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1998卷  /  科教文卫体

1998卷

  • 文化
  •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名录】

        厅    长:焦雪岱

        副 厅 长:赵芳志(女)

                  达·阿拉坦巴干(蒙古族)

                  赛音嘎日布(蒙古族)

                  刘兆和

        纪检组长:火  华

    【概况】  1946年4月,自治区的第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内蒙古文艺工作团在张家口市成立,同年9月,在昭乌达盟赤峰成立同名内蒙古文工团,11月,两个文工团合并。1950年,自治区党委从文工团抽调力量,成立自治区政府文化教育部文艺处,周戈任处长。195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布赫任书记、张淑良任局长。60年代初,自治区建立起三级艺术表演专职机构,特别是成立于1957年的乌兰牧骑,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成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一面光辉的旗帜。“文化大革命”期间,自治区的艺术事业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艺术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艺术门类的创作演出逐步呈现活跃繁荣的局面。1984~1996年,自治区各艺术门类共有112个剧节目在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和各类比赛中获奖255项,连续4届夺得国家“文华新剧目奖”,连续5届夺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次居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首。90年代后,自治区提出“彩虹文化计划”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1992、199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批准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彩虹文化计划》、《内蒙古自治区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文物大省区之一,文物考古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如查干诺尔恐龙化石、猛犸象化石、红山文化碧玉龙、大窑文化遗址等。有不可移动、现存地面的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典型民族聚落遗址1.5万余处,馆藏文物50万件(套)。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8处。1988年,自治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1994年,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成立。同年,自治区人大颁布《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条例》与其它十几个相关法规的出台,文化市场管理基本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1997年,全区有公共图书馆108个,群艺馆13个,文化馆102个,基层文化站1 581个。全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有4 600余户,安排就业1.5万余人,年上缴税金950万元。

    (李海春)

    【自治区50周年大庆活动项目完成情况】

    大型文艺晚会  大型文艺晚会《腾飞吧!内蒙古》从1996年10月开始筹划组台,1996年底完成蒙汉两种文字的文学脚本,1997年3月投入排练,7月18~26日公演。晚会共分4个部分,展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较完美结合,代表自治区艺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在大庆期间,先后演出10场,观众1.5万余人次,售票10万多元,在党中央电视台和内蒙古电视台播放5次,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大庆宣传文艺部评为大庆宣传文艺工作“优秀项目”。此项目有12个单位、500多人参演,历时近8个月。

    第二届乌兰牧骑艺术节  全区第二届乌兰牧骑艺术节于7月11~16日在呼和浩特举办。来自全区各地的16支乌兰牧骑分别在乌兰恰特和铁路工人文化宫演出16台节目,观众达2万多人次。第二届乌兰牧骑艺术节规模空前,600多名新老队员欢聚一堂,庆祝自己的节日。在艺术节期间,还通过“乌兰牧骑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乌兰牧骑建立40年图片展”、《今日乌兰牧骑》电视专题片播映“乌兰牧骑建设理论研讨会及乌兰牧骑学会会议”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乌兰牧骑4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和丰硕成果。在艺术节举办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等为乌兰牧骑题词,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大庆宣传文艺部评为大庆宣传文艺工作“优秀项目”。

    【艺术】

    艺术创作  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其中有蒙古剧《满都海斯琴》、歌剧《舍楞将军》、漫瀚剧《忠烈碑》、舞蹈诗剧《安代风情》、《太阳契丹》、歌舞剧《情系兴安》、民间歌剧《老油坊》等。一批富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剧节目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内蒙古杂技团的节目《双层晃板》在第六届吴桥国际杂技比赛中获银奖,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的舞蹈诗《鄂尔多斯情愫》和乌兰察布盟歌舞团的《鹰之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民族曲艺团的好来宝《团结奋进的内蒙古》获国家文化部文华新节目奖。在第七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中,自治区共获奖15项,为参赛各代表队之首。

    文艺演出  全区三级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共演出13 043场,其中基层演出7 637场,比原订任务超额完成3 637场。其中,兴安盟6个艺术团体全年下乡演出401场,平均近67场,超原订目标33场。年末,自治区还开展百团场下基层演出活动。

    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深化区直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待批准后实施。制订《区直艺术表演团体专业人员考评聘任方案》,开始实施。 

    【文化建设】

    新建改建完善1 000个文化站  1996年上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拨出600万元,盟市匹配900万元资金,于1997年新建、改建、完善1 000个文化站。全区实际投入资金5 756.45万元,超出原计划投资4 256.56万元,是原计划的3.8倍。新建、改建、完善文化站1 013个,其中新建155个,改建331个,完善572个。全区新增文化站建筑面积5 685.14平方米,新增图书349 468册,新增设备3 273件,新增文化站工作人员283名。

    举办全区业余歌手大赛  全区2 000余名各行各业各民族的选手参加初赛,101名选手参加1997年5月8~10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复赛和决赛,推出150余首新歌,34名歌手、3个代表队、6个盟市获得奖项。

    创建文化先进县和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先进地区  是国家文化部组织实施的重点社会文化工程,标准包括领导重视程度、资金投入、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市场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内容。1997年,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和伊克昭盟乌审旗跨入全国万里边疆文化先进县行列,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跨入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先进地区行列。

    【电影】

    农村牧区电影工作  在对1 000个农村牧区电影队巩固提高的同时,又恢复200个电影队。年末农村牧区电影队已达到1 232个。全年放映电影14万余场,观众达4 500多万人次。电影队的数量和活动水平都是5年来的最高纪录。

    开展科普之春电影汇映活动  1997年2月末至3月初,在全区开展的以放映科教影片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汇映活动,目的是用电影这一形象直观的形式在广大农村牧区普及农牧业科技知识,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科教片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水利及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个方面。据统计,平均每个旗县放映科教片600场至1 500场,观众15万人次至50万人次。

    依法惩处电影违法案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阿拉善盟走私影片的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这是全区几年来第一次处理电影违法案件,对规范全区电影市场起到二定的作用。

    鼓励影院改造加强营销措施  争取专项资金70万元,改造3个影院。举办有30多个影院经理参加的培训班,学习营销知识。1997年,全国电影发行放映效益平均下降25%,自治区电影公司发行收入下降20%,比全国平均低5个百分点。

    【文物】

    举办展览  为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内蒙古博物馆和内蒙古展览馆分别承办《内蒙古民族团结民族风情展览》和《内蒙古建设成就展览》。在1997年后半年,两大展览共接待中外观众13万人次,被党中央代表团和自治区领导称为“放大的画卷,缩小的草原”。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分别向内蒙古博物馆和内蒙古展览馆颁发“先进集体”等奖牌。

    制定文物保护法规  年内完成《赤峰市辽代祖陵、祖州及奉陵邑保护方案》和《阿拉善盟汉代居延遗址保护方案》,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待审批。

