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1卷  /  特载

2001卷

  • 在全区退耕还林还草现场会上得讲话
  • (2000年8月20日于四子王旗)

    刘明祖

     

    这次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的全区退耕还林还草现场会,是在国家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认真总结乌盟等地区在生态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中创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对退耕还林还草重大意义的认识,动员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促进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自治区党委、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乌盟等地区的生态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开好这次会议提出了具体意见。刚才,我们观看了乌盟退耕还林还草的电视录像,听取了乌盟盟委、行署的经验介绍;一会儿,农业部副部长、国家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成果同志还要做指导讲话。会议期间,我们还将实地参观四子王旗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的一些先进典型;听取乌盟一些旗县、乡镇的经验介绍;会议结束时,傅守正同志还要作总结讲话。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从西部大开发全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生态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意义

    从今年起,党中央决定在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强调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来抓,为我们搞好西部大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内蒙古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是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京津和“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历届领导都把生态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很大成绩,使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生态环境总体上仍呈继续恶化的态势。目前,荒漠化土地已占全区总面积的60%左右,并且每年仍以1000多万亩的速度推进。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29个旗县,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1.8亿吨,加重了下游河床淤积;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水源涵养功能衰退,成为松辽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位于京津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阴山北麓生态环境的恶化,对首都等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党中央、国务院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分关心和重视。去年年初,江总书记在我区视察工作时指出:“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西北、东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和责任都十分重大,一定要搞好”。今年以来,温家宝副总理专门听取我区关于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汇报,对解决我区草原沙化退化和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5月12日至13日,朱基总理带领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我区浑善达克沙地进行实地考察,对搞好我区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搞好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并决定成立由国家林业、计委、农业、环保、水利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我区的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工作。

    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步伐,党中央、国务院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粮食供应充裕的有利条件,在西部地区采取以粮代赈的措施,加快恢复林草植被和生态环境。这一重大举措,是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建设方针的具体化,也是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好办法,完全符合内蒙古的实际。我区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其中不少耕地属坡耕地和沙化地。把不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种树种草,恢复植被,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可能。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决把不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尽快遏制土地荒漠、水土流失的势头,实现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都要从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特别是搞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这一事关当前、造福后代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认真总结全区的成功经验,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各盟市、旗县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从实际出发,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措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批值得全区借鉴和推广的好典型。赤峰市敖汉旗坚持统一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地大搞生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伊盟以推广种植沙棘、柠条为重点,大力发展沙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阿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使自然植被得到恢复;通辽市在沙坨地建设生态经济圈,既促进了生态建设,又实现了增产增收。特别是乌盟,在深刻总结多年来粮食生产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94年开始,提出了进一退二还三的生态建设发展战略,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批准和支持。通过在全盟大面积推开,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区率先走出了一条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乌盟生态破坏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乌盟,曾经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但从清代开始就大面积垦荒种田,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本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以粮为纲”政策的实施,乌盟后山地区大面积毁林开荒、垦草种粮,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最差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成为全区最贫困的地区。1994年9月,我第一次到乌盟后山地区调查研究,在化德、商都、察右后旗看到的几乎到处都是生态严重恶化,群众缺吃少穿的情景。人均耕地高达一、二十亩,却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当时全盟300多万人口,竟有近100万处于贫困线下,使我感到十分痛心和震惊。痛苦的经历教育了乌盟的广大干部群众。盟委、行署通过认真总结一些旗县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的经验,提出了进一退二还三的发展战略,即每建成一亩水旱高标准农田,退下二亩风蚀沙化耕地,还林还草还牧,恢复植被,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实施牲畜圈养。进退还战略实施六年来,据统计和抽样调查测算,全盟退耕面积达到1200多万亩,建成水旱基本田800万亩,种树种草面积达1100万亩,不仅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而且使农牧业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去年在遭受历史罕见旱灾的情况下,全盟粮食总产达到21.46亿斤,用过去一半的耕地产出了比过去丰年还要多的粮食;由于饲草和秸秆的增多,牲畜饲养量达到1109万头(只),比1994年增加了5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8元,比1994年增加1093元。对退下来的耕地,积极推行还林还草,已建成人工草场600多万亩,实现了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使第一产业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乌盟这几年在实施“进退还”战略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使“进退还”战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实施“进退还”战略的积极性;第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制定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进退还”和生态建设的路子;第三,按照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进”促“退”,“进退还”相结合,加快了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使农牧业在调整中增产,农牧民在调整中增收;第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进退还”战略的实施。乌盟原来不种玉米,土豆种植面积也不大。通过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等实用新技术,不仅大面积种植玉米,而且把土豆种植面积由100多万亩扩大到500多万亩,压缩低产的小麦、莜麦等种植面积,实现了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大幅度提高;第五,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提出了为养而种,以种促养,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乌盟实施进退还战略的成功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从总体上看,我区大多数地方自然条件比较差,干旱少雨,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养畜,甚至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如果再按这条老路走下去,不仅农牧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而且会加速生态破坏,最终形成越种越穷、越穷越种的恶性循环。乌盟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要在我区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生态建设这个根本,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这是一条长远之计和必由之路。我区地多人少,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8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我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无论是从生态建设的需要看,还是从提高农牧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畜产品比较丰富,农牧业生产的重点已由对量的需求转移到对质的要求上来。适应这一新形势,必须大力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效益质量型转变。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借鉴乌盟等地生态建设特别是实施进退还战略的成功经验,切实把退耕还林还草这一战略工程规划好、实施好。

