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9卷  /  科技

2009卷

  • 自然科学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领导名录】

    厅长:徐凤君

    副厅长:林莉(女 蒙古族) 马强  田颖男

    纪检组长:包锐锋(蒙古族)

    副巡视员:乌宁奇(蒙古族) 李增建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实有人数49人,厅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发展计划处、条件财务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农村与社会发展处、科技合作处、知识产权处9个职能处室,另设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及派驻纪检组,筹备设立的机构有:社会发展科技管理办公室、基础研究及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所属事业单位实有人数229人,科技厅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有:内蒙古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内蒙古甜菜制糖工业研究所、内蒙古科学技术厅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内蒙古生产力促进中心、内蒙古科学技术奖励中心、内蒙古科技交流中心、内蒙古技术市场促进中心、内蒙古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内蒙古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内蒙古机电设计研究院、内蒙古冶金设计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厅驻北京联络处、内蒙古虚拟科学技术设计研究院、内蒙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

    【科技工作展现出六大亮点】

    节能减排科技行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2008年,科技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科技行动方案》,成立自治区“节能减排科技行动”领导小组,确定全区节能减排科技行动目标。为了解决乌斯太“小三角”开发区治理污染的关键问题,开展了“阿拉善乌斯太经济开发区环境状况的调研”,提出了用科技手段加以改善和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案。在组织培育凝炼节能减排重大科技项目时,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结构调整,积极争取国家有关科技计划的支持。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使科技助推节能减排成效凸显。一批如“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示范”、“生物质能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等节能减排技术的重大科技攻关相继开花结果。“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共组织实施30个科技节能重大专项、10个科技节能示范点;开发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新型技术30项,培育扶持20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8月,科技厅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中国内蒙古国际能源产业及节能减排技术博览会,来自蒙古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和美国的相关企业和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12个盟市的281家单位参加本届博览会,共展出节能减排技术成果400多项,签订技术交易合同与协议32项。

    民生科技支撑行动惠及千家万户根据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组织起草《内蒙古自治区民生科技行动方案》。围绕生态、水资源、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完成2008年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的编制,先后安排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安全一系列重大项目。突出“北方半干旱区集雨补灌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和“牧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技术”两大重点,攻克“盐渍化地区作物水肥耦合效应及水分高效利用”等三大关键技术,推广适用技术10多项,使水的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以森林草原保护、荒漠化、盐碱化综合治理的综合试验研究与示范,探索出10多种生态治理模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在灾害应急信息、监测等系统的攻关研究方面,集成优化一批自然灾害防治关键共性技术。在人畜共患病、地方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研发出一批科学有效、简单实用、经济廉价的适用技术和产品,有效控制和预防严重危害自治区农牧民健康的流行病传播和蔓延。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着力解决了“沼气建设模式”、“渔业利用与水域环境治理和保护”等重大关键难题,在促进自治区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相继成立的内蒙古减灾研究所和应急预案管理中心,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提供重要的保障。新开通启用的全国首家科技法律与心理咨询专线建立民生科技社会化服务的绿色通道。

    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特色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陆续启动2008年,全区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不断创新:一是以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的实施为抓手,引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二是以政府牵线为手段,搭建产学研联动的桥梁;三是以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为载体,构建高水平、规模大的创新平台。为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和新机制,自治区继2007年在国内建立首家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后,2008年又相继在包头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建立了国内首家稀土、鹿业、沙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三个联盟集中了区内外27家龙头企业、20余所一流大学和骨干科研机构,构建科研—生产—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集聚,形成全新的产学研中长期合作机制,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由传统的“单对单”模式向“一对多”、“多对多”的全面合作模式转变,由一般的技术攻关和承担项目层面向战略合作层面转变,推动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找准定位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工程提升知识创造能力2008年,自治区高校科研功能发生可喜转变,高校科研以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努力探索多种创新模式,成为自治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全区36所高校年度科技经费达2.3亿元,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1.3亿元。全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中高校分别占了46.3%31.2%,承担着全区59.9%的科研项目,取得一大批制约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标志性成果。内蒙古大学完成的“蛋白质结构功能的信息学和动力学研究”、“介观系统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抗艾滋新型药用多糖”,内蒙古科技大学完成的“稀土氧化物离子与混合导体及器件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包头医学院完成的“动脉弹性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内蒙古工业大学完成的“特色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纯化及超细化研究”等项目,均在自治区科研中占据很高的研究水平。

