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二期
  • (志鉴论坛)民族地区第二轮修志中的民间文学记述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对“民间文学”的释义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里既有一般的文艺学的规定——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又有特殊的民间文艺学的规定——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但证之以“活态”性便显不足。首先,它不止是一种创作,而是集创作、表演、传承于一体的立体综合的艺术形式;其次,这种创作的“口头”特性,也有待进一步阐释——它不仅仅是用嘴巴说话,而是演唱(讲)者以话语为中心全身心投入的一种表演。此外,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对民间文学的“民”用“人民”这个概念解释,有太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主张代之以“民众”。①
        民间文学是行政区域志(省区、盟市、旗县志)必须记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内蒙古自治区已出版的第一轮12部盟市志书,98部旗县志书中,大多数都记述了民间文学,努力做到了横不缺项。但记述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二轮修志有没有必要记述“民间文学”?有必要的话,怎样记述呢?一部分人认为,第一轮修志和第二轮修志相隔时间不长,民间文学、民俗等变化缓慢,所以,在第二轮修志中没有必要记述民间文学。笔者认为,在第二轮修志中不仅有必要记述“民间文学”,而且一定要全面准确记述。
        一、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的必要性
        (一)、从民间文学的重要性看,第二轮修志必须记述好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是记忆历史之一。一些人往往把人类历史开端和有文字历史始端同等起来。其实,两者是两个概念。人类文字的出现比人类历史开端要晚。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对过去的记忆,主要是靠口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提出“用故事的眼光研究历史”的“层累说”,导致了中国新史学的产生。有人评价说,“用故事的眼光研究历史”,对中国现代史学的意义和“用白话文写文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几乎相提并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对传承记忆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文学”,是一种文化。它承载着历史,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在科尔沁蒙古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小心坐骑让河水冲走了。那人站在河的上游,呼唤他的马“gurui,gurui”。在科尔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农耕,很多蒙古人已经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词呼唤马。但流传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去科尔沁蒙古人呼唤马的用词。这就是记忆历史。我们不能把民间文学和历史同等起来,更不能忽视民间文学是记忆历史之一的不可或缺的方式。
        2.民间文学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12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试行)的通知》(内政发〔2003〕93号)。自古以来,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地区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挖掘整理那些文化遗产的同时,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内蒙古经济建设服务。目前,内蒙古的旅游业正在发展壮大之中。它为内蒙古的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是旅游的魂。民间文学和民俗是文化的双翅。假如没有欣赏到科尔沁叙事民歌和安代舞,那么科尔沁之旅将是苍白的。这就是第二轮修志必须要记述好民间文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3.民间文学的部分内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一体化的加快,促进了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首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呼吁政府应在保护口头文化方面发挥作用。2000年,正式启动并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2003年,通过了《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条约》。中国参与了公约制定工作的全过程,并正式加入《公约》。中国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称是从国际上引用的,以前称它为“民族民间文化”。《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内蒙古的格萨(斯)尔、蒙古族长调民歌、乌力格尔等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轮修志要记述好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民间文学的活态,决定了第二轮修志必须记述民间文学。所谓“活态”是指与雅文学、俗文学等书面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生命存在的独特形态。它存在于民众的使用和流通中,因而不是定型固定化的,而是“活态”的。活具体表现为:1.“底本”(脚本)是活的——虽可能有基本主题和程式,但没有固定的书面文本,每次表演都会建构新的文本;2.表演是活的——每一次都有特定的心境,都有即兴的发挥,都是一种新创造;3.受众是活的——每一次都有不同地对象,他们可以随时作出现场反应,参与表演和创造;4.场景是活的——每一次都有新的变化,不同场景对表演者会有不同的影响;5.传布是活的——每到一处,都要同那里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讲述者及听众结合,形成新的变异;6.历史是活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面貌。……“活态”是民间文学的本然形态,也是他的生命线。②
