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工作研究)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思考
  •     有人这样评价毛泽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在过去的中国,积贫积弱的民族在战争与分裂中痛苦地挣扎,近半个世纪的纷飞战火,无休无止的恩恩怨怨,终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划上了句号。毛泽东,这位多少年才能缔造出来的伟人,为什么能够解民于倒悬,救民出水火呢?这要得益于他那深厚、渊博的知识。毛泽东有三件宝:历史、哲学、军事学。是这三件宝造就了这位旷世伟人。在战争年代,尽管炮火纷飞,条件艰苦、恶劣,且公务繁忙,但这位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书生,却以惊人的毅力,孜孜不倦地进行终生学习。且特别侧重于人文主义方面的书籍,即使是在长征路上,手不释卷的仍是《三国演义》,到达延安后,毛泽东亲自给驻西安办事处的叶剑英写信,要他代买一些实用的书。这一时期,他看的书有《孙子兵法》、《战争论》等。建国后,他把一部《资治通鉴》看了十七遍,上面都有认真的批注,由于研读得特别细致,有不少书页都被磨破了。同样,《二十四史》也是毛泽东案头必备的书,上面也作了许多的批注。这些毛泽东批阅的书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所共有的财富。
        正是这些渊博的历史知识,像涓涓细流,滋润着这位伟人的大脑,启发着他的智慧与胆识,磨练着他的意志与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每到一地,都会想方设法地弄到当地的志书,认真研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掌握当地地情,从而提升决策的针对性,使决策的效率更高。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志书的“资政”功能。受他的影响,主席的后人中有不少人都在大学选择了这个专业,他的唯一嫡孙毛新宇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人类如果不学历史,那么永远幼稚》。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多次倡议编纂地方志书,并提倡党员干部要多读些历史书籍、多学些历史知识,明晰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与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工作与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这是从多年斗争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地方志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地方志书不再仅仅是政府主修的官书,不再仅仅是人文资源,而是不可多得的地情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说是当地最大的一个大广告,它为当地招商引资所发挥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宝贵的地情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只要善于加以利用,这些不可替代的地情资源是完全可以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的社会内容付予了地方志工作新的内涵,人们不能再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去看待、指导今天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地方志工作与理论。有鉴于此,这一业内的不少同仁也都在积极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探索和研究发展变化了的地方志理论,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地方志工作是一门实用学科,这一个“用”涵盖了它的方方面面,为了用而修志,而修志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编纂地方志就失去了实际上的意义,这是一个不可变更的主题。
        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志传统的“资政、存史、教育”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其经济职能逐渐突出,而且成为地方志编纂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地情资料的地方志书成为蕴含无限商业潜力的地方百科全书。
        人们常说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只要统治基础稍加巩固,国力稍一稳定,就以朝廷名义开始大规模的修志工作,甚至在战火不息的年代也不停止。过去一任地方官的职责主要为“识政、断案、修志”,修志工作虽然不象一些具体工作那样立竿见影,但它的效益是综合性的,意义是深远的。因此,有学识、有远见的官员往往会把它置于重要的地位来看待,参与修志的人也非一般人可比。过去的修志侧重于“资政、存史、教育”,且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事实上地方志的功能不能片面地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其功能是多样性的。内蒙古蒙牛集团在成立短短的几年内,规模就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非常快,成为全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企业文化搞得非常好,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有了优秀的企业精神,也就塑造出了一流的员工,从而创造出了一流的效益,而且企业文化还起到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这些作用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中国这样一个面积大、民族和人口众多的国度里,经历了多少分分合合,但是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没有象世界其它文明古国一样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依然维持着统一和完整,且保持着令人瞩目的文明,这原因何在?在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起到了凝聚剂的作用,其中地方志的作用功不可没。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即便是在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年代,尽管当时国家经济还不太宽裕,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提倡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并指出这些新编地方志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地方志领导机构,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格局。时至今日,编纂出版了大量地方志及地方志类书,这些志书的问世,添补了不少空白,而且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编地方志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记述内容中经济部类较为突出,成为这一时期地方志书的特点。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志书特点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直接服务于现实的。除直接记述的经济内容外,志书中记载的一个地区的土壤、矿产、动植物资源、气候等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而且成为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省区立即设立了较为集中的方志馆,其目的也是明确的,那就是直接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招商引资。现在,有不少外地客商,甚至外国客商往往通过查阅地方志书,来确定具体的投资项目与投资地点。作为一个地区的地情资料,正在发挥着潜在而巨大的经济活力。 
        二、地方志工作应改变习惯上的重修而不重用的做法,要明确为用而修,修而为用的目的,在发挥地方志书重要的社会、经济等功能的过程中,提升社会各界对修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形成地方志编纂工作修与用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地方志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
