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2卷  /  经济

2002卷

  • 气象
  • 【领导名录】
    局  长:赵国卫
    副局长:李红宇(女 蒙古族)
            孔燕燕(女 蒙古族)
            沈建国
            李彰俊
    纪检组长:何卫卫
    【概况】
        机构设置  自治区气象局机关设:办公室、监测网络处、科技减灾处、人事教育处、计划财务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机关党委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有:气象台、气象通信台、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技档案馆)、农牧业气象中心(气象科技开发中心)、气象技术装备中心、防雷中心(国有资产委托运营公司)、气象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台站设置全区有123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其中基准站13个,基本站34个,气候站16个,其余为旗(县)一般站。承担高空观测12个站,气象辐射观测8个站,酸雨特种观测3个站,农业气象观测16个站,牧业气象观测8个站,蔬菜气象试验1个站。人员情况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042人。其中干部2 904人,工人138人。学历结构:研究生11人,本科260人,大专678人。职称结构:正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11人,工程师992人。
    【机构改革】按照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地方国家气象系统机构改革方案》和中国气象局《地方国家气象系统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结合自治区气象部门实际,制定《自治区气象部门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和《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并专门召开全区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年底前,区局机关完成机构改革工作,处级干部平均年龄从48岁降至43.7岁。40岁左右的正处级干部占总数的56%,35岁左右的副处级干部占总数的38%,超过中国气象局各占1/4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干部考核程序,对拟提拔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对部分盟市班子进行调整;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区局科研所完成既定改革工作任务;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后勤、医疗保险、住房等方面改革。
    【气象服务】年内,出现重大白灾、风雪寒潮、干旱、沙尘暴等影响农牧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预报基本准确。其中18次沙尘暴基本作出准确预报。注重做好春夏季的抗旱气象服务,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基本准确。7月中、下旬东部地区的强降雨过程,8月中旬中部降雨等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全部预报准确。在决策服务中,制定决策气象服务考核评分管理办法,建立自治区、盟市决策气象服务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做好针对性的服务工作。自治区气象台创办“气象参考”决策服务专刊,及时向中国气象局和各级人民政府汇报气象情况,改进服务内容、形式。区局领导主动向自治区党政领导汇报决策服务工作情况和存在困难,得到支持。黄河凌汛和森林(草原)火险另外还服务主动及时,自治区有关部门给予高度评价。完成自治区计委投资下达的“生态建设工程遥感监测项目(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多年、大范围的生态建设工程)”。经自治区有关领导、专家分析、评估,通过验收。该项目对自治区农牧业结构调整,重新制定、规划生态治理政策和方案,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同时,拓宽了自治区气象部门服务领域,为气象部门进一步参与西部大开发服务工作奠定基础。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和兴安盟气象局获自治区人民政府2001年度气象工作奖。全区各盟(市)行署(政府)均致函区局为当地气象部门请奖,并受到当地行署(政府)表彰。
    【现代化建设】赤峰市政府匹配资金600万元,与中国气象局共同建设赤峰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完成站址勘察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呼伦贝尔市多普勒雷达建设获得批复并列入中国气象局“十五”计划,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多普勒雷达建设完成选址工作;实施区、盟两级计算机网络系统升级改造,提高网络信息共享能力和带宽;协调环保部门开展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并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全区气象部门NOTES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自治区气象局自行研究开发的“内蒙古气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是自治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旨在实现常规业务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益。该项工作在业务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技术上均有创新,被中国气象局评定为2001年“部门级创新项目”。
