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0卷  /  盟市旗县

2000卷

  • 商都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赵恩虎

        人大常委会主任:武  宏

        县    长:肖  军

        政协主席:马文亮

     

    【概述】  1999年按照农村经济产业化、工商企业民营化、小城镇建设特色化、社会事业法制化、精神文明规范化、党政机关服务化的“六化”方略,万众一心,锐意进取,战胜了60年罕见的干旱,夺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88亿元,较上年增长12.5%;粮食总产量2.89亿斤,实现了灾年稳粮目标,6月末大小畜存栏62.7万头(只),较上年增长7.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亿元,较上年增长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0,实现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长;全县完成财政收入5 228万元,较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2 043元,较上年纯增200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 600元,较上年增加400元;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7%以内,比目标值低2.93个千分点;教育“两基”达标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

     

    【农牧业结构调整】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针对春季严重干旱的实际,大力实施了“236”工程,扩大了马铃薯、玉米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走上一条少种精种、精种高产的路子。全县共种植旱作覆膜玉米31.61万亩,“三瓜两菜”13万亩。在遭遇60年罕见干旱和虫、涝、雹等多灾并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达2.89亿斤,实现了灾年稳粮的目的。在大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建设畜牧业大县为目标,紧紧围绕“双增双提”战略,牢牢抓住“七个环节”,采取“四种模式”,突出“三买三育”,大力发展暖棚短期育肥,实现了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转变,走出一条以种促养、以种带养、精养高效的路子。是年,新建养殖小区30个,新建养殖专业村100个,新建圈舍8 748间、扩建4 887间,发展养殖大户5 832户。多方筹集资金1 649.4万元,购进架子牛5 836头、羔羊10.82万只,购买调剂良种仔猪4.72万口,按照“买一育一卖”的模式,把养殖业的两头延伸到市场。家畜饲养量达到124.97万头(只),大小畜出栏率达到62.6%,商品率达到57%。畜牧业产值达2.5亿元,在农业中的比重占到38,5%,农民新增收入的60%来自于畜牧养殖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立足第一产业优势,积极引导农民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六小”企业,提高了农畜产品的商品率和转化率,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到年底,从事农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达2 158家,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 865万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1%。基本形成了一个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的格局。

     

    【农牧业基础建设】  围绕实施“进退还”战略,一方面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开发水浇地和建设旱作稳产田;一方面大力退耕种树种草,尽快恢复生态,从而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2万亩,建成“四配套”旱作稳产田7.5万亩。在夺取春耕播种生产全面胜利后,又大打了种树种草的人民战争,一次性退耕50.54亩,并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种植的原则,投资750万元,建成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地灌丛草场14块,5 000—1万亩的10块,3 000—5 000亩的15块,1 000—3 000亩的51块。至此,累计退耕140万亩,建设人工草场78.1万亩,划粮比例由上年的3:5上升到7:9,不但有效地恢复了生态,而且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草业基础。

     

    【科技兴农】  农牧业“三项工程”提质提效的着眼点和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把科学技术应用于整个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掌握2~3项适用农牧业技术的农民达3.8万人;二是开展“紧密型”科技承包。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承包农、林、牧、水项目,有效促进了适用增产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三是推广适用技术。种植业的种子包衣、配方施肥、地膜覆盖、间混套种、合理密植、模式化栽培等农业增产技术的推广普及,使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成为全县的主栽品种,在灾年稳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养殖业的秸杆“三化两贮”及牛羊冬季暖棚育肥、生猪“四良四改”等适用技术的普及,为畜牧业“双增双提”和农民增收立下了头功。多方筹集资金97万元,按照“三有标准”新建黄牛冷配站89处,按照“四有”标准新建绵羊人工授精点94处,大小畜改良比例达到87%以上。在林草业中推广的适地适树,灌草为主,抗旱适林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林草成活率。在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的同时,全县范围内努力树立起“流通第一,生产第二”的观念,通过组建流通中介组织,培育和壮大个体贩运队伍等手段,有力地促进了流通产业的迅速发展。

     

