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2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工作研究】做一名自信的新时代史志人
  • 编者按

    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是全面记录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展变迁的珍贵历史文献。但志书编修枯燥繁杂且工作量巨大。自古至今,修志者多为甘于奉献、默默耕耘者。春夏秋冬日复一日,或奔走收集资料,或坐于桌前埋首故纸堆中整理资料,个中滋味唯有修志者自知。志成之日又如捧着新生儿喜不自胜。修志成果的背后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修志人和修志故事。本期选一位方志人的来稿,与读者共享方志人的方志事。

    兴安盟科右中旗史志机构成立已有38载,一直以来,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旗中心工作,客观真实记载了科右中旗一年又一年的变迁,见证了科右中旗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为记述科右中旗历史、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右中旗地方志编纂完成了10册15卷《科尔沁右翼中旗年鉴》、4册第二轮《科尔沁右翼中旗志》蒙文版本,实现了地方志工作“两全目标”任务,修史编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笔者有幸恰逢在推进和实现地方志工作“两全目标”的攻坚时刻,加入到修史编的伟大事业当中,于2017年开始接触修史编业务,先后参与科右中旗年鉴、乡镇志、党史文汇、党史大事记、革命老区发展史等编辑工作,并连续担任两本年鉴副主编。在此期间,从一个刚刚接触入门到初步熟悉、由轻车熟路到尝试创新的史志工作者,真正理解了史志工作史、资政、育人”的内涵,深刻体会到了史志人“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艰辛。从中,我对做一名新时代自信的方志人有了新的思考。

    一、坚定理想信念,做到“敬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修史编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党和国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工作,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我们史志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呢编修史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史志是文明延续的火种、是文化繁荣的沃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史志事业对于记录当地历史、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价值。所以,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必须坚定史、资政、育人”的初心,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使命,惟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史志事业的责任。

    二、提高政治敏锐性,做到

    志鉴属于“官方”修书,既是信息载体,又是传播媒介,是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的工具书,也是对外宣传、联系和交流的重要窗口,突出反映委、旗政府的中心工作,着重反映各系统、各行业、各部门主要工作及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对重大事件敏感的大局意识,能迅速洞察其现实意义并进行概括和选择的能力;具有对资料内容作出敏捷判断的思维,能迅速洞察该事件是否会引起社会及读者反响的能力;具有对敏感事件敏锐的分析眼光,能迅速洞察该资料是否有“价值”的能力;具有对虚假资料作出敏锐判断的手段,能迅速洞察该事件是否真实的能力。如果政治素质欠缺、法规意识不强,编辑的工作就像“盲人摸象”,看问题就不全面,易出现靠主观臆断行事或做一些文辞修饰方面的改动,而不能完全体现志鉴工作的真正价值,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必须提高政治敏锐性,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把好和保持志鉴的政治关和保密关。

    三、坚持术有专工,做到“知

    志鉴作为地方志“传承文化基因,续接一方文脉”的重要载体,集“存史资政、服务现实”功能于一体,既要为当代提供资政治之参考,又要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我们所编纂的志能否具备这样的功能,肩负起这样的担当,关键取决于它的质量。因此,提高志鉴质量,打造精品志鉴是史志人应有的追求,而其根本前提就是要熟知历史,深入研究挖掘和跟进记载历史,对地方党史、地方志、年鉴、地情资料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渗透,以利实事求是地记载和反映历史。就史志人来说,求实、求准、求新、求变应当是必备的工作作风,而刻板、保守、因循守旧、反应迟缓则是其大忌;抓发展主流、最新动态应当是史志人需要长期积累的基本素养;选择什么、如何策划、如何取舍、效果如何,是史志人应有的业务素质。

    四、丰富知识储备,做到“博学”

    笔者在审读志鉴过程中,通过参加上级培训、机关业务学习、志鉴编纂练习、自学相关知识、向老同事请教等多种方式,边读边学,基本掌握了志鉴编纂格式、文字精准把关、语句恰当通顺、标点符号和校对修改符号的运用等等,从中深切体会到审稿在编纂工作中的重要性,它既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更是事关志鉴质量的关键所在。文化知识能为史志人插上腾飞的“翅膀”,要想做好审稿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敬业慎独作风、秉笔直书态度,还要具备业务学识能力、语言文字功底、编纂审读技能,唯有如此,才能编纂出高质量的精品著作。

