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7卷  /  特载

2007卷

  •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07年1月2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全面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起步阶段的各项工作,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 79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7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 329.5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 818.8亿元,增长14.5%。
       (一)宏观调控成效明显。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清理整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积极清理整顿新开工项目。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意见》和《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对属于清理范围的39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采取了停建、缓建、补办手续等整改措施,叫停43个项目并在媒体上公布,对92个项目进行限期整改。加强项目管理和稽察,对已经批复但长期未动工占用资源的35个项目进行清理,对其中9个项目注销了批准文号。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继续对规模小、污染重、浪费资源的“五小”企业进行治理整顿,累计关闭小煤矿812处,压缩产能2 400多万吨;关闭水泥生产企业36户,淘汰产能96万吨;关闭铁合金企业64户,淘汰产能36万吨。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全年电石产量418.8万吨,增长34.4%,增幅比上年下降33.6个百分点;焦炭产量1 046.1万吨,增长1.2%,增幅下降16.6个百分点。
        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按照国家下达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计划》指标,分解落实节能降耗任务,建立了GDP能耗指标公告制度。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35户重点耗能企业列入国家节能降耗监测范围,50户重点耗能企业列入自治区监测范围。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流域水质量、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全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
        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处理各种违法案件,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累计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 122件,涉及土地面积5 996.8公顷,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406件。完成了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经国家审核并予公告,共撤销合并开发区81个,退出土地305平方公里;保留开发区45个,其中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39个。
       (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开局良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1号文件精神,增加支农资金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起步工作进展顺利。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实施意见》,初步完成了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纲要编制任务。试点工作全面启动,3个嘎查村列入国家新农村建设试点范围,自治区选定的100个试点嘎查村建设方案全部完成。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不断深入,4个旗县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范围。
        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牧区公路9 571公里,全年新增通油路苏木乡镇49个,通公路嘎查村350个;建设10千伏通电线路1 270公里、低压线路940公里,为246个嘎查村的16 000多户农牧民解决了通电问题;累计有7.9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清洁沼气,70.8万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启动实施了1 21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837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以旗县为单位“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按规划全面展开,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达到47%;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三)产业结构逐步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业运行平稳,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1 051.5万头只,增加434.7万头只;农区牲畜存栏占到70%,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57万吨,增长11.8%;牛奶产量880万吨,增长27%。种植业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粮食总产量341亿斤,增产8.6亿斤,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占到52.6%。农牧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20户,鲜奶年加工能力达到760万吨,肉类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
        特色优势产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全年煤炭产量2.91亿吨,增长23.7%;发电量1 416.4亿千瓦小时,增长40.2%;钢产量861万吨,增长7.3%;液体乳产量310.1万吨,增长14.1%。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冶金三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2.2%。化学工业、机械电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化学工业增长24.1%,机械电子工业增长42.9%,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2%。
        服务业结构得到改善。传统服务业继续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8.5亿吨,增长17.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595.3亿元,增长16%。交通运输和商贸流通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房地产、旅游、科技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所占比重稳步提高。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3 598万平方米,增长69.8%;销售面积1 414.3万平方米,增长30.7%;实现旅游收入279.7亿元,增长34.4%;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 036.6亿元,同比增长22.4%;贷款余额3 205.2亿元,增长22.9%。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2.5亿元,增长52.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40亿元,增长3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0.7,提高40.1点。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12.9亿元,比上年增加176.5亿元,增长3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3.3亿元,增加65.9亿元,增长23.8%。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行政性收费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增加较多,累计增收52.5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增加额的79.7%。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358元,比上年增加1 2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342元,比上年增加35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
       (五)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 406.3亿元,增长26.7%。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完成退耕还林83万亩,退牧还草4 000万亩,治理荒漠化面积3 400万亩。水利建设进度加快,开工建设了龙口水利枢纽和27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农田草牧场有效灌溉面积16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7万亩。能源项目稳步推进,新开工煤炭项目规模5 740万吨,在建项目总规模达到12 140万吨;新开工电力装机420万千瓦,新开工风电装机95万千瓦,在建电源项目总容量1 370万千瓦。全年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 500万吨,新增电力装机容量900万千瓦,新增500千伏输变电线路445公里,新增220千伏输变电线路1 200公里。重化工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在建甲醇规模达到500万吨,聚氯乙烯100万吨。交通建设进展顺利,在建铁路施工总里程达到4 456公里,在建重点公路里程2 825公里,全年新增铁路里程124公里,新增公路里程4 3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4公里。新开工了包头、满洲里、乌兰浩特、乌海机场飞行区扩建和赤峰机场迁建项目。地质勘查取得新进展,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 100多亿吨,铁矿石资源储量1.2亿吨。
