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珍珠滩)在沙漠故乡领略最美
  • 题 记

    既然有天堂草原,就应该有天堂大漠,巴丹吉林之于这个名讳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对我这个写了一辈子沙漠的人,天堂大漠自然是我心中的圣殿了。而对于阿拉善右旗呢,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沙都了。

     

    这是沙漠的故乡。

    在阿拉善右旗行走,走三步就有两步踩在沙子里,绵软绵软的。

    曾经爱也沙漠,恨也沙漠。

    过去见了那些陡峭的沙浪沙峰,让人望而生畏,抱怨挡住了出行的道路,没曾想现在皆成了风景。说起巴丹吉林,阿右旗人的眼睛里会顿时放光,充满了柔情和蜜意。

    这也叫转变观念吧,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曾几何时,人们还谈沙色变。而这座举世闻名的沙漠呢,也“养在深闺人未识”。

    是必鲁特沙峰,擎起沙漠世界第一高度。

     

    阿右旗7.3万平方公里的幅员,巴丹吉林占了4.4万平方公里,其余4000多平方公里在额济纳境内。

    巴丹吉林,就是阿右旗人的衣食父母。

    给了我们大膘骟驼、肉苁蓉、锁阳、甘草、麻黄。

    给了我们盐湖、芒硝、卤虫。还有沙狐,蜥蜴,猪獾。

    说起吃的,沙葱,沙芥,沙米凉粉,沙米调和,是一个也不能少。

    还嫌少吗?

    当她的乳汁快要流尽,乳房日渐干瘪时,又奉献出了她的芳容和丰腴的躯体。

    美丽的沙漠资源成了21世纪的开发、消费热点。它的旅游价值是阿右旗人一棵永远常青的摇钱树,它的沙产业链条上的终端产品和衍生产品令人垂涎。

    沙漠,21世纪用黄金打造的地域和空间。人们在城市里待久了,压迫了,疲惫了,便想寻找放松,寻找辽阔,寻找新鲜,沙漠便成了他们的追逐

     

    巴丹吉林是沙漠世界一道诱人的风景,沙漠家族中的极品。较之巴丹吉林的高耸、险峻、名气,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甚至毛乌素,则只能算是毛毛雨了。

    1971年,我是第一次不知深浅地闯进巴丹吉林西北部,且是真正意义的腹地。这次出行也影响我的一生,特别是我的文学人生。从此,也开始了我近半个世纪的沙漠之旅和与沙漠的不解之缘。当时看到的还是未曾被人类惊动的原汁原味。麻皮蜥蜴见了人也不跑,两只小眼睛凝视着不速之客;而沙狐子,也不怎么狡猾,倒是牧民的夹脑(蒙语哈呼),让它们防不胜防,饱尝皮肉之苦。

    巴丹吉林那时是一幅未曾展开的国画,除了沙脊上有一两行驼踪几粒驼粪外,光滑得像少女的皮肤一样,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了,饱满得不能再饱满了。上帝画下的曲线,便由此而来。也就是从那时,我开始写作沙漠,开始了巴丹吉林的全攻略。其中散文《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上帝画下的曲线》发表在2006年第十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走进了我国地理学科的最高殿堂,随之巴丹吉林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沙漠,让我欣喜若狂。其实,我写的《阿拉善三部曲》,相当的篇什都是写沙漠和阿拉善右旗的。

     

    在沙漠中行走,首选的交通工具应该是骆驼,这种被甘肃天水人称做“马肿背”的反刍类偶蹄动物,晓行夜宿,是真正的漠中骄子。

    只有骑在驼背上,蹒跚在沙浪里,才能感受到沙漠真实的况味,真切的意境,悠闲的风光和博大的内涵。上坡时要爬在或抱着驼峰,下坡时要夹紧双腿,后仰脊背紧靠驼峰,随着沙浪起伏,不断调整骑姿。

    这时真不知道是你驾驭骆驼,还是骆驼驾驭你。

    驼背上展开的视野,是原生态的视野和草根的视野,是驾车族们永远感受不到的。

    你坐在越野车上,只能是速度和坡度的比拼了,收获的也只能是刺激和尖叫了。让你有了感觉你就喊,而沙漠的真味与蕴涵你就体会不到了,也被省略了。如果当年范长江坐车西行,他是无论如何写不出轰动一时的《塞上行》的。

