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2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工作研究】对建设内蒙古方志馆的几点认识
  •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方志馆则是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发展地方志事业的重要阵地。有了方志馆,方志人就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细作,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地方志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为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史、资政、育人功能提供强有力保障。随着全国各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两轮修志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方志馆建设形势空前,自治区政府地方志研究室也在自治区政府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关心支持下,紧跟时代步伐,积极筹备内蒙古方志馆建设。在此,笔者粗浅地谈几点有关内蒙古方志馆建设的想法和认识。

    一、内蒙古方志馆建设的必要性

    建立方志馆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孙文在《存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论方志馆的价值与功用》一书中指出:“方志馆建设的功用就是把我们祖先的历史保存下来,将零落在各地、收藏在各类图书馆、分散无序的大批志书,搜集、整理起来,保存历史的真实记录,研究和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宝库,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提供服务,是益于当代、惠及后世之举。”

    一定意义上讲,建设方志馆是妥善收藏、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需要,是延续本土文化根脉”的重大举措。内蒙古地方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仅从宋代至民国所修的省、地、县志就多达400多种。从首轮修志至今,出版各类志书1000多部,各类地情书地方年鉴也有1000多种,年鉴等地资料文献达几万册之多,收藏全国各地的志书年鉴和内蒙古旧数量更多。这些资料需要世代保存相传。如果没有方志馆,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宝库就无处存放,文物级别的志书就有可能因遭意外而被损毁或遗失,那样我们岂不成了文化罪人。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北方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交流融合,创造了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出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包头的阴山文化、赤峰的辽文化及红山文化、通辽的科尔沁文化、锡林郭勒的蒙元文化、呼伦贝尔的森林文化及“三少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文化、巴彦淖尔的河套文化、鄂尔多斯文化等等。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髓,是每个方志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地方志资料形式多样,有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传资料、音像资料、图片资料,这些资料承载着内蒙古地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加之纷繁浩瀚的现存志书、当代新修志书续修的普及,因此,建设一座专门收藏地方志文献的建筑——方志馆显得尤为必要。

    建立方志馆是完善城市社会功能的需要

    藏书楼、图书馆古今有之,但方志馆不曾有。方志馆有别于其他文化建筑。图书馆虽然文化储存容量大、辐射性强,但它收藏的重点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出版的各种图书、期刊,对地情资料的收集远远不及方志馆全面专业。档案馆收藏的内容主要是辖区内各机关、团体、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对辖区内地方志、年鉴、内部资料及河流、山川、地形地貌、民俗风俗、气候物候、口碑资料等需经实地勘察、调查获取的资料收集则较少。内蒙古是文化资源大区,尽快建成集收藏、保管、展示、研究和开发利用地方志文献、各类地情资料为主的方志馆,有利于弘扬和传承自治区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深化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内蒙古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各种类型的文化设施,却没有方志馆。内蒙古方志馆建成后,不仅可以填补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地方志领域的一项空白,还可以与其它形成组合效应,完善城市社会功能,带动内蒙古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建设方志馆是地方志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设方志馆是实现“志、鉴、库、网、馆”整体推进的地方志工作新格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不断出版的各类方志、年鉴,编纂地方志过程中搜集的各类资料和形成的志稿等,仅仅是资料室已无法承担新形势下赋予的日益繁重的收藏任务。内蒙古自治区自1982年首轮修志以来,共编辑出版三级志书180余部,行业、部门和村镇志书900多部,地方综合年鉴200多部,二轮志书也在2020年基本续修完成,随后还将启动三轮修志,越来越多的地方志文献资料需要方志馆进行有序的收藏整理,最大化地开发利用,延续地方志事业持续发展。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表、照片、音像资料、实物等以及形成的地方志文稿,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指定专职人员集中统一管理,妥善保存,不得损毁;修志工作完成后,应当依法移交本级国家档案馆或者方志馆保存、管理,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出租、出让、转借。”

    可以说,如果没有方志馆,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想完成“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这些法定职能职责是很难的,地方志事业也将难以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方志馆的功能定位

