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7卷  /  科技

2007卷

  • 农牧业科研
  •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院临时负责人:冯万玉
        院临时班子:刘永志  康暄
       【综述】2006年,内蒙古农牧业学院承担的国家“973”项目“通过营养与非营养手段调控猪、鸡脂肪沉积及其规律研究”完成了动物试验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部位的脂肪沉积量测定,各种样品检测以及进行数据分析、调节机制研究与探讨;农业部跨越项目“优质高产奶牛养殖及其奶制品加工技术中试示范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一是卢德勋教授首次提出了奶牛营养工程技术体系-221乳牛营养保健工程技术体系,并与蒙牛集团和昌河饲料合作成立ODTESC组织。二是开展粗饲料品质评定、科学搭配技术,完善《奶牛粗饲料GI数据库》的数据210份。三是完成221乳牛营养保健工程技术体系相配套的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本项目培养博士2名、硕士生5名,举办奶牛营养师培训班2次,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12次,发表论文6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不育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中亚麻不育系及杂交种生产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绵羊瘤胃内与纤维降解有关的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以新颖的研究思路揭示三种纤维分解菌对纤维物质降解率的相对贡献;通过科学试验来揭示:当粗饲料品质良好时,可提高瘤胃的发酵功能,减少精料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验收项目15项,包括“948”项目“甜菜抗病资源材料及育种技术引进”、“引进澳大利亚道赛特、萨福克肉用种羊”、“优质向日葵新品种新技术和资源材料引进”3项;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甜菜丰产优质抗丛根病专用新品种‘内甜抗201’中试与示范”、“早熟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农麦201’区域试验与示范”、“低质粗饲料高效利用营养工程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中试示范”、“‘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繁育技术及其生态建设应用”4项;农口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内蒙古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项目”、“内蒙古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设施配套项目”、“自治区农科院玉米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呼市蔬菜、花卉种子繁育基地项目”、“内蒙古园艺所花卉种苗繁育基地项目”、“自治区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项目”、“自治区畜牧科学院肉牛选育项目”、“内蒙古国家甜菜改良分中心建设”8项。鉴定项目1项:“甜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在同类研究课题中整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薄皮甜瓜单性花性状转育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新审认定品种有5个:玉米新品种“内油4号”,甜菜新品种内甜单1、内甜抗202、内甜抗203,亚麻新品种“轮选2号”。申报全国牧草饲料作物品种1项:毛穗赖草。
       【农业科研】2006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并列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在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中也把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措施。为使国家农业区域创新中心落户到科学院,院领导班子把这项工作作为2006年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地抓好。至今虽然国家农业区域创新中心没有落实,但是抓住此次农业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契机,成功争取到国家玉米创新中心、小麦创新中心、大豆创新中心,三个中心争取充分证明努力取得的成效,也证明科研实力。
       【重大科研项目】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科研项目的争取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十一五”期间的科研创新工作向前推进的步伐。分析研究目前农牧业发展的形势,结合自治区特点与需求,找准了科技攻关目标,做好项目筹划和储备,争取到了一批国家支持的重大项目。
        2005年结转项目2006年,全院承担的各类结转项目共33项。其中国家级各类项目1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科技部“973”项目1项、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4项、农业部跨越项目1项、农业部中心建设项目2项、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自治区级各类项目14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6项、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1项、科技厅招标项目3项、农牧业厅推广项目1项、自治区产业化项目2项、呼市科技局项目1项。各类结转项目年度总经费为631.2万元。
        2006年新上项目全院新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各类项目46项,总经费3 57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项目总经费2 894万元,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总经费25万元,是年到位经费15万元;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2项,总经费120万元,到位总经费70万元;国家星火项目6项,到位总经费50万元;农业部跨越项目1项,到位总经费110万元;农业部“948”项目4项,到位总经费240万元;农业部国家优质粮中心建设项目2项,到位总经费2 397万元;与中国农科院草原所合作申报农业部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1项,到位总经费12万元。自治区级项目30项,项目总经费685万元,包括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5项,到位总经费17万元;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6项,到位总经费160万元;自治区人才基金项目1项,到位总经费5万元;自治区外专局引进人才项目4项,到位总经费18万元;自治区外专局示范推广项目2项,到位总经费30万元;自治区农业开发项目9项,到位总经费205万元;自治区产业化项目2项,到位总经费100万元;自治区发改委项目1项,到位总经费150万元。
