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6卷  /  特载

2016卷

  • “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情况的报告
  •  

    2014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全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实际出发,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全区所有行政嘎查村、国有农牧林场分场和较大自然村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和农网改造升级、村村通广播电视、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近两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强力推动下,各地各部门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并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74.81亿元,其中,自治区确定的十项工程完成投资611.81亿元,各盟市实施环境整治、修建广场和院墙等项目,完成投资263亿元。全区已完成覆盖任务的嘎查村达20062个,其中,行政村9388个、自然村10674个,分别占到行政村和自然村总数的84.39%28.70%

    一、采取的主要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层层传导压力

    自治区党委专门成立“十个全覆盖”领导小组,启动万名干部下乡驻村专项行动进行重点推动,向全区12个盟市、102个旗县,派出了由12个厅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督导组,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各盟市、旗县也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十个全覆盖”领导小组和派驻旗县、苏木镇的专项推进组。同时,自治区把这项工作列入各级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将之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领导联系包扶、干部末位淘汰、典型示范引领、现场观摩检查等多种形式强力推进,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格局。

    (二)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统筹推进

    重点抓了两个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是全区农村牧区嘎查村布局规划。对全区所有嘎查村进行全面摸底,充分考虑其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特别是科学分析预测了若干年内人口变化趋势,合理确定了拟保留、撤并、搬迁对象,为确定“十个全覆盖”实施范围提供了依据。二是全区“十个全覆盖”实施规划。在保持农村牧区原有风貌和传统习俗的同时,注重融入现代文明和民族文化元素,对每个拟实施的嘎查村进行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在规划编制中,注重将“十个全覆盖”与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谋划、统筹安排、统筹实施,并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脱贫攻坚、生态移民等紧密结合,切实提高覆盖效果。

    (三)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

    自治区总体上确定“四个一块”的筹资模式,即“政府拿一块、银行贷一块、企业帮一块、群众出一块”,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项目大集结、资金大整合的格局。同时,引导各地积极创新融资机制,像包头市搭建的交投、水务、住建、正信“四个集团”和土地储备“一个中心”融资架构,并设立国家首支市级美丽乡村“十个全覆盖”产业基金,用于“十个全覆盖”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各地区还积极整合了财政“一事一议”、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捆绑用于“十个全覆盖”建设,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资金需求。

    (四)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切合实际

    自治区在“十个全覆盖”建设内容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缺什么,补什么”。在工程实施中,充分考虑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特点,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意愿,充分考虑农村牧区传统文化。特别是突出强调决不能落下一家一户的散居牧民和小的自然村中的困难户,对牧区“十个全覆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视实际情况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方式。比如,危房改造将危旧蒙古包纳入改造范围;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小药箱加卫生流动服务车形式,解决牧民看病远、不方便问题;通电问题通过风光互补形式解决。这些因地制宜的建设方式,既突出民族特色和草原文化,也符合牧民生产生活实际,取得了良好覆盖效果。

    (五)坚持建管并重,形成长效机制

    按照自治区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加强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制度。施工队伍选择严把准入关,确保一批有资质、信誉好、过得硬的施工队参加工程建设。在工程质量保证上,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操作规范要求,严格竣工验收,并邀请当地村民代表参与工程监督,每道工序层层把关,确保各项工程达到优质标准。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工程后续管护,针对“两委”综合体、卫生室等公共设施维护和涉及农牧民各家各户的事,分别探索制定了相关制度,以确保“十个全覆盖”各项工程不仅“建得起”,还能“用得住”,使这项工程真正成为经得起历史和老百姓检验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动群众

    自治区高度重视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各地区通过层层召开干部大会,切实统一广大干部思想认识,重点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先后组织广大干部进村入户,带着感情给群众讲政策、说道理,赢得了老百姓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具体推进中,在规划阶段即充分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工程建设中积极组织群众进行投工投劳,使他们真正成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为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取得的成效

    “十个全覆盖”的实施,不仅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拉动了相关投资和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

