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1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志鉴论坛)提高入志照片说明文字质量之我见
  • 摘要:要重视提高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撰稿质量。撰写入志照片说明文字要遵循志书的体例和行文规范,说明文字要真实准确。要尽量体现其信息功能作用,体现对照片信息主体的解说功能,对照片相关信息的扩容功能,对图照与志文之间的联系沟通功能,揭示照片文献价值的功能。

    关键词:入志照片   说明文字   质量   规范  功能

    新方志编纂中,照片和图一样,已成为志书的必备体裁之一,照片志,已成为志书的一个种类。照片说明文字是入志照片的组成部分,如何写好照片说明文字,增强入志照片运用的效果,发挥照片入志的功能,事关整部志书的质量。在首轮新方志编纂实践中,往往注重照片的搜集、选择和编排,而忽略照片说明文字的撰写,在思想上以为在整部志书编纂中,入志照片说明文字是“小儿科”,无足轻重,随便写写就可以了,一般很少下功夫研究如何提高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质量;再则对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功能、编写规范、质量等探讨也比较少,缺乏理论性指导和规范性约束,因而随意性比较突出。志书、志稿中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质量并不理想,没有很好地体现说明文字的功能与作用,存在不少问题。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几乎成为提高志书编纂质量的“死角”、“盲区”。

    第二轮修志,我们要强化志书的整体质量意识,在写好篇章节目等志文主体的同时,要重视提高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撰稿质量。现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祈请同仁指正。

    一、撰写入志照片说明文字要遵循志书的体例和行文规范

    照片说明文字是什么体裁?笔者认为,照片说明文字本身并非自成一体,而是随照片的应用及其应用目的体现出不同的体裁特征。照片采用于文学艺术类的图书、作品集、专辑,或作为摄影艺术作品的,应用目的主要是展现艺术性的创作成果,其说明文字就应体现文学艺术作品的体裁特征;照片采用于新闻类载体,应用目的主要是作新闻图片报道,其说明文字就应体现新闻报道的体裁特征;照片采用于志书,应用目的是提供一定行政地域内某事项的历史与现状的特定资料,其说明文字就应体现志体“直书其事”的纪实性特征。早在方志的前身--图经中,就以图的形式承载地情资料,图经的说明文字和图片共同作为承载地情资料的组成部分,发展成为地方志的重要载体。因此,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纳入志体可以说是正本溯源,应遵循志体的写作要求和规范体现志书的体裁特征。

    1.采用语体文、记述体,对照片进行纪实性解说,文风朴实,述而不论  以往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很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按志书行文规范进行“直书其事”的纪实性表述,而是用描写、渲染、夸张、想象、抒情等文学艺术的手法,说明文字带有浓郁的文学性、艺术性色彩。或者用总结性报道、现场直播、导游解说手法,带有评论性、主观性色彩。例如:某志书收录的照片,一幅主体内容为在山脚下安装广播电视设备的场景,说明文字为:“大山,你无法阻挡我村村通广播电视,通到那坡县大山深处,让边民追赶‘信息时代’的步伐!”又如一幅主体内容为新建民房小区全景图,说明文字为:“整齐划一的大新县硕龙镇岩应村底屯民房,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战争后回迁边民的关爱。”一幅拍摄某山村边防部队战士帮群众盖房子的照片,说明文字为:“茅草房改造,驻某县子弟兵的热情和汗水使边民感激不尽。”一幅拍摄农民一家老小看电视场景的照片,说明文字为:“精彩的电视节目让大石山区农家祖孙们大开眼界。” 一幅拍摄模拟法庭现场的照片,说明文字为:“广西电大检察分校开放教育成果丰硕。”都是没有按志体记述照片主体信息。一幅反映职工篮球赛的照片,说明文字为艺术化的渲染、夸张:“好球!加油!”未提供何时何单位职工开展什么体育竞赛活动等资料信息。

    二轮修志要纠正这一偏向,入志照片说明文字要得体。一幅照片说明文字为:“瞧,靖西县一大批有抱负的青年,怀着美好的愿望,踊跃到县劳动服务公司报名赴广东务工,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热情而细致地给以办理手续。”是不合志体的,按志体要求应写为:“某年某月某日,靖西县劳动服务公司为赴广东务工的青年办理手续场面。”又如一幅照片主体内容为工人在电线杆上高空作业,架设输电线路,说明文字为:“把光明送到边境村寨。”是不合志体的。按志体要求应写为:“某某年,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工人在龙州境内架设村村通电线路,该扶贫工程项目使边境多少个村寨通电。”另一幅照片主体内容为输电线路,说明文字为“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电,给边民带来了光明的生活。”采用高于照片主体内容、总结报道式的表述,也不合志体。按志书体例要求,应改为:“某某年建成的东兴市境内电网。”一幅拍摄扶贫项目异地安置点一位老农给鸭群喂食的照片,志稿说明文字为:“穷则思迁寻富路,走出山门天地宽。昔日一穷二白,难以糊口的移民如今丰衣足食,有的建起了新房,彩电、电冰箱也进入寻常百姓家,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异地安置点粮食丰收。果蔗飘香,鸡鸭成群,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文学艺术式的写法,应改为志书的记实写法:“某年何处来的移民在某县某异地安置点(写拍摄主体所在地名称)安居乐业,图为家庭养殖场景。”

    2.文字精练,简明扼要,篇幅简省  以往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说明文字不够精炼,文字过长。例如一幅照片主体内容为土特产八渡笋产品,说明文字为:“田林县六隆异地安置开发区成立了六隆八渡笋开发总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市场化服务,并引来台湾山弘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一个八渡笋加工厂,负责加工销售。曾为清朝贡品的八渡笋又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六隆,不仅成为异地安置的样板,而且为百色地区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今已设立六隆镇,六隆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这个冗长的说明文字近二百字。要克服这一问题,必须处理照片说明与志文记述的关系,照片主体内容的相关资料应放在志文中写,照片说明文字不宜过多展开记述,一般一两句话即可;要避免采用与照片内容相距甚远、甚至脱节的说明文字。

