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卷

  • 红山区
  • 发布时间:02-15
  • 来源:
  •  

    【概况】  红山区地处赤峰市中南部,由境内一座赭红色山峰而得名,是赤峰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总面积506平方公里。红山区位于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地形属内蒙古高原边缘、大兴安岭余脉围绕而形成的赤峰盆地南部,平均海拔高度600米左右,属半川半丘陵区。城区南部和东北部矗立着南山和红山,地势由四周向中间倾斜,起伏不大。

    2017年,红山区西城街道新成立大板南路、宝山路、八里铺3个居民委员会,红山区辖2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27个行政村、55个社区,有常住人口46.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71亿元,比上年增长8.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8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2286元,比上年增长8.5%。2017年,红山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田园综合体试点旗县,通过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中期评估。

    【经济综述】  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1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44.05亿元,增长6.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888元,增长8.7%。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2∶34.9∶61.9调整为2.6∶42.6∶5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53.8%和45.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8和4.0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4406人次。组织招聘会7场,参会企业780家,提供就业岗位1.35万余个,求职人员达1.2万人次,其中农村求职者2000余人。新增城镇就业91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013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财政收入回落、支出增加。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72亿元,比上年减少0.65亿元,下降2.9%。其中,税收收入18.81亿元,增长17.7%;非税收收入2.91亿元,下降54.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38亿元,比上年增加5.52亿元,增长20.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9亿元,增长7.4%;公共安全支出1.53亿元,下降11%;教育支出7.3亿元,增长2.1%;科学技术支出0.32亿元,下降22.1%;文化体育支出0.27亿元,增长49.1%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6.42亿元,增长53.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04亿元,增长22.6%;节能环保支出1.03亿元,增长79%;城乡社区支出3.05亿元,增长32.3%;农林水事务支出2.43亿元,增长65.9%;交通运输支出0.32亿元,增长40.9%;住房保障支出3.8亿元,增长3.2%。

    【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37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全年粮食产量5.7万吨,增长8.4%。其中谷物5.66万吨,增长8.5%;豆类363吨,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391吨,下降7.1%;蔬菜产量15.58万吨,增长10.9%。  

    特色农业稳定发展。全区花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80.53公顷,设施农业新增133.33公顷,其中日光温室80公顷,塑料大棚53.33公顷。设施农业总计0.14万公顷。新增优质杂粮133.33公顷,总面积达0.14万公顷。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完成机播1万公顷,机耕1.27万公顷,机械深施化肥0.67万公顷,机械精少量播种0.67万公顷,免耕播种0.33万公顷;机械深松0.27万公顷,秸秆根茬还田完成0.13万公顷,机收0.63万公顷,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4%,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全区农机总动力5.93万千瓦。

    农牧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全区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家,自治区级农牧业龙头企业达到16家,国家级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1家。

    畜牧业增速回落。牧业年度(六月末)牲畜存栏4.97万头(只),比上年下降22.1%。其中大牲畜0.55万头(只),羊2.87万头只,猪1.55万口。全年肉类总产量3052吨,比上年增长21.0%;牛奶产量5264吨,下降1.3%;禽蛋产量4716吨,增长2.5%。

    林业发展良好。全年完成重点区域绿化面积780.13公顷,其中通道绿化143.2公顷,城乡绿化188.67公顷,生态产业工程363.6公顷,经济药材种植84.67公顷。森林覆盖率29.64%。全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监测面积0.03万公顷,监测率、无公害防治率、产地检疫率及成灾率均达到标准要求。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9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9.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7.4%。其中国有企业产值下降12.7%,有限责任公司产值增长71.7%,股份有限公司产值增长33.2%,私营企业产值增长32.2%,其他企业产值下降7.4%。

    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区硫酸产量87.9万吨,比上年增长3.6%;十种有色金属22.83万吨,增长4.4%;钢材241.76万吨,增长7.0%。其中,热轧薄宽钢带151.55万吨,增长2.4%,中成药0.57万吨,增长4.7%。产品销售率9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实现利润14.93亿元,比上年下降11.5%。

    建筑业增速有所回落。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9.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占GDP总量的7.5%。建筑业总产值完成36.24亿元,比上年下降18.2%。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24家,施工企业房屋建筑面积144.1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8%;竣工房屋面积74.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8%。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87亿元,比上年增长9.2%。按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166.71亿元,增长3.8%;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13.74亿元,增长2.3%。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6.89亿元;第二产业投资54.83亿元,增长25.2%;第三产业投资130.15亿元,下降1.1%。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3.6∶28.6∶67.8。

