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9卷  /  教育

2009卷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陈中永(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校长:杨一江

    党委副书记:斯日古楞(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傅永春

    副校长:王希明(党委委员) 亚新(蒙古族 党委委员) 云炜恒(蒙古族 党委委员)照日格图(蒙古族) 郑福田 云国宏(蒙古族 党委委员)

    巡视员:刘新华

    【概况】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3 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亿余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余元。馆藏图书214万册,电子图书70余万册,长年购置的电子文献数据达9种,长期订阅中外文期刊(含电子期刊)近14 000种。学校下设20个职能处室,30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二级学院,4个教研部。2008年,有教职工2 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 40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80余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人才工程”共120(),享受政府津贴教师40人。

    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26 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 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近8 500余人,留学生近300人,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61个本科专业,涵盖8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有自治区精品课程33门,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2个;有自治区级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8个,校级重点学科37个。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70个,专业硕士2个(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此外,还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成为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的高校。学校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党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基础实验室和特色实验室8个,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校内科研机构60个。“十五”以来,学校教师出版学术著作300余部;发表论文9 0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的论文近600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200余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荷兰进修的学校教师在国际权威刊物《Nature》上发表论文1篇。由学校主持各级科学研究项目750余项,科研经费4 000余万元。

    【教学工作】2008年,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初步完成200898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工作,特别加强了新专业和蒙语授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扎实推进教学质量评估长效机制,狠抓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显著。新增“文化产业管理”等3个本科专业,新增“音乐学”等三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美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蒙古民间文学导论》等11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蒙古民俗》被评为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了学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2008年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学史学科群教学团队被确定为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额尔敦扎布和谷彦彬两位教授荣获自治区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学校出台了《关于深化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和《教育学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出版三部教育学二学位教材。确定164项课题为学校第六批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并予以资助。开展学校第九届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进一步规范常规教学,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学院教学工作整体评估”。开展第二届蒙文课件验收和蒙文教材研制出版工作。全面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圆满完成招生任务,在校本专科生达26 000余人。加强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认真组织函授生面授工作、非学历培训工作和招生录取工作。高师培训中心培训班次和人数再创新高。不断规范合作办学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自治区首批独立学院,首届招收本科生1 035人,结束了内蒙古没有本科独立学院的历史。积极开展新的合作办学项目。

    【科技与对外交流工作】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全年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82项,已获准104项,受资助经费1 045.65万元,申报数量、获准率和等级再创新高。由学校主持各级科学研究项目750余项,科研经费近4 000万元。重点立项资助了一批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有关的课题。完成课题结题鉴定46项,学校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第五批立项资助课题42项。2008年,学校科研成果获奖取得新突破,被评为首届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先进集体,科学史研究所荣获自治区“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罗见今教授和刘官厅教授荣获“科技创新先进标兵”称号。有1项研究成果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三等奖。63项成果获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成果获全区第四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2项发明专利。制定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科研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完善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开放运行机制,积极申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天然气重点实验室”两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草原文化研究基地)成为首批3个挂牌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加强图书馆工作,重点充实盛乐校区图书馆文献。加强学报工作,隆重举行学报创刊50周年庆祝活动,完成了学报编委会的换届工作。2008年,学校再次当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大会”理事单位,学报自然蒙文版获得教育部科技司“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称号,获得17项自治区集体奖和个人奖。学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8次,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到校学术交流20余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高层次学术报告10余场。继续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与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积极开展了孔子学院筹建工作。自治区唯一一家以学校名义冠名的国际交流服务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成立并运营。与国外4所大学分别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与韩国青云大学的交流合作,联合举办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首批招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20名。

    【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组织完成“体育硕士”、“艺术硕士”、“对外汉语”等三个专业学位的申报工作。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组织完成了学校13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5个重点培育学科五年发展规划的研制工作。出台《20082012年拟新增博士、硕士学科专业计划》,明确未来几年学校新增学位点申报工作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开展学科建设调研,重点走访了区内高校。召开民族学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学校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参评的10个学科均得到教育部诚信确认。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成为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的高校。规范招生,博、硕士研究生总数达3 000余人。与乌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被正式批准为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干部培训机构。

