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卷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  长:乌兰(蒙古族)

    副局长:李彰俊

    纪检组长:何卫卫(蒙古族)

    副局长:裴浩 杨志捷

    【概况】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直属事业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中心、内蒙古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台站设置: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9统一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117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20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6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5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5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777个区域自动站、71座测风塔、68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2012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129人。学历结构:博士14人,硕士215人,本科1 751人,大专834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379人(正研级14人、副研级365人),中级职称1 489人,初级职称1 027人。

    【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针对年内出现的十年来最大草原火灾、二十年来最大黄河汛情、三十年来极端低温天气、五十年来最大降雪,以及夏季局地强降水、秋季强霜冻等重大自然灾害,全力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共发布预警信息1 576次,受众达4 170余万人次。

    农牧林气象服务针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设施农牧业以及农牧林病虫害,适时发布精细化服务产品800余期。研究推广麦后移栽向日葵等气象适用技术。针对种养殖大户等5 012个重点对象开展“直通式”服务。

    生态气象服务自主研发的“森林草原防扑火应急服务指挥平台”在林业、森警等多部门推广试用。全年发布植被长势等各类产品600余期。生态环境年度和季度评估报告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完成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脆弱性影响评估等5项研究任务,开展城镇规划、热电厂建设等气候可性行论证服务,完成“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影响评估报告”等6项研究成果。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编写完成太阳能资源评估地方标准。开展太阳能资源普查评价、电站选址和评估决策服务工作。风电服务用户达104家,预报时效达100小时。开展了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气候适应性研究和区划编制工作。

    交通气象服务效益为自治区内8个新建支线机场开展气象服务。完善了自治区航空气象服务系统,保障4个支线机场航班安全运行9 095架次。为保障铁路、公路交通安全运行提供气象服务产品1 500余期。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发文对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落实意见。管办分离、三级指挥、四级作业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人影指挥部重新组建。自购增雨飞机达6架,居全国首位。党中央和地方人影经费投入达1.2亿元。

    重大气象服务保障圆满完成神舟九号发射与回收、大规模军事演习等7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成立组织机构,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试点单位。明确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特色业务和重点领域。部署创新团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加强与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交流与合作,在业务指导、技术支撑等方面得到支持。

    公共服务业务梳理业务和管理流程,明确考核内容。编制农牧林业气象服务等规范,制定旗县级气象服务能力评估和气象灾害区域联防等管理办法。强化对盟市、旗县局服务业务的支撑能力,推广了三级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优化三级现代天气业务布局,调整三级天气预报业务岗位设置。完善以预报质量评分为基础的预报员考核系统。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试验业务有序开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一体化平台取得进展。呼包二市开展大城市精细化预报业务。完善了暴雨、暴雪、沙尘暴等预报指标判据、天气学概念模型和灾害性天气个例库。短时、临近等4个平台投入运行,气候模式产品释用、基础气候业务平台等本地化应用工作进展顺利。引进森林、草地、作物生长动力模型,开展客观预测及定量化评估试验业务。晴雨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同比分别提高1.9%7.6%9.6%

    综合气象观测PM2.5观测等一批新型设备完成安装并投入业务应用。“十二五”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划与党中央、地方重点工程项目实现对接。基层局(站)开展了天气现象、气候特点分析等工作,探索建立服务型观测业务。完善航空遥感观测尺度推译方法,提高卫星遥感应用水平。省级“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省级系统”在部分省区推广,“就近保障”和“以工代培”模式全面推广。

    预警信息发布部分盟市实现手机短信全网发布。内蒙古电视台实时插播气象预警信息。广播电台常年入驻区局,全天候跟踪播报气象预警和服务信息。面向党政、农牧、防汛等部门安装防灾减灾信息共享终端102套,在牧区布设预警收音机2 042台。信息服务站覆盖79%的苏木(乡镇)。