    【科研 教育】年内完成2000年自治区气象局下达的14项业务开发项目测试验收工作,业务应用开发项目年度结题率达93%;12个业务项目和4个科研项目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下达;“防雹新技术开发与提高防雹总体效益的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治区气象局加快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干部的培养进度,选派7名科技骨干攻读硕士研究生;委托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和区局培训中心举办两期干部综合素质培训班,培训处级干部23人,科技干部25人;自治区气象局培训中心会同南京气象学院完成委托录取新生专升本50人、大专114人。
    【地方气象事业】各级气象部门提供气象服务产生巨大效益,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支持力度,自治区地方气象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气象部门争取的各级人民政府投入总额达4 232.77万元,较上年增长61.82%。全区气象职工全部办理医疗保险,离休干部医疗费实报实销4个增雨基地飞机作业飞行72架(次),飞行182小时,影响区域遍布全区大部地区,增加自然降雨量约20亿吨;年内全区增加新型增雨火箭布点50处,大规模火箭增雨作业近400点(次),施放增雨火箭8 000枚,影响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增加自然降雨量约8亿吨;人工增雨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抗旱工作做出较大贡献。全区高炮点达716处,防雹作业1 473次,发射炮弹5万余发,影响面积达7 500万亩,据统计,设防地区基本无严重雹灾,效益显著。
    【气候影响评价】
    气候概况2001年度气温明显偏高,盛夏出现高温酷热天气,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创历史新高。全区年总降水量普遍偏少。部分地区春旱、夏旱严重。全年大风日数偏少,沙尘暴天气明显偏多。日照时数分布不均。全区部分地区出现白灾、沙尘暴、虫灾、冰雹和洪涝等气象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损失。全区年平均气温在-4.3℃~11.5℃之间。与常年相比,全区气温普遍偏高,其中赤峰南部和西部、呼盟西北部、锡盟及以西大部地区偏高1~2℃,乌海、巴盟河套区、呼市、包头的大部地区、乌盟北部、锡盟西北部及呼盟东南部、兴安盟扎赉特旗等地气温偏高2~3℃。冬季全区平均气温-30.3℃~-3.8℃。与常年相比是东部低西部高。全区年降水量各地在19~491毫米之间。与常年相比,阿盟东部、乌海、鄂尔多斯市西部和南部及巴盟河套区、包头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年降水量偏多10~20%,其余地区降水普遍偏少,其中呼伦贝尔市西部偏少50%左右。阿盟西部、巴盟北部、锡盟中西部、通辽大部及兴安盟中东部偏少25~50%。冬季全区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下,其中有二分之一的地区季降水量不足10毫米。年日照时数全区各地在2 243~3 618小时之间,其中阿荣旗最少为2 243小时。阿盟额济纳旗年日照时数3 500小时以上。与常年相比呼盟中部、乌盟及以西地区至阿盟中南部的大部地区年日照时数偏少50~280小时,其余大部地区偏多50~300小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01年度全区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在沙尘暴、虫灾、罕见的旱灾严重影响下,全区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粮食总产量为123.91亿公斤,与上年相比呈持平略减态势。春季干旱少雨,大风扬沙频繁,对春播极为不利。年内春季回暖早,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加之大风、沙尘暴频繁出现,造成大部农田土壤水分严重失墒,直到春末未有接墒雨,严重旱象不断持续发展,使播种期普遍推迟,不能按期正常春播,除水浇地外,旱耕地一直无法下种。因接墒雨晚,部分地区6月下旬才播种,只能播短期低产作物,因而影响产量。夏季降水少,高温日数偏多,影响作物生长。从入夏至初伏全区大部地区一直没有出现大范围有效降水,从而导致旱情日趋严重,东部及中西部部分地区在春旱的基础上又发展为初夏旱、严重伏旱,旱情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使已播种作物出苗困难,旱坡地普遍长势差,并且缺苗断垄、枯死现象严重,干旱严重抑制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秋季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增多,秋霜普遍较晚。进入秋季,全区气温偏高,降水增多,主要集中于9~10月上旬,霜冻除东部部分地区偏早外,全区大部地区偏晚,无霜期较长,全区农作物未遭受冻害影响。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2001年气候对畜牧业影响为弊大于利,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受损失。冬季白灾,损失严重。锡盟及以东牧区进入深秋以来,先后出现多次较大范围降雪天气,并伴有降温和大风天气,使牧区过早形成座冬雪,2000年12月底至2001年1月初持续降雪,上述牧区遭受自1977年以来最为严重白灾袭击,草场积雪厚度平均高30~50厘米,个别地区为100厘米。同时各地遭受大风、沙尘暴侵袭,加剧了白灾危害。给牧业、牧民生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天然草场分部被积雪覆盖,积雪层和冰雪层交错形成,交通严重受阻,通讯中断,牧区全部受重灾,牲畜无法出牧采食,牧业生产、牧民生活也无法正常运转。由于交通受阻,饲草料严重不足,灾区的人、畜均处于饥饿待援状态,牲畜抗灾能力弱,膘情逐渐下降,牲畜大批死亡、走失,房屋、棚圈等基础设施严重损坏。春季干旱严重,且受风沙高温影响,牧草返青推迟。入春后,气温急剧回升,积雪迅速融化,大部牧区降水偏少,扬沙及沙尘暴天气频繁,而且强度大,范围广,土壤水分蒸发快,失墒严重,春旱十分严重,使天然牧草返青期比正常年景推迟一个月,部分草场未返青,牧草生长缓慢,有些地区草根被大风刮出地表面,植被稀疏,牲畜出牧采食困难,造成大量牲畜死亡。夏季异常高温,伏旱极其严重,牧草生长受阻。夏季牧区持续高温少雨,中西部牧区春夏连旱。大部牧区在牧草生长季关键期需水严重受阻,使天然牧草长势差,植被低矮、稀疏,甚至死亡,由于高温、干旱的影响,大部河流断流、水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牲畜出栏率较正常年景减少一半,夏季气候给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秋季温度高、光照足,适宜畜牧业生产。大部牧区初霜期较常年偏晚,延长牲畜采食青草时间,对牲畜抓秋膘、牧区打贮草十分有利。但由于干旱,牧草长势差,广大牧户贮草量不足,影响牲畜安全越冬。
