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1卷  /  盟市旗县

2001卷

  • 松山区
  •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徐瑞祥(11月离任)

    赵知文(11月任职)

    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二龙

        长:郑喜春

    政协主席:曹友席

    纪委书记:褚继华(女 蒙古族 11月离任)

    郭云霞(女 蒙古族 11月任职)

     

    【概况】  2000年,松山区在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两个提高”统揽全局,积极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科教兴区战略,在大灾之年仍取得较好成绩,开创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2.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下降20.88%;第二产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9.45%;第三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12.2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全区各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由上年的46%下降到36%,第二产业由25%上升到29%,第三产业由29%上升到35%。

     

    【农业】  在历史罕见的大灾之年,全区各级组织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自强不息,通过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严重旱灾造成的损失。全区粮食总产实现25万吨,比上年减少48.98%,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持有粮食532公斤,减少48.71%。油料产量0.17万吨,减少91.56%;烤烟产量0.31万吨,减少9.93%;蔬菜产量17.5万吨,增长69.82%;瓜类产量3.43万吨,减少30.26%;甜菜产量0.75万吨,减少56.42%。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20.17%,其中种植业4.1亿元,下降37.89%;林业0.6亿元,下降13.59%;牧业3.4亿元,增长20.18%;渔业0.04亿元,下降26.09%。

     

    【畜牧业】  牧业年度家畜总头数 61.65万头(),比上年下降6.4%。年末牲畜出栏率66.50%,减少20.9%;年末生猪商品率97.5%,减少 2.5%。全年猪牛羊肉总产量为2.73万吨,与上年持平。

     

    【林业】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20.8万亩,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合格面积达15.1万亩;建设生态经济沟12.3万亩;营造经济林 7.4万亩,合格面积 5.4万亩;完成公路绿化57公里;完成挖山整地22万亩,沙地综合治理8.5万亩;完成沙源治理6万亩。封山育林(新育)2.1万亩,四旁植树155万株,义务植树174万株。年内,相继启动了关家营满族乡双塔山、上官地镇上官地村、岗子乡朝阳沟、五三镇山西营、当铺地镇东山等一批高科技、高效益重点项目。全年引进新树种41个、201亩,城市绿化树种和花卉繁育195亩。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常抓不懈。至年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7.7%,比上年增长0.7%。生态建设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生态治理面积24.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万亩,超万亩生态建设工程7处。

     

    【农田水利】  年内完成3 000亩以上水平梯田工程10处,建设和修复各类水源工程425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完成了二道河子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至年末,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76.26万亩,比上年减少4.99%;旱涝保收面积54.17万亩,减少5.75%;机电排灌面积46.46万亩,减少13.03%。全年水产品产量800吨,比上年增长4.99%。

     

    【工业 建筑业】  是年,全区工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全年工业增加值 2.8亿元,比上年增长 6%。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为0.66亿元,增长1.98%。工业产销衔接较好,限额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7.28%,增长3.11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原煤19.3万吨,增长5.46%;水泥4.04万吨,增长 10.44%;铜4827吨,增长1.84%;铸铁管1.17万吨,下降 12.03%;铸件2 078吨,增长3.95%;合成氨1.13万吨,下降28.48%。建筑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19.04%。

     

    【乡镇企业】  是年,全区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区内实际入库税金5 186万元,增长12.4%。年内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3 636家,全区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达18 432家,新增从业人员7 932人。个体私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5亿元。

    企业到位资金  全区各乡镇共引进到位资金8 155万元,新上外引内联项目94个,同时加大了小城镇、小区和市场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使其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和档次不断提高。红花沟、初头朗两镇被自治区列入乡镇企业示范区。

    企业改革  完成乡镇村集体企业转制2家,使转制企业总数达到407家,占全区乡村集体企业的99%。同时对转制不彻底的企业,通过改制“回头看”,实行“一企一策”,增强了乡镇企业的活力。

     

    【固定资产投资】  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亿元,比上年增长30.72%。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全年房屋竣工面积(城市部分)达26万平方米。

