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3卷  /  科技

2013卷

  • 社会科学
  •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刘万华(3月任职)

    院长:马永真(回族)

    党委委员 副院长:乐奇 (女)毅松(达斡尔族)

    纪检委书记:毕力格(蒙古族 3月任院党委委员)

    巡视员:宝力格(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成立于19792月。社科院现有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哲学与宗教研究所、草原文化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牧区发展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所、蒙古语信息技术研究所等14个所及图书馆和杂志社;设有院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机关党委(纪委)等4个职能部门;并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内蒙古舆情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设有盟市、不占编的呼和浩特分院、包头分院、锡林郭勒分院、鄂尔多斯分院、呼伦贝尔分院、乌海分院、通辽分院和兴安盟自然资源研究所。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内蒙古基地、中国蒙古学学会和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设在社科院。出版有《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汉文版)、《中国蒙古学》、《蒙古学研究年鉴》4种杂志,《领导参阅》、《北疆调研》2种内刊。

    全院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人,“草原英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321人才”一二层次人选21人,1名学者列入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行列,5名学者列入自治区领导干部联系的百名专家行列。

    【《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设立】213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在内蒙古社科院视察时,提出“社科院要加强对自治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研究”和“社科院要提升研究力、创新力、影响力”。根据乌兰部长的重要指示精神,并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社科院设置了《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重大项目。

    该项目研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内蒙古、面向国内外,坚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并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解决制约自治区发展不足和发展水平不高的瓶颈问题,并着力从科研组织机制上解决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较为薄弱的突出问题。为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抓好《工程》的实施和取得重要成果,经自治区领导批准,专门成立了由乌兰部长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邀请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参与,内蒙古社科院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重大项目,以“确定选题,按年度实施”的方式进行,在10年(20122021年)时间内坚持长期研究,每年按810项子课题予以安排。项目分三期展开工作,成果形式为:研究(调研)报告、论文和著作相结合。除每年出版《经济社会发展论丛》(由研究报告或调研报告和论文构成)外,阶段性研究成果分别在《领导参阅》、《北疆调研》上及时发表。一期研究工程(20122015年),共安排完成约3240项调研课题,出版8部“经济社会发展论丛”等。二期研究工程(20162018年),共安排完成约2430项调研课题,出版6部“经济社会发展论丛”等。三期研究工程(20192021年),共安排完成约2430项调研课题,出版6部“经济社会发展论丛”等。在该“工程”实施期内,每年召开一次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和每半年召开一次内蒙古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会。2012年,该工程已按要求及时确定了要求年内完成的首批22项重点课题。

    【中国第三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121214日,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中国蒙古学学会共同主办的主题为“蒙古族文化与生态文明”中国第三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蒙古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9个国家和台湾地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出版社、北京大学、党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新疆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蒙古学知名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共23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入中外蒙古学专家学者应征的多文种论文163篇、近400万字,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举行】62728日,以“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本届论坛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主办,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会展经济科学发展研究会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宁夏、内蒙古等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草原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向论坛提交论文115篇,其中34篇优秀论文获奖。本届论坛以主论坛与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主论坛议题和“内蒙古会展节庆文化与现代文明——以草原文化为视角”、“草原文化资源与草原文化考古研究”的分论坛议题,从不同的学术视野,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项目申报】2012年,社科院共申报国家课题23项,其中获准立项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国家级课题立项率居全区第一。社科院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合作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对2010年度35项应用对策研究类课题进行了评审结项,其中有6项成果被评为优秀等级、5项成果被评为良好等级;评审确定了2013年度各类课题40项,并开始组织实施。纳入《〈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文库》的第一批系列著作《达斡尔族当代文学研究丛书》(四种)已于12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

    【草原文化研究产业】68日,社科院与内蒙古敕勒川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呼和浩特签署《草原文化产业化倡议合作意向书》。社科院院长马永真与内蒙古敕勒川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希慧出席并签署协议。《意向书》是社科院与内蒙古敕勒川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经过多次协商后,在“目标明确、协调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共识基础上,以研、企联合的方式,共同推进自治区草原文化成果应用的成果。在已签署的《意向书》战略框架内,社科院发挥综合性科研机构的作用,为该公司提供科技、文化方面的智力支持,接受该公司提出的草原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规划与论证的委托,对该公司的草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与相关项目提出建议与论证;该公司主要提供科研场地、资金与产业化的市场运作。据了解,目前在建与拟建的项目有“草原部落”、“蒙古民族博物馆”、“中国草原民俗博览园”及“敕勒川论坛”等。双方共同致力于转化草原文化的科研成果,共同建设“草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草原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是将草原文化学术研究与企业、市场、社会接轨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使草原文化研究成果更好地惠及社会,开创了草原文化研究成果大规模产业化的先河。