    权威规范贯穿于志鉴工作的每个环节。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编辑加工稿件的“基本功”能力,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等相关内容读懂学通。目前,我们科右中旗的志鉴工作编校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导致语病、错别字、重字重词、字、行等本应避免的编辑排版错误频出,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志鉴品质。史志人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用相长,把学习的成果运用转化和贯彻落实到史志基本著作编写、史志资政研究、史志资料征编、史志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中去。

    五、创新工作方法,做到“善谋”

    一年一卷的地方综合年鉴,二十年一轮的志书,就科右中旗而言,可以说史的工作做得还算好的,但资政育人这块就不尽如人意。仅凭几本年鉴、几部志书,就想要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显然是不够的。怎样做好资政育人的工作,更大地发挥史志作用,这是值得每一个史志人思考的核心问题。

    近两年,我们科右中旗志鉴编纂工作中,从框架到条目、从内容到装帧设计、从收集到审稿流程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并尝试参加优秀年鉴评审,但总的来讲与精品志鉴还有很大差距:创新不够,缺乏活力和生命力,大部分还在沿用以前的框架结构导致许多新事物、新变化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记录。因此,要加强创新实践,拓宽采编渠道,丰富采编手段,尽力打造个性志鉴。突出重点内容,彰显地方特色,力争“年年有新意、卷卷有特色”,丰富表现形式,增强记述效果。例如:可从志鉴的主要表现形式——条目编纂入手,增加一些特色条目、人物条目等等,突出体现本旗的新事、特事、要事,以此提升本地区志鉴特色。

    六、坐得住冷板凳,做到“慎独”

    大家都说史志工作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确,对于我们新一代史志人来说,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却碰着了一个冷板凳,这时候俯得下身、沉得下心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俗话云:修志不得志,得志不修志。但事实上,自古以来编史修志的人又都是为人尊敬、受人敬仰的,从事史志工作,虽然没有炫目的光环,没有奢华的享受,每天与枯燥的文字打交道,征集资料、编辑成书、审稿校对,更多的是寂寞与清苦。因此,只有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作支撑,时常激励自己发挥“螺丝钉”精神,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高度责任感从事史志工作,才会真正体会到史志带给我们的淡定宁静、翰墨书香和身心愉悦,最终成为一个自信的史志人。撰稿  王晓晶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工作研究】做一名自信的新时代史志人
  • 编者按

    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是全面记录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展变迁的珍贵历史文献。但志书编修枯燥繁杂且工作量巨大。自古至今,修志者多为甘于奉献、默默耕耘者。春夏秋冬日复一日,或奔走收集资料,或坐于桌前埋首故纸堆中整理资料,个中滋味唯有修志者自知。志成之日又如捧着新生儿喜不自胜。修志成果的背后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修志人和修志故事。本期选一位方志人的来稿,与读者共享方志人的方志事。

    兴安盟科右中旗史志机构成立已有38载,一直以来,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旗中心工作,客观真实记载了科右中旗一年又一年的变迁,见证了科右中旗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为记述科右中旗历史、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右中旗地方志编纂完成了10册15卷《科尔沁右翼中旗年鉴》、4册第二轮《科尔沁右翼中旗志》蒙文版本,实现了地方志工作“两全目标”任务,修史编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笔者有幸恰逢在推进和实现地方志工作“两全目标”的攻坚时刻,加入到修史编的伟大事业当中,于2017年开始接触修史编业务,先后参与科右中旗年鉴、乡镇志、党史文汇、党史大事记、革命老区发展史等编辑工作,并连续担任两本年鉴副主编。在此期间,从一个刚刚接触入门到初步熟悉、由轻车熟路到尝试创新的史志工作者,真正理解了史志工作史、资政、育人”的内涵,深刻体会到了史志人“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艰辛。从中,我对做一名新时代自信的方志人有了新的思考。

    一、坚定理想信念,做到“敬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修史编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党和国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工作,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我们史志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呢编修史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史志是文明延续的火种、是文化繁荣的沃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史志事业对于记录当地历史、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价值。所以,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必须坚定史、资政、育人”的初心,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使命,惟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史志事业的责任。