    425,全区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这是自治区政府首次召开的专题研究高校科技问题的全区性会议,也是自治区强化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事件。会议出台了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表彰了内蒙古大学等4所科技创新先导型大学、13个科技创新先导型院(系)、5个科技创新先导型实验室(研究中心)和30名高校科技创新标兵,对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造就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一是强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项目安排面向基础研究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博士人才。重大项目安排实行“四位一体”统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项经费达到1 000万元。二是强化领军人才团队建设,制定实施科技重大项目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计划,对能够统领相关学科、能承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的优秀领军人才和团队给予持续的经费资助。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开放能力建设,对现有5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及4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择优进行资助,按年度分别资助78个。至年底,这些创新平台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5 000人,形成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00多个。四是调整优化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过程管理,注重科技重大项目实施的产学研结合,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统筹支持。五是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新评出的2007年度科技奖中,有16项基础研究成果获自然科学奖,1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中青年科技创新奖。六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人才特别培养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送培养等人才培养项目,着力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重大项目初见成效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2008 年,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0项。在工业领域: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项目,在包头稀土高新区和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城启动实施,将形成全国首套示范生产线,并建立装备制造基地,培育一批专业化人才,形成20项专利技术;生物质能解项目将形成5大基地、5大类可循环利用资源的开发,预计三年内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润滑油的规模达50/年以上,产值40亿元规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机及部件的研制将建成年产500台的产业化基地;“高寒干旱地区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研发”项目不但填补自治区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空白,还将形成20万平方米的示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自治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不合理状态;空气源热泵技术项目确定在建筑节能和发酵工业中进行试验示范;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将在自治区100家骨干企业实现和完善;粉煤灰提取硅铝项目已取得重大成果,将为自治区粉煤灰的高效利用提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产业化技术;中俄合作探地雷达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与西班牙合作建立太阳能热利用、光电转化项目,将在全区建立2~3个兆瓦级的不同方式的太阳能产业化示范基地。这些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在农牧业领域:草业、奶业、肉业、生物繁育技术4个畜牧业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阶段性成果。其中育成牧草新品种13个、新品系15个,示范推广25万余亩;提出或完成新产品加工项目配方和先进工艺流程23项,建立、改造或完善现代化农畜产品加工生产线8条,开发农畜高新技术的新产品28个;项目实施中建立各类试验示范以及良繁基地23个,面积10 000余亩,实现新增产值10多亿元。

    【科技发展实现三大突破】

    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突破班子实绩考核实现七连冠新世纪以来,科技厅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不断创新,实现巨大转变,2001~2007年连续7年被自治区党委考评为“实绩突出单位”。

    1.发展思路与时俱进,政策规划逐渐实现制度化。在“136”工程、“5226”计划体系、区域创新体系“22311”行动方案及《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科技强区纲要》等文件的基础上,围绕落实《自治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政策》,积极推进科技政策的落实。一是按照自治区法制办的要求,并印发科技厅规范性文件制发和备案办法和工作流程。二是组织力量向政府办上报《关于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三份执法案卷;向科技部报送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执行情况报告;向自治区人大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修订的有关情况。三是对科技厅起草的自治区直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改革有关问题,自治区政府主席办公会专题进行研究,明确对转制院所继续支持的政策。四是配合人大开展对全区贯彻《科普条例》和《科协条例》的执法检查。

    2.宏观管理不断创新,引导功能逐步完备。2008年,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面,引入项目技术需求分析、技术预测和技术路线图方法,强化了项目的顶层设计,强调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同时拟定重大项目管理的若干要求和标准体系;加强项目的顶层设计、指南发布、可行性论证、预算审查、中期监理、验收评估等环节的工作。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科技项目由只注重水平向注重人才、基地、效益三结合的转变;二是科技经费使用由只注重投入向注重预算、评审、使用效益追踪和绩效考评四结合的转变;三是科技体制改革由注重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开发类院所改革,向注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转变;四是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由只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突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转变。

    3.科学调整职能,不断提高中介服务水平。2008年,为进一步转变科技管理职能,内设了社会发展科技管理办公室、基础研究及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了科技厅及其所属事业单位职能调整方案,明确了各事业单位职责分工。10个原有和新设置的中介服务机构运行良好。在一批重大项目的立项、组织实施过程中,生产力中心、虚拟院、孵化器等单位积极牵线搭桥,组织专家考察调研,编写规划和设计,为自治区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发挥了中介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4.科学化管理成效显现,能力建设快步推进。2008年,厅机关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第三方评估,建立了融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为一体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数字化厅局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建成并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覆盖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区;科学化理论和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与应用力度加大。2008年,自治区被科技部列入技术创新方法培训试点的六个省份之一。全区技术创新方法专题报告会、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报告会和技术创新方法企业技术骨干培训班相继举办,培训了一大批管理人才。为改善盟市科技创新环境,通过科技计划,有目标地加大支持和帮助盟市开展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力度,提高盟市能力建设,取得很好的效果。

