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9卷  /  科技

2019卷

  • 农牧业科学
  • 发布时间:01-19
  • 来源:
  •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领导名录】

    党委副书记、院长

    冯万玉(7月离任)

     

    路战远(7月任职)

    党委书记、副院长

    翟琇

    副院长

    路战远

     

    白晨(回族)

     

    阿拉腾达来(蒙古族 7月任职)

    【科研项目及经费】  2018年,承担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研立项257项,总经费1.2余亿元(包括创新平台建设资金3946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3885万元,占总经费的32.2%。与2017年相比,项目数减少13项,经费增加5200万元。其中,主持或参与1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项目研究,科研经费达到1820万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2项,获资助1532万元,保持在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承担自治区重大专项2项,共计1000万元。组织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5项,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44项。在研项目验收29项,结题24项。

    【品种选育】  累计引进、鉴定、筛选玉米、向日葵、小麦、马铃薯、甜菜、胡麻、籽用西葫芦、甜叶菊等作物和大麦、燕麦、荞麦、谷子、糜子、藜麦等杂粮及辣椒、洋葱、大葱、胡萝卜、番茄等蔬菜各类种质资源3800余份。选育出甜菜、大豆、燕麦、马铃薯、籽用西葫芦、甜叶菊新品种和新品系材料。引进红安格斯牛种质资源,选育红安格斯种公牛16头。

    “优质、高产、抗病食用向日葵系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选育出5个优势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科阳”系列食用向日葵新品种,打破了国外食用向日葵品种垄断的局面,累计推广面积25万公顷,新增总产值8.16亿元,显著提高了我国向日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优质高产‘蒙字系列’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选育出优质高产多抗大豆新品种5个,解决了大豆主产区种植管理粗放、低产低效等问题,累计推广面积60.8万公顷,增收大豆17.8万吨,新增产值7.17亿元;“啤饲兼用型大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啤饲兼用型大麦新品种,建立大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及“科研+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四位一体产业化模式。近三年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11.19万公顷,新增总产值15201.06万元;“内蒙古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牧草新品种4个,广泛应用于生态修复、人工草地建植等草业工程中,累计推广1亿公顷,新增产值3.2亿元,合计利润3393.7万元。

    2018年,审定、登记农作物和牧草新品种14个,其中审定品种5个(玉米品种“内单35”、小麦品种“农麦730”、大豆品种“蒙科豆5号”、草品种“蒙科1号木地肤”和“白音锡勒黄花苜蓿”)

    【技术攻关】  玉米、大豆、油菜高效栽培技术,向日葵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技术,甜菜抗重茬微生态制剂和动物营养调控技术,肉羊纯种扩繁及地方品种选育技术,绒山羊遗传资源评价、高效生态养殖、光控増绒技术,肉牛标准化生态养殖和草原生态与草牧业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广泛示范推广。“设施蔬菜根结线虫致害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解决了制约内蒙古自治区设施蔬菜发展的根结线虫问题,累计推广面积1万亩,减少损失近10亿元;“甜菜新品种引育及基本增效综合栽培模式”,集成适宜不同甜菜产区的机械化膜下滴灌、机械化纸筒育苗移栽、机械化直播综合栽培模式,推广应用占总播面积的80%以上,单产由2.6吨提高到了3.2吨、膜下滴灌较大水漫灌节水约35%、农民亩增收400多元;“规模化舍饲养殖条件下疫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舍饲羊主要疫病早期快速诊断检测方法,研制出系列高效、特异的疫病防治新产品,突破了舍饲养羊疫病防控发病原因不清、诊断技术不新、防治产品不专的瓶颈。获得专利55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软件登记11个,审定标准59项,出版专著7部(其中主编5部),发表论文185篇(其中SCI4篇),合作开发产品8个,注册基因7个。获得2018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参与1项)、二等奖3项(参与1项)、三等奖2项。