    内蒙古自治区于2011年9月启动了内蒙古方志馆立项工作,其间由于种种原因搁置了,经过6年努力,内蒙古方志馆终于于2017年3月正式立项,计划建设面积1.63万平方米,2018年开工建设,2021年完成地下两层、地上1—3层主体施工和4层、5层钢结构搭设。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发展史上的一大幸事,更是保护和传承内蒙古各民族文化的一大创举。前期,自治区地方志派员考察了解了北京、山东、上海、江苏、江西、广西、广东等省市的方志馆,参照兄弟省市建馆理念,笔者认为内蒙古方志馆的规划设计应兼具独特性、实用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功能定位应志鉴编纂、地方文献收藏、区展示与教育、区情研究与咨询、区检索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方志馆。

    据方志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的《中国方志馆》一书介绍,我国的方志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未单独设置,而是与文史馆、藏书楼、图书馆、档案馆等场所兼容合并的文化机构;二是单独设置,以存放和展示纸质志书等典籍文献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志馆;三是以现代化手段展示特定行政区域文化和现实地情为主,同时兼及传统形式的当代新型方志馆。新型综合性地情馆是当代方志馆建设的主要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内蒙古方志馆的规划设计应属当代新型方志馆。

    方志馆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新型文化建筑类型,在此以前并没有专门收藏地方志书的机构。古代志书多收藏于藏书楼中。著名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收藏的地方志书达270多部。民国时期,一些地方建起了通志馆,如江西省通志馆,只是修志机构,基本没有收藏地方志的功能。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一、二轮修志蓬勃开展,各地纷纷建设方志馆。截至2020年,全国已建成国家方志馆1个、省级方志馆15个、地市级方志馆125个、区县级方志馆近434个、乡镇街道26个、村社区51个。

    内蒙古方志馆是新规划建设的方志馆,应区别于其他建筑改造而成的方志馆,存在几个特点。一是面积大,规划设计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余地,但要避免几个误区,不能一味追求高大、豪华、气派,避免千馆一面,千篇一律。要立足内蒙古实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突出民族团结生命线,同时要有别于内蒙古博物院、展览馆、图书馆等展陈设计,突出现代化影像科技。二是内蒙古方志馆选址相对远离闹市区,这更需要方志馆独特的功能设计和特有的定位来聚集人气。要防止方志馆热热闹闹建成以后,却无人问津,门前冷冷清清,甚至不为世人知晓。布展设计上也要防止形式奢华内容空空,中看不中用,华而不实。无论是图书馆、博物馆还是方志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料查阅室,它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公共交流场所和文化休闲场所,方志馆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合理的功能定位,将是财政的巨大浪费,让更多人了解方志、热爱方志、运用方志、弘扬方志文化的初衷就难以实现。纵观全国各地、各类方志馆,现有功能一般包括陈列、展示、存储、编纂、借阅、电子阅览、交流、研究、办公、休闲、服务、安保、水电、监控等不同功能,但并非所有的方志馆都包括以上全部功能,在实际规划中,不同方志馆实际需求、占地面积、投资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在功能设置上应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内蒙古方志馆建设作为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有效途径,应明确五个主要功能。

    成为权威的地方文献收藏中心

    地方文献存储是立馆之本。地方志书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是一种特殊体例的资料性著作,汇聚一方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历史和现状,是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如果没有强大的地方文献资料做后盾,方志馆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内蒙古方志馆作为省级方志馆,要收藏各级各类志、新志、年鉴、地情书和全国各省市志、有影响的市县志,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献和与修志有关的各类工具书、资料书,对一些珍贵志鉴图书资料,要进行抢救性的挖掘购藏等。方志馆的藏书特色决定了它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提前规划好馆藏志稿的保管保护、温度湿度、防虫除、数字化处理等工作。

    成为地展示、文化宣教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5000多年前,内蒙古地区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如此广袤的地域蕴含着几千年文明,方志馆应承载着展示内蒙古地情的使命。内蒙古方志馆应将内蒙古建制沿革、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风俗、历史名人、草原文明等通过视频、图片、电子触摸、影视传播等手段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为树立内蒙古文化品牌形象提供强有力支持。此外,还可考虑设置多媒体室、临时展馆,用于举办常规性展览,如展播纪录片《方志内蒙古》等。通过地域文化展示,实现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地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成为公共服务中心

