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1998卷  /  科教文卫体

1998卷

  • 内蒙古日报
  • 【内蒙古日报社领导名录】

        社      长:王明勤

        副  书  记:松拉扎布(蒙古族)

        副  社  长:李长贵(蒙古族)

                   胡  涌

                   李马钦

                   朝鲁巴根(蒙古族)

        纪检委书记:徐彦富

    【概况】  《内蒙古日报》于1948年1月1日在乌兰浩特创刊,用蒙汉两种文字出版发行。是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最早的省级报纸。蒙文版《内蒙古日报》是全国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第一张省级党报,也是中国蒙古族历史上用本民族传统文字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日报。首任社长勇夫,总编辑秋甫。《内蒙古日报》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机关报《内蒙古自治报》,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机关报《内蒙古周报》(于1946年3月15日在张家口创刊)和联合会东蒙总分会机关报《群众报》(于1946年7月1日在乌兰浩特创刊合)并而成。1952年10月,内蒙古日报社随内蒙古自治区党政机关迁至呼和浩特市。从1953年11月1日起,与原绥远省委机关报《绥远日报》联合出版。因撤销绥远省建制,1954年3月6日蒙绥两报正式合并,形成《内蒙古日报》。蒙汉文《内蒙古日报》的办报宗旨是全面准确地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自治区党委的各项指导方针和重大决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反映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交流各方面的情况和信息,为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  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环境。两张报纸的采编业务分别归在社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两个编辑部。宣传报道内容坚持重大要闻统一的前提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汉文报宣传覆盖面广,照顾全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蒙文报则更多地适应牧区、半农半牧区蒙文读者的要求,其报道内容侧重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建设。除主报外,《内蒙古日报》蒙汉文版每周分别有一期《新闻周刊》,和主报一样对开4版报纸,分别于1993年元旦(汉文)和1994年元旦(蒙文)创办。作为主报延伸和补充的蒙汉文《新闻周刊》,报道内容是主报重要报道的深化,其共同的特点是:党报特色和周末报风格相结合,坚持正确导向,内容广、视野宽、剖析深、文笔活、版式新,用活泼轻松的笔调,对读者所关心的社会焦点、舆论热点和关系到全区大局的工作重点以及文化现象、生活走势进行解析、评说和引导。《内蒙古日报》社自1973年元旦起主办蒙文《参考消息》,是4开4版日刊,宣传内容全从新华社《参考消息》上选择编译,具体业务由蒙编部所属《参考消息》编译部承担。1989年9月23日,内蒙古日报社创办《周末报》,起初为4开4版周刊,1994年8月13日改为4开4版周二刊。1995年1月1日,每周出两期不同版式报纸,一期为对开4版,一期为4开8版;1996年元月1日变成对开4版周二刊。《周末报》是内蒙古日报社主办的以经济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编辑方针上,在保证报纸宣传的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更多地突出可读性和娱乐性;宣传内容上,在加强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的宣传报道的同时侧重于社会生活和文化娱乐的报道;宣传风格上,突出个性和特点,多发表内容健康、文风朴实的“休闲文章”。《周末报》编辑部是报社党委直接领导下的自主办报、独立经营的事业单位。

        1997年,报社职工641人,其中采编通译业务人员383人。在新闻、翻译业务人员中正高级职称(高级记者、高级编辑、译审)人员8名,副高级职称(主任记者、主任编辑、副译审)人员66名,中级职称(记者、编辑和翻译)人员228名。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的43.2%。