    而沙漠的音乐,便是风中的吟唱,情到极致,便演绎出最为悲壮的高潮——用沙尘暴来宣泄自己。

    许多第一次来巴丹吉林的人,从感受寂静无声开始,触摸时空大段的留白,充分体验沙漠内在的感情起伏,那是一种大自然深处的天籁之音,也是一个永远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梦境。

     

    在巴丹吉林行走了一天,累了、饿了,骆驼也快走不动了。

    先卸垛子,再把骆驼绊住或拴在草边让辛苦了一天的伙计吃草。其后,便是我们自己的肚子了,当地土著叫吃肚子,吃肚子的语法结构类似肉夹馍,应该读作“肚子吃”,很让外国人学汉语如入云里雾里。

    其后便是拣柴禾,拣那种发白了的,干枯了的霸王、梭梭,毛毛柴是不经烧的,小心燎了眉毛。

    附近如果没有水源,就要拿出那种圆柱状的装满备用水的铜茶壶(现在已不多见了),先烧一壶滚烫的砖茶,黄亮黄亮的,飘逸着砖茶特有的香味。

    然后拿出煮好的羊肉、驼肉、血灌肠,这些都装在褡裢里的布口袋,布口袋装肉透气保鲜还不变味。这个时候火已燃到九成,近乎木炭的水准。你把羊肉、血灌肠挂在火枝上炙烤。此时明火已熄灭,全是红红的柴炭,血肠黑驴子滋巴滋巴地响着,滴着油珠子,香味被炙烤了出来,这便是巴丹吉林风格的烧烤,原生态模式,美的个蛋。

    这时你就香香地吃吧,一口肉一口酒一口砖茶,香死你!

    沙漠里露宿,是一种享受。主要是享受天地间少有的那份宁静。伴着你的只有骆驼的咀嚼和风的夜曲。那个旷世之夜,你在倾听世界,世界也在倾听你。阳面是硬板床,阴面是席梦思,不过冬天要有好盖头,要有脚蹬毡,不然你就受罪去吧,当“团长”吧。去必鲁特沙峰脚下睡上一晚,你会记一辈子,想起你就会哭,感动的哭,美丽的哭。那个夜晚要想重复,比重结一次婚还难。巴丹吉林不是说进去的就能进去的,更不要说骑骆驼纵穿或横穿了。

     

    不过要过把沙漠瘾,现在比过去容易多了,我说的过去是十几年前,甚至更远。

    你要从巴音走,6个小时的车程到额肯呼都格(现巴丹吉林镇)。你要从兰新线走,去金昌火车站下车(原先的河西堡,不要下错车),坐班车也到额镇,30块钱。其实从金昌到69公里过周家井、唐家沟也没多远,一水的油路,平趟趟的,不到三个小时的车。

    下车找阿右旗的巴丹吉林旅行社,他们备有2020越野车,把你送到你想去的沙漠景点。巴丹湖、必鲁特峰、音德尔图、诺尔图,你就随便挑吧。前不久,诺尔图已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定为巴丹吉林探险大本营,你也可以开开眼界,找找刺激。

    车费一天500元左右,住宿一天也就是100元,不过随季节和客流,可以搞价,随行就市。车费可以多人分担,要是一个人走就贵了,那算包车。这里民风淳朴,你不要担心有人宰你。另外你到了巴丹吉林镇,千万不要忘了吃阿右旗的烤羊肉、肉粥和本地沙葱,细细的,实心的,沙葱中之极品,那可是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美味。吃完出来,再要上几串羊肉串,慢慢品,绝对让你感到在新疆吃多了,在西宁吃早了,在右旗吃少了,那味道你就想去吧,没吃你后悔去吧,吃了你感叹去吧。

    到了巴丹吉林,你就可以尽情放松,听世界级包勒德鸣沙,看神奇的苏敏吉林神泉,叩拜巴丹庙感受藏传佛教文化,这时你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多拍几张照片,那些照片张张都像油画,出书夸人自赏都行,还有人拿去评职称,能当硬件呢。

    晚上,宿牧人家吃蒙餐听蒙古歌喝苁蓉酒。这里有羊背子和羊头、羊蹄、羊肚、羊心、羊腰子、血肠等全套蒙古系列杂碎,都是现宰,整煮整上。你要吃就要学会用蒙古刀,割一块吃一块,特别是那种不褪肚渣的羊肚子,厚墩墩,有嚼头,味极佳。不由感叹道,在这大漠深处,竟有如此人间美食。不过必须亲自操刀,不然你就吃不出其中原味的。

