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卷

  • 农牧业
  •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领导名录】

      长:郭  健(蒙古族 4月任职)

    副厅长:纪大才() 周文毅 赵存才 云忠义(蒙古族)翟琇 布仁(蒙古族)云挨厚(蒙古族)牧远(蒙古族)

    纪检组长:张明辉

    助理巡视员:石先勇 扎木苏(蒙古族)高常胜 娜仁(女 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行政编制144人,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发展规划处(自治区农牧业资源区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处、经济合作处、科技教育处、种植业管理处、畜牧处(奶业管理办公室)、草原处(草原防火办公室)、饲料处、防疫监督处、医政药政处、农牧业机械化管理局、农牧场管理局、渔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渔政局)、乡镇企业局、农牧业产业化处、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局、离退休人员工作处21个职能处室局,另设机关党委及派驻纪检组、监察室。厅属正厅级事业单位1个(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正处级事业单位28个。

    2010,全区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 101.38亿元,增长5.8%;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 530元,比上年增加591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

    【粮食生产】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700.2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4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49.8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48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 158.25万吨,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产176.55万吨,增长8.9%。全年油料产量128.15万吨,增长7.1%;甜菜产量160.96万吨,增长46.9%;蔬菜产量1 350.90万吨,下降2.2%;水果(含果用瓜)产量278.17万吨,增长33.3%。设施蔬菜和设施马铃薯面积分别达到129.8万亩和178.9万亩,较上年分别增长27.8万亩和73.8万亩。

    【畜牧业发展】201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到839.8亿元,同比增长16.4%,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2%,畜牧业已撑起第一产业半壁江山。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养殖总量达到10 798.5万头只,连续6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全年肉类、奶类、禽蛋、绵羊毛、山羊绒总产量分别达到245.5万吨、941.6万吨、50.4万吨、10.7万吨、8 104吨,同比分别增长4.6%0.82% 1.8%5.3%9.8%。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已经具备了年生产240万吨肉、12万吨绒毛、920万吨牛奶和50万吨禽蛋的综合生产能力,牛奶、羊肉、山羊绒、细羊毛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内蒙古畜牧业成为中国绿色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结构中,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2%。种植业结构中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达到66%,比去年增长2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2.3%

    【农牧业产业化】2010年,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 072家,实现销售收入2 429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增加值724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7%。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2.3%。全区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9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58家,33个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区产业化经营带动农牧户212万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 154个,比上年增长71.5%

    【农牧业科技】启动了玉米、肉牛养殖等10个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牧业科技示范服务全面推进,提升了农牧业生产的科技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了百万亩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项目覆盖全区12个盟市69个粮油糖主产旗县、市区和农场,共建设153个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面积171.8万亩,辐射带动全区1 500万亩粮油糖增产10.63亿斤。2010年全区“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面积4 148.3万亩;为253.3万个农户免费提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占全区总农户数的 66 %;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8 113.3万亩,总节本增效72.7亿元。实施了畜牧业“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农牧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培训农牧民400万人次。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应用面积达到1 405万亩,比上年增加168万亩。实现了奶牛良种全覆盖,牧区肉牛、肉羊良种全覆盖。农牧业生产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3%,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已达47.45%。农牧业信息服务与宣传水平快速提升。“金农工程”稳步推进,“千乡万村”助农惠农信息服务工程和“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积极与报社、电台、电视台合作,宣传农牧业政策、推广农牧业技术、传播农牧业富民信息,收到了良好效果。

    【动植物防疫】制订实施了《2010年内蒙古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及时组织开展春季集中免疫和免疫效果监测,建立和实施补免制度,及时补免,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2010年,口蹄疫免疫牲畜17 731.57万头只;禽流感免疫禽类12 350.77万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1 504.69万口;猪瘟免疫1 730.43万口;鸡新城疫免疫9 796.36万羽。应免密度均达到了100%。强化了消毒灭源和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着重加大了对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病原学监测力度,在全区范围内设立8个动物疫病监测点、3个猪病监测点、10个牛羊病监测点和2个禽病监测点,实行定时定点持续监测。2010年全区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286 227头羽份,血清学监测570 666头羽份。充分发挥各级疫情报告网络和边境动物疫情观察报告员的作用,重点加大了对边境野生偶蹄动物、野生鸟类等动物口蹄疫、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羊痘、蓝舌病等重点疫病的巡查排查,随时掌握边境及境外动物疫情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在全区开展了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和疫情防范咨询服务,为今后全面开展水生动物检疫工作积累了经验。草地螟、蝗虫等迁飞性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地防控了突发性、暴食性二代草地螟幼虫暴发对农作物的危害。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农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得到加强。区、盟市、县、乡四级动物防疫与监督体系初步建立,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全年零疫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检查,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2010年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5 %99%98.4%,饲料抽检合格率达到94%。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工作全面完成,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为100%,达到了国家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预期目标。自治区供应世博会和亚运会的各类农畜产品受到了农业部的表彰。