    5.开展绩效评估,规范经费使用。一是继续加大科技经费的内部监管和审计工作,聘请有资质的审计事务所,分别对2007年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的22个项目、2 500万元资金和5年来的37个投入力度大的研究项目、8 735万元资金进行审计。二是按计划完成科技项目绩效评价课题研究,为2009年的国家支撑计划、自治区重大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做充分准备。三是制定《厅属事业单位所办公司、中心、学会财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重大科技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开展会计法、会计条例执行情况的自查、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及资产管理工作,科技资金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建设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取得新突破2008年,科技投入力度得到三个提高。一是财政科技投入得到提高。2008年,科技厅本级科技经费总额3.6亿元,与20072.5亿元经费相比,增幅达42.3%。科技创新引导资金1.6亿元,其中单独列出1亿元成立了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公司,6 000万元无偿安排项目,以争取国家配套资金。二是科技与金融结合力度得到提高。2008年,科技厅依据与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的合作协议,先后三批将符合条件的31个科技项目推荐给开发银行,并共同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调研。开发银行已给蒙西集团公司“利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贷款11.4亿元,给内蒙古大圣公司“低温提取鹿茸素”等三个项目贷款1 500万元。三是争取国家科技经费支持、引导全社会投入得到提高。全年获得国家科技项目资金6 247万元,引领带动企业自筹资金2.1亿元,金融资金2.6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 900万元,放大政府资金效益8.8倍,逐步实现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2008年,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装备制造、化工以及环境保护、农牧业等领域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技术和科研成果,形成一系列技术突破。

    “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蒙牛集团塞克星公司与内蒙古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完成的有关干细胞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把世界干细胞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奶牛性控精液技术”获得2008年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比美国的技术生产效率提高一倍,成本降低一半,掀起一场世界性的奶牛性控精液技术革命。“兆瓦级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组”研制成功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填补了自治区空白。国家首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万吨生物柴油联产生物基化学品产业化”生产线的试产出油,为国家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开辟了新技术途径;国内首家“无井式气化采煤发电及甲醇甲烷联产工业性试验”的试产气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该技术领域步入世界前沿。

    2007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在2008年评出,奖种由原先的2个增加到5个,这是自治区政府颁布新的奖励办法后的首次评奖。罗辽复、李春龙、王安3人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李德刚等10人荣获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6个成果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贺·朝乎等3各国外专家荣获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奖。在107个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中,自主创新的奖项比重较2006年提高9个百分点;自主知识产权比重较2006年提高3倍多;授奖项目中企业占55.1%,较2006年度提高12.1%

    【科学统筹各项工作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三大战略继续深入实施1.科技名牌培育战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2008年,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自治区科技名牌培育推进方案”,自治区科技计划将“科技名牌培育”单列为专项,安排了引导资金,并与其他相关计划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那种小而分散的状况,提升了已有品牌的技术含量。“首届内蒙古科技名牌论坛”的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名牌专家服务团的聚集,营造了内蒙古开展科技名牌战略的氛围。到2008年,全区共培育认定科技名牌企业20家、科技名牌产品52个。

    2.技术标准制定战略抢占了行业制高点。2008年,积极落实自治区批转的《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启动重点产业技术标准研究的前期工作,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至2008年,自治区共制定地方标准298项,羊绒起球检测国际标准已由国家立项支持,乳品产业技术管理规范、氯碱化工技术管理标准规范、蒙药、稀土标准体系的研究已圆满完成,草业、羊绒、沙棘等5个技术标准已被列为国家级标准规划,稀土、乳业等34个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

    3.知识产权创造战略激发了社会创造力。知识产权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知识产权经费2008年首次单独列支500万元,对196项发明专利给予了45万元的资助。1月至11月全区专利申请1 978件,与上年同比增长7.2%。其中发明专利592件,同比增长18.88%;职务发明762件,同比增长28.5%。新确定9家企业列入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组织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和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举办第二届中国专利周呼和浩特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1.高新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进行重大改革,科技厅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成立了“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领导小组”,召开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培训会,制定下发贯彻实施意见。按照新一轮政策,首批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34家企业通过自治区评审。组织认定了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9家,企业技术中心13家。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带动大批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领域,其中落实国家资金3 890多万元,地方资金6 000多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23亿元,项目贷款达20亿元,社会其它资金1.2亿元。2008年,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1 182亿元,利润总额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0%以上。

