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20卷  /  科技

2020卷

  • 综述  
  • 发布时间:10-20
  • 来源:
  •  

    【概况】 2019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预算增加到14.93亿元,比上年增加2.70亿元,增幅22.1%。全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胜利召开,自治区政府与科技部召开部区会商会议,启动实施“科技兴蒙”行动。自治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世界先进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自治区落地转化。中蒙生物高分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金宇保灵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高新技术企业907家。

    【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725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表彰20152018年度为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此次奖励大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共为20152018四个年度的458项自治区科技奖励成果授奖。其中,2015年度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人、2017年度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3人;授予20152018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成果12项、二等奖成果22项、三等奖成果25项;授予2015201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果36项、二等奖成果122项、三等奖成果215项;授予2015年度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9人、2017年度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8人;授予2017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4人。

    【“科技兴蒙”行动启动实施】 129日,科技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召开了2019年部区工作会商会议,签署了新一轮部区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20192024年)。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出席会议。会上,提出将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建立由科技部、内蒙古牵头,联合北京市、广东省以及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院所共同参与的科技兴蒙合作“4+8”工作机制。旨在通过开放合作机制,加大自治区与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对接,推动知识、人才、项目、成果等优势创新资源向内蒙古流动,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合作与交流】 2019年,由自治区科技厅推荐,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建设的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评审,被认定为首批1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之一。燕麦抗逆种质资源创新及抗逆栽培生理调控(加拿大)、基于深度学习的蒙汉语音翻译关键技术研究(蒙古)等7个项目获得科技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计划支持。自201811月自治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以来,自治区科技厅等部门、盟市、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与中科院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对接,积极落实与中科院合作协议,投入1.1亿元支持自治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中科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如,与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合作完成了“科技创新引领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启动了19组企业青年科技创新“1+1”行动计划项目;与企业联合共建了8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累计成功引进孵化高科技企业20家;建设了钕铁硼重稀土晶界扩散技术研究及装备技术示范线等10条成果转化中试示范线;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签订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合作协议》,建立了每年联合培养10名青年学者的稳定合作机制。全年48位中科院院士受邀来自治区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1项,累计攻关解决技术难题60项。9月,在乌兰察布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中蒙技术转移暨创新合作大会、第十六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等活动。加强外国专家引进与管理工作,482位外国专家在自治区工作。2019年,国家政府友谊奖,蒙古国刚·额尔德尼院士获此奖项。1118日,自治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原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共同搭建新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构建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重点,以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育为支撑的全面科技合作新机制,促进自治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厅市会商厅际联动】 2019年,自治区科技厅正式启动了厅市(盟)会商工作机制。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与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兴安盟行政公署率先签订了厅市(盟)会商协议。与呼伦贝尔会商,双方共同梳理了制约地方产业发展的主要科技问题和创新需求,确定了推动呼伦贝尔产业绿色发展、建设国家基因库呼伦贝尔高寒种质资源库和智慧农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主要议题;与兴安盟的会商,立足地区产业发展优势,重点支持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借助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的优势,布局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与能源局、工信厅、卫健委、生态环境厅、农牧厅等部门开展了联合攻关,布局了一批科研项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自治区科技厅与自治区卫计委、食药监局共同推进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作,首批认定了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家。

    【科技成果转化】 12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会和成果对接大会,开展技术成果供需“双调查”,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平台。2019年增设了14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总数27家,实现盟市全覆盖。组织实施35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带动一批科技成果进入实质性转化阶段。投入科技成果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1.3亿元,支持50家企业开展质押融资,带动银行贷款12.7亿元。对443项技术交易进行了补助,全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85.04亿元。

    【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2019年,紧紧围绕全区科技工作部署,以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重点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需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全年共组织实施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1296项,下达资金11.66亿元,其中重大专项28项、关键技术攻关计划328项、成果转化引导项目106项,党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4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项;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后补助、科技创新板挂牌后补助和技术交易后补助项目821个,下达资金1.12亿元;通过转移支付2亿元,支持盟市针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249个成果转化项目。