    【社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配合全国人大和自治区人大开展执法调研。配合自治区党委、政府分别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和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专项调研和督查。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春季抗旱、森林草原防扑火、抗灾救灾等工作在气象局召开多部门现场会5次,组织气象、民政等相关部门开展重大气象灾害调查6次。自治区政府召开气象工作专题协调会,研究落实地方机构编制、灾害预警和山洪项目等工作。暴雨洪涝、雪灾等评估结果成为自治区政府防御灾害、分配救灾资金、恢复生产的重要决策依据。

    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内蒙古气候资源管理办法》列入地方立法调研计划,立法经验分别在全国地方气象立法会议和全区立法会议上交流。新出台地方标准2部,立项3部。出台了气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管理办法。自治区气象局被自治区评为“行政许可优秀单位”。涉外气象探测类案卷被中国气象局评为优秀案卷。

    强化社会管理能力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在自治区和盟(市)全部上升为政府专项预案,在旗县和苏木(乡镇)覆盖率分别达72%37%。多部门气象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全覆盖。组织开展灾情普查、调查、评估和认定等工作。发布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公报18期。部分盟市和旗县完成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风险区划编制工作。83个乡镇及企事业单位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引导保险等商业机构深化防灾减灾服务,构建由政府、社会组织、商业机构等组成的多元化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培育社会气象服务队伍,培训农技推广员和种养殖大户等960人次。扶持和指导农垦、森工等部门开展观测、人影、灾害防御工作。与农牧业、林业等部门联合发文,推进站网入规划、仪器标准化、观测规范化和信息共享工作。大部分盟市和旗县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敏感行业接收预警信息列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考核。

    加强科普和普法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和法律宣传。充分发挥气象助理员、信息员和志愿者作用,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技能。利用“3.23”、“5.12”、“12.4”等活动日和志愿者中国行等活动,推进气象科普“四进”和气象法律“六进”活动。

    【自身能力建设】增强气象科技支撑作用科研立项178个,总经费893万元。发表科技论文277篇,其中SCIEI等收录8篇。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等36项科研成果投入业务应用。1项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加强气象人事人才工作通过公开竞聘等多种方式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与自治区总工会、人社厅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区人影、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等业务技能竞赛。新建自治区级创新团队4个,聘任自治区级首席气象服务专家3人。博士、硕士、本科及高级工程师数量分别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推广多部门实现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平台。组建气象—农牧业专家团队,开展联合会商、试验和田间调查。与政府应急管理、民政、国土、农牧业、林业、武警等部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制定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指导意见,10个旗县局站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资金倾斜、技能培训、干部交流等基层优先发展战略取得实效。政务办公系统实现三级应用,并通过中国气象局验收。保密、宣传、安全生产、信访和离退休干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通过组织集体收听收看活动、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举办处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与自治区团委、青联联合开展了气象“十佳青年”评选表彰活动。《大漠党旗别样红》专题片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党员教育优秀作品。全区84个旗县局站配备了纪检监察书记。完善科技创收预算审批制和地方经费备案制,推行了资金支付三级稽核制度,全区推广应用“网上财务报销审核系统”,深入推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气候影响评价】气候概况201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年平均气温大部地区低于历史同期平均值,年总降水量全区大部地区偏多。冬季中东部地区出现极端低温、雪灾;春季大部地区出现沙尘天气过程;夏季暴雨、洪涝、冰雹、雷暴灾害频发,损失严重,全区出现23站次极端强降水天气事件,7个台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秋季霜冻发生较早。部分地区出现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气候与农业2012年度,内蒙古地区低温、大风、沙尘暴、暴雨洪涝、霜冻等气象灾害事件频频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冬季11月降水多、大部地区积雪较厚,给设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12月以后全区降水较少,对土壤增湿保墒十分不利。进入春季,全区大部地区降水天气较多,农区土壤墒情普遍较好,但持续低温不利于地温回升,影响春耕生产的进行;4月全区气温回升较快,由于降水持续偏少,且多大风沙尘天气过程,土壤墒情下降,玉米播种和春小麦苗期的生长受到影响。夏季全区大部分地区雨水充足,特别是67月,农区土壤墒情良好,充分满足作物对水分需求,但由于局地暴雨、洪涝、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农业产量受损较重;8月降水持续偏少,东部部分农区土壤墒情变差,不利于玉米后期灌浆和大豆鼓粒,部分地区还遭受霜冻灾害,致使荞麦、马铃薯和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受灾。秋季全区气温前低后高,降水偏少,大部地区霜冻正常到略偏晚,大田作物熟期正常,作物收获比较顺利。总体来看,年内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属偏好年景。