    【学生工作】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建立班级学生信息和班主任信息采集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完成新生心理普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学校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区域示范中心”。承办全区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继续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成功举办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节”和2008年模拟面试大赛。成功举办大型毕业生就业供需洽谈会、小型招聘会等40余场。学生就业率保持平稳,就业率达79%,超过国家70%的平均就业率9个百分点。全年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助学金15 152人次共计1 950.4万元,发放优秀学生奖学金及各项先进集体和个人奖金205万余元;发放伙食补助924.06万元;减免学费达349.18万元;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约5 000人次,审核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918542万元,申请到开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1 059480.95万元等。

    【管理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开招聘博士、硕士毕业生73人。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外出进修,年内教工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32人,派出访问学者和区外高校进修20人,聘请兼职、客座教授30人,学校聘请的学术顾问、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总数达200余人。完成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通过正高级职称评审21人,副高级职称评审38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90余人。加强临时用工管理,按要求全部签订了用工合同。加强财务管理,不断增强学校宏观调控能力。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新校区二期工程按期交付使用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增强政府采购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学校政府采购工作。开展全校资产大清查,加强学校无形资产保护,认真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继续探索和不断理顺两校区管理模式,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两校区布局进行再调整,基本完成了文科学院整体搬迁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逐步改善盛乐校区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盛乐校区建设成就,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盛乐校区二期工程进展顺利。

    【数字校园工程】一期工程应用系统实现全面推广和使用。二期工程所有应用系统全部上线试运行,在全区高校率先开展了数字迎新工作。与内蒙古联通公司签订了《关于数字化校园倡议合作协议》,为学校数字化校园服务手段的多样化、服务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基础。

    (褚亚申 吴爱华)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陈中永(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校长:杨一江

    党委副书记:斯日古楞(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傅永春

    副校长:王希明(党委委员) 亚新(蒙古族 党委委员) 云炜恒(蒙古族 党委委员)照日格图(蒙古族) 郑福田 云国宏(蒙古族 党委委员)

    巡视员:刘新华

    【概况】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3 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亿余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余元。馆藏图书214万册,电子图书70余万册,长年购置的电子文献数据达9种,长期订阅中外文期刊(含电子期刊)近14 000种。学校下设20个职能处室,30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二级学院,4个教研部。2008年,有教职工2 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 40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80余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人才工程”共120(),享受政府津贴教师40人。

    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26 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 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近8 500余人,留学生近300人,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61个本科专业,涵盖8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有自治区精品课程33门,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2个;有自治区级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8个,校级重点学科37个。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70个,专业硕士2个(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此外,还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成为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的高校。学校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党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基础实验室和特色实验室8个,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校内科研机构60个。“十五”以来,学校教师出版学术著作300余部;发表论文9 0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的论文近600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200余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荷兰进修的学校教师在国际权威刊物《Nature》上发表论文1篇。由学校主持各级科学研究项目750余项,科研经费4 000余万元。

    【教学工作】2008年,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初步完成200898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工作,特别加强了新专业和蒙语授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扎实推进教学质量评估长效机制,狠抓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显著。新增“文化产业管理”等3个本科专业,新增“音乐学”等三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美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蒙古民间文学导论》等11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蒙古民俗》被评为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了学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2008年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学史学科群教学团队被确定为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额尔敦扎布和谷彦彬两位教授荣获自治区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学校出台了《关于深化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和《教育学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出版三部教育学二学位教材。确定164项课题为学校第六批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并予以资助。开展学校第九届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进一步规范常规教学,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学院教学工作整体评估”。开展第二届蒙文课件验收和蒙文教材研制出版工作。全面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圆满完成招生任务,在校本专科生达26 000余人。加强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认真组织函授生面授工作、非学历培训工作和招生录取工作。高师培训中心培训班次和人数再创新高。不断规范合作办学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自治区首批独立学院,首届招收本科生1 035人,结束了内蒙古没有本科独立学院的历史。积极开展新的合作办学项目。

