范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复。新开复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7个,开复工率100.8%;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2个,新增产能甲醇360万吨、精细化学品120万吨、聚乙烯醇10万吨、电力639万千瓦,全部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1098亿元。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储备项目584个,总投资6683亿元,争取各类国家专项资金38.7亿元。利用产业基金、富余产能、电价、产业链等综合优势,实施精准招商,成功引进沃特玛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项目入驻呼和浩特市,23户配套项目同时开工;总投资508亿元的93个云计算、大数据项目签署协议,多晶硅、铝后加工、蓝宝石、稀土加工等60多个项目签约入驻,将形成500多亿元产值。

    【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和技术创新】  推动51户上下游企业完成兼并重组23起,涉及资产1480亿元,控制新增产能7000万吨,可就地消化现有煤炭产能9286万吨。构建起煤加一体化产业链,其中电力、化工产业中煤电、煤化一体化比重达到90%以上,铝产业中煤电铝一体化比重达到70%以上。会同自治区发改委研究制定降成本意见,开展2016年全区企业减负和中小企业政策落实专项督查,严格执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全年为企业降本减负630多亿元。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累计认定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6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41个,培育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室96家、构建22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淘汰落后产能,自治区传统优势产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在国际国内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行业能效对标达标行动、重点耗能企业监管等工作,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67%。搭建军民融合平台,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共享和军民用技术高效转移,军民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

    【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八条措施和开展双优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双优创建活动;以简政放权、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政策为重点,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自治区平台网络带动全区服务机构累计为近35万户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类服务;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开展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电子服务券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全区247家企业、295个项目补贴资金1283.1万元;全面推进助保贷融资服务,覆盖全区50%的旗县(市、区),盟市统筹比例达到60%以上,累计为1252户企业发放助保贷贷款53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信息化建设】  编制完成贯彻《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启动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筹备和参与2016年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大会,全区云计算数据中心承载能力达到70余万台,实际运行突破40万台。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工作,两化融合对标企业累计完成2283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3%;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务部门接入率达100%85%80%。自治区政务灾备中心累计接入21个厅局152个信息系统。

    【深化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完成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认真履行去产能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出台自治区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方案,与盟市签订去产能目标责任书,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及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全区关闭煤矿10处、产能330万吨,关闭违规煤矿23处,产能1.6亿吨,实现生产煤矿按276天减量化生产;退出钢铁产能291.25万吨,圆满完成国家去产能年度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自治区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改革试点。2016年,蒙西地区参与电力多边交易的火力发电企业41户,风力发电企业121户,总装机4292万千瓦,共计490户用电企业进入电力多边交易市场,累计完成电力多边交易电量833.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63%,降低用电企业成本61.7亿元。蒙东地区参与电力交易的发电企业25户,总装机1524万千瓦,参与交易的用电企业46户,成交电量78.11亿千瓦时,超额完成30%,降低用户用电成本约9.67亿元。棋盘井、霍林河微电网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售电侧改革有序推进,放开售电业务,培育了售电市场主体。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求,重新修订《内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与备案工作规程》,对项目核准备案工作流程、要求、权限等进一步规范与细化。自治区本级核准备案项目由203项压减为27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简化内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的前置要件,放宽了对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单位的资质要求。非涉密投资项目的审批全部纳入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行网上审批。推进法治机关建设。建立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梳理确认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执法依据,编制权力事项和责任事项清单、行政许可证明事项清单等8个行政权责清单,行政权责事项由258项减少至163项。优化公共服务事项流程,对依申请的43项行政权力事项逐项编制完善权力运行流程图和服务指南。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建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查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形成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共涉及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督检查事项105项。加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上报请示、建议、意见、规划的合法性审查力度,报备规范性文件5件,规范性文件报备率、报备规范率、及时率100%

    (撰稿人:郭淑军)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