     

    【城市基础建设】  城市建设和改造力度不断加强,规模进一步扩大。306 国道一级路拓宽改造、阴河大桥建设、公路西客站启动、临河路路面硬化、松山大街东段和中段南侧慢车道硬化、英金路北段拓宽改造以及松山广场绿化美化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内相继竣工并交付使用,使松山区城市基础建设再上新台阶;同时,城区新增临河小区、向阳欧式小区、市国税小区等相继开工建设。是年房地产开发面积(城区)达15.5万建筑平方米。

     

    【交通运输】  全年公路货运量为96.5万吨,比上年增长2.66%;公路货运周转量为6 383万吨公里,增长5.16%;公路客运量为80.1万人,增长4.71%;公路客运周转量为1 855万人公里,增长6.98%。

     

    【招商引资】  全区通过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和采取“轮岗招商”等多种措施,招商引资工作又有新进展。企业和民间投资大幅增长,融集民间资本2 200万元的北方商贸城,河北生力集团投资6 000万元的北方建材城,内蒙古监狱管理局投资5 000万元的万捷石材厂相继开工建设;通过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城市排水、义教工程、抗旱救灾等十几个项目,争取到国家和自治区无偿资金2 100万元;一些乡镇通过各类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引进资金5 410万元。全年引进横向联合项目103个,引进区外资金2.5亿元。

     

    【商业 物价】尽管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消费能力相对下降,但在国家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市场销售仍呈上升趋势。200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3 亿元,增长3.13%。市场物价较为稳定,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98.7%和100.6%。

     

    【扶贫开发】  年初,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到组到户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加大扶贫工作领导力度。全年向贫困乡镇、村、组投入各类项目资金1 948.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97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60万元,扶贫贷款1 230万元,“联动开发工程”等社会扶贫投入资金物资261.4万元。扶持贫困户10 450户。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86处,恢复和扩大水浇地 1.2万亩,覆膜种植13.9万亩,建设温室大棚117,推广迪卡种猪2 400口。在特大旱灾之年,解决温饱1 700人,巩固温饱2.16万人。

     

    【抗灾救灾】  2000年全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跨年度旱灾。在特大旱灾之年,全区各级组织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设施农业、劳务输出,强化二、三产业,广泛开展社会救助。全区抽调400余名干部组建成33个工作队,深入灾区协助工作。开动一切水利设施,抗旱夏浇地55万亩;将设施农业作为抗灾自救的战略措施,新建日光温室2 038亩;输出劳动力 7.8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8万亩、节水面积3.6万亩,完成水保治理25.1万亩。  

     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抗灾救灾作为大事来抓,力争把灾情减少到最低程度,全力安排好灾民的生产生活。年内区直单位职工募集资金20.3万元,衣物2 600余件,同时还接收了来自首都北京人民捐赠的衣物近3 000包约6万件送往灾区,并向灾民发放救灾粮款216万元。

     

    【财政】  是年,在全区33个乡镇推行“零户统管”制度,区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罚缴分离”、“票款分离”制度,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效地控制了“三乱”行为,增强了财政实力。全年财政总收入8 808万元,比上年下降1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 557万元,下降16.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8 278万元,增长11.04%,收支差额9 470万元,收支极不平衡。

     

    【金融】  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9%;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增长2.4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35亿元,增长7.22%。

     

    【保险】  松山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789万元,比上年增长64.38%;赔款支出353万元,下降28.4%;年末人寿保险费收入1 376万元,下降11.85%,赔款支出86万元,下降17.53%。

     

    【科技】  松山区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各种渠道科技投入增长较快,3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区,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8个。全年上报科技成果3项。

     

    【教育】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全年筹资3 360万元,撤并了19所中小学、43个教学点,新建校舍2.25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扩建校舍43.8万平方米;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政府组织的“两基”达标验收。至年末,全区有普通中学46所,职业中学3,普通小学256所,小学在校生47 075人,比上年下降10.13%;初中在校生32 807人,增长 12.86%;高中在校生6 226人,增长7.79%。职业中学招收学生1 318人,在校生2 466人,毕业生557人。全区高考录取人数2 002人,连续9年居自治区前列。