    【法制建设】全区初步建立起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气象行政执法体系,专兼职气象执法人员达370人;在各级人大、政府法制部门的指导和参与下,年内开展《气象法》行政执法检查;草拟《内蒙古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升空气球管理办法》,已上报自治区政府法制办;制定“依法行政专家咨询论证”和“依法行政社会投诉”两项制度;对赤峰市、乌盟、呼市等地发生的5起违反气象法律、法规事件,依法进行查处。
    【精神文明建设】自治区气象局和盟(市)气象局党组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并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全区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提高现有文明单位级别、档次为重点,完成自治区气象局机关和锡盟气象局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复查验收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内蒙古军区联合命名巴盟气象局、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气象局和乌盟化德县气象局为2000~2001年度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工程师石少宏被中国气象局评为2001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年内在5个盟市、15个旗县开展局务公开工作,全区越级上访率比上年降低20%。
    【存在问题】气象服务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服务领域需要拓展;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亟待提高;气象科技与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难以适应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经费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气象
  • 【领导名录】
    局  长:赵国卫
    副局长:李红宇(女 蒙古族)
            孔燕燕(女 蒙古族)
            沈建国
            李彰俊
    纪检组长:何卫卫
    【概况】
        机构设置  自治区气象局机关设:办公室、监测网络处、科技减灾处、人事教育处、计划财务处、政策法规处、监察审计处、机关党委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有:气象台、气象通信台、气候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技档案馆)、农牧业气象中心(气象科技开发中心)、气象技术装备中心、防雷中心(国有资产委托运营公司)、气象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台站设置全区有123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其中基准站13个,基本站34个,气候站16个,其余为旗(县)一般站。承担高空观测12个站,气象辐射观测8个站,酸雨特种观测3个站,农业气象观测16个站,牧业气象观测8个站,蔬菜气象试验1个站。人员情况年底,全区气象在职职工3 042人。其中干部2 904人,工人138人。学历结构:研究生11人,本科260人,大专678人。职称结构:正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11人,工程师992人。
    【机构改革】按照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地方国家气象系统机构改革方案》和中国气象局《地方国家气象系统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结合自治区气象部门实际,制定《自治区气象部门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和《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并专门召开全区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年底前,区局机关完成机构改革工作,处级干部平均年龄从48岁降至43.7岁。40岁左右的正处级干部占总数的56%,35岁左右的副处级干部占总数的38%,超过中国气象局各占1/4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干部考核程序,对拟提拔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对部分盟市班子进行调整;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区局科研所完成既定改革工作任务;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后勤、医疗保险、住房等方面改革。
