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4卷  /  科技

2014卷

  • 草原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所长 党委副书记:侯向阳  

    党委书记 副所长:王育青(蒙古族)  

    纪委书记 副所长:李志勇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机构13个,其中,职能部门4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条财处;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科技创新平台3个,包括国家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建设中)和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科技支撑平台6个,包括国家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玉树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草原机械装备试验站。“国家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科技服务平台1个。国际合作平台2个,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利用中俄联合实验室。现有在职职工166人,其中科技人员12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7人)。  

    2013年,草原所紧紧围绕中国农科院工作部署,总结经验,长远规划,以创新工程为统领,立足优势,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各方面工作均有了长足发展。科研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平台日趋完善,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兴农兴牧力度切实加大,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学研究】围绕“加强顶层设计,实现重点突破”的科技发展战略,在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申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新增项目27项,其中由草原所主持、牵头申报获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1项(天然草原生产力的调控机制与途径),这是草原所首次获得973项目,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次获得此类项目,对于提升全所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扩大草原所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推动所内学科发展和人才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部对俄国际合作专项项目1项。全年在研项目合同经费6 202.7万元。  

    积极培育和凝练重大成果,获得科技成果2项,国家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出版著作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各类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14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9篇,院选核心期刊11篇,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个。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坚持“引培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2013年招聘博士4人,硕士1人,充实到科研和管理岗位,增强全所的科研实力,进一步优化了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拓宽渠道,重视和加强科技人员的学习培训。推荐3人攻读博士研究生。以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抓好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先后推荐28人次参加国家农业部、内蒙古自治区等举办的各类学习培训班。选贤用能,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高效、务实、优质服务的科技管理人员队伍。积极宣传,吸引优秀生源,注重培养,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是年,招收研究生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毕业研究生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5人。  

    【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共承担中俄国际合作项目4项,其中,2013年新增NSFC(国家自然基金)-RFBR(俄罗斯基础科学基金会)联合资助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0142015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承担的项目数量和质量均有所突破。其中,首次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对俄国际合作专项项目“欧亚温带草原样带建立及其研究”,这是草原所承担的层次最高、资助强度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推动全所国际合作水平和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3年,草原所共派出20人次赴国外开展短期学术交流,创近十年的历史新高。1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实现了草原所近些年来留学基金零的突破。主办了“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国际论坛”,该论坛是以欧亚温带草原东缘样带为纽带,由中、俄、蒙三国轮流承办的系列国际学术论坛,对于促进中、俄、蒙相关科学家定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SCI国际学术期刊上组织2个专刊:一是在澳大利亚知名学术期刊《Rangeland Journal》上出版专刊1期,二是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上出版专栏,两期共收录SCI论文16篇。  

    【科技兴农】注重应用与推广,成果转化力度显著增强。在新品种推广方面,围绕高产人工草地建设与退化草原生态恢复建设需要,草原所共推广国内外优质、高产牧草新品种15个,新增经济效益3 000万元。其中草原所自主育成的紫花苜蓿新品种“中草3号”,共推广面积3.6万亩,可增产苜蓿干草0.78万吨,年增加经济效益1 170万元;优质、抗逆牧草新品种“土默特扁蓄豆”,在内蒙古锡林浩特等草原地区推广面积6 000亩,不仅每年可增产优质豆科牧草0.3万吨,年增加经济效益300万元,还通过生物固氮,增加土壤肥力,对于退化草原土壤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在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推广草原绿色控害技术、干旱区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牧草低损收获加工技术、退化草地快速恢复等新技术52项,示范推广面积23.7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 740万元;在新机械装备示范应用方面,对新升级的DMB-3000免耕播种机等6套相关机械设备进行了结构优化与改进、验证示范,先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地区进行了示范推广,累积示范面积4 000亩。  

    加强政企合作,科技示范与咨询工作平稳开展。草原所目前共有5个科技示范旗县,主要围绕天然草地放牧管理、新品种推广示范、高产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饲草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在鄂温克旗建立抗寒苜蓿良种繁育田800亩,推广良种面积5 000亩;在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榆树村采用免耕播种技术混播旱作人工草地1 000亩,通过田间试验选择适生的多年生豆科和禾本科草种,实行免耕混播种植技术,确定最佳混播组合配比、适宜播期、播量、密度及免耕机操作技术参数,以及适宜刈割时期和优质青干草调制技术;在林西县针对该县紫花苜蓿种植及收获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干草调制及青贮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累积牧户80余户,指导面积12 000亩;在土默特左旗举办了2次优质牧草苜蓿种植技术和收获现场会,参加会议的人数约500人次。直接和间接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2次,人数达600余人次。发放“苜蓿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苜蓿收获加工机械”,“青贮饲料加工手册”500余份。  