     

    【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以“三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认真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收到很好效果。同时,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及“三德”教育,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实施“绿美亮”工程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年初出台《松山区2000年城镇建设实施意见》,为实现把松山区建设成21世纪新兴城区的战略思想打下基础。以创建十星级文明小康户、文明一条街、文明长廊为重点,深入开展了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双创双树”为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活动。在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载体,抓好延伸、辐射,扩大覆盖面。至年末,全区有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5个,市级文明单位66个,区级文明单位 746个(文明村179个,文明单位567个);十星级文明小康户达4.8万户。

     

    【文化】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全区拥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33个,电影公司1个,图书馆1个,新华书店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发射台和差转台15座,已有24个乡镇实现了MMDS有线电视联网,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92%。全年放映电影4 000场,发行《松山报》5 700份。

     

    【卫生】  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4个,床位733张,比上年增长471%。卫生技术人员1 169人,增长9.15%。

     

    【体育】  全年举办运动会14次,参赛人数4 000余人次。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年末全区体协组织发展到208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达4.3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80%。全年开展老年体育活动19次,参加人数800人次;参加区外比赛28次,参赛人数近200人次。

     

    【人口与计划生育】  年末,全区有14个民族,总人口为52.89万人。人口出生率13.26‰,死亡率7.35‰,自然增长率5.91‰。

     

    【人民生活】  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 688元,比上年增长9.33%;农民人均纯收入1 510元,下降28.1%。地区间、居民间收入差距仍较突出,一些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还较为困难。

    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 030元,比上年增长 18.0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城镇居民均居住面积9.63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1.18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  年末全区拥有光荣院、敬老院33所,收养483人;城乡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3.6万人次。年末,全区有6 061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国有企业职工4 914人,集体企业职工1 147人。有1 770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统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又有新发展,年末已有22 771人加入养老保险行列,比上年增长0.22%。

    (鲁殿华)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松山区
  •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徐瑞祥(11月离任)

    赵知文(11月任职)

    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二龙

        长:郑喜春

    政协主席:曹友席

    纪委书记:褚继华(女 蒙古族 11月离任)

    郭云霞(女 蒙古族 11月任职)

     

    【概况】  2000年,松山区在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两个提高”统揽全局,积极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科教兴区战略,在大灾之年仍取得较好成绩,开创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2.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下降20.88%;第二产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9.45%;第三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12.2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全区各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由上年的46%下降到36%,第二产业由25%上升到29%,第三产业由29%上升到35%。

     

    【农业】  在历史罕见的大灾之年,全区各级组织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自强不息,通过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严重旱灾造成的损失。全区粮食总产实现25万吨,比上年减少48.98%,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持有粮食532公斤,减少48.71%。油料产量0.17万吨,减少91.56%;烤烟产量0.31万吨,减少9.93%;蔬菜产量17.5万吨,增长69.82%;瓜类产量3.43万吨,减少30.26%;甜菜产量0.75万吨,减少56.42%。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20.17%,其中种植业4.1亿元,下降37.89%;林业0.6亿元,下降13.59%;牧业3.4亿元,增长20.18%;渔业0.04亿元,下降26.09%。

     

    【畜牧业】  牧业年度家畜总头数 61.65万头(),比上年下降6.4%。年末牲畜出栏率66.50%,减少20.9%;年末生猪商品率97.5%,减少 2.5%。全年猪牛羊肉总产量为2.73万吨,与上年持平。

     

    【林业】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20.8万亩,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合格面积达15.1万亩;建设生态经济沟12.3万亩;营造经济林 7.4万亩,合格面积 5.4万亩;完成公路绿化57公里;完成挖山整地22万亩,沙地综合治理8.5万亩;完成沙源治理6万亩。封山育林(新育)2.1万亩,四旁植树155万株,义务植树174万株。年内,相继启动了关家营满族乡双塔山、上官地镇上官地村、岗子乡朝阳沟、五三镇山西营、当铺地镇东山等一批高科技、高效益重点项目。全年引进新树种41个、201亩,城市绿化树种和花卉繁育195亩。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常抓不懈。至年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7.7%,比上年增长0.7%。生态建设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生态治理面积24.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万亩,超万亩生态建设工程7处。