    一是提供地情资料查阅服务。方志馆建设伊始,它的主要功能是以收藏保管地方志文献典籍为主,往往秘不示人,给大家留下了曲高和寡的印象,更谈不上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了。方志馆馆藏资料全面丰富,开展地情资料查阅服务是方志馆作为文化场馆的基本功能。比如,江西省方志馆将馆藏资料向全社会开放,逐渐形成了一批稳定、高素质的读者队伍;与媒体合作开办“档案解密”栏目,为查找资料提供方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资料查阅势必会对纸质书籍造成损坏,因此将珍贵文献资料转化成电子版本,既能保护纸质书籍,又方便大众查阅。二是设置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用于举行报告会、讲座、业务培训等活动。结合各种活动,将优秀的地方志资源推荐给社会公众,将方志馆的公共服务职能落到实处,满足各阶层民众文化生活需要。方志馆也可用作重要的旅游资源发挥作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成为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中心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在2015年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新任负责人培训班上的动员讲话中曾指出:“与其他部门相比,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最大的优势就是掌握了全面系统丰富的地情资料。如何发挥优势,用方便快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地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建立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命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明确服务对象、完善基础设施、拓宽服务路径。”地方志文献资料浩繁,依靠方志馆建设,可为地情读物编纂、开展地情调查等区研发提供稳定的场所和有效管理,内蒙古自治区可先通过方志馆建设,将情信息有效整合,主动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开展咨政研究,开发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积极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随着方志馆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范围可深入、拓宽。如进行地方志编纂研究、方志学理论研究、方志机构组织研究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

    成为行政服务中心

    为完善方志馆功能,需配备办公室、会议室、志编辑室、研究室、古籍修复室、资料档案室等场所。同时应避免办公用房安排过多,影响方志馆主体功能的发挥。一座高质量、高水准的现代化方志馆,不仅要高度重视主体功能的建设,其他辅助功能也不能忽视,比如要配备值班室、消防监控室、设备机房、停车场等。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包括休息室,餐饮购物区、公共卫生间等场所,有条件的话还可设置更衣室、哺乳室等,增加公众参与度。

    三、把内蒙古方志馆打造成国家方志馆草原分馆

    国家方志馆已分别建立了国家方志馆长江分馆、黄河分馆、知青分馆,正分别在河南省焦作市、云南省大理剑川古城、广东省珠海市设立南水北调分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粤港澳大湾区分,以记录和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众所周知,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将内蒙古方志馆打造成国家方志馆草原分馆,不仅具有全面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意义,还具有建设的先决条件和先天的资源优势。

    先决条件

    一是内蒙古方志馆已正式立项,总面积约1.63万平方米,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城市地标性文化建筑群,具备了建设国家方志馆的面积要求和地理位置要求;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是第一个提出建设国家方志馆草原分馆设想的省份,具有时间优势;二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和方志馆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曾对地方志工作高度评价并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分管地方志工作的领导曾就内蒙古方志馆建设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与呼和浩特市政府、自治区财政厅多家单位协商建设事宜。自治区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利于推进国家方志馆草原分馆的建设进程。

    资源禀赋

    内蒙古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大草原,草原是内蒙古最鲜明的特色与优势资源。据2020年统计,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0.1亿亩。全区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5类地带性草原。全国11片重点牧区草原中,内蒙古占5片,分别为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内蒙古不仅有辽阔的大草原,还有类型多样、景色美的湿地,全区湿地区面积居前3位的分别是嫩江源头湿地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区和诺敏河湿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的森林资源也很丰富。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鸟拉山、山、贺兰山和额济纳等11片次生林区,以及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文献中有记载的曾在内蒙古地区活动的游牧部族有10多个,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鲜卑、突厥、乌桓、契丹、女真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形成了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红山文化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北方,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广袤的边疆、辽阔的草原、富饶的物产资源、美丽如画的风景,多彩的民族风情,国家方志馆草原分馆在这里建立,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地方志新的使命,依托现代化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把跨越时空、富有魅力、具有深远价值的文化精神传承弘扬下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撰稿  倩倩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对建设内蒙古方志馆的几点认识
  •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方志馆则是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发展地方志事业的重要阵地。有了方志馆,方志人就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细作,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地方志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为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史、资政、育人功能提供强有力保障。随着全国各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两轮修志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方志馆建设形势空前,自治区政府地方志研究室也在自治区政府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关心支持下,紧跟时代步伐,积极筹备内蒙古方志馆建设。在此,笔者粗浅地谈几点有关内蒙古方志馆建设的想法和认识。

