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专稿)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笔记
  • 当人们谈论蒙古族历史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蒙古帝国的丰功伟绩;当人们好奇地观看电影《东归英雄传》的时候,就会为以渥巴锡为首的土尔扈特儿女义正气壮反抗凌辱,倾部东归的悲壮之举和爱国精神所深深感染。然而,人们对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支土尔扈特部或许还不太了解。笔者作为一名土尔扈特人的后代,特撰写此文,客观、详实地介绍我们这个部落的历史和现状,以飨读者。

    一、额济纳——神奇的热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过额济纳的人,会为戈壁的苍凉而感慨,也会为大漠的雄浑而惊叹,更会为金碧辉煌、波涛万顷的胡杨秋色,天地造化般的奇特而流连忘返。

    历史学家发现,河流是人类的摇篮。巴比伦、埃及、印度的古代文明都是河流哺育的,在中国,长江、珠江、辽河也都发现了大量的古代人类遗迹,与黄河分享中华民族摇篮之桂冠。额济纳也因弱水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山海经》、《汉书》等著作中也都有记载。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从留下的历史遗迹看,其范围之广、种类之多为世界所罕见。

    汉代甲渠候官遗址和另一处遗址中出土的3万余枚汉简,引出了一门古文化学科———简牍学。西夏古城哈拉浩特一带出土的西夏文献为西夏学提供了翔实、丰富、甚至是大体完备的史料,为此有的考古学家惊呼:西夏学在额济纳!哈拉浩特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纸币,掀开了古钱币学、古经济学的新篇章。古代的都市文化可以在许多的文明古都中去浏览,而边塞征战几乎只能在额济纳看到比较完全的(或者说最为丰富的)遗迹。其中蕴藏无法估价的文物,诱使外国冒险家多次来此盗宝,引起世界震惊。

    汉唐的将士戍守过这里,历代文人抒写过这里,如陈子昂、王维等,丝绸古道经过这里,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过这里,新闻家范长江记录过这里。就连曾是共和国领袖的人物,也有几位在这里体察过额济纳土尔扈特部的风俗民情。

    伏尔加河水留不住的人,弱水流沙留住了。土尔扈特人历经数百年风雨,在这里安居乐业,组成一个平等、互助、团结、发展的民族大家庭。这里,当之无愧地成为额济纳土尔扈特人新生的摇篮。

    二、土尔扈特——翱翔的雄鹰

    唐代,强大的唐帝国版图周围,分布着许多游牧民族。九姓鞑靼活动于蒙古高原。数百年后,九姓鞑靼的后人被称作克烈惕人。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于蒙古高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元帝国,克烈惕部的政治势力也从蒙古高原的历史舞台消声匿迹。元朝灭亡后,克烈惕部重新崛起,成为北亚地区的强大势力。传说,就在这个时期,绰尔期部脱欢太师给克烈惕改名为土尔扈特。

    据考证,“土尔扈特”和“克烈惕”是异音同义词,是渡鸦。克烈惕部首领———土尔扈特部始祖王罕本名为脱括里,突厥语中指一种猛禽,是雄鹰。以大鸟猛禽为图腾,在世界各国民族中都相当普遍。克烈惕衰败之后,改用“土尔扈特”来称呼,仍保留了原有的含义。

    明代,土尔扈特成为四卫拉特联盟中的一员,游牧于雅尔所属额什尔努拉地方,即今新疆塔尔巴哈台一带。由于种种原因,明崇祯二年(1630年),九世首领和鄂尔勒克率5万帐、20余万部众西徙至伏尔加河流域居住,并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几代土尔扈特人,为了维护民族的独立自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他们也一直同清朝政府在政教方面保持着特殊的往来和联系。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拉布珠尔为首领的一系土尔扈特以进藏熬茶礼佛为名离俄回国,在藏地居住了几年后,转而在党色尔腾游牧,遂在额济纳河流域居住,使额济纳旗成为清代内蒙古各旗中唯一由土尔扈特蒙古族形成的旗。1771年初,以渥巴锡为首的数10万土尔扈特人全部东归,经过半年的跋涉与征战,于6月6日到达伊犁,回到阔别141年的故土。  

    土尔扈特人,有着雄鹰一样的理想,雄鹰一样的胆略和气魄。

    三、阿拉布珠尔——回归的先驱

    思恋故土是所有民族的共同心理。处于异国他乡的土尔扈特人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故土的怀念。阿拉布珠尔率部回国,使这种思恋达到第一个高潮。