    做好文物保护发掘工作  申请专项维修经费300余万元,重点维修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美岱召、辽中京遗址、辽上京遗址等。在承担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工作中,完成清水河县岔河口遗址、下城湾古城及准格尔旗城坡古城、大沙塔、前塔墓地的抢救发掘工作。在清理发掘中发现的仰韶文化炉灶遣址,已被确认为“全国已知面积和规模最大的仰韶文化时期炉灶遗址。

     (赵  凤)

    【文化市场】

    举办经营者管理者培训班  1977年4月,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共同举办呼和浩特地区歌舞娱乐场所经营者培训班,使经营者做到持证上岗。9月初,举办第二届全区文化市场稽查管理人员培训班,自治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和来自全区各盟市旗县的58名学员接受为期5天的培训。在11月底以前,全区各盟市都至少举办1期文化市场稽查管理人员培训班。当年,全区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培训达到350多人。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在全区首次规范演员个人营业性演出行为,对全区艺术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师生和个体演职员等进行个人演出的人员颁发个人《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加强对农村牧区演出市场的管理,发出《关于加强  农村演出市场管理的通知》,规范农村牧区举办的那达慕大会、农牧民物资交流会上文艺演出的管理。按照文化部规范音像市场要求,关闭全区100多家音像制品的出租点,实行放映场所节目专供制度。5月中旬到7月底,配合有关部门在全区开展“净化文化市场,迎庆自治区成立50周年”活动。在7月底前,进行一次全民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市场集中检查行动。

     (李海春)

    【对外文化交流】  全年共派出各类文化交流和文博团组23个,258人,演出300余场,展览近11个月,观众总计71万余人;来访团组11个,86人。在出访中,许多团组取得较好成绩,如:内蒙古民族曲艺团赴蒙古国参加“笑嗑”艺术节,获得专项一等奖和’97阿金泰巴达尔沁金杯奖。内蒙古博物馆的“中国内蒙古成吉思汗故乡历史文物展”历时3年5个月,在3个国家9个城市展览圆满结束。

    【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

    概况  内蒙古歌舞团建立于1946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级专业性歌舞艺术表演团体。全团由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和朝鲜等民族组成。全团现有演职员290人。歌舞团50多年来,始终坚持党的

    文艺路线,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国内外知名人士,如:舞蹈家斯琴塔日哈、查干等;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竹笛演奏家李镇等;民族歌唱家德德玛、金花、拉等;指挥家魏家稔、呼德等。近几年在舞台上又培养出一代新人,如:舞蹈编导道尔吉、吉日木图;作曲家查干;舞蹈家千亚丽、娜娜、安建冬等;声乐演员阿·其木格、达木丁等,内蒙古歌舞团曾代表国家、自治区出访美国、日本、朝鲜等几十个国家进行艺术交流活动,为国家争得荣誉。

    主要工作  1997年,歌舞团作为主创和主要演出单位,圆满完成庆祝自治区50周年大型歌舞晚会《腾飞吧!内蒙古》和庆祝党的十五大专场晚会演出,受到自治区领导的赞扬和肯定。为参加香港艺术节编排一台风格浓郁的蒙古族音乐、舞蹈节目,奉献给广大香港人民。与内蒙古伊化集团总公司联姻,12月17日创作120分钟专题晚会“伊化颂”赴伊化集团进行演出,受到好评。1997年,除完成政府部门指令性重大演出任务外,团内部分人员赴美国、日本进行国际间艺术交流活动。全年创作5个舞蹈作品参加自治区舞蹈比赛,选送2个作品参加全国舞蹈比赛,其中《多彩的节奏》获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飞鬃马》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二等奖;《草原小溪》获“五个一工程”奖;《查拉梦》获自治区“萨日娜”舞蹈、音乐创作奖;赤峰歌舞团创作的舞剧《太阳契丹》由内蒙古歌舞团千亚丽、安建冬两位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参加全国舞剧比赛获优秀表演奖。1997年歌舞团文艺体制改革有实质性进展,如:合并行政科室,精减行政人员,解聘所有临时工,取消处级、科级等管理人员的行政补贴,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取消乐团收入自理,规范财务管理。对业务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评聘分开。年终津贴发放充分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的区别,使竞争机制逐步完善。

     (陈丽英)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

    艺术创作  创作声乐作品《绿色的眷恋》、《绿色的草地》、《青山恋》、器乐作品《那达慕之夜》、《圆舞曲》等。其中舞蹈《漠柳》、《草原心》、《马背旋风》等分别获得全区第五届舞蹈比赛二、三等奖。

    艺术演出  在大型歌舞《腾飞吧!内蒙古》中担任重要的演出任务。在第二届乌兰牧骑艺术节中,担任首场演出。1997年春节前夕,随国家水利部慰问团前往西沙群岛慰问演出。5月1日前夕,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地慰问演出10场,观众达6 000余人次。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通过内蒙古广播电台演出两台蒙、汉语节目。全年共演出120场,观众达144 000人次。8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称号。

    艺术改革  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和艺术结构工资制度的改革,对全体演职员实行定职定岗、考核上岗、全员聘用制度。全团不设脱产干部,从团长到科室所有环节干部,均由演职人员兼任。

    对外宣传  党中央电视台播出《乌兰牧骑巡礼》专题片,突出介绍该团的活动情况。内蒙古电视台播出专题片《乌兰牧骑叙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水利报》、《内蒙古日报》、《中外文化交流》、《内蒙古宣传》和《内蒙古妇女》等报刊杂志都对该团的发展建设情况作大量报道。

    党中央领导到团视察指导工作  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7年10月到自治区视察工作期间,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陪同观看该团专场汇报演出。6月,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在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副书记王占、乌云其木格、自治区副主席宝音德力格尔等的陪同下,专程来该团视察。国家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在自治区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该团视察指导工作。

    (李洪军)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概况  内蒙古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6月,是中国少数民族大型图书馆之一,也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的前身是绥远省图书馆,1954年5月1日,原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遂改现称。1966年1月,原自治区科委领导的内蒙古科学技术图书馆并入内蒙古图书馆,成为内蒙古图书馆下设的科技部。1984年7月,内蒙古图书馆科技部又划归自治区科委领导。内蒙古图书馆原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人民公园内,新馆位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西路,占地2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 000平方米,共五层,设计藏书量可达300万册。新馆1995年5月正式破土动工,1997年7月竣工。新馆设有外借口6个,阅览室20多个,阅览席位2 000个。根据馆藏文献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新馆专门设有蒙文经卷和地方文献阅览室。为适应图书馆工作现代化要求,新馆有计算机、文献复印、缩微声像资料阅读等现代化设备,成为全区较大的、功能齐全、先进的公共图书馆。可提供外借、阅览、馆外流通、馆际互借、代查代译、咨询辅导、文献开发、文献复制、电子阅览、视听阅览、课题开发研制等多种服务。办理蒙汉两种借阅证,每周开馆92小时,年接待读者10万人次以上。内蒙古图书馆馆藏文献中,社科文献、古籍、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其中蒙文文献收藏丰富,自成体系,民族特色浓郁。全馆现有藏书140万册,报刊1 000余种,蒙文等少数民族文献85 000册,汉文古籍180 000册。馆藏中有稀有蒙文经卷《甘珠尔》、《丹珠尔》,汉文古籍珍本《妙法莲花经》,内蒙古最大的旧志、海内孤本《绥远通志稿》(一百卷)的3个稿本均藏于内蒙古图书馆。此外,另有宋元代刻本,西文珍善本等馆藏精品。内蒙古图书馆现有职工134人,汉族79人,蒙古族48人,其他少数民族7人;硕士研究生1人,大学学历23人,大专学历67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59人。

