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2卷  /   教 育

2012卷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陈中永(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校长:杨一江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高云峰

    党委副书记:格日乐图(蒙古族)

    党委委员 副校长:亚新(蒙古族)

    副校长:郑福田 照日格图(蒙古族)

    党委委员 副校长:云国宏(蒙古族)刘前贵

    【概况】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3 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亿余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亿余元。馆藏图书240余万册,电子图书1 600GB,长年购置的电子文献数据达9种,长期订阅中外文期刊(含电子期刊)近14 000种。学校下设22个职能处室,34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3个教研部。现有教职工2 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 50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95%,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99%,有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生导师548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70(),享受政府津贴教师22人。

    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0 000余人,各类研究生4 2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5 800余人,各类留学生400余人,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62个本科专业,涵盖9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8个,自治区精品课程54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8个;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8个,校级重点学科37个。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4个、二级学科112个,专业硕士8个,此外,还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校有科研机构80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党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基础实验室和特色实验室12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77项,省部级课题224项,厅局级课题260项,横向课题74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5 60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3 647篇,出版学术专著224部,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126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7项,申请专利14项,省部级以上鉴定成果60项。

    强化“双学位教师教育和蒙汉兼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已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17万余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蒙古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成立了“蒙汉语留学生教育中心”。先后聘请包括五位两院院士在内的近三百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任学校学术顾问、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教学工作】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2011年,学校7门本科课程荣获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个教学团队荣获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专业荣获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位教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3人获得“自治区首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荣誉称号。学校2011教学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学校教学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明确“十二五”时期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成立推进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高效有序推进学分制改革工作。继续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全面承担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教学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任务。加强蒙语授课专业建设,不断完善“蒙汉兼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被评为“全区蒙古语标准音工作先进集体”。

    开展了49期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以及8期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完成“国培计划”——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农村牧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远程种子培训、短期集中培训等培训任务,累计培训1 700余人。附属中学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在2011年高考中,汉授一本率达到86.5%,蒙语授课部有5名学生进入全区理科总分前10名。

    【科技与合作交流工作】学校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全力争取省部级以上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35项国家级项目获准立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准1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准22项。获得省部级项目96项。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经费约3 000万元。申报科技部重大支持项目1项并已顺利通过初评。首次获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成果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为全区仅有的两项获奖成果。有20项成果荣获自治区第五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

    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工业产品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学校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达到4个。增设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民族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能乃扎布昆虫研究中心”等6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科研机构达到81个。继续加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各项工作,编辑出版大型画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并隆重举行首发式,“文学馆”全年共接待国内外参观来宾3 100余人次。

    学校召开了外事工作会议,对外事工作做了系统总结,并对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学校同澳大利亚教育管理集团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同韩国青云大学进一步商谈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项目,与蒙古国国立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留学生规模达到405人,创历史新高。在自治区政府支持下,与北京师范大学达成了实质性合作意向,积极推进学校学生到北京师范大学访学的实施计划。

    【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工作】学校召开了“十一五”学科建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过去五年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表彰奖励了“十一五”期间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开展了学位点对应调整申报工作,中国史等8个学科通过评审并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组织开展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和调整工作,同时对学校所有一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科学技术史等5个一级学科申报了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

    2011年共录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 033名,录取博士研究生10名;录取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340名。做好研究生推免工作,共推选推免生115名,录取农村教育硕士70名。组织开展了研究生精品课程评审工作,评出精品课程17门,并将其列入学校“十二五”时期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开展了新一轮导师遴选工作,遴选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8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9名,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85名,学校各类导师总数达到576名。40名首届MPA研究生顺利毕业,MPA专业获2011第七届首府百姓最满意品牌。

    【学生安全工作】充分利用讲座、报告、橱窗、板报、学生电视演播中心等宣传媒介,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修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手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继续举办“成长成才大讲堂”等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方式,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举办了2011届毕业生大型就业供需洽谈会和专场洽谈会121场,提供近3 000余岗位,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了优质服务。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讲座、出版《心理健康教育月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接待日”、电子邮箱咨询、网上咨询、朋辈咨询等方式进行咨询服务。

    加强对校园值班巡逻等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采用高清、智能且具有预警及跟踪功能的技防系统,对校园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控,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技防能力。定期对实验室、资料室、食堂、学生公寓、消防通道等场所进行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隐患。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制定了《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加强校园交通管理。

    【党建思政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水平。制定了《党员公开承诺任务分解表》,严格执行公开承诺工作台账制度,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公开承诺的动态管理。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1年年会。积极开展党性党风、法律法规、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全面推进学校六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自治区高校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非公募基金组织——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成立了实验学校建设委员会,高效有序推进附属盛乐实验学校建设。

