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1998卷  /  盟市旗县

1998卷

  • 巴彦淖尔盟
  • 【巴彦淖尔盟党政军领导名录】

      委

         记:任亚平(1997年8月离任)

                  邬宝恒(1997年8月任职)

          副书记: ***(蒙古族)

                  邬宝恒(1997年8月离任)

                  李树明

                  ***(蒙古族)

          秘书长:贺永华

          委  员:邬宝恒

                  ***(蒙古族)

                  李树明

                  ***(蒙古族)

                  蔡德胜(蒙古族)

                  孟  廷

                  赵克达

                  邓秀英(女)

                  贺永华

                  莫日根(蒙古族)

    盟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  记:蔡德胜(蒙古族)

    盟政法委员会

          书  记:邓秀英(女)

    盟人大工作委员会

          主  任:任亚平(兼1997年8月离任)

                  邬宝恒(兼1997年8月任职)

          副主任:邓国强(蒙古族1997年6月退休)

                  孟和吉德(蒙古族1997年6月任职)

    盟行政公署

          盟  长: ***(蒙古族)

          副盟长:李树明

                  朝  路(蒙古族)

                  贾文印

                  孙  国

                  昝振英(女)

                  韩  钢

                  飞(蒙古族)

    盟政协

          主  席:邬宝恒(兼)

          副主席:查干朝鲁(蒙古族)

                  仁  钦(蒙古族)

                  武振耀

                  张建方(回族)

                  杨乐山

                  赵永恒

                  王伟强

                  吐  嘎(蒙古族)

    盟人民法院

          院  长:王庭梅

    盟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菅旺芝

    军分区

          司令员:孟  廷

          政  委:杨茂林(蒙古族)

    【建制沿革】  巴彦淖尔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12′~109°53′,北纬40°13′~42°28′,东与包头市、乌兰察布盟为邻,南与伊克昭盟隔河相望,西与阿拉善盟毗连,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65 551平方公里。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950年2月,绥远省政府派生产建政工作团进驻后套各县。3月20日,中共绥西地委、陕坝专员公署成立,地委书记沈新发,专员邢情魁。下辖五原、临河、狼山、米仓(1953年10月26日改设杭锦后旗)、晏江(1953年10月26日改设达拉特后旗)、陕坝镇(1950年4月升为县级镇)。1954年6月,随绥远省撤销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陕坝专员公署改称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1956年6月,巴彦淖尔盟成立,驻巴彦浩特市,盟委书记巴图巴根,盟长达理扎雅。下辖巴彦浩特市、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1958年4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河套行政区,划归巴彦淖尔盟;将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后两旗合并)由乌兰察布盟划归巴彦淖尔盟;撤销狼山县,分别并入杭锦后旗和临河县,陕坝镇降为乡级镇隶属杭锦后旗;撤销安北县并入乌拉特前旗;撤销达拉特后旗并入五原县;撤销巴彦浩特市并入阿拉善旗。同年7月,河套行政区正式撤销,盟行政公署迁驻磴口县三盛公镇。巴彦淖尔盟辖乌拉特前旗(1960年划归包头市,1963年划归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1960年改设巴彦高勒市,1964年恢复)、阿拉善旗(1961年分为左、右两旗)、额济纳旗。1961年7月9日设立乌达市(1975年划出)。1967年11月21日,经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5日,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1970年1月20日,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迁址临河;同年10月,划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部8个公社和2个合营牧场,设潮格旗。1978年11月7日,恢复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名称及建制,各旗县亦相应恢复。1981年9月,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和潮格旗分别改称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1984年,临河撤县设市。

    1997年,巴彦淖尔盟辖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磴口县、五原县和临河市,全盟人口172.69万人,财政总收入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总支出为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国内生产总值为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7.38亿元,比上年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9:23.9:27.1。