    搬迁工作  从1997年1月7日至3月21日,全馆职工奋战45天,将旧馆蒙文部、读工部、报刊室、参考室等部门的馆藏文献、业务用品,全部装箱打捆,计有798捆(箱)。6月15~17日,在武警四支队一大队50余名官兵和全馆100多名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将40多万册图书迁入新馆,在库内书架未全部安装完毕的条件下,10月1日前10万余册图书、期刊全部上架。

    培训工作  1997年3月10日~28日,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业务知识培训。4月,由馆长王佩章带队,组织部分环节干部和业务专家赴京、津、冀、晋四省市图书馆考察学习,学习外馆的搬迁和办馆经验。5月份,选派5名业务骨干赴深圳图书馆参加“ILAS”(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培训,为新馆自动化发展进行人才储备。12月,组织全体环节干部和专家召开研讨会,消化吸收华北四省市图书馆考察成果,进而提出并讨论新馆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内蒙古图书馆编辑出版有全区唯一的专业刊物《内蒙古图书馆工作》(蒙汉文)。还编制《内蒙古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报刊考录》、《内蒙古报刊资料索引》、《内蒙古地区古籍联合目录》、《内蒙古地区蒙文古籍联合目录》、《信息选编》等各类书目索引。参加《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一版)、《中国分类主题词表》、《蒙汉著者号码表》的编制。由内蒙古图书馆承担研制的《蒙文书目机读目录数据库》属国内首创,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存在问题  由于设备费用不足,只能装备不到一半阅览室的常规设备,体现当代图书馆特征的现代化设备更为短缺,严重制约新馆服务功能的发挥。购书经费由于长期在全国末流水平徘徊,致使新书及电子出版物补充量极低,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由于新馆工程进度拖期,水、电、暖、安全等条件不具备,尽管1997年7月份举行竣工仪式,但工程扫尾未真正结束,新馆开馆延期到1998年。

    (王佩章  崔正平)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概况  内蒙古博物馆坐落于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自治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全区唯一的省区级综合博物馆。全馆占地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5千平方米。从1957年成立至1981年底主要举办自治区建设成就展览以及形势教育展览。1982年1月1日,“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四项固定陈列正式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10万人次。从建馆至1997年馆藏文物标本已达10万余件(套)。内蒙古博物馆既是内蒙古地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也是自治区重要的文化教育参观场所,还是博物馆学、历史学、民族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机构。隶属于自治区文化厅,设馆长1人,副馆长2人。下设历史部、民族部、自然部、陈列部、群工部、办公室等部门。全馆113人,其中少数民族4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61人。至1997年,评聘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47人。

    基本陈列  1997年为迎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根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的指示,年初起对原有的“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彻底的充实改造,并将“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修改为“内蒙古民族团结、民族风情展览”。7月20日重新对外开放。新修改的陈列展览,较全面的反映内蒙古自25亿年前至1万年前古生物概貌、70万年前至300年前北方民族的历史、近80年来的人民革命斗争历程和以近代的民族风情,具有较大的科学性和观赏性,受到参观者的普遍欢迎。

    国外展览  1997年,继续组织对国外展览,3月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筹办完成“中国内蒙古大恐龙展”,截至9月1日,参观人次逾40万。3月在加拿大埃德蒙顿举办“中国内蒙古成吉思汗故乡历史文物展览”,6月结束,参观人数近20万,在加拿大引起很大反响。11月与法国合作在香港举办“千里马”文物展览,这次展览是香港回归后与内地的第一次大型文化交流,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先生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

    文物征集  1997年,抢救性征集各类文物930件套,其中历史文物194件套、民族文物51件套、现代文物239件套、古生物化石标本446件。投入资金5万元,添置文物养护设备,文物养护部门集中精力,对一些展览所需文物、亟待保养的文物进行处理。此外,8月完成内蒙古博物馆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合作项目“A14”古生物化石发掘任务。

    科学研究  1997年,内蒙古博物馆各部室成员均撰写出一定数量的文章和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2篇;8月份出版《继往开来》、《走向世界》两本文集;配合在香港的展览出版《千里马》大型图录书。其中,《走向世界》文集是国内第一本反映文博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书籍,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

    基础设施建设  1997年1月,自筹资金280万元建筑的4 400平方米的“文物养护中心及文物库房综合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它的使用大大改善文物的保管及养护条件,同时也改善了办公条件,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为迎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投资76万元完成“恐龙展厅及文博培训中心楼建筑工程”,部分解决展厅不足,展览面积过小的问题。3月,投资170余万元彻底维修展厅大楼,解决了漏雨、水、电、暖设备陈旧等一系列弊病,使之面貌一新,投入使用。

    建馆40周年庆祝活动  1997年是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也是内蒙古博物馆建馆40周年。8月20日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宾馆举行庆祝大会,与会人员近400人,其中国内外宾客70余人,自治区副主席宝音德力格尔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其间还举办以“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座谈会。内蒙古博物馆还同到会祝贺并长期合作的美国洛杉机自然历史博物馆、日本茨城县自然博物馆签订国际友好兄弟馆协议书。

    存在问题  由于事业经费不足,给文博业务运行带来困难,筹建内蒙古博物馆民族分馆等大项业务工作,也难以组织实施。1997年虽然在人事、工资等方面进行改革,但力度不够,大锅饭思想仍然严重,职工危机感不足。