    阿拉布珠尔系阿玉奇汗之兄纳扎尔玛穆特之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拉布珠尔陪同母亲、妹妹,率500精兵、13人艾力(村),以熬茶礼佛为名离俄进藏。

    在藏住了5年之久,其间他们前往北京拜见清朝皇帝,后来借故留下,向朝廷索要栖居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廷诏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色尔腾草原。在这期间,噶尔丹侵扰,清朝征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阿拉布珠尔积极向清政府提出要求,并亲自率500精兵,前往准噶尔,配合清军平息骚乱。同年,阿拉布珠尔去世,他的儿子丹忠袭位,雍正一年(1723年),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在丹忠的率领下,又一次到准噶尔参加了平息噶尔丹的战争。两次参战,建立战功。后因故请求内迁,雍正九年(1731年),定牧额济纳河。乾隆十八年(1753年),编为独立旗,授给扎萨克印,为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直属理藩院。

    阿拉布珠尔的回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形成的奠基人和先祖。而且,从一系列事情来看,这一回归行动是一种投石问路的试探,对于留在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不能不产生影响。阿玉奇汗苦心经营,静观默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派出以内阁侍读图理琛为首的使团抵达阿玉奇的驻地,说想要将阿拉布珠尔遣回,阿玉奇和纳扎玛穆特说:阿拉布珠尔已受重禄,并有了栖居之地,我们是很放心的

    1997年6月16日,《内蒙古日报》第三版发表了东门翁先生的一篇文章,其标题为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先驱———额济纳旗的由来,这是近年自治区报纸上首次公开宣传额济纳土尔扈特的历史。文章史料详尽明朗,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清代内蒙古各旗中唯一由土尔扈特蒙古族形成的旗是额济纳旗。它的形成,有着一段特殊的历程……。额济纳旗土尔扈特蒙古族是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先驱。这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所在

    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人一面与清政府保持着联系,一面与俄罗斯人周旋,直到阿玉奇汗的重孙渥巴锡在计划东归的前3年,要求整个部落不生育孩子,不蓄养幼畜,家家户户制作奶酪、干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五日(农历),数十万部众突然撤离。土尔扈特人扶老携幼,赶着牲畜,战胜瘟疫,冲破沙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的追截和劫掠,越过无滴水寸草的大戈壁,尽管人畜损失过半,仍于同年六月六日(农历)到达伊犁。这就是渥巴锡(阿拉布珠尔的侄孙)经过周密准备的东归。电影《东归英雄传》就表现了这一历史壮举的英雄豪气和爱国主义精神。阿拉布珠尔作为一个探路者和东归的先驱,不断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伏尔加河畔,那里的土尔扈特人对太阳升起的东方向往之情与日俱增。4代人筹划,73年的准备,180天的跋涉,万里的征战,使得第二批即土尔扈特部全部回归,在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四、可歌可泣——民族精神的启示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统一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那只能是一盘散沙,也谈不上有什么发展。如果没有与周周互相协调、和谐发展的能力,那就难以生存下去。土尔扈特人的西迁、东归和数百年的历程,就是一部意志力、协调力的史诗。回想起来,能使我们得到多方的启示。

    和平、发展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因而也是追求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望。当年为了避开战乱,我们的祖先远离故土,那是多么无奈!瞅准时机,毅然回归,战斗,牺牲,又是何其悲壮!300多年来,尽管历经风雨坎坷,但仍然繁衍生息,不断进步、发展,这又是何等的执着!共同的愿望就是维系全民族的纽带,土尔扈特部数十万人万里大迁徙,最具震撼力的,当属这种统一的意志和信念。

    思念故土,爱国爱家的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令人肃然起敬。在异国他乡,土尔扈特人建立起自己的汗国,并为维护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与沙俄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且与清政府一直保持着联系,辗转万里请安表贡,贸易往来。进而离俄进藏,熬茶礼佛,流连盘桓,请求内附。最终重新回到中国臣民的行列,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完整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也为中华民族完整统一和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又一宝贵财富。我们的先辈在外国的土地上巧于斡旋,精心调整和改善与外界的关系,同时派人进藏礼佛与清政府联络,表现出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策略上的灵活机智。新中国成立前夕,额济纳土尔扈特第十二代王爷塔旺嘉布结识了中共地下工作者苏剑啸和周仁山同志,在白色恐怖中救助他们安全转移。最后,决然脱离国民党政府,亲自给毛主席、朱德总司令通电,宣布起义,实现了额济纳旗的和平解放。建国后,为了国防科研事业,塔旺加布旗长及其子额尔登格日勒副旗长亲自动员全旗牧民,把最好的草场献了出来,连旗政府所在地也进行了搬迁。