    一、内蒙古方志馆建设的必要性

    建立方志馆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孙文在《存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论方志馆的价值与功用》一书中指出:“方志馆建设的功用就是把我们祖先的历史保存下来,将零落在各地、收藏在各类图书馆、分散无序的大批志书,搜集、整理起来,保存历史的真实记录,研究和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宝库,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提供服务,是益于当代、惠及后世之举。”

    一定意义上讲,建设方志馆是妥善收藏、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需要,是延续本土文化根脉”的重大举措。内蒙古地方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仅从宋代至民国所修的省、地、县志就多达400多种。从首轮修志至今,出版各类志书1000多部,各类地情书地方年鉴也有1000多种,年鉴等地资料文献达几万册之多,收藏全国各地的志书年鉴和内蒙古旧数量更多。这些资料需要世代保存相传。如果没有方志馆,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宝库就无处存放,文物级别的志书就有可能因遭意外而被损毁或遗失,那样我们岂不成了文化罪人。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北方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交流融合,创造了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出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包头的阴山文化、赤峰的辽文化及红山文化、通辽的科尔沁文化、锡林郭勒的蒙元文化、呼伦贝尔的森林文化及“三少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文化、巴彦淖尔的河套文化、鄂尔多斯文化等等。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髓,是每个方志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地方志资料形式多样,有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传资料、音像资料、图片资料,这些资料承载着内蒙古地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加之纷繁浩瀚的现存志书、当代新修志书续修的普及,因此,建设一座专门收藏地方志文献的建筑——方志馆显得尤为必要。

    建立方志馆是完善城市社会功能的需要

    藏书楼、图书馆古今有之,但方志馆不曾有。方志馆有别于其他文化建筑。图书馆虽然文化储存容量大、辐射性强,但它收藏的重点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出版的各种图书、期刊,对地情资料的收集远远不及方志馆全面专业。档案馆收藏的内容主要是辖区内各机关、团体、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对辖区内地方志、年鉴、内部资料及河流、山川、地形地貌、民俗风俗、气候物候、口碑资料等需经实地勘察、调查获取的资料收集则较少。内蒙古是文化资源大区,尽快建成集收藏、保管、展示、研究和开发利用地方志文献、各类地情资料为主的方志馆,有利于弘扬和传承自治区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深化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内蒙古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各种类型的文化设施,却没有方志馆。内蒙古方志馆建成后,不仅可以填补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地方志领域的一项空白,还可以与其它形成组合效应,完善城市社会功能,带动内蒙古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建设方志馆是地方志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设方志馆是实现“志、鉴、库、网、馆”整体推进的地方志工作新格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不断出版的各类方志、年鉴,编纂地方志过程中搜集的各类资料和形成的志稿等,仅仅是资料室已无法承担新形势下赋予的日益繁重的收藏任务。内蒙古自治区自1982年首轮修志以来,共编辑出版三级志书180余部,行业、部门和村镇志书900多部,地方综合年鉴200多部,二轮志书也在2020年基本续修完成,随后还将启动三轮修志,越来越多的地方志文献资料需要方志馆进行有序的收藏整理,最大化地开发利用,延续地方志事业持续发展。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表、照片、音像资料、实物等以及形成的地方志文稿,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指定专职人员集中统一管理,妥善保存,不得损毁;修志工作完成后,应当依法移交本级国家档案馆或者方志馆保存、管理,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出租、出让、转借。”

    可以说,如果没有方志馆,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想完成“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这些法定职能职责是很难的,地方志事业也将难以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方志馆的功能定位