    强化服务意识,科技服务工作取得进展。 全年共派出科技人员1 479人次,先后赴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赤峰,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区,主要开展了草地鼠虫害综合防控、人工草地建植与饲草高效生产、牧草低损耗收获技术、牧草加工技术、家庭牧场草畜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服务工作;累计发放各类技术宣传材料3万余份,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次,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会、承办展示会及入户调研宣传等形式,培训农牧民7 050人次;参加博览会3次。  

    【基地建设】草原所目前拥有科技创新平台3个,包括国家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建设中)和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科技支撑平台6个,包括国家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玉树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草原机械装备试验站。“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科技服务平台1个。国际合作平台2个,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利用中俄联合实验室(建设中)。  

    【条件建设】改善试验基地的科研、生活条件,组织完成了“荒漠草原野外台站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国家牧草改良中心的综合验收、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电力改造项目”的工程竣工验收、国家农业部草产品质检中心项目的竣工验收等。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使全所的研究工作、仪器设备、实验室条件等都有了一个较为明显的改观,为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与精神文明】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中心理论组及每周四下午学习制度;通过集中学习、发放材料、分支部讨论等形式,组织全所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和科研道德品行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讨论。开展了雷锋宣传月活动。  

    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认真做好组织建设工作;开展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专项活动,并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督导组的督导检查;围绕“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反腐倡廉教育、监督等工作;倡导培育和谐文化,创建和谐研究所,邀请专人作词作曲创作了所歌,完成了所徽的设计工作;组织开展了“我向院长建言跨越式发展”活动,健全了工、青、妇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2013年,草原所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单位、赛罕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第四党支部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服务型”党支部称号,1人被评为中国农科院巾帼建功标兵,1人被评为妇女之友,1人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人被评为赛罕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草原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领导名录】  

    所长 党委副书记:侯向阳  

    党委书记 副所长:王育青(蒙古族)  

    纪委书记 副所长:李志勇     

    【概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设机构13个,其中,职能部门4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科技管理处、条财处;专业研究室5个:草地生产与管理研究室、牧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草地生态与监测研究室、草地工程机械研究室、草地综合发展研究室;中心3个: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公司1个: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科技创新平台3个,包括国家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建设中)和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科技支撑平台6个,包括国家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玉树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草原机械装备试验站。“国家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科技服务平台1个。国际合作平台2个,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利用中俄联合实验室。现有在职职工166人,其中科技人员12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7人)。  

    2013年,草原所紧紧围绕中国农科院工作部署,总结经验,长远规划,以创新工程为统领,立足优势,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各方面工作均有了长足发展。科研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平台日趋完善,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兴农兴牧力度切实加大,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学研究】围绕“加强顶层设计,实现重点突破”的科技发展战略,在重大项目的策划、组织、申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新增项目27项,其中由草原所主持、牵头申报获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1项(天然草原生产力的调控机制与途径),这是草原所首次获得973项目,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次获得此类项目,对于提升全所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扩大草原所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推动所内学科发展和人才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部对俄国际合作专项项目1项。全年在研项目合同经费6 202.7万元。  

    积极培育和凝练重大成果,获得科技成果2项,国家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出版著作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各类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14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9篇,院选核心期刊11篇,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个。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坚持“引培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2013年招聘博士4人,硕士1人,充实到科研和管理岗位,增强全所的科研实力,进一步优化了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拓宽渠道,重视和加强科技人员的学习培训。推荐3人攻读博士研究生。以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抓好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先后推荐28人次参加国家农业部、内蒙古自治区等举办的各类学习培训班。选贤用能,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高效、务实、优质服务的科技管理人员队伍。积极宣传,吸引优秀生源,注重培养,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是年,招收研究生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毕业研究生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5人。  

