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4卷  /  科技

2014卷

  • 社会科学
  •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领导名录】  

     

    书记:

    刘万华

     
     

    院长:

    马永真(回族)

     
     

    副院长:

    乐奇

    毅松(达斡尔族)

     

    纪检书记:

    毕力格(蒙古族) 

     
     

    巡视员:

    宝力格(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92月。全院现有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哲学与宗教研究所、草原文化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牧区发展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所、蒙古语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等14个所(中心)及图书馆、杂志社;设有院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机关党委(纪委)等4个职能部门;并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设有呼和浩特分院、包头分院、锡林郭勒分院、鄂尔多斯分院、呼伦贝尔分院、乌海分院、通辽分院。此外,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内蒙古基地、中国蒙古学学会和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也设在社科院。出版有《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汉文版)、《中国蒙古学》、《蒙古学研究年鉴》4种杂志,《领导参阅》、《北疆调研》2种内刊和《院内工作动态》。  

    建院以来,截至2013年底,全院共出版各类著作556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及学术文章8 113篇,开发蒙古语言信息技术应用软件23多项;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等省部级各类奖项281项,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包括西部项目)及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69项。标志性成果有:《草原文化研究丛书》(11卷、12册)、《蒙古族通史》(上、中、下)、《蒙古族文学史》(14卷)、《汉蒙词典》、《蒙古文整词输入法》、《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此外,产生较大学术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成果有:《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蓝皮书)、《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10册)、《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等。2011年创办《内蒙古人才发展报告》(人才蓝皮书),2012年创办《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廉政文化蓝皮书)。目前,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三期工程、“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项目研究”(合作),自治区重大项目“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以及“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元史〉会注》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连续承办3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0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5届“国际母语日”庆祝活动等重要学术会议。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办院理念是:“担当使命、直道而行”。发展思路是:“学科立院、人才强院、精品兴院、开门办院”。以“三个中心、两个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智库发展目标是:将内蒙古社科院建设成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点、区域优势的蒙古学研究中心、草原文化学研究中心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中心;努力培育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和应用对策研究基地。“十二五”时期科研、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科研项目扎实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果,整体科研实力明显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取得新成果,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院所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科研办公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整体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以“三个中心、两个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目标。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现有在职人员240人,其中管理人员5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3人、工勤人员1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 23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126 人(其中博士22 人),离退休人员12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中级职称的 63人、副高级职称的37人、正高级职称的30人;处级以上管理人员56人,81.5%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9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研究力、创新力、影响力,充满生机、富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业机构。  

    【开展“8337”发展思路宣传解读和破题研究工作】2013年,自治区党委提出“8337”发展思路以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认真开展“8337”发展思路的解读阐释和研究宣讲工作,受到自治区领导的好评。院主要领导赴盟市旗县、机关企业和高等院校作宣讲报告12场,受到地方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同时,结合全院工作实际,针对“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草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建设、维护边疆和谐稳定等一批重点问题,设立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推出《体现草原文化的文化旅游破题研究》等一批科研成果,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正式启动】514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主持召开“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关于“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的汇报》,研究了这一工程的实施方案,审议通过了工程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计划用6年时间完成、经费总投入达1.3亿元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迄今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在继“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点项目之后,民族文化研究领域设立的规模最大、投入资金量最多的研究项目。  

    该工程由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担任领导小组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吴团英、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担任副组长。此项工程包括文献档案整理出版、内蒙古社会历史调查、蒙古学文献翻译出版、内蒙古历史文化推广普及和“走出去”、“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数据库建设等六大类项目。  

    这一工程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对蒙古学研究、草原文化研究等自治区特色学科研究项目的进一步整合。工程的实施必将为自治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工程力争在上述六个方面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着力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将研究工作与成果应用、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自治区民族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在自治区党委第九督导组精心指导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认真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群众需要、立足职责定位,深入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大讨论。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认真查摆“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按照院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处所负责同志,单位中层正职和副职必谈的要求,互相征求意见,并召开院属22个单位征求意见座谈会,全院共有210多人参加座谈会,征集到284条意见、建议。院领导班子针对查摆出来的“四风”方面的问题和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项目和时限要求,制定上报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制度建设计划》,并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监督。经过努力,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区先进典型单位。  

    【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62728日,以“创新发展草原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这届论坛仍以主论坛与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和台湾的近150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长乌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出席开幕式。乌兰部长、武寅副院长讲话。  

