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2卷  /  盟市旗县

2002卷

  • 凉城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李占生
    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占生
    县    长:李国
    政协主席:刘常在
    武装部长:周飞
    政    委:孙补
    【概况】2001年,县委、县政府紧紧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主攻经济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基础建设和城镇建设四个重点,全力培植农业立县、牧业富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流通活县五大产业,国民生产总值达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26.4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5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1%,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57∶21∶22调整为2001年的54∶22∶24。财政收入因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旱灾,完成5 01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 274万元。
    【农业】坚持实施“进退还”战略,着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为养而种、为卖而种,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37.06万亩和41.6万亩,充分应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新材料,农业战胜了以干旱为主、多灾并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全县粮食总产达0.975亿公斤。特别是玉米面积和产量的增加,为延伸养殖业链条奠定了基础。
    【畜牧业】以“双增双提”为重点,坚持种养互促,广泛应用秸秆转化、暖棚舍饲等科学养畜新技术,使畜牧业由单纯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全县牧业年度牲畜总数达59.5万头(只),比上年纯增7.4万头(只),牲畜良种、改良种比率达84.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奶牛达6 200头,新建奶站41处,寒羊达6.2万只,6月末生猪存栏14.9万口。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40%,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2%。
    【林草业】以生态建设为重点,认真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黄河中上游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及“321”林草工程,山区综合开发示范、绿色长廊工程等重点项目,森林覆盖率达26.4%,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林草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水利】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滩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低压管道灌溉和喷灌、滴灌、微灌等技术,在山区建设自流引水工程和“121”集雨水窖,挖潜扩灌,新增灌溉面积2.3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22万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28处,解决了6 700人、9 400头(只)畜的饮水困难。
    【工业】围绕“一体两翼”战略,坚持改革与发展并进,大打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机制创新攻坚战,工业经济在调整与改革中平稳运行。全县工业企业总资产达到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025亿元,增长22.1%。鸿茅集团完成体制创新,由呼和浩特金宇集团控股经营,改组为鸿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从体制上奠定基础,入库税金达445万元。金刚砂厂、兴发农机厂、外贸公司等12家小型企业入库税金315万元,占全部工业企业入库税金的41.5%。
    【乡镇企业】全县乡镇企业8 145家,从业人员45 827人,固定资产3.97亿元,总产值19.42亿元,增加值4.7亿元,营业收入17.96亿元,入库税金1 090万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纯收入达800元。
    【旅游】坚持“开放开发,兴旅兴县”,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游客人数与日俱增。举办岱海消夏避暑生态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31万人次,直接效益2 170多万元,同时有效地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市场流通】全年农畜产品销售额达到4亿元,流通产业入库税金5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9.9%,流通贩运队伍达2.6万人,农民经纪人队伍达200人,贩运大户达50户。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共查办各类案件153起,案值50多万元,有力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坚持以旅游为媒,广交朋友,有效地促进对外协作与交流,引进国内外资金1.13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30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254万美元。
    【交通 能源 通讯】交通、通讯条件大为改善,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7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 204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达96%,呼凉、集麦、麦丰油路通往境外,结束交通运输晴通雨阻的历史。建成天成35千伏输变电站,完成总投资680万元的农电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35千伏线路18.57公里,解决10个无电自然村的上电问题。通讯网络联通全球,市话容量达14 050门,市话普及率达29部/百人,移动电话覆盖面达80%,14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
    【城镇建设】2001年城关镇旧城改造投资5 979万元,其中市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 000多万元,新建楼房8.94万平方米,扩建改造街道22 400平方米,新增市镇绿化面积5 000平方米。城镇建设累计投资2.2亿元,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教育】全县有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私立高中1所,教学班47个,教职工188人,在校生2 703人;进修学校1所,教学班4个,学员150人;初中13所,教学班163个,教职工614人,在校生8 607人;小学校点201个,教学班690个,教职工1 171人,在校生14 684人;公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460~680人,保教员40人,私办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70~260人。累计投资4 00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校舍砖瓦化比例达98%以上,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动、卫生器材配备率达96.58%。圆满完成“教育电脑工程”,总投资316.4万元,为各级各类学校购置电脑1 036台,建成49个微机室,有2所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电教室,有47所学校建起了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有7所学校建成了语音教室。“义教工程”一期项目通过了区盟验收,并获得自治区20万元的奖励,争取到二期项目,总投资1 920.5万元。建成自治区级“现代化教育优秀学校”4所,义务教育示范学校2所,盟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7所。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及教职工结构工资制。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高于全盟平均水平,高中全会考合格率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普高和职高高考上线率再创全盟第一,分别达49.8%和74.22%。