    (乌兰托娅)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0月,原名为内蒙古文学艺术研究所。1984年,改为内蒙古艺术研究所。1993年1月,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编委〔93〕1号文件精神,与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档案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编制40人。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承担着国家“七五”和“八五”计划中的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曲艺志·内蒙古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古卷》的编纂工作。前4卷已经出版,后3卷书将陆续出版。7部文艺集成志书共约800余万字,编纂进度居国内领先地位。研究所还承担着管理全自治区文化系统艺术档案工作的职能,并对文化系统艺术档案工作负有计划、指导、组织、管理、协调、督促、检查的责任。现所藏艺术档案2.24万卷,音像档案3 784盒(盘),照片档案2.7万张,底片档案3.1万张,实物档案1.73万件。举办或参加全区、全国性展览6次,分别为《艺术名人档案陈列展》、《乌兰牧骑成立35周年图片展》、《1980~1990十年对外文化交流展》、《全国文化史料展》、《全国档案成果展》、《乌兰牧骑成立40周年图片展》。举办6期全区艺术档案员岗位培训班,培训人员400余名,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档案战线先进集体》、《全区宣传战线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此外,曾先后编辑6部专业理论书籍,分别为《东路二人台音乐》、《内蒙古民族民间舞蹈》、《内蒙古戏曲资料选编》、《艺术研究文集》、《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内蒙古艺术史料选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理论性文章百余篇;改革、研究成功蒙古族传统乐器“火不思”及蒙古族弹拨乐器“苏勒德”。全所人员共先后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13次,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表彰25次,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社科院及其它省区的表彰共约40余次。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内蒙古艺术》(原《影剧》、《北国影剧》)蒙汉两刊,曾发表过大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影视、戏剧作品和理论评介性文章,有些作品如《司法局长》(话剧)、《甘泉》(京剧)分别获第三届、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

    目标管理优秀单位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设音乐研究室、舞蹈研究室、戏剧曲艺研究室、创编室、艺术档案科、声像室及办公室)把“团结奋进的政治局面,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作为全所职工的奋斗目标,按照与自治区文化厅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完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出版前的各项工作,《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内蒙古卷》的三校通读,《中国曲艺志·内蒙古卷》终审稿的编撰以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古卷》全书的总体框架;完成对自治区文化厅直属二级单位及盟市、旗县文化系统的档案目标管理检查验收考评工作,使全区文化系统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升级率20%以上;制定《全区文化系统“九五”时期档案工作的思路与设想》;表彰全区文化系统在艺术档案、艺术集成工作中付出艰辛劳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参与乌兰牧骑艺术节的各项庆祝活动;创办《艺术研究与档案》小报;召开一次题为《迎向二十一世纪的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交付出版社个人专著一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等5部集成志书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集体奖,其中,有4人获国家文化部级奖,5人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个人成果一等奖,10人获个人成果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目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

    (苗幼卿)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当时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组,配备有5名文物干部。1961年6月改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986年正式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为自治区唯一具有团体领队资格的考古科研机构。1992年8月,研究所曾在呼和浩特市组织召开“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俄罗斯、韩、加拿大、意大利、丹麦、匈牙利、法、英、德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并提交论文。此会扩大内蒙古在世界考古界的影响。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哲里木盟发掘博物馆参加的“辽代陈国公主墓”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辽代耶律羽之墓”、“宝山辽墓”分别被列为1992、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40多年来,研究所专家学者共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千余篇,推出数百种书刊、文集、专著,特别是《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岩画》、《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黑城文书》、《陈国公主墓》、《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文集》、《中国岩画学》、《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等书籍,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赞誉。1996年,由研究所组织的“陈国公主墓文物展”赴日本几大城市巡回展出,受到热烈欢迎。199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有专业人员36名,占全所人数72%;大专以上学历32名,研究馆员7名,副研究馆员6名,馆员15名。所内机构设置,有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资料编辑室、古代建筑研究室、办公室、保卫科。在内蒙古东、西部地区还设有5个文物工作站。1997年,研究所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指导方针,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指导思想,开展大规模的抢救性清理发掘、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在配合万家寨水利工程考古项目中,由于点多面广,条件艰苦,工作难度很大,由于加强督促指导、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使考古工作顺利进行。

    主要考古发现  1.赤峰市喀刺沁旗大山前遗址:自治区考古所、赤峰文管处联合考古队与吉林大学考古系学生联合进行的考古项目,是近年东部地区规模较大的考古工作。经1996~1997两年的野外发掘,判明该遗址是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主,伴生夏家店上层文化及战国时期文化遗存的一处古代聚落遗址。这项工作为深入研究夏家店下层、上层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2.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1996、1997两年间,在对正蓝旗元上都古城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在宫城内清理元代宫殿基址一处,取得重要学术收获。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亲临工地进行视察。3.包头达尔罕茂明安旗景教基地:在达茂旗发现景教墓地一处,经发掘清理,认为该墓地为金元时期汪古部文化遗存,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自治区中西部古代宗教发展及相互影响有重要意义。

    配合万家寨水利工程的考古项目  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从1997年开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数支考古队,在清水河县、准格尔旗等地的淹没区内开始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1.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岔河口史前环境聚落遗址;该遗址在1997年的发掘工作中,共揭露面积1 600平方米,清理房址19座,灰坑32座,墓葬1座。出土大量陶器残片、石器、骨蚌器和各类动物骨骼。岔河口遗址延续跨度较大,从仰韶文化早期查到仰韶文化晚期,环境聚落完整宏大,内部结构有序,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相对完好。它的发现与发掘,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谱系研究以及时空框架的构建将产生巨大影响。2.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西岔商周石城址:1997年,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灰坑40余座,并发现同期墓葬6座。该石城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中,陶器组合独特、墓葬形制特点突出。3.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下城湾金代城址:1997年发掘面积9 000平方米,出土大批瓷、陶、铜、铁器,尤以造型精美的铜造像为出土文物中的精品,这为进一步鉴别对此地区金代文化遗存的认识提供珍贵资料。4.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西夏城址及大沙塔同期墓地:1997年发掘面积9 600平方米,清理出中、小型壁画墓近20座,出土的陶、瓷、铜、铁器等文物极为丰富。

    配合其它基建工程的考古项目  1.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为配合达——丰高压线路工程,199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00余平方米,清理汉唐及金元时期灰坑10余个,墓葬3座,出土文物30余件。此次发掘对于分析土城子古城的历史沿革及城内布局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109国道古遗址:在109国道施工范围内,考古工作者调查出古代遗址8处,1997年对其中两处进行考古发掘,取得具有一定价值的资料。

    中外合作项目  乌兰察布盟凉城县饮牛沟墓地发掘工作,是自治区首次进行为期3年的中日合作考察项目,于1997年完成。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与日本考古专家密切合作,成功地清理战国时期墓葬近30座,取得珍贵而丰富的考古资料。又因该墓地在反映战国时期农牧文化交错相处,甚至牧业文化向农业文化转变的过程方面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故其发掘成果尤显突出。

    科学技术的应用  1997年夏,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摇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飞行勘察工作。这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在内蒙古尚属首次进行,它标志着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步入新的阶段。在5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里,对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地的辽上京、辽中京、元上都等大型遗址进行摇感和航空摄影。在对大批珍贵资料的观察和分析中,考古工作者取得前所未有的发现和认识。