       (六)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步伐加快,电力厂网分离完全到位,天野化工完成重组,盐业公司重组工作全面启动,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国有非流通股份取得上市流通权。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进展顺利,累计分离办社会机构460多个,分离人员3.24万人。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全区苏木乡镇由1 236个调整撤并为640个,撤并幅度达到48.2%。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自治区直属高等院校、医院、演出团体的20个单位完成财政补助方式改革和机构编制核准备案工作,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精简42.2%。金融改革步伐加快,40家旗县统一法人社获准筹建,15家已正式挂牌营业,2家农村商业银行和6家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工作正在进行。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走出去”战略实现较大突破,蒙东能源公司开发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项目已经国家核准,森工集团在俄罗斯赤塔州的2个木材深加工项目正式签约,庆华集团开发那林苏海图煤田规模进一步扩大,包钢集团在蒙古国合作开发的3个铁矿项目继续推进,全年完成境外投资5 279万美元。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 365亿元,增长24.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亿美元,增长42.9%。外贸进出口增长加快,进出口总额达到59.5亿美元,增长22.4%。其中,出口21.4亿美元,增长20.7%;进口38.1亿美元,增长23.3%。口岸通关过货能力进一步提高,过货量达到3 024.8万吨,增长12%。
       (七)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
        就业和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9.1万人,15.6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通过各种就业渠道安置“就业困难对象”5.02万人。不断强化就业培训工作,全区下岗职工参加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结业人数达到24.1万人。继续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7 797个家庭的10 198人实现了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16万人。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启动,解决了42.7万特困农牧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扶贫和救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扶贫开发资金支出10亿元,解决了1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累计拨付各类防灾救灾资金4.4亿元,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了草业、奶业、肉业、生物繁育技术、农作物及产品加工等5个重大农牧业科技专项工程,4个旗县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范围。基础教育得到加强,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工程进展顺利。“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惠及农村牧区及所有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208万中小学生。高中教育继续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3%,提高8.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全区普通高校招生8.1万人,在校生达到25.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4%,提高1.1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完成了疾病控制机构和医疗救治机构建设任务,初步建立了城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累计组织实施了713所苏木乡镇卫生院、36所旗县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3.96‰。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内蒙古博物馆、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体育馆等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项目进展顺利。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西新工程”稳步推进,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全部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2.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1.2%。体育、民政、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总的来看,今年我区经济呈现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兼顾,薄弱环节和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总体经济运行更加健康,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增长缓慢,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和风险较多;收入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农牧民增收难度加大,城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基础突破,试点示范,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加强农牧业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步伐,提高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创新农牧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比重。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50亿斤左右,肉类总产量达到290万吨,鲜奶产量达到1 000万吨。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努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在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农牧业人口转移、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牧区投入,重点加强农村牧区安全饮水、乡村道路、环境卫生、清洁能源、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力争解决6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和2万户农牧民的通电问题,新增沼气用户5.8万户,实现所有苏木乡镇通油路、嘎查村通公路。
        加快发展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牧区。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启动农村牧区初中改造工程,完成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两基”攻坚任务。重点完善苏木乡镇卫生院等农村牧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改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条件。启动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和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力争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85%以上;农村牧区低保人口增加到60万人以上,补助标准提高20%。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努力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抓好100项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已列入国家和自治区规划的大型煤炭基地项目,组织实施好呼伦贝尔360万千瓦电站群等电力重点项目,全年煤炭产量达到3.2亿吨,新增电力装机600万千瓦。围绕产业延伸升级,加快煤化工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新开工煤化工产品规模500万吨。大力发展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稀土、生物制药和信息产品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启动实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以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增加科技投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起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在继续组织好包钢、包铝、乌兰水泥、蒙西工业园区等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托克托、科尔沁等一批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抓好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关,把能耗作为新上项目的强制性门槛,组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制定并实施产品能耗限额,从源头上降低能源消耗。抓住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两个关键环节,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力度,重点跟踪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85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建立和完善能够准确反映各地区能耗水平并适应考核工作需要的节能指标统计体系,加大对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的考核和宏观指导力度,确保实现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果,继续加强水利、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扩大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面积,加快生态环境恢复。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年争取退耕还林150万亩,退牧还草4 000万亩,新增造林合格面积1 000万亩,“三化”草地治理面积3 45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0万亩。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城市环境质量和重点流域水质监测,加大农村牧区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解决好重点城市及工业园区周边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和垃圾围城等问题。重点整治对饮用水源有重大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集中整治各类工业开发区特别是高耗能工业园的环境污染问题,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力争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143.31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8.9万吨以内。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节水改造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新增农田草牧场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新开工9个铁路重点项目,全区在建铁路重点项目达到24个,铁路施工总里程达到5 814公里,其中新建铁路4 028公里,改扩建铁路1 786公里;新开工赤峰至平庄、东兴至树林召高速公路等8个重点项目,全年新增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新开工建设阿尔山机场和二连浩特机场。加强城市供水和环保项目建设,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88%,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5%。