    搞好退耕还林还草这一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我区横跨“三北”,各地区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经济基础都不尽相同,“进退还”的重点和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广大山区和沙区,要把退出坡耕地、沙坨地和发展水浇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抓住旱作农业的主要矛盾,发展水浇地,建设稳产高产田,做到精耕细作、高产高效;另一方面,把退下来的耕地载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在牧区,要通过落实草牧场承包到户责任制,采取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围封草场和划区轮牧等措施,因地制宜地实行退牧还草,千方百计恢复草场植被,逐步实现草畜平衡;对已经退化的草场,要采取禁牧围封、建网围栏、松土补播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努力恢复植被。在草场面积较小的半农半牧区,一方面要大搞人工种草,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秸秆转化,实行圈养,提高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总之,要通过实施“进退还”战略,使我区农牧业生产方式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广种薄收到精种高产,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使农牧业经济效益和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地提高,使我区的生态环境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为实现山川秀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进程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涉及整个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搞好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路子。科学的规划是搞好各项建设事业的基础。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长远建设任务,必须制定科学的规划。各盟市、旗县要根据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生态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工作规划。要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小流域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确定长远建设目标,又要明确近期建设项目和治理任务。要把退耕还林还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牧业区域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制定结合起来,分步组织实施。

    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规划,一定要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发展路子。牲畜严重超载过牧的地区,要实施休牧和季节性禁牧措施,大力推行牲畜舍饲圈养,在饲养方式上进行一次彻底变革。生态环境恶化、失去生存条件的地区,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逐步将人畜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把退化的草场腾出来,让其自然恢复植被。内蒙古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居住在生态环境非常恶劣的地区,有的甚至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他们一方面被贫困所困扰,一方面人畜继续破坏草场,使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实行生态移民,既可以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又可以使农牧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自治区党委、政府初步考虑,在争取国家的支持下,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居住在失去生存条件地区的20多万贫困农牧民迁移出来,在腾出来的沙化土地和草场建立生态保护区,使其自然恢复植被。

    第二,在退耕还林还草中加大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解决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的问题。乌盟实施“进退还”战略的经验,核心就是把生态建设与推进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促进农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这一关键,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当作一项开发性事业来抓。要以调整农牧业结构为切入点,尊重市场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努力走出一条精种、精养、高产的生态农牧业发展路子。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林草业,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要充分发挥产业化经营在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促进作用,在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具有商品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农牧大户,大胆向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进军,兴办产、加、储、销、运事业,在农村牧区构建起第一产业支撑二、三产业,二、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三大产业互相促进的格局。要着眼于整个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和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促进农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农牧业生产在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中提高效益,使农牧民群众在调整结构中增加收入。

