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方志巡礼)内蒙古新方志巡礼 (之十二)
  •    《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   王钰嵌主编。郗国严、刘玉良作序。编委会主任郗国严、刘玉良。《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始修于1995年,2002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9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6969—2/K·440,责任编辑常青、波勒格太。全书83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呼和浩特市星五印刷厂印制,印数1—260册。定价240元。
        志书设3篇:第一篇勤务,设2章;第二篇部队建设,设3章;第三篇人物,设3章;冠以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殿以文件辑录、修志始末。
        武警部队是国家的武装力量之一,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担负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武警工作的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驻地高度分散、执行任务经常、斗争形式多样,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是一支天天战斗的部队。半个世纪以来,武警内蒙古总队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加强各民族团结,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对敌人嫉恶如仇、英勇战斗,对人民俯首如牛、甘于奉献。从东北大兴安岭到西北广袤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从北部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到南部煤海宝地的鄂尔多斯高原,江河湖海处处留下他们的身影,山山岭岭时时记下他们的踪迹。他们长年累月战斗在深山密林、荒漠大川。在与洪灾、火灾的搏斗中,在历次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现出他们英勇无畏的英姿。他们用鲜血和汗水装点着北疆的碧海苍山,在华夏的历史丰碑上,刻下永恒的业绩。部队是座大熔炉、大学校,不少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在奋斗的征途中脱颖而出。如1981年4月30日,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武警中队班长王向荣在抓捕两名爆炸犯罪时为掩护战友身负重伤,接连击毙两名罪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显示出英雄本色。赤峰市支队郊区中队(今松山区中队)指导员郭玉,在岗15年,安心本职、无私奉献,使所在中队连续多年保持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1998年7月中旬,东北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呼伦贝尔盟支队二中队的官兵堵决口、筑堤坎、抢物资、救群众,连续奋战32天,被当地人民和政府称为“抗洪铁军”。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中队,自1949年组建后,连续保持50年无执勤事故、无行政责任事故、无案件的业绩。先后34次被国家公安部、武警总部、内蒙古总队、赤峰市支队评为先进党支部。总队直属第二支队的官兵担负着繁重的看押执勤任务。1998年7月,当肆虐的洪水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也严重威胁到执勤目标的安全。全体官兵在当地政府抗洪指挥部和总队的指挥下,除完成正常的执勤任务外,连续奋战28天,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贡献,总部为其记集体二等功。自总队成立以来,先后有13名官兵立一等功,110名立二等功;立一等功的集体1个、二等功的集体13个。他们之中,既有惊心动魄、刀光剑影、血与火的战斗中搏击出来的英雄人物,也有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有所作为的鲜活形象。他们的光辉事迹给内蒙古大地增添着光彩,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英雄画卷是广大武警官兵用最美好的理想、宝贵的鲜血、辛勤的汗水乃至生命描绘而成的。他们无愧于“忠诚卫士”的光荣称号。
        《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于21世纪之初带着油墨的芳香面世。这是武警总队创建50多年来第一部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史志丛书。这部志书全面记述从1947年5月至2000年底的54年中,武警部队在执行剿匪肃特、抗美援朝以及警卫、守卫、守护、看押、看守、城市武装巡逻、处置突发事件、边防保卫、抢险救灾等各项勤务中的工作与成就。同时,也真实地记录着内蒙古总队广大官兵半个世纪以来,保卫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英雄业绩。这一鸿篇的完成,也是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的活教材。古人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武警志》是一座丰碑,可以激励人们奋发有为,乘胜前进。
        《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志》   涂友仁主编。《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志》于1985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5年9月第一版,在版书号16089·124。全书15万字,飨图附表,精装32开本。由内蒙古新华印刷厂印制,印数1—3 500册。定价3.95元。
