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1999卷  /  经济

1999卷

  • 渔业
  • 概述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渔业系统全面贯彻国务院(1997)3号文件精神,制定并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区渔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某些有利于渔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全区渔业利用水面达566 379公顷,其中养殖面积127 293公顷,捕捞面积355 501公顷,养殖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由于洪灾致使呼伦贝尔盟、赤峰市、兴安盟、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的部分池塘、水库被冲毁,捕捞面积略有减少。全区苇田面积83 505公顷。全区鲜鱼产量62 011吨,其中养殖产量37 483吨,捕捞产量24 528吨,生产芦苇220 670吨,迎来了自治区渔业的第十五个丰收年。 

    养殖  全区养殖生产发展较快,养殖面积比上年增加4 493公顷,池塘养殖面积7 911公顷,比上年增加111公顷,其中精养塘面积2 976公顷,鱼种池1 956公顷。全区养殖产量比上年增加7.1%,养殖产量中池塘养殖产量为19 343吨,占养殖总产量的51.6%,池塘养殖中精养塘产量14 483吨,占养殖总产量的38.6%。池塘养殖平均单产2 321公斤/公顷,其中精养塘单产4 778公斤/公顷,湖泊89公斤/公顷,水库125公斤/公顷,稻田养殖面积2 042公顷,单产393公斤/公顷,每公顷稻田增收6 025元。水产品产量中,鱼类占总产的97%,虾、蟹及其它非植物类占3%。淡水养殖产品中,鲤鱼占41.7%,鲢鳙鱼占37.4%,鲫鱼占11%,草鱼占6.7%,团头鲂、鲶鱼、淡水青虾、白鲳、罗氏沼虾、河蟹等品种仅占1.4%。巴彦淖尔盟、呼和浩特市、通辽市、伊克昭盟、包头市是全区池塘养殖发达地区,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是主要的大中水面养殖区。

    捕捞  全区捕捞水面355 501公顷,占渔业利用面积的62.7%,主要为湖泊、河沟、水库。其中国有渔业捕捞面积321 405公顷,占90%。捕捞水面主要分布在呼盟,呼盟达赉湖面积为128 000公顷,是全区最大的渔业捕捞生产基地,呼伦湖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有)是全区最大水产品加工企业。1998年天然水体捕捞强度仍然过大,经济鱼类比例仍在降低,规格减小。加强鱼类资源保护、控制捕捞强度、强化人工增殖势在必行。

    苗种  全区拥有亲鱼1.85万尾(其中鲤鱼1.47万尾、家鱼等0.3万尾),共繁殖鱼苗3亿尾,其中鲤鱼2.2亿尾,家鱼0.8亿尾。渔业生产投放鱼苗6.766亿尾,区外调运  3.74亿尾(其中鲤鱼o.96亿尾、家鱼等2.?8亿尾)。全年生产鱼种7 232吨,其中鲤鱼3 952吨,家鱼3 280吨,鱼种单产达3 722公斤/公顷。由于全区渔业苗种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科技水平低,名特优品种的苗种生产还是空白,远远不能满足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全区渔业的快速发展。自治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把渔业“种子工程”纳入大农业总体规划,1998年开始启动实施。

    渔业科技  年内,全区确立4项重点适用推广技术:大银鱼移植增殖、池塘综合移植、稻田养殖及小网箱养殖技术。各地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条件各有侧重地进行推广。巴彦淖尔盟水产站结合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以渔改碱渔农结合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在盐碱地开挖许多池塘从事水产养殖。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结合国家农业部“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岱海渔业综合开发技术”,与岱海渔场合作,加大岱海水域大银鱼移植强度,使岱海大银鱼又形成了“生物学效应”,为岱海大银鱼资源恢复奠定基础。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包头市水产站合作,在包头郊区,进行以池塘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池塘生态养殖为主要内容的试验、示范,并在包头召开全区池塘综合养殖现场会。哲里木盟、赤峰市成立稻田养殖协作组,为渔农提供系列化服务。全区大银鱼移植增殖面积达110 000公顷,有53 333公顷形成捕捞产量,年产大银鱼719吨,占全国大银鱼总产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大银鱼主产区。团头鲂、罗氏沼虾、淡水青虾、鳜鱼等名优品种的试验性养殖初步成功,为下一步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渔政管理  1998年4月,全区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宣传月活动,许多盟市、旗县渔政站出动宣传车,到各大天然水面周围的村镇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散发渔业法律、法规宣传单,群众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全区先后有300人参加了系统的渔政培训,渔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普遍提高。1998年全区渔政执法人员换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检查证》。自治区渔船检验站成立后,即派3名同志到大连水产学院进修,学习有关渔船检验知识,为下一步全区船检人员培训做准备。是年全区加大渔业执法力度,及时处理渔业纠纷及违法事件,特别是乌兰察布盟兴和县友谊水库发生大量死鱼的跨省区纠纷,得到及时法处理,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

