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考古探寻)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彩棺开棺纪实
  •     一、引子
        吐尔基山辽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采石场。2003年3月,在一次偶然的爆破施工中发现,经群众和当地基层干部报告,使古墓得以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3年3~5月由内蒙古吐尔基山考古队发掘,出土彩棺等一批珍贵文物。初步判明该墓是契丹贵族墓葬,时代为五代至契丹(辽)早期,距今一千余年。彩棺长2.31米,上刻有鹤、凤、祥云,周身悬挂铜铃。这件用上等柏木制成的彩棺,于2003年6月初,经过1400公里的辗转运输,从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运回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6月10日,国家文物专家组一行5人,应自治区文化厅邀请,从北京飞抵呼和浩特市。在专家组的精心指导下,彩棺开启工作准备完毕,由党中央电视台向国内外的现场直播也准备完毕。在文物专家和亿万电视观众的关注下,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棺即将被开启,已经消逝千年的契丹文明,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开棺现场
        时间:2003年6月12日上午11时;地点: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库;温度:摄氏15度,湿度:60~70%。沉睡千年的吐尔基山彩棺,安静地放在内蒙古国家文物库,接受着专家们的注目,棺身上的串串铜铃仍在闪闪发光。随着吐尔基山考古队队长、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塔拉(蒙古族)的口令,这尊彩棺被8名工作人员徐徐开启。这时,只见在棺内还有一口内棺套在里面。这口内棺也是柏木制作,长约1.6米,棺盖上有金色的团龙和展翅的凤鸟图案。经过一阵紧张的测绘、拍照,8名工作人员又将内棺的棺盖慢慢打开。这时,棺内露出了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的“尊容”。只见墓主人仰卧在棺内,身上层层叠叠地盖着丝绸。但可惜的是,由于历经千年的水浸土蚀,其面目已难辨认,表层的丝锦织物也已严重腐朽。
        三、棺内文物与墓主人性别、身份
        经过仔细清理,只见墓主人头戴用金片圈成的冠帽,颈部戴有用红玛瑙、黑水晶和金丝球编成的项链,头部枕有金色木制杌子,其状如一个小马札,它把尸骨的头部高高托起,在其下巴部位,还垫有一个金属托,以起支撑作用。在墓主人的头部,发现了两片尺状的长形金片,上面刻有牡丹团花、其下缀有成串的金流苏。这两件金器的出现,引起了在场学者们的讨论。有专家指出:这可能是契丹贵族妇女的金质发卡。因为在内蒙古元宝山辽代壁画墓中,曾发现有头戴金发卡的贵妇画像,其发髻高耸,以金发卡支撑,流苏垂于发际,有晚唐五代遗风。这时,随着清理的进行,墓主人丰满而保存较好的发髻逐渐显现。由此,可以确定墓主人的性别是女性,因为契丹男子均髡发,不会在头顶上留有这样的高发髻。 在墓主人的性别确定后,接着要确定其身份。这时,有一项新发现引人关注:在其膝部发现成串的铜铃,其状若核桃大小。专家们又结合墓主人棺上的众多铜铃和墓内发现的一具银号角研究认为:墓主人的身份应是与祭祀、舞乐有关的女贵族。契丹人崇尚音乐舞蹈,举凡宴饮、行军打仗、敬天祭祖都要有神圣的乐舞。主其事者身份显贵,但史书记载甚少,亦无碑传记其事。吐尔基山辽墓主人即如此,虽然随葬品丰厚,却无墓志记其生平。由此推测其身份应当与舞乐神职有关。
        四、国家专家的评价
        由于棺内严重腐朽,清理工作进度缓慢。在此间隙,笔者请教了国家文物局派来的专家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詹长法先生。他认为: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考古发现,是我国辽代考古的重大成果。墓中出土的彩棺,确实堪称文物珍品。它集绘画、贴金、木雕、铸铜、木作、彩漆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组合成为大小两具彩棺,其内容包括契丹人的文化、宗教、音乐、艺术等许多方面,展示了过去鲜为人知的辽代社会面貌,因而十分宝贵,一定要妥善加以保护。关于保护问题,詹先生认为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大事,应当投入足够的力量,对每一件文物进行保护。特别是彩绘木棺,对其保护更要注意,既不能让木质表层的彩色氧化和脱落,又不能让棺木出问题。对于丝织品,则要仔细保护,逐步揭取,由表及里直到里层。根据詹先生的要求,由内蒙古文物技术人员运用科学方法,对棺木和丝织品进行了保护。