        志书设4章:第一章地方品种;第二章培育品种;第三章主要引入良种;第四章图。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水草丰美,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各族人民在长期经营畜牧业生产的实践中,积累出丰富的养畜经验,并培育出一大批适合当地条件而又生产性能良好、遗传性稳定的家畜家禽品种。这些品种汇集有各种优良性状的基因,是畜牧业的重要物质资源,如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不仅对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和优良品种的形成有过重要贡献,而且对其他国家相关品种的培育也有一定影响。回顾自治区家畜家禽品种的发展过程,对今后合理利用地产品种资源更好地为畜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自治区家畜家禽品种资源分为:1.地方品种。是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的主体,是千百年来在当地繁衍和选育而形成的基本畜种,分布广、数量多。地方品种具有体质结实、肢蹄健壮、结构协调、胸廓发育良好、耐寒暑、耐劳持久、抗逆性强的特点,是进行杂种优势利用和培育新品种良好的母本材料。蒙古牛、蒙古马、乌珠穆沁羊、阿拉善双峰驼、白绒山羊、河套大耳猪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地方品种。在当今世界畜禽品种资源日趋贫乏的情况下,内蒙古地区仍保有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对于今后的育种工作有着潜在的、积极的作用。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带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所处草原条件好,则个体较大,乳、肉、毛的产量较高;反之,则表现较差。地方品种的主要缺点是产品率不高,生产周期长,产值低。2.培育品种。是引用外来品种和当地品种经过有计划、有目的杂交改良,横交固定,选育提高而形成的新品种。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就开始对各类畜种开展大规模育种工作。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达到育种指标并经过正式验收命名的有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草原红牛等,还有一批正在培育中的品种。该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产品数量多、产值高,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是今后家畜发展的主要方向。3.引入良种。1949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引入50多个国内外品种进行纯种繁殖和用于杂交改良。引入品种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但经过长期风土驯化的检测,有的因尚不适合国民经济需要而不宜大量发展,有的品种则已顺应风土驯化,生产性能和生长发育情况比引入当时还有所提高,成为家畜改良和育种的基础之一,如短角牛、卡巴金马等。
        《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志》以翔实的资料记录内蒙古地区的35个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及其特点、性能等。全书资料详实、图文并茂(配有插图70幅),是一部集地区性、专业性、资料性为一体的地方文献。
        《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厂志》   马国柱主编。李惠来作序。《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厂志》始修于1984年,1988年修毕,内部印刷发行。1988年8月第一版。责任编辑李惠来。全书8万字,飨图附表,简装32开本。由内蒙古日报社青年印刷厂印制,印数1—2 500册。
        志书设9章,37节。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的创建,设3节;第三章三十年的巨大发展,设9节;第四章企业管理,设10节;第五章党群工作,设7节;第六章先进模范人物,设2节;第七章职工文化技术教育,设2节;第八章职工福利,设4节;第九章大事年报(表);冠以序言;殿以后记。
        1958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发展经济,充分利用丰富的羊毛资源,逐步形成内蒙古毛纺织工业中心,决定兴建专门生产精纺织品的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抽调内蒙古交通厅副厅长,副书记曹文玉担任筹备处主任。筹备处第一批干部的来源是原第一毛纺厂的部分基建人员,后陆续分配来土建、电气等技术人员,复员转业军人及有关厂矿的管理技术人员,还有来自北京等地棉纺织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二毛原设计生产规模为毛条3 000吨,精纺1万锭,为配合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后将建厂规模改为毛条5 000吨,精纺2万锭。劳动组织参照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工厂实际编制,结合新建厂的情况,确定招收培训徒工850名,调入技术工人250名。在招收徒工时,注意吸收蒙古族徒工。从1958年6月开始招收徒工。7月,分别派往京、津、沪、沈阳等省市委托13个兄弟厂代为培训。到1960年7月,培训工人陆续回厂。筹备处全体工作人员在当时区内设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以拓荒者姿态日以继夜地工作,把抓好基本建设,人员培训,生产前的准备三个环节作为重点,边基建、边培训、边准备,使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展。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中,一座新兴的民族工业企业终于巍然耸立在青山脚下,黑河之滨。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占地25.05万平米。建筑面积约8.23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3.25万平方米,各种仓库1.36万平方米,宿舍2.56万平方米,服务性工程7 403平方米。总投资计划为1 500万元,实际财务结算1 967.74万元。主要生产设备基本上全部选用国产毛纺织染整第一代机械设备,主要有清毛机、洗毛机各5台,粗梳毛机42台,精梳毛机136台,各道针梳机36台,细纱机25台,毛织机130台等,总计379台。根据设计要求,全部建成投产后,三班生产需工人2 400人。可生产纯毛及混纺织品哔叽、中厚花呢、花达呢、凡立丁、花呢等10多种成品,年产量达240万公尺。毛条除自用外,多余部分可供给兄弟厂。投产后,可精梳短毛及落地毛25万公斤,可供规模2 500锭的粗纺厂生产使用。在“能开一台就开一台,有什么原料就生产什么产品”的口号下,坚持部分开车生产,半年时间毛条产量、产值、质量三大指标超额完成计划。头一年生产4.15万公斤,完成计划的115%,产值达67.03万元。正当二毛建厂工作处于基本生产建设的关键时刻,赶上国家3年经济困难时期,因投资紧缩,个别设备机件不能按计划供应。加之对新建厂缺少经验,技术力量不足,因而出现计划性差,组织不周密等原因,使生产准备工作,没有按原计划在3年内完成。筹备处面对这种局面,坚持贯彻执行“缩短战线”的方针,从气候季节、技术力量和设备进厂情况的实际出发,加快建厂速度。同时,在纺织车间进行试生产,锻炼工人,调试设备,试制产品,摸索经验,为早日全面投产打下基础。1961年3月,内蒙古第一、二毛纺厂按上级指示实行合并方案合署办公。9月,在机构定型,人员定编后,业务即行归口,整个工作逐步走上集中统一。但在生产上仍按各自的生产特点进行管理,称东、西厂。东厂即原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1965年元月,内蒙古毛纺织厂又一分为二,东厂恢复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建制。全厂拥有6台细纱机、80台织机、3台染缸形成的一条龙精纺产品生产线。产品为纯毛、混纺和化纤三大类,主要品种有哔叽、华达呢、花条呢、女式呢、凡立丁等6种45个品号,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进入正式生产阶段。从此,一个用国产设备、国产羊毛生产精纺织品的大型精梳毛纺织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迅速发展起来。
