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六期
  • (桑梓英才)奈曼旗文化名人述略
  •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原哲里木盟)西南部,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北票市接壤,西与自治区赤峰市的敖汉旗、翁牛特旗毗邻,东边和北边与本市库伦旗和开鲁县相连。这里因出土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及其银丝网衣、镏金冠、金质面罩、镏金刻花的银靴、墓志、壁画而闻名世界。世人瞩目的全区仅存的清代蒙古王府完整无损地坐落在旗政府所在地大沁塔拉镇。据网上公布资料,全旗人口419437人,其中蒙古族141648人,占总人口33.8%2008年全旗国民经济总产值达69.67亿元,人均收入3896.00元;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农牧民生活明显改善。

    奈曼旗人杰地灵,自古就是尊重知识,培养后代,出人才的地方。1636年建旗以来,这里有不少奈曼文人为本旗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建设做出过诸多贡献。我曾读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时任奈曼旗宣传部门一位领导的短文。他说:“只有真正了解这方热土,了解她的昨天和过去,才能真正地热爱她,也才能去用心血更加努力地珍惜她,建设她,发展她。”他讲得好,我有同感。本着这一认识,我在本次以研讨奈曼·托音占布拉道尔吉为重点内容的学术会议上,简略介绍一下奈曼旗历史上的几位突出贡献的文化人和当今学界出类拔萃的后起之秀。

    蒙(藏)医药学大师奈曼托音

    奈曼托音·占布拉道尔吉,是一位十九世纪初蒙(藏)文坛享有声望的大学问家。他1792年生于奈曼王府,1855年在西藏拉萨仙逝。在世的64年佛事生涯中涉足大小五明,对显宗密宗教理教义无不顾及;更是一位蒙(藏)医药学大师,著有传世佳作。系统全面考究蒙(藏)医药,统一规范了蒙(藏)医药材,对药类药种、药效功能、采集制炼办法及用药行医要领,都有专书立说,为后世留下极其丰富的民族医药学遗产。他淡泊名利,潜心修读,集哲学、医学、文学于一身,用诗的语言和诗的韵律行文杜撰,有冠名《山经》之诗文专辑。

    奈曼托音,是奈曼旗第九任札萨克多罗达尔汉君王巴勒楚克之子,排行老二,其兄阿完都洼底扎布为奈曼旗札萨克第十任王爷。占布拉道尔吉是他受戒前的乳名,受戒后其宗师授予他业喜东日布坚赞的法名。因为他是贵族出身的喇嘛,原籍又是奈曼旗,所以二百余年来世人习惯上称他为“奈曼托音”。奈曼托音的文集作者在世时在拉萨刊行过。有不少著作也以多种抄本形式分散在国内外各大寺院和名医手中。《无误蒙药鉴》,是他蒙()医药学重要著作,其蒙译本在内蒙古自治区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到现今已几次再版;在西藏、青海、甘肃、新疆、辽宁等地都有蒙藏两种文本广为流传,使用至今。蒙古国、俄罗斯、德国、印度等国有各种译文版本在刊行,在学术界、医学界引起重视和研究。原文用藏文写作,用汉字计算约22万言。全书除绪论和拔诗外,内文4大章,将蒙(藏)药分824支,对879种具体药材做蒙藏梵语名词合璧,配599幅原物插图,一一说明其产地区域、外貌形状、药性质地、功能疗效、入药成分以及各类药物的采集季节和制炼程序,一方面界定明确了蒙(藏)药物治病救人要领,另一方面纠正和规范了当时比较混乱的蒙(藏)医药界药材学市场应用药典。该书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四部医典》“根部原理”,论述了医生在诊断确诊疾病时所持的理论依据和操作程序,并附图说明外科医治器具和穴位灸疗指导。这是一部广揽前人研究著述而又经作者刻苦实践而产生的积聚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术著作。因此,蒙古国资深教授L·呼日勒巴特尔博士称奈曼托音的《无误蒙药鉴》是一部蒙(藏)医药专业“权威教科书”。对其学术价值和医学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医大师扎布先生有过一段精辟论述。他在《蒙古学百科全书·医药卷》卷首综述文章中指出:“占布拉道尔吉的《无误蒙药鉴》等著作是在蒙医药学不同历史发展中产生的理论代表作,它用其自身的特色促进了蒙医药学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开创了蒙医药学发展的新时期。”国家和自治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占布拉道尔吉及其医学著述的研究和整理。20094月“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评选委员会”联合社会各界力量,经过半年多的全国性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奈曼托音·占布拉道尔吉为“在科技事业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之一,举办了隆重的肖像揭幕及肖像赠送仪式,将精心设计制作的包括奈曼托音在内的蒙古族十大科学家肖像免费赠送给全国八省区蒙古语学校,向社会予以广泛宣传和推荐。