        从新上项目的到位经费看,国家级项目的申请有长足进步,到位总经费占全部到位经费的81%,其中农业部中心建设项目的申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位经费总额2 397万元,占国家级项目经费的83%,占全部到位经费的67%。
        新申请项目2006年共申报各类项目98项,其中国家级各类项目33项,包括自然基金项目14项、科技部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项目1项、农业部“948”项目3项、星火项目2项、与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合作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5项、与伊利、蒙牛合作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奶业项目2项、与华中农大、内蒙古水科院合作申报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申报内蒙古自治区各类项目65项,其中自然基金项目18项、科技攻关项目6项、科技厅科技成果推广项目9项、合作项目4项、高新技术项目3项、科技招标项目5项、外专局项目14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项、产业化项目1项。此外,还得到自治区副主席雷·额尔德尼直接批复的580万元,用于自主开发的科研资金,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第一次得到的自研资金。
       【人才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农牧业科学院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依然是提升本院创新能力的重点。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在重点领域、重点学科通过争取和实施国家项目,科研实践以及对外合作交流,使现有一批科研人员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如动物营养学科、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旱作课题与高校协作模式,与澳大利亚合作进行体细胞克隆牛的研究模式,请进来,派出去的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式,是年派1名同志到荷兰、1名同志到加拿大学习深造。对于一些急需发展,而院内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院里采取积极引进的方式,实行支持在职科技人员攻读学位的政策,鼓励他们考取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中国农大、甘肃农大、内蒙古农大聘用了11名硕士研究,充实到科研队伍。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实验室建设,是2006年工作的一个重点。积极争取基本建设项目,在院内实施的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农产品质量检测建设二期续建项目和甜菜改良中心续建项目。另一方面,有效整合有关的科研、成果转化等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室的装备和建设。凡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都要服从全院的统一规划和布局,避免所里的小而全,避免所与所之间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科技合作】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始之年,积极参加中国农科院发起的“十一五”农业科研自主行动,切实加强了与院外包括国外科研单位、国家科研单位及区内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协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2006年农牧业科学院共接待加拿大、美国、蒙古、日本等国来访专家30余人次,赴北欧、加拿大、日本、蒙古、荷兰等国考察培训约有20人次。完成了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引进向日葵菌核病生防菌防治技术”、“北方旱区防沙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家畜繁殖新技术”、“引进肉牛品种的杂交利用与推广示范”、“良种肉羊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高产优质奶牛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引进”规定任务;执行了“948”项目“良种肉羊生产决策支持技术的引进与中国优质肉用种羊繁育体系建立”。
        国内合作与交流农牧业科学院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就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达成科技合作意向协议;与西藏农牧科学院就双方在藏系绵羊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优质牧草品种引进试验、荞麦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工技术引进、绒山羊营养工程技术及其相关饲料的开发等领域联合申报国家及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科技项目;双方采取硕士、博士培养、人员互访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签订科技合作意向协议。根据双方实际需要,互相提供种质资源,我院已为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提供荞麦蒙-87、白荞麦、燕麦草莜麦、春小麦、向日葵内葵杂1号、马铃薯、亚麻、玉米内早9号、红萝卜、甜菜、内饲5号等农作物品种以及柠条、冬毛苕、草木樨等牧草品种;与蒙古国畜牧科学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饲用玉米引种试验、推广种植旱生牧草品种及一切田间建植、管护工作以及科研数据分析工作,开展肉牛和肉羊的胚胎移植技术、性控技术及冷冻精液的制备技术与操作方法的指导,互相开展科技人员的培训;与包头市固阳县人民政府开展科技合作,开展肉羊生产的产业化发展,为固阳县肉羊的发展起到带动示范的作用。杂交改良当地母羊2 470只,生产商品羔羊2 050只,培训农牧民360多人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研究所,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我院共建区域优势研究所的倡议,结合双方在学科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畜牧所、动物营养所、动医所、草原所、草堪所、植物营养所、植保所等专业所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畜牧所、农畜产品加工所、草原研究所及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促进了两院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开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作攻关的科技发展新局面。
       【管理制度】在目前改革尚未启动,机制创新工作尚未进行的情况下,加强管理是提高效率的重要着力点。为此,院里今年出台一些关于科研、财务和行政等项管理办法。其核心是实施两个“方案”管理,即实施方案管理和预算管理,同时做一些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实行这些管理的目的不是管住人们,更不是来束缚大家的创新思维,而是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使院里的工作进行得更加有序和规范。所、处都要认真学习和执行好这些规章制度,并且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完善本所处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全院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步伐。