    【基础科学研究】 2019年,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规模从26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是上年的2.3倍。资助项目810项,较2018年增长14.4%。与内蒙古工业大学等9家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共同设立了联合基金,引导社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年内联合基金资助项目130项,撬动依托单位直接投入资金417万元。“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获得全国高校科研技术发明一等奖。2019年,自治区科研人员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0项,项目资金1.14亿元。为保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科学规范,全年共聘请区外专家703人参与网络评审。通过对2016年及以前立项、并已经实施期满的485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题验收结果看:共发表论文1724篇,SCI收录421篇;出版中文专著69部,外文专著8部;授权发明专利76项;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31人,硕士研究生843人。

    【农牧业科技创新】 围绕良种繁育、绿色种养、农牧业机械化和互联网+农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强化奶牛、肉羊、肉牛、饲草、马铃薯、玉米等种质资源研究开发。2019年,设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0项,安排经费5970万元。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为解决一批制约农牧业发展中的瓶颈性问题和推动农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反刍动物优质疫苗研制与技术集成”重点研发项目,通过对反刍动物优质疫苗的制备研究,填补了国内无反刍动物优质疫苗空白。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提升园区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截至2019年底,全区已建成农业科技园区55,其中国家级园区8家。

    【科技支撑民生改善】 2019年,围绕生态、环境、蒙医药等领域科技需求,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8项,其中,科技重大专项9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项目109项。组织开展了蒙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蒙医药标准化研究、蒙药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等;围绕提高自治区人畜共患病防治水平,组织开展了集成布病免疫、检测诊断、临床救治等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旗县布病的应急和综合防控能力,并选择布病高发旗县进行示范。“一湖两海”典型湖泊水资源关键技术及示范纳入国家生态建设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已经获得2019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支持,总投入7495万元。依托国家和自治区两级科技计划的实施,聚集了国内湖泊水污染防治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针对“一湖两海”生态保护的重大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示范。同时,围绕库布其、科尔沁、毛乌素等典型沙漠沙地治理及土壤污染防治难题,组织实施了沙漠生态修复与植物资源产业化利用、沙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研究等一批重大专项。围绕煤矸石自燃和无组织污染物排放等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难题,研发了非常规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技术、固废制备封堵材料、保水缓释生物肥料,建成了2万立方米的抑制矸石山自燃技术示范工程和5000平方米矸石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形成科学化和精准化解决方案。第七届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成功举办,为荒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在阿拉善盟举办的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纳入国赛序列。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支持科技助力脱贫攻坚项目78项,投入资金2119万元,重点支持国家级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内蒙古“12396”信息服务平台等建设。2月,出台了《科技助推产业扶贫和京蒙协作扶贫整改工作方案》,制定了科技助推产业扶贫和京蒙协作扶贫7项整改工作措施。加强与中科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两家党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对接联络,持续开展兴安盟海龙屯嘎查定点帮扶。备案43家县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其中贫困旗县22家。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6个盟市建设了京蒙科技合作现代农牧业技术转移工作站。选派“三区”科技人员873人,服务种养合作社等机构400多个。3月,与北京市科委在赤峰市举办“京蒙科技协作助力脱贫攻坚对接大会”;10月,在北京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自治区关慧明、陈申宽等2名科技特派员和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1家组织实施单位获科技部通报表扬。

    【科技支撑产业创新】 围绕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氢能、碳捕集封存等重点产业、领域启动科技专项。2019年,已先期在稀土领域启动实施了4个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经费5990万元,主要支持包头稀土研究院、天骄清美、希捷环保、北方稀土等公司开展高端钕铁硼永磁材料、先进稀土抛光材料、稀土基中低温烟气脱硝催化剂和白云鄂博稀土精矿冶炼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有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为稀土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内外联动作用,引导区外优秀科技成果向自治区转化。在氢能利用领域,已经推动清华大学与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石墨烯领域推动了中科院过程所与内蒙古霍煤车轮制造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领域推动了中科院、内蒙古工业大学、久泰能源达成合作协议。2019年,自治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07家。全年有267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企税收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34.97亿元,同比增长21.8%。对320家新晋高新技术企业补助科研经费6170万元;对首批挂牌自治区科技创新板的58家企业给予1160万元后补助支持。全年共组织5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89家。2019年,新增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76家,总数达460家。这些企业研发中心涉及采矿、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赛事。