    【人才队伍建设】  2018年,在国家设立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内蒙古农业科学院拥有首席科学家2位,岗位科学家18位,试验站站长11位,仍处于全国省区农牧业研究机构前列。1名科研人员被科技部评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使全院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9名。2人获批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获得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8年“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获批第八批“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1个、个人4名、滚动支持创新团队3个、个人1名。目前,我院自治区“草原英才”人选40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30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1个,保持在全区科研单位前列。利用自治区人才专项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42名,其中从美国和澳大利亚刚性引进博士各1名。依托外专局引智项目,邀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蒙古等6个国家的13位专家到院开展合作交流和学术讲座。利用创新基金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项目,共派出21批次72人次出访14个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科技培训。其中选送17名科技人员赴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行中短期科技培训,2名青年科技人员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和墨尔本大学深造学习。

    【平台建设】  2018年,“国家农业科学农业环境四子王观测实验站”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自治区发改委2018年平台建设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实验平台修缮建设”(建设经费400万元)和2019年自治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改造项目”(建设经费500万元);11月,在自治区支持下启动实施了《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科研平台条件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经费3946万元)。另外在海南购置0.73公顷土地作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新的南繁基地。开展托克托科研基地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四子王科研基地26.07公顷草场土地证办理及部分基础建设工程。武川旱作农业试验站完成种质资源库和温室的建设任务,补充购置试验仪器、农机具等设备,巴音哈太基地灾后重建完成招投标工作。

    【成果示范推广】  2018年,根据巴彦淖尔市提出的科技合作意向,结合实际,在小麦、向日葵绿色防控、特色果蔬、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甜菜、肉羊、绒山羊等7个产业方面开展19项联合攻关研究与技术成果示范推广。针对通辽市肉牛产业技术研发协作、瓶颈问题攻关、农牧业科技示范旗建设,依托通辽市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肉牛养殖创新技术为支撑,院市双方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参与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项目“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工程(2016—2018)”,开展呼伦贝尔羊导血、提纯复壮和油菜双减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工作,完成任务指标,并于8月31日通过项目验收。

    以项目为依托,围绕小麦、向日葵、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新品种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盐碱地改良技术等,在杭锦后旗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共建立核心示范区424.47公顷,示范区2191.73公顷,辐射区9356.67公顷。围绕肉羊品种选育技术模式的建立与示范、肉羊高效繁育集成技术体系推广与应用、规模化舍饲繁殖母羊低成本饲养及多羔母羊配套杂交利用技术的示范推广、肉羊疾病防控体系的建立与示范等,在四子王旗开展了肉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选育戈壁短尾羊1500只,生产性能测定及系谱登记500余只,选育杜蒙羊3000只,生产性能测定及系谱登记1000余只。推广应用群选群配技术模式(P2P),累计示范5000余只。在杭锦后旗、四子王旗、奈曼旗、克什克腾旗、库伦旗、西乌珠穆沁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7个旗实施“院地共建”科技示范工程,结合当地实际,实施农牧业全产业技术“打包输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依托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和示范推广项目在全区11个盟市65个旗县建立了120个科技成果示范点,示范推广面积12万公顷,辐射推广面积133.33万公顷,示范推广农作物和蔬菜等新品种28个,植物保护和家畜高效养殖等新技术新产品72项。



    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玉米新品种“内单314”(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提供)

     

    小麦新品种“农麦4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提供)

     

    蒙啤麦1号成熟期(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提供)

     

    巴美肉羊种公羊(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提供)

     