       【技术服务和成果的推广 示范】技术服务和成果的推广示范,不仅是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走向生产和市场的载体和渠道,而且是壮大农牧业科学院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技术服务和成果的推广示范:一是着力提高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业博览会、报刊、广播、新闻媒介等多种形式,培训农牧民3万多人次,发放资料4万多份。二是搞好了转化成果的开发。选育的农作物品种牧草品种、家畜品种以及胚胎、研发的兽药、农药等成果都应用到实际。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面积达500亩,推广了农牧业科学院最新成果,通过各种宣传、现场观摩等活动,展示了本院的科技实力。今年专家和农户亲临园区参观指导共计46批次,4 000余人,自治区党委储波书记和自治区农牧业厅陶克厅长也亲临现场指导。经过几年展示,小麦新品种农麦2号、玉米新品种内单314、向日葵新品种“内葵杂三号”等农作物品种已被河套地区广大农民接受,在河套地区建设科技园区带动了当地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同时也起到辐射周边地区的作用。在武川旱作基地重点推广带状留茬间作轮作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和测土施肥配套技术,在阴山北麓的3个旗县共落实10万多亩,为成果应用地区农民增收节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四子王旗基地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为2008年世界草地大会做好准备,目前已明确参观的时间、路线和内容。在巴音哈太基地进行牧草品种示范,有些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三是办好了现有的刊物,准确定位了各种期刊的方向,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办刊方针,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期刊质量,扩大了发行量。
        农科院的科研推广工作主要依托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开发办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自治区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中试、示范、推广工作,围绕园区建设,重点展示、宣传全院的新成果、新技术,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006年院共承担各类推广项目19项,其中: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8项,抗病高产优质油葵杂交种‘内葵杂三号’中试与示范等农业转化资金项目8项,肉羊杂交改良及配套技术产业化等自治区产业化项目3项。
       【存在问题】一是机构长期处于临时状态,在内部管理上难以深化,影响了干部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等待观望,造成思想不稳定。二是科研经费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学院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三是机制不活已影响科研创新的效率。四是体制改革的不推进成了制约广大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张喜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科研
  •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院临时负责人:冯万玉
        院临时班子:刘永志  康暄
       【综述】2006年,内蒙古农牧业学院承担的国家“973”项目“通过营养与非营养手段调控猪、鸡脂肪沉积及其规律研究”完成了动物试验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部位的脂肪沉积量测定,各种样品检测以及进行数据分析、调节机制研究与探讨;农业部跨越项目“优质高产奶牛养殖及其奶制品加工技术中试示范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一是卢德勋教授首次提出了奶牛营养工程技术体系-221乳牛营养保健工程技术体系,并与蒙牛集团和昌河饲料合作成立ODTESC组织。二是开展粗饲料品质评定、科学搭配技术,完善《奶牛粗饲料GI数据库》的数据210份。三是完成221乳牛营养保健工程技术体系相配套的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本项目培养博士2名、硕士生5名,举办奶牛营养师培训班2次,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12次,发表论文6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不育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中亚麻不育系及杂交种生产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绵羊瘤胃内与纤维降解有关的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以新颖的研究思路揭示三种纤维分解菌对纤维物质降解率的相对贡献;通过科学试验来揭示:当粗饲料品质良好时,可提高瘤胃的发酵功能,减少精料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验收项目15项,包括“948”项目“甜菜抗病资源材料及育种技术引进”、“引进澳大利亚道赛特、萨福克肉用种羊”、“优质向日葵新品种新技术和资源材料引进”3项;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甜菜丰产优质抗丛根病专用新品种‘内甜抗201’中试与示范”、“早熟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农麦201’区域试验与示范”、“低质粗饲料高效利用营养工程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中试示范”、“‘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繁育技术及其生态建设应用”4项;农口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内蒙古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项目”、“内蒙古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设施配套项目”、“自治区农科院玉米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呼市蔬菜、花卉种子繁育基地项目”、“内蒙古园艺所花卉种苗繁育基地项目”、“自治区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项目”、“自治区畜牧科学院肉牛选育项目”、“内蒙古国家甜菜改良分中心建设”8项。鉴定项目1项:“甜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在同类研究课题中整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薄皮甜瓜单性花性状转育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新审认定品种有5个:玉米新品种“内油4号”,甜菜新品种内甜单1、内甜抗202、内甜抗203,亚麻新品种“轮选2号”。申报全国牧草饲料作物品种1项:毛穗赖草。