    【农 林 牧 渔】  1997年,全盟进一步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大力推广“两高一优”农业,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认真实施农牧业“十项工程”,取得显著效益,极大地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全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3.9倍。粮食总产量16.32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02亿公斤,增产幅度6.6%,其中小麦产量8.68亿公斤,占53.2%;油料产量达29.2万吨,甜菜产量116.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0.3%;粮、油、糖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万公顷;果园面积达2.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6%;产水果10万吨,比上年增长5.3%。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1997年全盟森林覆盖率达4.5%,其中河套灌区森林覆盖率14.5%,全套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5.3万公顷,临河市、五原县已达到国家平原绿化标准。畜牧业再创历史新纪录,牲畜总头数达57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区牲畜头数403.8万头(只),占70%;良种改良

    种畜达到479.8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83.4%,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大小畜商品率达29%、出栏率42.3%,分别比上年增长2.6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畜产品商品率为29.01个百分点,提高2.52个百分点;二狼山白绒山羊基地等特色产品基地建设有较大进展。渔业水面可利用面积为5.5万公顷,利用率达94.7%,水产品产量6 374吨,比上年增长13.5%;淡水养殖发展较快,养殖面积达0.6万公顷,其中池塘0.3万公顷;养殖产量达4 631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2.7%。1997年末,全盟拥有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2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3%;大中型拖拉机4 531台,小型拖拉机6.76万台;机耕面积达78%以上;机播面积达64%,其中精量播种73万亩,种肥分层播种315.9万亩,小麦铺膜穴播面积9.7万亩;全年农用地膜使用量5 327吨,化肥施用16.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3.8%、21.4%。

    【工业】  1997年,巴彦淖尔盟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企业改革的整体部署,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将“三改一加强”紧密结合,突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优化资本结构两个重点。实施鼓励兼并、资产重组、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乡及乡以上完成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30.4%;重工业增加值5.2亿元,增长12.2%。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5.8亿元,增长0.2%,比重为49.4%;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49.5%,比重由上年的40.3%上升到50.6%。企业产品优势得到加强,形成产销两旺的好局面,全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6.8%,比上年增长4.4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销率97.5%,重工业产销率95.7%。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产量增多。原煤、啤酒、食用植物油、饲料、乳制品、水泥等都有不同程度增长。“鱼跃牌”胶印书刊纸、“河套粮液”瓶装酒、“维信牌”羊绒针织品、“美中达牌”美味瓜籽、“岑星牌”羊绒针织品等被命名为1997年度巴彦淖尔盟工业优秀产品。全盟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回升。1997年全盟710户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为5 371万元,比上年增长55.2%。随着盈利状况的好转,全盟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74.8个百分点,比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

    【交通 邮电】  1997年,运输和通邮条件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为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2%,邮电通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在货运量中,铁路运输49.2万吨,公路运输1 762万吨;在客运量中,铁路运输62.1万人,公路运输1 792.4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达11.1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公路货运周转量达13.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8%。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 845万元,比上年增长49.4%。年末电话总户数达5万户,城市公用电话网点达797处,比上年增长52.1%。全盟电话普及率达3.8部/100人,比上年提高0.9部/100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16.7部/100人,比上年增加5.7部/100人,移动电话用户达4 290户,比上年增长近一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亿元,比上年增长4.82%。其中,国有单位投资5.47亿元,增长21.56%;集体单位投资800万元,下降74.19%;城镇居民个人投资1.15亿元,下降24.84%;其它经济类型投资2 600万元,下降13.33%。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3.98亿元,增长10.25%;更新改造投资1.59亿元,增长34.75%;房地产开发投资1 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加强。全年城镇各经济类型单位用于农林牧渔业投资1 6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倍,投资比重由上年的0.6%上升到2.3%。工业、交通、邮电、社会服务等行业都比上年有较大的改善,投资比重比往年上升。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五原至川井口岸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 212万元;110国道临河绕城过境公路年底完成投资9 000万元(总投资2.6亿元);炭窑口硫铁矿一期二步工程完成投资2亿元,占计划72.2%。乌拉特前旗西山咀造纸厂热电联产、乌梁素海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已投入使用。