    第三,充分发挥科技在退耕还林还草中的作用和威力。对比全区各地生态建设的效果可以看出,生态建设的水平高低、效益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含量的高低。乌盟等地的实践表明,依靠科技进步,是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保证。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科技含量。要对本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布局和重点,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害设防、源头治理、封育结合、建管用结合以及适地适树的原则,防止和克服重林轻草的倾向,充分发挥乔灌草的生态功能。同时,要组织科技力量,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集中研究开发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配套技术,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科技含量。要把实施“种子工程”作为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科技含量的重点,加速粮种、草种、林种、畜种的良种化进程。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退耕还林还草第一线,搞有偿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组建技术开发实体,进一步推动农牧业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今后,各地区在确定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时,都必须相应明确重点技术措施,不断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认真落实政策,加强部门配合,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步伐,党中央提出了以粮代赈的政策,为我们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为了落实党中央的部署,今年以来,自治区也相应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各地要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推动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坚持“谁投入、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按照承包土地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对退下来的耕地,明确权属关系,是谁的就由谁治理,使用权和收益权也相应归谁;对造林的土地承包期还可以适当延长,林权永远归个人所有。对于退下来的计税耕地,要相应减免农业税;对于还没有承包到户的“五荒”和草牧场,要承包到户,限期治理。所有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政策规定,都要向农牧民群众解释清楚。在确定退耕土地的同时,就要把退耕土地的治理、建设、管护任务和以粮代赈的政策落实到农户。

    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搞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计委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组织协调,在抓好规划的基础上,把国家向退耕农牧民提供的粮食、现金、种苗等各项补贴政策落实到户;农业、畜牧等部门要帮助农牧民搞好调整种养结构,提供科技服务,搞好科技培训;林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切实抓好种苗基地建设,保证满足供应还林还草所需的树种和草种;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生态保护与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意义,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在全区上下形成退耕还林还草、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良好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内蒙古山川秀美和可持续发展而奋斗!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在全区退耕还林还草现场会上得讲话
  • (2000年8月20日于四子王旗)

    刘明祖

     

    这次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的全区退耕还林还草现场会,是在国家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认真总结乌盟等地区在生态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中创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对退耕还林还草重大意义的认识,动员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促进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自治区党委、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乌盟等地区的生态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开好这次会议提出了具体意见。刚才,我们观看了乌盟退耕还林还草的电视录像,听取了乌盟盟委、行署的经验介绍;一会儿,农业部副部长、国家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成果同志还要做指导讲话。会议期间,我们还将实地参观四子王旗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的一些先进典型;听取乌盟一些旗县、乡镇的经验介绍;会议结束时,傅守正同志还要作总结讲话。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从西部大开发全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生态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意义

    从今年起,党中央决定在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强调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来抓,为我们搞好西部大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内蒙古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是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京津和“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历届领导都把生态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很大成绩,使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生态环境总体上仍呈继续恶化的态势。目前,荒漠化土地已占全区总面积的60%左右,并且每年仍以1000多万亩的速度推进。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29个旗县,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1.8亿吨,加重了下游河床淤积;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水源涵养功能衰退,成为松辽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位于京津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阴山北麓生态环境的恶化,对首都等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党中央、国务院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分关心和重视。去年年初,江总书记在我区视察工作时指出:“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西北、东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和责任都十分重大,一定要搞好”。今年以来,温家宝副总理专门听取我区关于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汇报,对解决我区草原沙化退化和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5月12日至13日,朱基总理带领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我区浑善达克沙地进行实地考察,对搞好我区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搞好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并决定成立由国家林业、计委、农业、环保、水利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我区的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工作。