       (四)加强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第三产业、建筑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城乡居民收入等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以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和工业园区、开发区等为重点,支持服务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专业化合作关系,发展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以及包装、仓储、物流、配送、中介等生产型服务业。提升扩展面向生活的服务业。以城市社区为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以及商贸餐饮、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生活型服务业。扶持发展面向农村牧区的服务业。以县城、乡镇为重点,整合各种农牧民协会组织,发展以农牧业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供应及农畜产品收购为主的农村牧区连锁经营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的关键领域、新兴行业和薄弱环节。加强对自治区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发展建筑业。适应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设项目实施专业化的要求,支持建筑企业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工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通过内引外联、优化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骨干建筑企业、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公司,重点扶持房屋建筑、交通、水利、电力、化工、市政等行业的优势建筑企业做大作强。加强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推行企业资质、项目经理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备案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区内建筑企业发挥优势,努力提高在区内建筑市场的份额。
        扶持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用地、项目审批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门槛,拓宽发展领域和范围,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进入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参与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及经营管理,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强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探索和建立收入增长、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结构,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继续做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调整工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认真解决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加大扶贫济困力度,提高生活困难家庭的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牧民来自农牧业的收入。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实施百万农牧民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有序组织劳务输出,认真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高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比重。切实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各项补助,加大自治区对农牧业和农牧民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转移性收入水平。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五个统筹”,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化水平。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信息网络和水、电、气、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镇吸纳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加快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合理安排大中型项目布局,积极发展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公用服务业为主的城镇基础产业,促进产业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制定并组织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重点扶持自治区确定的50个重点旗县市区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加快人口布局调整,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把推进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结合起来,制定完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发展规划,引导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今年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继续促进呼包鄂等优势地区加快发展,增强示范和带动功能。充分利用我区东部盟市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发挥东部地区综合优势,切实搞好与东北地区地对接,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增值税转型试点、剥离企业办社会、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等,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自治区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要适当向东部盟市倾斜,进一步加强蒙东地区能源、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改善东五盟市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增强发展活力。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包钢、森工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推进苏木乡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扩大代建制试点。深化价格改革,逐步完善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做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抓好自治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推动新闻媒体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根据党中央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积极推进垄断行业、医药卫生、财税金融等各领域的改革。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加强对俄蒙的运输通道建设,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抓住俄罗斯今年举办“中国年”活动的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区与俄蒙在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建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各项前期工作。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全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 500亿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0亿美元。努力保持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达到70亿美元。
       (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研究制定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和改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工作,继续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确保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切实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争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6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30万人。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9.6万人,比2006年实际招生数增加1.5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面向农村牧区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加大“两免一补”力度,提高贫困小学、初中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费标准。调整和优化城镇医疗资源布局,全面完成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任务。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三少”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3万人。
