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志鉴论坛)地方志与软实力
  • 摘要:软实力,就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包括文化、法律、制度、传媒、价值观等。地方志工作虽然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但是从综合的角度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为文化服务的,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提供系统信息,这点早已被修志实践所证明。可以说,地方志属于软实力的范畴,并且是软实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地方志   软实力   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来的。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一、地方志是软实力的范畴

    地方志是一种文化形态。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源于两汉地记,经隋唐图经而完善,至宋代基本成型,到明清已是繁荣,当今是趋于鼎盛。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指出:“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2500年前出现雏形,到1000多年前开始定型,再到60年前进入新编地方志阶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里的“出现雏形”、“开始定型”、“新编地方志阶段”,提示了地方志的三个重要阶段。将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作为一个重要阶段。事实证明,60年前开始,尤其是从30年前广泛开展的新编地方志工作,已经结出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全国出版社会主义新方志已逾8000部(册)。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地方志的性质和全国修志的基本情况。虽然说,地方志工作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但这些年的用志实践说明地方志是从综合的角度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为文化服务的,确确实实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提供了系统信息。关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编纂出版的众多志书已经是最好的说明。而这些又是文化力的表现形态。有人说“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可以说地方志属于软实力的范畴,并且是软实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盛世修志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有研究表明,中国软实力最强的时期是宋代。宋代文功武治,除了科学技术成就辉煌,如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应用与传播,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外,产生了光芒四射的文学,宋词的艺术魅力后人无法匹敌,史学的繁荣也已经到了鼎盛时期,《资治通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由于宋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在史学的推动下,盛世修志,硕果累累,使宋代的地方志进入了成型期。志书编纂之广、精品产生之多,可谓是卷帙浩博。其中著名的有《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吴郡志》、《吴郡图经续记》、《长安志》、《河南志》、《新安志》、《云间志》、《仙溪志》、《景定建康志》、《临安志》(乾道、淳祐、咸淳三志)。其中《仙溪志》、《景定建康志》“堪称方志之体”;《临安志》三志则是通过三个时期的创修与续修,逐步完善了地方志体例,尤其是咸淳年间编纂的《临安志》,被人们称为“门类横排,纵贯时间,记人载事,统合古今,甚备方志之体。”新疆方志学者钟兴麒先生指出:“后世称方志形成于宋朝,主要是指其方志体例较为完备,方志品类较为齐全,官私并修的格局已大致确立而言。”严格地说,宋代志书的快速发展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没有政治的昌明、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安居乐业,就不会有文化的快速发展,没有文化的快速发展,地方志想得到快速发展也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得知,一个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

    从古至今的世代修志都是因为有硬实力的雄厚基础方能进行,而盛世修志之时也是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代社会已进入盛世修志的重要时期,也是软实力体现的重要时期。从第一轮社会主义志书编纂出版来看,省志(通志)、市志(地州志)、县志三级志书大多已经完成,部门志、专业志也多有编纂,数量也颇丰,方志理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地方志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软实力注入了新的发展元素。当代社会是中国历史上地方志发展得最好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家号召,财力支持。在大陆施行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在硬实力的支撑下而得以全面实施。二是参加人数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0多万人,其中专职修志人员也有数万人之多。三是全国各地全面修志,不仅大陆的31个省区市修志,台湾、香港、澳门各地也开展了修志。盛世修志,不仅体现了我国的硬实力,同时也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三、编纂地方志是发展

    我国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综合性年鉴发展很快,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综合年鉴列入地方志工作范畴。地方志是“资料性文献”,年鉴是“年度资料性文献”。志书与年鉴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综合力、内容最广泛的两种资料性文献,有“百科全书”之称。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资料性文献来反映它的历史与现状;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发展的某一个时期都要通过资料性文献进行真实记录、客观反映。而地方志即是这种记录和反映的最佳工具之一。所以,我们说编纂地方志是发展软实力的基础。尽管这个命题还不十分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研究,但通过20多年的用志过程和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能力的显现,说它是软实力是有依据的。

    当前志书“资治、教化、存史”的三大作用得到充分凸现就是最好的说明。  

    首先,是对政治的资治作用。地方志是“辅治之书”,是地方官的“资政宝鉴”。目前,各级领导不仅对修志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地方领导在以志为鉴上获得了许多的裨益。在新疆,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自党中央开始对新疆选派援疆干部后,前来的援疆干部对志书和年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地编纂出版的志书和年鉴基本上满足了他们了解一地情况的需求。