    房地产投资稳中趋缓。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住宅投资38.37亿元,下降5.9%。商品房销售面积56.94万平方米,下降54.6%。商品房销售额26.45亿元,下降60.8%。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公路总里程达548.76公里,其中国道16.38公里,省道25.09公里,县道152.05公里,乡道152.70公里,村道202.54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479万吨,货运周转量65675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39.97万次,客运周转量1998.5万人公里。

    【旅游业】  全区共有星级宾馆7家,大中型餐饮企业15家。注册旅行社和网点36家,共有旅游景区6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90余处,注册农家乐近72家。全年旅游接待人数279.2万人次,旅游收入6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和19.7%。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3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批发零售业130.0亿元,同比增长7.8%;住宿餐饮业22.3亿元,同比增长13.0%。全年商品销售(营业)额432.6亿元,同比增长16.0%。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242.3亿元,同比增长18.2%;零售业销售额160.6亿元,同比增长13.1%;住宿业营业额7.2亿元,增长13.2%;餐饮业营业额22.6亿元,同比增长14.1%。年末我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家,实现成交额38.4亿元,同比增长2.1%。

    【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企业研发中心10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3家。全年累计申请专利83件,占全市29.0%。其中发明专利23件,占全市26.0%;实用新型专利55件,占全市35.0%;外观设计专利5件,占全市13.0%。专利授权60件,占全市授权量的31.0%。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0所。其中,小学38所,初中10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高中7所,学前教育87所,特殊教育1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64955人,其中小学26428人,初中11295人,普通高中8930人,职业教育3151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15038人,特殊教育157人。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081人。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97.9%。

    【文化】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全区有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美术馆1个,图书分馆5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草原书屋27个,村级文体活动室27个。拥有特色业余文化活动队伍100余支。2017年始终坚持文化惠民的工作导向,活跃文化氛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年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120余场。

    【卫生】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25个,其中医院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2个,卫生院3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急救中心(站)1个,采供血机构1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851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738人,其中医生3503人。

    【体育】  城区共修建健身广场37处,城区健身路径675件、乡镇健身路径352件,镇(街)小型健身活动中心2处,17个行政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1531名,体育健身队伍89支,体育协会22个,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平稳顺利,累计销售1.49亿元。

    【城乡建设】  城市建成区面积43.78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1955.27公顷;绿地面积1858.2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5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66%;建成区绿地率41.29%。铁南大街、城南立交桥,火花路大桥竣工通车。维修改造15条小街小巷,治理维修改造5.2万平方米路面及人行道。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绿化项目,投资2.8亿元,新增和改造绿地68.37万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四栋保障房项目,共建462套3万平方米,年内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铁南棚改工程计划总投资88亿元,已完成投资54亿元,7300户改造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如期实现了总理的为民承诺。

    【环境保护】  2017年加大力度开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强化危废治理,强化环境监管和创新性等工作。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台,减少燃煤3500余吨;完成脱硫改造锅炉10台,除尘改造锅炉8台。完成赤峰制药、艾克制药等5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工作。地表水监测掌握相关数据520个。完成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监测工作,获得有效数据260个。辖区内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和对比检测获得监测数值66个。完成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技改升级工程,日处理能力由原来的5吨增至12吨。与7个旗县区的570家医疗机构签订处理合同,共处理医疗废物326炉、约1561吨。严厉打击环境污染,日常监管普查抽取76家企业。完善企业台账管理,建70余家,运行维护率75%。环境执法处罚案件7件,停产1件,查封1件,移送公安机关1件,依法进行行政处罚26件,累计处罚金额32万元。环境信访方面,全年接听12369热线电话732个,处结率100%。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8天。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0起,死亡2人,比上年分别下降40.0%和75.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57,下降69.8%。

    【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总体稳定。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6.2万人,比上年增加0.0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7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96.8%。全年出生人口0.43万人,出生率9.31‰;死亡人口0.19万人,死亡率4.11‰;自然增长率5.19‰。全区户籍人口35.03万人,同比下降1.1%。其中城镇人口27.18万人,下降1.5%。总户数14.68万户,下降0.3%。

    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2286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3114元,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7536元,增长8.6%。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20389元,增长6.1%;农村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3574元,增长2.8%。

    【社会保障】  全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0家,实有床位1347张。其中民办福利机构8家,床位1070张;公办社会福利机构2家,床位277张。全年共有9437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4963人,农村居民4474人,城镇居民均补助585元/月,农村居民均补助4200元/年。全年共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661.7万元。全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37.16万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人数9.7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1.3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4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7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1.88万人。