    【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2010年在全区普遍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草原建设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到6 278.148万亩。其中,人工种草810.182万亩,饲料作物种植面积1 451.456万亩,饲用灌木213.6万亩,草地改良852.06万亩,飞播牧草30.5万亩,草地围栏2 920.35万亩。年内青贮238.64亿公斤。为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禁牧休牧轮牧制度2000年自治区开始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到2010年已是第十一个年头。禁牧休牧成为各地保护草原生态的自觉行动。2010年全区草原禁牧休牧轮牧面积达到7.81亿亩,其中,禁牧3.04亿亩,休牧3.77亿亩,轮牧1亿亩。

    草原鼠虫害防治2010年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草原鼠害发生严重,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全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9 822.18万亩,严重危害面积4 245.96万亩;草原虫害危害面积达到1 1947.45万亩,严重危害面积5 471.51万亩。针对严重的草原鼠虫害危害,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治工作。完成草原鼠害防治面积2 353.63,草原虫害防治面积3 219.29万亩,防治效果达90%以上。

    草原法规配套建设在自治区人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修订《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的起草,并已正式列入自治区人大2011年审议计划。2010年还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

    查处草原违法案件按照自治区政府下发的《关于严禁开垦草原的紧急通知》(内政办发电【201057号) 要求。派出两个督查组对开垦草原行为进行了专项督查,对征用、使用草原活动严格实行审核审批制度。2010年,共办理征用草原审核17起,涉及草原面积4 935.8亩。提起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的案件1起,构成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9起,破坏草原面积10.11万亩。

    基本草原划定工作2010年,继续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一是开展13个试点旗县的基本草原划定“回头看”工作,按照《基本草原划定技术规程》要求,进行补充和完善。二是开展半农半牧区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6月和9月,分别组成督查组,对扎兰屯、库伦旗、乌拉特前期和伊金霍洛旗4个半农半牧区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0年,内蒙古为国务院出台建立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作了大量的调研和筹备工作。一是成立了农牧业厅落实补奖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要求盟市旗县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工作机构;二是起草了《关于进一步落实草原“双权一制”的通知》,为实施补奖机制提供前提条件;三是召开了两个草原系统内的布置工作会和全区落实补奖机制座谈会,研究部署补奖机制工作;四是做了实施补奖机制前的摸底调查工作。

    【农村牧区政策落实】2010年,党中央和自治区惠农惠牧政策覆盖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拓展。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和棉花良种补贴实行了全覆盖,马铃薯良种覆盖面积进一步加大。全区认真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共落实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各类补贴资金55.7879亿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31.78亿元、粮食直补5.74亿元、良种补贴7.6679亿元、农机补贴资金6.9亿元、畜牧业各种补贴3.7亿元。并通过“一卡通”的形式发放给了农牧民,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为 214.56万户农民承保农作物6 466.01万亩,保险签单保费13.9亿元。

    【农牧业机械化】2010年,全区农牧业机械化生产稳步提升,机械化春耕春播生产,全区共投入农机具138.2万台,较上年增加18.5%。“三夏”机械化生产,全区736台联合收割机参加出区作业,机收小麦75.8万亩,机收率达到83.1%。秋季机械化生产,全区共投入玉米收获机3795台,较上年同期增加212.1%,实现玉米机收544万亩,机收水平达到10.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马铃薯机收水平达到39.5%,同比增加4.9个百分点。全年机耕9 276万亩,机播9 086万亩,机收3 864万亩;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7.3%、75.5%和35.9,同比分别增长3.47个、3.52个和0.87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3%,同比提高2.67个百分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园区建设继续深化。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蓬勃发展,呈现出政府推动有力、新建数量增加、发展模式多样、功能不断扩大、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自治区农牧业厅把稳步推进2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作为农牧民办十件实事内容深入推进。2010年全区各类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达1 055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有456个,较上年增加了246个。全区新建各类农机化示范园区155个,总数达335个,机械化示范基地规模达347.4万亩,辐射带动作业面积1 176.8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稳步推进。2010年实施面积达1 405万亩,较上年增加168万亩。

