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2卷  /  盟市旗县

2002卷

  • 磴口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李茂(9月离任)
              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利元
    县    长:张元胜(10月任职)
    政协主席:杜承利
    武装部长:董桂山
    政    委:李应龙
    【概况】200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县撤乡并镇。撤去原粮台乡、坝楞乡、小关井苏木,分别合并在巴彦高勒镇、补隆淖镇、沙金套海苏木和哈腾套海苏木。至2001年末,全县为2苏木、2乡、4镇,共48个村(嘎查),240个村民小组(饲料地),5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委会。境内有所属巴盟农管局的5个国营农场和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总人口120 540人(包括国营农场,沙林中心人口),总人口比上年增长0.3%。其中城市户人口44 811人,比上年增长0.8%;农区户人口49 987人;牧区人口9 037人,农场总人口16 705人。全地区共16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1.5%,蒙古族占2.4%,回族占5.7%,满族占0.22%,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不足100人。
       磴口县地处内陆,既有山地、沙漠,又有平原。其山地系阴山山脉西端,沙漠属乌兰布和沙漠,平原为河套平原。全县625万亩土地中,沙漠426.9万亩,占经营面积的68.3%,山地145.3万亩,占23%,平原45.5万亩。
        沙漠特征:其形状复杂,有新月形沙丘链,垅岗形沙丘,陵状沙丘和平坦沙地。较大的流沙群集中在西南沿河一带,其危害趋势直逼黄河。东北部由于山地的掩护,风力减弱,植被良好,沙丘多为固定或半固定状。沿平原与沙漠衔接带因多年来人为作用,形成流沙带,其带窄则几米几十米,宽则数公里。通过近几年的治理,恢复了植被,也成为固定沙丘。
        山地特征:山地有大小不等的414条沟,并可纳入8条大沟。即哈格乃隆沟、苏木图沟、格尔敖包沟、阿贵沟、乌斯台沟、额勒斯太沟、布都毛道沟、查阿僧沟。山地山坡最低3度,最高50度,一般为20~30度。山体相对高差800米,最高峰2 046米。其岩石类型较全,从侵入岩到喷发岩,酸性岩、超基性岩均有发育,酸性、中酸性岩分布最广。山地植被稀疏,岩石裸露,偶有山榆,蒙古扁桃等乔灌木生长。山前洪积扇半径3~4公里,扇顶高程1 100米,扇缘1 050~1 070米。
        平原地貌特征:河套平原属黄河冲积平原,这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易灌易排,是天然的粮仓。磴口经营部分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约1/5 000,海拔由1 053米降至1 037米。平原是磴口的农区,80%以上人口的集中在平原区。
        气候特征:磴口地处中纬度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大气系统多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历年年平均气温7.6℃,年平均风速3.0米/秒,年总降水144.5毫米,年日照总时数3 209.5小时,年总蒸发量2 397.6毫米(为降水的16倍),无霜期136天,年平均湿度47%,年平均总辐射153.66千卡平方厘米。
        2001年,年总降水量118.1毫米,比历年年平均少降水26.5毫米,且降水集中在6月至9月份。年平均气温9.4℃,高于历年平均值,比上年高0.8℃,最低气温高于历年平均值,最高气温与历年平均持平。全年日照时数为3 377.0小时,占全年日照的76%,较历年平均值高168小时。全年平均风速2.8米/秒,比历年平均值低0.2米/秒,4月份平均风速高于历年平均值。全年蒸发量为2 862.8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465.2毫米。全年平均湿度55.4%,大于历年平均值。全年无霜期254天,高于历年平均值,且初霜冻晚,终霜冻早。全年出现沙尘暴日4次,冰雹出现1次,最大冻土层60厘米。
        据有关部门调查,磴口地区宜林宜农土地有200余万亩,即除山地和极难利用的土地外,绝大部分可以垦殖。至2001年底全地区已垦殖土地约70万亩,也就是说尚有三分之二土地待垦。
    平原地区因开发利用早,熟化土层深厚,有40%已成为稳产高产良田。在沙区近年来已在大面积开垦。沙地土壤是在河湖相沉积上发育而成的河流冲积相粘土层,土层深可达数米,上覆沙层。沙的来源有本地也有外移。黄河在大移动后,留下大量的河滩和河槽,河滩上茂盛的植被阻挡住随风携来的沙尘。
        磴口土地资源已被国家列入二十一世纪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同时被自治区划为移民扶贫区,现已移民4 000多人。磴口地区不但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水资源和水利设施。有52公里河岸线,3条干渠引水,年引水6亿立方米。而且水期与作物生长期同步。地下水也有一定蕴藏量,单开涌水量在40~140吨/小时之间。这得天独厚的土地和水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保障。
        境内已探明的矿藏13种,金属矿6种,非金属矿7种。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铜、铁、瓷石、大理石和硅矿,有希望开采的有金银2种。
    【“王爷地甘草”】是药王之王,磴口县境内均有分布,年采集量30~50万吨左右。多年来一直出售初级产品,现正在蕴酿深加工,有望形成系列产业。除甘草外,境内盛产锁阳、苦参、苁蓉等药品。
    【旅游资源】境内有建于400多年前的寺庙(阿贵庙),有建于1893年前的天主堂,有西汉重要关隘鸡鹿塞,还有西汉武帝时修筑的窳浑、三封、临戎古城遗址。这些古建筑和遗址是了解该地区人文历史的重要见证。除上述景观外,还有20世纪60年代初建造的“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黄河三盛公铁桥”和分布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中大大小小的湖泊以及阴山岩画,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一经开发都是很好的旅游胜地。2001年已对个别项目进行了开发性建设。