    2.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拓展创新途径。2008年,自治区被科技部确定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重点联系省区,全年从三个层次开展工作:一是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强化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引导和培育。二是在六大支柱产业领域,以大中型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选择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试点。三是配合国家科技计划,组织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试点。至年底,自治区有10家企业享受到技术开发费抵扣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共计1.4亿元。蒙西集团被正式命名为首批“国家百家创新型企业”,包头钢铁公司等5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3.科技合作见实效。中蒙马铃薯脱毒种薯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等5项被列入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与北京市、上海市、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的合作取得重大成效,其中与中科院共签署科技合作协议11项,共建了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化学与材料联合实验室等9个区院合作平台基地;京蒙科技合作项目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出蔬菜新品种,被确定为奥运会特供蔬菜。

     4.科技成果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2008年,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从体系建设、重大推广项目、重点推广项目等三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在重点建设自治区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在兴安盟、赤峰市等地建设了5个盟市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拓宽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渠道。二是确立“农林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和“蒙文信息管理平台”等一批重点推广项目。三是主办承办并参加区内外11个科技展会,参展企业593家,参展项目670项,协议金额53.32亿元,其中现场签约金额23.82亿元。自治区科技会展全年共获各类奖项23个。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1.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精彩纷呈。一是农村信息化科技服务热线“12396”在全国统一运行,自治区进入第一批试点地区,五个试点盟市已经正式开通,并实现了与自治区12个盟市的“96048 服务热线并行服务。二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和模式上不断创新,形成5种创新服务模式,其中“农村远程科技培训三网合一信息化科技服务模式”、“专家大院+协会+信息化综合科技服务模式”、“培训基地+专家团队+信息化全方位科技服务模式”三个模式将在2009年开始示范。三是全区建成专家大院、专业协会等在内的2 090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介机构和100家自治区星火学校,年培训农牧民120多万人次,为促进农牧业技术创新、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民增产增收做出重要贡献。

    2.科技特派员制度获得多方共赢。全区12个盟市、90个旗县的科技特派员达4 808人。其中,工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在乌兰察布、鄂尔多斯、赤峰等地区开展了试点,下派170多人,服务企业90多家。科技特派员共实施项目1 420个,投资规模超过3.7亿元,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 187项,形成139家龙头企业。通过项目实施和特派员服务,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22%以上。内蒙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被正式列为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建设试点,成为全国首批六个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之一。

    2008年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项目在自治区实施的关键一年。丰镇市和乌审旗两个项目试点共启动实施17个实体项目,推广适用新技术17项,引进新品种12个。项目实施直接带动5个乡镇的400个自然村,1.5万个农户,5.6万人受益。由科技特派员牵头新组建成立农技协会5个,规模以上利益共同体6个,使项目区农技协会数量达34个。根据国家项目办对自治区的评估检查信息反馈,自治区工作在全国15个试点省市中处于前两位。

    3.科技富民强县试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08年,自治区有7个旗县被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专项试点县,共争取到党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 194万元,自治区首次在财政预算中列入专项资金500万元。全区已拥有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试点旗县22个,覆盖到21.8%的旗县区,高于全国20.7%的平均覆盖率,引导试点旗县投入资金1.8亿元,其中党中央财政专项到位资金3 521万元,占19.2%

    科技创新环境日臻完善1.产业化创新载体建设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在全区已有包头稀土高新区、鄂尔多斯新材料基地、呼和浩特生物制药基地、京蒙高科孵化器4个国家级创新基地的基础上,2008年新认定2家自治区级专业孵化器,使自治区级专业孵化器达到5家;新认定17个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煤炭地下气化、马鹿产业、电子工程、铁路安全运输4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总数分别达5141家。内蒙古科技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招引丹麦维斯塔斯公司、中国空间院等著名高新技术企业、大院大所以及自治区转制开发类院所入驻,共引进10个建设项目,将搭建空间生物、风机制造、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地源热泵、蒙医药、信息技术等7大研发平台。

    2.科研条件基础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一是环渤海区域及内蒙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启动运行。2008年,共享平台网上仪器对外服务样品数21万个,对外服务收入845万元,比2007年增长一倍以上。二是以科技资源共享为手段,积极探索为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服务的网上专业虚拟研发平台模式,已完成蒙药和马铃薯专业虚拟研发平台建设工作机制方案和工具系统的开发。三是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终端面向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员提供国外科技文献查询优惠服务180余人次,发展共享数字化文献资源用户308个。

    3.科普与宣传工作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2008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暨全区第十三届科普活动宣传周”成功举办,组织了科普西部行,为部分地区捐赠了电脑、图书等科普设备和科普知识丛书。2008年,科技外宣工作年浓墨重彩,围绕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30多个重大科技活动与会议先后组织国家、党中央驻区和自治区各大媒体10100多名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全年在党中央台、内蒙古电视台播出新闻80条,摄制外宣专题10部,在报刊发表外宣文稿300多篇,组织评选2006~2007年度内蒙古科技好新闻作品奖34件。