    (刘来学  侯  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
  •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名录】

        厅    长:焦雪岱

        副 厅 长:赵芳志(女)

                  达·阿拉坦巴干(蒙古族)

                  赛音嘎日布(蒙古族)

                  刘兆和

        纪检组长:火  华

    【概况】  1946年4月,自治区的第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内蒙古文艺工作团在张家口市成立,同年9月,在昭乌达盟赤峰成立同名内蒙古文工团,11月,两个文工团合并。1950年,自治区党委从文工团抽调力量,成立自治区政府文化教育部文艺处,周戈任处长。195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布赫任书记、张淑良任局长。60年代初,自治区建立起三级艺术表演专职机构,特别是成立于1957年的乌兰牧骑,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成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一面光辉的旗帜。“文化大革命”期间,自治区的艺术事业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艺术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艺术门类的创作演出逐步呈现活跃繁荣的局面。1984~1996年,自治区各艺术门类共有112个剧节目在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和各类比赛中获奖255项,连续4届夺得国家“文华新剧目奖”,连续5届夺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次居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首。90年代后,自治区提出“彩虹文化计划”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1992、199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批准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彩虹文化计划》、《内蒙古自治区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文物大省区之一,文物考古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如查干诺尔恐龙化石、猛犸象化石、红山文化碧玉龙、大窑文化遗址等。有不可移动、现存地面的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典型民族聚落遗址1.5万余处,馆藏文物50万件(套)。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8处。1988年,自治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1994年,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成立。同年,自治区人大颁布《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条例》与其它十几个相关法规的出台,文化市场管理基本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1997年,全区有公共图书馆108个,群艺馆13个,文化馆102个,基层文化站1 581个。全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有4 600余户,安排就业1.5万余人,年上缴税金950万元。

    (李海春)

    【自治区50周年大庆活动项目完成情况】

    大型文艺晚会  大型文艺晚会《腾飞吧!内蒙古》从1996年10月开始筹划组台,1996年底完成蒙汉两种文字的文学脚本,1997年3月投入排练,7月18~26日公演。晚会共分4个部分,展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较完美结合,代表自治区艺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在大庆期间,先后演出10场,观众1.5万余人次,售票10万多元,在党中央电视台和内蒙古电视台播放5次,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大庆宣传文艺部评为大庆宣传文艺工作“优秀项目”。此项目有12个单位、500多人参演,历时近8个月。

    第二届乌兰牧骑艺术节  全区第二届乌兰牧骑艺术节于7月11~16日在呼和浩特举办。来自全区各地的16支乌兰牧骑分别在乌兰恰特和铁路工人文化宫演出16台节目,观众达2万多人次。第二届乌兰牧骑艺术节规模空前,600多名新老队员欢聚一堂,庆祝自己的节日。在艺术节期间,还通过“乌兰牧骑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乌兰牧骑建立40年图片展”、《今日乌兰牧骑》电视专题片播映“乌兰牧骑建设理论研讨会及乌兰牧骑学会会议”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乌兰牧骑4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和丰硕成果。在艺术节举办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等为乌兰牧骑题词,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大庆宣传文艺部评为大庆宣传文艺工作“优秀项目”。

    【艺术】

    艺术创作  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其中有蒙古剧《满都海斯琴》、歌剧《舍楞将军》、漫瀚剧《忠烈碑》、舞蹈诗剧《安代风情》、《太阳契丹》、歌舞剧《情系兴安》、民间歌剧《老油坊》等。一批富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剧节目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内蒙古杂技团的节目《双层晃板》在第六届吴桥国际杂技比赛中获银奖,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的舞蹈诗《鄂尔多斯情愫》和乌兰察布盟歌舞团的《鹰之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民族曲艺团的好来宝《团结奋进的内蒙古》获国家文化部文华新节目奖。在第七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中,自治区共获奖15项,为参赛各代表队之首。

    文艺演出  全区三级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共演出13 043场,其中基层演出7 637场,比原订任务超额完成3 637场。其中,兴安盟6个艺术团体全年下乡演出401场,平均近67场,超原订目标33场。年末,自治区还开展百团场下基层演出活动。

    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深化区直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待批准后实施。制订《区直艺术表演团体专业人员考评聘任方案》,开始实施。 

    【文化建设】

    新建改建完善1 000个文化站  1996年上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拨出600万元,盟市匹配900万元资金,于1997年新建、改建、完善1 000个文化站。全区实际投入资金5 756.45万元,超出原计划投资4 256.56万元,是原计划的3.8倍。新建、改建、完善文化站1 013个,其中新建155个,改建331个,完善572个。全区新增文化站建筑面积5 685.14平方米,新增图书349 468册,新增设备3 273件,新增文化站工作人员283名。

    举办全区业余歌手大赛  全区2 000余名各行各业各民族的选手参加初赛,101名选手参加1997年5月8~10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复赛和决赛,推出150余首新歌,34名歌手、3个代表队、6个盟市获得奖项。

    创建文化先进县和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先进地区  是国家文化部组织实施的重点社会文化工程,标准包括领导重视程度、资金投入、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市场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内容。1997年,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和伊克昭盟乌审旗跨入全国万里边疆文化先进县行列,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跨入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先进地区行列。

    【电影】

    农村牧区电影工作  在对1 000个农村牧区电影队巩固提高的同时,又恢复200个电影队。年末农村牧区电影队已达到1 232个。全年放映电影14万余场,观众达4 500多万人次。电影队的数量和活动水平都是5年来的最高纪录。

    开展科普之春电影汇映活动  1997年2月末至3月初,在全区开展的以放映科教影片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汇映活动,目的是用电影这一形象直观的形式在广大农村牧区普及农牧业科技知识,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科教片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水利及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个方面。据统计,平均每个旗县放映科教片600场至1 500场,观众15万人次至50万人次。

    依法惩处电影违法案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阿拉善盟走私影片的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这是全区几年来第一次处理电影违法案件,对规范全区电影市场起到二定的作用。

    鼓励影院改造加强营销措施  争取专项资金70万元,改造3个影院。举办有30多个影院经理参加的培训班,学习营销知识。1997年,全国电影发行放映效益平均下降25%,自治区电影公司发行收入下降20%,比全国平均低5个百分点。

    【文物】

    举办展览  为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内蒙古博物馆和内蒙古展览馆分别承办《内蒙古民族团结民族风情展览》和《内蒙古建设成就展览》。在1997年后半年,两大展览共接待中外观众13万人次,被党中央代表团和自治区领导称为“放大的画卷,缩小的草原”。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分别向内蒙古博物馆和内蒙古展览馆颁发“先进集体”等奖牌。

    制定文物保护法规  年内完成《赤峰市辽代祖陵、祖州及奉陵邑保护方案》和《阿拉善盟汉代居延遗址保护方案》,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待审批。