    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全盟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铁合金生产能力2 000吨/年,烧碱生产能力4 000吨/年,合成氨20 000吨/年。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6 500门,中小学校学生席位4 411个,面积12 481平方米。

    【商贸市场】  呈现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新格局。全盟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7%,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4.4%,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全盟商业饮食业增加值5亿元,比上年增长8%,扣除经济因素,实际增长5%。按城乡划分,临河市区的消费品零售额6.7亿元,增长8%;各旗县政府所在地的消费品零售额11.2亿元,增长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亿元,增长1.6%。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商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于国有商业。国有商业零售额比上年下降20%。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制、外资等零售额增长快于集体单位,集体商业零售额比上年下降33%,私营及其它经济类型商业零售额增长23.4%。非国有商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4.8%上升到69.9%。按行业划分,批零贸易零售额增长12.6%,餐饮业增长0.3%。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价格稳定,总额比上年增长。1997年,全盟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44 797户,私营企业1 053户。个体、私营经济上缴财政各种税金6 211万元,占全盟全年财政总收入11.1%。全盟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 7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6.3%,外贸进口总额490万美元,比上年有所下降。

    【利用外资】  全盟7个旗县市均被批准为国家对外开放地区。1997年全盟完成协作项目68个,实际直接利用国(境)外资金1 007万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区外资金19 720万元,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和蒙交会上,巴彦淖尔盟共达成引资项目30项。协议引进区外、境外资金达60.4亿元,年内新增“三资”企业10家,年底有注册“三资”企业38户。

    【金融 保险】  1997年末,全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9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商业流动资金贷款2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工业流动资金贷款11.21亿元,农业贷款5.54亿元,分别增长4.7%和3.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人均达到2 895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银行现金支出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3%,货币净投放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全盟保险费业务总收入6 338万元,比上年增长32.8%。有4万户参加财产保险,有57.6万人参加人寿保险。全盟共支付保险赔款2 114万元,其中,支付财产保险赔款1 550万元,比上年上升8.4%;支付人寿保险赔款564万元,比上年下降17.4%。

    【科技】  1997年共取得科技成果登记18项,其中,在自治区登记的9项;在科技成果中,获盟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丰收奖5项。推广农牧业配套技术10项,实现效益2.47亿元;推广工业技术2项,实现效益140万元;完成工业科技攻关科目2项。全盟有国家级先进科技旗县1个,申报自治区级先进科技旗县2个。有3项科技专利项目实现利税160万元,直接创汇103.75万元。1997年,全盟科技部门组织培训农牧民40万人次,培训乡、村、社三级干部500余名;农牧民技师、助理技师达1 760名;获得“绿色证书”技术人员3 900名。年内3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形成规模效益,年底建成科普示范乡镇、苏木28个,科普示范村、嘎查252个,科普示范户2.65万户,农牧民技术人员达3万人。