    (胡得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自然科学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领导名录】

    厅长:徐凤君

    副厅长:林莉(女 蒙古族) 马强  田颖男

    纪检组长:包锐锋(蒙古族)

    副巡视员:乌宁奇(蒙古族) 李增建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实有人数49人,厅内设机构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发展计划处、条件财务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农村与社会发展处、科技合作处、知识产权处9个职能处室,另设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及派驻纪检组,筹备设立的机构有:社会发展科技管理办公室、基础研究及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所属事业单位实有人数229人,科技厅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有:内蒙古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内蒙古甜菜制糖工业研究所、内蒙古科学技术厅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内蒙古生产力促进中心、内蒙古科学技术奖励中心、内蒙古科技交流中心、内蒙古技术市场促进中心、内蒙古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内蒙古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内蒙古机电设计研究院、内蒙古冶金设计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厅驻北京联络处、内蒙古虚拟科学技术设计研究院、内蒙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

    【科技工作展现出六大亮点】

    节能减排科技行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2008年,科技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科技行动方案》,成立自治区“节能减排科技行动”领导小组,确定全区节能减排科技行动目标。为了解决乌斯太“小三角”开发区治理污染的关键问题,开展了“阿拉善乌斯太经济开发区环境状况的调研”,提出了用科技手段加以改善和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案。在组织培育凝炼节能减排重大科技项目时,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结构调整,积极争取国家有关科技计划的支持。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使科技助推节能减排成效凸显。一批如“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示范”、“生物质能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等节能减排技术的重大科技攻关相继开花结果。“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共组织实施30个科技节能重大专项、10个科技节能示范点;开发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新型技术30项,培育扶持20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8月,科技厅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中国内蒙古国际能源产业及节能减排技术博览会,来自蒙古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和美国的相关企业和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12个盟市的281家单位参加本届博览会,共展出节能减排技术成果400多项,签订技术交易合同与协议32项。

    民生科技支撑行动惠及千家万户根据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组织起草《内蒙古自治区民生科技行动方案》。围绕生态、水资源、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完成2008年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的编制,先后安排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安全一系列重大项目。突出“北方半干旱区集雨补灌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和“牧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技术”两大重点,攻克“盐渍化地区作物水肥耦合效应及水分高效利用”等三大关键技术,推广适用技术10多项,使水的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以森林草原保护、荒漠化、盐碱化综合治理的综合试验研究与示范,探索出10多种生态治理模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在灾害应急信息、监测等系统的攻关研究方面,集成优化一批自然灾害防治关键共性技术。在人畜共患病、地方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研发出一批科学有效、简单实用、经济廉价的适用技术和产品,有效控制和预防严重危害自治区农牧民健康的流行病传播和蔓延。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着力解决了“沼气建设模式”、“渔业利用与水域环境治理和保护”等重大关键难题,在促进自治区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相继成立的内蒙古减灾研究所和应急预案管理中心,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提供重要的保障。新开通启用的全国首家科技法律与心理咨询专线建立民生科技社会化服务的绿色通道。

    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特色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陆续启动2008年,全区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不断创新:一是以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的实施为抓手,引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二是以政府牵线为手段,搭建产学研联动的桥梁;三是以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为载体,构建高水平、规模大的创新平台。为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和新机制,自治区继2007年在国内建立首家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后,2008年又相继在包头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建立了国内首家稀土、鹿业、沙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三个联盟集中了区内外27家龙头企业、20余所一流大学和骨干科研机构,构建科研—生产—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集聚,形成全新的产学研中长期合作机制,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由传统的“单对单”模式向“一对多”、“多对多”的全面合作模式转变,由一般的技术攻关和承担项目层面向战略合作层面转变,推动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找准定位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工程提升知识创造能力2008年,自治区高校科研功能发生可喜转变,高校科研以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努力探索多种创新模式,成为自治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全区36所高校年度科技经费达2.3亿元,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1.3亿元。全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中高校分别占了46.3%31.2%,承担着全区59.9%的科研项目,取得一大批制约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标志性成果。内蒙古大学完成的“蛋白质结构功能的信息学和动力学研究”、“介观系统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抗艾滋新型药用多糖”,内蒙古科技大学完成的“稀土氧化物离子与混合导体及器件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包头医学院完成的“动脉弹性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内蒙古工业大学完成的“特色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纯化及超细化研究”等项目,均在自治区科研中占据很高的研究水平。