     

    必鲁特沙峰是美中最美,景中极景。

    平地耸起500多米,令人耳眩目晕叹为观止。在这里你能领略到大美、大境界,大美即是不言。

    我此时还能看到那位传说中的巴岱(丹)老人,端坐在沙巅之上,微笑着,超然着,思考着,还有他脸上的鱼尾纹和手中的玉石烟锅。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以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体验、沙丘类型多样、某一种沙丘发育特别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人与沙漠和谐相处等硬件进行选美,结果巴丹吉林首起新疆塔克拉玛干,以高分高票当选中国最美的沙漠。它的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不容置疑,含金量极高。我当即把这个喜讯电话告诉了正在南方出差的时任阿右旗人民政府旗长(现阿左旗委书记)吴忠岩时,他笑了,为了这块热土,这位土生土长的父母官对这个结果已经期盼得太久太久。现在,这个旗用创新思路,为一座沙漠年年举办盛大节日,这是在我国甚至全世界唯一的沙漠节。还有阿盟沙漠地质公园管理局娜仁局长,她对巴丹吉林也情有独钟,深情地说,要保护好、利用好,造福人民。前不久,见到阿右旗人民政府旗长刘晓东时,他说,要用21世纪的目光重新审视巴丹吉林,做大做强沙漠的文章,造福人民。

     

    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巴丹吉林,感受这座沙漠真正意义的魂魄和精神。

    是在牧民逶迤壮阔的驼队,还是在蒙古包深夜那锅子骆驼肉羊胡子大揪面,还是一人一驼西风古道的蹒跚前行。

    天堂大漠,我永生永世的精神家园。

    想起你,看见你,听到你,我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连同我纵情驰骋的文字和思绪。哪里还有什么郁闷、浮躁、不如意呀,全是清澈、坦然和感动了,这片宠辱不惊的天堂大漠、绝世旷野……

    (作者:内蒙古阿拉善盟文联原主席、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珍珠滩)在沙漠故乡领略最美
  • 题 记

    既然有天堂草原,就应该有天堂大漠,巴丹吉林之于这个名讳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对我这个写了一辈子沙漠的人,天堂大漠自然是我心中的圣殿了。而对于阿拉善右旗呢,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沙都了。

     

    这是沙漠的故乡。

    在阿拉善右旗行走,走三步就有两步踩在沙子里,绵软绵软的。

    曾经爱也沙漠,恨也沙漠。

    过去见了那些陡峭的沙浪沙峰,让人望而生畏,抱怨挡住了出行的道路,没曾想现在皆成了风景。说起巴丹吉林,阿右旗人的眼睛里会顿时放光,充满了柔情和蜜意。

    这也叫转变观念吧,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曾几何时,人们还谈沙色变。而这座举世闻名的沙漠呢,也“养在深闺人未识”。

    是必鲁特沙峰,擎起沙漠世界第一高度。

     

    阿右旗7.3万平方公里的幅员,巴丹吉林占了4.4万平方公里,其余4000多平方公里在额济纳境内。

    巴丹吉林,就是阿右旗人的衣食父母。

    给了我们大膘骟驼、肉苁蓉、锁阳、甘草、麻黄。

    给了我们盐湖、芒硝、卤虫。还有沙狐,蜥蜴,猪獾。

    说起吃的,沙葱,沙芥,沙米凉粉,沙米调和,是一个也不能少。

    还嫌少吗?

    当她的乳汁快要流尽,乳房日渐干瘪时,又奉献出了她的芳容和丰腴的躯体。

    美丽的沙漠资源成了21世纪的开发、消费热点。它的旅游价值是阿右旗人一棵永远常青的摇钱树,它的沙产业链条上的终端产品和衍生产品令人垂涎。

    沙漠,21世纪用黄金打造的地域和空间。人们在城市里待久了,压迫了,疲惫了,便想寻找放松,寻找辽阔,寻找新鲜,沙漠便成了他们的追逐

     

    巴丹吉林是沙漠世界一道诱人的风景,沙漠家族中的极品。较之巴丹吉林的高耸、险峻、名气,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甚至毛乌素,则只能算是毛毛雨了。