    (撰稿人:刘海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红山区
  • 发布时间:02-15
  • 来源:
  •  

    【概况】  红山区地处赤峰市中南部,由境内一座赭红色山峰而得名,是赤峰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总面积506平方公里。红山区位于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地形属内蒙古高原边缘、大兴安岭余脉围绕而形成的赤峰盆地南部,平均海拔高度600米左右,属半川半丘陵区。城区南部和东北部矗立着南山和红山,地势由四周向中间倾斜,起伏不大。

    2017年,红山区西城街道新成立大板南路、宝山路、八里铺3个居民委员会,红山区辖2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27个行政村、55个社区,有常住人口46.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71亿元,比上年增长8.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8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2286元,比上年增长8.5%。2017年,红山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田园综合体试点旗县,通过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中期评估。

    【经济综述】  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1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44.05亿元,增长6.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888元,增长8.7%。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2∶34.9∶61.9调整为2.6∶42.6∶5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53.8%和45.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8和4.0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4406人次。组织招聘会7场,参会企业780家,提供就业岗位1.35万余个,求职人员达1.2万人次,其中农村求职者2000余人。新增城镇就业91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013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财政收入回落、支出增加。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72亿元,比上年减少0.65亿元,下降2.9%。其中,税收收入18.81亿元,增长17.7%;非税收收入2.91亿元,下降54.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38亿元,比上年增加5.52亿元,增长20.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9亿元,增长7.4%;公共安全支出1.53亿元,下降11%;教育支出7.3亿元,增长2.1%;科学技术支出0.32亿元,下降22.1%;文化体育支出0.27亿元,增长49.1%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6.42亿元,增长53.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04亿元,增长22.6%;节能环保支出1.03亿元,增长79%;城乡社区支出3.05亿元,增长32.3%;农林水事务支出2.43亿元,增长65.9%;交通运输支出0.32亿元,增长40.9%;住房保障支出3.8亿元,增长3.2%。

    【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37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全年粮食产量5.7万吨,增长8.4%。其中谷物5.66万吨,增长8.5%;豆类363吨,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391吨,下降7.1%;蔬菜产量15.58万吨,增长10.9%。  

    特色农业稳定发展。全区花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80.53公顷,设施农业新增133.33公顷,其中日光温室80公顷,塑料大棚53.33公顷。设施农业总计0.14万公顷。新增优质杂粮133.33公顷,总面积达0.14万公顷。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完成机播1万公顷,机耕1.27万公顷,机械深施化肥0.67万公顷,机械精少量播种0.67万公顷,免耕播种0.33万公顷;机械深松0.27万公顷,秸秆根茬还田完成0.13万公顷,机收0.63万公顷,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4%,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全区农机总动力5.93万千瓦。

    农牧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全区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家,自治区级农牧业龙头企业达到16家,国家级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1家。

    畜牧业增速回落。牧业年度(六月末)牲畜存栏4.97万头(只),比上年下降22.1%。其中大牲畜0.55万头(只),羊2.87万头只,猪1.55万口。全年肉类总产量3052吨,比上年增长21.0%;牛奶产量5264吨,下降1.3%;禽蛋产量4716吨,增长2.5%。

    林业发展良好。全年完成重点区域绿化面积780.13公顷,其中通道绿化143.2公顷,城乡绿化188.67公顷,生态产业工程363.6公顷,经济药材种植84.67公顷。森林覆盖率29.64%。全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监测面积0.03万公顷,监测率、无公害防治率、产地检疫率及成灾率均达到标准要求。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9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9.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7.4%。其中国有企业产值下降12.7%,有限责任公司产值增长71.7%,股份有限公司产值增长33.2%,私营企业产值增长32.2%,其他企业产值下降7.4%。

    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区硫酸产量87.9万吨,比上年增长3.6%;十种有色金属22.83万吨,增长4.4%;钢材241.76万吨,增长7.0%。其中,热轧薄宽钢带151.55万吨,增长2.4%,中成药0.57万吨,增长4.7%。产品销售率9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实现利润14.93亿元,比上年下降11.5%。

    建筑业增速有所回落。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9.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占GDP总量的7.5%。建筑业总产值完成36.24亿元,比上年下降18.2%。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24家,施工企业房屋建筑面积144.1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8%;竣工房屋面积74.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8%。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87亿元,比上年增长9.2%。按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166.71亿元,增长3.8%;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13.74亿元,增长2.3%。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6.89亿元;第二产业投资54.83亿元,增长25.2%;第三产业投资130.15亿元,下降1.1%。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3.6∶28.6∶67.8。