    气候与畜牧业2012年度内蒙古地区气候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进入冬季全区降水偏多,大部地区积雪较厚,对牧区牲畜采食十分不利,影响牲畜正常出牧。1月下旬受低温天气影响,牲畜正常生理机能失去平衡,导致牲畜患风湿病、关节炎、呼吸道传染病和冻伤等疾病,直接损害牲畜健康。春季各地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对老弱病畜、怀孕母畜及初生的仔畜极其不利,春末几场降水过程对牧草返青及生长非常有利,有利于牧草快速生长和牲畜饱青。夏季气温高,热量和日照充足,牧草发育进程加快,大部牧区牧草始花期提前,牧草长势旺盛,为牲畜增膘提供丰富牧草资源。进入秋季冷空气势力较强,光热匹配不均,牧草后期生长受到不利影响,提前进入黄枯期,导致天然草地品质下降,不利于牲畜抓秋膘,对秋季牲畜出栏和越冬渡春不利。

    【重要活动】523日,中国气象局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气象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7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春华在呼和浩特会见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一行,双方就推进气象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进行了商讨。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等领导参加会见。

    73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新文等,在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陪同下,到自治区气象局视察指导工作。

    72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春华视察自治区气象局,听取乌兰局长关于近期全区降水、后期气象预测预报、气象预警和气象服务,以及与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地质灾害预报情况的汇报,并视察了气象预报预测平台、气象广播直播间、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卫星遥感分析处理平台。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符太增,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等自治区党政领导陪同视察。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气象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名录】

    局  长:乌兰(蒙古族)

    副局长:李彰俊

    纪检组长:何卫卫(蒙古族)

    副局长:裴浩 杨志捷

    【概况】自治区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减灾处(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观测与网络处、科技与预报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与党组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直属事业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影视中心、内蒙古农牧业经济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培训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台站设置:全区有119个气象台站,包括2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69统一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其中119个台站承担地面观测,117个台站承担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29个台站承担国家农业气象观测,20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12个台站承担高空观测,6个台站承担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5个台站承担数字化天气雷达观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牧业气象试验、5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监测、1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试验、1个台站承担蔬菜气象试验。全区已建成777个区域自动站、71座测风塔、68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2012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129人。学历结构:博士14人,硕士215人,本科1 751人,大专834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379人(正研级14人、副研级365人),中级职称1 489人,初级职称1 027人。

    【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针对年内出现的十年来最大草原火灾、二十年来最大黄河汛情、三十年来极端低温天气、五十年来最大降雪,以及夏季局地强降水、秋季强霜冻等重大自然灾害,全力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共发布预警信息1 576次,受众达4 170余万人次。

    农牧林气象服务针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设施农牧业以及农牧林病虫害,适时发布精细化服务产品800余期。研究推广麦后移栽向日葵等气象适用技术。针对种养殖大户等5 012个重点对象开展“直通式”服务。

    生态气象服务自主研发的“森林草原防扑火应急服务指挥平台”在林业、森警等多部门推广试用。全年发布植被长势等各类产品600余期。生态环境年度和季度评估报告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完成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脆弱性影响评估等5项研究任务,开展城镇规划、热电厂建设等气候可性行论证服务,完成“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影响评估报告”等6项研究成果。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编写完成太阳能资源评估地方标准。开展太阳能资源普查评价、电站选址和评估决策服务工作。风电服务用户达104家,预报时效达100小时。开展了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气候适应性研究和区划编制工作。

    交通气象服务效益为自治区内8个新建支线机场开展气象服务。完善了自治区航空气象服务系统,保障4个支线机场航班安全运行9 095架次。为保障铁路、公路交通安全运行提供气象服务产品1 500余期。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发文对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落实意见。管办分离、三级指挥、四级作业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人影指挥部重新组建。自购增雨飞机达6架,居全国首位。党中央和地方人影经费投入达1.2亿元。