    其次,是对社会的教化作用。早在1984年,董一博先生就指出:“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山川胜迹、丰饶资源、淳厚质朴的风土习尚、灿烂文化、科技发明、先进人物、革命烈士等等,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增强爱家乡、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观念,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提高精神文明素质,都是极好的教材。”地方志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记述,对于整合人民群众的力量、鼓励人民群众的士气、激发人民群众的斗志、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是存史作用。软实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地方志的存史作用,为将来的软实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软实力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结果又会被地方志所捕捉,成为文献资料而为软实力发展服务,使后人从志书记述的地方政区的综合、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料中,宏观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政府决策服务。

    地方志的作用使编纂地方志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在当前,编纂地方志仍然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四、地方志精品建设是提升

    我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各国、各地在提升软实力上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来看,其收效是十分明显的。如日本政府正在把动漫当成一个表现日本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并发扬光大,政府不少官员极力鼓吹动漫软实力的作用。而美国将发展好莱坞大片作为提升软实力的一种手段。广东省近年来将创建文化精品工程作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工程之一。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一国也好,一地也罢,都在用自己最好的、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来提升软实力,同时也说明了软实力的多元性。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国而言,发展传统文化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地方志精品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次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地方志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中华软实力等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由此可知,当代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地方志精品建设是我们地方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增强中华软实力的更为重要更为艰巨的工作。

    我们知道,地方志是“知识广博,纵横两方,千端万绪,大弥六合”的资料文献,地方志编纂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著述形式,方志文化也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类型。我国现存的全部古籍中,志书占十分之一强。就目前而言,志书(包括年鉴)已是众多书籍中的不可缺的种类,各地新华书店大多能看到上架的志书,数量是相当大的。如果我们实施地方志编修精品战略,对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尤其在新疆,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需要文化,需要地方志对新疆历史的客观真实的记述,对现实客观真实的反映,使人们了解新疆的过去,对比新疆的现在,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要有足够的认识,以感恩之心对待新疆的发展,以期盼之情展望未来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因此,地方志精品建设对于提升国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提高政治导向力、国家吸引力、文化感染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地方志精品建设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一)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志书精品建设领导小组,在自治区地方编委会的领导下,进行志书精品建设的组织工作。一是组织制定志书精品建设规划,分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三个阶段。二是定期召开方志理论研讨会,专题讨论志书精品建设方面的理论问题。三是及时召开精品志稿评审会议,帮助解决志稿中难点问题。

    (二)组织一个专业知识丰富、能及时解决问题的专家组,人员在二三十人左右(可分成若干小组)。在志书精品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志稿的评议和审定工作,帮助编写人员解决编写中的难题。同时做一些理论指导工作,包括培训班的授课、到基层单位作指导等。

    (三)确定一个志书精品建设研究体系,可以采取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解惑的方法,研究新问题。要集思广益,百家争鸣,多方探讨,择善而从,总结经验,指导实践。

    (四)志书精品建设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编纂志书或完成编纂任务上,要规模推出志书精品,逐步建立志书精品市场。

    一句话,只有精品志书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走出国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过去做得太少。

    五、向世界推广地方志是

    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当国家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之时,我们地方志工作者也应该将地方志推向世界,提高地方志的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了,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大多行业都逐步与世界接轨,提高了各自行业的国际影响力。不少部门的人员出国已是“家常便饭”。然而,地方志工作者却一直蜗居在办公室里,潜心修志,好像外部世界与我们没有关系一样。现实中,地方志工作部门是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的部门之一。笔者认为,地方志工作部门及地方志工作者应该加大与世界各地的交往,发挥地方志优势,将中国优秀文化推向世界。

    据相关资料,不少国家及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志书是很有兴趣的。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搜集了大量的中国编纂出版的志书,一些国家的学者在著述中引用了我们志书中的资料。如果我们能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将志书逐渐推向国外,让世界通过志书了解我们的地方区域情况,这是件利国、利地方、利民众的好事情。

    况且,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形态就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和认可程度。地方志是中国的特有产物,是我们的文化资本之一。它所产生的吸引力是超出一般的文化产物的,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它、宣传它,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志书走出国门,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的同时提高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如是说。

    六、结语

    由于人们认识能力不同,所处的环境各异,对软实力的认识有深有浅。对于我们这些只知埋头修志的人而言,对软实力概念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楚,尤其是关于地方志与软实力的关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地方志与软实力是一个全新的命题,笔者也仅仅是知其皮毛而已。20117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张国梁率检查组检查自治区厅局单位的地方志工作。检查中,张国梁多次谈到地方志与软实力问题。于是,笔者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翻阅了一些资料,对软实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对于文化软实力作了一定的了解探讨,并结合多年对地方志的理解和对地方志工作的了解,于是写了这篇文章,谈了个人的认识和看法,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实为抛砖引玉。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地方志与软实力
  • 摘要:软实力,就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包括文化、法律、制度、传媒、价值观等。地方志工作虽然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但是从综合的角度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为文化服务的,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提供系统信息,这点早已被修志实践所证明。可以说,地方志属于软实力的范畴,并且是软实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地方志   软实力   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来的。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一、地方志是软实力的范畴