        五、用“X”光机透视——墓主人是位青年巾帼人物 
        6月13日上午,经专家组研究决定用“X”光仪透视的方法,对尸体进行拍照和观察。经过向呼和浩特市医疗部门求援,6月13日下午,呼和浩特市立医院放射科专家,携带一台大型“X”光仪,为彩棺内的尸体全面拍摄了透视照片。6月14日上午,透视照片结果出来:1.墓主人身高1.56米,盆骨宽大,发育良好,显示其性别为女性。2.墓主人骨质饱满,表明其中含钙量高,说明墓主人营养充足,而且没有老化,因此其年龄应为青年阶段。3.墓主人骨骼健康,没有发现患有腰椎、脊椎、颈椎方面的疾病和骨折等外伤。4.估计其死亡原因是某种意外。5.通过透视发现墓主人的头部、胸部、背部、腰部、手腕部、耳部均随葬有许多金属或玉石饰品。从其形状上辨别,可见有手镯、戒指、珠子、牌饰、摩羯纹耳饰。此外,在腰部还有佩刀及荷包。这些文物,显示了墓主人作为契丹女性的健康、高贵和尚武精神。再结合墓中所出土的两套银马鞍和弓箭残件,可以推测:墓主人应是一位喜爱骑射的青年巾帼人物。
        北宋大文人欧阳修曾于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奉命出使辽国祝贺辽新君即位。他在《奉使契丹道五言长韵》一诗中,称赞契丹人“儿童能走马,妇女也腰弓”;“骏足来山北,轻禽出海东”。吐尔基山辽墓彩棺女性墓主人随葬品中的马鞍、银号角、弓箭和短刀,就是对欧阳修诗篇的生动注解。
        另外,考古人员还审慎地发现:在墓主人胸口部位的丝织品上,写有几个墨书楷体的文字。其中,有两个字经辨认为契丹大字,此两字曾出现于在辽太祖时期的铸币上,意为“天”和“朝”。1977年,内蒙古巴林左旗文物管理所在辽上京遗址中,发现一枚契丹银币,发表于《文物》1981年第10期,释读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其中“天朝”两字,与此次发现的墨书相同,是祈求契丹皇朝万年巩固的吉语。由此,可进一步确认吐尔基山辽墓主人的身份,是与祝福乐舞有关的贵族女性。
        根据“X”光透视的结果,专家组先把小棺从大棺中取出,然后又把小棺四壁轻轻卸开,再将尸体缓缓抬上工作台。从6月14日下午一直到6月15日凌晨5点,终于初步完成了对女尸的整理。其结果如下:
        1.尸体内含有大量的水银,以致使骨头发黑色。从墓主人整齐完整的牙齿和纤细的骨骼分析,其年龄最多不会超过20岁。经研究确认,水银中毒是致使墓主人死亡的原因。
        2.墓主人身上穿有8层丝绸袍服,其外几层虽已腐朽,但内层特别是第7层仍然较完好,上有金色的团龙刺绣图案极为富丽,是一件罕见的辽代丝绸袍服。
        3.在墓主人身体上随葬有大量的珠玉金银饰件。其中,腰部有两件荷包、腿部有两个针线包,尤为珍贵的是在其两肩上各有一块日月图案的金饰牌。日月图案代表天体,在吐尔基山辽墓的顶部,绘有日月图案壁画(已残破)。通过这两件饰牌,既可以复原墓顶壁画,也可以对墓主人的身份进行推测。
        目前,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已完成了对尸骨、丝绸品和其他随葬品逐一的消毒、拍照、绘图和保养工作。
        6月15日中午,国家文物专家组留下一位专家继续指导工作,其他4位同志则飞回北京汇报。他们对于内蒙古各方面的周密安排与积极配合表示感谢和满意,并表示将继续关注今后的工作。
        六、结语
        随着国家、自治区文物保护和考古学家们几个昼夜的辛勤工作,吐尔基山辽墓彩棺的开棺与文物保护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已在彩棺内沉睡了一千多年的这位华贵年轻、从事乐舞,但却在年轻时亡故的契丹贵族女子,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通过研究可以看到:在这位年轻的女贵族身后,是一个强大而又文化发达的契丹王朝。千年以来,这个王朝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已经由于契丹人从历史舞台上的消失而变得模糊不清。有些封建文人,出于对契丹的偏见和无知,称辽朝是“羊犬之邦”,认为其无文明可言。而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棺及棺内女贵族的重返历史舞台,不但为证明辽朝的文明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为内蒙古草原文明宝库,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