    【“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社科院“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课题组在完成国内八省自治区96个旗县市,600余个苏木乡镇,6100人和3826个小时语料搜集工作后,根据自治区语委再划分全区各旗(县市区)蒙古语文使用等级分类精神,对未入选蒙古语语料库采集点的二类旗(县市区),即对通辽市开鲁县、包头市九原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等地做了确认和调研工作,并与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历史文化研究所签署了在上述地区搜集蒙古语自然口语语料的意向性协议。截至年底,已建成4000小时或4000万词的可检索、可视听、可编辑、可管理的自然口语语料库。

    【“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由社科院提出并参与牵头组织实施的全区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于3月完成了普查成果的汇总等主要工作,并于6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此次普查成果,还应邀向区外有关部门介绍了自治区文化资源普查的成功做法。下半年开始进入数据库建设阶段。这次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将为自治区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科研成果】刊发在《领导参阅》2012年第2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压力加大应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得到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的肯定批示;刊发在第3期的《关于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分析和对策建议》得到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的肯定批示。刊发在第4期的《推动中蒙关系更好发展策略问题研究》得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的高度重视,亲自约见课题组成员了解有关情况。调研报告《以先进技术改造沙地提高生产能力的重大创新》得到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曹征海的肯定批示。

    社科院提出的关于加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有关建议为自治区最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起到了重要作用。社科院社会学所科研人员的《关于蒙语授课中小学蒙文课外读物的调查报告》发表后,受到社会重视,内蒙古青少年杂志社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反映了这一问题并免费向蒙授中小学生赠送《内蒙古青年》、《花蕾》后,得到认可,自治区财政厅决定每年拨款1179万元用于免费赠送蒙文课外读物活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社会科学
  •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刘万华(3月任职)

    院长:马永真(回族)

    党委委员 副院长:乐奇 (女)毅松(达斡尔族)

    纪检委书记:毕力格(蒙古族 3月任院党委委员)

    巡视员:宝力格(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成立于19792月。社科院现有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哲学与宗教研究所、草原文化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牧区发展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所、蒙古语信息技术研究所等14个所及图书馆和杂志社;设有院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机关党委(纪委)等4个职能部门;并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内蒙古舆情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设有盟市、不占编的呼和浩特分院、包头分院、锡林郭勒分院、鄂尔多斯分院、呼伦贝尔分院、乌海分院、通辽分院和兴安盟自然资源研究所。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内蒙古基地、中国蒙古学学会和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设在社科院。出版有《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汉文版)、《中国蒙古学》、《蒙古学研究年鉴》4种杂志,《领导参阅》、《北疆调研》2种内刊。

    全院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人,“草原英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321人才”一二层次人选21人,1名学者列入中共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行列,5名学者列入自治区领导干部联系的百名专家行列。

    【《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设立】213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在内蒙古社科院视察时,提出“社科院要加强对自治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研究”和“社科院要提升研究力、创新力、影响力”。根据乌兰部长的重要指示精神,并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社科院设置了《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重大项目。

    该项目研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内蒙古、面向国内外,坚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并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解决制约自治区发展不足和发展水平不高的瓶颈问题,并着力从科研组织机制上解决社科院应用对策研究较为薄弱的突出问题。为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抓好《工程》的实施和取得重要成果,经自治区领导批准,专门成立了由乌兰部长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邀请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参与,内蒙古社科院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重大项目,以“确定选题,按年度实施”的方式进行,在10年(20122021年)时间内坚持长期研究,每年按810项子课题予以安排。项目分三期展开工作,成果形式为:研究(调研)报告、论文和著作相结合。除每年出版《经济社会发展论丛》(由研究报告或调研报告和论文构成)外,阶段性研究成果分别在《领导参阅》、《北疆调研》上及时发表。一期研究工程(20122015年),共安排完成约3240项调研课题,出版8部“经济社会发展论丛”等。二期研究工程(20162018年),共安排完成约2430项调研课题,出版6部“经济社会发展论丛”等。三期研究工程(20192021年),共安排完成约2430项调研课题,出版6部“经济社会发展论丛”等。在该“工程”实施期内,每年召开一次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和每半年召开一次内蒙古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会。2012年,该工程已按要求及时确定了要求年内完成的首批22项重点课题。