    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已300余年,渥巴锡系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也有230余年之久,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为生存、生活,或颠沛流离,或刀枪剑戟,艰苦卓绝、英勇顽强,铸造了可贵的民族精神。

    五、再铸辉煌——走向二十一世纪

    德德玛的歌,唱出额济纳,唱出中国,唱响世界。南斯勒玛、永青加布在家乡的土地上耕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上了世界妇女大会的讲坛。打开地图,中国北部有匹撒蹄飞奔的骏马,那有力的后腿,就是阿拉善,阿拉善的西北,就是额济纳。弱水纵贯南北,11.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500余公里的边境线,500余万亩胡杨、梭梭、柽柳林和6个牧业苏木,一镇两场,9个民族的1.6万各族人民。   

    广阔的地域还分布着金、银、铜、铁、铅、锌、锑、锗等重金属矿床,分布着萤石、冰洲石、煤等非重金属矿,现在又探到面积广大的石油储藏。地面上,肉苁蓉、甘草成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资源,10余万白绒山羊、2万峰骆驼是牧民主要的生产资料。风能、太阳能当属中国之最,几十万亩的棉花、瓜果等经济作物已结出致富的希望。策克口岸是西北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和商贾通道,策克至甘肃省嘉峪关的铁路修通运营,标志着额济纳的经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全旗财政收入突破3000万元。   

    这里的文物古迹是全国、甚至是世界之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三室主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孟凡人教授在这里进行调查时说: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热门,而且这种旅游层次高,价值大,影响深远。额济纳的文物、古迹对于额济纳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从伏尔加河畔起程,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进发,今天,他们的后代在新的形势下展翅,向着光辉灿烂的未来腾飞。

     

    (作者为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民政府旗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稿)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笔记
  • 当人们谈论蒙古族历史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蒙古帝国的丰功伟绩;当人们好奇地观看电影《东归英雄传》的时候,就会为以渥巴锡为首的土尔扈特儿女义正气壮反抗凌辱,倾部东归的悲壮之举和爱国精神所深深感染。然而,人们对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支土尔扈特部或许还不太了解。笔者作为一名土尔扈特人的后代,特撰写此文,客观、详实地介绍我们这个部落的历史和现状,以飨读者。

    一、额济纳——神奇的热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过额济纳的人,会为戈壁的苍凉而感慨,也会为大漠的雄浑而惊叹,更会为金碧辉煌、波涛万顷的胡杨秋色,天地造化般的奇特而流连忘返。

    历史学家发现,河流是人类的摇篮。巴比伦、埃及、印度的古代文明都是河流哺育的,在中国,长江、珠江、辽河也都发现了大量的古代人类遗迹,与黄河分享中华民族摇篮之桂冠。额济纳也因弱水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山海经》、《汉书》等著作中也都有记载。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从留下的历史遗迹看,其范围之广、种类之多为世界所罕见。

    汉代甲渠候官遗址和另一处遗址中出土的3万余枚汉简,引出了一门古文化学科———简牍学。西夏古城哈拉浩特一带出土的西夏文献为西夏学提供了翔实、丰富、甚至是大体完备的史料,为此有的考古学家惊呼:西夏学在额济纳!哈拉浩特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纸币,掀开了古钱币学、古经济学的新篇章。古代的都市文化可以在许多的文明古都中去浏览,而边塞征战几乎只能在额济纳看到比较完全的(或者说最为丰富的)遗迹。其中蕴藏无法估价的文物,诱使外国冒险家多次来此盗宝,引起世界震惊。

    汉唐的将士戍守过这里,历代文人抒写过这里,如陈子昂、王维等,丝绸古道经过这里,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过这里,新闻家范长江记录过这里。就连曾是共和国领袖的人物,也有几位在这里体察过额济纳土尔扈特部的风俗民情。