    【管理工作】确定了“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学科带头人)84名。推荐1人参选201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参选“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5人参评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推荐“草原英才”工程院士后备人才3人、“草原英才”工程培养高层次人才10人、“草原英才”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11人;上报科技创新团队4个。全年聘请兼职、客座教授22人。

    加强对盛乐校区的管理,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盛乐校区管委会工作职责的通知》,推动盛乐校区各项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开展。制定了盛乐校区管委会委员值班制度。开展“盛乐大讲坛”等各类学术、文娱活动540余次,为师生放映爱国主义电影80余场,有力推进了盛乐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校史展”全年接待参观来宾9 5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健身房、乒乓球室、桌球室免费对教职工开放,得到广大教职工好评。

    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力度,学校新增CIP地址64个,CIP地址总数达到340个。组织完成赛罕校区光纤网络升级改造工作及“一卡通专网”建设工作。全面升级校园网主干网络和核心设备。完成图书馆机房设备扩展和改造工程建设,“博硕士论文提交系统”正式运行。“数字图书信息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学报工作坚持“出精品、办特色、开放办刊”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办刊水平,期刊转引率大幅提高。坚持稿件“三审制”,严把质量关,有效实施特色创新,学术水平显著提升。

    饮食服务中心重点加强对食品安全、物流监管、服务质量等的管理,探索“农校对接”运营模式,有效缓解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保持了菜价稳定和菜品质量。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大力构建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继续开展“走廊文化”、“宿舍文化活动月”等活动。校医院完成对45岁以上教职工和2万余名学生的健康体检,并配备了救护车。运输服务中心全年发车7千余趟,安全接送师生近60万人次。远通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民安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师盛生态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经营实体不断探索管理运行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华远科技开发总公司不断规范管理,拓展业务范围,积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学校举办各类大型活动。校旗搭载“神舟八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并在北京举行返回公证仪式。成功举办或承办了2011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地理旅游院长联席会议、全国第二届蒙古语言文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内蒙古高教保卫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大会、内蒙古动漫学会成立大会等大型会议和活动,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荣誉】2011年,学校被中宣部、司法部授予“20062010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评为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学校党委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陈中永(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校长:杨一江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高云峰

    党委副书记:格日乐图(蒙古族)

    党委委员 副校长:亚新(蒙古族)

    副校长:郑福田 照日格图(蒙古族)

    党委委员 副校长:云国宏(蒙古族)刘前贵

    【概况】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3 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亿余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亿余元。馆藏图书240余万册,电子图书1 600GB,长年购置的电子文献数据达9种,长期订阅中外文期刊(含电子期刊)近14 000种。学校下设22个职能处室,34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3个教研部。现有教职工2 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 50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95%,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99%,有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生导师548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70(),享受政府津贴教师22人。

    学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0 000余人,各类研究生4 2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5 800余人,各类留学生400余人,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62个本科专业,涵盖9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8个,自治区精品课程54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8个;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8个,校级重点学科37个。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4个、二级学科112个,专业硕士8个,此外,还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校有科研机构80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党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基础实验室和特色实验室12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77项,省部级课题224项,厅局级课题260项,横向课题74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5 60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3 647篇,出版学术专著224部,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126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7项,申请专利14项,省部级以上鉴定成果60项。

    强化“双学位教师教育和蒙汉兼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已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17万余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蒙古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成立了“蒙汉语留学生教育中心”。先后聘请包括五位两院院士在内的近三百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任学校学术顾问、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教学工作】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2011年,学校7门本科课程荣获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个教学团队荣获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专业荣获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位教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3人获得“自治区首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荣誉称号。学校2011教学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学校教学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明确“十二五”时期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成立推进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高效有序推进学分制改革工作。继续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全面承担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教学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任务。加强蒙语授课专业建设,不断完善“蒙汉兼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被评为“全区蒙古语标准音工作先进集体”。

    开展了49期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以及8期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完成“国培计划”——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农村牧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远程种子培训、短期集中培训等培训任务,累计培训1 700余人。附属中学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在2011年高考中,汉授一本率达到86.5%,蒙语授课部有5名学生进入全区理科总分前10名。

    【科技与合作交流工作】学校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全力争取省部级以上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35项国家级项目获准立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准1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准22项。获得省部级项目96项。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经费约3 000万元。申报科技部重大支持项目1项并已顺利通过初评。首次获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成果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为全区仅有的两项获奖成果。有20项成果荣获自治区第五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