    【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实现图书目录检索电脑化,面积由60平方米增加到120平方米,新增图书2 000多册。投资4 000元对贺龙纪念馆院内进行硬化、美化,全年接待游客5 000多人次。重组4个电影放影队,巡回放映500多场次,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加大文化市场治理整顿力度,净化文化生活环境。广播电视围绕中心,把握导向,加大对改革、发展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为10个盲点村安装10套电视收视设备,全县微波收视率达70%以上。
    【卫生】全县恢复和建设乡镇卫生院(所)19个,健全完善村卫生室155个,新建1 038平方米妇幼保健所业务楼,形成了以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乡村联办、整体推进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在县级医疗单位全面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和住院患者医疗费一日清单制,得到全社会的好评。加大力度全面治理整顿并净化医疗医药市场。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认真贯彻落实“一轴两轮”战略,并坚持“导向型、服务式、进村入户”抓计生工作的方针,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行“两个转变”,切实加强计生工作管理机制建设,积极推进以妇女“三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推动全县计生工作跨入全盟先进行列,获得全盟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优良奖第一名。全县出生人口2 016人,出生率为8.73‰,计划生育率为99%,流动人口发验证率分别达86.77%和100%。
    【体育】加强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参加全盟体育赛事,在青少年学生中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比赛,采取政府资助、挂靠联办的方法,恢复县业余体校,为培养体育竞技人才和特长学生开拓升学门路创造条件。
    【社会保障】社会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率、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收缴养老金、失业金312万元和102万元,共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37万元,为509名失业职工发放一次性失业保险金190万元,筹集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金147万元,为下岗职工发放生活费121.43万元。加强城镇低保工作,全县低保入网人数达800多人。实施城镇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并启动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从而使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一体化,全县社会保障功能日臻完善。
    【人民生活】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 421元,因灾比上年减少17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 388元,比上年增加28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亿元。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大为改善。
    【存在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财政困难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对外开放领域不广,招商引资成效不大。
    【县大事】
    1.由鸿茅集团研制开发生产的鸿茅奶酒被选为2001年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专用酒。
    2.凉城县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凉城环岱海史前聚落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凉城县医院被国务院扶贫办、卫生部扶贫项目基金会正式列为“天使工程”项目试点医院,总投资50万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凉城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李占生
    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占生
    县    长:李国
    政协主席:刘常在
    武装部长:周飞
    政    委:孙补
    【概况】2001年,县委、县政府紧紧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主攻经济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基础建设和城镇建设四个重点,全力培植农业立县、牧业富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流通活县五大产业,国民生产总值达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26.4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5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1%,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57∶21∶22调整为2001年的54∶22∶24。财政收入因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旱灾,完成5 01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 274万元。
    【农业】坚持实施“进退还”战略,着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为养而种、为卖而种,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37.06万亩和41.6万亩,充分应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新材料,农业战胜了以干旱为主、多灾并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全县粮食总产达0.975亿公斤。特别是玉米面积和产量的增加,为延伸养殖业链条奠定了基础。
    【畜牧业】以“双增双提”为重点,坚持种养互促,广泛应用秸秆转化、暖棚舍饲等科学养畜新技术,使畜牧业由单纯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全县牧业年度牲畜总数达59.5万头(只),比上年纯增7.4万头(只),牲畜良种、改良种比率达84.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奶牛达6 200头,新建奶站41处,寒羊达6.2万只,6月末生猪存栏14.9万口。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40%,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2%。
    【林草业】以生态建设为重点,认真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黄河中上游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及“321”林草工程,山区综合开发示范、绿色长廊工程等重点项目,森林覆盖率达26.4%,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林草业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水利】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滩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低压管道灌溉和喷灌、滴灌、微灌等技术,在山区建设自流引水工程和“121”集雨水窖,挖潜扩灌,新增灌溉面积2.3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22万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28处,解决了6 700人、9 400头(只)畜的饮水困难。
    【工业】围绕“一体两翼”战略,坚持改革与发展并进,大打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机制创新攻坚战,工业经济在调整与改革中平稳运行。全县工业企业总资产达到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025亿元,增长22.1%。鸿茅集团完成体制创新,由呼和浩特金宇集团控股经营,改组为鸿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从体制上奠定基础,入库税金达445万元。金刚砂厂、兴发农机厂、外贸公司等12家小型企业入库税金315万元,占全部工业企业入库税金的41.5%。