    地方志是一种文化形态。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源于两汉地记,经隋唐图经而完善,至宋代基本成型,到明清已是繁荣,当今是趋于鼎盛。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指出:“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2500年前出现雏形,到1000多年前开始定型,再到60年前进入新编地方志阶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里的“出现雏形”、“开始定型”、“新编地方志阶段”,提示了地方志的三个重要阶段。将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作为一个重要阶段。事实证明,60年前开始,尤其是从30年前广泛开展的新编地方志工作,已经结出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全国出版社会主义新方志已逾8000部(册)。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地方志的性质和全国修志的基本情况。虽然说,地方志工作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但这些年的用志实践说明地方志是从综合的角度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为文化服务的,确确实实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提供了系统信息。关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编纂出版的众多志书已经是最好的说明。而这些又是文化力的表现形态。有人说“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可以说地方志属于软实力的范畴,并且是软实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盛世修志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有研究表明,中国软实力最强的时期是宋代。宋代文功武治,除了科学技术成就辉煌,如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应用与传播,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外,产生了光芒四射的文学,宋词的艺术魅力后人无法匹敌,史学的繁荣也已经到了鼎盛时期,《资治通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由于宋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在史学的推动下,盛世修志,硕果累累,使宋代的地方志进入了成型期。志书编纂之广、精品产生之多,可谓是卷帙浩博。其中著名的有《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吴郡志》、《吴郡图经续记》、《长安志》、《河南志》、《新安志》、《云间志》、《仙溪志》、《景定建康志》、《临安志》(乾道、淳祐、咸淳三志)。其中《仙溪志》、《景定建康志》“堪称方志之体”;《临安志》三志则是通过三个时期的创修与续修,逐步完善了地方志体例,尤其是咸淳年间编纂的《临安志》,被人们称为“门类横排,纵贯时间,记人载事,统合古今,甚备方志之体。”新疆方志学者钟兴麒先生指出:“后世称方志形成于宋朝,主要是指其方志体例较为完备,方志品类较为齐全,官私并修的格局已大致确立而言。”严格地说,宋代志书的快速发展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没有政治的昌明、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安居乐业,就不会有文化的快速发展,没有文化的快速发展,地方志想得到快速发展也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得知,一个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

    从古至今的世代修志都是因为有硬实力的雄厚基础方能进行,而盛世修志之时也是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代社会已进入盛世修志的重要时期,也是软实力体现的重要时期。从第一轮社会主义志书编纂出版来看,省志(通志)、市志(地州志)、县志三级志书大多已经完成,部门志、专业志也多有编纂,数量也颇丰,方志理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地方志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软实力注入了新的发展元素。当代社会是中国历史上地方志发展得最好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家号召,财力支持。在大陆施行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在硬实力的支撑下而得以全面实施。二是参加人数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0多万人,其中专职修志人员也有数万人之多。三是全国各地全面修志,不仅大陆的31个省区市修志,台湾、香港、澳门各地也开展了修志。盛世修志,不仅体现了我国的硬实力,同时也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三、编纂地方志是发展

    我国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综合性年鉴发展很快,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综合年鉴列入地方志工作范畴。地方志是“资料性文献”,年鉴是“年度资料性文献”。志书与年鉴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综合力、内容最广泛的两种资料性文献,有“百科全书”之称。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资料性文献来反映它的历史与现状;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发展的某一个时期都要通过资料性文献进行真实记录、客观反映。而地方志即是这种记录和反映的最佳工具之一。所以,我们说编纂地方志是发展软实力的基础。尽管这个命题还不十分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研究,但通过20多年的用志过程和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能力的显现,说它是软实力是有依据的。

    当前志书“资治、教化、存史”的三大作用得到充分凸现就是最好的说明。  

    首先,是对政治的资治作用。地方志是“辅治之书”,是地方官的“资政宝鉴”。目前,各级领导不仅对修志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地方领导在以志为鉴上获得了许多的裨益。在新疆,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自党中央开始对新疆选派援疆干部后,前来的援疆干部对志书和年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地编纂出版的志书和年鉴基本上满足了他们了解一地情况的需求。