    通过实施危房改造、街巷硬化、校舍建设等工程,直接拉动了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增长。据统计部门数据,截至2015年底,“十个全覆盖”工程累计使用砖70多亿块,水泥1200多万吨,钢材20多万吨,木材100多亿立方米,碎石5亿多立方米,沙土1200多亿立方米,沙子3000多亿立方米。随着投资不断加大,也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乃至全区经济增长。据统计部门测算,2014年全区“十个全覆盖”投资完成273亿元,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2.27%,由此诱发产生的GDP121.44亿元(包括直接资本形成和带动相关消费),占当年GDP总额的0.92%。由于2013年没有此项投资,所以121.44亿元为纯增量(2014GDP增速7.8%,增量为1286亿元),对整体GDP拉动可达近1个百分点。按照这种计算方法,2015年预计拉动GDP增长约0.5个百分点左右。

    (二)改善了农村牧区落后面貌,带动了农牧民增收

    从目前已完成“十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的嘎查村来看,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水泥路,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看上放心病,领上养老金”已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十个全覆盖”还直接拉动了农牧民增收。比如,实施危房改造项目的农牧户,直接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参与工程建设的农牧民,实现了就地就业增收;享受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的受益人群,补贴额度进一步增加。再有,安全饮水、村村通电、便民连锁超市、标准化卫生室、街巷硬化等工程,虽没有直接带来增收,却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显著降低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成本;另外,随着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对促进设施农牧业发展等产生了较大助推作用,对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影响深远。

    (三)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

    结合近两年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广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作风发生了很大转变,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在工程建设高峰期,全区约有20多万名党员干部奋战在工程建设第一线。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派出的专项督导组、推进组,组织2万余名党员干部下乡长期驻村指导督促工作。各级干部通过实践,从认识到行动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由起初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被动干,转变为现在作为一项事业去奋斗、主动干。全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此项工程的实施也是交口称赞和衷心拥护。大家动情地说,“几朝几代都没有解决的这些事,共产党给我们办成了,感谢党中央、感谢习近平主席!”

    (自治区农牧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情况的报告
  •  

    2014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全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实际出发,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全区所有行政嘎查村、国有农牧林场分场和较大自然村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和农网改造升级、村村通广播电视、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近两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强力推动下,各地各部门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并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74.81亿元,其中,自治区确定的十项工程完成投资611.81亿元,各盟市实施环境整治、修建广场和院墙等项目,完成投资263亿元。全区已完成覆盖任务的嘎查村达20062个,其中,行政村9388个、自然村10674个,分别占到行政村和自然村总数的84.39%28.70%

    一、采取的主要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层层传导压力

    自治区党委专门成立“十个全覆盖”领导小组,启动万名干部下乡驻村专项行动进行重点推动,向全区12个盟市、102个旗县,派出了由12个厅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督导组,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各盟市、旗县也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十个全覆盖”领导小组和派驻旗县、苏木镇的专项推进组。同时,自治区把这项工作列入各级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将之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领导联系包扶、干部末位淘汰、典型示范引领、现场观摩检查等多种形式强力推进,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格局。

    (二)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统筹推进

    重点抓了两个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是全区农村牧区嘎查村布局规划。对全区所有嘎查村进行全面摸底,充分考虑其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特别是科学分析预测了若干年内人口变化趋势,合理确定了拟保留、撤并、搬迁对象,为确定“十个全覆盖”实施范围提供了依据。二是全区“十个全覆盖”实施规划。在保持农村牧区原有风貌和传统习俗的同时,注重融入现代文明和民族文化元素,对每个拟实施的嘎查村进行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在规划编制中,注重将“十个全覆盖”与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谋划、统筹安排、统筹实施,并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脱贫攻坚、生态移民等紧密结合,切实提高覆盖效果。