    【教育】  1997年末,全盟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有大专院校3所,在校生1 514人,比上年增加1.1倍,毕业学生317人,比上年增长62.6%;有中等专业学校14所,在校生3 653人,比上年增长29%,毕业学生796人,比上年减少7.4%;普通中学167所,在校生10.7万人,比上年增长10.6%;职业中学43所,在校生1.5万人;有小学799所,在校生17.92万人,比上年减少0.15%;有幼儿园17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文化 卫生 体育】  1997年末,全盟共有艺术事业机构206个,其中,艺术学校1所,艺术表演团体11个,农牧区电影放映队83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座。广播电台3个,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覆盖率为91%。电视台8个,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7座,电视覆盖率为90%。套内5个旗县市政府所在地实现有线电视联网,15个农村牧区乡镇开通有线电视用户6 000多户。《巴彦淖尔报》全年发行汉文版580万份,蒙文版20万份。年末,全盟有卫生机构1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1所(农村牧区卫生院123所),卫生防疫机构14个。共有病床4 012张,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村牧区拥有病床1 282张。卫生技术人员6 538人,比上年增长8.86%,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技术人员5 411人。有卫生防疫技术人员697人,妇幼卫生技术人员83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3 744人。1997年,巴彦淖尔盟运动员在两次区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得26枚金牌、16枚银牌、16枚铜牌。全盟有等级运动员301人,比上年增长4.2%,其中,国家二级运动员46人。83%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全盟投资近1.2亿元,新建改建主次干道31条,治理改造居民区巷道65条,总长32.5公里;铺设排污、供水管道28.5公里;建垃圾转运平台13座;新翻建公厕48座;新植补植行道树4 800株;培育盆花40万株。村镇建设以路、街、巷“三打通”为突破口。全盟3 560个需实行“三打通”的自然村有1 700多个达到或接进一步标准。有33个乡镇投资240万元新上自来水,供水总长达6 050公里。全盟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1个;环保系统从业人员263人,比上年增加3%;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118人;已建成烟尘控制区试点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  全盟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为3 629元,比上年增加513元,增长16.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6%。农牧民人均收入2 044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长14.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2 046元,比上年增加263元,牧民人均纯收入1 996元,比上年增加254元。城镇居民均消费支出2 996元,比上年增长16.9%。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 944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年职3232资8.3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年人均工资4 305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4 414元,比上年增长1.4%;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均工资3 497元,比上年增长5%;其它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年均工资3 900元,比上年增长15.2%。年末城镇居民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牧民人均住房面积17.5平方米。全盟乡镇苏木全部通电。农牧民食品消费占生活总消费的比重,农民为51.8%,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牧民为51.4%,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消费在交通、通讯、高科技电子产品、文化娱乐用品等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加。贫困地区温饱基本解决。全盟已有15.95万人解决温饱问题,占1994年底在册贫困人口总数的97.2%。农牧区人口中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已由1994年底的14.9%,下降为0.4%,实现比全国提前3年,比自治区提前1年基本解决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7年,共安置下岗人员16 400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27 923人,使全盟登记失业率由4.69%下降到3.9%。

    (张建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巴彦淖尔盟
  • 【巴彦淖尔盟党政军领导名录】

      委

         记:任亚平(1997年8月离任)

                  邬宝恒(1997年8月任职)

          副书记: ***(蒙古族)

                  邬宝恒(1997年8月离任)

                  李树明

                  ***(蒙古族)

          秘书长:贺永华

          委  员:邬宝恒

                  ***(蒙古族)

                  李树明

                  ***(蒙古族)

                  蔡德胜(蒙古族)

                  孟  廷

                  赵克达

                  邓秀英(女)

                  贺永华

                  莫日根(蒙古族)

    盟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  记:蔡德胜(蒙古族)

    盟政法委员会

          书  记:邓秀英(女)

    盟人大工作委员会

          主  任:任亚平(兼1997年8月离任)

                  邬宝恒(兼1997年8月任职)

          副主任:邓国强(蒙古族1997年6月退休)

                  孟和吉德(蒙古族1997年6月任职)

    盟行政公署

          盟  长: ***(蒙古族)

          副盟长:李树明

                  朝  路(蒙古族)

                  贾文印

                  孙  国

                  昝振英(女)

                  韩  钢

                  飞(蒙古族)

    盟政协

          主  席:邬宝恒(兼)

          副主席:查干朝鲁(蒙古族)

                  仁  钦(蒙古族)

                  武振耀

                  张建方(回族)

                  杨乐山

                  赵永恒

                  王伟强

                  吐  嘎(蒙古族)

    盟人民法院

          院  长:王庭梅

    盟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菅旺芝

    军分区

          司令员:孟  廷

          政  委:杨茂林(蒙古族)