     

    【农田水利】  年内完成3 000亩以上水平梯田工程10处,建设和修复各类水源工程425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完成了二道河子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至年末,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76.26万亩,比上年减少4.99%;旱涝保收面积54.17万亩,减少5.75%;机电排灌面积46.46万亩,减少13.03%。全年水产品产量800吨,比上年增长4.99%。

     

    【工业 建筑业】  是年,全区工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全年工业增加值 2.8亿元,比上年增长 6%。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为0.66亿元,增长1.98%。工业产销衔接较好,限额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7.28%,增长3.11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原煤19.3万吨,增长5.46%;水泥4.04万吨,增长 10.44%;铜4827吨,增长1.84%;铸铁管1.17万吨,下降 12.03%;铸件2 078吨,增长3.95%;合成氨1.13万吨,下降28.48%。建筑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19.04%。

     

    【乡镇企业】  是年,全区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区内实际入库税金5 186万元,增长12.4%。年内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3 636家,全区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达18 432家,新增从业人员7 932人。个体私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5亿元。

    企业到位资金  全区各乡镇共引进到位资金8 155万元,新上外引内联项目94个,同时加大了小城镇、小区和市场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使其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和档次不断提高。红花沟、初头朗两镇被自治区列入乡镇企业示范区。

    企业改革  完成乡镇村集体企业转制2家,使转制企业总数达到407家,占全区乡村集体企业的99%。同时对转制不彻底的企业,通过改制“回头看”,实行“一企一策”,增强了乡镇企业的活力。

     

    【固定资产投资】  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亿元,比上年增长30.72%。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全年房屋竣工面积(城市部分)达26万平方米。

     

    【城市基础建设】  城市建设和改造力度不断加强,规模进一步扩大。306 国道一级路拓宽改造、阴河大桥建设、公路西客站启动、临河路路面硬化、松山大街东段和中段南侧慢车道硬化、英金路北段拓宽改造以及松山广场绿化美化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内相继竣工并交付使用,使松山区城市基础建设再上新台阶;同时,城区新增临河小区、向阳欧式小区、市国税小区等相继开工建设。是年房地产开发面积(城区)达15.5万建筑平方米。

     

    【交通运输】  全年公路货运量为96.5万吨,比上年增长2.66%;公路货运周转量为6 383万吨公里,增长5.16%;公路客运量为80.1万人,增长4.71%;公路客运周转量为1 855万人公里,增长6.98%。

     

    【招商引资】  全区通过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和采取“轮岗招商”等多种措施,招商引资工作又有新进展。企业和民间投资大幅增长,融集民间资本2 200万元的北方商贸城,河北生力集团投资6 000万元的北方建材城,内蒙古监狱管理局投资5 000万元的万捷石材厂相继开工建设;通过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城市排水、义教工程、抗旱救灾等十几个项目,争取到国家和自治区无偿资金2 100万元;一些乡镇通过各类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引进资金5 410万元。全年引进横向联合项目103个,引进区外资金2.5亿元。

     

    【商业 物价】尽管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消费能力相对下降,但在国家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市场销售仍呈上升趋势。200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3 亿元,增长3.13%。市场物价较为稳定,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98.7%和100.6%。

     

    【扶贫开发】  年初,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到组到户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加大扶贫工作领导力度。全年向贫困乡镇、村、组投入各类项目资金1 948.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97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60万元,扶贫贷款1 230万元,“联动开发工程”等社会扶贫投入资金物资261.4万元。扶持贫困户10 450户。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86处,恢复和扩大水浇地 1.2万亩,覆膜种植13.9万亩,建设温室大棚117,推广迪卡种猪2 400口。在特大旱灾之年,解决温饱1 700人,巩固温饱2.16万人。