    【中国第三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121214日,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中国蒙古学学会共同主办的主题为“蒙古族文化与生态文明”中国第三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蒙古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9个国家和台湾地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出版社、北京大学、党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新疆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蒙古学知名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共23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入中外蒙古学专家学者应征的多文种论文163篇、近400万字,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举行】62728日,以“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本届论坛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主办,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会展经济科学发展研究会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宁夏、内蒙古等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草原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向论坛提交论文115篇,其中34篇优秀论文获奖。本届论坛以主论坛与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主论坛议题和“内蒙古会展节庆文化与现代文明——以草原文化为视角”、“草原文化资源与草原文化考古研究”的分论坛议题,从不同的学术视野,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项目申报】2012年,社科院共申报国家课题23项,其中获准立项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国家级课题立项率居全区第一。社科院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合作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对2010年度35项应用对策研究类课题进行了评审结项,其中有6项成果被评为优秀等级、5项成果被评为良好等级;评审确定了2013年度各类课题40项,并开始组织实施。纳入《〈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文库》的第一批系列著作《达斡尔族当代文学研究丛书》(四种)已于12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

    【草原文化研究产业】68日,社科院与内蒙古敕勒川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呼和浩特签署《草原文化产业化倡议合作意向书》。社科院院长马永真与内蒙古敕勒川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希慧出席并签署协议。《意向书》是社科院与内蒙古敕勒川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经过多次协商后,在“目标明确、协调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共识基础上,以研、企联合的方式,共同推进自治区草原文化成果应用的成果。在已签署的《意向书》战略框架内,社科院发挥综合性科研机构的作用,为该公司提供科技、文化方面的智力支持,接受该公司提出的草原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规划与论证的委托,对该公司的草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与相关项目提出建议与论证;该公司主要提供科研场地、资金与产业化的市场运作。据了解,目前在建与拟建的项目有“草原部落”、“蒙古民族博物馆”、“中国草原民俗博览园”及“敕勒川论坛”等。双方共同致力于转化草原文化的科研成果,共同建设“草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草原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是将草原文化学术研究与企业、市场、社会接轨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使草原文化研究成果更好地惠及社会,开创了草原文化研究成果大规模产业化的先河。

    【“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社科院“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课题组在完成国内八省自治区96个旗县市,600余个苏木乡镇,6100人和3826个小时语料搜集工作后,根据自治区语委再划分全区各旗(县市区)蒙古语文使用等级分类精神,对未入选蒙古语语料库采集点的二类旗(县市区),即对通辽市开鲁县、包头市九原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等地做了确认和调研工作,并与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历史文化研究所签署了在上述地区搜集蒙古语自然口语语料的意向性协议。截至年底,已建成4000小时或4000万词的可检索、可视听、可编辑、可管理的自然口语语料库。

    【“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由社科院提出并参与牵头组织实施的全区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于3月完成了普查成果的汇总等主要工作,并于6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此次普查成果,还应邀向区外有关部门介绍了自治区文化资源普查的成功做法。下半年开始进入数据库建设阶段。这次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将为自治区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科研成果】刊发在《领导参阅》2012年第2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压力加大应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得到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的肯定批示;刊发在第3期的《关于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分析和对策建议》得到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的肯定批示。刊发在第4期的《推动中蒙关系更好发展策略问题研究》得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的高度重视,亲自约见课题组成员了解有关情况。调研报告《以先进技术改造沙地提高生产能力的重大创新》得到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曹征海的肯定批示。

    社科院提出的关于加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有关建议为自治区最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起到了重要作用。社科院社会学所科研人员的《关于蒙语授课中小学蒙文课外读物的调查报告》发表后,受到社会重视,内蒙古青少年杂志社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反映了这一问题并免费向蒙授中小学生赠送《内蒙古青年》、《花蕾》后,得到认可,自治区财政厅决定每年拨款1179万元用于免费赠送蒙文课外读物活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