    【渔业经济】2010年,自治区渔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蓝色农业”、“低碳经济”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地区渔业资源、环境、区位、潜力优势,调整渔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健康养殖。依托呼伦贝尔市丰富的冷水资源,建设百公里冷水鱼产业带;依托沿黄连片池塘养殖区,全力打造池塘现代产业园区;依托丰富的盐碱水域资源,建设螺旋藻、盐藻工厂化养殖园区。2010年,全区渔业总产量达到11.3万吨,同比增长6.6%。养殖产量达到8.4万吨,同比增长10.3%,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3.68%。渔业产值达14亿元,同比增长8.5%

    【农垦改革与发展】2010年,全区农垦系统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8%;实现利润2.5亿元;人均纯收入完成7 100元,增长9%。全区农垦粮豆总产量30.7亿斤,油料总产量4.75亿斤,肉类总产量6.9万吨,鲜奶产量39.6万吨,羊毛产量4 207吨。深化国有农牧场“两田制”改革,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海拉尔、大兴安岭、兴安盟、巴彦淖尔等垦区,都开展了“两田制”或“多田制”的改革试点。2010年,各垦区新增加规模经营田面积25万亩。截至2010年底,全区农垦系统已有10万职工加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占职工总数的77%,基本实现了在岗职工全员入保。在医疗保险方面,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4.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3万人;参加新农合的有285万人。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垦区危旧房改造三年规划,海拉尔、大兴安岭两个垦区的危旧房改造工程,继2009年安排1.1万户,2010年又安排改造8 889户,垦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党建“三创一落实”活动】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并以此作为推动农牧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积极开展“立足岗位比贡献、为农服务争先锋”主体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公开承诺,认真开好专题生活会,开展领导点评活动,9位党组成员,分别深入46个联系点调查指导创先争优活动,共点评了26个基层组织、200多名党员。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进一步转变,“科学发展农牧业、更好服务农牧民”的理念更加牢固。

    大力推进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培养了广大干部职工建立健康和谐的工作生活方式。全面落实帮扶和执政为民教育基地建设,深入基层帮助落实扶贫项目建设和社区服务,共落实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莫力达瓦和兴安盟科右前旗帮扶资金6 330万元。精心组织厅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博爱一日捐”公益募捐活动,共为青海玉树灾区捐款7万多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
  •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领导名录】

      长:郭  健(蒙古族 4月任职)

    副厅长:纪大才() 周文毅 赵存才 云忠义(蒙古族)翟琇 布仁(蒙古族)云挨厚(蒙古族)牧远(蒙古族)

    纪检组长:张明辉

    助理巡视员:石先勇 扎木苏(蒙古族)高常胜 娜仁(女 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行政编制144人,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发展规划处(自治区农牧业资源区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处、经济合作处、科技教育处、种植业管理处、畜牧处(奶业管理办公室)、草原处(草原防火办公室)、饲料处、防疫监督处、医政药政处、农牧业机械化管理局、农牧场管理局、渔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渔政局)、乡镇企业局、农牧业产业化处、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局、离退休人员工作处21个职能处室局,另设机关党委及派驻纪检组、监察室。厅属正厅级事业单位1个(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正处级事业单位28个。

    2010,全区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 101.38亿元,增长5.8%;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 530元,比上年增加591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

    【粮食生产】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700.2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4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49.8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48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 158.25万吨,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产176.55万吨,增长8.9%。全年油料产量128.15万吨,增长7.1%;甜菜产量160.96万吨,增长46.9%;蔬菜产量1 350.90万吨,下降2.2%;水果(含果用瓜)产量278.17万吨,增长33.3%。设施蔬菜和设施马铃薯面积分别达到129.8万亩和178.9万亩,较上年分别增长27.8万亩和73.8万亩。

    【畜牧业发展】201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到839.8亿元,同比增长16.4%,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2%,畜牧业已撑起第一产业半壁江山。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养殖总量达到10 798.5万头只,连续6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全年肉类、奶类、禽蛋、绵羊毛、山羊绒总产量分别达到245.5万吨、941.6万吨、50.4万吨、10.7万吨、8 104吨,同比分别增长4.6%0.82% 1.8%5.3%9.8%。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已经具备了年生产240万吨肉、12万吨绒毛、920万吨牛奶和50万吨禽蛋的综合生产能力,牛奶、羊肉、山羊绒、细羊毛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内蒙古畜牧业成为中国绿色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结构中,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2%。种植业结构中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达到66%,比去年增长2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2.3%