    内蒙古自治区于2011年9月启动了内蒙古方志馆立项工作,其间由于种种原因搁置了,经过6年努力,内蒙古方志馆终于于2017年3月正式立项,计划建设面积1.63万平方米,2018年开工建设,2021年完成地下两层、地上1—3层主体施工和4层、5层钢结构搭设。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发展史上的一大幸事,更是保护和传承内蒙古各民族文化的一大创举。前期,自治区地方志派员考察了解了北京、山东、上海、江苏、江西、广西、广东等省市的方志馆,参照兄弟省市建馆理念,笔者认为内蒙古方志馆的规划设计应兼具独特性、实用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功能定位应志鉴编纂、地方文献收藏、区展示与教育、区情研究与咨询、区检索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方志馆。

    据方志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的《中国方志馆》一书介绍,我国的方志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未单独设置,而是与文史馆、藏书楼、图书馆、档案馆等场所兼容合并的文化机构;二是单独设置,以存放和展示纸质志书等典籍文献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志馆;三是以现代化手段展示特定行政区域文化和现实地情为主,同时兼及传统形式的当代新型方志馆。新型综合性地情馆是当代方志馆建设的主要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内蒙古方志馆的规划设计应属当代新型方志馆。

    方志馆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新型文化建筑类型,在此以前并没有专门收藏地方志书的机构。古代志书多收藏于藏书楼中。著名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收藏的地方志书达270多部。民国时期,一些地方建起了通志馆,如江西省通志馆,只是修志机构,基本没有收藏地方志的功能。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一、二轮修志蓬勃开展,各地纷纷建设方志馆。截至2020年,全国已建成国家方志馆1个、省级方志馆15个、地市级方志馆125个、区县级方志馆近434个、乡镇街道26个、村社区51个。

    内蒙古方志馆是新规划建设的方志馆,应区别于其他建筑改造而成的方志馆,存在几个特点。一是面积大,规划设计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余地,但要避免几个误区,不能一味追求高大、豪华、气派,避免千馆一面,千篇一律。要立足内蒙古实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突出民族团结生命线,同时要有别于内蒙古博物院、展览馆、图书馆等展陈设计,突出现代化影像科技。二是内蒙古方志馆选址相对远离闹市区,这更需要方志馆独特的功能设计和特有的定位来聚集人气。要防止方志馆热热闹闹建成以后,却无人问津,门前冷冷清清,甚至不为世人知晓。布展设计上也要防止形式奢华内容空空,中看不中用,华而不实。无论是图书馆、博物馆还是方志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料查阅室,它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公共交流场所和文化休闲场所,方志馆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合理的功能定位,将是财政的巨大浪费,让更多人了解方志、热爱方志、运用方志、弘扬方志文化的初衷就难以实现。纵观全国各地、各类方志馆,现有功能一般包括陈列、展示、存储、编纂、借阅、电子阅览、交流、研究、办公、休闲、服务、安保、水电、监控等不同功能,但并非所有的方志馆都包括以上全部功能,在实际规划中,不同方志馆实际需求、占地面积、投资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在功能设置上应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内蒙古方志馆建设作为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有效途径,应明确五个主要功能。

    成为权威的地方文献收藏中心

    地方文献存储是立馆之本。地方志书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是一种特殊体例的资料性著作,汇聚一方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历史和现状,是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如果没有强大的地方文献资料做后盾,方志馆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内蒙古方志馆作为省级方志馆,要收藏各级各类志、新志、年鉴、地情书和全国各省市志、有影响的市县志,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献和与修志有关的各类工具书、资料书,对一些珍贵志鉴图书资料,要进行抢救性的挖掘购藏等。方志馆的藏书特色决定了它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提前规划好馆藏志稿的保管保护、温度湿度、防虫除、数字化处理等工作。

    成为地展示、文化宣教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5000多年前,内蒙古地区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如此广袤的地域蕴含着几千年文明,方志馆应承载着展示内蒙古地情的使命。内蒙古方志馆应将内蒙古建制沿革、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风俗、历史名人、草原文明等通过视频、图片、电子触摸、影视传播等手段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为树立内蒙古文化品牌形象提供强有力支持。此外,还可考虑设置多媒体室、临时展馆,用于举办常规性展览,如展播纪录片《方志内蒙古》等。通过地域文化展示,实现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地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成为公共服务中心