        内蒙古是契丹等众多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在内蒙古广阔的土地上,分布有许多文物遗址和古代墓葬。由于文物保护部门人员少、经费困难,保护工作的难度很大。因此,发动人民保护文物,教育群众认识历史,如同动员人民抗击“非典”一样有效。我们应当对保护、报告吐尔基山辽墓的当地群众和基层干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进行表彰奖励。此外,由于内蒙古的文物保护和科技水平较低,许多珍贵文物难以保护维修。而此积极引进外援,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共同参与重点文物保护,这是新世纪内蒙古文物保护事业的新景观。
        辽王朝,作为由契丹民族创建于中国北方的封建王朝,曾于公元10~11世纪显赫于世。其首都有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南京(今北京市)、西京 (今山西省大同市)、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地东起大海,西至流沙(中亚地区),与北宋和西夏相互并存200余年。其后,由于金灭辽朝,契丹人逐渐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成为千古之谜。而随着吐尔基山辽墓彩棺的开启,便打开了辽朝神秘而久远的历史文化之门,使真实而又令人惊叹的辽代文化面貌,逐渐地展示出来。历史远去,考古学者使其再现,文物保护专家又使其得以流传后世。因此,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感谢他们。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考古探寻)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彩棺开棺纪实
  •     一、引子
        吐尔基山辽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采石场。2003年3月,在一次偶然的爆破施工中发现,经群众和当地基层干部报告,使古墓得以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3年3~5月由内蒙古吐尔基山考古队发掘,出土彩棺等一批珍贵文物。初步判明该墓是契丹贵族墓葬,时代为五代至契丹(辽)早期,距今一千余年。彩棺长2.31米,上刻有鹤、凤、祥云,周身悬挂铜铃。这件用上等柏木制成的彩棺,于2003年6月初,经过1400公里的辗转运输,从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运回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6月10日,国家文物专家组一行5人,应自治区文化厅邀请,从北京飞抵呼和浩特市。在专家组的精心指导下,彩棺开启工作准备完毕,由党中央电视台向国内外的现场直播也准备完毕。在文物专家和亿万电视观众的关注下,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棺即将被开启,已经消逝千年的契丹文明,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开棺现场
        时间:2003年6月12日上午11时;地点: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库;温度:摄氏15度,湿度:60~70%。沉睡千年的吐尔基山彩棺,安静地放在内蒙古国家文物库,接受着专家们的注目,棺身上的串串铜铃仍在闪闪发光。随着吐尔基山考古队队长、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塔拉(蒙古族)的口令,这尊彩棺被8名工作人员徐徐开启。这时,只见在棺内还有一口内棺套在里面。这口内棺也是柏木制作,长约1.6米,棺盖上有金色的团龙和展翅的凤鸟图案。经过一阵紧张的测绘、拍照,8名工作人员又将内棺的棺盖慢慢打开。这时,棺内露出了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的“尊容”。只见墓主人仰卧在棺内,身上层层叠叠地盖着丝绸。但可惜的是,由于历经千年的水浸土蚀,其面目已难辨认,表层的丝锦织物也已严重腐朽。
