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卷

  • 集宁区
  • 发布时间:02-15
  • 来源:
  •  

    【概况】  集宁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脉灰腾梁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41°01′,东经113°10′,辖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1乡1镇和10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526.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集宁区总人口40多万,是汉族居多数的地区,有蒙古、汉、回、藏等17个民族,是乌兰察布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集宁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品集散地,是丝绸之路和草原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集宁路、集宁县、集宁市、集宁区4种建制变更。1956年建市,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3年撤市设区,2012年9月国家批准恢复设立集宁海关。

    2017年,集宁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3.4亿元,同比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1.2亿元,增长8.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4亿元。

    【农业】  2017年,集宁区设施蔬菜面积266.67公顷,高产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0.07万公顷。“全国马铃薯种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兴大业种猪繁育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通过自治区验收,引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53%。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2家,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到40%。

    【工业】  2017年,集宁区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6.2%。秋实胶原蛋白、雪原乳业二期、东来顺肉类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京宁热电、三信实业等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海立电子二期、东阳光高压化成箔、摩圣科技等项目开工建设。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福瑞制药、京东药业、天宇达生物制药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大数据产业迅速发展,集宁至北京大容量直通光缆建成投运,苹果、中联利信等数据中心项目成功落户,华为二期开工建设,华唐、博岳、鸿联九五等企业加快集聚,呼叫中心座席达5000席,带动就业上万人,产业规模跻身自治区前列。

    【城镇建设】  2017年,集宁区启动河东北片区19.8平方公里和京红路以东片区19.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开展老城区36平方公里地下综合管线普查,实现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全面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安全形势保持稳定。扎实推进“天网工程”建设,新建高清视频监控2000个,构建起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逐步巩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各项工作积极推进。

    【环境保护】  2017年,集宁区新建4座垃圾转运站,新购置35台各类环卫作业车辆,机械化作业率80%。智慧集宁上线运行,率先在自治区开通运行了平安城市、智慧城管、智慧小区、公众WIFI等10个模块。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333.33公顷,实施了湿地公园、林荫广场、城市绿道、节点改造等市区两级重大绿化工程20项,新增绿化面积87万平方米。开展原煤散烧治理,发放环保型煤1万吨,取缔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9台。加强水源地建设与保护,新建水源地1处,日供水能力7.1万吨,供水普及率96%,中心城区封填自备井106眼。强化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管理,开展中心城区闲置土地摸底清理工作。

    【交通】  集宁机场通航城市20个,全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0万人次;呼集高铁开通运营,进入航空时代和高铁时代。实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道路、管网新建改造工程,新建改造新老城区道路19条,沥青罩面67万平方米,维修便道25.9万平方米,完成3条通村公路建设任务,村庄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100%,铺设各类管网87.1公里。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建成12公里健身步道。投放共享单车5000辆,方便市民绿色低碳出行。发展公交事业,新购置新能源公交车20台,改扩建公交首末站4个,延长4条公交线路运营时间。

    【商业】  2017年,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启动运行,开行中欧班列70列,实现去程汽车、日用品与返程木材等商品的双向流动。中国新雅宝路商城订单总额2.5亿元。集宁海关外贸进出口备案企业新增64家,达到375家,大开放、大合作成为发展的新动力。

    【旅游业】  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入选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党性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开馆。承办中俄蒙美食文化节、草原文化音乐节、皮革皮草服装产业博览会、首届冰雪艺术节、霸王河灯光节等重大活动,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充分发挥,“京郊草原·避暑之都”品牌更加响亮。

    【服务业】  推进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集宁现代物流园区被评为国家第二批示范物流园区。集宁国际皮革城销售服务半径不断延伸,全年客流量达200万人次,“草原皮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教育】  集宁区坚持超前办教育、标准化办教育理念,公开招聘163名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到教学一线,创建5所课改示范校,配建6所幼儿园,亿利东方学校足球馆、四中综合训练馆等项目顺利实施,北师大集宁附中图书馆主体完工。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集宁区成为乌兰察布市中小学教育的排头兵。

    【文化】  加强乌兰牧骑阵地和队伍建设,开展“百团千场”文化惠民活动,乌兰牧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举办纪录片《乌兰夫》开机仪式和故事片《云曙碧》首映式、“红色记忆·军歌嘹亮”公益演出和大型情景歌舞史诗剧《风雨集宁路》等活动,提升集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卫生计生】  2017年,集宁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市第三医院新院区建成投入使用。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县域”为目标,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深入开展“幸福家庭创建”工作。

    【体育】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成24个笼式足球场和篮球场,8所学校成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承办“国际马拉松赛”“草原巴哈大赛”等大型赛事。有序推进自治区第14届运动会筹备工作。

    【社会保障】  2017年,集宁区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比例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877元和14807元,分别增长8.4%和8.3%。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和档外人口重新识别工作,通过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式,强化集中攻坚,提升脱贫质量,脱贫攻坚成效更加巩固。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培训、贷款扶持等多种渠道,全年新增就业5553人。投资1.8亿元的众创大厦投入使用,与新华网合力打造的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永久落户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地区。

    养老增资调标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用煤补贴等资金足额发放,大学新生资助政策由城乡低保家庭扩大到贫困家庭,对城镇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救助补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全部完成,实现全国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发放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提高集中和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人民生活】  通过政府注资等方式启动“半拉子”工程,加大回迁安置力度,解决多年形成的回迁难问题。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完成1.6万户、136万平方米的征拆任务。通过租售并举等措施不断扩大中低收入家庭保障范围,全年累计分配公租房1079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780万元。房地产去库存全力推进,全年累计消化住宅库存98.2万平方米、9066套,非住宅库存100余万平方米。