    东蒙古文化名人卜贺克什格

    卜贺克什格,奈曼旗蒙古褡禄氏人,是蒙古民族新文化启明先驱者。他生于1902年,1943年在开鲁去世。清末民初,蒙古姓氏套用汉族百家姓时褡禄氏意译为“梁”姓。因此,他汉名叫梁玉岚,字萃轩。

    1915年,卜贺克什格入奈曼旗大营子民办小学读书,在那里学习四年之后转入土默特旗三座塔中学即直隶省朝阳中学学习。1922年中学毕业,第二年考入北平私立俄文专科学校法律专业。19286月,卜贺克什格毕业于国立北平法政大学。卜贺克什格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新旧政权制度交替,社会大变革大转型之时,民主与非民主,革命与反革命极其尖锐搏斗的时期;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领土,加速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进程之际。等卜贺克什格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时,国难当头,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全面实施吞并中国东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罪恶活动。当时的北平,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卜贺克什格完成了学业,目睹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危险局面,便逐步形成了他救国救民的进取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他接受过进步师长之反帝爱国教育,追求新文化、新思想,尤其后来接触那些进步政党及其先进人物之后,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他意识要走民族民主主义奋斗的人生之路。然而,经过几次改革实践,拼搏之举却受到社会种种打击,最后连自己的家长都无法宽容的尴尬结局,于是他选择了 “教育民众”“文化救国”的奋斗目标。

    卜贺克什格是奈曼旗乌陵嘎协理之次子,自幼学习掌握蒙、汉、满语,后又攻读日、俄、英文,学业成绩相当优秀。19261月正直农历丙寅年腊月,他召集在北平学习的几位家乡的同学组织了一个蒙古文学研究会即“蒙文学会”,并制订一份《蒙文学会章程》。这个学会成立之后,组织会员进行学术活动,出版蒙文书籍,创办蒙文杂志《丙寅》,发表由会员撰编之小说、诗歌、小品、民间文艺和文化动态,为“唤起愚昧落后的蒙古民族”金钟长鸣,拉开了蒙古族新文化运动的大旗。由于资金不足和时局动荡,后来人员逐步四散,这份刊物出了3期,被迫停刊。时隔10年,1934年作为“蒙文学会”的理事长卜贺克什格在伪满洲国腹地兴安西省再次扛大旗,在日本人眼皮底下不但恢复《丙寅》杂志,而且做大做强,至1943年他去世为止共出版了710期《丙寅》,篇幅加大,内容扩充,旗帜鲜明地为民说话。卜贺克什格是有心人,他在开鲁开办石印印刷厂,夜以继日地出书印书达数十种之多。不但保证杂志的如期出版,而且第一次全新全方位推出文学大师尹湛纳希及其名著,搜集出版了他的《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长篇小说;推出蒙古民族历史文献,印刷出版了《蒙古源流》、《蒙古秘史》等古典要籍;提倡民族文学的原创意向,印刷出版了《蒙古古今小说》、《视察日本教育日记》、《成吉思汗祝赞词》;学习张扬兄弟民族优秀文作,翻译出版《水浒传》、《猫探》等等。卜贺克什格不但主张民族历代文艺作品的抢救,而且自己也着手收集奈曼、克什克腾等旗民间故事、谚语、谜语和婚嫁祝颂词,辑录公示了民间流传的清末爱国将领《僧格林沁之歌》。在《丙寅》杂志上他陆续发表颇具见底的文学主张,号召和鼓励蒙古文人用母语创作。也重视翻译事业,连续发表“蒙日翻译词汇”,出版发行《新词典》等语言学工具书。据其子女回忆,卜贺克什格自己也进行过文学创作,其书爱情小说一直保存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更有甚者,他对沦陷区民族民众教育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应时任伪满洲国蒙政部当科长的老同学那木海扎布先生之邀,卜贺克什格前来兴安西省任文教科长。1935年他随团赴日本和朝鲜参观学习那里的大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和各种专业学校。视察中,他了解到贫穷落后的内蒙古地区不但被帝国主义列强占领凌辱,而且在文化教育上同日本本土高度发展的现实存在着巨大落差,便产生了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发展蒙古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决心。回国后他利用工作之便,在“蒙文学会”名下建立了“蒙文学会附属小学”,接着又成立了“蒙文学会附设蒙古民众讲习所”,为蒙古族教育事业培养师资和为读不起书而已经超龄辍学的青年创造了学习的机会。继而他又在开鲁地区筹建“开路第一国民高等学校”(1938)、“开路第二国民高等学校”(1939),自己还兼任过校长。据资料记载,他任文教科长之时的1939年兴安西省有国民高等学校蒙汉各一所,蒙文专业学校一所,蒙文初级师范学校一所,国民优级学校蒙文7所、汉文13所,国民学校蒙文科7所、汉文科61所,国民学舍蒙文科2所、汉文科163所。这些学校大约能招收当时适龄儿童的25%左右的人入学。