    重大气象服务保障圆满完成神舟九号发射与回收、大规模军事演习等7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成立组织机构,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试点单位。明确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特色业务和重点领域。部署创新团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加强与中国气象局直属单位交流与合作,在业务指导、技术支撑等方面得到支持。

    公共服务业务梳理业务和管理流程,明确考核内容。编制农牧林业气象服务等规范,制定旗县级气象服务能力评估和气象灾害区域联防等管理办法。强化对盟市、旗县局服务业务的支撑能力,推广了三级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优化三级现代天气业务布局,调整三级天气预报业务岗位设置。完善以预报质量评分为基础的预报员考核系统。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试验业务有序开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一体化平台取得进展。呼包二市开展大城市精细化预报业务。完善了暴雨、暴雪、沙尘暴等预报指标判据、天气学概念模型和灾害性天气个例库。短时、临近等4个平台投入运行,气候模式产品释用、基础气候业务平台等本地化应用工作进展顺利。引进森林、草地、作物生长动力模型,开展客观预测及定量化评估试验业务。晴雨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同比分别提高1.9%7.6%9.6%

    综合气象观测PM2.5观测等一批新型设备完成安装并投入业务应用。“十二五”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划与党中央、地方重点工程项目实现对接。基层局(站)开展了天气现象、气候特点分析等工作,探索建立服务型观测业务。完善航空遥感观测尺度推译方法,提高卫星遥感应用水平。省级“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省级系统”在部分省区推广,“就近保障”和“以工代培”模式全面推广。

    预警信息发布部分盟市实现手机短信全网发布。内蒙古电视台实时插播气象预警信息。广播电台常年入驻区局,全天候跟踪播报气象预警和服务信息。面向党政、农牧、防汛等部门安装防灾减灾信息共享终端102套,在牧区布设预警收音机2 042台。信息服务站覆盖79%的苏木(乡镇)。

    【社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配合全国人大和自治区人大开展执法调研。配合自治区党委、政府分别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和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专项调研和督查。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春季抗旱、森林草原防扑火、抗灾救灾等工作在气象局召开多部门现场会5次,组织气象、民政等相关部门开展重大气象灾害调查6次。自治区政府召开气象工作专题协调会,研究落实地方机构编制、灾害预警和山洪项目等工作。暴雨洪涝、雪灾等评估结果成为自治区政府防御灾害、分配救灾资金、恢复生产的重要决策依据。

    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内蒙古气候资源管理办法》列入地方立法调研计划,立法经验分别在全国地方气象立法会议和全区立法会议上交流。新出台地方标准2部,立项3部。出台了气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管理办法。自治区气象局被自治区评为“行政许可优秀单位”。涉外气象探测类案卷被中国气象局评为优秀案卷。

    强化社会管理能力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在自治区和盟(市)全部上升为政府专项预案,在旗县和苏木(乡镇)覆盖率分别达72%37%。多部门气象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全覆盖。组织开展灾情普查、调查、评估和认定等工作。发布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公报18期。部分盟市和旗县完成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风险区划编制工作。83个乡镇及企事业单位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引导保险等商业机构深化防灾减灾服务,构建由政府、社会组织、商业机构等组成的多元化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培育社会气象服务队伍,培训农技推广员和种养殖大户等960人次。扶持和指导农垦、森工等部门开展观测、人影、灾害防御工作。与农牧业、林业等部门联合发文,推进站网入规划、仪器标准化、观测规范化和信息共享工作。大部分盟市和旗县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敏感行业接收预警信息列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考核。

    加强科普和普法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和法律宣传。充分发挥气象助理员、信息员和志愿者作用,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技能。利用“3.23”、“5.12”、“12.4”等活动日和志愿者中国行等活动,推进气象科普“四进”和气象法律“六进”活动。