    伏尔加河水留不住的人,弱水流沙留住了。土尔扈特人历经数百年风雨,在这里安居乐业,组成一个平等、互助、团结、发展的民族大家庭。这里,当之无愧地成为额济纳土尔扈特人新生的摇篮。

    二、土尔扈特——翱翔的雄鹰

    唐代,强大的唐帝国版图周围,分布着许多游牧民族。九姓鞑靼活动于蒙古高原。数百年后,九姓鞑靼的后人被称作克烈惕人。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于蒙古高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元帝国,克烈惕部的政治势力也从蒙古高原的历史舞台消声匿迹。元朝灭亡后,克烈惕部重新崛起,成为北亚地区的强大势力。传说,就在这个时期,绰尔期部脱欢太师给克烈惕改名为土尔扈特。

    据考证,“土尔扈特”和“克烈惕”是异音同义词,是渡鸦。克烈惕部首领———土尔扈特部始祖王罕本名为脱括里,突厥语中指一种猛禽,是雄鹰。以大鸟猛禽为图腾,在世界各国民族中都相当普遍。克烈惕衰败之后,改用“土尔扈特”来称呼,仍保留了原有的含义。

    明代,土尔扈特成为四卫拉特联盟中的一员,游牧于雅尔所属额什尔努拉地方,即今新疆塔尔巴哈台一带。由于种种原因,明崇祯二年(1630年),九世首领和鄂尔勒克率5万帐、20余万部众西徙至伏尔加河流域居住,并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几代土尔扈特人,为了维护民族的独立自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他们也一直同清朝政府在政教方面保持着特殊的往来和联系。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拉布珠尔为首领的一系土尔扈特以进藏熬茶礼佛为名离俄回国,在藏地居住了几年后,转而在党色尔腾游牧,遂在额济纳河流域居住,使额济纳旗成为清代内蒙古各旗中唯一由土尔扈特蒙古族形成的旗。1771年初,以渥巴锡为首的数10万土尔扈特人全部东归,经过半年的跋涉与征战,于6月6日到达伊犁,回到阔别141年的故土。  

    土尔扈特人,有着雄鹰一样的理想,雄鹰一样的胆略和气魄。

    三、阿拉布珠尔——回归的先驱

    思恋故土是所有民族的共同心理。处于异国他乡的土尔扈特人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故土的怀念。阿拉布珠尔率部回国,使这种思恋达到第一个高潮。

    阿拉布珠尔系阿玉奇汗之兄纳扎尔玛穆特之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拉布珠尔陪同母亲、妹妹,率500精兵、13人艾力(村),以熬茶礼佛为名离俄进藏。

    在藏住了5年之久,其间他们前往北京拜见清朝皇帝,后来借故留下,向朝廷索要栖居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廷诏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色尔腾草原。在这期间,噶尔丹侵扰,清朝征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阿拉布珠尔积极向清政府提出要求,并亲自率500精兵,前往准噶尔,配合清军平息骚乱。同年,阿拉布珠尔去世,他的儿子丹忠袭位,雍正一年(1723年),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在丹忠的率领下,又一次到准噶尔参加了平息噶尔丹的战争。两次参战,建立战功。后因故请求内迁,雍正九年(1731年),定牧额济纳河。乾隆十八年(1753年),编为独立旗,授给扎萨克印,为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直属理藩院。

    阿拉布珠尔的回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形成的奠基人和先祖。而且,从一系列事情来看,这一回归行动是一种投石问路的试探,对于留在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不能不产生影响。阿玉奇汗苦心经营,静观默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派出以内阁侍读图理琛为首的使团抵达阿玉奇的驻地,说想要将阿拉布珠尔遣回,阿玉奇和纳扎玛穆特说:阿拉布珠尔已受重禄,并有了栖居之地,我们是很放心的

    1997年6月16日,《内蒙古日报》第三版发表了东门翁先生的一篇文章,其标题为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先驱———额济纳旗的由来,这是近年自治区报纸上首次公开宣传额济纳土尔扈特的历史。文章史料详尽明朗,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清代内蒙古各旗中唯一由土尔扈特蒙古族形成的旗是额济纳旗。它的形成,有着一段特殊的历程……。额济纳旗土尔扈特蒙古族是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的先驱。这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所在