    【再生资源】2001年全年日照时数达3 377.0小时,年总辐射153.66千卡/平方厘米,是巴彦淖尔盟也是全国最高地区之一,光的利用率为0.4~0.6%。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为风季,风季长达8个月,风力一般为5~10级。
    物产:磴口自古以来为农牧区,畜种有绵羊、山羊、蒙古黄牛、双峰驼、猪、驴等。
    农产品有:春小麦、玉米、大豆、葵花、甜菜、高梁、谷子、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大白菜等。
        工业产品有:化工产品类、机械制造类、食品加工类、塑料制品类。主要品种为:绵白糖,红矾钠、硫酸碱、玻纤织品,地膜、播种机、冷饮和奶制品等。主要乔灌木有:杨、柳、榆、红柳、河柳、沙枣等。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6 186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3 771万元,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完成33 7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5%;第三产业完成30 713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 806万元,增长34.1%。财政收入完成4 608万元,比上年增长6.7%,财政支出完成9 586万元,增长28.3%,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 420元,增长7.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615元,增长8.6%。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1年,农业生产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牧区稳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农业经济有长足进步。在农产品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农民纯收入仍有较大的增加,确保了农牧区的稳定。年内播种总面积24.53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7.26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21 125万元。订单农业、特色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县订单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3%,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民收入的55%来自订单农业。以番茄、蜜瓜、富硒小麦、南瓜、青椒等为主的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为60%,成为农民创收的主渠道。
        改革农业生产管理,压缩乡村人员,以及费改税措施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年度核减税收195万元。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有新突破,全年推广增产技术十项。包括节水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温室大棚反季节栽培、精品果园建设、农作物平衡施肥、综合病虫害防治、盐碱地覆膜栽培、绿食或无公害技术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对农民增收切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畜牧业】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优化种群,稳猪保羊发展牛是畜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为使这一思路落实到生产实践中,新年伊始,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就注重三元体系的建立,即粮、经、草、种植比例。同时扩大草库伦和围栏面积。年内共发展人工种草8.43万亩(其中优质饲草1.4万亩),围栏完成7.83万亩,基本实现年初计划目标。
        严禁放牧,发展秸杆圈养,首先要加强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基础设施投资达1 200万元,新建高标准棚圈43处,建青贮池3 700平方米,打井30眼。为改良畜种优化种群,先后引进纯种肉羊8 095只,种奶牛、瘦肉猪、高产细毛羊242头(只)。完成人工配种3.6万头(只)。完成牲畜疫病防疫117.4万头(只)。截至6月末,全县牲畜总头数27万头(只),比上年年底增加15万头(只)。牲畜良种,改良种达85.7%,繁殖母畜占牲畜总头数的57.2%,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3%,上升到27%,畜牧业主业地位进一步攀升。
    【生态建设】年初,政府出台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若干决定》。《决定》指出:在稳定林地所有权不变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林地向造林大户转移,造林户领到林权证后,可以转让、继承。各苏木乡镇又根据文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些适应本区的优惠政策,并相继把宜林荒沙荒滩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划给个人和企业限期治整。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极大地调动起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植树造林形成热潮。据统计,全年发展生态大户38户,治理沙漠1万亩;发展造林大户140多户,造林3.6万亩;6家私营企业参与治理,植树1.7万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63万亩(其中包括:苏木乡镇造林、个体、私企造林、飞播造林),环城防风林带造林46万株,并建成义务植树基地一处,面积为2 000亩。