        第二轮修志时限正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期。为了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内蒙古地区施行了“轮牧”、“休牧”、“围封转移”、“退耕还林”等措施。农村牧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牧人进城,从事其它的职业。电视、手机等的普及,给民众的生活意识带来许多变化。这样,民间文学“活态”显得更“活”了。同样一则民间故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传播时,会有不同的变体。蒙古族“巧妇”故事,在从事农业较早的科尔沁蒙古人中流传时,与农业有关的母题多一些,而在卫拉特蒙古人当中流传的“巧妇”故事中,和牧业相关的母题多一些,第二轮修志一定要记述好民间文学,充分体现它的“活态”。
        (三)、第一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的缺憾,决定了第二轮修志正确记述民间文学的必要性。内蒙古已出版的第一轮志书记述的民间文学,体裁单一,非专业的人临时对付编辑的痕迹很浓。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体裁很多。有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祝赞词、民歌、谚语、谜语、三三句、萨满口头文学、好来宝、乌力格尔等等。但在第一轮志书中记述的只有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几种体裁的民间文学。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宗教。在科尔沁地区民间,目前为至,还有一些萨满人(“博”)。“博”在完成宗教仪式时,说唱的部分本身就是民间文学。对于这样一种客观存在,不少学者很关注。2006年内蒙古大学教授呼日勒沙的学生王图雅申请硕士学位论文是《科尔沁“博”祭祀语研究》。学院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全部给了“A”级的评价。在已出版的兴安盟、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等地的志书中,没有记述这方面的民间文学。
        内容类同,没有地方特色、没有时代、民族特点是第一轮志书记述民间文学的又一大遗憾。
        蒙古族是,汉族占多数,多民族共同居住是内蒙古的特点。第一轮一些志书中,记述谚语、传说时,没有说明它在哪一个民族中流传。这样记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是志书中不允许出现的失误。很多第一轮志书记述的民间文学,不论体裁、内容,都差不多。甚至有的一模一样。有相互抄袭的迹象。记述真正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志书不多。第二轮修志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第一轮修志记述民歌时,只记述歌曲、歌词。对演唱者、地点、时间、语境等一概不提。不同演唱者演唱同一首民歌,会有不同之处。就同一个演唱者而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演唱,效果也不一样。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要克服第一轮志书以上缺点。
        第一轮志书中没有记述民间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包括民间文学研究机构与学术研究、学术文献资料与成果等内容。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应组织有关专家记述以上内容。
        二、如何记述民间文学
        (一)、要作田野调查。民间文学的活态,决定了搜集、研究民间文学时,必须做田野调查。这种方法强调局内调查或称直接参与。它要求研究者直接深入实地参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从语言、文化、心理、感情、意识诸方面使自己成为当地群众的一员,通过对整体文化的全面参与来获得对民间文学的切身体验和感受。……美国学者泰得洛克对祖居印第安人民间诗歌的分析正得益于这种局内调查,使他得以从内部复原印第安人诗歌的语言传达特点,例如停顿、音调、音量控制的交错使用等。③第一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文字出版物。那些资料是经过编辑过的。没有注明调查的地点、时间、演唱者、观众环境等。采用这样的资料违背了志书资料要翔实的要求。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必须做田野调查。要把民间文学的活态反应出来。
        (二)、归类要得当。民间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在第一轮志书中,许多志书把民间文学放在民族部分中记述。有地把谚语从民间文学中单独拿出来,同方言、歇后语放在一起。有地把谚语分成好几种,和气象有关的放在气象的部分记述。其实,谚语、歇后语、串话都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不应该把它们分开记述。“事以类分”是修志体例的要求之一。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要把民间文学同民俗、方言放在文化部分中记述,不能放在民族部分中记述。有的第一轮志书中,标题是民间文艺,但记述的内容只有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是两个概念。民间文艺除了民间文学,还包括剪纸、刺绣等。第二轮修志切忌标题大,内容小。
        (三)、准确记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用汉语记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时,有些内容很难汉译,甚至有些内容无法汉译。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译者通晓两个语言文字是不够的。必须对那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呼和浩特街头有一个小店的招牌上用汉字写着“绿色豆腐”,而用蒙文写着“nogogan d?觕üfu”。在这里应该把绿色蒙译成“boxirdal ügei”。蒙译成“nogogan”的话,意思就变成“绿颜色的豆腐”了。第二轮修志记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等民族民间文学时,要在汉译上下功夫。为保证民间文学的原汁原味,尽量少用意译法,要多用直译法。译者不能一个人,也不能是不懂民间文学专业的人,要多和语委等有关单位联系。记述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时,用那个民族的文字进行记述。记述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时,用国际音标对其进行记述。把它们同汉译部分放在一起。