    做好文物保护发掘工作  申请专项维修经费300余万元,重点维修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美岱召、辽中京遗址、辽上京遗址等。在承担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工作中,完成清水河县岔河口遗址、下城湾古城及准格尔旗城坡古城、大沙塔、前塔墓地的抢救发掘工作。在清理发掘中发现的仰韶文化炉灶遣址,已被确认为“全国已知面积和规模最大的仰韶文化时期炉灶遗址。

     (赵  凤)

    【文化市场】

    举办经营者管理者培训班  1977年4月,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共同举办呼和浩特地区歌舞娱乐场所经营者培训班,使经营者做到持证上岗。9月初,举办第二届全区文化市场稽查管理人员培训班,自治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和来自全区各盟市旗县的58名学员接受为期5天的培训。在11月底以前,全区各盟市都至少举办1期文化市场稽查管理人员培训班。当年,全区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培训达到350多人。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在全区首次规范演员个人营业性演出行为,对全区艺术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师生和个体演职员等进行个人演出的人员颁发个人《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加强对农村牧区演出市场的管理,发出《关于加强  农村演出市场管理的通知》,规范农村牧区举办的那达慕大会、农牧民物资交流会上文艺演出的管理。按照文化部规范音像市场要求,关闭全区100多家音像制品的出租点,实行放映场所节目专供制度。5月中旬到7月底,配合有关部门在全区开展“净化文化市场,迎庆自治区成立50周年”活动。在7月底前,进行一次全民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市场集中检查行动。

     (李海春)

    【对外文化交流】  全年共派出各类文化交流和文博团组23个,258人,演出300余场,展览近11个月,观众总计71万余人;来访团组11个,86人。在出访中,许多团组取得较好成绩,如:内蒙古民族曲艺团赴蒙古国参加“笑嗑”艺术节,获得专项一等奖和’97阿金泰巴达尔沁金杯奖。内蒙古博物馆的“中国内蒙古成吉思汗故乡历史文物展”历时3年5个月,在3个国家9个城市展览圆满结束。

    【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

    概况  内蒙古歌舞团建立于1946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级专业性歌舞艺术表演团体。全团由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和朝鲜等民族组成。全团现有演职员290人。歌舞团50多年来,始终坚持党的

    文艺路线,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国内外知名人士,如:舞蹈家斯琴塔日哈、查干等;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竹笛演奏家李镇等;民族歌唱家德德玛、金花、拉等;指挥家魏家稔、呼德等。近几年在舞台上又培养出一代新人,如:舞蹈编导道尔吉、吉日木图;作曲家查干;舞蹈家千亚丽、娜娜、安建冬等;声乐演员阿·其木格、达木丁等,内蒙古歌舞团曾代表国家、自治区出访美国、日本、朝鲜等几十个国家进行艺术交流活动,为国家争得荣誉。

    主要工作  1997年,歌舞团作为主创和主要演出单位,圆满完成庆祝自治区50周年大型歌舞晚会《腾飞吧!内蒙古》和庆祝党的十五大专场晚会演出,受到自治区领导的赞扬和肯定。为参加香港艺术节编排一台风格浓郁的蒙古族音乐、舞蹈节目,奉献给广大香港人民。与内蒙古伊化集团总公司联姻,12月17日创作120分钟专题晚会“伊化颂”赴伊化集团进行演出,受到好评。1997年,除完成政府部门指令性重大演出任务外,团内部分人员赴美国、日本进行国际间艺术交流活动。全年创作5个舞蹈作品参加自治区舞蹈比赛,选送2个作品参加全国舞蹈比赛,其中《多彩的节奏》获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飞鬃马》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二等奖;《草原小溪》获“五个一工程”奖;《查拉梦》获自治区“萨日娜”舞蹈、音乐创作奖;赤峰歌舞团创作的舞剧《太阳契丹》由内蒙古歌舞团千亚丽、安建冬两位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参加全国舞剧比赛获优秀表演奖。1997年歌舞团文艺体制改革有实质性进展,如:合并行政科室,精减行政人员,解聘所有临时工,取消处级、科级等管理人员的行政补贴,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取消乐团收入自理,规范财务管理。对业务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评聘分开。年终津贴发放充分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的区别,使竞争机制逐步完善。

     (陈丽英)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

    艺术创作  创作声乐作品《绿色的眷恋》、《绿色的草地》、《青山恋》、器乐作品《那达慕之夜》、《圆舞曲》等。其中舞蹈《漠柳》、《草原心》、《马背旋风》等分别获得全区第五届舞蹈比赛二、三等奖。

    艺术演出  在大型歌舞《腾飞吧!内蒙古》中担任重要的演出任务。在第二届乌兰牧骑艺术节中,担任首场演出。1997年春节前夕,随国家水利部慰问团前往西沙群岛慰问演出。5月1日前夕,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地慰问演出10场,观众达6 000余人次。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通过内蒙古广播电台演出两台蒙、汉语节目。全年共演出120场,观众达144 000人次。8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称号。

    艺术改革  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和艺术结构工资制度的改革,对全体演职员实行定职定岗、考核上岗、全员聘用制度。全团不设脱产干部,从团长到科室所有环节干部,均由演职人员兼任。

    对外宣传  党中央电视台播出《乌兰牧骑巡礼》专题片,突出介绍该团的活动情况。内蒙古电视台播出专题片《乌兰牧骑叙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水利报》、《内蒙古日报》、《中外文化交流》、《内蒙古宣传》和《内蒙古妇女》等报刊杂志都对该团的发展建设情况作大量报道。

    党中央领导到团视察指导工作  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7年10月到自治区视察工作期间,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陪同观看该团专场汇报演出。6月,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在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副书记王占、乌云其木格、自治区副主席宝音德力格尔等的陪同下,专程来该团视察。国家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在自治区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该团视察指导工作。

    (李洪军)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概况  内蒙古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6月,是中国少数民族大型图书馆之一,也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的前身是绥远省图书馆,1954年5月1日,原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遂改现称。1966年1月,原自治区科委领导的内蒙古科学技术图书馆并入内蒙古图书馆,成为内蒙古图书馆下设的科技部。1984年7月,内蒙古图书馆科技部又划归自治区科委领导。内蒙古图书馆原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人民公园内,新馆位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西路,占地2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 000平方米,共五层,设计藏书量可达300万册。新馆1995年5月正式破土动工,1997年7月竣工。新馆设有外借口6个,阅览室20多个,阅览席位2 000个。根据馆藏文献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新馆专门设有蒙文经卷和地方文献阅览室。为适应图书馆工作现代化要求,新馆有计算机、文献复印、缩微声像资料阅读等现代化设备,成为全区较大的、功能齐全、先进的公共图书馆。可提供外借、阅览、馆外流通、馆际互借、代查代译、咨询辅导、文献开发、文献复制、电子阅览、视听阅览、课题开发研制等多种服务。办理蒙汉两种借阅证,每周开馆92小时,年接待读者10万人次以上。内蒙古图书馆馆藏文献中,社科文献、古籍、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其中蒙文文献收藏丰富,自成体系,民族特色浓郁。全馆现有藏书140万册,报刊1 000余种,蒙文等少数民族文献85 000册,汉文古籍180 000册。馆藏中有稀有蒙文经卷《甘珠尔》、《丹珠尔》,汉文古籍珍本《妙法莲花经》,内蒙古最大的旧志、海内孤本《绥远通志稿》(一百卷)的3个稿本均藏于内蒙古图书馆。此外,另有宋元代刻本,西文珍善本等馆藏精品。内蒙古图书馆现有职工134人,汉族79人,蒙古族48人,其他少数民族7人;硕士研究生1人,大学学历23人,大专学历67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59人。