    【科技服务】  2018年,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两级蔬菜、水果、食用菌的农药残留和生鲜乳违禁添加物及国标项目的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和风险评估等任务,承担各类检测任务6185个批次,完成检测项目17余万项次。完成病虫草各类大田药效试验280多项,通过大田药效试验,掌握关于新农药以及农药应用的大量科学翔实的试验数据。推进内蒙古农业遥感监测体系建设,监测内容从最初的作物种植面积拓展到作物长势、旱情监测、玉米调减、农作物休耕轮作、大豆目标价格、主要农作物分布制图等宏观政策制定方面的监控。《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显著提升,《北方农业学报》期刊被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AST)数据库收录。依托示范推广项目,科技培训技术人员、农牧民1万余人次,印制并发放各类蒙汉文农牧业技术宣传彩页及小册4万余份,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电视台等媒介进行科技宣传140余次。受自治区党委、政府委派,派出一位院领导担任驻库伦旗脱贫攻坚督导组长,负责库伦旗脱贫攻坚督导和科技扶贫工作,督导中提出的科学合理的扶贫建议被自治区党委采纳并推广实施,督导组被评为优秀。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帮扶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民族团结乡黄土村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建立杂粮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区8公顷,辐射推广666.67公顷,在大旱之年平均亩增产16%以上,亩增收48元。无偿资助黄土村优良基础母羊20只、种公羊2只,通过改良当地羊种和科学养羊帮助贫困户增收。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积极帮扶下,兴和县黄土村2018年脱贫17户37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被兴和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结对帮扶先进基层党组织”。

    【合作交流】  2018年,新立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申报“国家重点研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获批国家和内蒙古外专局项目11项。国外方面,借助“一带一路”政策,与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大学开展了甜菜、玉米、菊芋等农作物育种栽培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与蒙古国国立农业大学开展兽用天然药物创制方面的合作研究。在以往合作基础上,继续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展了家畜繁殖与动物营养方面合作研究,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旱作农业技术方面合作研究。国内方面,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中科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参与了国家生态草牧业呼伦贝尔示范区建设研究。与清华启迪集团启迪生态公司合作组建的内蒙古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了旱作农业技术研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了冷凉蔬菜栽培研究。与华南农业大学签署了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框架协议,并落实4个项目。与宁夏农科院及巴彦淖尔市政府的农牧业科技战略合作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入选全国农业科技“走出去”联盟理事单位。

    (撰稿人:张喜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科学
  • 发布时间:01-19
  • 来源:
  •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领导名录】

    党委副书记、院长

    冯万玉(7月离任)

     

    路战远(7月任职)

    党委书记、副院长

    翟琇

    副院长

    路战远

     

    白晨(回族)

     

    阿拉腾达来(蒙古族 7月任职)

    【科研项目及经费】  2018年,承担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研立项257项,总经费1.2余亿元(包括创新平台建设资金3946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3885万元,占总经费的32.2%。与2017年相比,项目数减少13项,经费增加5200万元。其中,主持或参与16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项目研究,科研经费达到1820万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2项,获资助1532万元,保持在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承担自治区重大专项2项,共计1000万元。组织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5项,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44项。在研项目验收29项,结题24项。

    【品种选育】  累计引进、鉴定、筛选玉米、向日葵、小麦、马铃薯、甜菜、胡麻、籽用西葫芦、甜叶菊等作物和大麦、燕麦、荞麦、谷子、糜子、藜麦等杂粮及辣椒、洋葱、大葱、胡萝卜、番茄等蔬菜各类种质资源3800余份。选育出甜菜、大豆、燕麦、马铃薯、籽用西葫芦、甜叶菊新品种和新品系材料。引进红安格斯牛种质资源,选育红安格斯种公牛16头。

    “优质、高产、抗病食用向日葵系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选育出5个优势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科阳”系列食用向日葵新品种,打破了国外食用向日葵品种垄断的局面,累计推广面积25万公顷,新增总产值8.16亿元,显著提高了我国向日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优质高产‘蒙字系列’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选育出优质高产多抗大豆新品种5个,解决了大豆主产区种植管理粗放、低产低效等问题,累计推广面积60.8万公顷,增收大豆17.8万吨,新增产值7.17亿元;“啤饲兼用型大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啤饲兼用型大麦新品种,建立大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及“科研+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四位一体产业化模式。近三年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11.19万公顷,新增总产值15201.06万元;“内蒙古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牧草新品种4个,广泛应用于生态修复、人工草地建植等草业工程中,累计推广1亿公顷,新增产值3.2亿元,合计利润3393.7万元。