    卜贺克什格无论搞文化宣传还是办学教育,他大多靠社会力量进行集资募捐,尽职尽责,锲而不舍,从不向日本侵略者祈求施舍。早在20年代末,在北平筹办“蒙文学会”及其附属刊物《丙寅》时,他只靠自己筹集到的125元微薄捐款完成此事的。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40年代贯穿于他所有公益事业,那些“学会附属小学”和“附设民众讲习所”其学费和教材费几乎都是向社会募集到的。卜贺克什格还有一个值得颂扬的地方,事业全靠自己的勤奋劳动而开展。20年代末在北平的日子,卜贺克什格的生活极其困难,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他到美国人和德国人那里去教蒙文蒙语。当获知德国大使馆馆藏一部国内失散的蒙古文古籍《蒙古源流》后,他用教书所得作为代价通过跟他学习蒙古文的德国学人雷星先生借出此书来,如饥似渴,日夜抄录,日后在开鲁石印出版。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得知尹湛纳希著作散落在土默特、蒙古镇、奈曼三旗交界地区,就请希冷阿先生前去租借,往返数次,用几年的时光石印出版了《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留给后人。

    蒙古族文史专家戈瓦

    戈瓦是二十世纪蒙古族大史学家、文学家、翻译家,是著名的教育文化组织活动家。他19221月出生于奈曼旗沙日好来苏木,19923月病逝在呼和浩特市。早年毕业于兴安学院和长春政法大学经济学专业。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投入到全国解放战争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在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在任内蒙古师范学院领导时对该院初期建设特别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所有师范教育专业开设蒙汉两种语言文字授课制度的确立贡献了自己全部精力和智慧。后来调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负责人期间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成立和民族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付出过难以忘怀的劳动。他官员学者兼身,在繁重的党政工作之余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工作,对内蒙古的蒙古史学学科和蒙古文献学学科的建设作了开拓与奠基性的工作。

    戈瓦,全名叫戈瓦扎木苏,在著述与译书时常用“甲乙木”、“道润梯步”等笔名。他出身名门,读私塾,读中学,读大学,有深厚的蒙古语文和汉语文根基,后又深造满语和日语,通晓蒙汉满日四种语言。他以书为友,以读为快,锲而不舍地在古蒙古史、古蒙古语文献和匈奴史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巨大学术成就。1978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戈瓦托着他“嘴歪、腰歪、腿歪”的三歪躯体编写出版了《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980年又出版《新译校注“蒙古源流”》。19801981年间,他注释出版了13本蒙古古典文学作品选(《蒙古秘史》节选本、《蒙古源流》节选本和《黄金史纲》节选本)。1985年、1989年整理加注出版了《维拉特法典》,《喀尔喀法典》,1990年编写出版了《成吉思汗用兵战术》。晚年又编写了《匈奴语词汇注释》一书。在这些著作中,他超出了以往学术界只限于古文献阐释考究模式,在蒙古古代社会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审视其阶级关系与社会性质问题,国家形态与军事战略战术问题,探寻蒙古古代社会形成发展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性质等重大理论课题。

    戈瓦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早在1963年他率先翻译出版尹湛纳希长篇小说《一层楼》,使国内外的广大读者了解了蒙古民族的古代文学。1992年他撰写出版了蒙古族历史长篇小说《太阳罕传》。

    著名民间艺术家宝石柱

    宝石柱,佛像泥塑、绘制、剪纸、美术创作艺术家。祖籍土默特右旗,博尔只斤氏,1911年生。8岁随父迁至奈曼旗,1989年去世,为奈曼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奋斗近70年,是地道的奈曼人。他从16岁开始拜师学习画佛塑像技艺,20岁脱离师傅步入独立从事画匠生涯。他走遍奈曼旗大小24所寺庙,也踏入奈曼王府和邻近旗县庙堂作画。据他自己回忆:自1931年至1945年间为这些寺庙及王府衙门塑佛造像数百尊,绘制佛像、王爷画像以及庙堂王府壁画上千幅。