    【气象服务】年内,出现重大白灾、风雪寒潮、干旱、沙尘暴等影响农牧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预报基本准确。其中18次沙尘暴基本作出准确预报。注重做好春夏季的抗旱气象服务,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基本准确。7月中、下旬东部地区的强降雨过程,8月中旬中部降雨等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全部预报准确。在决策服务中,制定决策气象服务考核评分管理办法,建立自治区、盟市决策气象服务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做好针对性的服务工作。自治区气象台创办“气象参考”决策服务专刊,及时向中国气象局和各级人民政府汇报气象情况,改进服务内容、形式。区局领导主动向自治区党政领导汇报决策服务工作情况和存在困难,得到支持。黄河凌汛和森林(草原)火险另外还服务主动及时,自治区有关部门给予高度评价。完成自治区计委投资下达的“生态建设工程遥感监测项目(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多年、大范围的生态建设工程)”。经自治区有关领导、专家分析、评估,通过验收。该项目对自治区农牧业结构调整,重新制定、规划生态治理政策和方案,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同时,拓宽了自治区气象部门服务领域,为气象部门进一步参与西部大开发服务工作奠定基础。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和兴安盟气象局获自治区人民政府2001年度气象工作奖。全区各盟(市)行署(政府)均致函区局为当地气象部门请奖,并受到当地行署(政府)表彰。
    【现代化建设】赤峰市政府匹配资金600万元,与中国气象局共同建设赤峰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完成站址勘察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呼伦贝尔市多普勒雷达建设获得批复并列入中国气象局“十五”计划,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多普勒雷达建设完成选址工作;实施区、盟两级计算机网络系统升级改造,提高网络信息共享能力和带宽;协调环保部门开展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并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全区气象部门NOTES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自治区气象局自行研究开发的“内蒙古气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是自治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旨在实现常规业务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益。该项工作在业务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技术上均有创新,被中国气象局评定为2001年“部门级创新项目”。
    【科研 教育】年内完成2000年自治区气象局下达的14项业务开发项目测试验收工作,业务应用开发项目年度结题率达93%;12个业务项目和4个科研项目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下达;“防雹新技术开发与提高防雹总体效益的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治区气象局加快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干部的培养进度,选派7名科技骨干攻读硕士研究生;委托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和区局培训中心举办两期干部综合素质培训班,培训处级干部23人,科技干部25人;自治区气象局培训中心会同南京气象学院完成委托录取新生专升本50人、大专114人。
    【地方气象事业】各级气象部门提供气象服务产生巨大效益,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支持力度,自治区地方气象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气象部门争取的各级人民政府投入总额达4 232.77万元,较上年增长61.82%。全区气象职工全部办理医疗保险,离休干部医疗费实报实销4个增雨基地飞机作业飞行72架(次),飞行182小时,影响区域遍布全区大部地区,增加自然降雨量约20亿吨;年内全区增加新型增雨火箭布点50处,大规模火箭增雨作业近400点(次),施放增雨火箭8 000枚,影响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增加自然降雨量约8亿吨;人工增雨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抗旱工作做出较大贡献。全区高炮点达716处,防雹作业1 473次,发射炮弹5万余发,影响面积达7 500万亩,据统计,设防地区基本无严重雹灾,效益显著。
    【气候影响评价】
    气候概况2001年度气温明显偏高,盛夏出现高温酷热天气,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创历史新高。全区年总降水量普遍偏少。部分地区春旱、夏旱严重。全年大风日数偏少,沙尘暴天气明显偏多。日照时数分布不均。全区部分地区出现白灾、沙尘暴、虫灾、冰雹和洪涝等气象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损失。全区年平均气温在-4.3℃~11.5℃之间。与常年相比,全区气温普遍偏高,其中赤峰南部和西部、呼盟西北部、锡盟及以西大部地区偏高1~2℃,乌海、巴盟河套区、呼市、包头的大部地区、乌盟北部、锡盟西北部及呼盟东南部、兴安盟扎赉特旗等地气温偏高2~3℃。冬季全区平均气温-30.3℃~-3.8℃。与常年相比是东部低西部高。全区年降水量各地在19~491毫米之间。与常年相比,阿盟东部、乌海、鄂尔多斯市西部和南部及巴盟河套区、包头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年降水量偏多10~20%,其余地区降水普遍偏少,其中呼伦贝尔市西部偏少50%左右。阿盟西部、巴盟北部、锡盟中西部、通辽大部及兴安盟中东部偏少25~50%。