    【乡镇企业】全县乡镇企业8 145家,从业人员45 827人,固定资产3.97亿元,总产值19.42亿元,增加值4.7亿元,营业收入17.96亿元,入库税金1 090万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纯收入达800元。
    【旅游】坚持“开放开发,兴旅兴县”,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游客人数与日俱增。举办岱海消夏避暑生态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31万人次,直接效益2 170多万元,同时有效地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市场流通】全年农畜产品销售额达到4亿元,流通产业入库税金5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9.9%,流通贩运队伍达2.6万人,农民经纪人队伍达200人,贩运大户达50户。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共查办各类案件153起,案值50多万元,有力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坚持以旅游为媒,广交朋友,有效地促进对外协作与交流,引进国内外资金1.13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30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254万美元。
    【交通 能源 通讯】交通、通讯条件大为改善,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7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 204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达96%,呼凉、集麦、麦丰油路通往境外,结束交通运输晴通雨阻的历史。建成天成35千伏输变电站,完成总投资680万元的农电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35千伏线路18.57公里,解决10个无电自然村的上电问题。通讯网络联通全球,市话容量达14 050门,市话普及率达29部/百人,移动电话覆盖面达80%,14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
    【城镇建设】2001年城关镇旧城改造投资5 979万元,其中市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 000多万元,新建楼房8.94万平方米,扩建改造街道22 400平方米,新增市镇绿化面积5 000平方米。城镇建设累计投资2.2亿元,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教育】全县有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私立高中1所,教学班47个,教职工188人,在校生2 703人;进修学校1所,教学班4个,学员150人;初中13所,教学班163个,教职工614人,在校生8 607人;小学校点201个,教学班690个,教职工1 171人,在校生14 684人;公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460~680人,保教员40人,私办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70~260人。累计投资4 00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校舍砖瓦化比例达98%以上,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动、卫生器材配备率达96.58%。圆满完成“教育电脑工程”,总投资316.4万元,为各级各类学校购置电脑1 036台,建成49个微机室,有2所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电教室,有47所学校建起了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有7所学校建成了语音教室。“义教工程”一期项目通过了区盟验收,并获得自治区20万元的奖励,争取到二期项目,总投资1 920.5万元。建成自治区级“现代化教育优秀学校”4所,义务教育示范学校2所,盟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7所。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及教职工结构工资制。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高于全盟平均水平,高中全会考合格率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普高和职高高考上线率再创全盟第一,分别达49.8%和74.22%。
    【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实现图书目录检索电脑化,面积由60平方米增加到120平方米,新增图书2 000多册。投资4 000元对贺龙纪念馆院内进行硬化、美化,全年接待游客5 000多人次。重组4个电影放影队,巡回放映500多场次,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加大文化市场治理整顿力度,净化文化生活环境。广播电视围绕中心,把握导向,加大对改革、发展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为10个盲点村安装10套电视收视设备,全县微波收视率达70%以上。
    【卫生】全县恢复和建设乡镇卫生院(所)19个,健全完善村卫生室155个,新建1 038平方米妇幼保健所业务楼,形成了以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乡村联办、整体推进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在县级医疗单位全面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和住院患者医疗费一日清单制,得到全社会的好评。加大力度全面治理整顿并净化医疗医药市场。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认真贯彻落实“一轴两轮”战略,并坚持“导向型、服务式、进村入户”抓计生工作的方针,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行“两个转变”,切实加强计生工作管理机制建设,积极推进以妇女“三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推动全县计生工作跨入全盟先进行列,获得全盟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优良奖第一名。全县出生人口2 016人,出生率为8.73‰,计划生育率为99%,流动人口发验证率分别达86.77%和100%。
    【体育】加强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参加全盟体育赛事,在青少年学生中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比赛,采取政府资助、挂靠联办的方法,恢复县业余体校,为培养体育竞技人才和特长学生开拓升学门路创造条件。
    【社会保障】社会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率、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收缴养老金、失业金312万元和102万元,共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37万元,为509名失业职工发放一次性失业保险金190万元,筹集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金147万元,为下岗职工发放生活费121.43万元。加强城镇低保工作,全县低保入网人数达800多人。实施城镇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并启动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从而使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一体化,全县社会保障功能日臻完善。
    【人民生活】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 421元,因灾比上年减少17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 388元,比上年增加28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亿元。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大为改善。
    【存在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财政困难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对外开放领域不广,招商引资成效不大。
    【县大事】
    1.由鸿茅集团研制开发生产的鸿茅奶酒被选为2001年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专用酒。
    2.凉城县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凉城环岱海史前聚落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凉城县医院被国务院扶贫办、卫生部扶贫项目基金会正式列为“天使工程”项目试点医院,总投资50万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