    此外,有的连续性系列照片或相关组合照片的说明文字,逐一分别写说明文字,既未能反映出相关照片内容的内在联系,缺乏整体性,又拉长了说明文字的篇幅。因此,对于反映同一主题多侧面的照片、同一时间发生的不同场景的照片、同一主题的连续性系列照片,可以采用系列组合式编排,若干幅照片共写一个说明词,分别陈述及指示图意,构成一个板块,既沟通若干幅照片的内在联系,增强整体性,又节约文字,压缩篇幅。如《广西通志·医药志》收录拍摄机构大门的照片,每一个机构收录现今与前身的2幅照片,合成一个信息单元,共写一个说明文字,如:“1967年筹建的广西桂林第三制药厂,1972年元月建成投产(左图),是广西生产抗生素原药的基地,1993年加入桂林集琦集团有限公司(上图)。19977月股票上市,是广西医药行业股票上市的第一家企业。”

    3.记述要素要有统一规范,体现严谨性  说明文字记述要素不规范也是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常见问题。记述要素不规范一是不符合志书行文规范,二是在一部书内对共性事项、同类问题没有统一规范。

    对其对症下药的办法是,照片说明文字要遵循志书的行文规范。例如对领导人职务、身份的表述,对专有名称、专门术语的表述,要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三十四条”(广西的志书要符合《广西续修地方志行文规定》“五、称谓  3条”规定的行文规范)。此外,还应该有照片说明文字记述要素的统一规范。同一部志书的入志照片,说明文字要有本书的统一规范,尤其是对同类照片,照片中主体内容的同类事项,统一规定解说的事项、要点、解说的分寸与程度,解说的轻重与详略等。如对领导人职务的表述,统一规定按照片拍摄时的职务来记述,统一要求标注在照片中位置的方式,对陪同主要领导人活动的人员是否记述姓名、职务等,也要统一规范。

    二、说明文字要真实准确

    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常见问题之一是不够真实准确,表述史实不够准确,或有错漏,或与志文相矛盾。例如:一幅照片说明文字为:“1996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党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两次深入广西贫困地区视察扶贫工作。”其中有两处不准确:一是表述史实写“两次深入”不真实,一年的一个月份之内不可能“两次”到广西一个地方视察;二是视察地点“广西贫困地区”太宽泛,提供信息不准确。应表述为:“1996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党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到广西地区百色贫困县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视察扶贫工作,这是他继6年前视察田阳县之后第二次到该县视察。”又如几幅界碑的说明文字“广西路第53号碑”,应为“广西西路第53号碑”;广西第7号碑”应为 “广西东路第7号碑”,“界碑”应为“第一号界碑”,漏掉关键字,就造成史实错误。

    确保资料的真实性是志书质量的关键,是关系到资料的权威性和志书公信度的大问题,不可轻视。照片说明文字的质量事关整部志书质量,应该与志文的质量统一要求,从核实资料入手,保证说明文字真实准确。

    一是对照片中人物的姓名、身份(职务、职称等)、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事项,对照片中场景、物体的名称、地点、形成时间等基本信息要素,表述要真实准确。

    二是照片说明文字与志文中篇章节目相关之处的记述要吻合,避免照片说明文字与志文对同一事项的记述相矛盾。

    三、撰写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应尽量体现其信息功能作用

    (一)正确认识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信息功能

    照片说明文字,是志书信息的辅助载体,虽然文字不多,但具有多方面的信息功能。我们应正确认识其信息功能,让短小精悍的说明文字,为编纂高质量的志书发挥它最大的效用。笔者认为,照片说明文字的功能主要有5种。

    1.直接诠释照片信息主体及内涵主题的解说功能   照片都有被摄主体,这个主体是人物、事物、景物、物品等,通过被摄主体来表现某个主题、内涵意义。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目的主要是直接解说照片所反映的主体内容,提示照片场景的时间、空间、主体对象等被摄主体事实,揭示照片蕴藏的自然与社会内涵、所表达的普遍性意义或特定主题。一般用一句话记述照片反映何时何人在何地做何事,何时何地何事物什么状况、什么场景,让人看懂照片的内涵、主题即可。

    2.拓展照片相关信息的扩容功能   有的照片内容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孤立地看照片,是不能够充分了解该照片的丰富内涵、历史积淀、前因后果的。适当记述与照片内容关系紧密的背景资料,拓展(链接)连带、相关信息,就能达到照片信息扩容作用。

    3.对志文内容的联系、沟通、印证功能  入志照片说明文字与志文某篇章节的记述相照应,沟通文字记述与照片两种体裁的联系,既使志体与图照有机结合,互相印证,增强志书的记实性,又使图文并茂,增强志书的可读性。

    4.揭示照片文献价值的增值功能  说明文字不但要准确诠释照片反映的历史内涵,必要时还可提供关于该照片历史价值、使用价值等信息,反映照片作为文献载体发展的历史和成果。在提示照片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了照片的历史意义和文献增值作用。

    5.弥补搜集入志照片不足的补救功能   如果,照片志搜集某些专题的历史照片很少,不足以支撑该专题,或者仅有的照片入志显得过于单薄,则可以通过说明文字来补救。

    (二)撰写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应尽量体现其信息功能作用

    1.最大化地体现对照片信息主体的解说功能      第一,说明文字提示照片的主体内容要素应齐全。如时间、地点、主体对象等必备要素尽量不要缺漏。

    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常见问题是记述要素不全,解说不完整,指事不明。主要是时间、地点、主体对象、事件等基本要素不齐全。问题最多的是缺少记时间、地点,如一幅照片内容为课堂场景,说明文字为“课堂培训”,没有说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单位举办什么内容的培训,或者是什么项目的培训,就没有起到说明文字准确解说被摄主体的功能作用,致使照片失去存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要避免记述要素缺漏,就应从收集资料的基础工作做起,征集照片资料时要强调提供照片者把照片涉及的资料信息要素写齐全。