    【建制沿革】  巴彦淖尔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12′~109°53′,北纬40°13′~42°28′,东与包头市、乌兰察布盟为邻,南与伊克昭盟隔河相望,西与阿拉善盟毗连,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65 551平方公里。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950年2月,绥远省政府派生产建政工作团进驻后套各县。3月20日,中共绥西地委、陕坝专员公署成立,地委书记沈新发,专员邢情魁。下辖五原、临河、狼山、米仓(1953年10月26日改设杭锦后旗)、晏江(1953年10月26日改设达拉特后旗)、陕坝镇(1950年4月升为县级镇)。1954年6月,随绥远省撤销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陕坝专员公署改称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1956年6月,巴彦淖尔盟成立,驻巴彦浩特市,盟委书记巴图巴根,盟长达理扎雅。下辖巴彦浩特市、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1958年4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河套行政区,划归巴彦淖尔盟;将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后两旗合并)由乌兰察布盟划归巴彦淖尔盟;撤销狼山县,分别并入杭锦后旗和临河县,陕坝镇降为乡级镇隶属杭锦后旗;撤销安北县并入乌拉特前旗;撤销达拉特后旗并入五原县;撤销巴彦浩特市并入阿拉善旗。同年7月,河套行政区正式撤销,盟行政公署迁驻磴口县三盛公镇。巴彦淖尔盟辖乌拉特前旗(1960年划归包头市,1963年划归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1960年改设巴彦高勒市,1964年恢复)、阿拉善旗(1961年分为左、右两旗)、额济纳旗。1961年7月9日设立乌达市(1975年划出)。1967年11月21日,经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5日,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1970年1月20日,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迁址临河;同年10月,划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部8个公社和2个合营牧场,设潮格旗。1978年11月7日,恢复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名称及建制,各旗县亦相应恢复。1981年9月,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和潮格旗分别改称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1984年,临河撤县设市。

    1997年,巴彦淖尔盟辖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磴口县、五原县和临河市,全盟人口172.69万人,财政总收入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总支出为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国内生产总值为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7.38亿元,比上年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9:23.9:27.1。

    【农 林 牧 渔】  1997年,全盟进一步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大力推广“两高一优”农业,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认真实施农牧业“十项工程”,取得显著效益,极大地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全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3.9倍。粮食总产量16.32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02亿公斤,增产幅度6.6%,其中小麦产量8.68亿公斤,占53.2%;油料产量达29.2万吨,甜菜产量116.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0.3%;粮、油、糖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万公顷;果园面积达2.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6%;产水果10万吨,比上年增长5.3%。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1997年全盟森林覆盖率达4.5%,其中河套灌区森林覆盖率14.5%,全套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5.3万公顷,临河市、五原县已达到国家平原绿化标准。畜牧业再创历史新纪录,牲畜总头数达57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区牲畜头数403.8万头(只),占70%;良种改良

    种畜达到479.8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83.4%,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大小畜商品率达29%、出栏率42.3%,分别比上年增长2.6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畜产品商品率为29.01个百分点,提高2.52个百分点;二狼山白绒山羊基地等特色产品基地建设有较大进展。渔业水面可利用面积为5.5万公顷,利用率达94.7%,水产品产量6 374吨,比上年增长13.5%;淡水养殖发展较快,养殖面积达0.6万公顷,其中池塘0.3万公顷;养殖产量达4 631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2.7%。1997年末,全盟拥有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2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3%;大中型拖拉机4 531台,小型拖拉机6.76万台;机耕面积达78%以上;机播面积达64%,其中精量播种73万亩,种肥分层播种315.9万亩,小麦铺膜穴播面积9.7万亩;全年农用地膜使用量5 327吨,化肥施用16.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3.8%、21.4%。

    【工业】  1997年,巴彦淖尔盟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企业改革的整体部署,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将“三改一加强”紧密结合,突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优化资本结构两个重点。实施鼓励兼并、资产重组、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乡及乡以上完成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30.4%;重工业增加值5.2亿元,增长12.2%。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5.8亿元,增长0.2%,比重为49.4%;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49.5%,比重由上年的40.3%上升到50.6%。企业产品优势得到加强,形成产销两旺的好局面,全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6.8%,比上年增长4.4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销率97.5%,重工业产销率95.7%。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产量增多。原煤、啤酒、食用植物油、饲料、乳制品、水泥等都有不同程度增长。“鱼跃牌”胶印书刊纸、“河套粮液”瓶装酒、“维信牌”羊绒针织品、“美中达牌”美味瓜籽、“岑星牌”羊绒针织品等被命名为1997年度巴彦淖尔盟工业优秀产品。全盟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回升。1997年全盟710户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为5 371万元,比上年增长55.2%。随着盈利状况的好转,全盟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74.8个百分点,比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