        2007年我们将迎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部署,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07年1月2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全面加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起步阶段的各项工作,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 79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7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 329.5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 818.8亿元,增长14.5%。
       (一)宏观调控成效明显。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清理整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积极清理整顿新开工项目。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意见》和《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对属于清理范围的39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采取了停建、缓建、补办手续等整改措施,叫停43个项目并在媒体上公布,对92个项目进行限期整改。加强项目管理和稽察,对已经批复但长期未动工占用资源的35个项目进行清理,对其中9个项目注销了批准文号。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继续对规模小、污染重、浪费资源的“五小”企业进行治理整顿,累计关闭小煤矿812处,压缩产能2 400多万吨;关闭水泥生产企业36户,淘汰产能96万吨;关闭铁合金企业64户,淘汰产能36万吨。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全年电石产量418.8万吨,增长34.4%,增幅比上年下降33.6个百分点;焦炭产量1 046.1万吨,增长1.2%,增幅下降16.6个百分点。
        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按照国家下达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计划》指标,分解落实节能降耗任务,建立了GDP能耗指标公告制度。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35户重点耗能企业列入国家节能降耗监测范围,50户重点耗能企业列入自治区监测范围。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流域水质量、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全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
        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处理各种违法案件,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累计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 122件,涉及土地面积5 996.8公顷,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406件。完成了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经国家审核并予公告,共撤销合并开发区81个,退出土地305平方公里;保留开发区45个,其中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39个。
       (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开局良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1号文件精神,增加支农资金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起步工作进展顺利。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实施意见》,初步完成了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纲要编制任务。试点工作全面启动,3个嘎查村列入国家新农村建设试点范围,自治区选定的100个试点嘎查村建设方案全部完成。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不断深入,4个旗县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范围。
        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牧区公路9 571公里,全年新增通油路苏木乡镇49个,通公路嘎查村350个;建设10千伏通电线路1 270公里、低压线路940公里,为246个嘎查村的16 000多户农牧民解决了通电问题;累计有7.9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清洁沼气,70.8万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启动实施了1 21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837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以旗县为单位“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按规划全面展开,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达到47%;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三)产业结构逐步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业运行平稳,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1 051.5万头只,增加434.7万头只;农区牲畜存栏占到70%,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57万吨,增长11.8%;牛奶产量880万吨,增长27%。种植业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粮食总产量341亿斤,增产8.6亿斤,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占到52.6%。农牧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20户,鲜奶年加工能力达到760万吨,肉类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
        特色优势产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全年煤炭产量2.91亿吨,增长23.7%;发电量1 416.4亿千瓦小时,增长40.2%;钢产量861万吨,增长7.3%;液体乳产量310.1万吨,增长14.1%。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冶金三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2.2%。化学工业、机械电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化学工业增长24.1%,机械电子工业增长42.9%,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2%。
        服务业结构得到改善。传统服务业继续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8.5亿吨,增长17.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595.3亿元,增长16%。交通运输和商贸流通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房地产、旅游、科技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所占比重稳步提高。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3 598万平方米,增长69.8%;销售面积1 414.3万平方米,增长30.7%;实现旅游收入279.7亿元,增长34.4%;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 036.6亿元,同比增长22.4%;贷款余额3 205.2亿元,增长22.9%。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2.5亿元,增长52.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40亿元,增长3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0.7,提高40.1点。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12.9亿元,比上年增加176.5亿元,增长3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3.3亿元,增加65.9亿元,增长23.8%。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行政性收费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增加较多,累计增收52.5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增加额的79.7%。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358元,比上年增加1 2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342元,比上年增加35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
       (五)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 406.3亿元,增长26.7%。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完成退耕还林83万亩,退牧还草4 000万亩,治理荒漠化面积3 400万亩。水利建设进度加快,开工建设了龙口水利枢纽和27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农田草牧场有效灌溉面积16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7万亩。能源项目稳步推进,新开工煤炭项目规模5 740万吨,在建项目总规模达到12 140万吨;新开工电力装机420万千瓦,新开工风电装机95万千瓦,在建电源项目总容量1 370万千瓦。全年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 500万吨,新增电力装机容量900万千瓦,新增500千伏输变电线路445公里,新增220千伏输变电线路1 200公里。重化工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在建甲醇规模达到500万吨,聚氯乙烯100万吨。交通建设进展顺利,在建铁路施工总里程达到4 456公里,在建重点公路里程2 825公里,全年新增铁路里程124公里,新增公路里程4 3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4公里。新开工了包头、满洲里、乌兰浩特、乌海机场飞行区扩建和赤峰机场迁建项目。地质勘查取得新进展,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 100多亿吨,铁矿石资源储量1.2亿吨。