    1971年,我是第一次不知深浅地闯进巴丹吉林西北部,且是真正意义的腹地。这次出行也影响我的一生,特别是我的文学人生。从此,也开始了我近半个世纪的沙漠之旅和与沙漠的不解之缘。当时看到的还是未曾被人类惊动的原汁原味。麻皮蜥蜴见了人也不跑,两只小眼睛凝视着不速之客;而沙狐子,也不怎么狡猾,倒是牧民的夹脑(蒙语哈呼),让它们防不胜防,饱尝皮肉之苦。

    巴丹吉林那时是一幅未曾展开的国画,除了沙脊上有一两行驼踪几粒驼粪外,光滑得像少女的皮肤一样,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了,饱满得不能再饱满了。上帝画下的曲线,便由此而来。也就是从那时,我开始写作沙漠,开始了巴丹吉林的全攻略。其中散文《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上帝画下的曲线》发表在2006年第十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走进了我国地理学科的最高殿堂,随之巴丹吉林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沙漠,让我欣喜若狂。其实,我写的《阿拉善三部曲》,相当的篇什都是写沙漠和阿拉善右旗的。

     

    在沙漠中行走,首选的交通工具应该是骆驼,这种被甘肃天水人称做“马肿背”的反刍类偶蹄动物,晓行夜宿,是真正的漠中骄子。

    只有骑在驼背上,蹒跚在沙浪里,才能感受到沙漠真实的况味,真切的意境,悠闲的风光和博大的内涵。上坡时要爬在或抱着驼峰,下坡时要夹紧双腿,后仰脊背紧靠驼峰,随着沙浪起伏,不断调整骑姿。

    这时真不知道是你驾驭骆驼,还是骆驼驾驭你。

    驼背上展开的视野,是原生态的视野和草根的视野,是驾车族们永远感受不到的。

    你坐在越野车上,只能是速度和坡度的比拼了,收获的也只能是刺激和尖叫了。让你有了感觉你就喊,而沙漠的真味与蕴涵你就体会不到了,也被省略了。如果当年范长江坐车西行,他是无论如何写不出轰动一时的《塞上行》的。

    而沙漠的音乐,便是风中的吟唱,情到极致,便演绎出最为悲壮的高潮——用沙尘暴来宣泄自己。

    许多第一次来巴丹吉林的人,从感受寂静无声开始,触摸时空大段的留白,充分体验沙漠内在的感情起伏,那是一种大自然深处的天籁之音,也是一个永远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梦境。

     

    在巴丹吉林行走了一天,累了、饿了,骆驼也快走不动了。

    先卸垛子,再把骆驼绊住或拴在草边让辛苦了一天的伙计吃草。其后,便是我们自己的肚子了,当地土著叫吃肚子,吃肚子的语法结构类似肉夹馍,应该读作“肚子吃”,很让外国人学汉语如入云里雾里。

    其后便是拣柴禾,拣那种发白了的,干枯了的霸王、梭梭,毛毛柴是不经烧的,小心燎了眉毛。

    附近如果没有水源,就要拿出那种圆柱状的装满备用水的铜茶壶(现在已不多见了),先烧一壶滚烫的砖茶,黄亮黄亮的,飘逸着砖茶特有的香味。

    然后拿出煮好的羊肉、驼肉、血灌肠,这些都装在褡裢里的布口袋,布口袋装肉透气保鲜还不变味。这个时候火已燃到九成,近乎木炭的水准。你把羊肉、血灌肠挂在火枝上炙烤。此时明火已熄灭,全是红红的柴炭,血肠黑驴子滋巴滋巴地响着,滴着油珠子,香味被炙烤了出来,这便是巴丹吉林风格的烧烤,原生态模式,美的个蛋。

    这时你就香香地吃吧,一口肉一口酒一口砖茶,香死你!