       【农业科研】2006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并列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在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中也把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措施。为使国家农业区域创新中心落户到科学院,院领导班子把这项工作作为2006年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地抓好。至今虽然国家农业区域创新中心没有落实,但是抓住此次农业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契机,成功争取到国家玉米创新中心、小麦创新中心、大豆创新中心,三个中心争取充分证明努力取得的成效,也证明科研实力。
       【重大科研项目】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科研项目的争取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十一五”期间的科研创新工作向前推进的步伐。分析研究目前农牧业发展的形势,结合自治区特点与需求,找准了科技攻关目标,做好项目筹划和储备,争取到了一批国家支持的重大项目。
        2005年结转项目2006年,全院承担的各类结转项目共33项。其中国家级各类项目1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科技部“973”项目1项、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4项、农业部跨越项目1项、农业部中心建设项目2项、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自治区级各类项目14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6项、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1项、科技厅招标项目3项、农牧业厅推广项目1项、自治区产业化项目2项、呼市科技局项目1项。各类结转项目年度总经费为631.2万元。
        2006年新上项目全院新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各类项目46项,总经费3 57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项目总经费2 894万元,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总经费25万元,是年到位经费15万元;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2项,总经费120万元,到位总经费70万元;国家星火项目6项,到位总经费50万元;农业部跨越项目1项,到位总经费110万元;农业部“948”项目4项,到位总经费240万元;农业部国家优质粮中心建设项目2项,到位总经费2 397万元;与中国农科院草原所合作申报农业部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1项,到位总经费12万元。自治区级项目30项,项目总经费685万元,包括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5项,到位总经费17万元;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6项,到位总经费160万元;自治区人才基金项目1项,到位总经费5万元;自治区外专局引进人才项目4项,到位总经费18万元;自治区外专局示范推广项目2项,到位总经费30万元;自治区农业开发项目9项,到位总经费205万元;自治区产业化项目2项,到位总经费100万元;自治区发改委项目1项,到位总经费150万元。
        从新上项目的到位经费看,国家级项目的申请有长足进步,到位总经费占全部到位经费的81%,其中农业部中心建设项目的申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位经费总额2 397万元,占国家级项目经费的83%,占全部到位经费的67%。
        新申请项目2006年共申报各类项目98项,其中国家级各类项目33项,包括自然基金项目14项、科技部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项目1项、农业部“948”项目3项、星火项目2项、与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合作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5项、与伊利、蒙牛合作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奶业项目2项、与华中农大、内蒙古水科院合作申报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申报内蒙古自治区各类项目65项,其中自然基金项目18项、科技攻关项目6项、科技厅科技成果推广项目9项、合作项目4项、高新技术项目3项、科技招标项目5项、外专局项目14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项、产业化项目1项。此外,还得到自治区副主席雷·额尔德尼直接批复的580万元,用于自主开发的科研资金,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第一次得到的自研资金。
       【人才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农牧业科学院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依然是提升本院创新能力的重点。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在重点领域、重点学科通过争取和实施国家项目,科研实践以及对外合作交流,使现有一批科研人员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如动物营养学科、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旱作课题与高校协作模式,与澳大利亚合作进行体细胞克隆牛的研究模式,请进来,派出去的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式,是年派1名同志到荷兰、1名同志到加拿大学习深造。对于一些急需发展,而院内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院里采取积极引进的方式,实行支持在职科技人员攻读学位的政策,鼓励他们考取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中国农大、甘肃农大、内蒙古农大聘用了11名硕士研究,充实到科研队伍。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实验室建设,是2006年工作的一个重点。积极争取基本建设项目,在院内实施的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农产品质量检测建设二期续建项目和甜菜改良中心续建项目。另一方面,有效整合有关的科研、成果转化等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室的装备和建设。凡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都要服从全院的统一规划和布局,避免所里的小而全,避免所与所之间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科技合作】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始之年,积极参加中国农科院发起的“十一五”农业科研自主行动,切实加强了与院外包括国外科研单位、国家科研单位及区内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协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2006年农牧业科学院共接待加拿大、美国、蒙古、日本等国来访专家30余人次,赴北欧、加拿大、日本、蒙古、荷兰等国考察培训约有20人次。完成了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引进向日葵菌核病生防菌防治技术”、“北方旱区防沙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家畜繁殖新技术”、“引进肉牛品种的杂交利用与推广示范”、“良种肉羊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高产优质奶牛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引进”规定任务;执行了“948”项目“良种肉羊生产决策支持技术的引进与中国优质肉用种羊繁育体系建立”。
