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0卷  /  科教文卫体

2000卷

  • 草原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研究所】
        党委书记:苏  和(蒙古族)
        副 所 长:徐  柱
                  桂  荣(女 蒙古族)
                  郭永清
    【概述】  草原研究所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所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会议精神,制定《草原研究所1999年工作要点和改革措施》,提出本年度需要做好的四项工作和突出的六个工作重点,加快内部机构调整,推动了全所科研工作的进展。
     【牧草遗传资源与育种研究】 共承担研究项目18项,在以下几项取得进展:1.牧草资源多样性保存、评价及其利用技术研究方面,利用单播、混播相结合的技术,在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开展以苜蓿为主的牧草混播试验,同时建立了万亩人工草地建植示范区,产生很好的效果,引起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重视;2.对国内500份优质牧草种子材料进行种子纯度、发芽率、硬实率及休眠性试验。对245份材料进行物候期、风干度、农艺性状鉴定和评价,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评为重点项目,并得到资助;3.牧草品种资源鉴定、繁种和编目入库方面,收集牧草种子642份,繁种635份,鉴定517份,入库306份;4.按照国家牧草种子质量中心要求,对GB6141—85《豆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GB6142—85《禾本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和GB6143—85《白沙蒿伏地肤种子质量分级》国家标准进行修订,已全部完成预期修订任务;5.建立全国牧草种质资源数据库信息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承担国际植物遗传委员会关于“建立东亚地区牧草资源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国际合作项目。并以牧草资源多样性信息类型的特点和中国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自然地理分布规律,分别建立15个牧草种质数据子库,近2万个记录,详细记载全国不同地带牧草种质资源多样化信息;6.岩黄芪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研究,再次向全国牧草审定委员会申报新品种1个,新品种被命名为:中草2号细枝岩黄芪;7.继续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研究,使用计算机多种语言(中、英、日、俄、拉)系统编著的《世界禾草属志》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
     【草地资源与环境研究】  在“北方草地产量动态与灾害监测技术”项目研究中,更新原有土地利用图层和原系统中北方地区221个县(旗)牲畜头数据库,向农业部上报北方地区221个县(旗)1999年草地畜牧业动态状况和产草量、适宜载畜量统计数据。储存以内蒙古地区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防火期、牧草生长期以及降雪期的气象卫星数据,为今后各项研究做好准备。“卫星遥感草原火灾预警、火灾监测和灾情评估系统”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该系统以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建立草原火险预警、火灾监测和评估系统,将全面奠定国家草原火灾管理技术基础,提高综合防、扑救火的技术能力,大大减少草原火灾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的严重损失,为保护生态平衡、保障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服务。分赴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区进行一次草原火情现场调查,获取草原火现场有关数据资料,为建立火情为模型和灾情评估模型采集数据。年内在防火期间(春季3月10日~6月15日、秋季9月10日~12月15日)监测内蒙古邻近地区春、秋季草原火灾,共接收处理卫星数据510条轨道,发现火点470多个,及时向农业部发送火情报81份,顺利完成春、秋季火灾监测任务。
     【草地生产管理研究】  内蒙古草地绵羊肉牛持续高效综合发展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经过科研人员近4年努力,至年末,在项目区内建立人工草地350公顷,其中苜蓿草地50公顷、冰草100公顷、老芒麦200公顷。协助地方建立人工草地2 000公顷,完成168份牧草的引种评价工作,初步筛选出适宜建立割草型人工草地优良牧草12种,适于建立放牧型人工草地优良牧草7种,适宜于改良土壤的优良牧草8种。经过浅耕翻、重耙、围封,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变化,不同改良措施的地上生物量、茎叶比、叶面积、土壤特征、草地退化机理等进行研究和数据收集整理,完成改良试验草地500公顷。项目研究中还对家庭牧场绵羊高效生产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47月间育肥,秋季人工苜蓿草地放牧育肥试验;还对天然草地放牧强度进行研究,取得预期研究结果。
