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六期
  • (史海钩沉)佛教文化在克什克腾旗的历史见证
  •  

    佛教传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约在13世纪末,属萨迦教派。

    据《元史·成宗本纪》和《口北三厅志》载,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元世祖女鲁国大长公主囊加真“给钞千锭,金五十两”,在应昌故城东,今达来诺尔西岸应昌路遗址建成报恩寺。泰定帝时(约1325年),又在达来诺尔南岸曼陀山建成龙兴寺。《口北三厅志》记录的《应昌府报恩寺碑》文载:“上笃亲睦之谊,承成宗、武宗惇叙之心,以有今日,欲报之德,惟佛焉。依至大二年尝规建佛寺,于宫之东,曰报恩。”龙兴寺的碑文记录了修寺的因由,不能不令人称奇,说元世祖曾躬御六师驻跸应昌,一天傍晚,“一佛飞空,现金色身,如影如幻。旦谕近臣,莫知从来。耆诹耋询,俾审厥象,或曰曼陀山石洞,有佛殊象,乃命帝师,经灯吹螺,凡七昼夜。”(民国《热河经棚县志》)所以又有囊加真公主在达来诺尔南岸曼陀山下再建龙兴寺。这是可考的佛教传入克旗的信史记录,同时也表明,这时佛教信仰在元朝上层社会已经形成了信仰文化。

    至清康熙初年,佛教在克什克腾旗得到了快速发展,克旗相继建成庆宁寺、荟祥寺、永葆寺、普安寺、弥僧寺等九所佛教寺庙,喇嘛多时达到550多人。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始建于经棚镇鄂博山(俗称敖包山)南麓的庆宁寺,因得到有效保护,至今以实物见证着佛教文化在克旗的传播和发展。庆宁寺,取意“庆典”、“安宁”,现存寺庙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后的砖木结构建筑,期间有过3次较大修缮,都保留了寺庙的建筑风格,为克旗现存最早的古建筑。清时及以后,寺内一直供奉着喇嘛教格鲁派宗喀巴十世的塑身至新中国成立。

    庆宁寺由山门、影壁、天王殿、诵经殿、藏经殿、配殿构成。配殿在天王殿、诵经殿东西两侧,为僧众生活起居场所;殿间为广场。整座建筑坐北面南,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占地1万余平方米。诵经殿为正殿,二层高约30,殿脊饰有二尊铜犀牛。“正殿四十九楹,层楼二十五楹”(民国《热河经棚县志》),“后殿五楹,东西配殿各五楹,山门三楹”(同前),主体全部为飞檐歇山式建筑,天王殿、诵经殿及两侧配房雕础漆楹,斗拱飞檐,壮观恢弘;门楣窗伎,满绘佛事图案,个幅似同实异,人物鲜活生动,花果形象逼真;殿梁房栋漆云绘牙,金碧辉煌。