    拍摄主体如果是旧地址、遗址、历史人物的照片,尽量写出拍摄的时间(年代)、地点。有些搜集得来的照片,如果提供者没有标明时间地点,编纂者应该千方百计给照片补写上时间、地点。补充时间、地点,可以据志书相关章节的记述、史籍的资料,通过考证、核查、判断的办法,得出时间、地点,如果没有很具体的时间,至少可以用大致的时间,如历史时期、世纪,年代;政治运动的时间概念,如“大跃进”中,“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建设的时间概念,如五年计划时期,八七脱贫攻坚期间,边境建设大会战中等等。例如:一幅历史照片拍摄“行驶在浔江的新式电船”,没有时间,可以从《广西通志》的《机械工业志》、《交通志》等专志及《广西航运史》中查出广西新式电船派行梧邕线的时间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就可以给此照片补时间:“光绪末年或清末”。补记地点亦如此,如果没有很具体的地点,至少可以用大致范围的地点,如特定范围的行政区、地理分区、经济区等,虽然地点不够精确,但总好过连大致的、一定范围内的地点都不清楚。

    拍摄主体是机构实体标志性场所、建筑物(如办公楼、工厂、农场等)全景图或一角的照片,产品、成果实物(如汽车、拖拉机等)的照片,一般有两种时间,一是照片中主体对象形成的时间,如某水电站、某火电厂建成的时间,某产品问世的时间。二是拍摄的时间。说明文字最好把两种时间都写上,或者写清其中一种时间。

    第二,准确诠释照片主体内容,紧扣主题,揭示主题,构成体现一个主题的完整的信息单元。

    以往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常见的问题之一是: 未紧扣主题,或主题不够鲜明突出,甚至与编排照片的专题、照片内容主题无关。如编排在《侨务志》“桂东南重点侨乡”章的一幅经略台真武阁的照片,说明文字为:“经略台真武阁”,像是介绍风景名胜图片的说明词,未用上与“侨乡”有关的关键词,未紧扣“重点侨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题。例如,“扶贫经济实体的扶贫效果”节的配文照片拍摄一片树林,说明文字为:“龙胜各族自治县药材资源厚朴林”,未紧扣“扶贫经济实体扶持种植药材厚朴致富”的主题。一幅拍摄土特产品的照片,说明文字为:“广西第一名椒——天等县天等指天椒”,说明文字未能揭示主题,这幅照片编排在“扶贫成效”节,要表明的主旨不明确。另一幅随文照片内容为几个妇女在山林里活动,说明文字为:“美丽的罗城仫佬族姑娘”,没有紧扣“组织贫困县群众进行开发性生产”的主题。

    另一个问题是:说明文字与照片主体内容脱节。不是对照片主体内容的直接说明,没有写清该照片的时间、地点、场景、史事,说明文字与图片内容相去甚远,或有些“跑偏”,文题不符、文图不符。例如,有一幅拍摄洪秀全半身像的照片,说明文字记述的是洪秀全传略,只是提供该人的相关资料,而没有对照片作说明:该照片载录的什么信息,何时何地为洪秀全立的塑像(准确地还应写明照片所摄洪秀全像是石像还是铜像等要素)。又如:照片拍摄主体内容:村庄远景图,楼房、水塘。说明文字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是有名单荔枝村,有保护完整的古文化住宅群。大芦村立足本地历史文化特点,赋予新农村建设历史文化内涵,把大芦村建成集生产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照片为村庄风景图:山水绿树、楼房、池塘、游乐船。说明文字为:“恭城红岩村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不是对照片主体内容的直接说明,照片与文字记述的史事脱节,使人不明白该照片的时间、地点、场景与说明文字所记的事实之间有何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对策是:直接反映人物活动为主体内容的照片,其说明文字应按记事文体来写,直接把照片的主角人物及必需记的相关重要人物、何时、在何地、干何事等要素记清记全,紧扣主题,写出该照片载录主体信息内容。主角人物及必需记的相关重要人物,要写清其姓名、在拍摄该照片时的身份(职务、社会角色等),在照片中的位置;时间,尽量写明年月日;地点,尽量写到比较具体的行政区划地、有实体意义的机构所在地;人物活动,一要写准活动关键词,如“考察”与“视察” ,“指导工作”与“检查工作”,“调研”与“了解情况”、“听取汇报”,“接见”与“会见”等,用词不同,表述人物的身份、活动内涵就不同,用词一定要准确反映人物及其活动的真实情况。二要突出人物活动的主题意义。说明文字紧扣照片编排的专题、主题。直接反映某事件、事物、景物(场景)的照片,写清其事件、事物、景物的名称,发生在(拍摄在)何时、何地,事件的事由、照片反映的主题内涵。

    以景物、建筑物为主体内容的照片,要揭示主题,主题要和志书的记述内容相关。因为拍摄景物、建筑物为主体内容的照片,往往其主题是隐寓的,而且同一景物,会被不同的作者赋予不同的主题。例如,拍摄主体为林区里一片罗汉果林木的照片。选用到林业志,说明文字的主题应该是:“某经济林区”。选用到生物志,说明文字的主题应该是:“葫芦科植物罗汉果(并写学名)、产地。”选用到医药志,说明文字的主题应该是:“地道药材罗汉果、栽培基地。”选用到扶贫志,说明文字的主题应该是:“某扶贫安置点种植的罗汉果”,或“扶贫开发垦荒种植罗汉果初见成效。”选用到旅游志,说明文字的主题就可能是“生态农业旅游”了。此外还可以有“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等主题。又如,一幅拍摄主体为百色清风楼的照片,编入报业志,说明文字主题关键词必须是“报社旧址”。如果说明文字不写清1929年红七军机关报《右江日报》报社与百色清风楼的关系,不揭示照片主体内容与志书内容相关的主题意义,该照片入报业志的主旨就不明确。