        (四)、要进行专业培训。目前,很多行业的人都很重视岗前培训。但我们修志行业对岗前培训重视得不够。很多撰稿人不懂志书的体例和体裁要求、行文规则,就撰写地方志稿,等到评审时,发现问题多多。这是对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一定要请民间文学专家和地方志专家、编辑学专家做岗前专业培训。
        (五)、撰稿人、主编必须懂民间文学专业。目前,有几所大学的教授每年在招收以蒙古民间文学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内蒙古也有民间文学研究会。可以说,民间文学的专业人才不少。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必须组织利用好民间文学专业人才。给他们进行地方志专业培训之后,让他们做田野调查,让他们供稿,真正把活态的民间文学,记述到志书中。最起码要做到撰稿人、主编必须接受民间文学专业培训。
        (六)、要处理好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表现具体可感的民间生活,民间文学则以反映民间生活为天职,二者有时相伴相生,如民间师公在做法事时,都要喃口诀,这一过程就把民俗(法事)和(民间文学(口诀)紧密连在了一起。④在记述萨满祭天的祭祀语时,必须记述萨满祭天的过程。这就涉及到民俗。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要特别注意它与民俗的特殊关系。
        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轮75部专业志书的计划中,没有将《民间文学志》列入计划之内。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在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内蒙古自治区志•方言志》和《内蒙古自治区志•民俗志》。现已出版《中国民俗志》。目前为止,笔者没有见到已出版的民间文学志。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的同时,要出版录音带、光盘等,真正把“活态”的民间文学,飨给读者。
      参考文献:
        ①、②贺学君《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周星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2006年第一版p92、90。
        ③《民间文学概论》毕主编,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第一版p414~415。
        ④《民间文学导论》农学冠主编,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9月第一版p266。

    (作者:内蒙古政协杂志社  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民族地区第二轮修志中的民间文学记述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对“民间文学”的释义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里既有一般的文艺学的规定——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又有特殊的民间文艺学的规定——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但证之以“活态”性便显不足。首先,它不止是一种创作,而是集创作、表演、传承于一体的立体综合的艺术形式;其次,这种创作的“口头”特性,也有待进一步阐释——它不仅仅是用嘴巴说话,而是演唱(讲)者以话语为中心全身心投入的一种表演。此外,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对民间文学的“民”用“人民”这个概念解释,有太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主张代之以“民众”。①
        民间文学是行政区域志(省区、盟市、旗县志)必须记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内蒙古自治区已出版的第一轮12部盟市志书,98部旗县志书中,大多数都记述了民间文学,努力做到了横不缺项。但记述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二轮修志有没有必要记述“民间文学”?有必要的话,怎样记述呢?一部分人认为,第一轮修志和第二轮修志相隔时间不长,民间文学、民俗等变化缓慢,所以,在第二轮修志中没有必要记述民间文学。笔者认为,在第二轮修志中不仅有必要记述“民间文学”,而且一定要全面准确记述。
        一、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的必要性
        (一)、从民间文学的重要性看,第二轮修志必须记述好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是记忆历史之一。一些人往往把人类历史开端和有文字历史始端同等起来。其实,两者是两个概念。人类文字的出现比人类历史开端要晚。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对过去的记忆,主要是靠口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提出“用故事的眼光研究历史”的“层累说”,导致了中国新史学的产生。有人评价说,“用故事的眼光研究历史”,对中国现代史学的意义和“用白话文写文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几乎相提并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对传承记忆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文学”,是一种文化。它承载着历史,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在科尔沁蒙古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小心坐骑让河水冲走了。那人站在河的上游,呼唤他的马“gurui,gurui”。在科尔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农耕,很多蒙古人已经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词呼唤马。但流传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去科尔沁蒙古人呼唤马的用词。这就是记忆历史。我们不能把民间文学和历史同等起来,更不能忽视民间文学是记忆历史之一的不可或缺的方式。