    搬迁工作  从1997年1月7日至3月21日,全馆职工奋战45天,将旧馆蒙文部、读工部、报刊室、参考室等部门的馆藏文献、业务用品,全部装箱打捆,计有798捆(箱)。6月15~17日,在武警四支队一大队50余名官兵和全馆100多名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将40多万册图书迁入新馆,在库内书架未全部安装完毕的条件下,10月1日前10万余册图书、期刊全部上架。

    培训工作  1997年3月10日~28日,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业务知识培训。4月,由馆长王佩章带队,组织部分环节干部和业务专家赴京、津、冀、晋四省市图书馆考察学习,学习外馆的搬迁和办馆经验。5月份,选派5名业务骨干赴深圳图书馆参加“ILAS”(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培训,为新馆自动化发展进行人才储备。12月,组织全体环节干部和专家召开研讨会,消化吸收华北四省市图书馆考察成果,进而提出并讨论新馆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内蒙古图书馆编辑出版有全区唯一的专业刊物《内蒙古图书馆工作》(蒙汉文)。还编制《内蒙古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报刊考录》、《内蒙古报刊资料索引》、《内蒙古地区古籍联合目录》、《内蒙古地区蒙文古籍联合目录》、《信息选编》等各类书目索引。参加《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一版)、《中国分类主题词表》、《蒙汉著者号码表》的编制。由内蒙古图书馆承担研制的《蒙文书目机读目录数据库》属国内首创,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存在问题  由于设备费用不足,只能装备不到一半阅览室的常规设备,体现当代图书馆特征的现代化设备更为短缺,严重制约新馆服务功能的发挥。购书经费由于长期在全国末流水平徘徊,致使新书及电子出版物补充量极低,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由于新馆工程进度拖期,水、电、暖、安全等条件不具备,尽管1997年7月份举行竣工仪式,但工程扫尾未真正结束,新馆开馆延期到1998年。

    (王佩章  崔正平)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概况  内蒙古博物馆坐落于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自治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全区唯一的省区级综合博物馆。全馆占地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5千平方米。从1957年成立至1981年底主要举办自治区建设成就展览以及形势教育展览。1982年1月1日,“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四项固定陈列正式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10万人次。从建馆至1997年馆藏文物标本已达10万余件(套)。内蒙古博物馆既是内蒙古地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也是自治区重要的文化教育参观场所,还是博物馆学、历史学、民族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机构。隶属于自治区文化厅,设馆长1人,副馆长2人。下设历史部、民族部、自然部、陈列部、群工部、办公室等部门。全馆113人,其中少数民族4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61人。至1997年,评聘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47人。

    基本陈列  1997年为迎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根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的指示,年初起对原有的“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彻底的充实改造,并将“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修改为“内蒙古民族团结、民族风情展览”。7月20日重新对外开放。新修改的陈列展览,较全面的反映内蒙古自25亿年前至1万年前古生物概貌、70万年前至300年前北方民族的历史、近80年来的人民革命斗争历程和以近代的民族风情,具有较大的科学性和观赏性,受到参观者的普遍欢迎。

    国外展览  1997年,继续组织对国外展览,3月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筹办完成“中国内蒙古大恐龙展”,截至9月1日,参观人次逾40万。3月在加拿大埃德蒙顿举办“中国内蒙古成吉思汗故乡历史文物展览”,6月结束,参观人数近20万,在加拿大引起很大反响。11月与法国合作在香港举办“千里马”文物展览,这次展览是香港回归后与内地的第一次大型文化交流,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先生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

    文物征集  1997年,抢救性征集各类文物930件套,其中历史文物194件套、民族文物51件套、现代文物239件套、古生物化石标本446件。投入资金5万元,添置文物养护设备,文物养护部门集中精力,对一些展览所需文物、亟待保养的文物进行处理。此外,8月完成内蒙古博物馆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合作项目“A14”古生物化石发掘任务。

    科学研究  1997年,内蒙古博物馆各部室成员均撰写出一定数量的文章和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2篇;8月份出版《继往开来》、《走向世界》两本文集;配合在香港的展览出版《千里马》大型图录书。其中,《走向世界》文集是国内第一本反映文博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书籍,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

    基础设施建设  1997年1月,自筹资金280万元建筑的4 400平方米的“文物养护中心及文物库房综合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它的使用大大改善文物的保管及养护条件,同时也改善了办公条件,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为迎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投资76万元完成“恐龙展厅及文博培训中心楼建筑工程”,部分解决展厅不足,展览面积过小的问题。3月,投资170余万元彻底维修展厅大楼,解决了漏雨、水、电、暖设备陈旧等一系列弊病,使之面貌一新,投入使用。

    建馆40周年庆祝活动  1997年是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也是内蒙古博物馆建馆40周年。8月20日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宾馆举行庆祝大会,与会人员近400人,其中国内外宾客70余人,自治区副主席宝音德力格尔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其间还举办以“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座谈会。内蒙古博物馆还同到会祝贺并长期合作的美国洛杉机自然历史博物馆、日本茨城县自然博物馆签订国际友好兄弟馆协议书。

    存在问题  由于事业经费不足,给文博业务运行带来困难,筹建内蒙古博物馆民族分馆等大项业务工作,也难以组织实施。1997年虽然在人事、工资等方面进行改革,但力度不够,大锅饭思想仍然严重,职工危机感不足。