    【工业】依据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政府不断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其措施之一是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不定期组织和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并从自身出发,清理不合理的涉企收费,简化新创企业审批程序。其二是合理解决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特别是对新转制企业,新旧体制交换往往给企业遗留下不少历史问题,政府出面给予合情合理的解决,从而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由于措施得力,上缴税金2 476万元,比上年增加588万元,增幅达30%。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上升到53.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民营化目标实现,骨干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其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94%,产品销售率达94%。
    【教育事业】“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全县有中小学54所,在校学生15 693人。平均每个村(嘎查)有一所小学,每个乡有一所初级中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毕业率100%,小学教师合格率达98.4%。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巩固率为98%,初中教师合格率90.4%。高中教育质量有所提高,高中入学率占初中毕业生的71.4%。教师合格率64.3%,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高考入学率31%,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
        民族教育不断成长壮大,蒙语授课学校两所,蒙授初中毕业率100%,升学率为84%。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为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在教育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组织教师到教育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通过学习培训,并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进行不定期的素质测试,使教师队伍素质有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卫生】在广大农牧区,对乡村医疗机构进行了整顿,取缔“三无”个体诊所,充实村级卫生所。新建扩建一批乡村卫生院(所),购进必要的医疗器械设备,使农牧区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基本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村治疗的目标。年内全县建成“花园式”卫生院两所,盟级甲等卫生院一所,爱婴卫生院一所。
        在城镇继续加强县级两所医院的技术力量,扩大医院病员容量。年内扩建病房3 000平方米,增设病床300多张。病房安装了电话和急救呼叫、心脏监护等设施。与此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改医疗费用病人心中无数的现象。
        加大医药市场监管力度,杜绝假冒伪劣、过期药品流入市场。全年共查获违纪违法案件十多起,销毁药品(具)价值1.3万元,取缔“三无”诊所51个。
        破除迷信,大力推行新法接生和科学哺乳,收到良好的效果。2001年孕妇住院分娩和新法接生普及率分别达到65%和100%,年内发现传染病五种,249例,发病率204.27/10万。其中,肝炎占75.6%,麻疹占10.8%,菌痢占4.42%,出血热占0.14%,肺结核占8.5%。由于发现及时,都得到有效控制。糖丸接种率达100%。
    【设施建设】城市化建设有较大飞跃,投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达10 235万元(包括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安建工程投资、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投资、通信网络扩建投资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资1 117.5万元,建成广场两处,总面积4.2平方米;街区、住宅区绿化8 910平方米;自来水主管道改建1 700米,新增集中供热7万平方米。
    扩破地区界线,引进外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金,完成招投标33项,工程总面积10万平方米,总造价8 018万元。年末竣工220项,竣工面积6.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 357万元。
    【邮政】各集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有线广播电视,自来水和排水使用率分别为65%和30%。程控电话用户发展到12 890户,比上年增长32.5%,“三线保障”和民政救济进一步健全,低收入群体覆盖度达35%。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磴口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李茂(9月离任)