    他的艺术创作分三类。一类是泥塑,以能记得住名称的有为大沁庙、衙门庙、保尔和绍庙、库伦旗绰尔吉庙做过大小20余尊佛祖塑像;“文化大革命”中成功仿制了《收租院》塑像。可称其塑像之代表。二类是美术创作画,以大沁庙释迦牟尼画像(10幅)、《蒙古族民间图案》(130幅)、《佛舞图》为代表。三是剪纸艺术,以《安代舞》、《接羊羔》、《围猎》为代表。其人物泥塑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生活画面真实而富有想象,构思独特,笔墨细腻。他的绘画作品,以其独特魅力多次在吉林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出并收藏。画家本人也当选内蒙古自治区模范工作者(1955),出席全区宣传文教战线群英会(1959)。记得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原哲里木盟蒙文编译室(今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之前身)有位老编辑手捧宝石柱佛像画本集到自治区有关单位寻求资助,以期出版。当时我出于好奇心曾目睹过先生高超艺术创作,深深感动。觉得他那些佛像和壁画作品集汉藏寺庙传统佛像绘制技术,又有蒙古民族生活与人物特点,使三者有机统一,予以新的艺术生命。构图新颖,色泽鲜明,艺术表现有力而熟练,颇具个性特色。

    另有历史学家那木云道尔吉、地理学家卜贺文都苏、教育家拉布哈道尔吉以及报刊学专家宝玉,都是奈曼旗籍一代文坛名人。

    奈曼旗党委和政府历来重视全旗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全旗已形成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配套的教育体系。早在90年代初已成为国家实施“燎原计划”的示范旗县。建立健全旗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文化馆、图书馆和有完整的广播电视收视转播设施。旗地方史志的建设也颇有成就。尤其赞赏的是奈曼旗人民孜孜不倦地培养教育各族学子,60多年来输送成千上万的优秀中学生到区内外高校深造,甚至国外学习。他们中的不少学子学有所获,为国家和地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大多已成栋梁之材。作为这批人的代表,这里举“韬奋奖”得主蒙古族电视艺术家额尔德尼,最合适不过了。

    额尔德尼,1948年生于奈曼旗,1977年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电视摄影专业毕业。原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曾任内蒙古电视台副台长。

    40年来,他走遍内蒙古额尔古纳河两岸、巴丹吉林和腾格里大沙漠,拍摄了50 余部(集)专题和电视纪录片。他拍摄的《沙漠散记》、《草原散记》、《驯鹰散记》、《大漠之歌》等作品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深厚的赤子之情,对蒙古民族游牧狩猎文化进行了深度的解读,让世人了解、认识沙漠和草原的感人魅力及深层内涵,成为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他拍摄的许多作品中的珍贵镜头都成了人们认识草原、回眸草原的永恒画面。他在作品中充满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自豪,谱写着民族的史诗般的生活情景和生存环境,真实地记录了草原的沧桑变化和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草原、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透过这些作品,人们感受到草原的生动与深沉,更带给人们对草原游牧文化的留恋忘怀与深层思考。学界根据他从80年代主创“三记一歌”经典作品,到90年代《寻找都仁扎那》、《温都根查干》、《金色的圣山》,再到21世纪初作为出品人制作的《驼觞》、《印象蒙古》等作品,认为额尔德尼是“记录草原”系统工程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他的作品曾获得4项国际大奖,1993年捧回全国新闻出版界最高奖项———首届韬奋新闻奖杯。2009年又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个名人”。

    我是内蒙古大学教师,离开故乡奈曼旗58年。内蒙古大学奈曼籍教学科研人员有10多位,其中教授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人。像蒙藏文学关系及蒙古僧侣藏文文学研究专家额尔敦白音教授钻入古藏语文献宝库,攫取蒙古高僧喇嘛藏文诗学著作并进行大量翻译和释评工作,给当代人提供了很多珍贵研究资料,今又跑遍东西方各国翻译评介出版了奈曼托音占布拉道尔吉传,填补了蒙古医药学研究的一大空白;语言学专家巴达玛敖德斯尔教授潜心钻研,攻坚蒙汉机器翻译系统中的核心技术———蒙汉两种语言的短语转换规则取得了优异成果,为解决蒙汉机器翻译这一信息处理中“最终难点积蓄地”近了一步。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都有奈曼籍尖子学人,像内农大治沙专家那顺教授,内师大经济学家乌日陶格套教授、青年美术家乌日切夫教授,在经济学、农林学和艺术界颇具名望。