    【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专题新闻报道】  1997年,《内蒙古日报》宣传报道经过一系列重大事件:沉痛悼念邓小平同志、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召开和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50周年大庆报道是一次重大的战役性报道,其涉及面之广,报道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50周年大庆的前期报道主要是利用各地准备庆典的有利时机,反映半个世纪的成就,营造大庆气氛,并重点报道各地以实际行动迎大庆,为大庆办实事、做贡献的典型事例。自治区18个重点建设项目逐一报道和介绍,让全区各族人民了解自治区在大庆之前解决群众盼望已久的通电、通话、通路、改水等造福百姓的一大批工程。庆典活动开始后,《内蒙古日报》蒙汉编辑部更加全力以赴,报道活动丰富多彩,尤其“三重戏”(重点活动报道、重大典型宣传和重要言论)好戏连台,异彩纷呈。全社上下通力合作,宣传报道的选题、策划、采写、编排都精雕细琢,发表象通讯《50年前的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事》、社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胜利》等一批成功之作。迎庆系列评论多视角、说理强、有深度,全面论述大庆活动的主旨和作用。《献给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报道》推出《一个攻坚铸辉煌》、《两个提高谱新篇》、《三优带动活全盘》、《四大支柱促腾飞》、《五大战略建强区》等力作,将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所取得的成就,按顺序归纳入题,立意较高,内容翔实,论述精当。在整个大庆宣传期间,《内蒙古日报》共刊出十余个具有特色的专栏。如摄影栏目《半个世纪的辉煌》,用新闻照片客观生动地展示半个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内蒙古是故乡》栏目通过支边知识分子和干部及下乡知识青年的感悟和回想,讴歌自治区建设者们的赤子情愫和无私奉献。《从数字看变化》专栏采用图表形式直观地反映各条战线的巨大成就。《巨变中的乡村》、《可爱的内蒙古》、《以优异成绩迎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快讯》等栏目也使大庆报道增色生辉。1997年是《内蒙古日报》新闻宣传大面积丰收的一年。这一年,除50周年大庆报道之外,继续深入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学习、大讨论,加大科教兴区、农牧业第一支柱产业、国有企业改革、脱贫攻坚、再就业工程、乡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建设和民族团结以及机关良好形象工程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力度。其中关于科教兴区、下岗人员再就业和科技文化下乡等系列言论和报道曾受到自治区领导的表扬和广大读者的好评。1997年,蒙编部年轻记者吴海龙在“全国百佳记者”评选中榜上有名,汉编部李广华被评为自治区“十佳记者”。

    【代印人民日报  1997年,内蒙古日报社各项事业有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报业管理和改善新闻手段技术设备方面登上新的台阶。7月1日,内蒙古日报社顺利完成《人民日报》代印,恢复《内蒙古日报》在通辽的代印,把自治区西部区读者看《人民日报》的时间和东部区读者看《内蒙古日报》的时间比以往提前3天。《人民日报》代印点虽然是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印刷质量较高,在全国《人民日报》各代印点的印刷质量评比中取得较好成绩。

    【设备更新】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日报》社实现新闻手段技术设备的又一次重大更新改造,购进北大方正公司的一系列照排设备和卫星传输设备以及德国曼·普拉马克印刷生产线。这不仅是内蒙古日报社印刷设备的重大进步,而且在自治区报纸印刷业中属首家。这些高新技术设备,保证代印《人民日报》和实现《内蒙古日报》彩色印刷。《内蒙古日报》社还引进程控交换机,改造电话通讯设备。

    【广告费收入】  在继续实行并完善广告承包经营办法的基础上,本着“多劳多得,论功奖励”的原则,加强经营管理,发挥广告创收优势。1997年,广告收入首次突破1 000万元大关,同比增长110%,年增长额幅度居全国报业之首,受到国家工商总局、中国广告协会的表彰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表扬。在报纸发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地做好报纸发行工作,《内蒙古日报》蒙汉文两张报纸1997年度发行量分别比上年同期纯增14%和3%。

    (巴  干)

    【内蒙古商报】

       概况  1992年11月2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宣传部正式批复,同意由内蒙古日报社创办《内蒙古商报》,不另给编制,不增拨经费,在内蒙古日报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3年元月1日开始,《内蒙古商报》在全区以区内刊号公开发行。当年发行量3 000余份,每周一期,周二出版,对开4版。办公地点在内蒙古日报社大楼内,两间办公室,七八个人,没有经费来源。1994年,《内蒙古商报》增为周二刊,每周二、四出版。10月社址从内蒙古日报社迁至乌兰察布路草原研究所,隶属党委《实践》杂志社和自治区商务厅共管。1995年,《内蒙古商报》增为周三刊,两张正刊一张副刊(生活周刊)。元月14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将《内蒙古商报》编入全国统一刊号,6月5日,自治区编制委员会专文批准同意成立内蒙古商报社,属《实践》杂志社主管的相当处级事业单位,编制88人。9月18日,《实践》杂志社党组正式任命李希晓为内蒙古商报社法人代表、社长、总编辑。同年,内蒙古商报社正式加入全国商报联合会,成为全国53个成员社中7个理事成员之一。年底,社址迁至呼伦贝尔南路金宇大厦。1996年,《内蒙古商报》仍为周三刊。8月18日,成功地承办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商报联年会,全国38家报社的社长或总编辑出席会议。