              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利元
    县    长:张元胜(10月任职)
    政协主席:杜承利
    武装部长:董桂山
    政    委:李应龙
    【概况】200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县撤乡并镇。撤去原粮台乡、坝楞乡、小关井苏木,分别合并在巴彦高勒镇、补隆淖镇、沙金套海苏木和哈腾套海苏木。至2001年末,全县为2苏木、2乡、4镇,共48个村(嘎查),240个村民小组(饲料地),5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委会。境内有所属巴盟农管局的5个国营农场和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总人口120 540人(包括国营农场,沙林中心人口),总人口比上年增长0.3%。其中城市户人口44 811人,比上年增长0.8%;农区户人口49 987人;牧区人口9 037人,农场总人口16 705人。全地区共16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1.5%,蒙古族占2.4%,回族占5.7%,满族占0.22%,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不足100人。
       磴口县地处内陆,既有山地、沙漠,又有平原。其山地系阴山山脉西端,沙漠属乌兰布和沙漠,平原为河套平原。全县625万亩土地中,沙漠426.9万亩,占经营面积的68.3%,山地145.3万亩,占23%,平原45.5万亩。
        沙漠特征:其形状复杂,有新月形沙丘链,垅岗形沙丘,陵状沙丘和平坦沙地。较大的流沙群集中在西南沿河一带,其危害趋势直逼黄河。东北部由于山地的掩护,风力减弱,植被良好,沙丘多为固定或半固定状。沿平原与沙漠衔接带因多年来人为作用,形成流沙带,其带窄则几米几十米,宽则数公里。通过近几年的治理,恢复了植被,也成为固定沙丘。
        山地特征:山地有大小不等的414条沟,并可纳入8条大沟。即哈格乃隆沟、苏木图沟、格尔敖包沟、阿贵沟、乌斯台沟、额勒斯太沟、布都毛道沟、查阿僧沟。山地山坡最低3度,最高50度,一般为20~30度。山体相对高差800米,最高峰2 046米。其岩石类型较全,从侵入岩到喷发岩,酸性岩、超基性岩均有发育,酸性、中酸性岩分布最广。山地植被稀疏,岩石裸露,偶有山榆,蒙古扁桃等乔灌木生长。山前洪积扇半径3~4公里,扇顶高程1 100米,扇缘1 050~1 070米。
        平原地貌特征:河套平原属黄河冲积平原,这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易灌易排,是天然的粮仓。磴口经营部分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约1/5 000,海拔由1 053米降至1 037米。平原是磴口的农区,80%以上人口的集中在平原区。
        气候特征:磴口地处中纬度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大气系统多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历年年平均气温7.6℃,年平均风速3.0米/秒,年总降水144.5毫米,年日照总时数3 209.5小时,年总蒸发量2 397.6毫米(为降水的16倍),无霜期136天,年平均湿度47%,年平均总辐射153.66千卡平方厘米。
        2001年,年总降水量118.1毫米,比历年年平均少降水26.5毫米,且降水集中在6月至9月份。年平均气温9.4℃,高于历年平均值,比上年高0.8℃,最低气温高于历年平均值,最高气温与历年平均持平。全年日照时数为3 377.0小时,占全年日照的76%,较历年平均值高168小时。全年平均风速2.8米/秒,比历年平均值低0.2米/秒,4月份平均风速高于历年平均值。全年蒸发量为2 862.8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465.2毫米。全年平均湿度55.4%,大于历年平均值。全年无霜期254天,高于历年平均值,且初霜冻晚,终霜冻早。全年出现沙尘暴日4次,冰雹出现1次,最大冻土层60厘米。
        据有关部门调查,磴口地区宜林宜农土地有200余万亩,即除山地和极难利用的土地外,绝大部分可以垦殖。至2001年底全地区已垦殖土地约70万亩,也就是说尚有三分之二土地待垦。
    平原地区因开发利用早,熟化土层深厚,有40%已成为稳产高产良田。在沙区近年来已在大面积开垦。沙地土壤是在河湖相沉积上发育而成的河流冲积相粘土层,土层深可达数米,上覆沙层。沙的来源有本地也有外移。黄河在大移动后,留下大量的河滩和河槽,河滩上茂盛的植被阻挡住随风携来的沙尘。
        磴口土地资源已被国家列入二十一世纪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同时被自治区划为移民扶贫区,现已移民4 000多人。磴口地区不但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水资源和水利设施。有52公里河岸线,3条干渠引水,年引水6亿立方米。而且水期与作物生长期同步。地下水也有一定蕴藏量,单开涌水量在40~140吨/小时之间。这得天独厚的土地和水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保障。
        境内已探明的矿藏13种,金属矿6种,非金属矿7种。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铜、铁、瓷石、大理石和硅矿,有希望开采的有金银2种。
    【“王爷地甘草”】是药王之王,磴口县境内均有分布,年采集量30~50万吨左右。多年来一直出售初级产品,现正在蕴酿深加工,有望形成系列产业。除甘草外,境内盛产锁阳、苦参、苁蓉等药品。
    【旅游资源】境内有建于400多年前的寺庙(阿贵庙),有建于1893年前的天主堂,有西汉重要关隘鸡鹿塞,还有西汉武帝时修筑的窳浑、三封、临戎古城遗址。这些古建筑和遗址是了解该地区人文历史的重要见证。除上述景观外,还有20世纪60年代初建造的“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黄河三盛公铁桥”和分布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中大大小小的湖泊以及阴山岩画,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一经开发都是很好的旅游胜地。2001年已对个别项目进行了开发性建设。