        三、棺内文物与墓主人性别、身份
        经过仔细清理,只见墓主人头戴用金片圈成的冠帽,颈部戴有用红玛瑙、黑水晶和金丝球编成的项链,头部枕有金色木制杌子,其状如一个小马札,它把尸骨的头部高高托起,在其下巴部位,还垫有一个金属托,以起支撑作用。在墓主人的头部,发现了两片尺状的长形金片,上面刻有牡丹团花、其下缀有成串的金流苏。这两件金器的出现,引起了在场学者们的讨论。有专家指出:这可能是契丹贵族妇女的金质发卡。因为在内蒙古元宝山辽代壁画墓中,曾发现有头戴金发卡的贵妇画像,其发髻高耸,以金发卡支撑,流苏垂于发际,有晚唐五代遗风。这时,随着清理的进行,墓主人丰满而保存较好的发髻逐渐显现。由此,可以确定墓主人的性别是女性,因为契丹男子均髡发,不会在头顶上留有这样的高发髻。 在墓主人的性别确定后,接着要确定其身份。这时,有一项新发现引人关注:在其膝部发现成串的铜铃,其状若核桃大小。专家们又结合墓主人棺上的众多铜铃和墓内发现的一具银号角研究认为:墓主人的身份应是与祭祀、舞乐有关的女贵族。契丹人崇尚音乐舞蹈,举凡宴饮、行军打仗、敬天祭祖都要有神圣的乐舞。主其事者身份显贵,但史书记载甚少,亦无碑传记其事。吐尔基山辽墓主人即如此,虽然随葬品丰厚,却无墓志记其生平。由此推测其身份应当与舞乐神职有关。
        四、国家专家的评价
        由于棺内严重腐朽,清理工作进度缓慢。在此间隙,笔者请教了国家文物局派来的专家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詹长法先生。他认为: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考古发现,是我国辽代考古的重大成果。墓中出土的彩棺,确实堪称文物珍品。它集绘画、贴金、木雕、铸铜、木作、彩漆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组合成为大小两具彩棺,其内容包括契丹人的文化、宗教、音乐、艺术等许多方面,展示了过去鲜为人知的辽代社会面貌,因而十分宝贵,一定要妥善加以保护。关于保护问题,詹先生认为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大事,应当投入足够的力量,对每一件文物进行保护。特别是彩绘木棺,对其保护更要注意,既不能让木质表层的彩色氧化和脱落,又不能让棺木出问题。对于丝织品,则要仔细保护,逐步揭取,由表及里直到里层。根据詹先生的要求,由内蒙古文物技术人员运用科学方法,对棺木和丝织品进行了保护。
        五、用“X”光机透视——墓主人是位青年巾帼人物 
        6月13日上午,经专家组研究决定用“X”光仪透视的方法,对尸体进行拍照和观察。经过向呼和浩特市医疗部门求援,6月13日下午,呼和浩特市立医院放射科专家,携带一台大型“X”光仪,为彩棺内的尸体全面拍摄了透视照片。6月14日上午,透视照片结果出来:1.墓主人身高1.56米,盆骨宽大,发育良好,显示其性别为女性。2.墓主人骨质饱满,表明其中含钙量高,说明墓主人营养充足,而且没有老化,因此其年龄应为青年阶段。3.墓主人骨骼健康,没有发现患有腰椎、脊椎、颈椎方面的疾病和骨折等外伤。4.估计其死亡原因是某种意外。5.通过透视发现墓主人的头部、胸部、背部、腰部、手腕部、耳部均随葬有许多金属或玉石饰品。从其形状上辨别,可见有手镯、戒指、珠子、牌饰、摩羯纹耳饰。此外,在腰部还有佩刀及荷包。这些文物,显示了墓主人作为契丹女性的健康、高贵和尚武精神。再结合墓中所出土的两套银马鞍和弓箭残件,可以推测:墓主人应是一位喜爱骑射的青年巾帼人物。
        北宋大文人欧阳修曾于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奉命出使辽国祝贺辽新君即位。他在《奉使契丹道五言长韵》一诗中,称赞契丹人“儿童能走马,妇女也腰弓”;“骏足来山北,轻禽出海东”。吐尔基山辽墓彩棺女性墓主人随葬品中的马鞍、银号角、弓箭和短刀,就是对欧阳修诗篇的生动注解。
        另外,考古人员还审慎地发现:在墓主人胸口部位的丝织品上,写有几个墨书楷体的文字。其中,有两个字经辨认为契丹大字,此两字曾出现于在辽太祖时期的铸币上,意为“天”和“朝”。1977年,内蒙古巴林左旗文物管理所在辽上京遗址中,发现一枚契丹银币,发表于《文物》1981年第10期,释读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其中“天朝”两字,与此次发现的墨书相同,是祈求契丹皇朝万年巩固的吉语。由此,可进一步确认吐尔基山辽墓主人的身份,是与祝福乐舞有关的贵族女性。