        《厂志》有两个特点:一是图文并茂,该志有80万多文字,并配以90多幅照片,达到图示其意、表尽其详的效果,增强可读性;二是资料翔实、文风朴实。1988年是内蒙古第二毛纺厂建厂三十周年之际,该志实事求是地记载第二毛纺厂30年来的创业,反映出二毛各族职工30年如一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到20世纪末,被称为“内蒙古毛纺大院”的内蒙古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毛纺织厂因体制改革而被兼并、改制,工厂已不复存在,这部志书就更加显示出它的珍贵性与重要性。
        《呼和浩特地名志》   却金扎布总编。《地名志》于1985年修毕,交由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出版发行。1985年5月第一版,精装16开本,全书50万字。
        志书设概况,历史沿革,地图,行政区划,自然村,工业企事业,文教卫生,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自然地理实体;冠以前言;殿以后记。
        《地名志》载:玉泉区辖有大南街街道办事处、长胜街街道办事处、小召前街街道办事处、长和廊街道办事处、兴隆巷街道办事处。新城区辖西街街道办事处、东街街道办事处、朝阳路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锡林郭勒北路街道办事处、海拉尔路街道办事处、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回民区辖中山西路街道办事处、通道街街道办事处、环河街街道办事处、新华西路街道办事处、光明路街道办事处、海拉尔西路街道办事处。呼和浩特市郊区辖榆林乡、小井乡、保合少乡、罗家营乡、毫沁营乡、攸攸板乡、太平庄乡、八拜乡、章盖营乡、西把栅乡、巧报乡、西菜园乡、小黑河乡、桃花乡、黄哈少乡。土默特左旗辖察素齐镇、青山乡、陶思浩乡、把什乡、此老乡、毕克齐乡、兵州亥乡、台阁牧乡、枳机梁乡、哈素乡、铁帽乡、北什轴乡、白庙子乡、大岱乡、善岱乡、塔布赛乡、三两乡、沙尔营乡、沙尔沁乡。托克托县辖城关镇、南坪乡、燕山营乡、新甸子乡、黑城乡、伍什家乡、永圣域乡、古城乡、乃只盖乡、中滩乡、五申乡。境内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有: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白塔、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五塔寺、公主府、将军府、喇嘛洞、云中城、城圐圙、中共绥远地区工作委员会旧址、万家沟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土默特学校、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人民公园、满都海公园、青山公园;自然地理实体有:大青山、虎头山、蟠龙山、红山口、蜈蚣坝、金銮殿山、黄河、大黑河、小黑河、扎达盖河、什拉乌素后河、乌素图河、哈拉沁河、哈素海。
        《呼和浩特地名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出版地名志的指示,由呼和浩特市地名志编委会在地名普查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丛书之一,也是呼和浩特市第一部法定的地名工具书和一部比较完整的地名资料书。本册共收录地名1 763条,其中汉语地名1 282条,占地名总条数的72.71%;蒙古语地名425条,占24.1%;藏语地名38条,占2.15%;满语地名17条,占0.96%;语类不清者1条。它包括呼和浩特市城乡各类地名的现行标准名称,其行政区划顺序,市内分区、街、路、巷,各旗县区分乡、村委会以及自然村,原则上按地区普查分类编号排序。其它各类名称如企事业单位、人工建筑物、自然地理实体、名胜古迹和纪念地等择要入志,同时附有各类地图和标准地名图及图片,以统览全貌。
        《包头市文化志》   戴炳林主编。《包头市文化志》始修于1983年,1995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5584-5/K·386,责任编辑李杰。全书4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大32开本。由内蒙古教育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册。定价88元。
        志书设14章,34节:第一章戏剧,设6节;第二章歌舞,设3节;第三章曲艺,设3节;第四章艺术教育,设4节;第五章创作与研究,设4节;第六章群众文化,设3节;第七章文博事业,设3节;第八章图书馆事业,设5节;第九章电影发行放映,设2节;第十章图书发行事业,设4节;第十一章演出管理及演出场所,设2节;第十二章文化管理机构,设2节;第十三章传记,设2节;第十四章轶闻趣事。冠以总述,殿以编修始末。
         包头市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由于朝代的更迭、民族之间的战和、人员的迁徙流动、宗教的流入发展和经济的起落兴衰,使得包头地区的文化活动带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早在五六千年前,包头城区即有人类居住。据考古工作者对包头市郊阿善沟门,转龙藏、阿都赖、黑麻板等古代遗址出土的石器、骨针等文物的考查论证,其特征属大窑文化。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固阳县发现的大量岩画分属于各个不同时代,上起史前的新石器时代,下经汉、唐、宋(西夏、辽、金)、元各代,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各个民族,都曾在包头地区的岩石上留下他们的烙印,特别是在已发现的岩刻中有古突厥文和古蒙古文,是古代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多方面反映出游牧民族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状况,如狩猎、放牧、征战、舞蹈、祭祀及野生动物、家畜、车辆、毡帐、日月星辰等,是研究草原历史珍贵的文化遗存。