    【再生资源】2001年全年日照时数达3 377.0小时,年总辐射153.66千卡/平方厘米,是巴彦淖尔盟也是全国最高地区之一,光的利用率为0.4~0.6%。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为风季,风季长达8个月,风力一般为5~10级。
    物产:磴口自古以来为农牧区,畜种有绵羊、山羊、蒙古黄牛、双峰驼、猪、驴等。
    农产品有:春小麦、玉米、大豆、葵花、甜菜、高梁、谷子、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大白菜等。
        工业产品有:化工产品类、机械制造类、食品加工类、塑料制品类。主要品种为:绵白糖,红矾钠、硫酸碱、玻纤织品,地膜、播种机、冷饮和奶制品等。主要乔灌木有:杨、柳、榆、红柳、河柳、沙枣等。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6 186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3 771万元,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完成33 7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5%;第三产业完成30 713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 806万元,增长34.1%。财政收入完成4 608万元,比上年增长6.7%,财政支出完成9 586万元,增长28.3%,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 420元,增长7.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615元,增长8.6%。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1年,农业生产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牧区稳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农业经济有长足进步。在农产品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农民纯收入仍有较大的增加,确保了农牧区的稳定。年内播种总面积24.53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7.26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21 125万元。订单农业、特色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县订单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3%,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民收入的55%来自订单农业。以番茄、蜜瓜、富硒小麦、南瓜、青椒等为主的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为60%,成为农民创收的主渠道。
        改革农业生产管理,压缩乡村人员,以及费改税措施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年度核减税收195万元。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有新突破,全年推广增产技术十项。包括节水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温室大棚反季节栽培、精品果园建设、农作物平衡施肥、综合病虫害防治、盐碱地覆膜栽培、绿食或无公害技术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对农民增收切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畜牧业】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优化种群,稳猪保羊发展牛是畜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为使这一思路落实到生产实践中,新年伊始,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就注重三元体系的建立,即粮、经、草、种植比例。同时扩大草库伦和围栏面积。年内共发展人工种草8.43万亩(其中优质饲草1.4万亩),围栏完成7.83万亩,基本实现年初计划目标。
        严禁放牧,发展秸杆圈养,首先要加强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基础设施投资达1 200万元,新建高标准棚圈43处,建青贮池3 700平方米,打井30眼。为改良畜种优化种群,先后引进纯种肉羊8 095只,种奶牛、瘦肉猪、高产细毛羊242头(只)。完成人工配种3.6万头(只)。完成牲畜疫病防疫117.4万头(只)。截至6月末,全县牲畜总头数27万头(只),比上年年底增加15万头(只)。牲畜良种,改良种达85.7%,繁殖母畜占牲畜总头数的57.2%,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3%,上升到27%,畜牧业主业地位进一步攀升。
    【生态建设】年初,政府出台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若干决定》。《决定》指出:在稳定林地所有权不变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林地向造林大户转移,造林户领到林权证后,可以转让、继承。各苏木乡镇又根据文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些适应本区的优惠政策,并相继把宜林荒沙荒滩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划给个人和企业限期治整。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极大地调动起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植树造林形成热潮。据统计,全年发展生态大户38户,治理沙漠1万亩;发展造林大户140多户,造林3.6万亩;6家私营企业参与治理,植树1.7万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63万亩(其中包括:苏木乡镇造林、个体、私企造林、飞播造林),环城防风林带造林46万株,并建成义务植树基地一处,面积为2 000亩。
