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志资料)草原瓷都缸瓦窑
  • 契丹民族于公元906年,在我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在这个政权统治下的200多年中,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其中陶瓷业在继承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由于赤峰位居辽朝腹地,终辽一世都为辽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尽管经过近千年的岁月,赤峰境内仍存留很多辽代遗存,其中缸瓦窑就是在草原闻名遐尔的古辽瓷遗址。

    缸瓦窑位于赤峰市松山区猴头沟乡瓦房村。缸瓦窑遗址坐落在瓦房村北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山谷里,主要窑场分布在主窑缸瓦窑及周围地段,窑场周围制瓷资源十分丰富。南有乌台图河,村中有古井,为制瓷用水提供了保障;南侧山中贮藏有大量的矸子矿(瓷土矿);北侧有丰富的釉土,如黄土调成浆后,蘸于器胎上焙烧,随着温度的变化出现深酱色、黑紫色等;辽代,缸瓦窑边松漠,周围长松郁然,为瓷器烧造提供了优质、充足的燃料;在窑场东北方20余里外,有辽代松山州。辽史记载:松山州,为商贾聚集地,说明辽代这里商贸发达,是个大市场,这又为缸瓦窑的产品提供了集散地,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这些有利条件最终使缸瓦窑成为辽金时期北方重要窑场。

    辽朝建立发展时期,正是我国陶瓷事业经过隋唐大发展,进入五代以后技术窑艺日臻完善和成熟时期,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以后,就一直掠夺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工匠为己所用,到了太宗耶律德光合并幽云十六州以后,这些地方的瓷窑就纳入辽政权的统治之下,对于这种“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瓷器烧造技术,自然也吸引过来。虽然契丹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但瓷器已成为契丹社会不可缺少的器皿。缸瓦窑经过考古学家多次挖掘,已发现15座马蹄窑,呈南北方向排列,建造结构均属典型的北方窑系,在遗址南的山坡上,有一处依山而建的龙窑,窑室长达20余米,窑壁用石块砌成,是中国北方发现的唯一的龙窑遗存。此外,这个地区还有陶窑、砖瓦窑和居民遗址。缸瓦窑烧造的白瓷比例最大,并有精粗之分。精者数量不多,与定窑上品差别不大。粗者数量较多,但程度也有差别,较好的胎质细白,有的可略见杂质,稍差的杂质较多,有的还见明显砂粒,且瓷化程度不高,产品多为碗、盘、碟、杯、瓶、壶、瓷人、马、小玩具等。辽代瓷器是我国丰富多彩的瓷系中富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其中仿宋瓷、辽白瓷、辽三彩等自称体系被誉为辽瓷。

    辽瓷中的珍品白釉窑变钵与碗均出自这个窑场。这两件白瓷制品属于辽代中晚期瓷器,均为日常多见的器型。然而,难得一见的是白釉中闪现的窑变的色彩,这种色彩使这两件瓷器身价倍增。在洁白的釉色中,一道道浅绿色的窑变如碧空中的云霞闪现出来,流光溢彩,跳跃闪烁,在流动中凝固,在静止中流动,这种创作后来形成了中国陶瓷的一大景观。

    辽瓷中的三彩器,因其色彩斑斓,器型变化多姿而倍受称赞。它继承了“唐三彩”的工艺,然而与唐三彩并不完全相同,不仅胎质有区别,在釉色上唐三彩有蓝釉,辽三彩中无蓝釉而用绿釉,由黄绿白三色组成明丽的釉调,从花纹效果看,唐三彩纹路如云如烟,色彩似霞似锦。富丽堂皇的“辽三彩”花纹图案犹如深沉的油画,色彩浓淡相宜,纹饰简练逼真,它延续和发展了“唐三彩”。

    三彩龙纹执壶、三彩鸳鸯壶,就是辽代三彩器中极为罕见的精品。属征集品。据调查,大抵在松山区辽墓中出土,基本上断定是缸瓦窑产品。

    三彩龙纹执壶,壶体呈圆球型,腹部纹饰以绿色水波纹为衬,中间凸出黄色的蟠龙,龙体部肥硕丰满,两足矫健有力,栩栩如生,形成整个图案的中心。龙前有盛开的莲花一枝,花下托有一叶,叶顶部向下弯曲,花心之上有宝珠一颗,珠上火焰飞舞,宝珠两旁的水波中有鱼各一,一鱼向中心游动,一鱼从水中向上跃起,形态十分生动。在龙的中上部空间内印有一枝荷叶,枝弯曲,叶向上,叶旁有一鱼向下潜水,龙尾下也有一鱼向上跃出。整个画面布局严谨而不复杂,莲花茎叶简练而形象生动,巧妙地利用了龙和花的空间,安排了几条形态各异的游鱼,水波流畅,鱼龙翻腾,疏密相同,主次分明,给人以富丽堂皇、朴实挺秀的感觉。

