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21卷  /  科学技术

2021卷

  • 综述
  • 发布时间:10-14
  • 来源:

  •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自治区科技厅”)内设13个处室,6个所属单位: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政策法规与监督处、战略规划处、资源配置与管理处、基础研究处、高新技术处、农村科技处、社会发展科技处、科技合作处(外国专家局)、成果管理与转化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核定编制60名。所属单位包括综合保障中心、科学技术战略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中心、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22名。

    【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  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授奖成果共12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授奖成果1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成果106项。自然科学奖中,“内蒙古草原放牧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调控机制研究”等4项成果获得一等奖;“氮化碳功能固体的合成化学基础研究”等9项成果获得二等奖;“稀土对微合金钢中NbC溶析规律及再结晶的影响机理研究”等5项成果获得三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基于计算科学和多能优化分析的智慧能源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等1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西部深埋煤巷大排距锚固快掘技术及应用”等32项成果获得二等奖;“促控壮根容器育苗与造林技术集成及示范”等57项成果获得三等奖。

    【科技计划】  自治区2020年科技计划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聚焦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狠抓科技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创新合作,全年科学技术组织实施6类自治区科技计划,下达科技专项经费136813万元。其中: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28项,科技专项经费27065万元,自筹资金21451万元。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309项,科技专项经费24114万元,自筹资金19799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专项经费19263万元,科技创新平台(人才)计划专项资金57124万元,重点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补助、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补助等。基础研究计划专项经费6000万元,支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33项。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专项经费3247万元,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后补助、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内蒙古科技大市场建设等。

    【应急攻关防控疫情】  按照“加大疫情防控技术研发,支持科技型企业复工复产”的要求,采取“定向委托”的方式,组织区内医疗卫生领域优势科研团队实施“蒙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等5个应急攻关项目,紧急下达研发资金800万元。围绕复工复产,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力2020”专项,争取国拨资金3000万元,支持50个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依托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园区,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部署,推进实施“百城百园”行动,支撑创新集聚地区的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重大任务,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科技资金6200万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普宣传活动,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各1项。举办以“科技战疫创新强国”为主题的2020年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大赛。

    【推进“科技兴蒙”行动】  10月12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技兴蒙30条”),提出8方面30条96项措施,为实施“科技兴蒙”行动提供重要的政策保障。12月11日,科技部和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科技兴蒙合作推进会”。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致辞。科技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兴蒙”行动,成立由双方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与北京市、广东省、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7家合作主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区内创新主体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主体开展对接,形成700余项合作项目。启动实施“科技兴蒙”重点专项,安排“科技兴蒙”专项资金4.7亿元,重点支持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农高区、乳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三区两中心”和自治区高新区升级、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

    【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305个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获拨经费1.1亿元。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投入6000万元,立项支持833项,与9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基金,有力支持了基础研究。启动实施稀土、石墨烯、氢能、大规模储能、碳捕集封存等五大领域科技重大专项,投入1.61亿元,支持18个合作单位和20个创新团队承担12个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聚焦家畜智慧养殖、水稻提质增效、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呼包鄂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12项,安排经费1.7亿元。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超纯稀土金属绿色化制备技术、高容量储氢合金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炭地下气化风电消纳、超级计算、“蒙芯”射频芯片、微变雷达、乳酸菌基因测序、无遮挡骨科手术机器人、5G应用等一批科技成果进展明显。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73件。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推进人才引进培养,推荐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人、创新创业人才5人、创新团队2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推荐“草原英才”个人60人、创新创业团队25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作的外国专家309人。