    这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北京、湖南、陕西、辽宁、江苏、甘肃、宁夏、广东、天津、四川、山西、河北、贵州、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应征论文147篇,胡玉春的《草原文化高峰期问题研究》等24篇论文获该届论坛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课题申报与获奖】全院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准立项6项,“北疆项目”立项40项;获准立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自治区社科联课题3项;“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立项41项;院年度课题立项58项,共计151项。完成(包括出版)专著31部(其中校勘注释2部,合著、编著12部);完成(包括发表)论文249篇、研究(调研)报告54篇、其他成果8篇,共计342篇(项)。其中,《关于内蒙古当代节日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被评为“2012年度全区宣传思想文化调研工作优秀调研报告”;《怪诞小说现象研究》获得第十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文学评论类奖;《内蒙古人才发展报告》获得内蒙古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一等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年度考核中获得良好等次;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被评为全区第四次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集体、莎日娜研究员被评为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个人,受到自治区政府表彰;图雅等6名学者撰写的《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牧业生产生活状况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受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致函表扬。  

    文学研究所所长包斯钦、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巴特尔两位同志被评为2012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为“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度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额尔敦陶克套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度“草原英才”人选;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翟禹在元上都申遗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荣获三等功,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  

    【《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正式出版】75日,《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首发式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举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毅松代表《社会科学志》编纂委员会作编纂工作总结报告,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姚思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白拉都格其、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王大方、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经济信息中心)杨臣华在会上发言,对《社会科学志》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出席并讲话。讲话在充分肯定成绩、祝贺《社会科学志》出版的同时,主要提出以下三点意见,一是要通过《社会科学志》的编纂出版,进一步增强社科研究的自觉与自信;二是要切实推动这部志书作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三是要根据区直机关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需要,抓紧做好这部志书的续修再版工作。马永真院长主持首发式。《社会科学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各章负责人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内蒙古大学、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经济信息中心)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110余人出席。  

    《社会科学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丛书》之一,是第一部全面记载内蒙古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研究历史与现状的专志。该志的记述上限据实追溯,下限截至200512月,附录内容截至201012月。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自20057月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启动该志的编纂工作,历时8年完成。全区共有2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该志的编纂工作。该志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题签,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作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任主编,于20132月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全书182万字。  

    【多项科研成果得到自治区领导批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通过《领导参阅》等渠道向自治区有关部门报送研究成果7篇,其中《关于我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几点建议》(第2期)和《关于我区当前经济形势的研究报告》(第3期)得到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的肯定性批示;11月,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布置了两项研究任务:《2013年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及2014年经济工作建议》、《内蒙古城镇化现状及推进城镇化工作建议》,均按要求完成,受到好评;由院里组织实施的《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经过2个多月的集中调研,完成《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总报告和各盟市及区直文化产业集团的分报告,这一成果是对全区文化产业进行集中系统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得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的肯定性批示,并已结集内部出版;第一本内蒙古蓝皮书——《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已于12月底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经济社会蓝皮书)按时送自治区“两会”代表委员参阅。  

    【重大工程】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合作)组织实施了涉及基础和应用两大类的项目立项研究,完成了2014年度课题评审立项工作;“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已完成二期研究任务,并上报全国社科规划办结项。二期工程共完成“草原那达慕文化研究”、“中蒙跨境草原文化比较研究”等10部专著、“草原文化史”、3套系列论文、《草原文化》教材(全国电大系统本科生通识教材、高职高专教材两个版本)1部、《论草原文化》(第10辑)和《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8辑),分别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和党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三期项目已开始组织实施;“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在蒙古国、俄罗斯采访590人,录制366小时语音资料;完成标注加工120个小时的自然口语语料,正在着手所有语料和文献资料的入库工作;《蒙古语大词典》编纂修订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力争在78年时间内编纂一部50万条目(其中包括10万单词,40万复合词),200万条例句,1 000万出版字的大型蒙古语语文词典;是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民族出版社签订20177月出版《汉蒙词典》第四版修订本出版合同;修订、新编了《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历史文化部分),该《丛书》由2004年初版时的10本、100余万字,新编为13本、170万字。其中院内专家学者完成了该《丛书》中的12本;《大藏经》影印本出版工作顺利完成。自治区文化建设重要项目影印蒙古文大藏经《丹珠尔》2013年已全部出齐。《甘珠尔》(108卷)也在2013年年底前后全部出版。  

    【改善民生工作】经过努力争取,在自治区住建厅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于8月启动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顺利完成全部节能改造面积2万余平方米。同时,在自治区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院家属区道路硬化、地下管网改造和停车场修建等工程。彻底解决了院内职工住宅区地下供暖管网、供水管道、排污管道老化严重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较好地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11月,所有工程全部竣工并通过验收。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社会科学
  •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领导名录】  

     