        1997年,《内蒙古商报》增为周四刊,每周二、三、四、五出版。年初,社址迁到乌兰察布路文联大院南楼。围绕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党的十五大召开、自治区50周年大庆和印发各盟市专刊,完成《今日西口路》等三大系列报道。同年,召开第一次记者站长会议,至此已有11个盟市成立记者站。内蒙古商报社的发展,得到自治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刘明祖书记、乌力吉主席在1994年就分别为商报题词;“办好内蒙古商报,为振兴区内外经济服务”、“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促进自治区各项事业”。王占、乌云其木格、云布龙副书记和沈淑济、周维德、包文发、郝益东副主席等领导也都题词鼓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1996、1997连续两年印发《关于积极支持〈内蒙古商报〉搞好编辑发行工作的通知》。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分行、集通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电管局等18个委办厅局开展协办、合办。各盟市旗县及企业界也对内蒙古商报社给予大力支持,使《内蒙古商报》在宣传报道方面更具有广泛性、针对性、指导性,同时发行量逐年增加,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内蒙古商报》是自治区综合性的经济日报,始终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原则,在增强针对性、指导性、提高适用性、服务性上下功夫,加大探索、研究、分析问题的力度,面向市场需求,增加信息量,拓宽服务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面涵盖自治区经济的格局。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及时推出系列性的评论或报道  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在全区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内蒙古商报》推出《春天的呼唤》、《春天的思考》、《夏天的启示》、《反差启示录》、《向各级领导进一言》等栏目的评论20余篇,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全区大学习,大讨论的深入开展。

    善于进行深度报道  如《从小舢板到联合舰队》系列报道是自治区新闻界较早对伊克昭盟探索企业改革之路的报道,有深度,针对性强,为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这一决策,予以形象的宣传。

    注重整体策划和经营管理  1997年《内蒙古商报》接连出台《边贸口岸行》、《今日西口路》、《旅蒙商之路》三大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实地采访,从不同角度反映自治区5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还开辟“邓小平理论在内蒙古”、“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等栏目。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内蒙古商报》实行“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和“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无论是正式职工还是招聘人员一律以生产力为标准,除行政管理人员发固定工资外,编辑、记者等80%以上的职工实行浮动工资,按工作量计发。由于报社实行灵活机制,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已拥有固定资产30多万元,有小汽车3部,以及比较完善的现代办公设备。

    (王武祥)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日报
  • 【内蒙古日报社领导名录】

        社      长:王明勤

        副  书  记:松拉扎布(蒙古族)

        副  社  长:李长贵(蒙古族)

                   胡  涌

                   李马钦

                   朝鲁巴根(蒙古族)

        纪检委书记:徐彦富

    【概况】  《内蒙古日报》于1948年1月1日在乌兰浩特创刊,用蒙汉两种文字出版发行。是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最早的省级报纸。蒙文版《内蒙古日报》是全国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第一张省级党报,也是中国蒙古族历史上用本民族传统文字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日报。首任社长勇夫,总编辑秋甫。《内蒙古日报》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机关报《内蒙古自治报》,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机关报《内蒙古周报》(于1946年3月15日在张家口创刊)和联合会东蒙总分会机关报《群众报》(于1946年7月1日在乌兰浩特创刊合)并而成。1952年10月,内蒙古日报社随内蒙古自治区党政机关迁至呼和浩特市。从1953年11月1日起,与原绥远省委机关报《绥远日报》联合出版。因撤销绥远省建制,1954年3月6日蒙绥两报正式合并,形成《内蒙古日报》。蒙汉文《内蒙古日报》的办报宗旨是全面准确地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自治区党委的各项指导方针和重大决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反映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交流各方面的情况和信息,为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  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环境。两张报纸的采编业务分别归在社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两个编辑部。宣传报道内容坚持重大要闻统一的前提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汉文报宣传覆盖面广,照顾全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蒙文报则更多地适应牧区、半农半牧区蒙文读者的要求,其报道内容侧重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建设。除主报外,《内蒙古日报》蒙汉文版每周分别有一期《新闻周刊》,和主报一样对开4版报纸,分别于1993年元旦(汉文)和1994年元旦(蒙文)创办。作为主报延伸和补充的蒙汉文《新闻周刊》,报道内容是主报重要报道的深化,其共同的特点是:党报特色和周末报风格相结合,坚持正确导向,内容广、视野宽、剖析深、文笔活、版式新,用活泼轻松的笔调,对读者所关心的社会焦点、舆论热点和关系到全区大局的工作重点以及文化现象、生活走势进行解析、评说和引导。《内蒙古日报》社自1973年元旦起主办蒙文《参考消息》,是4开4版日刊,宣传内容全从新华社《参考消息》上选择编译,具体业务由蒙编部所属《参考消息》编译部承担。1989年9月23日,内蒙古日报社创办《周末报》,起初为4开4版周刊,1994年8月13日改为4开4版周二刊。1995年1月1日,每周出两期不同版式报纸,一期为对开4版,一期为4开8版;1996年元月1日变成对开4版周二刊。《周末报》是内蒙古日报社主办的以经济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编辑方针上,在保证报纸宣传的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更多地突出可读性和娱乐性;宣传内容上,在加强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的宣传报道的同时侧重于社会生活和文化娱乐的报道;宣传风格上,突出个性和特点,多发表内容健康、文风朴实的“休闲文章”。《周末报》编辑部是报社党委直接领导下的自主办报、独立经营的事业单位。