    【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截至2019年底,全区拥有国家高新区3家、自治区级1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8家、自治区级47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7家、自治区级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自治区级151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自治区级4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落地兴安盟。在和林格尔新区建设自治区首个超算中心,助力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建设了47个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着力打造开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进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乳业、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的创建工作。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建设方案和规划进行了公示。2019年,自治区投入科技专项资金2000万元,对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强化对各类平台的动态管理,取消5家评估不达标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资格。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验动物管理、野外科学观测站建设。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自治区级高新区。通辽、巴彦淖尔、鄂尔多斯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新增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批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这些平台载体的建设将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创业孵化服务】 2019年,自治区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54家,其中国家级12家。孵化器场地面积164.8万平方米,拥有在孵企业184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8家,累计毕业企业1902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18家,提供就业岗位2.56万个,有效知识产权2784项,对在孵企业培训57483人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872场次。共培育建成自治区众创空间221家,其中43家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自治区级众创空间总面积173.5万平方米,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2.94万个创客工位,众创空间运营服务人员3877人。

    【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设立了科技协同创新基金,规模8.08亿元,共投资15家企业,投资总额3.84亿元,撬动盟市财政、银行、基金、民间投资机构等投入7.96亿元,杠杆放大2倍。投资项目涉及现代农牧业、新材料、冶金化工、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领域。投入1.3亿元科技成果融资风险补偿金,推动设立4家科技金融示范支行,2019年共支持50家企业完成67笔科技成果质押融资贷款,累计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2.7亿元,放大比例1858家企业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科创板挂牌,有效缓解了初创型轻资产科技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科技人才引进培养】 通过项目实施、平台建设、人才发展“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引进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加大博士基金、杰出青年培养基金投入,资助经费比上年增长1.8倍。加大对“西部之光”计划的支持,与中科院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高质量完成“草原英才”工程“百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目标任务,重点推荐支持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通过创新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科普活动,培育建设40家科普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政策】 20197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广国家第二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压减6项行政权力事项,5项“互联网+政务”事项和6项“互联网+监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

    【科研诚信建设】 制定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全年累计审查单位1487家(次),项目负责人1653人次,开展项目评审现场监督46场。

    (撰稿人:刘宏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综述  
  • 发布时间:10-20
  • 来源:
  •  

    【概况】 2019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预算增加到14.93亿元,比上年增加2.70亿元,增幅22.1%。全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胜利召开,自治区政府与科技部召开部区会商会议,启动实施“科技兴蒙”行动。自治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世界先进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自治区落地转化。中蒙生物高分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金宇保灵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高新技术企业907家。

    【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725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表彰20152018年度为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此次奖励大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共为20152018四个年度的458项自治区科技奖励成果授奖。其中,2015年度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人、2017年度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3人;授予20152018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成果12项、二等奖成果22项、三等奖成果25项;授予2015201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果36项、二等奖成果122项、三等奖成果215项;授予2015年度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9人、2017年度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8人;授予2017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4人。

    【“科技兴蒙”行动启动实施】 129日,科技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召开了2019年部区工作会商会议,签署了新一轮部区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20192024年)。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出席会议。会上,提出将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建立由科技部、内蒙古牵头,联合北京市、广东省以及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院所共同参与的科技兴蒙合作“4+8”工作机制。旨在通过开放合作机制,加大自治区与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对接,推动知识、人才、项目、成果等优势创新资源向内蒙古流动,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合作与交流】 2019年,由自治区科技厅推荐,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建设的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评审,被认定为首批1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之一。燕麦抗逆种质资源创新及抗逆栽培生理调控(加拿大)、基于深度学习的蒙汉语音翻译关键技术研究(蒙古)等7个项目获得科技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计划支持。自201811月自治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以来,自治区科技厅等部门、盟市、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与中科院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对接,积极落实与中科院合作协议,投入1.1亿元支持自治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中科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如,与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合作完成了“科技创新引领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启动了19组企业青年科技创新“1+1”行动计划项目;与企业联合共建了8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累计成功引进孵化高科技企业20家;建设了钕铁硼重稀土晶界扩散技术研究及装备技术示范线等10条成果转化中试示范线;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签订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合作协议》,建立了每年联合培养10名青年学者的稳定合作机制。全年48位中科院院士受邀来自治区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1项,累计攻关解决技术难题60项。9月,在乌兰察布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中蒙技术转移暨创新合作大会、第十六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等活动。加强外国专家引进与管理工作,482位外国专家在自治区工作。2019年,国家政府友谊奖,蒙古国刚·额尔德尼院士获此奖项。1118日,自治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原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共同搭建新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构建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重点,以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育为支撑的全面科技合作新机制,促进自治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厅市会商厅际联动】 2019年,自治区科技厅正式启动了厅市(盟)会商工作机制。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与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兴安盟行政公署率先签订了厅市(盟)会商协议。与呼伦贝尔会商,双方共同梳理了制约地方产业发展的主要科技问题和创新需求,确定了推动呼伦贝尔产业绿色发展、建设国家基因库呼伦贝尔高寒种质资源库和智慧农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主要议题;与兴安盟的会商,立足地区产业发展优势,重点支持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借助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的优势,布局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与能源局、工信厅、卫健委、生态环境厅、农牧厅等部门开展了联合攻关,布局了一批科研项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自治区科技厅与自治区卫计委、食药监局共同推进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作,首批认定了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家。