    房地产投资稳中趋缓。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住宅投资38.37亿元,下降5.9%。商品房销售面积56.94万平方米,下降54.6%。商品房销售额26.45亿元,下降60.8%。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公路总里程达548.76公里,其中国道16.38公里,省道25.09公里,县道152.05公里,乡道152.70公里,村道202.54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479万吨,货运周转量65675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39.97万次,客运周转量1998.5万人公里。

    【旅游业】  全区共有星级宾馆7家,大中型餐饮企业15家。注册旅行社和网点36家,共有旅游景区6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90余处,注册农家乐近72家。全年旅游接待人数279.2万人次,旅游收入6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和19.7%。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3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批发零售业130.0亿元,同比增长7.8%;住宿餐饮业22.3亿元,同比增长13.0%。全年商品销售(营业)额432.6亿元,同比增长16.0%。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242.3亿元,同比增长18.2%;零售业销售额160.6亿元,同比增长13.1%;住宿业营业额7.2亿元,增长13.2%;餐饮业营业额22.6亿元,同比增长14.1%。年末我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家,实现成交额38.4亿元,同比增长2.1%。

    【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企业研发中心10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3家。全年累计申请专利83件,占全市29.0%。其中发明专利23件,占全市26.0%;实用新型专利55件,占全市35.0%;外观设计专利5件,占全市13.0%。专利授权60件,占全市授权量的31.0%。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0所。其中,小学38所,初中10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高中7所,学前教育87所,特殊教育1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64955人,其中小学26428人,初中11295人,普通高中8930人,职业教育3151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15038人,特殊教育157人。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081人。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97.9%。

    【文化】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全区有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美术馆1个,图书分馆5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草原书屋27个,村级文体活动室27个。拥有特色业余文化活动队伍100余支。2017年始终坚持文化惠民的工作导向,活跃文化氛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年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120余场。

    【卫生】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25个,其中医院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2个,卫生院3个,妇幼保健机构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急救中心(站)1个,采供血机构1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851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738人,其中医生3503人。

    【体育】  城区共修建健身广场37处,城区健身路径675件、乡镇健身路径352件,镇(街)小型健身活动中心2处,17个行政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1531名,体育健身队伍89支,体育协会22个,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平稳顺利,累计销售1.49亿元。

    【城乡建设】  城市建成区面积43.78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1955.27公顷;绿地面积1858.2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5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66%;建成区绿地率41.29%。铁南大街、城南立交桥,火花路大桥竣工通车。维修改造15条小街小巷,治理维修改造5.2万平方米路面及人行道。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绿化项目,投资2.8亿元,新增和改造绿地68.37万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四栋保障房项目,共建462套3万平方米,年内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铁南棚改工程计划总投资88亿元,已完成投资54亿元,7300户改造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如期实现了总理的为民承诺。

    【环境保护】  2017年加大力度开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强化危废治理,强化环境监管和创新性等工作。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台,减少燃煤3500余吨;完成脱硫改造锅炉10台,除尘改造锅炉8台。完成赤峰制药、艾克制药等5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工作。地表水监测掌握相关数据520个。完成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监测工作,获得有效数据260个。辖区内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和对比检测获得监测数值66个。完成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技改升级工程,日处理能力由原来的5吨增至12吨。与7个旗县区的570家医疗机构签订处理合同,共处理医疗废物326炉、约1561吨。严厉打击环境污染,日常监管普查抽取76家企业。完善企业台账管理,建70余家,运行维护率75%。环境执法处罚案件7件,停产1件,查封1件,移送公安机关1件,依法进行行政处罚26件,累计处罚金额32万元。环境信访方面,全年接听12369热线电话732个,处结率100%。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8天。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0起,死亡2人,比上年分别下降40.0%和75.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57,下降69.8%。

    【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总体稳定。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6.2万人,比上年增加0.0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7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96.8%。全年出生人口0.43万人,出生率9.31‰;死亡人口0.19万人,死亡率4.11‰;自然增长率5.19‰。全区户籍人口35.03万人,同比下降1.1%。其中城镇人口27.18万人,下降1.5%。总户数14.68万户,下降0.3%。

    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2286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3114元,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7536元,增长8.6%。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20389元,增长6.1%;农村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3574元,增长2.8%。

    【社会保障】  全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0家,实有床位1347张。其中民办福利机构8家,床位1070张;公办社会福利机构2家,床位277张。全年共有9437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4963人,农村居民4474人,城镇居民均补助585元/月,农村居民均补助4200元/年。全年共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661.7万元。全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37.16万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人数9.7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1.3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4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7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1.88万人。

    (撰稿人:刘海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