    2.恰如其分地体现对照片相关信息的扩容功能   可以交代与照片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连带资料,拓展照片的信息容量,揭示照片的主题意义。

    例如,一幅主体内容为药品的照片说明文字为:“1985年批准上市的眩晕宁冲剂,是中药治疗眩晕症的唯一药品,获1985年广西新工业产品百花奖。”说明文字不但有照片主体信息,还有该药品“批准上市”、“ 中药治疗眩晕症的唯一药品”及获奖等相关信息,扩展了照片主体信息含量的广度和深度。

    尤其是间接反映人物、事件(史实)的照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个别反映一般的照片,要适当引导读者把眼光拓展到照片之外,补充照片以外的更广阔、丰富的相关内容,连结照片方寸之内的“点”与照片剪裁之外的“面”。例如,一幅拍摄主体为现场会的照片,说明文字为:“19978月,自治区计生委在平南县召开自治区计划生育合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现场会,推广平南县的经验。至2003年,实行计划生育合同管理的行政村占全自治区村委会总数的85.90%”。第一句解说词要素齐全,紧扣主题,达到文字说明的解说功能要求,且符合志体规范。第二句拓展信息,则沟通了照片主体内容的“点”与“面”。又如,一幅照片说明文字为:“工农兵报社1930年使用过的印刷机。现存龙州起义陈列馆。”第一句话解说照片主体信息,第二句话拓展信息。类似的写法非常适用于运动会开幕式的照片,文艺活动的照片等,说明文字不仅着眼于运动、演出的场地,还可适当写到举办运动会的宗旨、规模、影响、意义等,慰问演出的更多场次、形成的制度、社会效应等,真正体现入志照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对信息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这类说明文字,往往容易出现几种失误:

    一是只写“面”上的扩展信息,而忘记解说照片的主体信息,造成说明文字与照片脱节。例如:某志收录的一幅照片,主体内容是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场面。说明文字为:“19941217日,广西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生产的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被桂林市政府命名为桂林第四宝。”另一幅照片主体内容为某一公司大门,说明文字为:“1988年,桂林制药厂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创办星加桂林制药有限公司,输出技术、设备、中间体,生产左旋咪锉。此为广西药业行业唯一输出技术项目。”这样写说明文字只是交代相关信息,没有直接解说照片主体画面。

    二是写扩展信息时,拓展的内容宽泛、篇幅过大,甚至造成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例如:某志书收录一幅照片主体内容为施行手术场面,说明文字为:“建于1984年的全州县计生服务站,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发挥了科技服务、宣传教育、药具管理、技术培训四大职能,取得显著成绩,1988年被国家计生委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服务站。图为计划生育人员在施行节育手术。”显然,扩展信息过于宽泛。

    三是在解说照片主体信息的“点”与写扩展信息的“面”之间缺少过渡衔接。

    例如:某志书收录的一幅照片,主体内容是一人在读报,说明文字为:“越南胡志明主席应邀于1960519日在广西南宁西园饭店度过70岁寿辰,清晨阅读《广西日报》上刊载的中国领导人向他祝贺的贺电。”上下句的照片主体信息与扩展信息之间缺少过渡衔接词“图为”。

    为了避免上述失误,一般说明文字最好只写两句话,一句是解说照片主体信息,一句是拓展相关信息,用“图为”两字来连接图片主体信息与扩展信息。例如:“1984年自治区计生委成立后,组织宣传队深入壮乡瑶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避孕节育知识。图为宣传队员在德保县放映计划生育影片。”

    3.充分发挥对图照与志文之间的联系沟通功能  说明文字要与志文相呼应,沟通志文记载与照片的关系,使图照与志文有机结合,互相印证,图文并茂。(例略)

    4.特别突出说明文字揭示照片文献价值的功能   对历史人物照片,说明文字是否点明是何时的影像,是真人照片还是“画像”,或者是后人制作的立于何处的塑像(铜像);对反映历史事件的照片,是否为当时亲历者(当事人)、目击者(见证人)拍摄的,该照片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认知价值就大不一样,尤其是交代摄于某个历史年代、出自某名人、重要人物之手,肯定会使该照片的珍贵价值得以突显。例如:某志书收录一幅人物半身像,说明文字为:“广西日报社首任社长史乃展,1951年元旦摄于南宁共和路广西日报社旧址内。”说明文字提供拍摄人物的身份、拍摄时间、地点(场景、场合)等信息,无疑增强了照片的历史价值。对旧址、遗址上的建筑物,要说明是原建筑物,还是何时修复、重建、新建的建筑物。有的说明文字说明照片的由来、是什么时候的文献成品,比提示照片内容更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例如,对《岭表纪蛮》及其《苗荒小纪》的照片,既说明各照片的内容,又说明为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刘介(刘锡蕃)深入金秀大瑶山、苗寨等地作社会调查、采风拍摄的瑶族、苗族及支系的社会风俗照片,是当时重要的社会学成果(学者采风获得的第一手民族民俗资料照片)。这样不仅仅直接说明照片内容,本身更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又如,说明文字中点明该照片是“真迹”、“原稿” 、“最早的照片”、“首次发布”、“唯独的一幅”、“现场实景”等,肯定会突出和增强照片的珍贵价值。

    5. 适当利用说明文字弥补入志专题照片不足的补校功能  独立成书的照片志,遇到某些专题照片不足时,可以适当增加说明文字,沟通照片内外、照片之间的关系,使零散、孤立的照片在文字说明的辅助下也能支撑一个专题。