        2.民间文学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12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试行)的通知》(内政发〔2003〕93号)。自古以来,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地区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挖掘整理那些文化遗产的同时,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内蒙古经济建设服务。目前,内蒙古的旅游业正在发展壮大之中。它为内蒙古的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是旅游的魂。民间文学和民俗是文化的双翅。假如没有欣赏到科尔沁叙事民歌和安代舞,那么科尔沁之旅将是苍白的。这就是第二轮修志必须要记述好民间文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3.民间文学的部分内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一体化的加快,促进了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首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呼吁政府应在保护口头文化方面发挥作用。2000年,正式启动并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2003年,通过了《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条约》。中国参与了公约制定工作的全过程,并正式加入《公约》。中国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称是从国际上引用的,以前称它为“民族民间文化”。《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内蒙古的格萨(斯)尔、蒙古族长调民歌、乌力格尔等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轮修志要记述好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民间文学的活态,决定了第二轮修志必须记述民间文学。所谓“活态”是指与雅文学、俗文学等书面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生命存在的独特形态。它存在于民众的使用和流通中,因而不是定型固定化的,而是“活态”的。活具体表现为:1.“底本”(脚本)是活的——虽可能有基本主题和程式,但没有固定的书面文本,每次表演都会建构新的文本;2.表演是活的——每一次都有特定的心境,都有即兴的发挥,都是一种新创造;3.受众是活的——每一次都有不同地对象,他们可以随时作出现场反应,参与表演和创造;4.场景是活的——每一次都有新的变化,不同场景对表演者会有不同的影响;5.传布是活的——每到一处,都要同那里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讲述者及听众结合,形成新的变异;6.历史是活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面貌。……“活态”是民间文学的本然形态,也是他的生命线。②
        第二轮修志时限正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期。为了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内蒙古地区施行了“轮牧”、“休牧”、“围封转移”、“退耕还林”等措施。农村牧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牧人进城,从事其它的职业。电视、手机等的普及,给民众的生活意识带来许多变化。这样,民间文学“活态”显得更“活”了。同样一则民间故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传播时,会有不同的变体。蒙古族“巧妇”故事,在从事农业较早的科尔沁蒙古人中流传时,与农业有关的母题多一些,而在卫拉特蒙古人当中流传的“巧妇”故事中,和牧业相关的母题多一些,第二轮修志一定要记述好民间文学,充分体现它的“活态”。
        (三)、第一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的缺憾,决定了第二轮修志正确记述民间文学的必要性。内蒙古已出版的第一轮志书记述的民间文学,体裁单一,非专业的人临时对付编辑的痕迹很浓。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体裁很多。有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祝赞词、民歌、谚语、谜语、三三句、萨满口头文学、好来宝、乌力格尔等等。但在第一轮志书中记述的只有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几种体裁的民间文学。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宗教。在科尔沁地区民间,目前为至,还有一些萨满人(“博”)。“博”在完成宗教仪式时,说唱的部分本身就是民间文学。对于这样一种客观存在,不少学者很关注。2006年内蒙古大学教授呼日勒沙的学生王图雅申请硕士学位论文是《科尔沁“博”祭祀语研究》。学院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全部给了“A”级的评价。在已出版的兴安盟、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等地的志书中,没有记述这方面的民间文学。
        内容类同,没有地方特色、没有时代、民族特点是第一轮志书记述民间文学的又一大遗憾。
        蒙古族是,汉族占多数,多民族共同居住是内蒙古的特点。第一轮一些志书中,记述谚语、传说时,没有说明它在哪一个民族中流传。这样记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是志书中不允许出现的失误。很多第一轮志书记述的民间文学,不论体裁、内容,都差不多。甚至有的一模一样。有相互抄袭的迹象。记述真正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志书不多。第二轮修志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第一轮修志记述民歌时,只记述歌曲、歌词。对演唱者、地点、时间、语境等一概不提。不同演唱者演唱同一首民歌,会有不同之处。就同一个演唱者而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演唱,效果也不一样。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要克服第一轮志书以上缺点。