秦、汉时期,由于包头北依阴山,南临黄河,雄据蒙古高原之端,扼守着“石门谷”这一阴山通道,控制着秦直道的咽喉部位,因此,两朝均在此设郡,秦称九原(古城遗址在今直家梁),汉称五原(古城遗址在今哈达门沟)。至13世纪中叶蒙古族土默特部入住,包头地区时而成为中原汉族王朝的北部边关,时而成为北方少数民族驻马放牧的草场。隆庆五年(1571年),阿拉坦汗与明廷议和,被封为顺义王,土默川出现近百年的安定局面。此间阿拉坦汗赴青海,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访问蒙古高原,讲经说法。伴随藏传佛教在蒙古的广泛深入,各地纷纷兴建庙宇。本市境内的五当召(汉名广觉寺、蒙语巴德格勒苏莫)即此时兴建,并成为当时仅次于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的第三大喇嘛寺庙。通过藏译经文,佛教文化中的历数、天文、哲学、医药学以及宗教音乐、舞蹈、美术等皆为包头地区蒙古族所接受,起到丰富、发展当地文化的作用。岁月流逝,及至20世纪末,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戏剧团体———包头市漫瀚剧团,带着草原上百花的芳香破土而出,婷婷玉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漫瀚”系蒙语译音,汉意“沙漠”。漫瀚剧是以地方戏二人台为基础发展并形成的具有板腔体音乐特征的地方戏曲。1982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召开全区二人台艺术改革经验交流会,同年8月,在包头市文化局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将原“包头市民间歌剧团”改称“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从事二人台艺术事业的改革工作,该团提出“博采众家之长,化为己身血肉,保持发扬个性,开拓自家道路”的方针。经实践,又提出“剧本是基础,音乐是关键,唱腔是中心,演员是决定因素”,并指出要“过剧本关,过音乐关,过演员关”的方针。经3年实践,“漫瀚剧”初见端倪。已创编并演出《丰州滩传奇》。其后又创研大型历史剧《契丹女》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包头市文化志》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志,志书本着记而不评、述而不议、秉笔直书、详今略古的原则,详尽、真实地记录包头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情况和现状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如本志书第七章文博事业,将包头市各种文物如化石、遗址、墓葬、建筑、石刻、馆藏文物、近现代文物一一志述,统辑于书中,且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其它如图书、文艺、剧场方面的志述,也独具特色。
        《海拉尔铁路分局志》   苏宝坤主编。刘忠宪作序。编委会主任刘忠宪、郝宝廷。《海拉尔铁路分局志》(1997~1999)始修于2000年,2001年修毕,交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113—04443—3/U·1227, 责任编辑罗桂英。全书14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大16开本。由深圳市佳信达印务有限公司印刷,印数1~1000册。定价268元。
        志书设14篇,76章:第一篇机构设置,设5章;第二篇铁道建设,设6章;第三篇运输生产,设9章;第四篇军事运输,设3章;第五篇综合管理,设3章;第六篇专业管理,设12章;第七篇土地、基建、房产,设5章;第八篇卫生、生活,设2章;第九篇科技、教育、文体,设5章;第十篇多元经济,设3章;第十一篇共产党组织,设7章;第十二篇工会、共青团,设2章;第十三篇公安、司法、武装战备,设5章;第十四篇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后记。
        1997年以来,海拉尔铁路分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实施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三大体系、启动三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三”改革,其总体战略是以减员增效、减亏为盈为目标。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为: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建立择优竞争上岗的用工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分配机制。三大体系为:适应市场,建立客货营销体系;降低内耗,建立集约化经营体系;减少浪费,建立专业化管理体系。三项工程为:模拟市场,启动转机建制工程;强化保障,启动配套改革工程;减员分流,启动再就业工程。1997~1999年,随着各项改革的实施推进,使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形成一套以资产委托经营,盈亏目标否决为核心,以机构人员精简,责权奖惩联挂为保证的新型经营管理机制。全面实施资产委托经营,盈亏目标否决新机制,分局各项工作出现新突破。1. 客货营销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旅客发送695.3万人,是年计划的100.8%;货物发送2118.6万吨,是年计划的100.9%;换算周转量完成10 088.1百万吨公里,是年计划的101.0%。分局全年运输收入13.91亿元,较上年增收3.23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2. 经营管理在全局评比中最优。1999年末,分局运输清算收入9.93亿元,剔除铁道部、铁路局大修、临批、工资结算及计划差额,按可比口径计算,营业收入8.06亿元,为计划的102%,较年计划7.89亿元多完成1 712.7万元;运输总支出实际完成9.84亿元,剔除铁道部、铁路局大修、临批、工资、折旧、运输支出4.15亿元,较计划4.33亿元少支出1825.6万元,有权支出合计9.84亿元,较年初盈亏计划减亏2 765.3万元。在铁路局资产经营责任考核评比中,海拉尔分局被评为优秀分局。3. 行车安全、劳动安全。到年底无责任重大、大事故2 035天,实现无责任职工死亡事故5 062天,受到铁道部、铁路局的表彰奖励。4. 多种经营成效显著。通过调整结构,兴办实体,实现利润1 270.5万元。5. 建筑市场。施行经营项目招标后,建筑质量明显好于往年。另外,新机制的运行也带动科技、教育和精神文明等项工作的开展。
        《海拉尔铁路分局志》(1997~1999)实录企业发展,彰明经验教训,旨在弘扬海铁精神,光耀改革成就。这部志书的完成与上部志书形成一体,共同展示出海拉尔铁路分局百年沧桑巨变的历史画面。该志注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可读性,行业特点以及地域特色等恰当体现。不溢美、不隐恶,文风淳朴。志书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人的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志馆 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方志巡礼)内蒙古新方志巡礼 (之十二)