        1997年,报社职工641人,其中采编通译业务人员383人。在新闻、翻译业务人员中正高级职称(高级记者、高级编辑、译审)人员8名,副高级职称(主任记者、主任编辑、副译审)人员66名,中级职称(记者、编辑和翻译)人员228名。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的43.2%。

    【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专题新闻报道】  1997年,《内蒙古日报》宣传报道经过一系列重大事件:沉痛悼念邓小平同志、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召开和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50周年大庆报道是一次重大的战役性报道,其涉及面之广,报道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50周年大庆的前期报道主要是利用各地准备庆典的有利时机,反映半个世纪的成就,营造大庆气氛,并重点报道各地以实际行动迎大庆,为大庆办实事、做贡献的典型事例。自治区18个重点建设项目逐一报道和介绍,让全区各族人民了解自治区在大庆之前解决群众盼望已久的通电、通话、通路、改水等造福百姓的一大批工程。庆典活动开始后,《内蒙古日报》蒙汉编辑部更加全力以赴,报道活动丰富多彩,尤其“三重戏”(重点活动报道、重大典型宣传和重要言论)好戏连台,异彩纷呈。全社上下通力合作,宣传报道的选题、策划、采写、编排都精雕细琢,发表象通讯《50年前的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事》、社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胜利》等一批成功之作。迎庆系列评论多视角、说理强、有深度,全面论述大庆活动的主旨和作用。《献给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报道》推出《一个攻坚铸辉煌》、《两个提高谱新篇》、《三优带动活全盘》、《四大支柱促腾飞》、《五大战略建强区》等力作,将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所取得的成就,按顺序归纳入题,立意较高,内容翔实,论述精当。在整个大庆宣传期间,《内蒙古日报》共刊出十余个具有特色的专栏。如摄影栏目《半个世纪的辉煌》,用新闻照片客观生动地展示半个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内蒙古是故乡》栏目通过支边知识分子和干部及下乡知识青年的感悟和回想,讴歌自治区建设者们的赤子情愫和无私奉献。《从数字看变化》专栏采用图表形式直观地反映各条战线的巨大成就。《巨变中的乡村》、《可爱的内蒙古》、《以优异成绩迎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快讯》等栏目也使大庆报道增色生辉。1997年是《内蒙古日报》新闻宣传大面积丰收的一年。这一年,除50周年大庆报道之外,继续深入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学习、大讨论,加大科教兴区、农牧业第一支柱产业、国有企业改革、脱贫攻坚、再就业工程、乡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建设和民族团结以及机关良好形象工程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力度。其中关于科教兴区、下岗人员再就业和科技文化下乡等系列言论和报道曾受到自治区领导的表扬和广大读者的好评。1997年,蒙编部年轻记者吴海龙在“全国百佳记者”评选中榜上有名,汉编部李广华被评为自治区“十佳记者”。

    【代印人民日报  1997年,内蒙古日报社各项事业有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报业管理和改善新闻手段技术设备方面登上新的台阶。7月1日,内蒙古日报社顺利完成《人民日报》代印,恢复《内蒙古日报》在通辽的代印,把自治区西部区读者看《人民日报》的时间和东部区读者看《内蒙古日报》的时间比以往提前3天。《人民日报》代印点虽然是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印刷质量较高,在全国《人民日报》各代印点的印刷质量评比中取得较好成绩。

    【设备更新】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日报》社实现新闻手段技术设备的又一次重大更新改造,购进北大方正公司的一系列照排设备和卫星传输设备以及德国曼·普拉马克印刷生产线。这不仅是内蒙古日报社印刷设备的重大进步,而且在自治区报纸印刷业中属首家。这些高新技术设备,保证代印《人民日报》和实现《内蒙古日报》彩色印刷。《内蒙古日报》社还引进程控交换机,改造电话通讯设备。