    【科技成果转化】 12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召开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会和成果对接大会,开展技术成果供需“双调查”,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平台。2019年增设了14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总数27家,实现盟市全覆盖。组织实施35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带动一批科技成果进入实质性转化阶段。投入科技成果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1.3亿元,支持50家企业开展质押融资,带动银行贷款12.7亿元。对443项技术交易进行了补助,全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85.04亿元。

    【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2019年,紧紧围绕全区科技工作部署,以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重点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需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全年共组织实施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1296项,下达资金11.66亿元,其中重大专项28项、关键技术攻关计划328项、成果转化引导项目106项,党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4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项;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后补助、科技创新板挂牌后补助和技术交易后补助项目821个,下达资金1.12亿元;通过转移支付2亿元,支持盟市针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249个成果转化项目。

    【基础科学研究】 2019年,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规模从26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是上年的2.3倍。资助项目810项,较2018年增长14.4%。与内蒙古工业大学等9家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共同设立了联合基金,引导社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年内联合基金资助项目130项,撬动依托单位直接投入资金417万元。“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获得全国高校科研技术发明一等奖。2019年,自治区科研人员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0项,项目资金1.14亿元。为保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科学规范,全年共聘请区外专家703人参与网络评审。通过对2016年及以前立项、并已经实施期满的485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题验收结果看:共发表论文1724篇,SCI收录421篇;出版中文专著69部,外文专著8部;授权发明专利76项;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31人,硕士研究生843人。

    【农牧业科技创新】 围绕良种繁育、绿色种养、农牧业机械化和互联网+农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强化奶牛、肉羊、肉牛、饲草、马铃薯、玉米等种质资源研究开发。2019年,设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0项,安排经费5970万元。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为解决一批制约农牧业发展中的瓶颈性问题和推动农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反刍动物优质疫苗研制与技术集成”重点研发项目,通过对反刍动物优质疫苗的制备研究,填补了国内无反刍动物优质疫苗空白。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提升园区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截至2019年底,全区已建成农业科技园区55,其中国家级园区8家。

    【科技支撑民生改善】 2019年,围绕生态、环境、蒙医药等领域科技需求,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8项,其中,科技重大专项9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项目109项。组织开展了蒙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蒙医药标准化研究、蒙药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等;围绕提高自治区人畜共患病防治水平,组织开展了集成布病免疫、检测诊断、临床救治等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旗县布病的应急和综合防控能力,并选择布病高发旗县进行示范。“一湖两海”典型湖泊水资源关键技术及示范纳入国家生态建设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已经获得2019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支持,总投入7495万元。依托国家和自治区两级科技计划的实施,聚集了国内湖泊水污染防治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针对“一湖两海”生态保护的重大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示范。同时,围绕库布其、科尔沁、毛乌素等典型沙漠沙地治理及土壤污染防治难题,组织实施了沙漠生态修复与植物资源产业化利用、沙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研究等一批重大专项。围绕煤矸石自燃和无组织污染物排放等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难题,研发了非常规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技术、固废制备封堵材料、保水缓释生物肥料,建成了2万立方米的抑制矸石山自燃技术示范工程和5000平方米矸石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形成科学化和精准化解决方案。第七届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成功举办,为荒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在阿拉善盟举办的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纳入国赛序列。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支持科技助力脱贫攻坚项目78项,投入资金2119万元,重点支持国家级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内蒙古“12396”信息服务平台等建设。2月,出台了《科技助推产业扶贫和京蒙协作扶贫整改工作方案》,制定了科技助推产业扶贫和京蒙协作扶贫7项整改工作措施。加强与中科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两家党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对接联络,持续开展兴安盟海龙屯嘎查定点帮扶。备案43家县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其中贫困旗县22家。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6个盟市建设了京蒙科技合作现代农牧业技术转移工作站。选派“三区”科技人员873人,服务种养合作社等机构400多个。3月,与北京市科委在赤峰市举办“京蒙科技协作助力脱贫攻坚对接大会”;10月,在北京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自治区关慧明、陈申宽等2名科技特派员和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1家组织实施单位获科技部通报表扬。