    二、提高政治敏锐性,做到

    志鉴属于“官方”修书,既是信息载体,又是传播媒介,是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的工具书,也是对外宣传、联系和交流的重要窗口,突出反映委、旗政府的中心工作,着重反映各系统、各行业、各部门主要工作及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对重大事件敏感的大局意识,能迅速洞察其现实意义并进行概括和选择的能力;具有对资料内容作出敏捷判断的思维,能迅速洞察该事件是否会引起社会及读者反响的能力;具有对敏感事件敏锐的分析眼光,能迅速洞察该资料是否有“价值”的能力;具有对虚假资料作出敏锐判断的手段,能迅速洞察该事件是否真实的能力。如果政治素质欠缺、法规意识不强,编辑的工作就像“盲人摸象”,看问题就不全面,易出现靠主观臆断行事或做一些文辞修饰方面的改动,而不能完全体现志鉴工作的真正价值,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必须提高政治敏锐性,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把好和保持志鉴的政治关和保密关。

    三、坚持术有专工,做到“知

    志鉴作为地方志“传承文化基因,续接一方文脉”的重要载体,集“存史资政、服务现实”功能于一体,既要为当代提供资政治之参考,又要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我们所编纂的志能否具备这样的功能,肩负起这样的担当,关键取决于它的质量。因此,提高志鉴质量,打造精品志鉴是史志人应有的追求,而其根本前提就是要熟知历史,深入研究挖掘和跟进记载历史,对地方党史、地方志、年鉴、地情资料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渗透,以利实事求是地记载和反映历史。就史志人来说,求实、求准、求新、求变应当是必备的工作作风,而刻板、保守、因循守旧、反应迟缓则是其大忌;抓发展主流、最新动态应当是史志人需要长期积累的基本素养;选择什么、如何策划、如何取舍、效果如何,是史志人应有的业务素质。

    四、丰富知识储备,做到“博学”

    笔者在审读志鉴过程中,通过参加上级培训、机关业务学习、志鉴编纂练习、自学相关知识、向老同事请教等多种方式,边读边学,基本掌握了志鉴编纂格式、文字精准把关、语句恰当通顺、标点符号和校对修改符号的运用等等,从中深切体会到审稿在编纂工作中的重要性,它既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更是事关志鉴质量的关键所在。文化知识能为史志人插上腾飞的“翅膀”,要想做好审稿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敬业慎独作风、秉笔直书态度,还要具备业务学识能力、语言文字功底、编纂审读技能,唯有如此,才能编纂出高质量的精品著作。

    权威规范贯穿于志鉴工作的每个环节。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编辑加工稿件的“基本功”能力,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等相关内容读懂学通。目前,我们科右中旗的志鉴工作编校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导致语病、错别字、重字重词、字、行等本应避免的编辑排版错误频出,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志鉴品质。史志人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用相长,把学习的成果运用转化和贯彻落实到史志基本著作编写、史志资政研究、史志资料征编、史志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中去。

    五、创新工作方法,做到“善谋”

    一年一卷的地方综合年鉴,二十年一轮的志书,就科右中旗而言,可以说史的工作做得还算好的,但资政育人这块就不尽如人意。仅凭几本年鉴、几部志书,就想要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显然是不够的。怎样做好资政育人的工作,更大地发挥史志作用,这是值得每一个史志人思考的核心问题。

    近两年,我们科右中旗志鉴编纂工作中,从框架到条目、从内容到装帧设计、从收集到审稿流程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并尝试参加优秀年鉴评审,但总的来讲与精品志鉴还有很大差距:创新不够,缺乏活力和生命力,大部分还在沿用以前的框架结构导致许多新事物、新变化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记录。因此,要加强创新实践,拓宽采编渠道,丰富采编手段,尽力打造个性志鉴。突出重点内容,彰显地方特色,力争“年年有新意、卷卷有特色”,丰富表现形式,增强记述效果。例如:可从志鉴的主要表现形式——条目编纂入手,增加一些特色条目、人物条目等等,突出体现本旗的新事、特事、要事,以此提升本地区志鉴特色。

    六、坐得住冷板凳,做到“慎独”

    大家都说史志工作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确,对于我们新一代史志人来说,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却碰着了一个冷板凳,这时候俯得下身、沉得下心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俗话云:修志不得志,得志不修志。但事实上,自古以来编史修志的人又都是为人尊敬、受人敬仰的,从事史志工作,虽然没有炫目的光环,没有奢华的享受,每天与枯燥的文字打交道,征集资料、编辑成书、审稿校对,更多的是寂寞与清苦。因此,只有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作支撑,时常激励自己发挥“螺丝钉”精神,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高度责任感从事史志工作,才会真正体会到史志带给我们的淡定宁静、翰墨书香和身心愉悦,最终成为一个自信的史志人。撰稿  王晓晶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