    【广告费收入】  在继续实行并完善广告承包经营办法的基础上,本着“多劳多得,论功奖励”的原则,加强经营管理,发挥广告创收优势。1997年,广告收入首次突破1 000万元大关,同比增长110%,年增长额幅度居全国报业之首,受到国家工商总局、中国广告协会的表彰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表扬。在报纸发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地做好报纸发行工作,《内蒙古日报》蒙汉文两张报纸1997年度发行量分别比上年同期纯增14%和3%。

    (巴  干)

    【内蒙古商报】

       概况  1992年11月2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宣传部正式批复,同意由内蒙古日报社创办《内蒙古商报》,不另给编制,不增拨经费,在内蒙古日报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3年元月1日开始,《内蒙古商报》在全区以区内刊号公开发行。当年发行量3 000余份,每周一期,周二出版,对开4版。办公地点在内蒙古日报社大楼内,两间办公室,七八个人,没有经费来源。1994年,《内蒙古商报》增为周二刊,每周二、四出版。10月社址从内蒙古日报社迁至乌兰察布路草原研究所,隶属党委《实践》杂志社和自治区商务厅共管。1995年,《内蒙古商报》增为周三刊,两张正刊一张副刊(生活周刊)。元月14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将《内蒙古商报》编入全国统一刊号,6月5日,自治区编制委员会专文批准同意成立内蒙古商报社,属《实践》杂志社主管的相当处级事业单位,编制88人。9月18日,《实践》杂志社党组正式任命李希晓为内蒙古商报社法人代表、社长、总编辑。同年,内蒙古商报社正式加入全国商报联合会,成为全国53个成员社中7个理事成员之一。年底,社址迁至呼伦贝尔南路金宇大厦。1996年,《内蒙古商报》仍为周三刊。8月18日,成功地承办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商报联年会,全国38家报社的社长或总编辑出席会议。

        1997年,《内蒙古商报》增为周四刊,每周二、三、四、五出版。年初,社址迁到乌兰察布路文联大院南楼。围绕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党的十五大召开、自治区50周年大庆和印发各盟市专刊,完成《今日西口路》等三大系列报道。同年,召开第一次记者站长会议,至此已有11个盟市成立记者站。内蒙古商报社的发展,得到自治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刘明祖书记、乌力吉主席在1994年就分别为商报题词;“办好内蒙古商报,为振兴区内外经济服务”、“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促进自治区各项事业”。王占、乌云其木格、云布龙副书记和沈淑济、周维德、包文发、郝益东副主席等领导也都题词鼓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1996、1997连续两年印发《关于积极支持〈内蒙古商报〉搞好编辑发行工作的通知》。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分行、集通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电管局等18个委办厅局开展协办、合办。各盟市旗县及企业界也对内蒙古商报社给予大力支持,使《内蒙古商报》在宣传报道方面更具有广泛性、针对性、指导性,同时发行量逐年增加,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内蒙古商报》是自治区综合性的经济日报,始终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原则,在增强针对性、指导性、提高适用性、服务性上下功夫,加大探索、研究、分析问题的力度,面向市场需求,增加信息量,拓宽服务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面涵盖自治区经济的格局。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及时推出系列性的评论或报道  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在全区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内蒙古商报》推出《春天的呼唤》、《春天的思考》、《夏天的启示》、《反差启示录》、《向各级领导进一言》等栏目的评论20余篇,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全区大学习,大讨论的深入开展。

    善于进行深度报道  如《从小舢板到联合舰队》系列报道是自治区新闻界较早对伊克昭盟探索企业改革之路的报道,有深度,针对性强,为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这一决策,予以形象的宣传。

    注重整体策划和经营管理  1997年《内蒙古商报》接连出台《边贸口岸行》、《今日西口路》、《旅蒙商之路》三大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实地采访,从不同角度反映自治区5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还开辟“邓小平理论在内蒙古”、“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等栏目。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内蒙古商报》实行“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和“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无论是正式职工还是招聘人员一律以生产力为标准,除行政管理人员发固定工资外,编辑、记者等80%以上的职工实行浮动工资,按工作量计发。由于报社实行灵活机制,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已拥有固定资产30多万元,有小汽车3部,以及比较完善的现代办公设备。

    (王武祥)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