    425,全区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这是自治区政府首次召开的专题研究高校科技问题的全区性会议,也是自治区强化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事件。会议出台了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表彰了内蒙古大学等4所科技创新先导型大学、13个科技创新先导型院(系)、5个科技创新先导型实验室(研究中心)和30名高校科技创新标兵,对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造就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一是强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项目安排面向基础研究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博士人才。重大项目安排实行“四位一体”统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项经费达到1 000万元。二是强化领军人才团队建设,制定实施科技重大项目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计划,对能够统领相关学科、能承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的优秀领军人才和团队给予持续的经费资助。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开放能力建设,对现有5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及4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择优进行资助,按年度分别资助78个。至年底,这些创新平台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5 000人,形成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00多个。四是调整优化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过程管理,注重科技重大项目实施的产学研结合,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统筹支持。五是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新评出的2007年度科技奖中,有16项基础研究成果获自然科学奖,1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中青年科技创新奖。六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人才特别培养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送培养等人才培养项目,着力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重大项目初见成效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2008 年,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0项。在工业领域: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项目,在包头稀土高新区和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城启动实施,将形成全国首套示范生产线,并建立装备制造基地,培育一批专业化人才,形成20项专利技术;生物质能解项目将形成5大基地、5大类可循环利用资源的开发,预计三年内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润滑油的规模达50/年以上,产值40亿元规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机及部件的研制将建成年产500台的产业化基地;“高寒干旱地区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研发”项目不但填补自治区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空白,还将形成20万平方米的示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自治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不合理状态;空气源热泵技术项目确定在建筑节能和发酵工业中进行试验示范;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将在自治区100家骨干企业实现和完善;粉煤灰提取硅铝项目已取得重大成果,将为自治区粉煤灰的高效利用提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产业化技术;中俄合作探地雷达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与西班牙合作建立太阳能热利用、光电转化项目,将在全区建立2~3个兆瓦级的不同方式的太阳能产业化示范基地。这些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在农牧业领域:草业、奶业、肉业、生物繁育技术4个畜牧业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阶段性成果。其中育成牧草新品种13个、新品系15个,示范推广25万余亩;提出或完成新产品加工项目配方和先进工艺流程23项,建立、改造或完善现代化农畜产品加工生产线8条,开发农畜高新技术的新产品28个;项目实施中建立各类试验示范以及良繁基地23个,面积10 000余亩,实现新增产值10多亿元。

    【科技发展实现三大突破】

    管理模式创新取得突破班子实绩考核实现七连冠新世纪以来,科技厅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不断创新,实现巨大转变,2001~2007年连续7年被自治区党委考评为“实绩突出单位”。

    1.发展思路与时俱进,政策规划逐渐实现制度化。在“136”工程、“5226”计划体系、区域创新体系“22311”行动方案及《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科技强区纲要》等文件的基础上,围绕落实《自治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政策》,积极推进科技政策的落实。一是按照自治区法制办的要求,并印发科技厅规范性文件制发和备案办法和工作流程。二是组织力量向政府办上报《关于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三份执法案卷;向科技部报送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执行情况报告;向自治区人大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修订的有关情况。三是对科技厅起草的自治区直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改革有关问题,自治区政府主席办公会专题进行研究,明确对转制院所继续支持的政策。四是配合人大开展对全区贯彻《科普条例》和《科协条例》的执法检查。

    2.宏观管理不断创新,引导功能逐步完备。2008年,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面,引入项目技术需求分析、技术预测和技术路线图方法,强化了项目的顶层设计,强调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同时拟定重大项目管理的若干要求和标准体系;加强项目的顶层设计、指南发布、可行性论证、预算审查、中期监理、验收评估等环节的工作。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科技项目由只注重水平向注重人才、基地、效益三结合的转变;二是科技经费使用由只注重投入向注重预算、评审、使用效益追踪和绩效考评四结合的转变;三是科技体制改革由注重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开发类院所改革,向注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转变;四是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由只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突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转变。

    3.科学调整职能,不断提高中介服务水平。2008年,为进一步转变科技管理职能,内设了社会发展科技管理办公室、基础研究及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了科技厅及其所属事业单位职能调整方案,明确了各事业单位职责分工。10个原有和新设置的中介服务机构运行良好。在一批重大项目的立项、组织实施过程中,生产力中心、虚拟院、孵化器等单位积极牵线搭桥,组织专家考察调研,编写规划和设计,为自治区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发挥了中介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4.科学化管理成效显现,能力建设快步推进。2008年,厅机关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第三方评估,建立了融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为一体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数字化厅局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建成并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覆盖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区;科学化理论和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与应用力度加大。2008年,自治区被科技部列入技术创新方法培训试点的六个省份之一。全区技术创新方法专题报告会、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报告会和技术创新方法企业技术骨干培训班相继举办,培训了一大批管理人才。为改善盟市科技创新环境,通过科技计划,有目标地加大支持和帮助盟市开展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力度,提高盟市能力建设,取得很好的效果。