    【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安排1.5亿元资金,支持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定自治区高新区建设工作指引和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高新区动态管理机制。推进自治区级高新区“以升促建”,对通辽、赤峰、阿拉善3个高新区分别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国家乳业、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制定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启动玉米、马铃薯、设施蔬菜、肉牛、草业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投入2000万元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跟进指导乳品生物技术、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增5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取消8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资格,通过“以评促建”进一步激发实验室创新活力。以京蒙高科孵化器为依托,10月26日,内蒙古科创中心在北京挂牌成立。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  制定并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众创空间管理办法(试行)》,启动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按认定年度分批次开展绩效评价(考核),对评价(考核)优秀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给予50万元、40万元后补助支持,对新备案的国家众创空间和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给予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7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新认定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221家,其中国家备案58家,年内新备案国家众创空间15家,新认定自治区级众创空间22家,取消众创空间22家。新增29家自治区星创天地,总数193家,其中布局贫困旗县区75家,为自治区双创事业发展提供平台载体保障。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引导项目42项,支持经费9225万元。支持技术交易后补助项目588个、补助资金4680.2万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32.7%和21.0%。启动内蒙古科技大市场建设工作。获批1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增设14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总数41家,实现自治区盟市全覆盖。全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506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48.2亿元,比上年增长85.4%。对41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给予1720万元后补助支持,提升孵化服务水平。支持44家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质押融资,滚动使用风险补偿准备金9505万元,撬动银行贷款8.4亿元。年内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2家,总数1069家。对2019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360万元科研经费补助,189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17.24亿元。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引导建设31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总数达74家,实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贫困村全覆盖。到2020年底,全区科技特派员4000多人,累计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服务贫困村3000多个。内蒙古“星火科技12396”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共吸纳服务基层和农牧民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实施“三区”人才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全区选派“三区”科技人员873人,累计服务种养殖合作社等机构500多个,引进新品种500多种,推广新技术400多项。依托京蒙科技合作6+1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开展扶贫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100多项。

    【科技开放与合作】  内蒙古自治区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基础上,又与北京市、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合作主体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4+8+N”长效合作机制。联合区内外创新团队承担“一湖两海”水资源综合保障、稀土固废综合利用、油莎豆防风固沙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拨经费5499万元。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签署合作协议300余项。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内蒙古草业与草原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挂牌运行。自治区科技计划支持合作项目493项。举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签订合作协议23项,重点推介和展示项目232项。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3场成果转化线上对接活动。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方案、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实施意见、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厅市(盟)会商协议,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卫健委、能源局、农牧业厅建立“1+1”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精准布局重点攻关任务。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优化项目形成机制,探索项目定向委托、稳定支持机制,下放项目管理权限,修订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和调整权。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现网上申报和管理,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试点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强化依法治区工作,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立法后评估工作,废止《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刘宏波  张晓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综述
  • 发布时间:10-14
  • 来源:

  •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自治区科技厅”)内设13个处室,6个所属单位: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政策法规与监督处、战略规划处、资源配置与管理处、基础研究处、高新技术处、农村科技处、社会发展科技处、科技合作处(外国专家局)、成果管理与转化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核定编制60名。所属单位包括综合保障中心、科学技术战略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中心、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22名。

    【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  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授奖成果共12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授奖成果1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成果106项。自然科学奖中,“内蒙古草原放牧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调控机制研究”等4项成果获得一等奖;“氮化碳功能固体的合成化学基础研究”等9项成果获得二等奖;“稀土对微合金钢中NbC溶析规律及再结晶的影响机理研究”等5项成果获得三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基于计算科学和多能优化分析的智慧能源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等1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西部深埋煤巷大排距锚固快掘技术及应用”等32项成果获得二等奖;“促控壮根容器育苗与造林技术集成及示范”等57项成果获得三等奖。

    【科技计划】  自治区2020年科技计划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聚焦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狠抓科技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创新合作,全年科学技术组织实施6类自治区科技计划,下达科技专项经费136813万元。其中: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28项,科技专项经费27065万元,自筹资金21451万元。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309项,科技专项经费24114万元,自筹资金19799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专项经费19263万元,科技创新平台(人才)计划专项资金57124万元,重点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补助、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补助等。基础研究计划专项经费6000万元,支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33项。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计划专项经费3247万元,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后补助、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内蒙古科技大市场建设等。

    【应急攻关防控疫情】  按照“加大疫情防控技术研发,支持科技型企业复工复产”的要求,采取“定向委托”的方式,组织区内医疗卫生领域优势科研团队实施“蒙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等5个应急攻关项目,紧急下达研发资金800万元。围绕复工复产,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力2020”专项,争取国拨资金3000万元,支持50个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依托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园区,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部署,推进实施“百城百园”行动,支撑创新集聚地区的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重大任务,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科技资金6200万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普宣传活动,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各1项。举办以“科技战疫创新强国”为主题的2020年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大赛。