    还有创意摄影家东·哈达、计算机专家包文海和蒙文手机开发人梁金宝,他们为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桑梓英才)奈曼旗文化名人述略
  •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原哲里木盟)西南部,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北票市接壤,西与自治区赤峰市的敖汉旗、翁牛特旗毗邻,东边和北边与本市库伦旗和开鲁县相连。这里因出土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及其银丝网衣、镏金冠、金质面罩、镏金刻花的银靴、墓志、壁画而闻名世界。世人瞩目的全区仅存的清代蒙古王府完整无损地坐落在旗政府所在地大沁塔拉镇。据网上公布资料,全旗人口419437人,其中蒙古族141648人,占总人口33.8%2008年全旗国民经济总产值达69.67亿元,人均收入3896.00元;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农牧民生活明显改善。

    奈曼旗人杰地灵,自古就是尊重知识,培养后代,出人才的地方。1636年建旗以来,这里有不少奈曼文人为本旗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建设做出过诸多贡献。我曾读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时任奈曼旗宣传部门一位领导的短文。他说:“只有真正了解这方热土,了解她的昨天和过去,才能真正地热爱她,也才能去用心血更加努力地珍惜她,建设她,发展她。”他讲得好,我有同感。本着这一认识,我在本次以研讨奈曼·托音占布拉道尔吉为重点内容的学术会议上,简略介绍一下奈曼旗历史上的几位突出贡献的文化人和当今学界出类拔萃的后起之秀。

    蒙(藏)医药学大师奈曼托音

    奈曼托音·占布拉道尔吉,是一位十九世纪初蒙(藏)文坛享有声望的大学问家。他1792年生于奈曼王府,1855年在西藏拉萨仙逝。在世的64年佛事生涯中涉足大小五明,对显宗密宗教理教义无不顾及;更是一位蒙(藏)医药学大师,著有传世佳作。系统全面考究蒙(藏)医药,统一规范了蒙(藏)医药材,对药类药种、药效功能、采集制炼办法及用药行医要领,都有专书立说,为后世留下极其丰富的民族医药学遗产。他淡泊名利,潜心修读,集哲学、医学、文学于一身,用诗的语言和诗的韵律行文杜撰,有冠名《山经》之诗文专辑。

    奈曼托音,是奈曼旗第九任札萨克多罗达尔汉君王巴勒楚克之子,排行老二,其兄阿完都洼底扎布为奈曼旗札萨克第十任王爷。占布拉道尔吉是他受戒前的乳名,受戒后其宗师授予他业喜东日布坚赞的法名。因为他是贵族出身的喇嘛,原籍又是奈曼旗,所以二百余年来世人习惯上称他为“奈曼托音”。奈曼托音的文集作者在世时在拉萨刊行过。有不少著作也以多种抄本形式分散在国内外各大寺院和名医手中。《无误蒙药鉴》,是他蒙()医药学重要著作,其蒙译本在内蒙古自治区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到现今已几次再版;在西藏、青海、甘肃、新疆、辽宁等地都有蒙藏两种文本广为流传,使用至今。蒙古国、俄罗斯、德国、印度等国有各种译文版本在刊行,在学术界、医学界引起重视和研究。原文用藏文写作,用汉字计算约22万言。全书除绪论和拔诗外,内文4大章,将蒙(藏)药分824支,对879种具体药材做蒙藏梵语名词合璧,配599幅原物插图,一一说明其产地区域、外貌形状、药性质地、功能疗效、入药成分以及各类药物的采集季节和制炼程序,一方面界定明确了蒙(藏)药物治病救人要领,另一方面纠正和规范了当时比较混乱的蒙(藏)医药界药材学市场应用药典。该书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四部医典》“根部原理”,论述了医生在诊断确诊疾病时所持的理论依据和操作程序,并附图说明外科医治器具和穴位灸疗指导。这是一部广揽前人研究著述而又经作者刻苦实践而产生的积聚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术著作。因此,蒙古国资深教授L·呼日勒巴特尔博士称奈曼托音的《无误蒙药鉴》是一部蒙(藏)医药专业“权威教科书”。对其学术价值和医学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医大师扎布先生有过一段精辟论述。他在《蒙古学百科全书·医药卷》卷首综述文章中指出:“占布拉道尔吉的《无误蒙药鉴》等著作是在蒙医药学不同历史发展中产生的理论代表作,它用其自身的特色促进了蒙医药学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开创了蒙医药学发展的新时期。”国家和自治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占布拉道尔吉及其医学著述的研究和整理。20094月“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评选委员会”联合社会各界力量,经过半年多的全国性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奈曼托音·占布拉道尔吉为“在科技事业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之一,举办了隆重的肖像揭幕及肖像赠送仪式,将精心设计制作的包括奈曼托音在内的蒙古族十大科学家肖像免费赠送给全国八省区蒙古语学校,向社会予以广泛宣传和推荐。