    5.开展绩效评估,规范经费使用。一是继续加大科技经费的内部监管和审计工作,聘请有资质的审计事务所,分别对2007年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的22个项目、2 500万元资金和5年来的37个投入力度大的研究项目、8 735万元资金进行审计。二是按计划完成科技项目绩效评价课题研究,为2009年的国家支撑计划、自治区重大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做充分准备。三是制定《厅属事业单位所办公司、中心、学会财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重大科技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开展会计法、会计条例执行情况的自查、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及资产管理工作,科技资金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建设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取得新突破2008年,科技投入力度得到三个提高。一是财政科技投入得到提高。2008年,科技厅本级科技经费总额3.6亿元,与20072.5亿元经费相比,增幅达42.3%。科技创新引导资金1.6亿元,其中单独列出1亿元成立了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公司,6 000万元无偿安排项目,以争取国家配套资金。二是科技与金融结合力度得到提高。2008年,科技厅依据与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的合作协议,先后三批将符合条件的31个科技项目推荐给开发银行,并共同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调研。开发银行已给蒙西集团公司“利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贷款11.4亿元,给内蒙古大圣公司“低温提取鹿茸素”等三个项目贷款1 500万元。三是争取国家科技经费支持、引导全社会投入得到提高。全年获得国家科技项目资金6 247万元,引领带动企业自筹资金2.1亿元,金融资金2.6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 900万元,放大政府资金效益8.8倍,逐步实现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2008年,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装备制造、化工以及环境保护、农牧业等领域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技术和科研成果,形成一系列技术突破。

    “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蒙牛集团塞克星公司与内蒙古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完成的有关干细胞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把世界干细胞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奶牛性控精液技术”获得2008年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比美国的技术生产效率提高一倍,成本降低一半,掀起一场世界性的奶牛性控精液技术革命。“兆瓦级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组”研制成功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填补了自治区空白。国家首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万吨生物柴油联产生物基化学品产业化”生产线的试产出油,为国家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开辟了新技术途径;国内首家“无井式气化采煤发电及甲醇甲烷联产工业性试验”的试产气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该技术领域步入世界前沿。

    2007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在2008年评出,奖种由原先的2个增加到5个,这是自治区政府颁布新的奖励办法后的首次评奖。罗辽复、李春龙、王安3人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李德刚等10人荣获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6个成果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贺·朝乎等3各国外专家荣获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奖。在107个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中,自主创新的奖项比重较2006年提高9个百分点;自主知识产权比重较2006年提高3倍多;授奖项目中企业占55.1%,较2006年度提高12.1%

    【科学统筹各项工作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三大战略继续深入实施1.科技名牌培育战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2008年,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自治区科技名牌培育推进方案”,自治区科技计划将“科技名牌培育”单列为专项,安排了引导资金,并与其他相关计划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那种小而分散的状况,提升了已有品牌的技术含量。“首届内蒙古科技名牌论坛”的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名牌专家服务团的聚集,营造了内蒙古开展科技名牌战略的氛围。到2008年,全区共培育认定科技名牌企业20家、科技名牌产品52个。

    2.技术标准制定战略抢占了行业制高点。2008年,积极落实自治区批转的《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启动重点产业技术标准研究的前期工作,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至2008年,自治区共制定地方标准298项,羊绒起球检测国际标准已由国家立项支持,乳品产业技术管理规范、氯碱化工技术管理标准规范、蒙药、稀土标准体系的研究已圆满完成,草业、羊绒、沙棘等5个技术标准已被列为国家级标准规划,稀土、乳业等34个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

    3.知识产权创造战略激发了社会创造力。知识产权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知识产权经费2008年首次单独列支500万元,对196项发明专利给予了45万元的资助。1月至11月全区专利申请1 978件,与上年同比增长7.2%。其中发明专利592件,同比增长18.88%;职务发明762件,同比增长28.5%。新确定9家企业列入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组织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和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举办第二届中国专利周呼和浩特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1.高新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进行重大改革,科技厅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成立了“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领导小组”,召开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培训会,制定下发贯彻实施意见。按照新一轮政策,首批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34家企业通过自治区评审。组织认定了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9家,企业技术中心13家。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带动大批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领域,其中落实国家资金3 890多万元,地方资金6 000多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23亿元,项目贷款达20亿元,社会其它资金1.2亿元。2008年,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1 182亿元,利润总额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0%以上。