    【推进“科技兴蒙”行动】  10月12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技兴蒙30条”),提出8方面30条96项措施,为实施“科技兴蒙”行动提供重要的政策保障。12月11日,科技部和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科技兴蒙合作推进会”。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致辞。科技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兴蒙”行动,成立由双方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与北京市、广东省、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7家合作主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区内创新主体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主体开展对接,形成700余项合作项目。启动实施“科技兴蒙”重点专项,安排“科技兴蒙”专项资金4.7亿元,重点支持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农高区、乳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三区两中心”和自治区高新区升级、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

    【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305个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获拨经费1.1亿元。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投入6000万元,立项支持833项,与9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基金,有力支持了基础研究。启动实施稀土、石墨烯、氢能、大规模储能、碳捕集封存等五大领域科技重大专项,投入1.61亿元,支持18个合作单位和20个创新团队承担12个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聚焦家畜智慧养殖、水稻提质增效、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呼包鄂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12项,安排经费1.7亿元。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超纯稀土金属绿色化制备技术、高容量储氢合金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炭地下气化风电消纳、超级计算、“蒙芯”射频芯片、微变雷达、乳酸菌基因测序、无遮挡骨科手术机器人、5G应用等一批科技成果进展明显。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73件。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推进人才引进培养,推荐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人、创新创业人才5人、创新团队2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推荐“草原英才”个人60人、创新创业团队25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作的外国专家309人。

    【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安排1.5亿元资金,支持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定自治区高新区建设工作指引和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高新区动态管理机制。推进自治区级高新区“以升促建”,对通辽、赤峰、阿拉善3个高新区分别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国家乳业、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制定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启动玉米、马铃薯、设施蔬菜、肉牛、草业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投入2000万元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跟进指导乳品生物技术、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增5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取消8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资格,通过“以评促建”进一步激发实验室创新活力。以京蒙高科孵化器为依托,10月26日,内蒙古科创中心在北京挂牌成立。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  制定并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众创空间管理办法(试行)》,启动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按认定年度分批次开展绩效评价(考核),对评价(考核)优秀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给予50万元、40万元后补助支持,对新备案的国家众创空间和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给予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7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新认定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221家,其中国家备案58家,年内新备案国家众创空间15家,新认定自治区级众创空间22家,取消众创空间22家。新增29家自治区星创天地,总数193家,其中布局贫困旗县区75家,为自治区双创事业发展提供平台载体保障。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引导项目42项,支持经费9225万元。支持技术交易后补助项目588个、补助资金4680.2万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32.7%和21.0%。启动内蒙古科技大市场建设工作。获批1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增设14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总数41家,实现自治区盟市全覆盖。全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506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48.2亿元,比上年增长85.4%。对41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给予1720万元后补助支持,提升孵化服务水平。支持44家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质押融资,滚动使用风险补偿准备金9505万元,撬动银行贷款8.4亿元。年内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2家,总数1069家。对2019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360万元科研经费补助,189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17.24亿元。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引导建设31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总数达74家,实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贫困村全覆盖。到2020年底,全区科技特派员4000多人,累计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服务贫困村3000多个。内蒙古“星火科技12396”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共吸纳服务基层和农牧民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实施“三区”人才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全区选派“三区”科技人员873人,累计服务种养殖合作社等机构500多个,引进新品种500多种,推广新技术400多项。依托京蒙科技合作6+1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开展扶贫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100多项。

    【科技开放与合作】  内蒙古自治区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基础上,又与北京市、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合作主体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4+8+N”长效合作机制。联合区内外创新团队承担“一湖两海”水资源综合保障、稀土固废综合利用、油莎豆防风固沙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拨经费5499万元。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签署合作协议300余项。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内蒙古草业与草原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挂牌运行。自治区科技计划支持合作项目493项。举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签订合作协议23项,重点推介和展示项目232项。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3场成果转化线上对接活动。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方案、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方案、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实施意见、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厅市(盟)会商协议,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卫健委、能源局、农牧业厅建立“1+1”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精准布局重点攻关任务。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优化项目形成机制,探索项目定向委托、稳定支持机制,下放项目管理权限,修订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和调整权。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现网上申报和管理,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试点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强化依法治区工作,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立法后评估工作,废止《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刘宏波  张晓莉)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