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1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工作研究】一位方志人的修志感悟
  • 发布时间:2023-02-10
  • 来源:
  • 历史像镜子,可以知兴衰,明得失。

    华夏历史的长河最恰如黄河,它有九曲十八弯,有大河唱罢掉头东,有风陵渡的浊浪排空,有夺淮入津时的摇摆,也有济河的隐川伏行。不拒细流,不择地而行,弯曲不改其东向志,故能讴歌奔海流。

    一个美丽的清晨,窗外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我走在去档案史志馆的路上,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一扫几年来做史志工作的不快甚至自卑。

    几年前,我进入阿鲁科尔沁旗档案局工作,后来党史和地方志两部门与档案局合并,成立阿鲁科尔沁旗档案史志馆。刚开始,我感觉做地方志工作太“冷”了,地位冷,编纂工作冷门,大家不了解,还有就是氛围也冷,工作基本都是在办公室里完成,枯燥乏味。那时,我情绪低落,就想着尽快调出这个单位。

    后来馆长找我谈话。他说:修志工作有三苦!清苦,辛苦,艰苦。做地方志工作,就必须受这些苦。我搞地方志工作30年,开始也和你一样,不适应,后来才认识到这工作可不简单。来这里工作,就要习惯坐‘冷板凳’。很多领导同志来到一个地方工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看当地的省志、市志、县志。作为地方志系统的一名同志,一定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振奋精神,按照国家地方志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中指组的工作部署,做好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地方志工作。编史修志是一项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历史上很多东西不一定都能保留下来,但是地方志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流传给后世,对于记录我们的历史、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价值。

    馆长的话如一泓涓涓细流,滋润着春天草原上刚破土的嫩芽。

    有道是:盛世修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他的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要看地方志。我们可以看到,在正定、厦门、上海工作时,都留下他读志、用志、修志的佳话,他还把地方志运用到调研工作中。我们的地方志编纂工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你说这编纂工作重要不重要?当然,编纂工作是辛苦的,需要我们史志人清心静欲,耐得住冷清。

    他接着娓娓道来,仿佛草原深处的牧笛声,如一曲天籁之音。

    存史需要冷,存史才是我们地方志编纂工作最主要的功能啊!我们自己能感觉到工作的成就感就可以了,没必要在乎冷热之分。只要以积极姿态,贴合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向当代转化,高效发挥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就能转“冷”为“热”。存史是基本功能,育人、资政是现实功能。存史,我们也可以想想,我们要记录和保存什么样的历史?比如,是不是能记录我们阿鲁科尔沁旗干部群众创新创业、建设美丽家乡的业绩,来以‘冷’存‘热’呢?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抗击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应该做好脱贫攻坚这个伟大工程的时代记录员,做好疫情防控大事记的编纂工作,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既有存史的功能,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不也同时发挥了育人和资政的效果了吗?

    这次长谈,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工作的看法和态度。我看到了史志人的精神内核,我懂得了我做这项工作的神圣和崇高。从那以后,我懂得了我们史志工作者的视野应该更广阔,也应该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走出办公室,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一年,我们开始了疫情防控大事记的编纂工作,我们把全旗乃至全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工作全面记录下来,没有一丝遗漏。这一年,我们征集了市旗两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收集整理了无数抗疫中不惧艰险、无私奉献的感动瞬间。这一年,我们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很快又开始进村入户,融入到新一轮的乡村振兴历史洪流中。

    我们终于从单一做好编纂工作的认识误区里走了出来,走出去,更好地宣传我们的修志成果,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把冷变热。那天开会,馆长又讲了很多,我只记得一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我们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目标方向。我们需要以积极姿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向当代转化。顺着铿锵有力的声音望去,原本坐着讲话的馆长,不知什么时候站起来了,我看到了一张布满皱纹的饱经沧桑的脸庞和一副略显消瘦的依然笔挺的身影。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华夏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一方面承担着苦难和厚重,一方面无数英雄先贤光照史册:有苏武苦持节符,坚守正义在苦寒的贝加尔湖十九年,报国之志不改;有班超凿空西域;有昭君出塞,名垂青史,留下青冢供后人拜祭,百姓守墓,盗墓者亦敬畏不敢惊动其土;有岳飞精忠报国,冻死不拆百姓屋,饿死不抢百姓粮;有曹雪芹十年呕心沥血,为揭穿黑暗帝制兀兀穷年,像闪电照亮后人;有陈天华蹈海而死以唤醒民众。有石匠李春设计的千年石拱桥历尽金戈铁马,有杜甫草堂一任狂风暴雨的肆虐,有耶路撒冷哭墙上弹痕累累,有朱德南昌起义的手枪血痕斑斑……,无论是古迹,古桥,古屋,古墙,古枪,都是历史的见证。

    这些,都需要我们的记录和书写。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黯淡的,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浅薄的,印度有泰姬陵承载莫干王朝的盛世和忠贞不渝的爱情,以色列有耶酥降生的马槽,中国有敦煌石窟,日本有保存完好的古都奈良的千年皇宫,意大利有古罗马的格斗场,法国有巴黎圣母院。

    我的面前,是新时代的新天地。这个新时代、这片新天地,就是未来的历史。在温暖的阳光下,行走着一个个因你的影响而愈加矢志不渝的灵魂,那是十四亿华夏儿女的身影,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身影,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身影,当然,其中也有许许多多我们史志人的身影。(撰稿  谭志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一位方志人的修志感悟
  • 发布时间:2023-02-10
  • 来源:
  • 历史像镜子,可以知兴衰,明得失。