    三彩鸳鸯壶,造型为浮水鸳鸯,鸳鸯背上有一喇叭状五瓣花型口,口的后部连接尾羽为一弧型把,鸳鸯头部昂起,嘴部中空可以流水。釉色黄绿相间,十分绚丽。头上冠羽上耸,两眼凝视前方。腹下似一莲叶,呈现出正在水面静静游浮的恬静神态,巧妙地发挥了用三彩釉来刻化鸳鸯的美丽羽毛的效果,说明当时匠人的别具心裁,善于在自然界中寻找素材,把一切美的形象和事物用简练的手法表现再创造出来,这在造型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这些只是缸瓦窑千姿百态辽瓷产品中的一小部分,它们从侧面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局面,它反映了在辽宋文化交流中,不是简单的照搬照套,而是在借鉴中原工匠和技艺的基础上步入新的艺林。体现出辽代釉陶,特征更为明显,在我国瓷器蓬勃发展以后,不但没有衰落,反而焕发出异彩,发展起来,不但有单色釉,还有器型千姿百态的三彩釉更为迷人,更具有辽地风格,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北方民族在创造中华民族文化中所做的贡献。

    缸瓦窑从公元十世纪初叶起,便成为中国北方草原最具代表性的古陶瓷产地,也是在国内分布范围最广、生产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烧制品类最齐全、工艺水平最高的辽代瓷窑遗址。经历了辽金元三朝,延续时间长达400多年,一直独领草原瓷都的风骚。明朝永乐初年,由于蒙汉统治者关系紧张,明成祖朱棣下令将关外的汉人全部迁往中原,缸瓦窑至此才烟灭炉封,使草原瓷都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中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志资料)草原瓷都缸瓦窑
  • 契丹民族于公元906年,在我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在这个政权统治下的200多年中,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其中陶瓷业在继承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由于赤峰位居辽朝腹地,终辽一世都为辽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尽管经过近千年的岁月,赤峰境内仍存留很多辽代遗存,其中缸瓦窑就是在草原闻名遐尔的古辽瓷遗址。

    缸瓦窑位于赤峰市松山区猴头沟乡瓦房村。缸瓦窑遗址坐落在瓦房村北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山谷里,主要窑场分布在主窑缸瓦窑及周围地段,窑场周围制瓷资源十分丰富。南有乌台图河,村中有古井,为制瓷用水提供了保障;南侧山中贮藏有大量的矸子矿(瓷土矿);北侧有丰富的釉土,如黄土调成浆后,蘸于器胎上焙烧,随着温度的变化出现深酱色、黑紫色等;辽代,缸瓦窑边松漠,周围长松郁然,为瓷器烧造提供了优质、充足的燃料;在窑场东北方20余里外,有辽代松山州。辽史记载:松山州,为商贾聚集地,说明辽代这里商贸发达,是个大市场,这又为缸瓦窑的产品提供了集散地,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这些有利条件最终使缸瓦窑成为辽金时期北方重要窑场。

    辽朝建立发展时期,正是我国陶瓷事业经过隋唐大发展,进入五代以后技术窑艺日臻完善和成熟时期,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以后,就一直掠夺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工匠为己所用,到了太宗耶律德光合并幽云十六州以后,这些地方的瓷窑就纳入辽政权的统治之下,对于这种“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瓷器烧造技术,自然也吸引过来。虽然契丹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但瓷器已成为契丹社会不可缺少的器皿。缸瓦窑经过考古学家多次挖掘,已发现15座马蹄窑,呈南北方向排列,建造结构均属典型的北方窑系,在遗址南的山坡上,有一处依山而建的龙窑,窑室长达20余米,窑壁用石块砌成,是中国北方发现的唯一的龙窑遗存。此外,这个地区还有陶窑、砖瓦窑和居民遗址。缸瓦窑烧造的白瓷比例最大,并有精粗之分。精者数量不多,与定窑上品差别不大。粗者数量较多,但程度也有差别,较好的胎质细白,有的可略见杂质,稍差的杂质较多,有的还见明显砂粒,且瓷化程度不高,产品多为碗、盘、碟、杯、瓶、壶、瓷人、马、小玩具等。辽代瓷器是我国丰富多彩的瓷系中富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其中仿宋瓷、辽白瓷、辽三彩等自称体系被誉为辽瓷。