冬季全区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下,其中有二分之一的地区季降水量不足10毫米。年日照时数全区各地在2 243~3 618小时之间,其中阿荣旗最少为2 243小时。阿盟额济纳旗年日照时数3 500小时以上。与常年相比呼盟中部、乌盟及以西地区至阿盟中南部的大部地区年日照时数偏少50~280小时,其余大部地区偏多50~300小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01年度全区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在沙尘暴、虫灾、罕见的旱灾严重影响下,全区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粮食总产量为123.91亿公斤,与上年相比呈持平略减态势。春季干旱少雨,大风扬沙频繁,对春播极为不利。年内春季回暖早,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加之大风、沙尘暴频繁出现,造成大部农田土壤水分严重失墒,直到春末未有接墒雨,严重旱象不断持续发展,使播种期普遍推迟,不能按期正常春播,除水浇地外,旱耕地一直无法下种。因接墒雨晚,部分地区6月下旬才播种,只能播短期低产作物,因而影响产量。夏季降水少,高温日数偏多,影响作物生长。从入夏至初伏全区大部地区一直没有出现大范围有效降水,从而导致旱情日趋严重,东部及中西部部分地区在春旱的基础上又发展为初夏旱、严重伏旱,旱情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使已播种作物出苗困难,旱坡地普遍长势差,并且缺苗断垄、枯死现象严重,干旱严重抑制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秋季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增多,秋霜普遍较晚。进入秋季,全区气温偏高,降水增多,主要集中于9~10月上旬,霜冻除东部部分地区偏早外,全区大部地区偏晚,无霜期较长,全区农作物未遭受冻害影响。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2001年气候对畜牧业影响为弊大于利,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受损失。冬季白灾,损失严重。锡盟及以东牧区进入深秋以来,先后出现多次较大范围降雪天气,并伴有降温和大风天气,使牧区过早形成座冬雪,2000年12月底至2001年1月初持续降雪,上述牧区遭受自1977年以来最为严重白灾袭击,草场积雪厚度平均高30~50厘米,个别地区为100厘米。同时各地遭受大风、沙尘暴侵袭,加剧了白灾危害。给牧业、牧民生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天然草场分部被积雪覆盖,积雪层和冰雪层交错形成,交通严重受阻,通讯中断,牧区全部受重灾,牲畜无法出牧采食,牧业生产、牧民生活也无法正常运转。由于交通受阻,饲草料严重不足,灾区的人、畜均处于饥饿待援状态,牲畜抗灾能力弱,膘情逐渐下降,牲畜大批死亡、走失,房屋、棚圈等基础设施严重损坏。春季干旱严重,且受风沙高温影响,牧草返青推迟。入春后,气温急剧回升,积雪迅速融化,大部牧区降水偏少,扬沙及沙尘暴天气频繁,而且强度大,范围广,土壤水分蒸发快,失墒严重,春旱十分严重,使天然牧草返青期比正常年景推迟一个月,部分草场未返青,牧草生长缓慢,有些地区草根被大风刮出地表面,植被稀疏,牲畜出牧采食困难,造成大量牲畜死亡。夏季异常高温,伏旱极其严重,牧草生长受阻。夏季牧区持续高温少雨,中西部牧区春夏连旱。大部牧区在牧草生长季关键期需水严重受阻,使天然牧草长势差,植被低矮、稀疏,甚至死亡,由于高温、干旱的影响,大部河流断流、水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牲畜出栏率较正常年景减少一半,夏季气候给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秋季温度高、光照足,适宜畜牧业生产。大部牧区初霜期较常年偏晚,延长牲畜采食青草时间,对牲畜抓秋膘、牧区打贮草十分有利。但由于干旱,牧草长势差,广大牧户贮草量不足,影响牲畜安全越冬。
    【法制建设】全区初步建立起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气象行政执法体系,专兼职气象执法人员达370人;在各级人大、政府法制部门的指导和参与下,年内开展《气象法》行政执法检查;草拟《内蒙古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升空气球管理办法》,已上报自治区政府法制办;制定“依法行政专家咨询论证”和“依法行政社会投诉”两项制度;对赤峰市、乌盟、呼市等地发生的5起违反气象法律、法规事件,依法进行查处。
    【精神文明建设】自治区气象局和盟(市)气象局党组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并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全区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提高现有文明单位级别、档次为重点,完成自治区气象局机关和锡盟气象局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复查验收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内蒙古军区联合命名巴盟气象局、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气象局和乌盟化德县气象局为2000~2001年度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工程师石少宏被中国气象局评为2001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年内在5个盟市、15个旗县开展局务公开工作,全区越级上访率比上年降低20%。
    【存在问题】气象服务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服务领域需要拓展;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亟待提高;气象科技与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难以适应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经费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