    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步伐,党中央、国务院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粮食供应充裕的有利条件,在西部地区采取以粮代赈的措施,加快恢复林草植被和生态环境。这一重大举措,是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建设方针的具体化,也是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好办法,完全符合内蒙古的实际。我区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其中不少耕地属坡耕地和沙化地。把不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种树种草,恢复植被,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可能。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决把不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尽快遏制土地荒漠、水土流失的势头,实现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都要从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特别是搞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这一事关当前、造福后代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认真总结全区的成功经验,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各盟市、旗县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从实际出发,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措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批值得全区借鉴和推广的好典型。赤峰市敖汉旗坚持统一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地大搞生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伊盟以推广种植沙棘、柠条为重点,大力发展沙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阿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使自然植被得到恢复;通辽市在沙坨地建设生态经济圈,既促进了生态建设,又实现了增产增收。特别是乌盟,在深刻总结多年来粮食生产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94年开始,提出了进一退二还三的生态建设发展战略,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批准和支持。通过在全盟大面积推开,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区率先走出了一条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乌盟生态破坏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乌盟,曾经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但从清代开始就大面积垦荒种田,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本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以粮为纲”政策的实施,乌盟后山地区大面积毁林开荒、垦草种粮,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最差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成为全区最贫困的地区。1994年9月,我第一次到乌盟后山地区调查研究,在化德、商都、察右后旗看到的几乎到处都是生态严重恶化,群众缺吃少穿的情景。人均耕地高达一、二十亩,却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当时全盟300多万人口,竟有近100万处于贫困线下,使我感到十分痛心和震惊。痛苦的经历教育了乌盟的广大干部群众。盟委、行署通过认真总结一些旗县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的经验,提出了进一退二还三的发展战略,即每建成一亩水旱高标准农田,退下二亩风蚀沙化耕地,还林还草还牧,恢复植被,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实施牲畜圈养。进退还战略实施六年来,据统计和抽样调查测算,全盟退耕面积达到1200多万亩,建成水旱基本田800万亩,种树种草面积达1100万亩,不仅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而且使农牧业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去年在遭受历史罕见旱灾的情况下,全盟粮食总产达到21.46亿斤,用过去一半的耕地产出了比过去丰年还要多的粮食;由于饲草和秸秆的增多,牲畜饲养量达到1109万头(只),比1994年增加了5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8元,比1994年增加1093元。对退下来的耕地,积极推行还林还草,已建成人工草场600多万亩,实现了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使第一产业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乌盟这几年在实施“进退还”战略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使“进退还”战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实施“进退还”战略的积极性;第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制定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进退还”和生态建设的路子;第三,按照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进”促“退”,“进退还”相结合,加快了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使农牧业在调整中增产,农牧民在调整中增收;第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进退还”战略的实施。乌盟原来不种玉米,土豆种植面积也不大。通过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等实用新技术,不仅大面积种植玉米,而且把土豆种植面积由100多万亩扩大到500多万亩,压缩低产的小麦、莜麦等种植面积,实现了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大幅度提高;第五,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提出了为养而种,以种促养,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乌盟实施进退还战略的成功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从总体上看,我区大多数地方自然条件比较差,干旱少雨,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养畜,甚至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如果再按这条老路走下去,不仅农牧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而且会加速生态破坏,最终形成越种越穷、越穷越种的恶性循环。乌盟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要在我区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生态建设这个根本,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这是一条长远之计和必由之路。我区地多人少,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8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我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无论是从生态建设的需要看,还是从提高农牧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畜产品比较丰富,农牧业生产的重点已由对量的需求转移到对质的要求上来。适应这一新形势,必须大力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效益质量型转变。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借鉴乌盟等地生态建设特别是实施进退还战略的成功经验,切实把退耕还林还草这一战略工程规划好、实施好。