     

    【抗灾救灾】  2000年全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跨年度旱灾。在特大旱灾之年,全区各级组织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设施农业、劳务输出,强化二、三产业,广泛开展社会救助。全区抽调400余名干部组建成33个工作队,深入灾区协助工作。开动一切水利设施,抗旱夏浇地55万亩;将设施农业作为抗灾自救的战略措施,新建日光温室2 038亩;输出劳动力 7.8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8万亩、节水面积3.6万亩,完成水保治理25.1万亩。  

     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抗灾救灾作为大事来抓,力争把灾情减少到最低程度,全力安排好灾民的生产生活。年内区直单位职工募集资金20.3万元,衣物2 600余件,同时还接收了来自首都北京人民捐赠的衣物近3 000包约6万件送往灾区,并向灾民发放救灾粮款216万元。

     

    【财政】  是年,在全区33个乡镇推行“零户统管”制度,区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罚缴分离”、“票款分离”制度,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效地控制了“三乱”行为,增强了财政实力。全年财政总收入8 808万元,比上年下降1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 557万元,下降16.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8 278万元,增长11.04%,收支差额9 470万元,收支极不平衡。

     

    【金融】  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9%;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增长2.4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35亿元,增长7.22%。

     

    【保险】  松山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789万元,比上年增长64.38%;赔款支出353万元,下降28.4%;年末人寿保险费收入1 376万元,下降11.85%,赔款支出86万元,下降17.53%。

     

    【科技】  松山区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各种渠道科技投入增长较快,3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区,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8个。全年上报科技成果3项。

     

    【教育】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全年筹资3 360万元,撤并了19所中小学、43个教学点,新建校舍2.25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扩建校舍43.8万平方米;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政府组织的“两基”达标验收。至年末,全区有普通中学46所,职业中学3,普通小学256所,小学在校生47 075人,比上年下降10.13%;初中在校生32 807人,增长 12.86%;高中在校生6 226人,增长7.79%。职业中学招收学生1 318人,在校生2 466人,毕业生557人。全区高考录取人数2 002人,连续9年居自治区前列。

     

    【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以“三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认真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收到很好效果。同时,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及“三德”教育,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实施“绿美亮”工程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年初出台《松山区2000年城镇建设实施意见》,为实现把松山区建设成21世纪新兴城区的战略思想打下基础。以创建十星级文明小康户、文明一条街、文明长廊为重点,深入开展了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双创双树”为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活动。在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载体,抓好延伸、辐射,扩大覆盖面。至年末,全区有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5个,市级文明单位66个,区级文明单位 746个(文明村179个,文明单位567个);十星级文明小康户达4.8万户。

     

    【文化】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全区拥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33个,电影公司1个,图书馆1个,新华书店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发射台和差转台15座,已有24个乡镇实现了MMDS有线电视联网,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92%。全年放映电影4 000场,发行《松山报》5 700份。

     

    【卫生】  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4个,床位733张,比上年增长471%。卫生技术人员1 169人,增长9.15%。

     

    【体育】  全年举办运动会14次,参赛人数4 000余人次。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年末全区体协组织发展到208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达4.3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80%。全年开展老年体育活动19次,参加人数800人次;参加区外比赛28次,参赛人数近200人次。

     

    【人口与计划生育】  年末,全区有14个民族,总人口为52.89万人。人口出生率13.26‰,死亡率7.35‰,自然增长率5.91‰。

     

    【人民生活】  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 688元,比上年增长9.33%;农民人均纯收入1 510元,下降28.1%。地区间、居民间收入差距仍较突出,一些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还较为困难。

    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 030元,比上年增长 18.0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城镇居民均居住面积9.63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1.18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  年末全区拥有光荣院、敬老院33所,收养483人;城乡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3.6万人次。年末,全区有6 061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国有企业职工4 914人,集体企业职工1 147人。有1 770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统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又有新发展,年末已有22 771人加入养老保险行列,比上年增长0.22%。

    (鲁殿华)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