    【交通 邮电】  1997年,运输和通邮条件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为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2%,邮电通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在货运量中,铁路运输49.2万吨,公路运输1 762万吨;在客运量中,铁路运输62.1万人,公路运输1 792.4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达11.1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公路货运周转量达13.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8%。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 845万元,比上年增长49.4%。年末电话总户数达5万户,城市公用电话网点达797处,比上年增长52.1%。全盟电话普及率达3.8部/100人,比上年提高0.9部/100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16.7部/100人,比上年增加5.7部/100人,移动电话用户达4 290户,比上年增长近一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亿元,比上年增长4.82%。其中,国有单位投资5.47亿元,增长21.56%;集体单位投资800万元,下降74.19%;城镇居民个人投资1.15亿元,下降24.84%;其它经济类型投资2 600万元,下降13.33%。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3.98亿元,增长10.25%;更新改造投资1.59亿元,增长34.75%;房地产开发投资1 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加强。全年城镇各经济类型单位用于农林牧渔业投资1 6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倍,投资比重由上年的0.6%上升到2.3%。工业、交通、邮电、社会服务等行业都比上年有较大的改善,投资比重比往年上升。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五原至川井口岸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 212万元;110国道临河绕城过境公路年底完成投资9 000万元(总投资2.6亿元);炭窑口硫铁矿一期二步工程完成投资2亿元,占计划72.2%。乌拉特前旗西山咀造纸厂热电联产、乌梁素海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已投入使用。

    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全盟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铁合金生产能力2 000吨/年,烧碱生产能力4 000吨/年,合成氨20 000吨/年。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6 500门,中小学校学生席位4 411个,面积12 481平方米。

    【商贸市场】  呈现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新格局。全盟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7%,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4.4%,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全盟商业饮食业增加值5亿元,比上年增长8%,扣除经济因素,实际增长5%。按城乡划分,临河市区的消费品零售额6.7亿元,增长8%;各旗县政府所在地的消费品零售额11.2亿元,增长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亿元,增长1.6%。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商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于国有商业。国有商业零售额比上年下降20%。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制、外资等零售额增长快于集体单位,集体商业零售额比上年下降33%,私营及其它经济类型商业零售额增长23.4%。非国有商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4.8%上升到69.9%。按行业划分,批零贸易零售额增长12.6%,餐饮业增长0.3%。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价格稳定,总额比上年增长。1997年,全盟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44 797户,私营企业1 053户。个体、私营经济上缴财政各种税金6 211万元,占全盟全年财政总收入11.1%。全盟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 7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6.3%,外贸进口总额490万美元,比上年有所下降。

    【利用外资】  全盟7个旗县市均被批准为国家对外开放地区。1997年全盟完成协作项目68个,实际直接利用国(境)外资金1 007万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区外资金19 720万元,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和蒙交会上,巴彦淖尔盟共达成引资项目30项。协议引进区外、境外资金达60.4亿元,年内新增“三资”企业10家,年底有注册“三资”企业38户。

    【金融 保险】  1997年末,全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9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商业流动资金贷款2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工业流动资金贷款11.21亿元,农业贷款5.54亿元,分别增长4.7%和3.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人均达到2 895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银行现金支出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3%,货币净投放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全盟保险费业务总收入6 338万元,比上年增长32.8%。有4万户参加财产保险,有57.6万人参加人寿保险。全盟共支付保险赔款2 114万元,其中,支付财产保险赔款1 550万元,比上年上升8.4%;支付人寿保险赔款564万元,比上年下降17.4%。