    (闫少勇  刘  巍)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渔业
  • 概述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渔业系统全面贯彻国务院(1997)3号文件精神,制定并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区渔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某些有利于渔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全区渔业利用水面达566 379公顷,其中养殖面积127 293公顷,捕捞面积355 501公顷,养殖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由于洪灾致使呼伦贝尔盟、赤峰市、兴安盟、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的部分池塘、水库被冲毁,捕捞面积略有减少。全区苇田面积83 505公顷。全区鲜鱼产量62 011吨,其中养殖产量37 483吨,捕捞产量24 528吨,生产芦苇220 670吨,迎来了自治区渔业的第十五个丰收年。 

    养殖  全区养殖生产发展较快,养殖面积比上年增加4 493公顷,池塘养殖面积7 911公顷,比上年增加111公顷,其中精养塘面积2 976公顷,鱼种池1 956公顷。全区养殖产量比上年增加7.1%,养殖产量中池塘养殖产量为19 343吨,占养殖总产量的51.6%,池塘养殖中精养塘产量14 483吨,占养殖总产量的38.6%。池塘养殖平均单产2 321公斤/公顷,其中精养塘单产4 778公斤/公顷,湖泊89公斤/公顷,水库125公斤/公顷,稻田养殖面积2 042公顷,单产393公斤/公顷,每公顷稻田增收6 025元。水产品产量中,鱼类占总产的97%,虾、蟹及其它非植物类占3%。淡水养殖产品中,鲤鱼占41.7%,鲢鳙鱼占37.4%,鲫鱼占11%,草鱼占6.7%,团头鲂、鲶鱼、淡水青虾、白鲳、罗氏沼虾、河蟹等品种仅占1.4%。巴彦淖尔盟、呼和浩特市、通辽市、伊克昭盟、包头市是全区池塘养殖发达地区,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是主要的大中水面养殖区。

    捕捞  全区捕捞水面355 501公顷,占渔业利用面积的62.7%,主要为湖泊、河沟、水库。其中国有渔业捕捞面积321 405公顷,占90%。捕捞水面主要分布在呼盟,呼盟达赉湖面积为128 000公顷,是全区最大的渔业捕捞生产基地,呼伦湖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有)是全区最大水产品加工企业。1998年天然水体捕捞强度仍然过大,经济鱼类比例仍在降低,规格减小。加强鱼类资源保护、控制捕捞强度、强化人工增殖势在必行。

    苗种  全区拥有亲鱼1.85万尾(其中鲤鱼1.47万尾、家鱼等0.3万尾),共繁殖鱼苗3亿尾,其中鲤鱼2.2亿尾,家鱼0.8亿尾。渔业生产投放鱼苗6.766亿尾,区外调运  3.74亿尾(其中鲤鱼o.96亿尾、家鱼等2.?8亿尾)。全年生产鱼种7 232吨,其中鲤鱼3 952吨,家鱼3 280吨,鱼种单产达3 722公斤/公顷。由于全区渔业苗种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科技水平低,名特优品种的苗种生产还是空白,远远不能满足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全区渔业的快速发展。自治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把渔业“种子工程”纳入大农业总体规划,1998年开始启动实施。

    渔业科技  年内,全区确立4项重点适用推广技术:大银鱼移植增殖、池塘综合移植、稻田养殖及小网箱养殖技术。各地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条件各有侧重地进行推广。巴彦淖尔盟水产站结合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以渔改碱渔农结合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在盐碱地开挖许多池塘从事水产养殖。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结合国家农业部“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岱海渔业综合开发技术”,与岱海渔场合作,加大岱海水域大银鱼移植强度,使岱海大银鱼又形成了“生物学效应”,为岱海大银鱼资源恢复奠定基础。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包头市水产站合作,在包头郊区,进行以池塘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池塘生态养殖为主要内容的试验、示范,并在包头召开全区池塘综合养殖现场会。哲里木盟、赤峰市成立稻田养殖协作组,为渔农提供系列化服务。全区大银鱼移植增殖面积达110 000公顷,有53 333公顷形成捕捞产量,年产大银鱼719吨,占全国大银鱼总产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大银鱼主产区。团头鲂、罗氏沼虾、淡水青虾、鳜鱼等名优品种的试验性养殖初步成功,为下一步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渔政管理  1998年4月,全区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宣传月活动,许多盟市、旗县渔政站出动宣传车,到各大天然水面周围的村镇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散发渔业法律、法规宣传单,群众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全区先后有300人参加了系统的渔政培训,渔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普遍提高。1998年全区渔政执法人员换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检查证》。自治区渔船检验站成立后,即派3名同志到大连水产学院进修,学习有关渔船检验知识,为下一步全区船检人员培训做准备。是年全区加大渔业执法力度,及时处理渔业纠纷及违法事件,特别是乌兰察布盟兴和县友谊水库发生大量死鱼的跨省区纠纷,得到及时法处理,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

    (闫少勇  刘  巍)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