        草地鼠害研究  主持农业部重点项目“草原啮齿动物生产力研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布放15 400个夹日,捕鼠360只,捕获率2.34%,此项研究将对几种鼠害的种群生产力进行系统研究,定量估计其在草地生产物质和能量转换中的地位及作用。主持院长基金项目“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积极多动机制研究”,于年内4~10月份进行逐月调查,共布放3 000个夹日,捕鼠100只,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完成资料整理工作。
        华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高效发展技术研究  在试验区内种草推广面积200公顷,其中苜蓿当年鲜草产量达22628公斤/亩,干草679公斤/亩;沙打旺当年产草量达21122公斤/亩,干草718公斤/亩。科技示范户在原基础上增加27户,户均饲养76个羊单位,年饲养家畜078万个羊单位,平均产毛725公斤/只。在河北坝上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高产稳产技术体系子专题研究中,尽管遇到历史上少有的干旱,但在多年生牧草根系观测、多年生人工草地追肥试验、建植油草混播人工草地样板等研究方面仍取得进展。
    【草地机械研究】  设计制造完成9YD2000型草捆二次压缩机,为苜蓿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车载式草原强力灭火机”的研究取得进展,完成一代样机的设计和试制,样机达到设计要求。另外,袋装青贮装填机、200瓦风力发电机、滚刀式切碎机等成果已在全国部分省区推广。年内开发研制的“羊防针衣”技术,取得国家专利局的实用技术专利,计划进一步在草原牧区推广使用。
    【《中国草地》】  原刊名《中国草原》,经国家科委批准,创刊于19799月,1987年易为现名。1999年入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尸,从而以因特网络为载体成为集成化的全文网络电子期刊。至年底,《中国草地》共编辑出版110(包括增刊1期,专刊2),共刊载各类草地学术论文2 190余篇,约1 200余万字。
    【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所职工共同努力下,草原研究所住地被呼和浩特市郊区政府命名为“安全文明小区”;5月,顺利通过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单位复查验收。是年,草原研究所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建成和添置了一些设施、设备,改善了职工生活、工作环境,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草原研究所还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受到院、市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把草原研究所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

     (史富英  徐  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草原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研究所】
        党委书记:苏  和(蒙古族)
        副 所 长:徐  柱
                  桂  荣(女 蒙古族)
                  郭永清
    【概述】  草原研究所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所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会议精神,制定《草原研究所1999年工作要点和改革措施》,提出本年度需要做好的四项工作和突出的六个工作重点,加快内部机构调整,推动了全所科研工作的进展。
     【牧草遗传资源与育种研究】 共承担研究项目18项,在以下几项取得进展:1.牧草资源多样性保存、评价及其利用技术研究方面,利用单播、混播相结合的技术,在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开展以苜蓿为主的牧草混播试验,同时建立了万亩人工草地建植示范区,产生很好的效果,引起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重视;2.对国内500份优质牧草种子材料进行种子纯度、发芽率、硬实率及休眠性试验。对245份材料进行物候期、风干度、农艺性状鉴定和评价,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评为重点项目,并得到资助;3.牧草品种资源鉴定、繁种和编目入库方面,收集牧草种子642份,繁种635份,鉴定517份,入库306份;4.按照国家牧草种子质量中心要求,对GB6141—85《豆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GB6142—85《禾本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和GB6143—85《白沙蒿伏地肤种子质量分级》国家标准进行修订,已全部完成预期修订任务;5.建立全国牧草种质资源数据库信息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承担国际植物遗传委员会关于“建立东亚地区牧草资源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国际合作项目。并以牧草资源多样性信息类型的特点和中国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自然地理分布规律,分别建立15个牧草种质数据子库,近2万个记录,详细记载全国不同地带牧草种质资源多样化信息;6.岩黄芪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研究,再次向全国牧草审定委员会申报新品种1个,新品种被命名为:中草2号细枝岩黄芪;7.继续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研究,使用计算机多种语言(中、英、日、俄、拉)系统编著的《世界禾草属志》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