    (三)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

    自治区总体上确定“四个一块”的筹资模式,即“政府拿一块、银行贷一块、企业帮一块、群众出一块”,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项目大集结、资金大整合的格局。同时,引导各地积极创新融资机制,像包头市搭建的交投、水务、住建、正信“四个集团”和土地储备“一个中心”融资架构,并设立国家首支市级美丽乡村“十个全覆盖”产业基金,用于“十个全覆盖”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各地区还积极整合了财政“一事一议”、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捆绑用于“十个全覆盖”建设,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资金需求。

    (四)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切合实际

    自治区在“十个全覆盖”建设内容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缺什么,补什么”。在工程实施中,充分考虑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特点,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意愿,充分考虑农村牧区传统文化。特别是突出强调决不能落下一家一户的散居牧民和小的自然村中的困难户,对牧区“十个全覆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视实际情况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方式。比如,危房改造将危旧蒙古包纳入改造范围;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小药箱加卫生流动服务车形式,解决牧民看病远、不方便问题;通电问题通过风光互补形式解决。这些因地制宜的建设方式,既突出民族特色和草原文化,也符合牧民生产生活实际,取得了良好覆盖效果。

    (五)坚持建管并重,形成长效机制

    按照自治区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加强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制度。施工队伍选择严把准入关,确保一批有资质、信誉好、过得硬的施工队参加工程建设。在工程质量保证上,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操作规范要求,严格竣工验收,并邀请当地村民代表参与工程监督,每道工序层层把关,确保各项工程达到优质标准。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工程后续管护,针对“两委”综合体、卫生室等公共设施维护和涉及农牧民各家各户的事,分别探索制定了相关制度,以确保“十个全覆盖”各项工程不仅“建得起”,还能“用得住”,使这项工程真正成为经得起历史和老百姓检验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动群众

    自治区高度重视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各地区通过层层召开干部大会,切实统一广大干部思想认识,重点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先后组织广大干部进村入户,带着感情给群众讲政策、说道理,赢得了老百姓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具体推进中,在规划阶段即充分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工程建设中积极组织群众进行投工投劳,使他们真正成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为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取得的成效

    “十个全覆盖”的实施,不仅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拉动了相关投资和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

    通过实施危房改造、街巷硬化、校舍建设等工程,直接拉动了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增长。据统计部门数据,截至2015年底,“十个全覆盖”工程累计使用砖70多亿块,水泥1200多万吨,钢材20多万吨,木材100多亿立方米,碎石5亿多立方米,沙土1200多亿立方米,沙子3000多亿立方米。随着投资不断加大,也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乃至全区经济增长。据统计部门测算,2014年全区“十个全覆盖”投资完成273亿元,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2.27%,由此诱发产生的GDP121.44亿元(包括直接资本形成和带动相关消费),占当年GDP总额的0.92%。由于2013年没有此项投资,所以121.44亿元为纯增量(2014GDP增速7.8%,增量为1286亿元),对整体GDP拉动可达近1个百分点。按照这种计算方法,2015年预计拉动GDP增长约0.5个百分点左右。

    (二)改善了农村牧区落后面貌,带动了农牧民增收

    从目前已完成“十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的嘎查村来看,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水泥路,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看上放心病,领上养老金”已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十个全覆盖”还直接拉动了农牧民增收。比如,实施危房改造项目的农牧户,直接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参与工程建设的农牧民,实现了就地就业增收;享受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的受益人群,补贴额度进一步增加。再有,安全饮水、村村通电、便民连锁超市、标准化卫生室、街巷硬化等工程,虽没有直接带来增收,却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显著降低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成本;另外,随着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对促进设施农牧业发展等产生了较大助推作用,对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影响深远。

    (三)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

    结合近两年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广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作风发生了很大转变,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在工程建设高峰期,全区约有20多万名党员干部奋战在工程建设第一线。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派出的专项督导组、推进组,组织2万余名党员干部下乡长期驻村指导督促工作。各级干部通过实践,从认识到行动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由起初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被动干,转变为现在作为一项事业去奋斗、主动干。全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此项工程的实施也是交口称赞和衷心拥护。大家动情地说,“几朝几代都没有解决的这些事,共产党给我们办成了,感谢党中央、感谢习近平主席!”

    (自治区农牧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