       (六)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步伐加快,电力厂网分离完全到位,天野化工完成重组,盐业公司重组工作全面启动,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国有非流通股份取得上市流通权。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进展顺利,累计分离办社会机构460多个,分离人员3.24万人。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全区苏木乡镇由1 236个调整撤并为640个,撤并幅度达到48.2%。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自治区直属高等院校、医院、演出团体的20个单位完成财政补助方式改革和机构编制核准备案工作,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精简42.2%。金融改革步伐加快,40家旗县统一法人社获准筹建,15家已正式挂牌营业,2家农村商业银行和6家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工作正在进行。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走出去”战略实现较大突破,蒙东能源公司开发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项目已经国家核准,森工集团在俄罗斯赤塔州的2个木材深加工项目正式签约,庆华集团开发那林苏海图煤田规模进一步扩大,包钢集团在蒙古国合作开发的3个铁矿项目继续推进,全年完成境外投资5 279万美元。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 365亿元,增长24.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亿美元,增长42.9%。外贸进出口增长加快,进出口总额达到59.5亿美元,增长22.4%。其中,出口21.4亿美元,增长20.7%;进口38.1亿美元,增长23.3%。口岸通关过货能力进一步提高,过货量达到3 024.8万吨,增长12%。
       (七)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
        就业和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9.1万人,15.6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通过各种就业渠道安置“就业困难对象”5.02万人。不断强化就业培训工作,全区下岗职工参加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结业人数达到24.1万人。继续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7 797个家庭的10 198人实现了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16万人。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启动,解决了42.7万特困农牧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扶贫和救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扶贫开发资金支出10亿元,解决了1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累计拨付各类防灾救灾资金4.4亿元,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了草业、奶业、肉业、生物繁育技术、农作物及产品加工等5个重大农牧业科技专项工程,4个旗县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范围。基础教育得到加强,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工程进展顺利。“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惠及农村牧区及所有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208万中小学生。高中教育继续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3%,提高8.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全区普通高校招生8.1万人,在校生达到25.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4%,提高1.1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完成了疾病控制机构和医疗救治机构建设任务,初步建立了城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累计组织实施了713所苏木乡镇卫生院、36所旗县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3.96‰。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内蒙古博物馆、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体育馆等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项目进展顺利。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西新工程”稳步推进,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全部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2.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1.2%。体育、民政、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总的来看,今年我区经济呈现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兼顾,薄弱环节和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总体经济运行更加健康,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增长缓慢,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和风险较多;收入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农牧民增收难度加大,城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基础突破,试点示范,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加强农牧业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步伐,提高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创新农牧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比重。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50亿斤左右,肉类总产量达到290万吨,鲜奶产量达到1 000万吨。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努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在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农牧业人口转移、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牧区投入,重点加强农村牧区安全饮水、乡村道路、环境卫生、清洁能源、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力争解决6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和2万户农牧民的通电问题,新增沼气用户5.8万户,实现所有苏木乡镇通油路、嘎查村通公路。
        加快发展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牧区。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启动农村牧区初中改造工程,完成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两基”攻坚任务。重点完善苏木乡镇卫生院等农村牧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改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条件。启动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和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力争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85%以上;农村牧区低保人口增加到60万人以上,补助标准提高20%。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努力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抓好100项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已列入国家和自治区规划的大型煤炭基地项目,组织实施好呼伦贝尔360万千瓦电站群等电力重点项目,全年煤炭产量达到3.2亿吨,新增电力装机600万千瓦。围绕产业延伸升级,加快煤化工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新开工煤化工产品规模500万吨。大力发展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稀土、生物制药和信息产品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启动实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以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增加科技投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起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在继续组织好包钢、包铝、乌兰水泥、蒙西工业园区等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托克托、科尔沁等一批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抓好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关,把能耗作为新上项目的强制性门槛,组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制定并实施产品能耗限额,从源头上降低能源消耗。抓住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两个关键环节,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力度,重点跟踪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85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建立和完善能够准确反映各地区能耗水平并适应考核工作需要的节能指标统计体系,加大对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的考核和宏观指导力度,确保实现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果,继续加强水利、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扩大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面积,加快生态环境恢复。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年争取退耕还林150万亩,退牧还草4 000万亩,新增造林合格面积1 000万亩,“三化”草地治理面积3 45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0万亩。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城市环境质量和重点流域水质监测,加大农村牧区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解决好重点城市及工业园区周边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和垃圾围城等问题。重点整治对饮用水源有重大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集中整治各类工业开发区特别是高耗能工业园的环境污染问题,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力争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143.31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8.9万吨以内。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节水改造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新增农田草牧场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新开工9个铁路重点项目,全区在建铁路重点项目达到24个,铁路施工总里程达到5 814公里,其中新建铁路4 028公里,改扩建铁路1 786公里;新开工赤峰至平庄、东兴至树林召高速公路等8个重点项目,全年新增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新开工建设阿尔山机场和二连浩特机场。加强城市供水和环保项目建设,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88%,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5%。