    【自身能力建设】增强气象科技支撑作用科研立项178个,总经费893万元。发表科技论文277篇,其中SCIEI等收录8篇。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等36项科研成果投入业务应用。1项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加强气象人事人才工作通过公开竞聘等多种方式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与自治区总工会、人社厅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区人影、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等业务技能竞赛。新建自治区级创新团队4个,聘任自治区级首席气象服务专家3人。博士、硕士、本科及高级工程师数量分别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推广多部门实现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平台。组建气象—农牧业专家团队,开展联合会商、试验和田间调查。与政府应急管理、民政、国土、农牧业、林业、武警等部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制定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指导意见,10个旗县局站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资金倾斜、技能培训、干部交流等基层优先发展战略取得实效。政务办公系统实现三级应用,并通过中国气象局验收。保密、宣传、安全生产、信访和离退休干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通过组织集体收听收看活动、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举办处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与自治区团委、青联联合开展了气象“十佳青年”评选表彰活动。《大漠党旗别样红》专题片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党员教育优秀作品。全区84个旗县局站配备了纪检监察书记。完善科技创收预算审批制和地方经费备案制,推行了资金支付三级稽核制度,全区推广应用“网上财务报销审核系统”,深入推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气候影响评价】气候概况201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年平均气温大部地区低于历史同期平均值,年总降水量全区大部地区偏多。冬季中东部地区出现极端低温、雪灾;春季大部地区出现沙尘天气过程;夏季暴雨、洪涝、冰雹、雷暴灾害频发,损失严重,全区出现23站次极端强降水天气事件,7个台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秋季霜冻发生较早。部分地区出现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气候与农业2012年度,内蒙古地区低温、大风、沙尘暴、暴雨洪涝、霜冻等气象灾害事件频频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冬季11月降水多、大部地区积雪较厚,给设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12月以后全区降水较少,对土壤增湿保墒十分不利。进入春季,全区大部地区降水天气较多,农区土壤墒情普遍较好,但持续低温不利于地温回升,影响春耕生产的进行;4月全区气温回升较快,由于降水持续偏少,且多大风沙尘天气过程,土壤墒情下降,玉米播种和春小麦苗期的生长受到影响。夏季全区大部分地区雨水充足,特别是67月,农区土壤墒情良好,充分满足作物对水分需求,但由于局地暴雨、洪涝、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农业产量受损较重;8月降水持续偏少,东部部分农区土壤墒情变差,不利于玉米后期灌浆和大豆鼓粒,部分地区还遭受霜冻灾害,致使荞麦、马铃薯和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受灾。秋季全区气温前低后高,降水偏少,大部地区霜冻正常到略偏晚,大田作物熟期正常,作物收获比较顺利。总体来看,年内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属偏好年景。

    气候与畜牧业2012年度内蒙古地区气候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进入冬季全区降水偏多,大部地区积雪较厚,对牧区牲畜采食十分不利,影响牲畜正常出牧。1月下旬受低温天气影响,牲畜正常生理机能失去平衡,导致牲畜患风湿病、关节炎、呼吸道传染病和冻伤等疾病,直接损害牲畜健康。春季各地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对老弱病畜、怀孕母畜及初生的仔畜极其不利,春末几场降水过程对牧草返青及生长非常有利,有利于牧草快速生长和牲畜饱青。夏季气温高,热量和日照充足,牧草发育进程加快,大部牧区牧草始花期提前,牧草长势旺盛,为牲畜增膘提供丰富牧草资源。进入秋季冷空气势力较强,光热匹配不均,牧草后期生长受到不利影响,提前进入黄枯期,导致天然草地品质下降,不利于牲畜抓秋膘,对秋季牲畜出栏和越冬渡春不利。

    【重要活动】523日,中国气象局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气象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7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春华在呼和浩特会见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一行,双方就推进气象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进行了商讨。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等领导参加会见。

    73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新文等,在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陪同下,到自治区气象局视察指导工作。

    72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春华视察自治区气象局,听取乌兰局长关于近期全区降水、后期气象预测预报、气象预警和气象服务,以及与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地质灾害预报情况的汇报,并视察了气象预报预测平台、气象广播直播间、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卫星遥感分析处理平台。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符太增,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等自治区党政领导陪同视察。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