        根据“X”光透视的结果,专家组先把小棺从大棺中取出,然后又把小棺四壁轻轻卸开,再将尸体缓缓抬上工作台。从6月14日下午一直到6月15日凌晨5点,终于初步完成了对女尸的整理。其结果如下:
        1.尸体内含有大量的水银,以致使骨头发黑色。从墓主人整齐完整的牙齿和纤细的骨骼分析,其年龄最多不会超过20岁。经研究确认,水银中毒是致使墓主人死亡的原因。
        2.墓主人身上穿有8层丝绸袍服,其外几层虽已腐朽,但内层特别是第7层仍然较完好,上有金色的团龙刺绣图案极为富丽,是一件罕见的辽代丝绸袍服。
        3.在墓主人身体上随葬有大量的珠玉金银饰件。其中,腰部有两件荷包、腿部有两个针线包,尤为珍贵的是在其两肩上各有一块日月图案的金饰牌。日月图案代表天体,在吐尔基山辽墓的顶部,绘有日月图案壁画(已残破)。通过这两件饰牌,既可以复原墓顶壁画,也可以对墓主人的身份进行推测。
        目前,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已完成了对尸骨、丝绸品和其他随葬品逐一的消毒、拍照、绘图和保养工作。
        6月15日中午,国家文物专家组留下一位专家继续指导工作,其他4位同志则飞回北京汇报。他们对于内蒙古各方面的周密安排与积极配合表示感谢和满意,并表示将继续关注今后的工作。
        六、结语
        随着国家、自治区文物保护和考古学家们几个昼夜的辛勤工作,吐尔基山辽墓彩棺的开棺与文物保护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已在彩棺内沉睡了一千多年的这位华贵年轻、从事乐舞,但却在年轻时亡故的契丹贵族女子,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通过研究可以看到:在这位年轻的女贵族身后,是一个强大而又文化发达的契丹王朝。千年以来,这个王朝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已经由于契丹人从历史舞台上的消失而变得模糊不清。有些封建文人,出于对契丹的偏见和无知,称辽朝是“羊犬之邦”,认为其无文明可言。而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棺及棺内女贵族的重返历史舞台,不但为证明辽朝的文明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为内蒙古草原文明宝库,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
        内蒙古是契丹等众多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在内蒙古广阔的土地上,分布有许多文物遗址和古代墓葬。由于文物保护部门人员少、经费困难,保护工作的难度很大。因此,发动人民保护文物,教育群众认识历史,如同动员人民抗击“非典”一样有效。我们应当对保护、报告吐尔基山辽墓的当地群众和基层干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进行表彰奖励。此外,由于内蒙古的文物保护和科技水平较低,许多珍贵文物难以保护维修。而此积极引进外援,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共同参与重点文物保护,这是新世纪内蒙古文物保护事业的新景观。
        辽王朝,作为由契丹民族创建于中国北方的封建王朝,曾于公元10~11世纪显赫于世。其首都有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南京(今北京市)、西京 (今山西省大同市)、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地东起大海,西至流沙(中亚地区),与北宋和西夏相互并存200余年。其后,由于金灭辽朝,契丹人逐渐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成为千古之谜。而随着吐尔基山辽墓彩棺的开启,便打开了辽朝神秘而久远的历史文化之门,使真实而又令人惊叹的辽代文化面貌,逐渐地展示出来。历史远去,考古学者使其再现,文物保护专家又使其得以流传后世。因此,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感谢他们。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