    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人一面与清政府保持着联系,一面与俄罗斯人周旋,直到阿玉奇汗的重孙渥巴锡在计划东归的前3年,要求整个部落不生育孩子,不蓄养幼畜,家家户户制作奶酪、干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五日(农历),数十万部众突然撤离。土尔扈特人扶老携幼,赶着牲畜,战胜瘟疫,冲破沙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的追截和劫掠,越过无滴水寸草的大戈壁,尽管人畜损失过半,仍于同年六月六日(农历)到达伊犁。这就是渥巴锡(阿拉布珠尔的侄孙)经过周密准备的东归。电影《东归英雄传》就表现了这一历史壮举的英雄豪气和爱国主义精神。阿拉布珠尔作为一个探路者和东归的先驱,不断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伏尔加河畔,那里的土尔扈特人对太阳升起的东方向往之情与日俱增。4代人筹划,73年的准备,180天的跋涉,万里的征战,使得第二批即土尔扈特部全部回归,在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四、可歌可泣——民族精神的启示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统一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那只能是一盘散沙,也谈不上有什么发展。如果没有与周周互相协调、和谐发展的能力,那就难以生存下去。土尔扈特人的西迁、东归和数百年的历程,就是一部意志力、协调力的史诗。回想起来,能使我们得到多方的启示。

    和平、发展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因而也是追求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望。当年为了避开战乱,我们的祖先远离故土,那是多么无奈!瞅准时机,毅然回归,战斗,牺牲,又是何其悲壮!300多年来,尽管历经风雨坎坷,但仍然繁衍生息,不断进步、发展,这又是何等的执着!共同的愿望就是维系全民族的纽带,土尔扈特部数十万人万里大迁徙,最具震撼力的,当属这种统一的意志和信念。

    思念故土,爱国爱家的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令人肃然起敬。在异国他乡,土尔扈特人建立起自己的汗国,并为维护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与沙俄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且与清政府一直保持着联系,辗转万里请安表贡,贸易往来。进而离俄进藏,熬茶礼佛,流连盘桓,请求内附。最终重新回到中国臣民的行列,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完整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也为中华民族完整统一和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又一宝贵财富。我们的先辈在外国的土地上巧于斡旋,精心调整和改善与外界的关系,同时派人进藏礼佛与清政府联络,表现出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策略上的灵活机智。新中国成立前夕,额济纳土尔扈特第十二代王爷塔旺嘉布结识了中共地下工作者苏剑啸和周仁山同志,在白色恐怖中救助他们安全转移。最后,决然脱离国民党政府,亲自给毛主席、朱德总司令通电,宣布起义,实现了额济纳旗的和平解放。建国后,为了国防科研事业,塔旺加布旗长及其子额尔登格日勒副旗长亲自动员全旗牧民,把最好的草场献了出来,连旗政府所在地也进行了搬迁。

    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已300余年,渥巴锡系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也有230余年之久,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为生存、生活,或颠沛流离,或刀枪剑戟,艰苦卓绝、英勇顽强,铸造了可贵的民族精神。

    五、再铸辉煌——走向二十一世纪

    德德玛的歌,唱出额济纳,唱出中国,唱响世界。南斯勒玛、永青加布在家乡的土地上耕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上了世界妇女大会的讲坛。打开地图,中国北部有匹撒蹄飞奔的骏马,那有力的后腿,就是阿拉善,阿拉善的西北,就是额济纳。弱水纵贯南北,11.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500余公里的边境线,500余万亩胡杨、梭梭、柽柳林和6个牧业苏木,一镇两场,9个民族的1.6万各族人民。   

    广阔的地域还分布着金、银、铜、铁、铅、锌、锑、锗等重金属矿床,分布着萤石、冰洲石、煤等非重金属矿,现在又探到面积广大的石油储藏。地面上,肉苁蓉、甘草成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资源,10余万白绒山羊、2万峰骆驼是牧民主要的生产资料。风能、太阳能当属中国之最,几十万亩的棉花、瓜果等经济作物已结出致富的希望。策克口岸是西北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和商贾通道,策克至甘肃省嘉峪关的铁路修通运营,标志着额济纳的经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全旗财政收入突破3000万元。   

    这里的文物古迹是全国、甚至是世界之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三室主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孟凡人教授在这里进行调查时说: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热门,而且这种旅游层次高,价值大,影响深远。额济纳的文物、古迹对于额济纳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从伏尔加河畔起程,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进发,今天,他们的后代在新的形势下展翅,向着光辉灿烂的未来腾飞。

     

    (作者为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民政府旗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