    【农牧业产业化】2010年,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 072家,实现销售收入2 429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增加值724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7%。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2.3%。全区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9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58家,33个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区产业化经营带动农牧户212万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 154个,比上年增长71.5%

    【农牧业科技】启动了玉米、肉牛养殖等10个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牧业科技示范服务全面推进,提升了农牧业生产的科技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了百万亩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项目覆盖全区12个盟市69个粮油糖主产旗县、市区和农场,共建设153个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面积171.8万亩,辐射带动全区1 500万亩粮油糖增产10.63亿斤。2010年全区“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面积4 148.3万亩;为253.3万个农户免费提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占全区总农户数的 66 %;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8 113.3万亩,总节本增效72.7亿元。实施了畜牧业“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农牧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培训农牧民400万人次。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应用面积达到1 405万亩,比上年增加168万亩。实现了奶牛良种全覆盖,牧区肉牛、肉羊良种全覆盖。农牧业生产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3%,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已达47.45%。农牧业信息服务与宣传水平快速提升。“金农工程”稳步推进,“千乡万村”助农惠农信息服务工程和“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积极与报社、电台、电视台合作,宣传农牧业政策、推广农牧业技术、传播农牧业富民信息,收到了良好效果。

    【动植物防疫】制订实施了《2010年内蒙古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及时组织开展春季集中免疫和免疫效果监测,建立和实施补免制度,及时补免,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2010年,口蹄疫免疫牲畜17 731.57万头只;禽流感免疫禽类12 350.77万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1 504.69万口;猪瘟免疫1 730.43万口;鸡新城疫免疫9 796.36万羽。应免密度均达到了100%。强化了消毒灭源和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着重加大了对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病原学监测力度,在全区范围内设立8个动物疫病监测点、3个猪病监测点、10个牛羊病监测点和2个禽病监测点,实行定时定点持续监测。2010年全区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286 227头羽份,血清学监测570 666头羽份。充分发挥各级疫情报告网络和边境动物疫情观察报告员的作用,重点加大了对边境野生偶蹄动物、野生鸟类等动物口蹄疫、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羊痘、蓝舌病等重点疫病的巡查排查,随时掌握边境及境外动物疫情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在全区开展了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和疫情防范咨询服务,为今后全面开展水生动物检疫工作积累了经验。草地螟、蝗虫等迁飞性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地防控了突发性、暴食性二代草地螟幼虫暴发对农作物的危害。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农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得到加强。区、盟市、县、乡四级动物防疫与监督体系初步建立,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全年零疫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检查,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2010年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5 %99%98.4%,饲料抽检合格率达到94%。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工作全面完成,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为100%,达到了国家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预期目标。自治区供应世博会和亚运会的各类农畜产品受到了农业部的表彰。

    【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2010年在全区普遍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草原建设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到6 278.148万亩。其中,人工种草810.182万亩,饲料作物种植面积1 451.456万亩,饲用灌木213.6万亩,草地改良852.06万亩,飞播牧草30.5万亩,草地围栏2 920.35万亩。年内青贮238.64亿公斤。为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禁牧休牧轮牧制度2000年自治区开始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到2010年已是第十一个年头。禁牧休牧成为各地保护草原生态的自觉行动。2010年全区草原禁牧休牧轮牧面积达到7.81亿亩,其中,禁牧3.04亿亩,休牧3.77亿亩,轮牧1亿亩。

    草原鼠虫害防治2010年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草原鼠害发生严重,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全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9 822.18万亩,严重危害面积4 245.96万亩;草原虫害危害面积达到1 1947.45万亩,严重危害面积5 471.51万亩。针对严重的草原鼠虫害危害,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治工作。完成草原鼠害防治面积2 353.63,草原虫害防治面积3 219.29万亩,防治效果达90%以上。

    草原法规配套建设在自治区人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修订《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的起草,并已正式列入自治区人大2011年审议计划。2010年还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

    查处草原违法案件按照自治区政府下发的《关于严禁开垦草原的紧急通知》(内政办发电【201057号) 要求。派出两个督查组对开垦草原行为进行了专项督查,对征用、使用草原活动严格实行审核审批制度。2010年,共办理征用草原审核17起,涉及草原面积4 935.8亩。提起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的案件1起,构成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9起,破坏草原面积10.11万亩。