    一是提供地情资料查阅服务。方志馆建设伊始,它的主要功能是以收藏保管地方志文献典籍为主,往往秘不示人,给大家留下了曲高和寡的印象,更谈不上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了。方志馆馆藏资料全面丰富,开展地情资料查阅服务是方志馆作为文化场馆的基本功能。比如,江西省方志馆将馆藏资料向全社会开放,逐渐形成了一批稳定、高素质的读者队伍;与媒体合作开办“档案解密”栏目,为查找资料提供方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资料查阅势必会对纸质书籍造成损坏,因此将珍贵文献资料转化成电子版本,既能保护纸质书籍,又方便大众查阅。二是设置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用于举行报告会、讲座、业务培训等活动。结合各种活动,将优秀的地方志资源推荐给社会公众,将方志馆的公共服务职能落到实处,满足各阶层民众文化生活需要。方志馆也可用作重要的旅游资源发挥作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成为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中心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在2015年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新任负责人培训班上的动员讲话中曾指出:“与其他部门相比,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最大的优势就是掌握了全面系统丰富的地情资料。如何发挥优势,用方便快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地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建立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命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明确服务对象、完善基础设施、拓宽服务路径。”地方志文献资料浩繁,依靠方志馆建设,可为地情读物编纂、开展地情调查等区研发提供稳定的场所和有效管理,内蒙古自治区可先通过方志馆建设,将情信息有效整合,主动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开展咨政研究,开发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积极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随着方志馆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范围可深入、拓宽。如进行地方志编纂研究、方志学理论研究、方志机构组织研究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志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

    成为行政服务中心

    为完善方志馆功能,需配备办公室、会议室、志编辑室、研究室、古籍修复室、资料档案室等场所。同时应避免办公用房安排过多,影响方志馆主体功能的发挥。一座高质量、高水准的现代化方志馆,不仅要高度重视主体功能的建设,其他辅助功能也不能忽视,比如要配备值班室、消防监控室、设备机房、停车场等。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包括休息室,餐饮购物区、公共卫生间等场所,有条件的话还可设置更衣室、哺乳室等,增加公众参与度。

    三、把内蒙古方志馆打造成国家方志馆草原分馆

    国家方志馆已分别建立了国家方志馆长江分馆、黄河分馆、知青分馆,正分别在河南省焦作市、云南省大理剑川古城、广东省珠海市设立南水北调分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粤港澳大湾区分,以记录和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众所周知,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将内蒙古方志馆打造成国家方志馆草原分馆,不仅具有全面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意义,还具有建设的先决条件和先天的资源优势。

    先决条件

    一是内蒙古方志馆已正式立项,总面积约1.63万平方米,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城市地标性文化建筑群,具备了建设国家方志馆的面积要求和地理位置要求;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是第一个提出建设国家方志馆草原分馆设想的省份,具有时间优势;二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和方志馆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曾对地方志工作高度评价并作出重要批示,自治区分管地方志工作的领导曾就内蒙古方志馆建设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与呼和浩特市政府、自治区财政厅多家单位协商建设事宜。自治区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利于推进国家方志馆草原分馆的建设进程。

    资源禀赋

    内蒙古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大草原,草原是内蒙古最鲜明的特色与优势资源。据2020年统计,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0.1亿亩。全区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5类地带性草原。全国11片重点牧区草原中,内蒙古占5片,分别为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内蒙古不仅有辽阔的大草原,还有类型多样、景色美的湿地,全区湿地区面积居前3位的分别是嫩江源头湿地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区和诺敏河湿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的森林资源也很丰富。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鸟拉山、山、贺兰山和额济纳等11片次生林区,以及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文献中有记载的曾在内蒙古地区活动的游牧部族有10多个,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鲜卑、突厥、乌桓、契丹、女真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形成了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红山文化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北方,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广袤的边疆、辽阔的草原、富饶的物产资源、美丽如画的风景,多彩的民族风情,国家方志馆草原分馆在这里建立,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地方志新的使命,依托现代化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把跨越时空、富有魅力、具有深远价值的文化精神传承弘扬下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撰稿  倩倩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