    沙漠里露宿,是一种享受。主要是享受天地间少有的那份宁静。伴着你的只有骆驼的咀嚼和风的夜曲。那个旷世之夜,你在倾听世界,世界也在倾听你。阳面是硬板床,阴面是席梦思,不过冬天要有好盖头,要有脚蹬毡,不然你就受罪去吧,当“团长”吧。去必鲁特沙峰脚下睡上一晚,你会记一辈子,想起你就会哭,感动的哭,美丽的哭。那个夜晚要想重复,比重结一次婚还难。巴丹吉林不是说进去的就能进去的,更不要说骑骆驼纵穿或横穿了。

     

    不过要过把沙漠瘾,现在比过去容易多了,我说的过去是十几年前,甚至更远。

    你要从巴音走,6个小时的车程到额肯呼都格(现巴丹吉林镇)。你要从兰新线走,去金昌火车站下车(原先的河西堡,不要下错车),坐班车也到额镇,30块钱。其实从金昌到69公里过周家井、唐家沟也没多远,一水的油路,平趟趟的,不到三个小时的车。

    下车找阿右旗的巴丹吉林旅行社,他们备有2020越野车,把你送到你想去的沙漠景点。巴丹湖、必鲁特峰、音德尔图、诺尔图,你就随便挑吧。前不久,诺尔图已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定为巴丹吉林探险大本营,你也可以开开眼界,找找刺激。

    车费一天500元左右,住宿一天也就是100元,不过随季节和客流,可以搞价,随行就市。车费可以多人分担,要是一个人走就贵了,那算包车。这里民风淳朴,你不要担心有人宰你。另外你到了巴丹吉林镇,千万不要忘了吃阿右旗的烤羊肉、肉粥和本地沙葱,细细的,实心的,沙葱中之极品,那可是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美味。吃完出来,再要上几串羊肉串,慢慢品,绝对让你感到在新疆吃多了,在西宁吃早了,在右旗吃少了,那味道你就想去吧,没吃你后悔去吧,吃了你感叹去吧。

    到了巴丹吉林,你就可以尽情放松,听世界级包勒德鸣沙,看神奇的苏敏吉林神泉,叩拜巴丹庙感受藏传佛教文化,这时你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多拍几张照片,那些照片张张都像油画,出书夸人自赏都行,还有人拿去评职称,能当硬件呢。

    晚上,宿牧人家吃蒙餐听蒙古歌喝苁蓉酒。这里有羊背子和羊头、羊蹄、羊肚、羊心、羊腰子、血肠等全套蒙古系列杂碎,都是现宰,整煮整上。你要吃就要学会用蒙古刀,割一块吃一块,特别是那种不褪肚渣的羊肚子,厚墩墩,有嚼头,味极佳。不由感叹道,在这大漠深处,竟有如此人间美食。不过必须亲自操刀,不然你就吃不出其中原味的。

     

    必鲁特沙峰是美中最美,景中极景。

    平地耸起500多米,令人耳眩目晕叹为观止。在这里你能领略到大美、大境界,大美即是不言。

    我此时还能看到那位传说中的巴岱(丹)老人,端坐在沙巅之上,微笑着,超然着,思考着,还有他脸上的鱼尾纹和手中的玉石烟锅。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以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体验、沙丘类型多样、某一种沙丘发育特别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人与沙漠和谐相处等硬件进行选美,结果巴丹吉林首起新疆塔克拉玛干,以高分高票当选中国最美的沙漠。它的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不容置疑,含金量极高。我当即把这个喜讯电话告诉了正在南方出差的时任阿右旗人民政府旗长(现阿左旗委书记)吴忠岩时,他笑了,为了这块热土,这位土生土长的父母官对这个结果已经期盼得太久太久。现在,这个旗用创新思路,为一座沙漠年年举办盛大节日,这是在我国甚至全世界唯一的沙漠节。还有阿盟沙漠地质公园管理局娜仁局长,她对巴丹吉林也情有独钟,深情地说,要保护好、利用好,造福人民。前不久,见到阿右旗人民政府旗长刘晓东时,他说,要用21世纪的目光重新审视巴丹吉林,做大做强沙漠的文章,造福人民。

     

    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巴丹吉林,感受这座沙漠真正意义的魂魄和精神。

    是在牧民逶迤壮阔的驼队,还是在蒙古包深夜那锅子骆驼肉羊胡子大揪面,还是一人一驼西风古道的蹒跚前行。

    天堂大漠,我永生永世的精神家园。

    想起你,看见你,听到你,我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连同我纵情驰骋的文字和思绪。哪里还有什么郁闷、浮躁、不如意呀,全是清澈、坦然和感动了,这片宠辱不惊的天堂大漠、绝世旷野……

    (作者:内蒙古阿拉善盟文联原主席、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