    东蒙古文化名人卜贺克什格

    卜贺克什格,奈曼旗蒙古褡禄氏人,是蒙古民族新文化启明先驱者。他生于1902年,1943年在开鲁去世。清末民初,蒙古姓氏套用汉族百家姓时褡禄氏意译为“梁”姓。因此,他汉名叫梁玉岚,字萃轩。

    1915年,卜贺克什格入奈曼旗大营子民办小学读书,在那里学习四年之后转入土默特旗三座塔中学即直隶省朝阳中学学习。1922年中学毕业,第二年考入北平私立俄文专科学校法律专业。19286月,卜贺克什格毕业于国立北平法政大学。卜贺克什格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新旧政权制度交替,社会大变革大转型之时,民主与非民主,革命与反革命极其尖锐搏斗的时期;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领土,加速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进程之际。等卜贺克什格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时,国难当头,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全面实施吞并中国东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罪恶活动。当时的北平,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卜贺克什格完成了学业,目睹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危险局面,便逐步形成了他救国救民的进取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他接受过进步师长之反帝爱国教育,追求新文化、新思想,尤其后来接触那些进步政党及其先进人物之后,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他意识要走民族民主主义奋斗的人生之路。然而,经过几次改革实践,拼搏之举却受到社会种种打击,最后连自己的家长都无法宽容的尴尬结局,于是他选择了 “教育民众”“文化救国”的奋斗目标。

    卜贺克什格是奈曼旗乌陵嘎协理之次子,自幼学习掌握蒙、汉、满语,后又攻读日、俄、英文,学业成绩相当优秀。19261月正直农历丙寅年腊月,他召集在北平学习的几位家乡的同学组织了一个蒙古文学研究会即“蒙文学会”,并制订一份《蒙文学会章程》。这个学会成立之后,组织会员进行学术活动,出版蒙文书籍,创办蒙文杂志《丙寅》,发表由会员撰编之小说、诗歌、小品、民间文艺和文化动态,为“唤起愚昧落后的蒙古民族”金钟长鸣,拉开了蒙古族新文化运动的大旗。由于资金不足和时局动荡,后来人员逐步四散,这份刊物出了3期,被迫停刊。时隔10年,1934年作为“蒙文学会”的理事长卜贺克什格在伪满洲国腹地兴安西省再次扛大旗,在日本人眼皮底下不但恢复《丙寅》杂志,而且做大做强,至1943年他去世为止共出版了710期《丙寅》,篇幅加大,内容扩充,旗帜鲜明地为民说话。卜贺克什格是有心人,他在开鲁开办石印印刷厂,夜以继日地出书印书达数十种之多。不但保证杂志的如期出版,而且第一次全新全方位推出文学大师尹湛纳希及其名著,搜集出版了他的《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长篇小说;推出蒙古民族历史文献,印刷出版了《蒙古源流》、《蒙古秘史》等古典要籍;提倡民族文学的原创意向,印刷出版了《蒙古古今小说》、《视察日本教育日记》、《成吉思汗祝赞词》;学习张扬兄弟民族优秀文作,翻译出版《水浒传》、《猫探》等等。卜贺克什格不但主张民族历代文艺作品的抢救,而且自己也着手收集奈曼、克什克腾等旗民间故事、谚语、谜语和婚嫁祝颂词,辑录公示了民间流传的清末爱国将领《僧格林沁之歌》。在《丙寅》杂志上他陆续发表颇具见底的文学主张,号召和鼓励蒙古文人用母语创作。也重视翻译事业,连续发表“蒙日翻译词汇”,出版发行《新词典》等语言学工具书。据其子女回忆,卜贺克什格自己也进行过文学创作,其书爱情小说一直保存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更有甚者,他对沦陷区民族民众教育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应时任伪满洲国蒙政部当科长的老同学那木海扎布先生之邀,卜贺克什格前来兴安西省任文教科长。1935年他随团赴日本和朝鲜参观学习那里的大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和各种专业学校。视察中,他了解到贫穷落后的内蒙古地区不但被帝国主义列强占领凌辱,而且在文化教育上同日本本土高度发展的现实存在着巨大落差,便产生了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发展蒙古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决心。回国后他利用工作之便,在“蒙文学会”名下建立了“蒙文学会附属小学”,接着又成立了“蒙文学会附设蒙古民众讲习所”,为蒙古族教育事业培养师资和为读不起书而已经超龄辍学的青年创造了学习的机会。继而他又在开鲁地区筹建“开路第一国民高等学校”(1938)、“开路第二国民高等学校”(1939),自己还兼任过校长。据资料记载,他任文教科长之时的1939年兴安西省有国民高等学校蒙汉各一所,蒙文专业学校一所,蒙文初级师范学校一所,国民优级学校蒙文7所、汉文13所,国民学校蒙文科7所、汉文科61所,国民学舍蒙文科2所、汉文科163所。这些学校大约能招收当时适龄儿童的25%左右的人入学。