     【草地资源与环境研究】  在“北方草地产量动态与灾害监测技术”项目研究中,更新原有土地利用图层和原系统中北方地区221个县(旗)牲畜头数据库,向农业部上报北方地区221个县(旗)1999年草地畜牧业动态状况和产草量、适宜载畜量统计数据。储存以内蒙古地区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防火期、牧草生长期以及降雪期的气象卫星数据,为今后各项研究做好准备。“卫星遥感草原火灾预警、火灾监测和灾情评估系统”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该系统以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建立草原火险预警、火灾监测和评估系统,将全面奠定国家草原火灾管理技术基础,提高综合防、扑救火的技术能力,大大减少草原火灾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的严重损失,为保护生态平衡、保障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服务。分赴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区进行一次草原火情现场调查,获取草原火现场有关数据资料,为建立火情为模型和灾情评估模型采集数据。年内在防火期间(春季3月10日~6月15日、秋季9月10日~12月15日)监测内蒙古邻近地区春、秋季草原火灾,共接收处理卫星数据510条轨道,发现火点470多个,及时向农业部发送火情报81份,顺利完成春、秋季火灾监测任务。
     【草地生产管理研究】  内蒙古草地绵羊肉牛持续高效综合发展技术研究  该项目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经过科研人员近4年努力,至年末,在项目区内建立人工草地350公顷,其中苜蓿草地50公顷、冰草100公顷、老芒麦200公顷。协助地方建立人工草地2 000公顷,完成168份牧草的引种评价工作,初步筛选出适宜建立割草型人工草地优良牧草12种,适于建立放牧型人工草地优良牧草7种,适宜于改良土壤的优良牧草8种。经过浅耕翻、重耙、围封,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变化,不同改良措施的地上生物量、茎叶比、叶面积、土壤特征、草地退化机理等进行研究和数据收集整理,完成改良试验草地500公顷。项目研究中还对家庭牧场绵羊高效生产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47月间育肥,秋季人工苜蓿草地放牧育肥试验;还对天然草地放牧强度进行研究,取得预期研究结果。
        草地鼠害研究  主持农业部重点项目“草原啮齿动物生产力研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布放15 400个夹日,捕鼠360只,捕获率2.34%,此项研究将对几种鼠害的种群生产力进行系统研究,定量估计其在草地生产物质和能量转换中的地位及作用。主持院长基金项目“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积极多动机制研究”,于年内4~10月份进行逐月调查,共布放3 000个夹日,捕鼠100只,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完成资料整理工作。
        华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高效发展技术研究  在试验区内种草推广面积200公顷,其中苜蓿当年鲜草产量达22628公斤/亩,干草679公斤/亩;沙打旺当年产草量达21122公斤/亩,干草718公斤/亩。科技示范户在原基础上增加27户,户均饲养76个羊单位,年饲养家畜078万个羊单位,平均产毛725公斤/只。在河北坝上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高产稳产技术体系子专题研究中,尽管遇到历史上少有的干旱,但在多年生牧草根系观测、多年生人工草地追肥试验、建植油草混播人工草地样板等研究方面仍取得进展。
    【草地机械研究】  设计制造完成9YD2000型草捆二次压缩机,为苜蓿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车载式草原强力灭火机”的研究取得进展,完成一代样机的设计和试制,样机达到设计要求。另外,袋装青贮装填机、200瓦风力发电机、滚刀式切碎机等成果已在全国部分省区推广。年内开发研制的“羊防针衣”技术,取得国家专利局的实用技术专利,计划进一步在草原牧区推广使用。
    【《中国草地》】  原刊名《中国草原》,经国家科委批准,创刊于19799月,1987年易为现名。1999年入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尸,从而以因特网络为载体成为集成化的全文网络电子期刊。至年底,《中国草地》共编辑出版110(包括增刊1期,专刊2),共刊载各类草地学术论文2 190余篇,约1 200余万字。
    【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所职工共同努力下,草原研究所住地被呼和浩特市郊区政府命名为“安全文明小区”;5月,顺利通过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单位复查验收。是年,草原研究所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建成和添置了一些设施、设备,改善了职工生活、工作环境,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草原研究所还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受到院、市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把草原研究所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

     (史富英  徐  冰)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