        为什么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一俟条件许可,就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编修地方志呢?大家知道,编修地方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耗费的时间之长,所需财力之巨,需要的有学识者之多,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就拿我们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如果按以前的规划,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再加上直属厅局的83部专业志,总数就是近200来部志书,不说人员工资、稿酬、日常办公费用等等,单说这印刷费,以一部志书15万元人民币的保守数字计算,全自治区一届志书的印刷出版就需要3 000多万元,那么续修志书呢,最起码也得超过个数字,全国有30多个省区,不说多的,也不说少的,就按这个平均数算,加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因此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建一座高楼大厦人们是有目共睹的,而地方志工作也等同于这种工程,她是文化建设中的高楼大厦。一个国家,一届政府,投入这么巨大的力量来编纂地方志,究竟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说其目的和意义何在?需要说明的是,修志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也就是服务于现实,离开了这一点,就不会有实在的意义。
        可以说,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是为了“用”而进行的,这是第一性的,如果离开了这个字,事与物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传统的做法是轰轰烈烈修志,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的工作,修出来的志书却往往束之高阁,不能较好地服务于社会,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是一种重修而不重用的做法。事实上,“用”才是修志的真正目的,也是其根本意义之所在。过去修志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其时代局限性的。而社会发展到今天,通讯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联系、沟通越来越方便、快捷,现代人不象古代人那样接受信息的局限性那么大,现在,人们通过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其途径之广泛,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过去无法比拟的。现在新编纂而成的志书可以通过这些现代化的途径,向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公开,从而便于人们有效地利用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服务社会,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现在,人们把地方志书的内容扫描到互联网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查阅、利用这些资料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同时,也大力宣传了地方志书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而两得。人们还在印刷纸质志书的同时,出版电子版图书,即光盘,这样能够尽可能地以较小的投入来扩大志书的影响,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做法相结合,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台、电台举办地情知识大奖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深入认识脚下这片土地内涵的同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可以使广大青少年受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乡土乡情教育,这也正是当前不少学校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广大青少年乃至青年需要加强的地方,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魂才会得到加强,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才会代代相传,成为我们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些意义是深远的。如果我们改变传统的做法,注重修志为用,用而修志,在明确修志目的前提下,提升修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修与用紧密结合,互相促进,长此以往,在改革中去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地方志事业就会开拓出新的局面。
        三、过去的观念中,地方志就是历史,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地方志的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她是现实生产、生活的写照,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在内容上是这样,其意义上也是这样,鉴古而知今,继往才可以开来,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在,从而更好地去展望未来,这是重新审视地方志工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在习惯上,人们往往认为地方志就是历史,其实这个观念的内涵不完全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她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宝贵的地情资料。地方志书中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人与自然、历史与现状、天文与地理等等,该涵盖的,她都能涵盖,因此而成为一方之百科全书,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直接服务于现实。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在其有限的生命中对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都能有详实而细致的了解,只有在政府的组织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经过艰苦的、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系统工程,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只有这样,后人才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充分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充分利用前人的优秀成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地方志书的价值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就像修志为了用一样,总结经验教训也是为了服务现实,从而更好地开拓未来,这也是地方志工作的根本目的。这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时代精神的指导下,本着贯穿历史、现实、未来这一主线,扩大地方志工作的影响力,加深入们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做好地方志工作。新的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倡求真务实,就是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表面文章、反对华而不实,这些不良倾向的危害是巨大而且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从毛泽东同志反对华而不实、脆而不坚、哗众取宠,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求真务实,这是一脉相承的主张,这是对多少虚、假、伪的深刻危害进行过认真总结之后才得出的结论,这也是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在编纂志书中也要认真把握这一时代原则,并把它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比如记载有关内容时,要尽可能摒弃冗词赘句,华文缛章,而要尽可能地如实记载,取精华,弃糟粕,在志书中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色,这也是时代付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只有这样,地方志书才能够比较好地反映现实生产、生活,成为客观现实的真实写照,当然,这需要与志书编纂中一些假、大、虚、空的倾向做不懈的斗争,这样,才能把握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正确方向。只有站在为现实和未来服务的新的高度上来审视地方志工作,才能赋予这项工作以新的内涵与新的生命,这项事业才会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当然,要搞好地方志工作,其决定性的因素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要有机构,有了机构还需要有人,有了人呢还需要有办公场地,还需要有办公用品,需要有充足的经费,这些都是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纳入,五到位”的内容。当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一项传统的事业时,时代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我们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思考一些问题,那么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就会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具备更好更充分的条件,这项党和政府的事业就会有新的希望。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思考