    卜贺克什格无论搞文化宣传还是办学教育,他大多靠社会力量进行集资募捐,尽职尽责,锲而不舍,从不向日本侵略者祈求施舍。早在20年代末,在北平筹办“蒙文学会”及其附属刊物《丙寅》时,他只靠自己筹集到的125元微薄捐款完成此事的。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40年代贯穿于他所有公益事业,那些“学会附属小学”和“附设民众讲习所”其学费和教材费几乎都是向社会募集到的。卜贺克什格还有一个值得颂扬的地方,事业全靠自己的勤奋劳动而开展。20年代末在北平的日子,卜贺克什格的生活极其困难,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他到美国人和德国人那里去教蒙文蒙语。当获知德国大使馆馆藏一部国内失散的蒙古文古籍《蒙古源流》后,他用教书所得作为代价通过跟他学习蒙古文的德国学人雷星先生借出此书来,如饥似渴,日夜抄录,日后在开鲁石印出版。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得知尹湛纳希著作散落在土默特、蒙古镇、奈曼三旗交界地区,就请希冷阿先生前去租借,往返数次,用几年的时光石印出版了《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留给后人。

    蒙古族文史专家戈瓦

    戈瓦是二十世纪蒙古族大史学家、文学家、翻译家,是著名的教育文化组织活动家。他19221月出生于奈曼旗沙日好来苏木,19923月病逝在呼和浩特市。早年毕业于兴安学院和长春政法大学经济学专业。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投入到全国解放战争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在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在任内蒙古师范学院领导时对该院初期建设特别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所有师范教育专业开设蒙汉两种语言文字授课制度的确立贡献了自己全部精力和智慧。后来调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负责人期间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成立和民族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付出过难以忘怀的劳动。他官员学者兼身,在繁重的党政工作之余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工作,对内蒙古的蒙古史学学科和蒙古文献学学科的建设作了开拓与奠基性的工作。

    戈瓦,全名叫戈瓦扎木苏,在著述与译书时常用“甲乙木”、“道润梯步”等笔名。他出身名门,读私塾,读中学,读大学,有深厚的蒙古语文和汉语文根基,后又深造满语和日语,通晓蒙汉满日四种语言。他以书为友,以读为快,锲而不舍地在古蒙古史、古蒙古语文献和匈奴史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巨大学术成就。1978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戈瓦托着他“嘴歪、腰歪、腿歪”的三歪躯体编写出版了《新译简注“蒙古秘史”》,1980年又出版《新译校注“蒙古源流”》。19801981年间,他注释出版了13本蒙古古典文学作品选(《蒙古秘史》节选本、《蒙古源流》节选本和《黄金史纲》节选本)。1985年、1989年整理加注出版了《维拉特法典》,《喀尔喀法典》,1990年编写出版了《成吉思汗用兵战术》。晚年又编写了《匈奴语词汇注释》一书。在这些著作中,他超出了以往学术界只限于古文献阐释考究模式,在蒙古古代社会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审视其阶级关系与社会性质问题,国家形态与军事战略战术问题,探寻蒙古古代社会形成发展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性质等重大理论课题。

    戈瓦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早在1963年他率先翻译出版尹湛纳希长篇小说《一层楼》,使国内外的广大读者了解了蒙古民族的古代文学。1992年他撰写出版了蒙古族历史长篇小说《太阳罕传》。

    著名民间艺术家宝石柱

    宝石柱,佛像泥塑、绘制、剪纸、美术创作艺术家。祖籍土默特右旗,博尔只斤氏,1911年生。8岁随父迁至奈曼旗,1989年去世,为奈曼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奋斗近70年,是地道的奈曼人。他从16岁开始拜师学习画佛塑像技艺,20岁脱离师傅步入独立从事画匠生涯。他走遍奈曼旗大小24所寺庙,也踏入奈曼王府和邻近旗县庙堂作画。据他自己回忆:自1931年至1945年间为这些寺庙及王府衙门塑佛造像数百尊,绘制佛像、王爷画像以及庙堂王府壁画上千幅。