    (乌兰托娅)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0月,原名为内蒙古文学艺术研究所。1984年,改为内蒙古艺术研究所。1993年1月,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编委〔93〕1号文件精神,与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档案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编制40人。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承担着国家“七五”和“八五”计划中的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曲艺志·内蒙古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古卷》的编纂工作。前4卷已经出版,后3卷书将陆续出版。7部文艺集成志书共约800余万字,编纂进度居国内领先地位。研究所还承担着管理全自治区文化系统艺术档案工作的职能,并对文化系统艺术档案工作负有计划、指导、组织、管理、协调、督促、检查的责任。现所藏艺术档案2.24万卷,音像档案3 784盒(盘),照片档案2.7万张,底片档案3.1万张,实物档案1.73万件。举办或参加全区、全国性展览6次,分别为《艺术名人档案陈列展》、《乌兰牧骑成立35周年图片展》、《1980~1990十年对外文化交流展》、《全国文化史料展》、《全国档案成果展》、《乌兰牧骑成立40周年图片展》。举办6期全区艺术档案员岗位培训班,培训人员400余名,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档案战线先进集体》、《全区宣传战线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此外,曾先后编辑6部专业理论书籍,分别为《东路二人台音乐》、《内蒙古民族民间舞蹈》、《内蒙古戏曲资料选编》、《艺术研究文集》、《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内蒙古艺术史料选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理论性文章百余篇;改革、研究成功蒙古族传统乐器“火不思”及蒙古族弹拨乐器“苏勒德”。全所人员共先后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13次,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表彰25次,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社科院及其它省区的表彰共约40余次。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内蒙古艺术》(原《影剧》、《北国影剧》)蒙汉两刊,曾发表过大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影视、戏剧作品和理论评介性文章,有些作品如《司法局长》(话剧)、《甘泉》(京剧)分别获第三届、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

    目标管理优秀单位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设音乐研究室、舞蹈研究室、戏剧曲艺研究室、创编室、艺术档案科、声像室及办公室)把“团结奋进的政治局面,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作为全所职工的奋斗目标,按照与自治区文化厅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完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出版前的各项工作,《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内蒙古卷》的三校通读,《中国曲艺志·内蒙古卷》终审稿的编撰以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古卷》全书的总体框架;完成对自治区文化厅直属二级单位及盟市、旗县文化系统的档案目标管理检查验收考评工作,使全区文化系统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升级率20%以上;制定《全区文化系统“九五”时期档案工作的思路与设想》;表彰全区文化系统在艺术档案、艺术集成工作中付出艰辛劳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参与乌兰牧骑艺术节的各项庆祝活动;创办《艺术研究与档案》小报;召开一次题为《迎向二十一世纪的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交付出版社个人专著一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等5部集成志书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集体奖,其中,有4人获国家文化部级奖,5人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个人成果一等奖,10人获个人成果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目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

    (苗幼卿)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当时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组,配备有5名文物干部。1961年6月改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986年正式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为自治区唯一具有团体领队资格的考古科研机构。1992年8月,研究所曾在呼和浩特市组织召开“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俄罗斯、韩、加拿大、意大利、丹麦、匈牙利、法、英、德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并提交论文。此会扩大内蒙古在世界考古界的影响。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哲里木盟发掘博物馆参加的“辽代陈国公主墓”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辽代耶律羽之墓”、“宝山辽墓”分别被列为1992、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40多年来,研究所专家学者共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千余篇,推出数百种书刊、文集、专著,特别是《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岩画》、《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黑城文书》、《陈国公主墓》、《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文集》、《中国岩画学》、《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等书籍,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赞誉。1996年,由研究所组织的“陈国公主墓文物展”赴日本几大城市巡回展出,受到热烈欢迎。199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有专业人员36名,占全所人数72%;大专以上学历32名,研究馆员7名,副研究馆员6名,馆员15名。所内机构设置,有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资料编辑室、古代建筑研究室、办公室、保卫科。在内蒙古东、西部地区还设有5个文物工作站。1997年,研究所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指导方针,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指导思想,开展大规模的抢救性清理发掘、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在配合万家寨水利工程考古项目中,由于点多面广,条件艰苦,工作难度很大,由于加强督促指导、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使考古工作顺利进行。

    主要考古发现  1.赤峰市喀刺沁旗大山前遗址:自治区考古所、赤峰文管处联合考古队与吉林大学考古系学生联合进行的考古项目,是近年东部地区规模较大的考古工作。经1996~1997两年的野外发掘,判明该遗址是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主,伴生夏家店上层文化及战国时期文化遗存的一处古代聚落遗址。这项工作为深入研究夏家店下层、上层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2.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1996、1997两年间,在对正蓝旗元上都古城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在宫城内清理元代宫殿基址一处,取得重要学术收获。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亲临工地进行视察。3.包头达尔罕茂明安旗景教基地:在达茂旗发现景教墓地一处,经发掘清理,认为该墓地为金元时期汪古部文化遗存,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自治区中西部古代宗教发展及相互影响有重要意义。

    配合万家寨水利工程的考古项目  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从1997年开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数支考古队,在清水河县、准格尔旗等地的淹没区内开始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1.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岔河口史前环境聚落遗址;该遗址在1997年的发掘工作中,共揭露面积1 600平方米,清理房址19座,灰坑32座,墓葬1座。出土大量陶器残片、石器、骨蚌器和各类动物骨骼。岔河口遗址延续跨度较大,从仰韶文化早期查到仰韶文化晚期,环境聚落完整宏大,内部结构有序,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相对完好。它的发现与发掘,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谱系研究以及时空框架的构建将产生巨大影响。2.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西岔商周石城址:1997年,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灰坑40余座,并发现同期墓葬6座。该石城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中,陶器组合独特、墓葬形制特点突出。3.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下城湾金代城址:1997年发掘面积9 000平方米,出土大批瓷、陶、铜、铁器,尤以造型精美的铜造像为出土文物中的精品,这为进一步鉴别对此地区金代文化遗存的认识提供珍贵资料。4.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西夏城址及大沙塔同期墓地:1997年发掘面积9 600平方米,清理出中、小型壁画墓近20座,出土的陶、瓷、铜、铁器等文物极为丰富。

    配合其它基建工程的考古项目  1.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为配合达——丰高压线路工程,199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00余平方米,清理汉唐及金元时期灰坑10余个,墓葬3座,出土文物30余件。此次发掘对于分析土城子古城的历史沿革及城内布局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109国道古遗址:在109国道施工范围内,考古工作者调查出古代遗址8处,1997年对其中两处进行考古发掘,取得具有一定价值的资料。

    中外合作项目  乌兰察布盟凉城县饮牛沟墓地发掘工作,是自治区首次进行为期3年的中日合作考察项目,于1997年完成。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与日本考古专家密切合作,成功地清理战国时期墓葬近30座,取得珍贵而丰富的考古资料。又因该墓地在反映战国时期农牧文化交错相处,甚至牧业文化向农业文化转变的过程方面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故其发掘成果尤显突出。

    科学技术的应用  1997年夏,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摇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飞行勘察工作。这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在内蒙古尚属首次进行,它标志着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步入新的阶段。在5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里,对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地的辽上京、辽中京、元上都等大型遗址进行摇感和航空摄影。在对大批珍贵资料的观察和分析中,考古工作者取得前所未有的发现和认识。

    (刘来学  侯  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