    【百村产业化建设】  按照横抓区域,纵抓产业,典型带动,科技推动和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围绕十大农产品和四大畜产品,在128个行政村中率先建设种养示范基地,培植龙头企业,依靠典型带动,加快推进全县的农牧业产业化。认真贯彻落实乌盟盟委、行署关于“合理负担、定项限额、一定三年不变”的税费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行政务公开的决定》、《关于削减增改四管齐下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定》和《关于在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中执行五条纪律的决定》。

     

    【城镇建设】  多方筹资590万元,维修了镇内9条沥青路和4条翻浆路,拓宽硬化道路两条,形成了“六纵六横”的城镇交通骨架网络,安装集照明与观赏为一体的五火花灯5机,安装单、双高压路灯500多机和高杆多头彩灯4座,安置广告灯箱800多块;植树1 350多株,种花近4 000平方米,进一步绿化、美化了七台大街、京蒙都山大街等几条主要街道;铺设自来水管道5 000多米,新架设供电线路11.3公里,新增程控电话1 400多部,加快了经济小区和高效农业开发区的建设步伐,完成了绿色小区一、二、三期工程,并开始规划建设四、五、六期工程;结合救灾扶贫,建设了占地50亩的救灾新村,已有300户搬入新村;高质量、快节奏地建成了占地面达5.86万平方米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万亩林草植物园,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观光、陶冶情操的优美环境。

     

    【工商企业转制改革】  全县有14家国有工业企业有13家落实了产权制度,国有、集体商业全部完成了转制。包头鹿王集团商都分公司、北京电机厂商都二分厂和牧机厂三家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三家企业完成了增加值和税金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和54%。紧紧依托农畜产品和存量资产优势,先后引进江苏省武进县资金300万元,引进西安个体客商资金50万元,鹿王集团商都分公司引进台湾设备价值1 650万元,牧机厂与德国汉莎公司投资600万元生产小风机项目达成意向性协议,引进上海复华公司480万元进行风光新能源开发,引进宁城老窖集团资金200万元等等。活跃了市场经济,促进了县经济的发展。

    (政府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商都县
  •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赵恩虎

        人大常委会主任:武  宏

        县    长:肖  军

        政协主席:马文亮

     

    【概述】  1999年按照农村经济产业化、工商企业民营化、小城镇建设特色化、社会事业法制化、精神文明规范化、党政机关服务化的“六化”方略,万众一心,锐意进取,战胜了60年罕见的干旱,夺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88亿元,较上年增长12.5%;粮食总产量2.89亿斤,实现了灾年稳粮目标,6月末大小畜存栏62.7万头(只),较上年增长7.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亿元,较上年增长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0,实现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长;全县完成财政收入5 228万元,较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2 043元,较上年纯增200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 600元,较上年增加400元;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7%以内,比目标值低2.93个千分点;教育“两基”达标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

     

    【农牧业结构调整】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针对春季严重干旱的实际,大力实施了“236”工程,扩大了马铃薯、玉米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走上一条少种精种、精种高产的路子。全县共种植旱作覆膜玉米31.61万亩,“三瓜两菜”13万亩。在遭遇60年罕见干旱和虫、涝、雹等多灾并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达2.89亿斤,实现了灾年稳粮的目的。在大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建设畜牧业大县为目标,紧紧围绕“双增双提”战略,牢牢抓住“七个环节”,采取“四种模式”,突出“三买三育”,大力发展暖棚短期育肥,实现了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转变,走出一条以种促养、以种带养、精养高效的路子。是年,新建养殖小区30个,新建养殖专业村100个,新建圈舍8 748间、扩建4 887间,发展养殖大户5 832户。多方筹集资金1 649.4万元,购进架子牛5 836头、羔羊10.82万只,购买调剂良种仔猪4.72万口,按照“买一育一卖”的模式,把养殖业的两头延伸到市场。家畜饲养量达到124.97万头(只),大小畜出栏率达到62.6%,商品率达到57%。畜牧业产值达2.5亿元,在农业中的比重占到38,5%,农民新增收入的60%来自于畜牧养殖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立足第一产业优势,积极引导农民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六小”企业,提高了农畜产品的商品率和转化率,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到年底,从事农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达2 158家,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 865万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1%。基本形成了一个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的格局。