    辽瓷中的珍品白釉窑变钵与碗均出自这个窑场。这两件白瓷制品属于辽代中晚期瓷器,均为日常多见的器型。然而,难得一见的是白釉中闪现的窑变的色彩,这种色彩使这两件瓷器身价倍增。在洁白的釉色中,一道道浅绿色的窑变如碧空中的云霞闪现出来,流光溢彩,跳跃闪烁,在流动中凝固,在静止中流动,这种创作后来形成了中国陶瓷的一大景观。

    辽瓷中的三彩器,因其色彩斑斓,器型变化多姿而倍受称赞。它继承了“唐三彩”的工艺,然而与唐三彩并不完全相同,不仅胎质有区别,在釉色上唐三彩有蓝釉,辽三彩中无蓝釉而用绿釉,由黄绿白三色组成明丽的釉调,从花纹效果看,唐三彩纹路如云如烟,色彩似霞似锦。富丽堂皇的“辽三彩”花纹图案犹如深沉的油画,色彩浓淡相宜,纹饰简练逼真,它延续和发展了“唐三彩”。

    三彩龙纹执壶、三彩鸳鸯壶,就是辽代三彩器中极为罕见的精品。属征集品。据调查,大抵在松山区辽墓中出土,基本上断定是缸瓦窑产品。

    三彩龙纹执壶,壶体呈圆球型,腹部纹饰以绿色水波纹为衬,中间凸出黄色的蟠龙,龙体部肥硕丰满,两足矫健有力,栩栩如生,形成整个图案的中心。龙前有盛开的莲花一枝,花下托有一叶,叶顶部向下弯曲,花心之上有宝珠一颗,珠上火焰飞舞,宝珠两旁的水波中有鱼各一,一鱼向中心游动,一鱼从水中向上跃起,形态十分生动。在龙的中上部空间内印有一枝荷叶,枝弯曲,叶向上,叶旁有一鱼向下潜水,龙尾下也有一鱼向上跃出。整个画面布局严谨而不复杂,莲花茎叶简练而形象生动,巧妙地利用了龙和花的空间,安排了几条形态各异的游鱼,水波流畅,鱼龙翻腾,疏密相同,主次分明,给人以富丽堂皇、朴实挺秀的感觉。

    三彩鸳鸯壶,造型为浮水鸳鸯,鸳鸯背上有一喇叭状五瓣花型口,口的后部连接尾羽为一弧型把,鸳鸯头部昂起,嘴部中空可以流水。釉色黄绿相间,十分绚丽。头上冠羽上耸,两眼凝视前方。腹下似一莲叶,呈现出正在水面静静游浮的恬静神态,巧妙地发挥了用三彩釉来刻化鸳鸯的美丽羽毛的效果,说明当时匠人的别具心裁,善于在自然界中寻找素材,把一切美的形象和事物用简练的手法表现再创造出来,这在造型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这些只是缸瓦窑千姿百态辽瓷产品中的一小部分,它们从侧面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局面,它反映了在辽宋文化交流中,不是简单的照搬照套,而是在借鉴中原工匠和技艺的基础上步入新的艺林。体现出辽代釉陶,特征更为明显,在我国瓷器蓬勃发展以后,不但没有衰落,反而焕发出异彩,发展起来,不但有单色釉,还有器型千姿百态的三彩釉更为迷人,更具有辽地风格,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北方民族在创造中华民族文化中所做的贡献。

    缸瓦窑从公元十世纪初叶起,便成为中国北方草原最具代表性的古陶瓷产地,也是在国内分布范围最广、生产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烧制品类最齐全、工艺水平最高的辽代瓷窑遗址。经历了辽金元三朝,延续时间长达400多年,一直独领草原瓷都的风骚。明朝永乐初年,由于蒙汉统治者关系紧张,明成祖朱棣下令将关外的汉人全部迁往中原,缸瓦窑至此才烟灭炉封,使草原瓷都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中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