    (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本文为2011年广西地方志理论研讨会论文,刊载于《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5期。)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提高入志照片说明文字质量之我见
  • 摘要:要重视提高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撰稿质量。撰写入志照片说明文字要遵循志书的体例和行文规范,说明文字要真实准确。要尽量体现其信息功能作用,体现对照片信息主体的解说功能,对照片相关信息的扩容功能,对图照与志文之间的联系沟通功能,揭示照片文献价值的功能。

    关键词:入志照片   说明文字   质量   规范  功能

    新方志编纂中,照片和图一样,已成为志书的必备体裁之一,照片志,已成为志书的一个种类。照片说明文字是入志照片的组成部分,如何写好照片说明文字,增强入志照片运用的效果,发挥照片入志的功能,事关整部志书的质量。在首轮新方志编纂实践中,往往注重照片的搜集、选择和编排,而忽略照片说明文字的撰写,在思想上以为在整部志书编纂中,入志照片说明文字是“小儿科”,无足轻重,随便写写就可以了,一般很少下功夫研究如何提高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质量;再则对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功能、编写规范、质量等探讨也比较少,缺乏理论性指导和规范性约束,因而随意性比较突出。志书、志稿中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质量并不理想,没有很好地体现说明文字的功能与作用,存在不少问题。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几乎成为提高志书编纂质量的“死角”、“盲区”。

    第二轮修志,我们要强化志书的整体质量意识,在写好篇章节目等志文主体的同时,要重视提高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撰稿质量。现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祈请同仁指正。

    一、撰写入志照片说明文字要遵循志书的体例和行文规范

    照片说明文字是什么体裁?笔者认为,照片说明文字本身并非自成一体,而是随照片的应用及其应用目的体现出不同的体裁特征。照片采用于文学艺术类的图书、作品集、专辑,或作为摄影艺术作品的,应用目的主要是展现艺术性的创作成果,其说明文字就应体现文学艺术作品的体裁特征;照片采用于新闻类载体,应用目的主要是作新闻图片报道,其说明文字就应体现新闻报道的体裁特征;照片采用于志书,应用目的是提供一定行政地域内某事项的历史与现状的特定资料,其说明文字就应体现志体“直书其事”的纪实性特征。早在方志的前身--图经中,就以图的形式承载地情资料,图经的说明文字和图片共同作为承载地情资料的组成部分,发展成为地方志的重要载体。因此,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纳入志体可以说是正本溯源,应遵循志体的写作要求和规范体现志书的体裁特征。

    1.采用语体文、记述体,对照片进行纪实性解说,文风朴实,述而不论  以往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很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按志书行文规范进行“直书其事”的纪实性表述,而是用描写、渲染、夸张、想象、抒情等文学艺术的手法,说明文字带有浓郁的文学性、艺术性色彩。或者用总结性报道、现场直播、导游解说手法,带有评论性、主观性色彩。例如:某志书收录的照片,一幅主体内容为在山脚下安装广播电视设备的场景,说明文字为:“大山,你无法阻挡我村村通广播电视,通到那坡县大山深处,让边民追赶‘信息时代’的步伐!”又如一幅主体内容为新建民房小区全景图,说明文字为:“整齐划一的大新县硕龙镇岩应村底屯民房,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战争后回迁边民的关爱。”一幅拍摄某山村边防部队战士帮群众盖房子的照片,说明文字为:“茅草房改造,驻某县子弟兵的热情和汗水使边民感激不尽。”一幅拍摄农民一家老小看电视场景的照片,说明文字为:“精彩的电视节目让大石山区农家祖孙们大开眼界。” 一幅拍摄模拟法庭现场的照片,说明文字为:“广西电大检察分校开放教育成果丰硕。”都是没有按志体记述照片主体信息。一幅反映职工篮球赛的照片,说明文字为艺术化的渲染、夸张:“好球!加油!”未提供何时何单位职工开展什么体育竞赛活动等资料信息。

    二轮修志要纠正这一偏向,入志照片说明文字要得体。一幅照片说明文字为:“瞧,靖西县一大批有抱负的青年,怀着美好的愿望,踊跃到县劳动服务公司报名赴广东务工,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热情而细致地给以办理手续。”是不合志体的,按志体要求应写为:“某年某月某日,靖西县劳动服务公司为赴广东务工的青年办理手续场面。”又如一幅照片主体内容为工人在电线杆上高空作业,架设输电线路,说明文字为:“把光明送到边境村寨。”是不合志体的。按志体要求应写为:“某某年,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工人在龙州境内架设村村通电线路,该扶贫工程项目使边境多少个村寨通电。”另一幅照片主体内容为输电线路,说明文字为“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电,给边民带来了光明的生活。”采用高于照片主体内容、总结报道式的表述,也不合志体。按志书体例要求,应改为:“某某年建成的东兴市境内电网。”一幅拍摄扶贫项目异地安置点一位老农给鸭群喂食的照片,志稿说明文字为:“穷则思迁寻富路,走出山门天地宽。昔日一穷二白,难以糊口的移民如今丰衣足食,有的建起了新房,彩电、电冰箱也进入寻常百姓家,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异地安置点粮食丰收。果蔗飘香,鸡鸭成群,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文学艺术式的写法,应改为志书的记实写法:“某年何处来的移民在某县某异地安置点(写拍摄主体所在地名称)安居乐业,图为家庭养殖场景。”

    2.文字精练,简明扼要,篇幅简省  以往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说明文字不够精炼,文字过长。例如一幅照片主体内容为土特产八渡笋产品,说明文字为:“田林县六隆异地安置开发区成立了六隆八渡笋开发总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市场化服务,并引来台湾山弘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一个八渡笋加工厂,负责加工销售。曾为清朝贡品的八渡笋又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六隆,不仅成为异地安置的样板,而且为百色地区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今已设立六隆镇,六隆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这个冗长的说明文字近二百字。要克服这一问题,必须处理照片说明与志文记述的关系,照片主体内容的相关资料应放在志文中写,照片说明文字不宜过多展开记述,一般一两句话即可;要避免采用与照片内容相距甚远、甚至脱节的说明文字。