    基本草原划定工作2010年,继续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一是开展13个试点旗县的基本草原划定“回头看”工作,按照《基本草原划定技术规程》要求,进行补充和完善。二是开展半农半牧区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6月和9月,分别组成督查组,对扎兰屯、库伦旗、乌拉特前期和伊金霍洛旗4个半农半牧区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0年,内蒙古为国务院出台建立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作了大量的调研和筹备工作。一是成立了农牧业厅落实补奖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要求盟市旗县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工作机构;二是起草了《关于进一步落实草原“双权一制”的通知》,为实施补奖机制提供前提条件;三是召开了两个草原系统内的布置工作会和全区落实补奖机制座谈会,研究部署补奖机制工作;四是做了实施补奖机制前的摸底调查工作。

    【农村牧区政策落实】2010年,党中央和自治区惠农惠牧政策覆盖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拓展。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和棉花良种补贴实行了全覆盖,马铃薯良种覆盖面积进一步加大。全区认真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共落实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各类补贴资金55.7879亿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31.78亿元、粮食直补5.74亿元、良种补贴7.6679亿元、农机补贴资金6.9亿元、畜牧业各种补贴3.7亿元。并通过“一卡通”的形式发放给了农牧民,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为 214.56万户农民承保农作物6 466.01万亩,保险签单保费13.9亿元。

    【农牧业机械化】2010年,全区农牧业机械化生产稳步提升,机械化春耕春播生产,全区共投入农机具138.2万台,较上年增加18.5%。“三夏”机械化生产,全区736台联合收割机参加出区作业,机收小麦75.8万亩,机收率达到83.1%。秋季机械化生产,全区共投入玉米收获机3795台,较上年同期增加212.1%,实现玉米机收544万亩,机收水平达到10.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马铃薯机收水平达到39.5%,同比增加4.9个百分点。全年机耕9 276万亩,机播9 086万亩,机收3 864万亩;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7.3%、75.5%和35.9,同比分别增长3.47个、3.52个和0.87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3%,同比提高2.67个百分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园区建设继续深化。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蓬勃发展,呈现出政府推动有力、新建数量增加、发展模式多样、功能不断扩大、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自治区农牧业厅把稳步推进2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作为农牧民办十件实事内容深入推进。2010年全区各类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达1 055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有456个,较上年增加了246个。全区新建各类农机化示范园区155个,总数达335个,机械化示范基地规模达347.4万亩,辐射带动作业面积1 176.8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稳步推进。2010年实施面积达1 405万亩,较上年增加168万亩。

    【渔业经济】2010年,自治区渔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蓝色农业”、“低碳经济”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地区渔业资源、环境、区位、潜力优势,调整渔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健康养殖。依托呼伦贝尔市丰富的冷水资源,建设百公里冷水鱼产业带;依托沿黄连片池塘养殖区,全力打造池塘现代产业园区;依托丰富的盐碱水域资源,建设螺旋藻、盐藻工厂化养殖园区。2010年,全区渔业总产量达到11.3万吨,同比增长6.6%。养殖产量达到8.4万吨,同比增长10.3%,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3.68%。渔业产值达14亿元,同比增长8.5%

    【农垦改革与发展】2010年,全区农垦系统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8%;实现利润2.5亿元;人均纯收入完成7 100元,增长9%。全区农垦粮豆总产量30.7亿斤,油料总产量4.75亿斤,肉类总产量6.9万吨,鲜奶产量39.6万吨,羊毛产量4 207吨。深化国有农牧场“两田制”改革,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海拉尔、大兴安岭、兴安盟、巴彦淖尔等垦区,都开展了“两田制”或“多田制”的改革试点。2010年,各垦区新增加规模经营田面积25万亩。截至2010年底,全区农垦系统已有10万职工加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占职工总数的77%,基本实现了在岗职工全员入保。在医疗保险方面,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4.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3万人;参加新农合的有285万人。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垦区危旧房改造三年规划,海拉尔、大兴安岭两个垦区的危旧房改造工程,继2009年安排1.1万户,2010年又安排改造8 889户,垦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党建“三创一落实”活动】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并以此作为推动农牧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积极开展“立足岗位比贡献、为农服务争先锋”主体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公开承诺,认真开好专题生活会,开展领导点评活动,9位党组成员,分别深入46个联系点调查指导创先争优活动,共点评了26个基层组织、200多名党员。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进一步转变,“科学发展农牧业、更好服务农牧民”的理念更加牢固。

    大力推进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培养了广大干部职工建立健康和谐的工作生活方式。全面落实帮扶和执政为民教育基地建设,深入基层帮助落实扶贫项目建设和社区服务,共落实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莫力达瓦和兴安盟科右前旗帮扶资金6 330万元。精心组织厅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博爱一日捐”公益募捐活动,共为青海玉树灾区捐款7万多元。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