    搞好退耕还林还草这一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我区横跨“三北”,各地区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经济基础都不尽相同,“进退还”的重点和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广大山区和沙区,要把退出坡耕地、沙坨地和发展水浇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抓住旱作农业的主要矛盾,发展水浇地,建设稳产高产田,做到精耕细作、高产高效;另一方面,把退下来的耕地载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在牧区,要通过落实草牧场承包到户责任制,采取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围封草场和划区轮牧等措施,因地制宜地实行退牧还草,千方百计恢复草场植被,逐步实现草畜平衡;对已经退化的草场,要采取禁牧围封、建网围栏、松土补播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努力恢复植被。在草场面积较小的半农半牧区,一方面要大搞人工种草,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秸秆转化,实行圈养,提高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总之,要通过实施“进退还”战略,使我区农牧业生产方式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广种薄收到精种高产,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使农牧业经济效益和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地提高,使我区的生态环境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为实现山川秀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进程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涉及整个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搞好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路子。科学的规划是搞好各项建设事业的基础。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长远建设任务,必须制定科学的规划。各盟市、旗县要根据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生态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工作规划。要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小流域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确定长远建设目标,又要明确近期建设项目和治理任务。要把退耕还林还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牧业区域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制定结合起来,分步组织实施。

    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规划,一定要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发展路子。牲畜严重超载过牧的地区,要实施休牧和季节性禁牧措施,大力推行牲畜舍饲圈养,在饲养方式上进行一次彻底变革。生态环境恶化、失去生存条件的地区,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逐步将人畜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把退化的草场腾出来,让其自然恢复植被。内蒙古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居住在生态环境非常恶劣的地区,有的甚至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他们一方面被贫困所困扰,一方面人畜继续破坏草场,使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实行生态移民,既可以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又可以使农牧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自治区党委、政府初步考虑,在争取国家的支持下,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居住在失去生存条件地区的20多万贫困农牧民迁移出来,在腾出来的沙化土地和草场建立生态保护区,使其自然恢复植被。

    第二,在退耕还林还草中加大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解决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的问题。乌盟实施“进退还”战略的经验,核心就是把生态建设与推进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促进农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这一关键,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当作一项开发性事业来抓。要以调整农牧业结构为切入点,尊重市场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努力走出一条精种、精养、高产的生态农牧业发展路子。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林草业,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要充分发挥产业化经营在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促进作用,在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具有商品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农牧大户,大胆向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进军,兴办产、加、储、销、运事业,在农村牧区构建起第一产业支撑二、三产业,二、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三大产业互相促进的格局。要着眼于整个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和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促进农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农牧业生产在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中提高效益,使农牧民群众在调整结构中增加收入。

    第三,充分发挥科技在退耕还林还草中的作用和威力。对比全区各地生态建设的效果可以看出,生态建设的水平高低、效益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含量的高低。乌盟等地的实践表明,依靠科技进步,是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保证。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科技含量。要对本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布局和重点,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害设防、源头治理、封育结合、建管用结合以及适地适树的原则,防止和克服重林轻草的倾向,充分发挥乔灌草的生态功能。同时,要组织科技力量,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集中研究开发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配套技术,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科技含量。要把实施“种子工程”作为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科技含量的重点,加速粮种、草种、林种、畜种的良种化进程。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退耕还林还草第一线,搞有偿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组建技术开发实体,进一步推动农牧业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今后,各地区在确定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时,都必须相应明确重点技术措施,不断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认真落实政策,加强部门配合,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步伐,党中央提出了以粮代赈的政策,为我们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为了落实党中央的部署,今年以来,自治区也相应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各地要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推动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坚持“谁投入、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按照承包土地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对退下来的耕地,明确权属关系,是谁的就由谁治理,使用权和收益权也相应归谁;对造林的土地承包期还可以适当延长,林权永远归个人所有。对于退下来的计税耕地,要相应减免农业税;对于还没有承包到户的“五荒”和草牧场,要承包到户,限期治理。所有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政策规定,都要向农牧民群众解释清楚。在确定退耕土地的同时,就要把退耕土地的治理、建设、管护任务和以粮代赈的政策落实到农户。

    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搞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计委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组织协调,在抓好规划的基础上,把国家向退耕农牧民提供的粮食、现金、种苗等各项补贴政策落实到户;农业、畜牧等部门要帮助农牧民搞好调整种养结构,提供科技服务,搞好科技培训;林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切实抓好种苗基地建设,保证满足供应还林还草所需的树种和草种;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生态保护与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意义,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在全区上下形成退耕还林还草、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良好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内蒙古山川秀美和可持续发展而奋斗!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