    此外,有的连续性系列照片或相关组合照片的说明文字,逐一分别写说明文字,既未能反映出相关照片内容的内在联系,缺乏整体性,又拉长了说明文字的篇幅。因此,对于反映同一主题多侧面的照片、同一时间发生的不同场景的照片、同一主题的连续性系列照片,可以采用系列组合式编排,若干幅照片共写一个说明词,分别陈述及指示图意,构成一个板块,既沟通若干幅照片的内在联系,增强整体性,又节约文字,压缩篇幅。如《广西通志·医药志》收录拍摄机构大门的照片,每一个机构收录现今与前身的2幅照片,合成一个信息单元,共写一个说明文字,如:“1967年筹建的广西桂林第三制药厂,1972年元月建成投产(左图),是广西生产抗生素原药的基地,1993年加入桂林集琦集团有限公司(上图)。19977月股票上市,是广西医药行业股票上市的第一家企业。”

    3.记述要素要有统一规范,体现严谨性  说明文字记述要素不规范也是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常见问题。记述要素不规范一是不符合志书行文规范,二是在一部书内对共性事项、同类问题没有统一规范。

    对其对症下药的办法是,照片说明文字要遵循志书的行文规范。例如对领导人职务、身份的表述,对专有名称、专门术语的表述,要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三十四条”(广西的志书要符合《广西续修地方志行文规定》“五、称谓  3条”规定的行文规范)。此外,还应该有照片说明文字记述要素的统一规范。同一部志书的入志照片,说明文字要有本书的统一规范,尤其是对同类照片,照片中主体内容的同类事项,统一规定解说的事项、要点、解说的分寸与程度,解说的轻重与详略等。如对领导人职务的表述,统一规定按照片拍摄时的职务来记述,统一要求标注在照片中位置的方式,对陪同主要领导人活动的人员是否记述姓名、职务等,也要统一规范。

    二、说明文字要真实准确

    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常见问题之一是不够真实准确,表述史实不够准确,或有错漏,或与志文相矛盾。例如:一幅照片说明文字为:“1996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党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两次深入广西贫困地区视察扶贫工作。”其中有两处不准确:一是表述史实写“两次深入”不真实,一年的一个月份之内不可能“两次”到广西一个地方视察;二是视察地点“广西贫困地区”太宽泛,提供信息不准确。应表述为:“1996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党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到广西地区百色贫困县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视察扶贫工作,这是他继6年前视察田阳县之后第二次到该县视察。”又如几幅界碑的说明文字“广西路第53号碑”,应为“广西西路第53号碑”;广西第7号碑”应为 “广西东路第7号碑”,“界碑”应为“第一号界碑”,漏掉关键字,就造成史实错误。

    确保资料的真实性是志书质量的关键,是关系到资料的权威性和志书公信度的大问题,不可轻视。照片说明文字的质量事关整部志书质量,应该与志文的质量统一要求,从核实资料入手,保证说明文字真实准确。

    一是对照片中人物的姓名、身份(职务、职称等)、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事项,对照片中场景、物体的名称、地点、形成时间等基本信息要素,表述要真实准确。

    二是照片说明文字与志文中篇章节目相关之处的记述要吻合,避免照片说明文字与志文对同一事项的记述相矛盾。

    三、撰写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应尽量体现其信息功能作用

    (一)正确认识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信息功能

    照片说明文字,是志书信息的辅助载体,虽然文字不多,但具有多方面的信息功能。我们应正确认识其信息功能,让短小精悍的说明文字,为编纂高质量的志书发挥它最大的效用。笔者认为,照片说明文字的功能主要有5种。

    1.直接诠释照片信息主体及内涵主题的解说功能   照片都有被摄主体,这个主体是人物、事物、景物、物品等,通过被摄主体来表现某个主题、内涵意义。入志照片说明文字的目的主要是直接解说照片所反映的主体内容,提示照片场景的时间、空间、主体对象等被摄主体事实,揭示照片蕴藏的自然与社会内涵、所表达的普遍性意义或特定主题。一般用一句话记述照片反映何时何人在何地做何事,何时何地何事物什么状况、什么场景,让人看懂照片的内涵、主题即可。

    2.拓展照片相关信息的扩容功能   有的照片内容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孤立地看照片,是不能够充分了解该照片的丰富内涵、历史积淀、前因后果的。适当记述与照片内容关系紧密的背景资料,拓展(链接)连带、相关信息,就能达到照片信息扩容作用。

    3.对志文内容的联系、沟通、印证功能  入志照片说明文字与志文某篇章节的记述相照应,沟通文字记述与照片两种体裁的联系,既使志体与图照有机结合,互相印证,增强志书的记实性,又使图文并茂,增强志书的可读性。

    4.揭示照片文献价值的增值功能  说明文字不但要准确诠释照片反映的历史内涵,必要时还可提供关于该照片历史价值、使用价值等信息,反映照片作为文献载体发展的历史和成果。在提示照片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了照片的历史意义和文献增值作用。

    5.弥补搜集入志照片不足的补救功能   如果,照片志搜集某些专题的历史照片很少,不足以支撑该专题,或者仅有的照片入志显得过于单薄,则可以通过说明文字来补救。

    (二)撰写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应尽量体现其信息功能作用

    1.最大化地体现对照片信息主体的解说功能      第一,说明文字提示照片的主体内容要素应齐全。如时间、地点、主体对象等必备要素尽量不要缺漏。

    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常见问题是记述要素不全,解说不完整,指事不明。主要是时间、地点、主体对象、事件等基本要素不齐全。问题最多的是缺少记时间、地点,如一幅照片内容为课堂场景,说明文字为“课堂培训”,没有说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单位举办什么内容的培训,或者是什么项目的培训,就没有起到说明文字准确解说被摄主体的功能作用,致使照片失去存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要避免记述要素缺漏,就应从收集资料的基础工作做起,征集照片资料时要强调提供照片者把照片涉及的资料信息要素写齐全。