  •     有人这样评价毛泽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在过去的中国,积贫积弱的民族在战争与分裂中痛苦地挣扎,近半个世纪的纷飞战火,无休无止的恩恩怨怨,终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划上了句号。毛泽东,这位多少年才能缔造出来的伟人,为什么能够解民于倒悬,救民出水火呢?这要得益于他那深厚、渊博的知识。毛泽东有三件宝:历史、哲学、军事学。是这三件宝造就了这位旷世伟人。在战争年代,尽管炮火纷飞,条件艰苦、恶劣,且公务繁忙,但这位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书生,却以惊人的毅力,孜孜不倦地进行终生学习。且特别侧重于人文主义方面的书籍,即使是在长征路上,手不释卷的仍是《三国演义》,到达延安后,毛泽东亲自给驻西安办事处的叶剑英写信,要他代买一些实用的书。这一时期,他看的书有《孙子兵法》、《战争论》等。建国后,他把一部《资治通鉴》看了十七遍,上面都有认真的批注,由于研读得特别细致,有不少书页都被磨破了。同样,《二十四史》也是毛泽东案头必备的书,上面也作了许多的批注。这些毛泽东批阅的书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所共有的财富。
        正是这些渊博的历史知识,像涓涓细流,滋润着这位伟人的大脑,启发着他的智慧与胆识,磨练着他的意志与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每到一地,都会想方设法地弄到当地的志书,认真研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掌握当地地情,从而提升决策的针对性,使决策的效率更高。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志书的“资政”功能。受他的影响,主席的后人中有不少人都在大学选择了这个专业,他的唯一嫡孙毛新宇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人类如果不学历史,那么永远幼稚》。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多次倡议编纂地方志书,并提倡党员干部要多读些历史书籍、多学些历史知识,明晰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与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工作与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这是从多年斗争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地方志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地方志书不再仅仅是政府主修的官书,不再仅仅是人文资源,而是不可多得的地情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说是当地最大的一个大广告,它为当地招商引资所发挥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宝贵的地情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只要善于加以利用,这些不可替代的地情资源是完全可以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的社会内容付予了地方志工作新的内涵,人们不能再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去看待、指导今天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地方志工作与理论。有鉴于此,这一业内的不少同仁也都在积极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探索和研究发展变化了的地方志理论,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地方志工作是一门实用学科,这一个“用”涵盖了它的方方面面,为了用而修志,而修志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编纂地方志就失去了实际上的意义,这是一个不可变更的主题。
        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志传统的“资政、存史、教育”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其经济职能逐渐突出,而且成为地方志编纂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地情资料的地方志书成为蕴含无限商业潜力的地方百科全书。
        人们常说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只要统治基础稍加巩固,国力稍一稳定,就以朝廷名义开始大规模的修志工作,甚至在战火不息的年代也不停止。过去一任地方官的职责主要为“识政、断案、修志”,修志工作虽然不象一些具体工作那样立竿见影,但它的效益是综合性的,意义是深远的。因此,有学识、有远见的官员往往会把它置于重要的地位来看待,参与修志的人也非一般人可比。过去的修志侧重于“资政、存史、教育”,且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事实上地方志的功能不能片面地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其功能是多样性的。内蒙古蒙牛集团在成立短短的几年内,规模就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非常快,成为全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企业文化搞得非常好,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有了优秀的企业精神,也就塑造出了一流的员工,从而创造出了一流的效益,而且企业文化还起到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这些作用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中国这样一个面积大、民族和人口众多的国度里,经历了多少分分合合,但是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没有象世界其它文明古国一样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是依然维持着统一和完整,且保持着令人瞩目的文明,这原因何在?在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起到了凝聚剂的作用,其中地方志的作用功不可没。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即便是在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年代,尽管当时国家经济还不太宽裕,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提倡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并指出这些新编地方志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地方志领导机构,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格局。时至今日,编纂出版了大量地方志及地方志类书,这些志书的问世,添补了不少空白,而且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编地方志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记述内容中经济部类较为突出,成为这一时期地方志书的特点。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志书特点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直接服务于现实的。除直接记述的经济内容外,志书中记载的一个地区的土壤、矿产、动植物资源、气候等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而且成为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省区立即设立了较为集中的方志馆,其目的也是明确的,那就是直接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招商引资。现在,有不少外地客商,甚至外国客商往往通过查阅地方志书,来确定具体的投资项目与投资地点。作为一个地区的地情资料,正在发挥着潜在而巨大的经济活力。 
        二、地方志工作应改变习惯上的重修而不重用的做法,要明确为用而修,修而为用的目的,在发挥地方志书重要的社会、经济等功能的过程中,提升社会各界对修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形成地方志编纂工作修与用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地方志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
        为什么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一俟条件许可,就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编修地方志呢?大家知道,编修地方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耗费的时间之长,所需财力之巨,需要的有学识者之多,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就拿我们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如果按以前的规划,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再加上直属厅局的83部专业志,总数就是近200来部志书,不说人员工资、稿酬、日常办公费用等等,单说这印刷费,以一部志书15万元人民币的保守数字计算,全自治区一届志书的印刷出版就需要3 000多万元,那么续修志书呢,最起码也得超过个数字,全国有30多个省区,不说多的,也不说少的,就按这个平均数算,加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因此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建一座高楼大厦人们是有目共睹的,而地方志工作也等同于这种工程,她是文化建设中的高楼大厦。一个国家,一届政府,投入这么巨大的力量来编纂地方志,究竟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说其目的和意义何在?需要说明的是,修志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也就是服务于现实,离开了这一点,就不会有实在的意义。