        国内合作与交流农牧业科学院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就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达成科技合作意向协议;与西藏农牧科学院就双方在藏系绵羊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优质牧草品种引进试验、荞麦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工技术引进、绒山羊营养工程技术及其相关饲料的开发等领域联合申报国家及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科技项目;双方采取硕士、博士培养、人员互访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签订科技合作意向协议。根据双方实际需要,互相提供种质资源,我院已为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提供荞麦蒙-87、白荞麦、燕麦草莜麦、春小麦、向日葵内葵杂1号、马铃薯、亚麻、玉米内早9号、红萝卜、甜菜、内饲5号等农作物品种以及柠条、冬毛苕、草木樨等牧草品种;与蒙古国畜牧科学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饲用玉米引种试验、推广种植旱生牧草品种及一切田间建植、管护工作以及科研数据分析工作,开展肉牛和肉羊的胚胎移植技术、性控技术及冷冻精液的制备技术与操作方法的指导,互相开展科技人员的培训;与包头市固阳县人民政府开展科技合作,开展肉羊生产的产业化发展,为固阳县肉羊的发展起到带动示范的作用。杂交改良当地母羊2 470只,生产商品羔羊2 050只,培训农牧民360多人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研究所,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我院共建区域优势研究所的倡议,结合双方在学科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畜牧所、动物营养所、动医所、草原所、草堪所、植物营养所、植保所等专业所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畜牧所、农畜产品加工所、草原研究所及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促进了两院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开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作攻关的科技发展新局面。
       【管理制度】在目前改革尚未启动,机制创新工作尚未进行的情况下,加强管理是提高效率的重要着力点。为此,院里今年出台一些关于科研、财务和行政等项管理办法。其核心是实施两个“方案”管理,即实施方案管理和预算管理,同时做一些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实行这些管理的目的不是管住人们,更不是来束缚大家的创新思维,而是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使院里的工作进行得更加有序和规范。所、处都要认真学习和执行好这些规章制度,并且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完善本所处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全院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步伐。
       【技术服务和成果的推广 示范】技术服务和成果的推广示范,不仅是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走向生产和市场的载体和渠道,而且是壮大农牧业科学院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技术服务和成果的推广示范:一是着力提高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业博览会、报刊、广播、新闻媒介等多种形式,培训农牧民3万多人次,发放资料4万多份。二是搞好了转化成果的开发。选育的农作物品种牧草品种、家畜品种以及胚胎、研发的兽药、农药等成果都应用到实际。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面积达500亩,推广了农牧业科学院最新成果,通过各种宣传、现场观摩等活动,展示了本院的科技实力。今年专家和农户亲临园区参观指导共计46批次,4 000余人,自治区党委储波书记和自治区农牧业厅陶克厅长也亲临现场指导。经过几年展示,小麦新品种农麦2号、玉米新品种内单314、向日葵新品种“内葵杂三号”等农作物品种已被河套地区广大农民接受,在河套地区建设科技园区带动了当地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同时也起到辐射周边地区的作用。在武川旱作基地重点推广带状留茬间作轮作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和测土施肥配套技术,在阴山北麓的3个旗县共落实10万多亩,为成果应用地区农民增收节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四子王旗基地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为2008年世界草地大会做好准备,目前已明确参观的时间、路线和内容。在巴音哈太基地进行牧草品种示范,有些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三是办好了现有的刊物,准确定位了各种期刊的方向,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办刊方针,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期刊质量,扩大了发行量。
        农科院的科研推广工作主要依托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开发办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自治区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中试、示范、推广工作,围绕园区建设,重点展示、宣传全院的新成果、新技术,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006年院共承担各类推广项目19项,其中: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8项,抗病高产优质油葵杂交种‘内葵杂三号’中试与示范等农业转化资金项目8项,肉羊杂交改良及配套技术产业化等自治区产业化项目3项。
       【存在问题】一是机构长期处于临时状态,在内部管理上难以深化,影响了干部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等待观望,造成思想不稳定。二是科研经费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学院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三是机制不活已影响科研创新的效率。四是体制改革的不推进成了制约广大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张喜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