    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工业产品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学校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达到4个。增设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民族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能乃扎布昆虫研究中心”等6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科研机构达到81个。继续加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各项工作,编辑出版大型画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并隆重举行首发式,“文学馆”全年共接待国内外参观来宾3 100余人次。

    学校召开了外事工作会议,对外事工作做了系统总结,并对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学校同澳大利亚教育管理集团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同韩国青云大学进一步商谈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项目,与蒙古国国立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留学生规模达到405人,创历史新高。在自治区政府支持下,与北京师范大学达成了实质性合作意向,积极推进学校学生到北京师范大学访学的实施计划。

    【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工作】学校召开了“十一五”学科建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过去五年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表彰奖励了“十一五”期间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开展了学位点对应调整申报工作,中国史等8个学科通过评审并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组织开展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和调整工作,同时对学校所有一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科学技术史等5个一级学科申报了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

    2011年共录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 033名,录取博士研究生10名;录取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340名。做好研究生推免工作,共推选推免生115名,录取农村教育硕士70名。组织开展了研究生精品课程评审工作,评出精品课程17门,并将其列入学校“十二五”时期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开展了新一轮导师遴选工作,遴选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8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9名,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85名,学校各类导师总数达到576名。40名首届MPA研究生顺利毕业,MPA专业获2011第七届首府百姓最满意品牌。

    【学生安全工作】充分利用讲座、报告、橱窗、板报、学生电视演播中心等宣传媒介,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修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手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继续举办“成长成才大讲堂”等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方式,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举办了2011届毕业生大型就业供需洽谈会和专场洽谈会121场,提供近3 000余岗位,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了优质服务。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讲座、出版《心理健康教育月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接待日”、电子邮箱咨询、网上咨询、朋辈咨询等方式进行咨询服务。

    加强对校园值班巡逻等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采用高清、智能且具有预警及跟踪功能的技防系统,对校园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控,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技防能力。定期对实验室、资料室、食堂、学生公寓、消防通道等场所进行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隐患。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制定了《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加强校园交通管理。

    【党建思政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水平。制定了《党员公开承诺任务分解表》,严格执行公开承诺工作台账制度,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公开承诺的动态管理。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1年年会。积极开展党性党风、法律法规、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全面推进学校六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自治区高校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非公募基金组织——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成立了实验学校建设委员会,高效有序推进附属盛乐实验学校建设。

    【管理工作】确定了“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学科带头人)84名。推荐1人参选201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参选“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5人参评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推荐“草原英才”工程院士后备人才3人、“草原英才”工程培养高层次人才10人、“草原英才”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11人;上报科技创新团队4个。全年聘请兼职、客座教授22人。

    加强对盛乐校区的管理,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盛乐校区管委会工作职责的通知》,推动盛乐校区各项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开展。制定了盛乐校区管委会委员值班制度。开展“盛乐大讲坛”等各类学术、文娱活动540余次,为师生放映爱国主义电影80余场,有力推进了盛乐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校史展”全年接待参观来宾9 5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健身房、乒乓球室、桌球室免费对教职工开放,得到广大教职工好评。

    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力度,学校新增CIP地址64个,CIP地址总数达到340个。组织完成赛罕校区光纤网络升级改造工作及“一卡通专网”建设工作。全面升级校园网主干网络和核心设备。完成图书馆机房设备扩展和改造工程建设,“博硕士论文提交系统”正式运行。“数字图书信息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学报工作坚持“出精品、办特色、开放办刊”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办刊水平,期刊转引率大幅提高。坚持稿件“三审制”,严把质量关,有效实施特色创新,学术水平显著提升。

    饮食服务中心重点加强对食品安全、物流监管、服务质量等的管理,探索“农校对接”运营模式,有效缓解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保持了菜价稳定和菜品质量。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大力构建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继续开展“走廊文化”、“宿舍文化活动月”等活动。校医院完成对45岁以上教职工和2万余名学生的健康体检,并配备了救护车。运输服务中心全年发车7千余趟,安全接送师生近60万人次。远通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民安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师盛生态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经营实体不断探索管理运行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华远科技开发总公司不断规范管理,拓展业务范围,积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学校举办各类大型活动。校旗搭载“神舟八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并在北京举行返回公证仪式。成功举办或承办了2011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地理旅游院长联席会议、全国第二届蒙古语言文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内蒙古高教保卫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大会、内蒙古动漫学会成立大会等大型会议和活动,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荣誉】2011年,学校被中宣部、司法部授予“20062010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评为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学校党委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