  •    《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   王钰嵌主编。郗国严、刘玉良作序。编委会主任郗国严、刘玉良。《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始修于1995年,2002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9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6969—2/K·440,责任编辑常青、波勒格太。全书83万字,飨图附表,精装16开本。由呼和浩特市星五印刷厂印制,印数1—260册。定价240元。
        志书设3篇:第一篇勤务,设2章;第二篇部队建设,设3章;第三篇人物,设3章;冠以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殿以文件辑录、修志始末。
        武警部队是国家的武装力量之一,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担负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武警工作的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驻地高度分散、执行任务经常、斗争形式多样,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是一支天天战斗的部队。半个世纪以来,武警内蒙古总队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加强各民族团结,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对敌人嫉恶如仇、英勇战斗,对人民俯首如牛、甘于奉献。从东北大兴安岭到西北广袤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从北部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到南部煤海宝地的鄂尔多斯高原,江河湖海处处留下他们的身影,山山岭岭时时记下他们的踪迹。他们长年累月战斗在深山密林、荒漠大川。在与洪灾、火灾的搏斗中,在历次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现出他们英勇无畏的英姿。他们用鲜血和汗水装点着北疆的碧海苍山,在华夏的历史丰碑上,刻下永恒的业绩。部队是座大熔炉、大学校,不少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在奋斗的征途中脱颖而出。如1981年4月30日,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武警中队班长王向荣在抓捕两名爆炸犯罪时为掩护战友身负重伤,接连击毙两名罪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显示出英雄本色。赤峰市支队郊区中队(今松山区中队)指导员郭玉,在岗15年,安心本职、无私奉献,使所在中队连续多年保持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1998年7月中旬,东北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呼伦贝尔盟支队二中队的官兵堵决口、筑堤坎、抢物资、救群众,连续奋战32天,被当地人民和政府称为“抗洪铁军”。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中队,自1949年组建后,连续保持50年无执勤事故、无行政责任事故、无案件的业绩。先后34次被国家公安部、武警总部、内蒙古总队、赤峰市支队评为先进党支部。总队直属第二支队的官兵担负着繁重的看押执勤任务。1998年7月,当肆虐的洪水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也严重威胁到执勤目标的安全。全体官兵在当地政府抗洪指挥部和总队的指挥下,除完成正常的执勤任务外,连续奋战28天,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贡献,总部为其记集体二等功。自总队成立以来,先后有13名官兵立一等功,110名立二等功;立一等功的集体1个、二等功的集体13个。他们之中,既有惊心动魄、刀光剑影、血与火的战斗中搏击出来的英雄人物,也有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有所作为的鲜活形象。他们的光辉事迹给内蒙古大地增添着光彩,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英雄画卷是广大武警官兵用最美好的理想、宝贵的鲜血、辛勤的汗水乃至生命描绘而成的。他们无愧于“忠诚卫士”的光荣称号。
        《内蒙古自治区志·武警志》于21世纪之初带着油墨的芳香面世。这是武警总队创建50多年来第一部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史志丛书。这部志书全面记述从1947年5月至2000年底的54年中,武警部队在执行剿匪肃特、抗美援朝以及警卫、守卫、守护、看押、看守、城市武装巡逻、处置突发事件、边防保卫、抢险救灾等各项勤务中的工作与成就。同时,也真实地记录着内蒙古总队广大官兵半个世纪以来,保卫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英雄业绩。这一鸿篇的完成,也是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的活教材。古人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武警志》是一座丰碑,可以激励人们奋发有为,乘胜前进。
        《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志》   涂友仁主编。《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志》于1985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5年9月第一版,在版书号16089·124。全书15万字,飨图附表,精装32开本。由内蒙古新华印刷厂印制,印数1—3 500册。定价3.95元。