     

    【农牧业基础建设】  围绕实施“进退还”战略,一方面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开发水浇地和建设旱作稳产田;一方面大力退耕种树种草,尽快恢复生态,从而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2万亩,建成“四配套”旱作稳产田7.5万亩。在夺取春耕播种生产全面胜利后,又大打了种树种草的人民战争,一次性退耕50.54亩,并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种植的原则,投资750万元,建成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地灌丛草场14块,5 000—1万亩的10块,3 000—5 000亩的15块,1 000—3 000亩的51块。至此,累计退耕140万亩,建设人工草场78.1万亩,划粮比例由上年的3:5上升到7:9,不但有效地恢复了生态,而且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草业基础。

     

    【科技兴农】  农牧业“三项工程”提质提效的着眼点和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把科学技术应用于整个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掌握2~3项适用农牧业技术的农民达3.8万人;二是开展“紧密型”科技承包。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承包农、林、牧、水项目,有效促进了适用增产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三是推广适用技术。种植业的种子包衣、配方施肥、地膜覆盖、间混套种、合理密植、模式化栽培等农业增产技术的推广普及,使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成为全县的主栽品种,在灾年稳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养殖业的秸杆“三化两贮”及牛羊冬季暖棚育肥、生猪“四良四改”等适用技术的普及,为畜牧业“双增双提”和农民增收立下了头功。多方筹集资金97万元,按照“三有标准”新建黄牛冷配站89处,按照“四有”标准新建绵羊人工授精点94处,大小畜改良比例达到87%以上。在林草业中推广的适地适树,灌草为主,抗旱适林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林草成活率。在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的同时,全县范围内努力树立起“流通第一,生产第二”的观念,通过组建流通中介组织,培育和壮大个体贩运队伍等手段,有力地促进了流通产业的迅速发展。

     

    【百村产业化建设】  按照横抓区域,纵抓产业,典型带动,科技推动和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围绕十大农产品和四大畜产品,在128个行政村中率先建设种养示范基地,培植龙头企业,依靠典型带动,加快推进全县的农牧业产业化。认真贯彻落实乌盟盟委、行署关于“合理负担、定项限额、一定三年不变”的税费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行政务公开的决定》、《关于削减增改四管齐下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定》和《关于在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中执行五条纪律的决定》。

     

    【城镇建设】  多方筹资590万元,维修了镇内9条沥青路和4条翻浆路,拓宽硬化道路两条,形成了“六纵六横”的城镇交通骨架网络,安装集照明与观赏为一体的五火花灯5机,安装单、双高压路灯500多机和高杆多头彩灯4座,安置广告灯箱800多块;植树1 350多株,种花近4 000平方米,进一步绿化、美化了七台大街、京蒙都山大街等几条主要街道;铺设自来水管道5 000多米,新架设供电线路11.3公里,新增程控电话1 400多部,加快了经济小区和高效农业开发区的建设步伐,完成了绿色小区一、二、三期工程,并开始规划建设四、五、六期工程;结合救灾扶贫,建设了占地50亩的救灾新村,已有300户搬入新村;高质量、快节奏地建成了占地面达5.86万平方米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万亩林草植物园,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观光、陶冶情操的优美环境。

     

    【工商企业转制改革】  全县有14家国有工业企业有13家落实了产权制度,国有、集体商业全部完成了转制。包头鹿王集团商都分公司、北京电机厂商都二分厂和牧机厂三家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三家企业完成了增加值和税金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和54%。紧紧依托农畜产品和存量资产优势,先后引进江苏省武进县资金300万元,引进西安个体客商资金50万元,鹿王集团商都分公司引进台湾设备价值1 650万元,牧机厂与德国汉莎公司投资600万元生产小风机项目达成意向性协议,引进上海复华公司480万元进行风光新能源开发,引进宁城老窖集团资金200万元等等。活跃了市场经济,促进了县经济的发展。

    (政府办)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