    其次,是对社会的教化作用。早在1984年,董一博先生就指出:“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山川胜迹、丰饶资源、淳厚质朴的风土习尚、灿烂文化、科技发明、先进人物、革命烈士等等,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增强爱家乡、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观念,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提高精神文明素质,都是极好的教材。”地方志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记述,对于整合人民群众的力量、鼓励人民群众的士气、激发人民群众的斗志、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是存史作用。软实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地方志的存史作用,为将来的软实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软实力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结果又会被地方志所捕捉,成为文献资料而为软实力发展服务,使后人从志书记述的地方政区的综合、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料中,宏观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政府决策服务。

    地方志的作用使编纂地方志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在当前,编纂地方志仍然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四、地方志精品建设是提升

    我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各国、各地在提升软实力上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来看,其收效是十分明显的。如日本政府正在把动漫当成一个表现日本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并发扬光大,政府不少官员极力鼓吹动漫软实力的作用。而美国将发展好莱坞大片作为提升软实力的一种手段。广东省近年来将创建文化精品工程作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工程之一。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一国也好,一地也罢,都在用自己最好的、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来提升软实力,同时也说明了软实力的多元性。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国而言,发展传统文化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地方志精品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次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地方志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中华软实力等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由此可知,当代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地方志精品建设是我们地方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增强中华软实力的更为重要更为艰巨的工作。

    我们知道,地方志是“知识广博,纵横两方,千端万绪,大弥六合”的资料文献,地方志编纂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著述形式,方志文化也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类型。我国现存的全部古籍中,志书占十分之一强。就目前而言,志书(包括年鉴)已是众多书籍中的不可缺的种类,各地新华书店大多能看到上架的志书,数量是相当大的。如果我们实施地方志编修精品战略,对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尤其在新疆,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需要文化,需要地方志对新疆历史的客观真实的记述,对现实客观真实的反映,使人们了解新疆的过去,对比新疆的现在,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要有足够的认识,以感恩之心对待新疆的发展,以期盼之情展望未来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因此,地方志精品建设对于提升国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提高政治导向力、国家吸引力、文化感染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地方志精品建设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一)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志书精品建设领导小组,在自治区地方编委会的领导下,进行志书精品建设的组织工作。一是组织制定志书精品建设规划,分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三个阶段。二是定期召开方志理论研讨会,专题讨论志书精品建设方面的理论问题。三是及时召开精品志稿评审会议,帮助解决志稿中难点问题。

    (二)组织一个专业知识丰富、能及时解决问题的专家组,人员在二三十人左右(可分成若干小组)。在志书精品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志稿的评议和审定工作,帮助编写人员解决编写中的难题。同时做一些理论指导工作,包括培训班的授课、到基层单位作指导等。

    (三)确定一个志书精品建设研究体系,可以采取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解惑的方法,研究新问题。要集思广益,百家争鸣,多方探讨,择善而从,总结经验,指导实践。

    (四)志书精品建设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编纂志书或完成编纂任务上,要规模推出志书精品,逐步建立志书精品市场。

    一句话,只有精品志书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走出国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过去做得太少。

    五、向世界推广地方志是

    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当国家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之时,我们地方志工作者也应该将地方志推向世界,提高地方志的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了,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大多行业都逐步与世界接轨,提高了各自行业的国际影响力。不少部门的人员出国已是“家常便饭”。然而,地方志工作者却一直蜗居在办公室里,潜心修志,好像外部世界与我们没有关系一样。现实中,地方志工作部门是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的部门之一。笔者认为,地方志工作部门及地方志工作者应该加大与世界各地的交往,发挥地方志优势,将中国优秀文化推向世界。

    据相关资料,不少国家及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志书是很有兴趣的。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搜集了大量的中国编纂出版的志书,一些国家的学者在著述中引用了我们志书中的资料。如果我们能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将志书逐渐推向国外,让世界通过志书了解我们的地方区域情况,这是件利国、利地方、利民众的好事情。

    况且,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形态就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和认可程度。地方志是中国的特有产物,是我们的文化资本之一。它所产生的吸引力是超出一般的文化产物的,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它、宣传它,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志书走出国门,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的同时提高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如是说。

    六、结语

    由于人们认识能力不同,所处的环境各异,对软实力的认识有深有浅。对于我们这些只知埋头修志的人而言,对软实力概念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楚,尤其是关于地方志与软实力的关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地方志与软实力是一个全新的命题,笔者也仅仅是知其皮毛而已。20117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张国梁率检查组检查自治区厅局单位的地方志工作。检查中,张国梁多次谈到地方志与软实力问题。于是,笔者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翻阅了一些资料,对软实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对于文化软实力作了一定的了解探讨,并结合多年对地方志的理解和对地方志工作的了解,于是写了这篇文章,谈了个人的认识和看法,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实为抛砖引玉。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