        志书设4章:第一章地方品种;第二章培育品种;第三章主要引入良种;第四章图。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水草丰美,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各族人民在长期经营畜牧业生产的实践中,积累出丰富的养畜经验,并培育出一大批适合当地条件而又生产性能良好、遗传性稳定的家畜家禽品种。这些品种汇集有各种优良性状的基因,是畜牧业的重要物质资源,如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不仅对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和优良品种的形成有过重要贡献,而且对其他国家相关品种的培育也有一定影响。回顾自治区家畜家禽品种的发展过程,对今后合理利用地产品种资源更好地为畜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自治区家畜家禽品种资源分为:1.地方品种。是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的主体,是千百年来在当地繁衍和选育而形成的基本畜种,分布广、数量多。地方品种具有体质结实、肢蹄健壮、结构协调、胸廓发育良好、耐寒暑、耐劳持久、抗逆性强的特点,是进行杂种优势利用和培育新品种良好的母本材料。蒙古牛、蒙古马、乌珠穆沁羊、阿拉善双峰驼、白绒山羊、河套大耳猪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地方品种。在当今世界畜禽品种资源日趋贫乏的情况下,内蒙古地区仍保有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对于今后的育种工作有着潜在的、积极的作用。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带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所处草原条件好,则个体较大,乳、肉、毛的产量较高;反之,则表现较差。地方品种的主要缺点是产品率不高,生产周期长,产值低。2.培育品种。是引用外来品种和当地品种经过有计划、有目的杂交改良,横交固定,选育提高而形成的新品种。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就开始对各类畜种开展大规模育种工作。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达到育种指标并经过正式验收命名的有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草原红牛等,还有一批正在培育中的品种。该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产品数量多、产值高,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是今后家畜发展的主要方向。3.引入良种。1949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引入50多个国内外品种进行纯种繁殖和用于杂交改良。引入品种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但经过长期风土驯化的检测,有的因尚不适合国民经济需要而不宜大量发展,有的品种则已顺应风土驯化,生产性能和生长发育情况比引入当时还有所提高,成为家畜改良和育种的基础之一,如短角牛、卡巴金马等。
        《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志》以翔实的资料记录内蒙古地区的35个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及其特点、性能等。全书资料详实、图文并茂(配有插图70幅),是一部集地区性、专业性、资料性为一体的地方文献。
        《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厂志》   马国柱主编。李惠来作序。《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厂志》始修于1984年,1988年修毕,内部印刷发行。1988年8月第一版。责任编辑李惠来。全书8万字,飨图附表,简装32开本。由内蒙古日报社青年印刷厂印制,印数1—2 500册。
        志书设9章,37节。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的创建,设3节;第三章三十年的巨大发展,设9节;第四章企业管理,设10节;第五章党群工作,设7节;第六章先进模范人物,设2节;第七章职工文化技术教育,设2节;第八章职工福利,设4节;第九章大事年报(表);冠以序言;殿以后记。
        1958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发展经济,充分利用丰富的羊毛资源,逐步形成内蒙古毛纺织工业中心,决定兴建专门生产精纺织品的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抽调内蒙古交通厅副厅长,副书记曹文玉担任筹备处主任。筹备处第一批干部的来源是原第一毛纺厂的部分基建人员,后陆续分配来土建、电气等技术人员,复员转业军人及有关厂矿的管理技术人员,还有来自北京等地棉纺织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二毛原设计生产规模为毛条3 000吨,精纺1万锭,为配合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后将建厂规模改为毛条5 000吨,精纺2万锭。劳动组织参照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工厂实际编制,结合新建厂的情况,确定招收培训徒工850名,调入技术工人250名。在招收徒工时,注意吸收蒙古族徒工。从1958年6月开始招收徒工。7月,分别派往京、津、沪、沈阳等省市委托13个兄弟厂代为培训。到1960年7月,培训工人陆续回厂。筹备处全体工作人员在当时区内设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以拓荒者姿态日以继夜地工作,把抓好基本建设,人员培训,生产前的准备三个环节作为重点,边基建、边培训、边准备,使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展。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中,一座新兴的民族工业企业终于巍然耸立在青山脚下,黑河之滨。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占地25.05万平米。建筑面积约8.23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3.25万平方米,各种仓库1.36万平方米,宿舍2.56万平方米,服务性工程7 403平方米。总投资计划为1 500万元,实际财务结算1 967.74万元。主要生产设备基本上全部选用国产毛纺织染整第一代机械设备,主要有清毛机、洗毛机各5台,粗梳毛机42台,精梳毛机136台,各道针梳机36台,细纱机25台,毛织机130台等,总计379台。根据设计要求,全部建成投产后,三班生产需工人2 400人。可生产纯毛及混纺织品哔叽、中厚花呢、花达呢、凡立丁、花呢等10多种成品,年产量达240万公尺。毛条除自用外,多余部分可供给兄弟厂。投产后,可精梳短毛及落地毛25万公斤,可供规模2 500锭的粗纺厂生产使用。在“能开一台就开一台,有什么原料就生产什么产品”的口号下,坚持部分开车生产,半年时间毛条产量、产值、质量三大指标超额完成计划。头一年生产4.15万公斤,完成计划的115%,产值达67.03万元。正当二毛建厂工作处于基本生产建设的关键时刻,赶上国家3年经济困难时期,因投资紧缩,个别设备机件不能按计划供应。加之对新建厂缺少经验,技术力量不足,因而出现计划性差,组织不周密等原因,使生产准备工作,没有按原计划在3年内完成。筹备处面对这种局面,坚持贯彻执行“缩短战线”的方针,从气候季节、技术力量和设备进厂情况的实际出发,加快建厂速度。同时,在纺织车间进行试生产,锻炼工人,调试设备,试制产品,摸索经验,为早日全面投产打下基础。1961年3月,内蒙古第一、二毛纺厂按上级指示实行合并方案合署办公。9月,在机构定型,人员定编后,业务即行归口,整个工作逐步走上集中统一。但在生产上仍按各自的生产特点进行管理,称东、西厂。东厂即原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1965年元月,内蒙古毛纺织厂又一分为二,东厂恢复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建制。全厂拥有6台细纱机、80台织机、3台染缸形成的一条龙精纺产品生产线。产品为纯毛、混纺和化纤三大类,主要品种有哔叽、华达呢、花条呢、女式呢、凡立丁等6种45个品号,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进入正式生产阶段。从此,一个用国产设备、国产羊毛生产精纺织品的大型精梳毛纺织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迅速发展起来。