    【科技与对外交流工作】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全年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82项,已获准104项,受资助经费1 045.65万元,申报数量、获准率和等级再创新高。由学校主持各级科学研究项目750余项,科研经费近4 000万元。重点立项资助了一批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有关的课题。完成课题结题鉴定46项,学校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第五批立项资助课题42项。2008年,学校科研成果获奖取得新突破,被评为首届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先进集体,科学史研究所荣获自治区“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罗见今教授和刘官厅教授荣获“科技创新先进标兵”称号。有1项研究成果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三等奖。63项成果获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成果获全区第四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2项发明专利。制定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科研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完善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开放运行机制,积极申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天然气重点实验室”两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草原文化研究基地)成为首批3个挂牌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加强图书馆工作,重点充实盛乐校区图书馆文献。加强学报工作,隆重举行学报创刊50周年庆祝活动,完成了学报编委会的换届工作。2008年,学校再次当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大会”理事单位,学报自然蒙文版获得教育部科技司“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称号,获得17项自治区集体奖和个人奖。学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8次,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到校学术交流20余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高层次学术报告10余场。继续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与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积极开展了孔子学院筹建工作。自治区唯一一家以学校名义冠名的国际交流服务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成立并运营。与国外4所大学分别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与韩国青云大学的交流合作,联合举办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首批招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20名。

    【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组织完成“体育硕士”、“艺术硕士”、“对外汉语”等三个专业学位的申报工作。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组织完成了学校13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5个重点培育学科五年发展规划的研制工作。出台《20082012年拟新增博士、硕士学科专业计划》,明确未来几年学校新增学位点申报工作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开展学科建设调研,重点走访了区内高校。召开民族学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学校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参评的10个学科均得到教育部诚信确认。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成为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入学资格的高校。规范招生,博、硕士研究生总数达3 000余人。与乌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被正式批准为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干部培训机构。

    【学生工作】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建立班级学生信息和班主任信息采集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完成新生心理普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学校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区域示范中心”。承办全区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继续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成功举办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节”和2008年模拟面试大赛。成功举办大型毕业生就业供需洽谈会、小型招聘会等40余场。学生就业率保持平稳,就业率达79%,超过国家70%的平均就业率9个百分点。全年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助学金15 152人次共计1 950.4万元,发放优秀学生奖学金及各项先进集体和个人奖金205万余元;发放伙食补助924.06万元;减免学费达349.18万元;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约5 000人次,审核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918542万元,申请到开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1 059480.95万元等。

    【管理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开招聘博士、硕士毕业生73人。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外出进修,年内教工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32人,派出访问学者和区外高校进修20人,聘请兼职、客座教授30人,学校聘请的学术顾问、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总数达200余人。完成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通过正高级职称评审21人,副高级职称评审38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90余人。加强临时用工管理,按要求全部签订了用工合同。加强财务管理,不断增强学校宏观调控能力。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新校区二期工程按期交付使用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增强政府采购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学校政府采购工作。开展全校资产大清查,加强学校无形资产保护,认真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继续探索和不断理顺两校区管理模式,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两校区布局进行再调整,基本完成了文科学院整体搬迁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逐步改善盛乐校区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盛乐校区建设成就,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盛乐校区二期工程进展顺利。

    【数字校园工程】一期工程应用系统实现全面推广和使用。二期工程所有应用系统全部上线试运行,在全区高校率先开展了数字迎新工作。与内蒙古联通公司签订了《关于数字化校园倡议合作协议》,为学校数字化校园服务手段的多样化、服务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基础。

    (褚亚申 吴爱华)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