    【工业】依据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政府不断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其措施之一是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不定期组织和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并从自身出发,清理不合理的涉企收费,简化新创企业审批程序。其二是合理解决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特别是对新转制企业,新旧体制交换往往给企业遗留下不少历史问题,政府出面给予合情合理的解决,从而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由于措施得力,上缴税金2 476万元,比上年增加588万元,增幅达30%。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上升到53.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民营化目标实现,骨干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其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94%,产品销售率达94%。
    【教育事业】“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全县有中小学54所,在校学生15 693人。平均每个村(嘎查)有一所小学,每个乡有一所初级中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毕业率100%,小学教师合格率达98.4%。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巩固率为98%,初中教师合格率90.4%。高中教育质量有所提高,高中入学率占初中毕业生的71.4%。教师合格率64.3%,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高考入学率31%,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
        民族教育不断成长壮大,蒙语授课学校两所,蒙授初中毕业率100%,升学率为84%。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为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在教育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组织教师到教育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通过学习培训,并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进行不定期的素质测试,使教师队伍素质有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卫生】在广大农牧区,对乡村医疗机构进行了整顿,取缔“三无”个体诊所,充实村级卫生所。新建扩建一批乡村卫生院(所),购进必要的医疗器械设备,使农牧区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基本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村治疗的目标。年内全县建成“花园式”卫生院两所,盟级甲等卫生院一所,爱婴卫生院一所。
        在城镇继续加强县级两所医院的技术力量,扩大医院病员容量。年内扩建病房3 000平方米,增设病床300多张。病房安装了电话和急救呼叫、心脏监护等设施。与此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改医疗费用病人心中无数的现象。
        加大医药市场监管力度,杜绝假冒伪劣、过期药品流入市场。全年共查获违纪违法案件十多起,销毁药品(具)价值1.3万元,取缔“三无”诊所51个。
        破除迷信,大力推行新法接生和科学哺乳,收到良好的效果。2001年孕妇住院分娩和新法接生普及率分别达到65%和100%,年内发现传染病五种,249例,发病率204.27/10万。其中,肝炎占75.6%,麻疹占10.8%,菌痢占4.42%,出血热占0.14%,肺结核占8.5%。由于发现及时,都得到有效控制。糖丸接种率达100%。
    【设施建设】城市化建设有较大飞跃,投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达10 235万元(包括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安建工程投资、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投资、通信网络扩建投资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资1 117.5万元,建成广场两处,总面积4.2平方米;街区、住宅区绿化8 910平方米;自来水主管道改建1 700米,新增集中供热7万平方米。
    扩破地区界线,引进外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金,完成招投标33项,工程总面积10万平方米,总造价8 018万元。年末竣工220项,竣工面积6.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 357万元。
    【邮政】各集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有线广播电视,自来水和排水使用率分别为65%和30%。程控电话用户发展到12 890户,比上年增长32.5%,“三线保障”和民政救济进一步健全,低收入群体覆盖度达35%。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