        《厂志》有两个特点:一是图文并茂,该志有80万多文字,并配以90多幅照片,达到图示其意、表尽其详的效果,增强可读性;二是资料翔实、文风朴实。1988年是内蒙古第二毛纺厂建厂三十周年之际,该志实事求是地记载第二毛纺厂30年来的创业,反映出二毛各族职工30年如一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到20世纪末,被称为“内蒙古毛纺大院”的内蒙古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毛纺织厂因体制改革而被兼并、改制,工厂已不复存在,这部志书就更加显示出它的珍贵性与重要性。
        《呼和浩特地名志》   却金扎布总编。《地名志》于1985年修毕,交由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出版发行。1985年5月第一版,精装16开本,全书50万字。
        志书设概况,历史沿革,地图,行政区划,自然村,工业企事业,文教卫生,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自然地理实体;冠以前言;殿以后记。
        《地名志》载:玉泉区辖有大南街街道办事处、长胜街街道办事处、小召前街街道办事处、长和廊街道办事处、兴隆巷街道办事处。新城区辖西街街道办事处、东街街道办事处、朝阳路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锡林郭勒北路街道办事处、海拉尔路街道办事处、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回民区辖中山西路街道办事处、通道街街道办事处、环河街街道办事处、新华西路街道办事处、光明路街道办事处、海拉尔西路街道办事处。呼和浩特市郊区辖榆林乡、小井乡、保合少乡、罗家营乡、毫沁营乡、攸攸板乡、太平庄乡、八拜乡、章盖营乡、西把栅乡、巧报乡、西菜园乡、小黑河乡、桃花乡、黄哈少乡。土默特左旗辖察素齐镇、青山乡、陶思浩乡、把什乡、此老乡、毕克齐乡、兵州亥乡、台阁牧乡、枳机梁乡、哈素乡、铁帽乡、北什轴乡、白庙子乡、大岱乡、善岱乡、塔布赛乡、三两乡、沙尔营乡、沙尔沁乡。托克托县辖城关镇、南坪乡、燕山营乡、新甸子乡、黑城乡、伍什家乡、永圣域乡、古城乡、乃只盖乡、中滩乡、五申乡。境内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有: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白塔、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五塔寺、公主府、将军府、喇嘛洞、云中城、城圐圙、中共绥远地区工作委员会旧址、万家沟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土默特学校、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人民公园、满都海公园、青山公园;自然地理实体有:大青山、虎头山、蟠龙山、红山口、蜈蚣坝、金銮殿山、黄河、大黑河、小黑河、扎达盖河、什拉乌素后河、乌素图河、哈拉沁河、哈素海。
        《呼和浩特地名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出版地名志的指示,由呼和浩特市地名志编委会在地名普查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丛书之一,也是呼和浩特市第一部法定的地名工具书和一部比较完整的地名资料书。本册共收录地名1 763条,其中汉语地名1 282条,占地名总条数的72.71%;蒙古语地名425条,占24.1%;藏语地名38条,占2.15%;满语地名17条,占0.96%;语类不清者1条。它包括呼和浩特市城乡各类地名的现行标准名称,其行政区划顺序,市内分区、街、路、巷,各旗县区分乡、村委会以及自然村,原则上按地区普查分类编号排序。其它各类名称如企事业单位、人工建筑物、自然地理实体、名胜古迹和纪念地等择要入志,同时附有各类地图和标准地名图及图片,以统览全貌。
        《包头市文化志》   戴炳林主编。《包头市文化志》始修于1983年,1995年修毕,交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204-05584-5/K·386,责任编辑李杰。全书46万字,飨图附表,精装大32开本。由内蒙古教育印刷厂印制,印数1—2 000册。定价88元。
        志书设14章,34节:第一章戏剧,设6节;第二章歌舞,设3节;第三章曲艺,设3节;第四章艺术教育,设4节;第五章创作与研究,设4节;第六章群众文化,设3节;第七章文博事业,设3节;第八章图书馆事业,设5节;第九章电影发行放映,设2节;第十章图书发行事业,设4节;第十一章演出管理及演出场所,设2节;第十二章文化管理机构,设2节;第十三章传记,设2节;第十四章轶闻趣事。冠以总述,殿以编修始末。
         包头市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由于朝代的更迭、民族之间的战和、人员的迁徙流动、宗教的流入发展和经济的起落兴衰,使得包头地区的文化活动带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早在五六千年前,包头城区即有人类居住。据考古工作者对包头市郊阿善沟门,转龙藏、阿都赖、黑麻板等古代遗址出土的石器、骨针等文物的考查论证,其特征属大窑文化。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固阳县发现的大量岩画分属于各个不同时代,上起史前的新石器时代,下经汉、唐、宋(西夏、辽、金)、元各代,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各个民族,都曾在包头地区的岩石上留下他们的烙印,特别是在已发现的岩刻中有古突厥文和古蒙古文,是古代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多方面反映出游牧民族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状况,如狩猎、放牧、征战、舞蹈、祭祀及野生动物、家畜、车辆、毡帐、日月星辰等,是研究草原历史珍贵的文化遗存。秦、汉时期,由于包头北依阴山,南临黄河,雄据蒙古高原之端,扼守着“石门谷”这一阴山通道,控制着秦直道的咽喉部位,因此,两朝均在此设郡,秦称九原(古城遗址在今直家梁),汉称五原(古城遗址在今哈达门沟)。