    拍摄主体如果是旧地址、遗址、历史人物的照片,尽量写出拍摄的时间(年代)、地点。有些搜集得来的照片,如果提供者没有标明时间地点,编纂者应该千方百计给照片补写上时间、地点。补充时间、地点,可以据志书相关章节的记述、史籍的资料,通过考证、核查、判断的办法,得出时间、地点,如果没有很具体的时间,至少可以用大致的时间,如历史时期、世纪,年代;政治运动的时间概念,如“大跃进”中,“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建设的时间概念,如五年计划时期,八七脱贫攻坚期间,边境建设大会战中等等。例如:一幅历史照片拍摄“行驶在浔江的新式电船”,没有时间,可以从《广西通志》的《机械工业志》、《交通志》等专志及《广西航运史》中查出广西新式电船派行梧邕线的时间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就可以给此照片补时间:“光绪末年或清末”。补记地点亦如此,如果没有很具体的地点,至少可以用大致范围的地点,如特定范围的行政区、地理分区、经济区等,虽然地点不够精确,但总好过连大致的、一定范围内的地点都不清楚。

    拍摄主体是机构实体标志性场所、建筑物(如办公楼、工厂、农场等)全景图或一角的照片,产品、成果实物(如汽车、拖拉机等)的照片,一般有两种时间,一是照片中主体对象形成的时间,如某水电站、某火电厂建成的时间,某产品问世的时间。二是拍摄的时间。说明文字最好把两种时间都写上,或者写清其中一种时间。

    第二,准确诠释照片主体内容,紧扣主题,揭示主题,构成体现一个主题的完整的信息单元。

    以往入志照片说明文字常见的问题之一是: 未紧扣主题,或主题不够鲜明突出,甚至与编排照片的专题、照片内容主题无关。如编排在《侨务志》“桂东南重点侨乡”章的一幅经略台真武阁的照片,说明文字为:“经略台真武阁”,像是介绍风景名胜图片的说明词,未用上与“侨乡”有关的关键词,未紧扣“重点侨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题。例如,“扶贫经济实体的扶贫效果”节的配文照片拍摄一片树林,说明文字为:“龙胜各族自治县药材资源厚朴林”,未紧扣“扶贫经济实体扶持种植药材厚朴致富”的主题。一幅拍摄土特产品的照片,说明文字为:“广西第一名椒——天等县天等指天椒”,说明文字未能揭示主题,这幅照片编排在“扶贫成效”节,要表明的主旨不明确。另一幅随文照片内容为几个妇女在山林里活动,说明文字为:“美丽的罗城仫佬族姑娘”,没有紧扣“组织贫困县群众进行开发性生产”的主题。

    另一个问题是:说明文字与照片主体内容脱节。不是对照片主体内容的直接说明,没有写清该照片的时间、地点、场景、史事,说明文字与图片内容相去甚远,或有些“跑偏”,文题不符、文图不符。例如,有一幅拍摄洪秀全半身像的照片,说明文字记述的是洪秀全传略,只是提供该人的相关资料,而没有对照片作说明:该照片载录的什么信息,何时何地为洪秀全立的塑像(准确地还应写明照片所摄洪秀全像是石像还是铜像等要素)。又如:照片拍摄主体内容:村庄远景图,楼房、水塘。说明文字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是有名单荔枝村,有保护完整的古文化住宅群。大芦村立足本地历史文化特点,赋予新农村建设历史文化内涵,把大芦村建成集生产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照片为村庄风景图:山水绿树、楼房、池塘、游乐船。说明文字为:“恭城红岩村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不是对照片主体内容的直接说明,照片与文字记述的史事脱节,使人不明白该照片的时间、地点、场景与说明文字所记的事实之间有何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对策是:直接反映人物活动为主体内容的照片,其说明文字应按记事文体来写,直接把照片的主角人物及必需记的相关重要人物、何时、在何地、干何事等要素记清记全,紧扣主题,写出该照片载录主体信息内容。主角人物及必需记的相关重要人物,要写清其姓名、在拍摄该照片时的身份(职务、社会角色等),在照片中的位置;时间,尽量写明年月日;地点,尽量写到比较具体的行政区划地、有实体意义的机构所在地;人物活动,一要写准活动关键词,如“考察”与“视察” ,“指导工作”与“检查工作”,“调研”与“了解情况”、“听取汇报”,“接见”与“会见”等,用词不同,表述人物的身份、活动内涵就不同,用词一定要准确反映人物及其活动的真实情况。二要突出人物活动的主题意义。说明文字紧扣照片编排的专题、主题。直接反映某事件、事物、景物(场景)的照片,写清其事件、事物、景物的名称,发生在(拍摄在)何时、何地,事件的事由、照片反映的主题内涵。

    以景物、建筑物为主体内容的照片,要揭示主题,主题要和志书的记述内容相关。因为拍摄景物、建筑物为主体内容的照片,往往其主题是隐寓的,而且同一景物,会被不同的作者赋予不同的主题。例如,拍摄主体为林区里一片罗汉果林木的照片。选用到林业志,说明文字的主题应该是:“某经济林区”。选用到生物志,说明文字的主题应该是:“葫芦科植物罗汉果(并写学名)、产地。”选用到医药志,说明文字的主题应该是:“地道药材罗汉果、栽培基地。”选用到扶贫志,说明文字的主题应该是:“某扶贫安置点种植的罗汉果”,或“扶贫开发垦荒种植罗汉果初见成效。”选用到旅游志,说明文字的主题就可能是“生态农业旅游”了。此外还可以有“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等主题。又如,一幅拍摄主体为百色清风楼的照片,编入报业志,说明文字主题关键词必须是“报社旧址”。如果说明文字不写清1929年红七军机关报《右江日报》报社与百色清风楼的关系,不揭示照片主体内容与志书内容相关的主题意义,该照片入报业志的主旨就不明确。