    书记:

    刘万华

     
     

    院长:

    马永真(回族)

     
     

    副院长:

    乐奇

    毅松(达斡尔族)

     

    纪检书记:

    毕力格(蒙古族) 

     
     

    巡视员:

    宝力格(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792月。全院现有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哲学与宗教研究所、草原文化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牧区发展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所、蒙古语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等14个所(中心)及图书馆、杂志社;设有院办公室、科研组织处、人事处、机关党委(纪委)等4个职能部门;并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蒙古学研究中心、“三少民族”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设有呼和浩特分院、包头分院、锡林郭勒分院、鄂尔多斯分院、呼伦贝尔分院、乌海分院、通辽分院。此外,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内蒙古基地、中国蒙古学学会和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基地也设在社科院。出版有《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汉文版)、《中国蒙古学》、《蒙古学研究年鉴》4种杂志,《领导参阅》、《北疆调研》2种内刊和《院内工作动态》。  

    建院以来,截至2013年底,全院共出版各类著作556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及学术文章8 113篇,开发蒙古语言信息技术应用软件23多项;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等省部级各类奖项281项,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包括西部项目)及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69项。标志性成果有:《草原文化研究丛书》(11卷、12册)、《蒙古族通史》(上、中、下)、《蒙古族文学史》(14卷)、《汉蒙词典》、《蒙古文整词输入法》、《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此外,产生较大学术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成果有:《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蓝皮书)、《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10册)、《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等。2011年创办《内蒙古人才发展报告》(人才蓝皮书),2012年创办《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廉政文化蓝皮书)。目前,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三期工程、“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项目研究”(合作),自治区重大项目“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以及“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元史〉会注》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连续承办3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0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5届“国际母语日”庆祝活动等重要学术会议。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办院理念是:“担当使命、直道而行”。发展思路是:“学科立院、人才强院、精品兴院、开门办院”。以“三个中心、两个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智库发展目标是:将内蒙古社科院建设成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点、区域优势的蒙古学研究中心、草原文化学研究中心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中心;努力培育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和应用对策研究基地。“十二五”时期科研、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科研项目扎实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果,整体科研实力明显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取得新成果,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院所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科研办公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整体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以“三个中心、两个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目标。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现有在职人员240人,其中管理人员5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3人、工勤人员1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 23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126 人(其中博士22 人),离退休人员12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中级职称的 63人、副高级职称的37人、正高级职称的30人;处级以上管理人员56人,81.5%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9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研究力、创新力、影响力,充满生机、富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业机构。  

    【开展“8337”发展思路宣传解读和破题研究工作】2013年,自治区党委提出“8337”发展思路以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认真开展“8337”发展思路的解读阐释和研究宣讲工作,受到自治区领导的好评。院主要领导赴盟市旗县、机关企业和高等院校作宣讲报告12场,受到地方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同时,结合全院工作实际,针对“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草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建设、维护边疆和谐稳定等一批重点问题,设立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推出《体现草原文化的文化旅游破题研究》等一批科研成果,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正式启动】514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主持召开“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关于“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的汇报》,研究了这一工程的实施方案,审议通过了工程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计划用6年时间完成、经费总投入达1.3亿元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迄今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在继“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点项目之后,民族文化研究领域设立的规模最大、投入资金量最多的研究项目。  

    该工程由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担任领导小组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吴团英、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担任副组长。此项工程包括文献档案整理出版、内蒙古社会历史调查、蒙古学文献翻译出版、内蒙古历史文化推广普及和“走出去”、“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数据库建设等六大类项目。  

    这一工程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对蒙古学研究、草原文化研究等自治区特色学科研究项目的进一步整合。工程的实施必将为自治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工程力争在上述六个方面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着力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将研究工作与成果应用、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自治区民族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在自治区党委第九督导组精心指导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认真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群众需要、立足职责定位,深入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大讨论。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认真查摆“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按照院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处所负责同志,单位中层正职和副职必谈的要求,互相征求意见,并召开院属22个单位征求意见座谈会,全院共有210多人参加座谈会,征集到284条意见、建议。院领导班子针对查摆出来的“四风”方面的问题和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项目和时限要求,制定上报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制度建设计划》,并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监督。经过努力,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区先进典型单位。  

    【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62728日,以“创新发展草原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这届论坛仍以主论坛与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和台湾的近150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长乌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出席开幕式。乌兰部长、武寅副院长讲话。  