    【科技】  1997年共取得科技成果登记18项,其中,在自治区登记的9项;在科技成果中,获盟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丰收奖5项。推广农牧业配套技术10项,实现效益2.47亿元;推广工业技术2项,实现效益140万元;完成工业科技攻关科目2项。全盟有国家级先进科技旗县1个,申报自治区级先进科技旗县2个。有3项科技专利项目实现利税160万元,直接创汇103.75万元。1997年,全盟科技部门组织培训农牧民40万人次,培训乡、村、社三级干部500余名;农牧民技师、助理技师达1 760名;获得“绿色证书”技术人员3 900名。年内3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形成规模效益,年底建成科普示范乡镇、苏木28个,科普示范村、嘎查252个,科普示范户2.65万户,农牧民技术人员达3万人。

    【教育】  1997年末,全盟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有大专院校3所,在校生1 514人,比上年增加1.1倍,毕业学生317人,比上年增长62.6%;有中等专业学校14所,在校生3 653人,比上年增长29%,毕业学生796人,比上年减少7.4%;普通中学167所,在校生10.7万人,比上年增长10.6%;职业中学43所,在校生1.5万人;有小学799所,在校生17.92万人,比上年减少0.15%;有幼儿园17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文化 卫生 体育】  1997年末,全盟共有艺术事业机构206个,其中,艺术学校1所,艺术表演团体11个,农牧区电影放映队83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座。广播电台3个,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覆盖率为91%。电视台8个,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7座,电视覆盖率为90%。套内5个旗县市政府所在地实现有线电视联网,15个农村牧区乡镇开通有线电视用户6 000多户。《巴彦淖尔报》全年发行汉文版580万份,蒙文版20万份。年末,全盟有卫生机构1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1所(农村牧区卫生院123所),卫生防疫机构14个。共有病床4 012张,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村牧区拥有病床1 282张。卫生技术人员6 538人,比上年增长8.86%,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技术人员5 411人。有卫生防疫技术人员697人,妇幼卫生技术人员83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3 744人。1997年,巴彦淖尔盟运动员在两次区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得26枚金牌、16枚银牌、16枚铜牌。全盟有等级运动员301人,比上年增长4.2%,其中,国家二级运动员46人。83%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全盟投资近1.2亿元,新建改建主次干道31条,治理改造居民区巷道65条,总长32.5公里;铺设排污、供水管道28.5公里;建垃圾转运平台13座;新翻建公厕48座;新植补植行道树4 800株;培育盆花40万株。村镇建设以路、街、巷“三打通”为突破口。全盟3 560个需实行“三打通”的自然村有1 700多个达到或接进一步标准。有33个乡镇投资240万元新上自来水,供水总长达6 050公里。全盟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1个;环保系统从业人员263人,比上年增加3%;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118人;已建成烟尘控制区试点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  全盟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为3 629元,比上年增加513元,增长16.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6%。农牧民人均收入2 044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长14.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2 046元,比上年增加263元,牧民人均纯收入1 996元,比上年增加254元。城镇居民均消费支出2 996元,比上年增长16.9%。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 944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年职3232资8.3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年人均工资4 305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4 414元,比上年增长1.4%;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均工资3 497元,比上年增长5%;其它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年均工资3 900元,比上年增长15.2%。年末城镇居民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牧民人均住房面积17.5平方米。全盟乡镇苏木全部通电。农牧民食品消费占生活总消费的比重,农民为51.8%,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牧民为51.4%,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消费在交通、通讯、高科技电子产品、文化娱乐用品等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加。贫困地区温饱基本解决。全盟已有15.95万人解决温饱问题,占1994年底在册贫困人口总数的97.2%。农牧区人口中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已由1994年底的14.9%,下降为0.4%,实现比全国提前3年,比自治区提前1年基本解决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7年,共安置下岗人员16 400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27 923人,使全盟登记失业率由4.69%下降到3.9%。

    (张建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