    华夏历史的长河最恰如黄河,它有九曲十八弯,有大河唱罢掉头东,有风陵渡的浊浪排空,有夺淮入津时的摇摆,也有济河的隐川伏行。不拒细流,不择地而行,弯曲不改其东向志,故能讴歌奔海流。

    一个美丽的清晨,窗外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我走在去档案史志馆的路上,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一扫几年来做史志工作的不快甚至自卑。

    几年前,我进入阿鲁科尔沁旗档案局工作,后来党史和地方志两部门与档案局合并,成立阿鲁科尔沁旗档案史志馆。刚开始,我感觉做地方志工作太“冷”了,地位冷,编纂工作冷门,大家不了解,还有就是氛围也冷,工作基本都是在办公室里完成,枯燥乏味。那时,我情绪低落,就想着尽快调出这个单位。

    后来馆长找我谈话。他说:修志工作有三苦!清苦,辛苦,艰苦。做地方志工作,就必须受这些苦。我搞地方志工作30年,开始也和你一样,不适应,后来才认识到这工作可不简单。来这里工作,就要习惯坐‘冷板凳’。很多领导同志来到一个地方工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看当地的省志、市志、县志。作为地方志系统的一名同志,一定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振奋精神,按照国家地方志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中指组的工作部署,做好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地方志工作。编史修志是一项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历史上很多东西不一定都能保留下来,但是地方志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流传给后世,对于记录我们的历史、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价值。

    馆长的话如一泓涓涓细流,滋润着春天草原上刚破土的嫩芽。

    有道是:盛世修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他的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要看地方志。我们可以看到,在正定、厦门、上海工作时,都留下他读志、用志、修志的佳话,他还把地方志运用到调研工作中。我们的地方志编纂工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你说这编纂工作重要不重要?当然,编纂工作是辛苦的,需要我们史志人清心静欲,耐得住冷清。

    他接着娓娓道来,仿佛草原深处的牧笛声,如一曲天籁之音。

    存史需要冷,存史才是我们地方志编纂工作最主要的功能啊!我们自己能感觉到工作的成就感就可以了,没必要在乎冷热之分。只要以积极姿态,贴合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向当代转化,高效发挥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就能转“冷”为“热”。存史是基本功能,育人、资政是现实功能。存史,我们也可以想想,我们要记录和保存什么样的历史?比如,是不是能记录我们阿鲁科尔沁旗干部群众创新创业、建设美丽家乡的业绩,来以‘冷’存‘热’呢?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抗击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应该做好脱贫攻坚这个伟大工程的时代记录员,做好疫情防控大事记的编纂工作,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既有存史的功能,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不也同时发挥了育人和资政的效果了吗?

    这次长谈,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工作的看法和态度。我看到了史志人的精神内核,我懂得了我做这项工作的神圣和崇高。从那以后,我懂得了我们史志工作者的视野应该更广阔,也应该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走出办公室,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一年,我们开始了疫情防控大事记的编纂工作,我们把全旗乃至全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工作全面记录下来,没有一丝遗漏。这一年,我们征集了市旗两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收集整理了无数抗疫中不惧艰险、无私奉献的感动瞬间。这一年,我们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很快又开始进村入户,融入到新一轮的乡村振兴历史洪流中。

    我们终于从单一做好编纂工作的认识误区里走了出来,走出去,更好地宣传我们的修志成果,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把冷变热。那天开会,馆长又讲了很多,我只记得一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我们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目标方向。我们需要以积极姿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向当代转化。顺着铿锵有力的声音望去,原本坐着讲话的馆长,不知什么时候站起来了,我看到了一张布满皱纹的饱经沧桑的脸庞和一副略显消瘦的依然笔挺的身影。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华夏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一方面承担着苦难和厚重,一方面无数英雄先贤光照史册:有苏武苦持节符,坚守正义在苦寒的贝加尔湖十九年,报国之志不改;有班超凿空西域;有昭君出塞,名垂青史,留下青冢供后人拜祭,百姓守墓,盗墓者亦敬畏不敢惊动其土;有岳飞精忠报国,冻死不拆百姓屋,饿死不抢百姓粮;有曹雪芹十年呕心沥血,为揭穿黑暗帝制兀兀穷年,像闪电照亮后人;有陈天华蹈海而死以唤醒民众。有石匠李春设计的千年石拱桥历尽金戈铁马,有杜甫草堂一任狂风暴雨的肆虐,有耶路撒冷哭墙上弹痕累累,有朱德南昌起义的手枪血痕斑斑……,无论是古迹,古桥,古屋,古墙,古枪,都是历史的见证。

    这些,都需要我们的记录和书写。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黯淡的,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浅薄的,印度有泰姬陵承载莫干王朝的盛世和忠贞不渝的爱情,以色列有耶酥降生的马槽,中国有敦煌石窟,日本有保存完好的古都奈良的千年皇宫,意大利有古罗马的格斗场,法国有巴黎圣母院。

    我的面前,是新时代的新天地。这个新时代、这片新天地,就是未来的历史。在温暖的阳光下,行走着一个个因你的影响而愈加矢志不渝的灵魂,那是十四亿华夏儿女的身影,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身影,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身影,当然,其中也有许许多多我们史志人的身影。(撰稿  谭志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