    2018年,审定、登记农作物和牧草新品种14个,其中审定品种5个(玉米品种“内单35”、小麦品种“农麦730”、大豆品种“蒙科豆5号”、草品种“蒙科1号木地肤”和“白音锡勒黄花苜蓿”)

    【技术攻关】  玉米、大豆、油菜高效栽培技术,向日葵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技术,甜菜抗重茬微生态制剂和动物营养调控技术,肉羊纯种扩繁及地方品种选育技术,绒山羊遗传资源评价、高效生态养殖、光控増绒技术,肉牛标准化生态养殖和草原生态与草牧业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广泛示范推广。“设施蔬菜根结线虫致害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解决了制约内蒙古自治区设施蔬菜发展的根结线虫问题,累计推广面积1万亩,减少损失近10亿元;“甜菜新品种引育及基本增效综合栽培模式”,集成适宜不同甜菜产区的机械化膜下滴灌、机械化纸筒育苗移栽、机械化直播综合栽培模式,推广应用占总播面积的80%以上,单产由2.6吨提高到了3.2吨、膜下滴灌较大水漫灌节水约35%、农民亩增收400多元;“规模化舍饲养殖条件下疫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舍饲羊主要疫病早期快速诊断检测方法,研制出系列高效、特异的疫病防治新产品,突破了舍饲养羊疫病防控发病原因不清、诊断技术不新、防治产品不专的瓶颈。获得专利55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软件登记11个,审定标准59项,出版专著7部(其中主编5部),发表论文185篇(其中SCI4篇),合作开发产品8个,注册基因7个。获得2018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参与1项)、二等奖3项(参与1项)、三等奖2项。

    【人才队伍建设】  2018年,在国家设立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内蒙古农业科学院拥有首席科学家2位,岗位科学家18位,试验站站长11位,仍处于全国省区农牧业研究机构前列。1名科研人员被科技部评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使全院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9名。2人获批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获得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8年“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获批第八批“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1个、个人4名、滚动支持创新团队3个、个人1名。目前,我院自治区“草原英才”人选40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30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1个,保持在全区科研单位前列。利用自治区人才专项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42名,其中从美国和澳大利亚刚性引进博士各1名。依托外专局引智项目,邀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蒙古等6个国家的13位专家到院开展合作交流和学术讲座。利用创新基金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项目,共派出21批次72人次出访14个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科技培训。其中选送17名科技人员赴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行中短期科技培训,2名青年科技人员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和墨尔本大学深造学习。

    【平台建设】  2018年,“国家农业科学农业环境四子王观测实验站”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自治区发改委2018年平台建设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实验平台修缮建设”(建设经费400万元)和2019年自治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改造项目”(建设经费500万元);11月,在自治区支持下启动实施了《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科研平台条件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经费3946万元)。另外在海南购置0.73公顷土地作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新的南繁基地。开展托克托科研基地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四子王科研基地26.07公顷草场土地证办理及部分基础建设工程。武川旱作农业试验站完成种质资源库和温室的建设任务,补充购置试验仪器、农机具等设备,巴音哈太基地灾后重建完成招投标工作。

    【成果示范推广】  2018年,根据巴彦淖尔市提出的科技合作意向,结合实际,在小麦、向日葵绿色防控、特色果蔬、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甜菜、肉羊、绒山羊等7个产业方面开展19项联合攻关研究与技术成果示范推广。针对通辽市肉牛产业技术研发协作、瓶颈问题攻关、农牧业科技示范旗建设,依托通辽市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肉牛养殖创新技术为支撑,院市双方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参与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项目“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工程(2016—2018)”,开展呼伦贝尔羊导血、提纯复壮和油菜双减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工作,完成任务指标,并于8月31日通过项目验收。