    (撰稿人: 孔丽萍)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集宁区
  • 发布时间:02-15
  • 来源:
  •  

    【概况】  集宁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脉灰腾梁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41°01′,东经113°10′,辖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1乡1镇和10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526.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集宁区总人口40多万,是汉族居多数的地区,有蒙古、汉、回、藏等17个民族,是乌兰察布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集宁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品集散地,是丝绸之路和草原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集宁路、集宁县、集宁市、集宁区4种建制变更。1956年建市,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3年撤市设区,2012年9月国家批准恢复设立集宁海关。

    2017年,集宁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3.4亿元,同比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1.2亿元,增长8.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4亿元。

    【农业】  2017年,集宁区设施蔬菜面积266.67公顷,高产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0.07万公顷。“全国马铃薯种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兴大业种猪繁育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通过自治区验收,引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53%。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2家,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到40%。

    【工业】  2017年,集宁区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6.2%。秋实胶原蛋白、雪原乳业二期、东来顺肉类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京宁热电、三信实业等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海立电子二期、东阳光高压化成箔、摩圣科技等项目开工建设。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福瑞制药、京东药业、天宇达生物制药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大数据产业迅速发展,集宁至北京大容量直通光缆建成投运,苹果、中联利信等数据中心项目成功落户,华为二期开工建设,华唐、博岳、鸿联九五等企业加快集聚,呼叫中心座席达5000席,带动就业上万人,产业规模跻身自治区前列。

    【城镇建设】  2017年,集宁区启动河东北片区19.8平方公里和京红路以东片区19.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开展老城区36平方公里地下综合管线普查,实现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全面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安全形势保持稳定。扎实推进“天网工程”建设,新建高清视频监控2000个,构建起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逐步巩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各项工作积极推进。

    【环境保护】  2017年,集宁区新建4座垃圾转运站,新购置35台各类环卫作业车辆,机械化作业率80%。智慧集宁上线运行,率先在自治区开通运行了平安城市、智慧城管、智慧小区、公众WIFI等10个模块。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333.33公顷,实施了湿地公园、林荫广场、城市绿道、节点改造等市区两级重大绿化工程20项,新增绿化面积87万平方米。开展原煤散烧治理,发放环保型煤1万吨,取缔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9台。加强水源地建设与保护,新建水源地1处,日供水能力7.1万吨,供水普及率96%,中心城区封填自备井106眼。强化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管理,开展中心城区闲置土地摸底清理工作。

    【交通】  集宁机场通航城市20个,全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0万人次;呼集高铁开通运营,进入航空时代和高铁时代。实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道路、管网新建改造工程,新建改造新老城区道路19条,沥青罩面67万平方米,维修便道25.9万平方米,完成3条通村公路建设任务,村庄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100%,铺设各类管网87.1公里。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建成12公里健身步道。投放共享单车5000辆,方便市民绿色低碳出行。发展公交事业,新购置新能源公交车20台,改扩建公交首末站4个,延长4条公交线路运营时间。

    【商业】  2017年,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启动运行,开行中欧班列70列,实现去程汽车、日用品与返程木材等商品的双向流动。中国新雅宝路商城订单总额2.5亿元。集宁海关外贸进出口备案企业新增64家,达到375家,大开放、大合作成为发展的新动力。

    【旅游业】  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入选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党性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开馆。承办中俄蒙美食文化节、草原文化音乐节、皮革皮草服装产业博览会、首届冰雪艺术节、霸王河灯光节等重大活动,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充分发挥,“京郊草原·避暑之都”品牌更加响亮。

    【服务业】  推进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集宁现代物流园区被评为国家第二批示范物流园区。集宁国际皮革城销售服务半径不断延伸,全年客流量达200万人次,“草原皮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教育】  集宁区坚持超前办教育、标准化办教育理念,公开招聘163名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到教学一线,创建5所课改示范校,配建6所幼儿园,亿利东方学校足球馆、四中综合训练馆等项目顺利实施,北师大集宁附中图书馆主体完工。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集宁区成为乌兰察布市中小学教育的排头兵。

    【文化】  加强乌兰牧骑阵地和队伍建设,开展“百团千场”文化惠民活动,乌兰牧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举办纪录片《乌兰夫》开机仪式和故事片《云曙碧》首映式、“红色记忆·军歌嘹亮”公益演出和大型情景歌舞史诗剧《风雨集宁路》等活动,提升集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卫生计生】  2017年,集宁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市第三医院新院区建成投入使用。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县域”为目标,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深入开展“幸福家庭创建”工作。

    【体育】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成24个笼式足球场和篮球场,8所学校成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承办“国际马拉松赛”“草原巴哈大赛”等大型赛事。有序推进自治区第14届运动会筹备工作。

    【社会保障】  2017年,集宁区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比例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877元和14807元,分别增长8.4%和8.3%。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和档外人口重新识别工作,通过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式,强化集中攻坚,提升脱贫质量,脱贫攻坚成效更加巩固。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培训、贷款扶持等多种渠道,全年新增就业5553人。投资1.8亿元的众创大厦投入使用,与新华网合力打造的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永久落户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地区。

    养老增资调标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用煤补贴等资金足额发放,大学新生资助政策由城乡低保家庭扩大到贫困家庭,对城镇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救助补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全部完成,实现全国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发放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提高集中和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人民生活】  通过政府注资等方式启动“半拉子”工程,加大回迁安置力度,解决多年形成的回迁难问题。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完成1.6万户、136万平方米的征拆任务。通过租售并举等措施不断扩大中低收入家庭保障范围,全年累计分配公租房1079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780万元。房地产去库存全力推进,全年累计消化住宅库存98.2万平方米、9066套,非住宅库存100余万平方米。

    (撰稿人: 孔丽萍)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