    【科技支撑产业创新】 围绕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氢能、碳捕集封存等重点产业、领域启动科技专项。2019年,已先期在稀土领域启动实施了4个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经费5990万元,主要支持包头稀土研究院、天骄清美、希捷环保、北方稀土等公司开展高端钕铁硼永磁材料、先进稀土抛光材料、稀土基中低温烟气脱硝催化剂和白云鄂博稀土精矿冶炼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有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为稀土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内外联动作用,引导区外优秀科技成果向自治区转化。在氢能利用领域,已经推动清华大学与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石墨烯领域推动了中科院过程所与内蒙古霍煤车轮制造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领域推动了中科院、内蒙古工业大学、久泰能源达成合作协议。2019年,自治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07家。全年有267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企税收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34.97亿元,同比增长21.8%。对320家新晋高新技术企业补助科研经费6170万元;对首批挂牌自治区科技创新板的58家企业给予1160万元后补助支持。全年共组织5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89家。2019年,新增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76家,总数达460家。这些企业研发中心涉及采矿、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赛事。

    【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截至2019年底,全区拥有国家高新区3家、自治区级1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8家、自治区级47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7家、自治区级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自治区级151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自治区级4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落地兴安盟。在和林格尔新区建设自治区首个超算中心,助力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建设了47个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着力打造开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进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乳业、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的创建工作。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建设方案和规划进行了公示。2019年,自治区投入科技专项资金2000万元,对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强化对各类平台的动态管理,取消5家评估不达标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资格。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验动物管理、野外科学观测站建设。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自治区级高新区。通辽、巴彦淖尔、鄂尔多斯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新增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批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这些平台载体的建设将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创业孵化服务】 2019年,自治区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54家,其中国家级12家。孵化器场地面积164.8万平方米,拥有在孵企业184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8家,累计毕业企业1902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18家,提供就业岗位2.56万个,有效知识产权2784项,对在孵企业培训57483人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872场次。共培育建成自治区众创空间221家,其中43家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自治区级众创空间总面积173.5万平方米,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2.94万个创客工位,众创空间运营服务人员3877人。

    【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设立了科技协同创新基金,规模8.08亿元,共投资15家企业,投资总额3.84亿元,撬动盟市财政、银行、基金、民间投资机构等投入7.96亿元,杠杆放大2倍。投资项目涉及现代农牧业、新材料、冶金化工、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领域。投入1.3亿元科技成果融资风险补偿金,推动设立4家科技金融示范支行,2019年共支持50家企业完成67笔科技成果质押融资贷款,累计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2.7亿元,放大比例1858家企业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科创板挂牌,有效缓解了初创型轻资产科技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科技人才引进培养】 通过项目实施、平台建设、人才发展“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引进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加大博士基金、杰出青年培养基金投入,资助经费比上年增长1.8倍。加大对“西部之光”计划的支持,与中科院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高质量完成“草原英才”工程“百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目标任务,重点推荐支持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通过创新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科普活动,培育建设40家科普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政策】 20197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广国家第二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压减6项行政权力事项,5项“互联网+政务”事项和6项“互联网+监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

    【科研诚信建设】 制定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全年累计审查单位1487家(次),项目负责人1653人次,开展项目评审现场监督46场。

    (撰稿人:刘宏波)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