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1998卷  /  科教文卫体

1998卷

  • 社会科学
  •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沈升光

        院    长:吴玉生(蒙古族)

        副 书 记:马俊秀(女)

        副 院 长:银福禄

                 乌兰察夫(蒙古族)

                 宝力格(蒙古族)

        纪委书记:杨翰斌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11月,隶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双重领导,系全区唯一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正厅级建制。其前身是1953年5月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研究会”。1955年7月成立推行斯拉夫蒙文的内蒙古文字改革委员会,1957年5月,由该委员会筹备成立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1958年3月,内蒙古文字改革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与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1958年12月,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包括考古),原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的语言、文学部分改为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1959年冬,成立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下设哲学社会科学部,辖历史研究所、语言文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原在内蒙古党校,双重领导)和经济研究所(原在自治区经委,双重领导)。1962年撤销分院建制。1964年秋,成立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综合)与内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个党组,设历史、语言文学、哲学、经济、民族、宗教研究所,除历史研究所和语言文学研究所正式开展工作外,其它四部分处于筹备阶段。70年代初,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进行精简合并。1973年4月,自治区党委批复内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建制,与自治区所属各局为平行机构,下设语言、文学、历史、图书编译室等。1978年11月,自治区党委决定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原内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领导,下设经济研究所、哲学社会学研究所、蒙古历史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图书馆,内设办公室、科研组织处和情报资料室。1978~1997年,全院科研人员共出版学术著作255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等4 186篇。其中一些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有的研究成果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采纳。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同21个国家、地区及国际学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的学科涉及蒙古学(包括蒙古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等)、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图书馆学等。蒙古学、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国际有较大影响。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发展成以蒙古学、经济学(畜牧业经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重点学科的多学科综合性地方社会科学院。职能处室为: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人事处、科研组织处、行政处和机关党委。职工205人,其中专业人员140人,行政人员65人。专业人员中具有副研究员(或相当职级)以上高级职称55人,中级职称65人,初级职称20人。离退休人员83人。下设历史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牧区经济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设有编辑出版机构(杂志社)和图书资料信息机构。《内蒙古社会科学》杂志社出版刊物有:《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蒙古语言文学》(蒙文)、《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经济·社会》,前三种刊物均为国内外发行。另外一种院刊《蒙古学信息》由历史所编辑出版,季刊,国内外发行。图书信息中心藏图书资料25万余册,其中蒙古文古籍文献6 200种,其数量和种类,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图书馆中名列前茅,有一些珍、善、孤本及手抄本蒙文图书、文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社会科学研究】

    蒙古学研究  通过鉴定的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现代蒙古语计算语言学基础研究》拓展蒙古语言研究领域,为蒙古文的计算机输入提供新思路,找到新方法。《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僧格林沁传》、《古今宝史纲》等著作的出版,促进蒙古学研究的发展。《关于呼和浩特旗庙蒙古文碑文研究》、《东乡语与〈蒙古秘史〉的语音对应》、《蒙古语d系构词附加成份的单元化问题》、《关于蒙古叙事民歌研究》等高水平学术文章在第七届国际蒙古学学术会议上引起各国学者重视。

    经济学研究  经济所青年研究人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内蒙古私营企业发展研究》于年初通过专家组鉴定。该课题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私营企业发展迟缓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出全区私营企业发展的特点。它的完成,有助于各级政府和经营管理部门完善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帮助私营企业确认发展方向。国家课题《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研究》通过专家组鉴定,该课题运用生态经济理论,论述草原生态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草原资源退化的原因,探讨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具体对策和措施,很有学术和应用价值。《乌审旗牧区扶贫典型调查》、《镶黄旗草场制度改革效益评估》、《扶贫开发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旗县经济增长及区域发展研究及建议》等各级党委、政府的委托课题全部如期完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民族学研究  《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论民族意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等研究成果的发表,促进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的深入发展。《达斡尔族传统体育及其特点》、《满族及其先民丧葬之流变》等学术论文的发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研究。

    政治学研究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国情》、《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跨世纪的光辉指南》等文章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问题、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术交流】  1997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接待来自日本、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的学者7人次,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法国学者单泰陆完成为期27个月的学术研究和外语教学翻译工作,于12月24日离开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回国。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出访13人次,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7月5~12日,院部指派2名研究员应邀赴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第35届亚非国际学术大会”;8月4~9日,1名副研究员应邀赴韩国汉城参加世界儿童文学大会;8月11~16日,5名研究人员应邀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参加国际蒙古学协会第七届年会;9月1~5日,1名副研究员应邀赴法国尚特立市参加国际萨满教研究会第四届研讨会;11月19~21日,1名副研究员应邀赴韩国汉城参加第二届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共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18项,完成国家、自治区各类研究课题6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文章256篇。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84项。其中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奖”(省级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荣誉奖1项、青年奖6项、优秀奖16项,共52项。其它省部级以上奖11项。

    【存在问题】

    经费严重短缺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科研经费15万元。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少,许多重要的学术会议不能参加,学术交流难以开展,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也难以进行。缺乏科研经费,有的重点课题无法按期完成,一些科研成果难以出版。经费紧张成为制约社会科学院科研及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突出问题。

    科研条件差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有两台微机(386和586各一台),无法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微机联网,科研管理手段落后,不能按要求使用微机申报国家课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定量化研究被广泛使用,而社会科学院难以使用微机进行大量定量化研究,研究领域和成果水平都受到一定影响。

    学科结构亟待调整  学科结构明显滞后于社会和学术研究的发展,亟需加以调整、优化、重组;人才的培养、提高乏力,人才断层、断档严重;领导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激励机制、奖惩制度有待完善。