        可以说,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是为了“用”而进行的,这是第一性的,如果离开了这个字,事与物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传统的做法是轰轰烈烈修志,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的工作,修出来的志书却往往束之高阁,不能较好地服务于社会,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是一种重修而不重用的做法。事实上,“用”才是修志的真正目的,也是其根本意义之所在。过去修志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其时代局限性的。而社会发展到今天,通讯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联系、沟通越来越方便、快捷,现代人不象古代人那样接受信息的局限性那么大,现在,人们通过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其途径之广泛,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过去无法比拟的。现在新编纂而成的志书可以通过这些现代化的途径,向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公开,从而便于人们有效地利用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服务社会,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现在,人们把地方志书的内容扫描到互联网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查阅、利用这些资料提供了极大地方便,同时,也大力宣传了地方志书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而两得。人们还在印刷纸质志书的同时,出版电子版图书,即光盘,这样能够尽可能地以较小的投入来扩大志书的影响,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做法相结合,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台、电台举办地情知识大奖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深入认识脚下这片土地内涵的同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可以使广大青少年受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乡土乡情教育,这也正是当前不少学校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广大青少年乃至青年需要加强的地方,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魂才会得到加强,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才会代代相传,成为我们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些意义是深远的。如果我们改变传统的做法,注重修志为用,用而修志,在明确修志目的前提下,提升修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修与用紧密结合,互相促进,长此以往,在改革中去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地方志事业就会开拓出新的局面。
        三、过去的观念中,地方志就是历史,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地方志的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她是现实生产、生活的写照,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在内容上是这样,其意义上也是这样,鉴古而知今,继往才可以开来,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在,从而更好地去展望未来,这是重新审视地方志工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在习惯上,人们往往认为地方志就是历史,其实这个观念的内涵不完全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她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宝贵的地情资料。地方志书中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人与自然、历史与现状、天文与地理等等,该涵盖的,她都能涵盖,因此而成为一方之百科全书,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直接服务于现实。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在其有限的生命中对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都能有详实而细致的了解,只有在政府的组织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经过艰苦的、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系统工程,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只有这样,后人才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充分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充分利用前人的优秀成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地方志书的价值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就像修志为了用一样,总结经验教训也是为了服务现实,从而更好地开拓未来,这也是地方志工作的根本目的。这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时代精神的指导下,本着贯穿历史、现实、未来这一主线,扩大地方志工作的影响力,加深入们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做好地方志工作。新的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倡求真务实,就是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表面文章、反对华而不实,这些不良倾向的危害是巨大而且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从毛泽东同志反对华而不实、脆而不坚、哗众取宠,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求真务实,这是一脉相承的主张,这是对多少虚、假、伪的深刻危害进行过认真总结之后才得出的结论,这也是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在编纂志书中也要认真把握这一时代原则,并把它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比如记载有关内容时,要尽可能摒弃冗词赘句,华文缛章,而要尽可能地如实记载,取精华,弃糟粕,在志书中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色,这也是时代付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只有这样,地方志书才能够比较好地反映现实生产、生活,成为客观现实的真实写照,当然,这需要与志书编纂中一些假、大、虚、空的倾向做不懈的斗争,这样,才能把握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正确方向。只有站在为现实和未来服务的新的高度上来审视地方志工作,才能赋予这项工作以新的内涵与新的生命,这项事业才会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当然,要搞好地方志工作,其决定性的因素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要有机构,有了机构还需要有人,有了人呢还需要有办公场地,还需要有办公用品,需要有充足的经费,这些都是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纳入,五到位”的内容。当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一项传统的事业时,时代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我们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思考一些问题,那么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就会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具备更好更充分的条件,这项党和政府的事业就会有新的希望。

    (作者单位: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