    这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北京、湖南、陕西、辽宁、江苏、甘肃、宁夏、广东、天津、四川、山西、河北、贵州、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应征论文147篇,胡玉春的《草原文化高峰期问题研究》等24篇论文获该届论坛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课题申报与获奖】全院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准立项6项,“北疆项目”立项40项;获准立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自治区社科联课题3项;“内蒙古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程”立项41项;院年度课题立项58项,共计151项。完成(包括出版)专著31部(其中校勘注释2部,合著、编著12部);完成(包括发表)论文249篇、研究(调研)报告54篇、其他成果8篇,共计342篇(项)。其中,《关于内蒙古当代节日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被评为“2012年度全区宣传思想文化调研工作优秀调研报告”;《怪诞小说现象研究》获得第十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文学评论类奖;《内蒙古人才发展报告》获得内蒙古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一等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年度考核中获得良好等次;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被评为全区第四次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集体、莎日娜研究员被评为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个人,受到自治区政府表彰;图雅等6名学者撰写的《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牧业生产生活状况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受到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致函表扬。  

    文学研究所所长包斯钦、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巴特尔两位同志被评为2012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为“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度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额尔敦陶克套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度“草原英才”人选;历史(成吉思汗)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翟禹在元上都申遗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荣获三等功,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  

    【《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正式出版】75日,《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首发式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举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毅松代表《社会科学志》编纂委员会作编纂工作总结报告,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姚思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白拉都格其、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王大方、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经济信息中心)杨臣华在会上发言,对《社会科学志》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出席并讲话。讲话在充分肯定成绩、祝贺《社会科学志》出版的同时,主要提出以下三点意见,一是要通过《社会科学志》的编纂出版,进一步增强社科研究的自觉与自信;二是要切实推动这部志书作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三是要根据区直机关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需要,抓紧做好这部志书的续修再版工作。马永真院长主持首发式。《社会科学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各章负责人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内蒙古大学、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经济信息中心)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110余人出席。  

    《社会科学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丛书》之一,是第一部全面记载内蒙古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研究历史与现状的专志。该志的记述上限据实追溯,下限截至200512月,附录内容截至201012月。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自20057月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启动该志的编纂工作,历时8年完成。全区共有2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该志的编纂工作。该志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题签,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作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任主编,于20132月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全书182万字。  

    【多项科研成果得到自治区领导批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通过《领导参阅》等渠道向自治区有关部门报送研究成果7篇,其中《关于我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几点建议》(第2期)和《关于我区当前经济形势的研究报告》(第3期)得到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的肯定性批示;11月,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布置了两项研究任务:《2013年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及2014年经济工作建议》、《内蒙古城镇化现状及推进城镇化工作建议》,均按要求完成,受到好评;由院里组织实施的《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经过2个多月的集中调研,完成《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总报告和各盟市及区直文化产业集团的分报告,这一成果是对全区文化产业进行集中系统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得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的肯定性批示,并已结集内部出版;第一本内蒙古蓝皮书——《内蒙古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已于12月底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经济社会蓝皮书)按时送自治区“两会”代表委员参阅。  

    【重大工程】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合作)组织实施了涉及基础和应用两大类的项目立项研究,完成了2014年度课题评审立项工作;“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已完成二期研究任务,并上报全国社科规划办结项。二期工程共完成“草原那达慕文化研究”、“中蒙跨境草原文化比较研究”等10部专著、“草原文化史”、3套系列论文、《草原文化》教材(全国电大系统本科生通识教材、高职高专教材两个版本)1部、《论草原文化》(第10辑)和《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8辑),分别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和党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三期项目已开始组织实施;“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在蒙古国、俄罗斯采访590人,录制366小时语音资料;完成标注加工120个小时的自然口语语料,正在着手所有语料和文献资料的入库工作;《蒙古语大词典》编纂修订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力争在78年时间内编纂一部50万条目(其中包括10万单词,40万复合词),200万条例句,1 000万出版字的大型蒙古语语文词典;是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民族出版社签订20177月出版《汉蒙词典》第四版修订本出版合同;修订、新编了《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历史文化部分),该《丛书》由2004年初版时的10本、100余万字,新编为13本、170万字。其中院内专家学者完成了该《丛书》中的12本;《大藏经》影印本出版工作顺利完成。自治区文化建设重要项目影印蒙古文大藏经《丹珠尔》2013年已全部出齐。《甘珠尔》(108卷)也在2013年年底前后全部出版。  

    【改善民生工作】经过努力争取,在自治区住建厅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于8月启动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顺利完成全部节能改造面积2万余平方米。同时,在自治区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院家属区道路硬化、地下管网改造和停车场修建等工程。彻底解决了院内职工住宅区地下供暖管网、供水管道、排污管道老化严重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较好地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11月,所有工程全部竣工并通过验收。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