    庆宁寺的佛事活动,清朝、民国期间一直活跃不衰。每年农历513始,都要举办大型诵经、跳查玛舞和那达慕活动。诵经是喇嘛们的集体课业展示,跳查玛是活佛、喇嘛们的驱邪祈福,那达慕是僧众的商贸交流及文体娱乐。清·徐蘭在《打鬼歌·有序》中记载了当时驱邪祈福活动的盛况:驱邪祈福期间会“殿上燃灯千盏,建大旗于殿四隅。旗绘四天王像。戳由巴鸣金传执事者齐集。”活佛、大喇嘛依次位在活动场所主位坐禅,一部分喇嘛按级别分别扮演角色舞蹈作法。为什么谓“打鬼”?徐蘭说:“乌斯藏有碉房,为邪祟所据,白昼攫人饮食。喇嘛乃扮假鬼,饮食于房中,以诱真鬼。因扮诸佛,排闼以入而打之,故名之曰:‘打鬼’。”在驱邪祈福舞蹈活动中,“番僧最尊者为呼必辣吉,能悟前身,人称之曰胡土克图。”(同前)整个活动由他率众推衍。打鬼一方扮演着文殊、观世音菩萨及其护法众神;鬼怪一方戴着面具,作灾星地煞。佛神就位后,有二人牛鹿扮面的护法神和十人妆扮的地菩萨手执脑骨椀、骷髅棒、叉杵等物旁立,众僧开始持鼓钹跳舞、诵经,唱《打鬼歌》。《打鬼歌》有近百句,640多字,全部为摘编的七言诗组成,诗句多来自唐朝诗人的诗作。整体象一首七言古诗,内容呼应着驱除邪恶鬼祟的主题,并表达了一派“金钟盈佛土,众僧朗朗清”的景象。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西藏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去奉天,曾到庆宁寺,打坐诵经一天。据《克什克腾旗志》记载及民间传说,迎送的场面极其宏大。旗公爷、旗长、大喇嘛率众出迎一公里,行跪拜大礼。班禅乘辇入镇,还为迎接的军政商学各界要人和主要喇嘛用卡拉(拂尘)绕头祝福,赐送吉祥。班禅诵经时身穿黄色直缀,外披红色偏衫,不时手摇铎铃表达祝福或挥动孔雀翎羽示洒甘霖,场面极为庄严肃穆。主要是为地方求宁,祝愿风调雨顺,为百姓祈福,祝福民众祛灾远祸。诵经后,官员、高僧众人送其到克旗荟祥寺所在地热水汤温泉淋浴,第三日隆重送出克旗地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活动一度停止,僧众还俗。庆宁寺临时辟为办公场所或仓库。1970年代早期,即交由克旗文化部门管理和开展文化活动,并确定为克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代初,西藏班禅佛学会专门为庆宁寺赠送了镏金铜佛像,供信众供奉瞻仰。2000年,庆宁寺交由克旗民族宗教事物委员会管理,并成立庆宁寺管理委员会,年末恢复宗教活动。2005年,在1984年维修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全面修葺,历时三年,基本恢复原貌。

    史料记录和经棚庆宁寺的较好保存,共同见证了藏传佛教文化在克什克腾旗的传播,也直观地反映了宗教信仰在民族基层地区的发展。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佛教文化在克什克腾旗的历史见证
  •  

    佛教传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约在13世纪末,属萨迦教派。

    据《元史·成宗本纪》和《口北三厅志》载,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元世祖女鲁国大长公主囊加真“给钞千锭,金五十两”,在应昌故城东,今达来诺尔西岸应昌路遗址建成报恩寺。泰定帝时(约1325年),又在达来诺尔南岸曼陀山建成龙兴寺。《口北三厅志》记录的《应昌府报恩寺碑》文载:“上笃亲睦之谊,承成宗、武宗惇叙之心,以有今日,欲报之德,惟佛焉。依至大二年尝规建佛寺,于宫之东,曰报恩。”龙兴寺的碑文记录了修寺的因由,不能不令人称奇,说元世祖曾躬御六师驻跸应昌,一天傍晚,“一佛飞空,现金色身,如影如幻。旦谕近臣,莫知从来。耆诹耋询,俾审厥象,或曰曼陀山石洞,有佛殊象,乃命帝师,经灯吹螺,凡七昼夜。”(民国《热河经棚县志》)所以又有囊加真公主在达来诺尔南岸曼陀山下再建龙兴寺。这是可考的佛教传入克旗的信史记录,同时也表明,这时佛教信仰在元朝上层社会已经形成了信仰文化。

    至清康熙初年,佛教在克什克腾旗得到了快速发展,克旗相继建成庆宁寺、荟祥寺、永葆寺、普安寺、弥僧寺等九所佛教寺庙,喇嘛多时达到550多人。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始建于经棚镇鄂博山(俗称敖包山)南麓的庆宁寺,因得到有效保护,至今以实物见证着佛教文化在克旗的传播和发展。庆宁寺,取意“庆典”、“安宁”,现存寺庙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后的砖木结构建筑,期间有过3次较大修缮,都保留了寺庙的建筑风格,为克旗现存最早的古建筑。清时及以后,寺内一直供奉着喇嘛教格鲁派宗喀巴十世的塑身至新中国成立。