    他的艺术创作分三类。一类是泥塑,以能记得住名称的有为大沁庙、衙门庙、保尔和绍庙、库伦旗绰尔吉庙做过大小20余尊佛祖塑像;“文化大革命”中成功仿制了《收租院》塑像。可称其塑像之代表。二类是美术创作画,以大沁庙释迦牟尼画像(10幅)、《蒙古族民间图案》(130幅)、《佛舞图》为代表。三是剪纸艺术,以《安代舞》、《接羊羔》、《围猎》为代表。其人物泥塑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生活画面真实而富有想象,构思独特,笔墨细腻。他的绘画作品,以其独特魅力多次在吉林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出并收藏。画家本人也当选内蒙古自治区模范工作者(1955),出席全区宣传文教战线群英会(1959)。记得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原哲里木盟蒙文编译室(今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之前身)有位老编辑手捧宝石柱佛像画本集到自治区有关单位寻求资助,以期出版。当时我出于好奇心曾目睹过先生高超艺术创作,深深感动。觉得他那些佛像和壁画作品集汉藏寺庙传统佛像绘制技术,又有蒙古民族生活与人物特点,使三者有机统一,予以新的艺术生命。构图新颖,色泽鲜明,艺术表现有力而熟练,颇具个性特色。

    另有历史学家那木云道尔吉、地理学家卜贺文都苏、教育家拉布哈道尔吉以及报刊学专家宝玉,都是奈曼旗籍一代文坛名人。

    奈曼旗党委和政府历来重视全旗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全旗已形成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配套的教育体系。早在90年代初已成为国家实施“燎原计划”的示范旗县。建立健全旗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文化馆、图书馆和有完整的广播电视收视转播设施。旗地方史志的建设也颇有成就。尤其赞赏的是奈曼旗人民孜孜不倦地培养教育各族学子,60多年来输送成千上万的优秀中学生到区内外高校深造,甚至国外学习。他们中的不少学子学有所获,为国家和地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大多已成栋梁之材。作为这批人的代表,这里举“韬奋奖”得主蒙古族电视艺术家额尔德尼,最合适不过了。

    额尔德尼,1948年生于奈曼旗,1977年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电视摄影专业毕业。原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曾任内蒙古电视台副台长。

    40年来,他走遍内蒙古额尔古纳河两岸、巴丹吉林和腾格里大沙漠,拍摄了50 余部(集)专题和电视纪录片。他拍摄的《沙漠散记》、《草原散记》、《驯鹰散记》、《大漠之歌》等作品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深厚的赤子之情,对蒙古民族游牧狩猎文化进行了深度的解读,让世人了解、认识沙漠和草原的感人魅力及深层内涵,成为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他拍摄的许多作品中的珍贵镜头都成了人们认识草原、回眸草原的永恒画面。他在作品中充满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自豪,谱写着民族的史诗般的生活情景和生存环境,真实地记录了草原的沧桑变化和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草原、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透过这些作品,人们感受到草原的生动与深沉,更带给人们对草原游牧文化的留恋忘怀与深层思考。学界根据他从80年代主创“三记一歌”经典作品,到90年代《寻找都仁扎那》、《温都根查干》、《金色的圣山》,再到21世纪初作为出品人制作的《驼觞》、《印象蒙古》等作品,认为额尔德尼是“记录草原”系统工程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他的作品曾获得4项国际大奖,1993年捧回全国新闻出版界最高奖项———首届韬奋新闻奖杯。2009年又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个名人”。

    我是内蒙古大学教师,离开故乡奈曼旗58年。内蒙古大学奈曼籍教学科研人员有10多位,其中教授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人。像蒙藏文学关系及蒙古僧侣藏文文学研究专家额尔敦白音教授钻入古藏语文献宝库,攫取蒙古高僧喇嘛藏文诗学著作并进行大量翻译和释评工作,给当代人提供了很多珍贵研究资料,今又跑遍东西方各国翻译评介出版了奈曼托音占布拉道尔吉传,填补了蒙古医药学研究的一大空白;语言学专家巴达玛敖德斯尔教授潜心钻研,攻坚蒙汉机器翻译系统中的核心技术———蒙汉两种语言的短语转换规则取得了优异成果,为解决蒙汉机器翻译这一信息处理中“最终难点积蓄地”近了一步。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都有奈曼籍尖子学人,像内农大治沙专家那顺教授,内师大经济学家乌日陶格套教授、青年美术家乌日切夫教授,在经济学、农林学和艺术界颇具名望。

    还有创意摄影家东·哈达、计算机专家包文海和蒙文手机开发人梁金宝,他们为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