    2.恰如其分地体现对照片相关信息的扩容功能   可以交代与照片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连带资料,拓展照片的信息容量,揭示照片的主题意义。

    例如,一幅主体内容为药品的照片说明文字为:“1985年批准上市的眩晕宁冲剂,是中药治疗眩晕症的唯一药品,获1985年广西新工业产品百花奖。”说明文字不但有照片主体信息,还有该药品“批准上市”、“ 中药治疗眩晕症的唯一药品”及获奖等相关信息,扩展了照片主体信息含量的广度和深度。

    尤其是间接反映人物、事件(史实)的照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个别反映一般的照片,要适当引导读者把眼光拓展到照片之外,补充照片以外的更广阔、丰富的相关内容,连结照片方寸之内的“点”与照片剪裁之外的“面”。例如,一幅拍摄主体为现场会的照片,说明文字为:“19978月,自治区计生委在平南县召开自治区计划生育合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现场会,推广平南县的经验。至2003年,实行计划生育合同管理的行政村占全自治区村委会总数的85.90%”。第一句解说词要素齐全,紧扣主题,达到文字说明的解说功能要求,且符合志体规范。第二句拓展信息,则沟通了照片主体内容的“点”与“面”。又如,一幅照片说明文字为:“工农兵报社1930年使用过的印刷机。现存龙州起义陈列馆。”第一句话解说照片主体信息,第二句话拓展信息。类似的写法非常适用于运动会开幕式的照片,文艺活动的照片等,说明文字不仅着眼于运动、演出的场地,还可适当写到举办运动会的宗旨、规模、影响、意义等,慰问演出的更多场次、形成的制度、社会效应等,真正体现入志照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对信息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这类说明文字,往往容易出现几种失误:

    一是只写“面”上的扩展信息,而忘记解说照片的主体信息,造成说明文字与照片脱节。例如:某志收录的一幅照片,主体内容是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场面。说明文字为:“19941217日,广西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生产的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被桂林市政府命名为桂林第四宝。”另一幅照片主体内容为某一公司大门,说明文字为:“1988年,桂林制药厂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创办星加桂林制药有限公司,输出技术、设备、中间体,生产左旋咪锉。此为广西药业行业唯一输出技术项目。”这样写说明文字只是交代相关信息,没有直接解说照片主体画面。

    二是写扩展信息时,拓展的内容宽泛、篇幅过大,甚至造成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例如:某志书收录一幅照片主体内容为施行手术场面,说明文字为:“建于1984年的全州县计生服务站,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发挥了科技服务、宣传教育、药具管理、技术培训四大职能,取得显著成绩,1988年被国家计生委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服务站。图为计划生育人员在施行节育手术。”显然,扩展信息过于宽泛。

    三是在解说照片主体信息的“点”与写扩展信息的“面”之间缺少过渡衔接。

    例如:某志书收录的一幅照片,主体内容是一人在读报,说明文字为:“越南胡志明主席应邀于1960519日在广西南宁西园饭店度过70岁寿辰,清晨阅读《广西日报》上刊载的中国领导人向他祝贺的贺电。”上下句的照片主体信息与扩展信息之间缺少过渡衔接词“图为”。

    为了避免上述失误,一般说明文字最好只写两句话,一句是解说照片主体信息,一句是拓展相关信息,用“图为”两字来连接图片主体信息与扩展信息。例如:“1984年自治区计生委成立后,组织宣传队深入壮乡瑶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避孕节育知识。图为宣传队员在德保县放映计划生育影片。”

    3.充分发挥对图照与志文之间的联系沟通功能  说明文字要与志文相呼应,沟通志文记载与照片的关系,使图照与志文有机结合,互相印证,图文并茂。(例略)

    4.特别突出说明文字揭示照片文献价值的功能   对历史人物照片,说明文字是否点明是何时的影像,是真人照片还是“画像”,或者是后人制作的立于何处的塑像(铜像);对反映历史事件的照片,是否为当时亲历者(当事人)、目击者(见证人)拍摄的,该照片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认知价值就大不一样,尤其是交代摄于某个历史年代、出自某名人、重要人物之手,肯定会使该照片的珍贵价值得以突显。例如:某志书收录一幅人物半身像,说明文字为:“广西日报社首任社长史乃展,1951年元旦摄于南宁共和路广西日报社旧址内。”说明文字提供拍摄人物的身份、拍摄时间、地点(场景、场合)等信息,无疑增强了照片的历史价值。对旧址、遗址上的建筑物,要说明是原建筑物,还是何时修复、重建、新建的建筑物。有的说明文字说明照片的由来、是什么时候的文献成品,比提示照片内容更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例如,对《岭表纪蛮》及其《苗荒小纪》的照片,既说明各照片的内容,又说明为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刘介(刘锡蕃)深入金秀大瑶山、苗寨等地作社会调查、采风拍摄的瑶族、苗族及支系的社会风俗照片,是当时重要的社会学成果(学者采风获得的第一手民族民俗资料照片)。这样不仅仅直接说明照片内容,本身更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又如,说明文字中点明该照片是“真迹”、“原稿” 、“最早的照片”、“首次发布”、“唯独的一幅”、“现场实景”等,肯定会突出和增强照片的珍贵价值。

    5. 适当利用说明文字弥补入志专题照片不足的补校功能  独立成书的照片志,遇到某些专题照片不足时,可以适当增加说明文字,沟通照片内外、照片之间的关系,使零散、孤立的照片在文字说明的辅助下也能支撑一个专题。

    (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本文为2011年广西地方志理论研讨会论文,刊载于《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5期。)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