    (韩  臻)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社会科学
  •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沈升光

        院    长:吴玉生(蒙古族)

        副 书 记:马俊秀(女)

        副 院 长:银福禄

                 乌兰察夫(蒙古族)

                 宝力格(蒙古族)

        纪委书记:杨翰斌

    【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11月,隶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双重领导,系全区唯一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正厅级建制。其前身是1953年5月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研究会”。1955年7月成立推行斯拉夫蒙文的内蒙古文字改革委员会,1957年5月,由该委员会筹备成立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1958年3月,内蒙古文字改革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与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1958年12月,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内蒙古、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包括考古),原内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所的语言、文学部分改为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1959年冬,成立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下设哲学社会科学部,辖历史研究所、语言文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原在内蒙古党校,双重领导)和经济研究所(原在自治区经委,双重领导)。1962年撤销分院建制。1964年秋,成立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综合)与内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个党组,设历史、语言文学、哲学、经济、民族、宗教研究所,除历史研究所和语言文学研究所正式开展工作外,其它四部分处于筹备阶段。70年代初,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进行精简合并。1973年4月,自治区党委批复内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建制,与自治区所属各局为平行机构,下设语言、文学、历史、图书编译室等。1978年11月,自治区党委决定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原内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领导,下设经济研究所、哲学社会学研究所、蒙古历史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图书馆,内设办公室、科研组织处和情报资料室。1978~1997年,全院科研人员共出版学术著作255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等4 186篇。其中一些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有的研究成果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采纳。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同21个国家、地区及国际学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的学科涉及蒙古学(包括蒙古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等)、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图书馆学等。蒙古学、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国际有较大影响。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发展成以蒙古学、经济学(畜牧业经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重点学科的多学科综合性地方社会科学院。职能处室为: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人事处、科研组织处、行政处和机关党委。职工205人,其中专业人员140人,行政人员65人。专业人员中具有副研究员(或相当职级)以上高级职称55人,中级职称65人,初级职称20人。离退休人员83人。下设历史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牧区经济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设有编辑出版机构(杂志社)和图书资料信息机构。《内蒙古社会科学》杂志社出版刊物有:《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蒙古语言文学》(蒙文)、《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经济·社会》,前三种刊物均为国内外发行。另外一种院刊《蒙古学信息》由历史所编辑出版,季刊,国内外发行。图书信息中心藏图书资料25万余册,其中蒙古文古籍文献6 200种,其数量和种类,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图书馆中名列前茅,有一些珍、善、孤本及手抄本蒙文图书、文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社会科学研究】

    蒙古学研究  通过鉴定的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现代蒙古语计算语言学基础研究》拓展蒙古语言研究领域,为蒙古文的计算机输入提供新思路,找到新方法。《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僧格林沁传》、《古今宝史纲》等著作的出版,促进蒙古学研究的发展。《关于呼和浩特旗庙蒙古文碑文研究》、《东乡语与〈蒙古秘史〉的语音对应》、《蒙古语d系构词附加成份的单元化问题》、《关于蒙古叙事民歌研究》等高水平学术文章在第七届国际蒙古学学术会议上引起各国学者重视。

    经济学研究  经济所青年研究人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内蒙古私营企业发展研究》于年初通过专家组鉴定。该课题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私营企业发展迟缓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出全区私营企业发展的特点。它的完成,有助于各级政府和经营管理部门完善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帮助私营企业确认发展方向。国家课题《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研究》通过专家组鉴定,该课题运用生态经济理论,论述草原生态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草原资源退化的原因,探讨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具体对策和措施,很有学术和应用价值。《乌审旗牧区扶贫典型调查》、《镶黄旗草场制度改革效益评估》、《扶贫开发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旗县经济增长及区域发展研究及建议》等各级党委、政府的委托课题全部如期完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民族学研究  《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论民族意识》、《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等研究成果的发表,促进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的深入发展。《达斡尔族传统体育及其特点》、《满族及其先民丧葬之流变》等学术论文的发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研究。

    政治学研究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国情》、《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跨世纪的光辉指南》等文章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问题、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术交流】  1997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接待来自日本、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的学者7人次,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法国学者单泰陆完成为期27个月的学术研究和外语教学翻译工作,于12月24日离开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回国。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出访13人次,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7月5~12日,院部指派2名研究员应邀赴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第35届亚非国际学术大会”;8月4~9日,1名副研究员应邀赴韩国汉城参加世界儿童文学大会;8月11~16日,5名研究人员应邀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参加国际蒙古学协会第七届年会;9月1~5日,1名副研究员应邀赴法国尚特立市参加国际萨满教研究会第四届研讨会;11月19~21日,1名副研究员应邀赴韩国汉城参加第二届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共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18项,完成国家、自治区各类研究课题6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文章256篇。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84项。其中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奖”(省级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荣誉奖1项、青年奖6项、优秀奖16项,共52项。其它省部级以上奖11项。

    【存在问题】

    经费严重短缺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科研经费15万元。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少,许多重要的学术会议不能参加,学术交流难以开展,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也难以进行。缺乏科研经费,有的重点课题无法按期完成,一些科研成果难以出版。经费紧张成为制约社会科学院科研及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突出问题。

    科研条件差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有两台微机(386和586各一台),无法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微机联网,科研管理手段落后,不能按要求使用微机申报国家课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定量化研究被广泛使用,而社会科学院难以使用微机进行大量定量化研究,研究领域和成果水平都受到一定影响。

    学科结构亟待调整  学科结构明显滞后于社会和学术研究的发展,亟需加以调整、优化、重组;人才的培养、提高乏力,人才断层、断档严重;领导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激励机制、奖惩制度有待完善。

    (韩  臻)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