    2.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拓展创新途径。2008年,自治区被科技部确定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重点联系省区,全年从三个层次开展工作:一是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强化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引导和培育。二是在六大支柱产业领域,以大中型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选择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试点。三是配合国家科技计划,组织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试点。至年底,自治区有10家企业享受到技术开发费抵扣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共计1.4亿元。蒙西集团被正式命名为首批“国家百家创新型企业”,包头钢铁公司等5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3.科技合作见实效。中蒙马铃薯脱毒种薯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等5项被列入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与北京市、上海市、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的合作取得重大成效,其中与中科院共签署科技合作协议11项,共建了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化学与材料联合实验室等9个区院合作平台基地;京蒙科技合作项目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出蔬菜新品种,被确定为奥运会特供蔬菜。

     4.科技成果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2008年,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从体系建设、重大推广项目、重点推广项目等三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在重点建设自治区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在兴安盟、赤峰市等地建设了5个盟市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拓宽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渠道。二是确立“农林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和“蒙文信息管理平台”等一批重点推广项目。三是主办承办并参加区内外11个科技展会,参展企业593家,参展项目670项,协议金额53.32亿元,其中现场签约金额23.82亿元。自治区科技会展全年共获各类奖项23个。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1.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精彩纷呈。一是农村信息化科技服务热线“12396”在全国统一运行,自治区进入第一批试点地区,五个试点盟市已经正式开通,并实现了与自治区12个盟市的“96048 服务热线并行服务。二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和模式上不断创新,形成5种创新服务模式,其中“农村远程科技培训三网合一信息化科技服务模式”、“专家大院+协会+信息化综合科技服务模式”、“培训基地+专家团队+信息化全方位科技服务模式”三个模式将在2009年开始示范。三是全区建成专家大院、专业协会等在内的2 090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介机构和100家自治区星火学校,年培训农牧民120多万人次,为促进农牧业技术创新、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民增产增收做出重要贡献。

    2.科技特派员制度获得多方共赢。全区12个盟市、90个旗县的科技特派员达4 808人。其中,工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在乌兰察布、鄂尔多斯、赤峰等地区开展了试点,下派170多人,服务企业90多家。科技特派员共实施项目1 420个,投资规模超过3.7亿元,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 187项,形成139家龙头企业。通过项目实施和特派员服务,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22%以上。内蒙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被正式列为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建设试点,成为全国首批六个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之一。

    2008年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项目在自治区实施的关键一年。丰镇市和乌审旗两个项目试点共启动实施17个实体项目,推广适用新技术17项,引进新品种12个。项目实施直接带动5个乡镇的400个自然村,1.5万个农户,5.6万人受益。由科技特派员牵头新组建成立农技协会5个,规模以上利益共同体6个,使项目区农技协会数量达34个。根据国家项目办对自治区的评估检查信息反馈,自治区工作在全国15个试点省市中处于前两位。

    3.科技富民强县试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08年,自治区有7个旗县被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专项试点县,共争取到党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 194万元,自治区首次在财政预算中列入专项资金500万元。全区已拥有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试点旗县22个,覆盖到21.8%的旗县区,高于全国20.7%的平均覆盖率,引导试点旗县投入资金1.8亿元,其中党中央财政专项到位资金3 521万元,占19.2%

    科技创新环境日臻完善1.产业化创新载体建设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在全区已有包头稀土高新区、鄂尔多斯新材料基地、呼和浩特生物制药基地、京蒙高科孵化器4个国家级创新基地的基础上,2008年新认定2家自治区级专业孵化器,使自治区级专业孵化器达到5家;新认定17个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煤炭地下气化、马鹿产业、电子工程、铁路安全运输4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总数分别达5141家。内蒙古科技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招引丹麦维斯塔斯公司、中国空间院等著名高新技术企业、大院大所以及自治区转制开发类院所入驻,共引进10个建设项目,将搭建空间生物、风机制造、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地源热泵、蒙医药、信息技术等7大研发平台。

    2.科研条件基础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一是环渤海区域及内蒙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启动运行。2008年,共享平台网上仪器对外服务样品数21万个,对外服务收入845万元,比2007年增长一倍以上。二是以科技资源共享为手段,积极探索为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服务的网上专业虚拟研发平台模式,已完成蒙药和马铃薯专业虚拟研发平台建设工作机制方案和工具系统的开发。三是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终端面向自治区高层次科技人员提供国外科技文献查询优惠服务180余人次,发展共享数字化文献资源用户308个。

    3.科普与宣传工作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2008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暨全区第十三届科普活动宣传周”成功举办,组织了科普西部行,为部分地区捐赠了电脑、图书等科普设备和科普知识丛书。2008年,科技外宣工作年浓墨重彩,围绕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30多个重大科技活动与会议先后组织国家、党中央驻区和自治区各大媒体10100多名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全年在党中央台、内蒙古电视台播出新闻80条,摄制外宣专题10部,在报刊发表外宣文稿300多篇,组织评选2006~2007年度内蒙古科技好新闻作品奖34件。

    (胡得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