    庆宁寺由山门、影壁、天王殿、诵经殿、藏经殿、配殿构成。配殿在天王殿、诵经殿东西两侧,为僧众生活起居场所;殿间为广场。整座建筑坐北面南,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占地1万余平方米。诵经殿为正殿,二层高约30,殿脊饰有二尊铜犀牛。“正殿四十九楹,层楼二十五楹”(民国《热河经棚县志》),“后殿五楹,东西配殿各五楹,山门三楹”(同前),主体全部为飞檐歇山式建筑,天王殿、诵经殿及两侧配房雕础漆楹,斗拱飞檐,壮观恢弘;门楣窗伎,满绘佛事图案,个幅似同实异,人物鲜活生动,花果形象逼真;殿梁房栋漆云绘牙,金碧辉煌。

    庆宁寺的佛事活动,清朝、民国期间一直活跃不衰。每年农历513始,都要举办大型诵经、跳查玛舞和那达慕活动。诵经是喇嘛们的集体课业展示,跳查玛是活佛、喇嘛们的驱邪祈福,那达慕是僧众的商贸交流及文体娱乐。清·徐蘭在《打鬼歌·有序》中记载了当时驱邪祈福活动的盛况:驱邪祈福期间会“殿上燃灯千盏,建大旗于殿四隅。旗绘四天王像。戳由巴鸣金传执事者齐集。”活佛、大喇嘛依次位在活动场所主位坐禅,一部分喇嘛按级别分别扮演角色舞蹈作法。为什么谓“打鬼”?徐蘭说:“乌斯藏有碉房,为邪祟所据,白昼攫人饮食。喇嘛乃扮假鬼,饮食于房中,以诱真鬼。因扮诸佛,排闼以入而打之,故名之曰:‘打鬼’。”在驱邪祈福舞蹈活动中,“番僧最尊者为呼必辣吉,能悟前身,人称之曰胡土克图。”(同前)整个活动由他率众推衍。打鬼一方扮演着文殊、观世音菩萨及其护法众神;鬼怪一方戴着面具,作灾星地煞。佛神就位后,有二人牛鹿扮面的护法神和十人妆扮的地菩萨手执脑骨椀、骷髅棒、叉杵等物旁立,众僧开始持鼓钹跳舞、诵经,唱《打鬼歌》。《打鬼歌》有近百句,640多字,全部为摘编的七言诗组成,诗句多来自唐朝诗人的诗作。整体象一首七言古诗,内容呼应着驱除邪恶鬼祟的主题,并表达了一派“金钟盈佛土,众僧朗朗清”的景象。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西藏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去奉天,曾到庆宁寺,打坐诵经一天。据《克什克腾旗志》记载及民间传说,迎送的场面极其宏大。旗公爷、旗长、大喇嘛率众出迎一公里,行跪拜大礼。班禅乘辇入镇,还为迎接的军政商学各界要人和主要喇嘛用卡拉(拂尘)绕头祝福,赐送吉祥。班禅诵经时身穿黄色直缀,外披红色偏衫,不时手摇铎铃表达祝福或挥动孔雀翎羽示洒甘霖,场面极为庄严肃穆。主要是为地方求宁,祝愿风调雨顺,为百姓祈福,祝福民众祛灾远祸。诵经后,官员、高僧众人送其到克旗荟祥寺所在地热水汤温泉淋浴,第三日隆重送出克旗地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活动一度停止,僧众还俗。庆宁寺临时辟为办公场所或仓库。1970年代早期,即交由克旗文化部门管理和开展文化活动,并确定为克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代初,西藏班禅佛学会专门为庆宁寺赠送了镏金铜佛像,供信众供奉瞻仰。2000年,庆宁寺交由克旗民族宗教事物委员会管理,并成立庆宁寺管理委员会,年末恢复宗教活动。2005年,在1984年维修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全面修葺,历时三年,基本恢复原貌。

    史料记录和经棚庆宁寺的较好保存,共同见证了藏传佛教文化在克什克腾旗的传播,也直观地反映了宗教信仰在民族基层地区的发展。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