至13世纪中叶蒙古族土默特部入住,包头地区时而成为中原汉族王朝的北部边关,时而成为北方少数民族驻马放牧的草场。隆庆五年(1571年),阿拉坦汗与明廷议和,被封为顺义王,土默川出现近百年的安定局面。此间阿拉坦汗赴青海,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访问蒙古高原,讲经说法。伴随藏传佛教在蒙古的广泛深入,各地纷纷兴建庙宇。本市境内的五当召(汉名广觉寺、蒙语巴德格勒苏莫)即此时兴建,并成为当时仅次于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的第三大喇嘛寺庙。通过藏译经文,佛教文化中的历数、天文、哲学、医药学以及宗教音乐、舞蹈、美术等皆为包头地区蒙古族所接受,起到丰富、发展当地文化的作用。岁月流逝,及至20世纪末,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戏剧团体———包头市漫瀚剧团,带着草原上百花的芳香破土而出,婷婷玉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漫瀚”系蒙语译音,汉意“沙漠”。漫瀚剧是以地方戏二人台为基础发展并形成的具有板腔体音乐特征的地方戏曲。1982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召开全区二人台艺术改革经验交流会,同年8月,在包头市文化局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将原“包头市民间歌剧团”改称“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从事二人台艺术事业的改革工作,该团提出“博采众家之长,化为己身血肉,保持发扬个性,开拓自家道路”的方针。经实践,又提出“剧本是基础,音乐是关键,唱腔是中心,演员是决定因素”,并指出要“过剧本关,过音乐关,过演员关”的方针。经3年实践,“漫瀚剧”初见端倪。已创编并演出《丰州滩传奇》。其后又创研大型历史剧《契丹女》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包头市文化志》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志,志书本着记而不评、述而不议、秉笔直书、详今略古的原则,详尽、真实地记录包头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情况和现状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如本志书第七章文博事业,将包头市各种文物如化石、遗址、墓葬、建筑、石刻、馆藏文物、近现代文物一一志述,统辑于书中,且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其它如图书、文艺、剧场方面的志述,也独具特色。
        《海拉尔铁路分局志》   苏宝坤主编。刘忠宪作序。编委会主任刘忠宪、郝宝廷。《海拉尔铁路分局志》(1997~1999)始修于2000年,2001年修毕,交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2月第一版,在版书号ISBN 7—113—04443—3/U·1227, 责任编辑罗桂英。全书144万字,飨图附表,精装大16开本。由深圳市佳信达印务有限公司印刷,印数1~1000册。定价268元。
        志书设14篇,76章:第一篇机构设置,设5章;第二篇铁道建设,设6章;第三篇运输生产,设9章;第四篇军事运输,设3章;第五篇综合管理,设3章;第六篇专业管理,设12章;第七篇土地、基建、房产,设5章;第八篇卫生、生活,设2章;第九篇科技、教育、文体,设5章;第十篇多元经济,设3章;第十一篇共产党组织,设7章;第十二篇工会、共青团,设2章;第十三篇公安、司法、武装战备,设5章;第十四篇人物,设3章;冠以概述、大事记;殿以附录、后记。
        1997年以来,海拉尔铁路分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实施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三大体系、启动三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三”改革,其总体战略是以减员增效、减亏为盈为目标。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为: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建立择优竞争上岗的用工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分配机制。三大体系为:适应市场,建立客货营销体系;降低内耗,建立集约化经营体系;减少浪费,建立专业化管理体系。三项工程为:模拟市场,启动转机建制工程;强化保障,启动配套改革工程;减员分流,启动再就业工程。1997~1999年,随着各项改革的实施推进,使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形成一套以资产委托经营,盈亏目标否决为核心,以机构人员精简,责权奖惩联挂为保证的新型经营管理机制。全面实施资产委托经营,盈亏目标否决新机制,分局各项工作出现新突破。1. 客货营销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旅客发送695.3万人,是年计划的100.8%;货物发送2118.6万吨,是年计划的100.9%;换算周转量完成10 088.1百万吨公里,是年计划的101.0%。分局全年运输收入13.91亿元,较上年增收3.23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2. 经营管理在全局评比中最优。1999年末,分局运输清算收入9.93亿元,剔除铁道部、铁路局大修、临批、工资结算及计划差额,按可比口径计算,营业收入8.06亿元,为计划的102%,较年计划7.89亿元多完成1 712.7万元;运输总支出实际完成9.84亿元,剔除铁道部、铁路局大修、临批、工资、折旧、运输支出4.15亿元,较计划4.33亿元少支出1825.6万元,有权支出合计9.84亿元,较年初盈亏计划减亏2 765.3万元。在铁路局资产经营责任考核评比中,海拉尔分局被评为优秀分局。3. 行车安全、劳动安全。到年底无责任重大、大事故2 035天,实现无责任职工死亡事故5 062天,受到铁道部、铁路局的表彰奖励。4. 多种经营成效显著。通过调整结构,兴办实体,实现利润1 270.5万元。5. 建筑市场。施行经营项目招标后,建筑质量明显好于往年。另外,新机制的运行也带动科技、教育和精神文明等项工作的开展。
        《海拉尔铁路分局志》(1997~1999)实录企业发展,彰明经验教训,旨在弘扬海铁精神,光耀改革成就。这部志书的完成与上部志书形成一体,共同展示出海拉尔铁路分局百年沧桑巨变的历史画面。该志注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可读性,行业特点以及地域特色等恰当体现。不溢美、不隐恶,文风淳朴。志书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人的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志馆 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