    【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共承担中俄国际合作项目4项,其中,2013年新增NSFC(国家自然基金)-RFBR(俄罗斯基础科学基金会)联合资助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0142015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承担的项目数量和质量均有所突破。其中,首次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对俄国际合作专项项目“欧亚温带草原样带建立及其研究”,这是草原所承担的层次最高、资助强度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推动全所国际合作水平和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3年,草原所共派出20人次赴国外开展短期学术交流,创近十年的历史新高。1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实现了草原所近些年来留学基金零的突破。主办了“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国际论坛”,该论坛是以欧亚温带草原东缘样带为纽带,由中、俄、蒙三国轮流承办的系列国际学术论坛,对于促进中、俄、蒙相关科学家定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SCI国际学术期刊上组织2个专刊:一是在澳大利亚知名学术期刊《Rangeland Journal》上出版专刊1期,二是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上出版专栏,两期共收录SCI论文16篇。  

    【科技兴农】注重应用与推广,成果转化力度显著增强。在新品种推广方面,围绕高产人工草地建设与退化草原生态恢复建设需要,草原所共推广国内外优质、高产牧草新品种15个,新增经济效益3 000万元。其中草原所自主育成的紫花苜蓿新品种“中草3号”,共推广面积3.6万亩,可增产苜蓿干草0.78万吨,年增加经济效益1 170万元;优质、抗逆牧草新品种“土默特扁蓄豆”,在内蒙古锡林浩特等草原地区推广面积6 000亩,不仅每年可增产优质豆科牧草0.3万吨,年增加经济效益300万元,还通过生物固氮,增加土壤肥力,对于退化草原土壤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在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推广草原绿色控害技术、干旱区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牧草低损收获加工技术、退化草地快速恢复等新技术52项,示范推广面积23.7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 740万元;在新机械装备示范应用方面,对新升级的DMB-3000免耕播种机等6套相关机械设备进行了结构优化与改进、验证示范,先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地区进行了示范推广,累积示范面积4 000亩。  

    加强政企合作,科技示范与咨询工作平稳开展。草原所目前共有5个科技示范旗县,主要围绕天然草地放牧管理、新品种推广示范、高产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饲草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在鄂温克旗建立抗寒苜蓿良种繁育田800亩,推广良种面积5 000亩;在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榆树村采用免耕播种技术混播旱作人工草地1 000亩,通过田间试验选择适生的多年生豆科和禾本科草种,实行免耕混播种植技术,确定最佳混播组合配比、适宜播期、播量、密度及免耕机操作技术参数,以及适宜刈割时期和优质青干草调制技术;在林西县针对该县紫花苜蓿种植及收获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干草调制及青贮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累积牧户80余户,指导面积12 000亩;在土默特左旗举办了2次优质牧草苜蓿种植技术和收获现场会,参加会议的人数约500人次。直接和间接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2次,人数达600余人次。发放“苜蓿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苜蓿收获加工机械”,“青贮饲料加工手册”500余份。  

    强化服务意识,科技服务工作取得进展。 全年共派出科技人员1 479人次,先后赴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赤峰,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区,主要开展了草地鼠虫害综合防控、人工草地建植与饲草高效生产、牧草低损耗收获技术、牧草加工技术、家庭牧场草畜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服务工作;累计发放各类技术宣传材料3万余份,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次,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会、承办展示会及入户调研宣传等形式,培训农牧民7 050人次;参加博览会3次。  

    【基地建设】草原所目前拥有科技创新平台3个,包括国家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改良中心(建设中)和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科技支撑平台6个,包括国家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玉树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业部草原机械装备试验站。“农业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科技服务平台1个。国际合作平台2个,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与可持续利用中俄联合实验室(建设中)。  

    【条件建设】改善试验基地的科研、生活条件,组织完成了“荒漠草原野外台站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国家牧草改良中心的综合验收、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电力改造项目”的工程竣工验收、国家农业部草产品质检中心项目的竣工验收等。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使全所的研究工作、仪器设备、实验室条件等都有了一个较为明显的改观,为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与精神文明】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中心理论组及每周四下午学习制度;通过集中学习、发放材料、分支部讨论等形式,组织全所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和科研道德品行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讨论。开展了雷锋宣传月活动。  

    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认真做好组织建设工作;开展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专项活动,并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督导组的督导检查;围绕“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反腐倡廉教育、监督等工作;倡导培育和谐文化,创建和谐研究所,邀请专人作词作曲创作了所歌,完成了所徽的设计工作;组织开展了“我向院长建言跨越式发展”活动,健全了工、青、妇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2013年,草原所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单位、赛罕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第四党支部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服务型”党支部称号,1人被评为中国农科院巾帼建功标兵,1人被评为妇女之友,1人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人被评为赛罕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