    以项目为依托,围绕小麦、向日葵、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新品种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盐碱地改良技术等,在杭锦后旗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共建立核心示范区424.47公顷,示范区2191.73公顷,辐射区9356.67公顷。围绕肉羊品种选育技术模式的建立与示范、肉羊高效繁育集成技术体系推广与应用、规模化舍饲繁殖母羊低成本饲养及多羔母羊配套杂交利用技术的示范推广、肉羊疾病防控体系的建立与示范等,在四子王旗开展了肉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选育戈壁短尾羊1500只,生产性能测定及系谱登记500余只,选育杜蒙羊3000只,生产性能测定及系谱登记1000余只。推广应用群选群配技术模式(P2P),累计示范5000余只。在杭锦后旗、四子王旗、奈曼旗、克什克腾旗、库伦旗、西乌珠穆沁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7个旗实施“院地共建”科技示范工程,结合当地实际,实施农牧业全产业技术“打包输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依托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和示范推广项目在全区11个盟市65个旗县建立了120个科技成果示范点,示范推广面积12万公顷,辐射推广面积133.33万公顷,示范推广农作物和蔬菜等新品种28个,植物保护和家畜高效养殖等新技术新产品72项。



    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玉米新品种“内单314”(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提供)

     

    小麦新品种“农麦4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提供)

     

    蒙啤麦1号成熟期(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提供)

     

    巴美肉羊种公羊(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提供)

     

    【科技服务】  2018年,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两级蔬菜、水果、食用菌的农药残留和生鲜乳违禁添加物及国标项目的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和风险评估等任务,承担各类检测任务6185个批次,完成检测项目17余万项次。完成病虫草各类大田药效试验280多项,通过大田药效试验,掌握关于新农药以及农药应用的大量科学翔实的试验数据。推进内蒙古农业遥感监测体系建设,监测内容从最初的作物种植面积拓展到作物长势、旱情监测、玉米调减、农作物休耕轮作、大豆目标价格、主要农作物分布制图等宏观政策制定方面的监控。《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显著提升,《北方农业学报》期刊被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AST)数据库收录。依托示范推广项目,科技培训技术人员、农牧民1万余人次,印制并发放各类蒙汉文农牧业技术宣传彩页及小册4万余份,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电视台等媒介进行科技宣传140余次。受自治区党委、政府委派,派出一位院领导担任驻库伦旗脱贫攻坚督导组长,负责库伦旗脱贫攻坚督导和科技扶贫工作,督导中提出的科学合理的扶贫建议被自治区党委采纳并推广实施,督导组被评为优秀。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帮扶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民族团结乡黄土村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建立杂粮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区8公顷,辐射推广666.67公顷,在大旱之年平均亩增产16%以上,亩增收48元。无偿资助黄土村优良基础母羊20只、种公羊2只,通过改良当地羊种和科学养羊帮助贫困户增收。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积极帮扶下,兴和县黄土村2018年脱贫17户37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被兴和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结对帮扶先进基层党组织”。

    【合作交流】  2018年,新立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申报“国家重点研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获批国家和内蒙古外专局项目11项。国外方面,借助“一带一路”政策,与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大学开展了甜菜、玉米、菊芋等农作物育种栽培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与蒙古国国立农业大学开展兽用天然药物创制方面的合作研究。在以往合作基础上,继续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展了家畜繁殖与动物营养方面合作研究,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旱作农业技术方面合作研究。国内方面,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中科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参与了国家生态草牧业呼伦贝尔示范区建设研究。与清华启迪集团启迪生态公司合作组建的内蒙古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了旱作农业技术研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了冷凉蔬菜栽培研究。与华南农业大学签署了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框架协议,并落实4个项目。与宁夏农科院及巴彦淖尔市政府的农牧业科技战略合作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入选全国农业科技“走出去”联盟理事单位。

    (撰稿人:张喜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