       (四)加强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第三产业、建筑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城乡居民收入等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以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和工业园区、开发区等为重点,支持服务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专业化合作关系,发展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以及包装、仓储、物流、配送、中介等生产型服务业。提升扩展面向生活的服务业。以城市社区为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以及商贸餐饮、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生活型服务业。扶持发展面向农村牧区的服务业。以县城、乡镇为重点,整合各种农牧民协会组织,发展以农牧业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供应及农畜产品收购为主的农村牧区连锁经营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的关键领域、新兴行业和薄弱环节。加强对自治区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发展建筑业。适应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设项目实施专业化的要求,支持建筑企业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工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通过内引外联、优化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骨干建筑企业、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公司,重点扶持房屋建筑、交通、水利、电力、化工、市政等行业的优势建筑企业做大作强。加强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推行企业资质、项目经理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备案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区内建筑企业发挥优势,努力提高在区内建筑市场的份额。
        扶持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用地、项目审批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门槛,拓宽发展领域和范围,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进入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参与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及经营管理,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强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探索和建立收入增长、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结构,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继续做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调整工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认真解决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加大扶贫济困力度,提高生活困难家庭的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牧民来自农牧业的收入。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实施百万农牧民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有序组织劳务输出,认真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高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比重。切实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各项补助,加大自治区对农牧业和农牧民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转移性收入水平。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五个统筹”,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化水平。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信息网络和水、电、气、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镇吸纳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加快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合理安排大中型项目布局,积极发展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公用服务业为主的城镇基础产业,促进产业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制定并组织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重点扶持自治区确定的50个重点旗县市区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加快人口布局调整,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把推进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结合起来,制定完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发展规划,引导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今年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继续促进呼包鄂等优势地区加快发展,增强示范和带动功能。充分利用我区东部盟市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发挥东部地区综合优势,切实搞好与东北地区地对接,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增值税转型试点、剥离企业办社会、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等,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自治区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要适当向东部盟市倾斜,进一步加强蒙东地区能源、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改善东五盟市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增强发展活力。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包钢、森工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推进苏木乡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扩大代建制试点。深化价格改革,逐步完善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做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抓好自治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推动新闻媒体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根据党中央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积极推进垄断行业、医药卫生、财税金融等各领域的改革。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加强对俄蒙的运输通道建设,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抓住俄罗斯今年举办“中国年”活动的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区与俄蒙在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建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各项前期工作。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全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 500亿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0亿美元。努力保持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达到70亿美元。
       (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研究制定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和改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工作,继续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确保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切实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争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6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30万人。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9.6万人,比2006年实际招生数增加1.5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面向农村牧区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加大“两免一补”力度,提高贫困小学、初中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费标准。调整和优化城镇医疗资源布局,全面完成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任务。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三少”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3万人。
        2007年我们将迎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部署,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