        第一轮志书中没有记述民间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包括民间文学研究机构与学术研究、学术文献资料与成果等内容。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应组织有关专家记述以上内容。
        二、如何记述民间文学
        (一)、要作田野调查。民间文学的活态,决定了搜集、研究民间文学时,必须做田野调查。这种方法强调局内调查或称直接参与。它要求研究者直接深入实地参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从语言、文化、心理、感情、意识诸方面使自己成为当地群众的一员,通过对整体文化的全面参与来获得对民间文学的切身体验和感受。……美国学者泰得洛克对祖居印第安人民间诗歌的分析正得益于这种局内调查,使他得以从内部复原印第安人诗歌的语言传达特点,例如停顿、音调、音量控制的交错使用等。③第一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文字出版物。那些资料是经过编辑过的。没有注明调查的地点、时间、演唱者、观众环境等。采用这样的资料违背了志书资料要翔实的要求。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必须做田野调查。要把民间文学的活态反应出来。
        (二)、归类要得当。民间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在第一轮志书中,许多志书把民间文学放在民族部分中记述。有地把谚语从民间文学中单独拿出来,同方言、歇后语放在一起。有地把谚语分成好几种,和气象有关的放在气象的部分记述。其实,谚语、歇后语、串话都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不应该把它们分开记述。“事以类分”是修志体例的要求之一。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要把民间文学同民俗、方言放在文化部分中记述,不能放在民族部分中记述。有的第一轮志书中,标题是民间文艺,但记述的内容只有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是两个概念。民间文艺除了民间文学,还包括剪纸、刺绣等。第二轮修志切忌标题大,内容小。
        (三)、准确记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用汉语记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时,有些内容很难汉译,甚至有些内容无法汉译。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译者通晓两个语言文字是不够的。必须对那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呼和浩特街头有一个小店的招牌上用汉字写着“绿色豆腐”,而用蒙文写着“nogogan d?觕üfu”。在这里应该把绿色蒙译成“boxirdal ügei”。蒙译成“nogogan”的话,意思就变成“绿颜色的豆腐”了。第二轮修志记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等民族民间文学时,要在汉译上下功夫。为保证民间文学的原汁原味,尽量少用意译法,要多用直译法。译者不能一个人,也不能是不懂民间文学专业的人,要多和语委等有关单位联系。记述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时,用那个民族的文字进行记述。记述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时,用国际音标对其进行记述。把它们同汉译部分放在一起。
        (四)、要进行专业培训。目前,很多行业的人都很重视岗前培训。但我们修志行业对岗前培训重视得不够。很多撰稿人不懂志书的体例和体裁要求、行文规则,就撰写地方志稿,等到评审时,发现问题多多。这是对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一定要请民间文学专家和地方志专家、编辑学专家做岗前专业培训。
        (五)、撰稿人、主编必须懂民间文学专业。目前,有几所大学的教授每年在招收以蒙古民间文学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内蒙古也有民间文学研究会。可以说,民间文学的专业人才不少。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必须组织利用好民间文学专业人才。给他们进行地方志专业培训之后,让他们做田野调查,让他们供稿,真正把活态的民间文学,记述到志书中。最起码要做到撰稿人、主编必须接受民间文学专业培训。
        (六)、要处理好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表现具体可感的民间生活,民间文学则以反映民间生活为天职,二者有时相伴相生,如民间师公在做法事时,都要喃口诀,这一过程就把民俗(法事)和(民间文学(口诀)紧密连在了一起。④在记述萨满祭天的祭祀语时,必须记述萨满祭天的过程。这就涉及到民俗。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时,要特别注意它与民俗的特殊关系。
        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轮75部专业志书的计划中,没有将《民间文学志》列入计划之内。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在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内蒙古自治区志•方言志》和《内蒙古自治区志•民俗志》。现已出版《中国民俗志》。目前为止,笔者没有见到已出版的民间文学志。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轮修志记述民间文学的同时,要出版录音带、光盘等,真正把“活态”的民间文学,飨给读者。
      参考文献:
        ①、②贺学君《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周星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2006年第一版p92、90。
        ③《民间文学概论》毕主编,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第一版p414~415。
        ④《民间文学导论》农学冠主编,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9月第一版p266。

    (作者:内蒙古政协杂志社  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